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名專為他人授業解惑的人民教師,就有可能用到教案,編寫教案助于積累教學經驗,不斷提高教學質量。既然教案這么重要,那到底該怎么寫一篇優質的教案呢?下面我幫大家找尋并整理了一些優秀的教案范文,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新課程高一數學必修一教案篇一
1。了解函數的單調性和奇偶性的概念,把握有關證實和判定的基本方法。
(1)了解并區分增函數,減函數,單調性,單調區間,奇函數,偶函數等概念。
(2)能從數和形兩個角度熟悉單調性和奇偶性。
(3)能借助圖象判定一些函數的單調性,能利用定義證實某些函數的單調性;能用定義判定某些函數的奇偶性,并能利用奇偶性簡化一些函數圖象的繪制過程。
2。通過函數單調性的證實,提高學生在代數方面的推理論證能力;通過函數奇偶性概念的形成過程,培養學生的觀察,歸納,抽象的能力,同時滲透數形結合,從非凡到一般的數學思想。
3。通過對函數單調性和奇偶性的理論研究,增學生對數學美的體驗,培養樂于求索的精神,形成科學,嚴謹的研究態度。
新課程高一數學必修一教案篇二
1.知識與技能
(1)通過實物操作,增強學生的直觀感知。
(2)能根據幾何結構特征對空間物體進行分類。
(3)會用語言概述棱柱、棱錐、圓柱、圓錐、棱臺、圓臺、球的結構特征。
(4)會表示有關于幾何體以及柱、錐、臺的分類。
2.過程與方法
(1)讓學生通過直觀感受空間物體,從實物中概括出柱、錐、臺、球的幾何結構特征。
(2)讓學生觀察、討論、歸納、概括所學的知識。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使學生感受空間幾何體存在于現實生活周圍,增強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同時提高學生的觀察能力。
(2)培養學生的空間想象能力和抽象括能力。
二、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讓學生感受大量空間實物及模型、概括出柱、錐、臺、球的結構特征。
難點:柱、錐、臺、球的結構特征的概括。
三、教學用具
(1)學法:觀察、思考、交流、討論、概括。
(2)實物模型、投影儀
四、教學思路
(一)創設情景,揭示課題
1.教師提出問題:在我們生活周圍中有不少有特色的建筑物,你能舉出一些例子嗎?這些建筑的幾何結構特征如何?引導學生回憶,舉例和相互交流。教師對學生的活動及時給予評價。
2.所舉的建筑物基本上都是由這些幾何體組合而成的,(展示具有柱、錐、臺、球結構特征的空間物體),你能通過觀察。根據某種標準對這些空間物體進行分類嗎?這是我們所要學習的內容。
(二)、研探新知
1.引導學生觀察物體、思考、交流、討論,對物體進行分類,分辯棱柱、圓柱、棱錐。
3.組織學生分組討論,每小組選出一名同學發表本組討論結果。在此基礎上得出棱柱的主要結構特征。(1)有兩個面互相平行;(2)其余各面都是平行四邊形;(3)每相鄰兩上四邊形的公共邊互相平行。概括出棱柱的概念。
4.教師與學生結合圖形共同得出棱柱相關概念以及棱柱的表示。
6.以類似的方法,讓學生思考、討論、概括出棱錐、棱臺的結構特征,并得出相關的概念,分類以及表示。
7.讓學生觀察圓柱,并實物模型演示,如何得到圓柱,從而概括出圓標的概念以及相關的概念及圓柱的表示。
8.引導學生以類似的方法思考圓錐、圓臺、球的結構特征,以及相關概念和表示,借助實物模型演示引導學生思考、討論、概括。
9.教師指出圓柱和棱柱統稱為柱體,棱臺與圓臺統稱為臺體,圓錐與棱錐統稱為錐體。
(三)質疑答辯,排難解惑,發展思維,教師提出問題,讓學生思考。
1.有兩個面互相平行,其余后面都是平行四邊形的幾何體是不是棱柱(舉反例說明,如圖)
2.棱柱的何兩個平面都可以作為棱柱的底面嗎?
