書上列舉的建筑,基本全部講的清清楚楚。讀著書里對每一個建筑的細致描寫,能感受到作者寫書時花費的心血。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整理的關于中國建筑史讀后感素材,一起來看看吧!
中國建筑史讀后感素材篇一
中國傳統建筑和城市格局的大規模崩壞有兩次,一次是上世紀初葉,大量西式磚石結構建筑的涌入,以及因通商、交通等因素新興起的城市或造成的城市中心偏移,余波一直持續到上世紀40年代,建筑技法以及城市規劃理念都發生的根本的轉變,造就了一批中西混合的城市和建筑,但因其地域和時代局限,主要集中在大城市及當時的發達地區。
第二次就是現在,由房地產和政府投資拉動的全國范圍的舊城改造和新城建設,徹底破壞了一息尚存的古典城市格局,也將那些僅存的古典建筑都分割、包圍在鋼筋混凝土、千篇一律的現代樓宇之中。這種改變,對于古典時代的城市和建筑來說,是毀滅性的。
去年去西安,看到現代化的曲江新區中矗立著一座大雁塔時,感覺很是異怪,登上大雁塔向西面瞭望,看到的都是高樓大廈,總覺得有一種歷史的割裂感。古典建筑的莊嚴、厚重和典雅與現在大興土木的現代建筑的呆板、輕佻和淺薄根本不可能有機結合。很多城市的當家人都只把這些歷史遺跡當做賺錢的工具,才會生出這種無知勢利的理念。
不過目前,這種風氣似乎終于有了一絲扭轉的跡象。先是復古建筑的興起和流行,盡管仍是造假,但證明認識上已經有了提高;而現在,對于城市格局的重視、保存和恢復似乎也終于被提上了日程。
在現在這個時代去讀梁先生這部開創新的杰作可謂正當其時。展開書卷,看到那一幅幅老照片、獨到一段段敘述,古樸的氣息撲面而來。如果不是專業的研究學習,可能讀起來會有些枯燥。但這本書其實不需要精讀,總體瀏覽先熟悉大概,了解各時代的特征,即算完成了讀這本書的第一步。
現在生活條件優越了,旅行根本是家常的事,在旅行有機會探訪書中的古建筑時,再把書拿出來,在實物面前找到相關章節精讀、細讀,與實物對比著讀,才會在這樣的過程中體會到讀書和旅行的另一種樂趣。
中國建筑史讀后感素材篇二
歐洲游學半載有余,四處游歷,感慨于西方古建保存之完好氣勢之恢弘,醉心之余雖不能頭頭是道,卻自信對其歷史構造略知一二,今日讀畢《中國建筑史》,頓感對祖國之偉大智慧,反而所知于皮毛尚不及也,自怨自艾油然!
朱夫子說讀書要循序漸進,熟讀精思,我深以為然,反思自己自去年至今,讀過的書近百本,卻一直都是無頭蒼蠅,隨便翻讀,每有收獲,卻難成體系,懷著這樣的遺憾和反思,準備開啟一個系列閱讀,冠名“民國大師巡禮”,二月讀過林語堂先生的吾國與吾民,今日這本梁思成和林徽因先生伉儷合作而成的《中國建筑史》就算是系列的第二本啦!讀完只想嘆其為天書一本,并非梁先生遣詞艱澀,實在是本人毫無建筑學基礎知識,對于中國古代建筑更是全然不了解,本書并不是科普讀物,而是系統的學術著作,菜鳥讀來,天書一本,無可厚非
中國建筑史讀后感素材篇三
中國古代人的智慧是無窮的,古人憑借自己生活的氣候環境從而營透了許多適合居住的宮殿、陵墓、橋梁、樓閣、移至階基以及大眾化的民宅......梁思成先生用畢生精力完成這本著作。
書中將中國建筑從上古時期到春秋戰國到秦漢兩漢時期魏晉南北朝到隋唐五代十國到元明清以及清末民國的建筑物,可以說是詳細的為我們將古代到民國時期的建筑呈現給我們,尤其是那些黑白配圖,不僅讓我了解了古今中國的建筑歷史建筑要素,還讓我了解到許許多多的古代文化與歷史事件,因為建筑形式與一個國家的歷史文化宗教信仰是密不可分的,作為當代大學生我們應該從一本書中去感悟到許多,也應該學會很多。中華文明上下五千年,中國建筑也隨著歷朝歷代的更迭在不斷向前發展著。在原始社會時期的漫長歲月里,我們的祖先從艱難地建造穴居和巢居開始,慢慢地掌握了營建房屋的技術奴隸社會時期,因為有大量勞動力和青銅工具的使用,很多宏偉的都城、宮殿、宗廟得以建成經過長期的封建社會,中國古代建筑逐步走向和諧統一,讓我們不得不為它的恢弘大氣而感慨。這也是我們應該學習的地方,
有了后人的虛心學習我們的古代建筑文化才不會在發展的社會中慢慢讓遺忘,我國現在僅存的幾本書,宋朝李誡的《營造法式》、《清工部工程做法則例》坊間通行的《魯班經》,等等,書中保存的是先輩們的苦心孤詣,需要我們年輕人不忘歷史眼看未來地去創造更實用美觀的建筑。
建筑是文化的記錄,是歷史的見證者,梁思成先生為我們做了一個很好的榜樣,趁著我們年輕,思想還跟得上步伐,更應該好好領略我們自己的建筑文化,撇開走馬觀花,真正的用心去看建筑!
以上就是小編為大家收集整理的有關中國建筑史讀后感素材 中國建筑史讀后感600字左右的相關內容,可圈可點為大家帶來更多的資訊,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本網站。
【中國建筑史讀后感素材 中國建筑史讀后感600字左右】相關推薦文章:
鄉土中國讀后感600字左右
紅星照耀中國讀后感600字左右
2021關于鄉土中國讀后感3000字論文 鄉土中國讀后感3000字左右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