3.課本p8,習題1.1a組第1題。
5.棱臺與棱柱、棱錐有什么關系?圓臺與圓柱、圓錐呢?
四、鞏固深化
練習:課本p7練習1、2(1)(2)
課本p8習題1.1第2、3、4題
五、歸納整理
由學生整理學習了哪些內容
六、布置作業
課本p8練習題1.1b組第1題
課外練習課本p8習題1.1b組第2題
1.2.1空間幾何體的三視圖(1課時)
新課程高一數學必修一教案篇三
>教學目標落實情況.
的解集是?;?的解集是
解?絕對值不等式注意不要丟掉?這部分解集.
五、作業
1.閱讀課本?含絕對值不等式解法.
2.習題?2、3、4
課堂教學設計說明
1.抓住解 型絕對值不等式的關鍵是絕對值的意義,為此首先通過復習讓學生掌握好絕對值的意義,為解絕對值不等式打下牢固的基礎.
2.在解 與 絕對值不等式中的關鍵處設問、質疑、點撥,讓學生融會貫通的掌握它們解法之間的內在聯系,以達到提高學生解題能力的目的.
3.針對學生解 ( )絕對值不等式容易出現丟掉 這部分解集的錯誤,在教學中應根據絕對值的意義從數軸進行突破,并在練習中糾正這個錯誤,以提高學生的運算能力.
新課程高一數學必修一教案篇四
一、除了高等植物成熟的篩管細胞和哺乳動物成熟的紅細胞等極少數細胞外,真核細胞都有細胞核。植物的導管細胞是死細胞(主要運輸水分、無機鹽),篩管主要運輸有機物。
二、細胞核控制著細胞的代謝和遺傳。
三、細胞核的結構
2.染色質(主要由dna和蛋白質組成,dna是遺傳信息的載體
4.核孔(實現核質之間頻繁的物質交換和信息交流)核孔有選擇透過性,上面有載體,大分子物質(蛋白質和mrna)出入細胞需要能量和載體,細胞代謝越旺盛,核孔越多,核仁體積越大。
四、細胞分裂時,細胞核解體,染色質高度螺旋化,縮短變粗,成為光學顯微鏡下清晰可見的圓柱狀或桿狀的染色體。分裂結束時,染色體解螺旋,重新成為細絲狀的染色質。染色質(分裂間期)和染色體(分裂時)是同樣的物質在細胞不同時期的兩種存在狀態。
五、細胞既是生物體結構的基本單位,又是生物體代謝和遺傳的基本單位。
新課程高一數學必修一教案篇五
教學準備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1)推廣角的概念、引入大于 角和負角;(2)理解并掌握正角、負角、零角的定義;(3)理解任意角以及象限角的概念;(4)掌握所有與 角終邊相同的角(包括 角)的表示方法;(5)樹立運動變化觀點,深刻理解推廣后的角的概念;(6)揭示知識背景,引發學生學習興趣。(7)創設問題情景,激發學生分析、探求的學習態度,強化學生的參與意識。
2、過程與方法
通過創設情境:“轉體 ,逆(順)時針旋轉”,角有大于 角、零角和旋轉方向不同所形成的角等,引入正角、負角和零角的概念;角的概念得到推廣以后,將角放入平面直角坐標系,引入象限角、非象限角的概念及象限角的判定方法;列出幾個終邊相同的角,畫出終邊所在的位置,找出它們的關系,探索具有相同終邊的角的表示;講解例題,總結方法,鞏固練習。
3、情態與價值
通過本節的學習,使同學們對角的概念有了一個新的認識,即有正角、負角和零角之分。角的概念推廣以后,知道角之間的關系。理解掌握終邊相同角的表示方法,學會運用運動變化的觀點認識事物。
教學重難點
重點: 理解正角、負角和零角的定義,掌握終邊相同角的表示法。
難點: 終邊相同的角的表示。
教學工具
投影儀等。
教學過程
【創設情境】
思考:你的手表慢了5分鐘,你是怎樣將它校準的?假如你的手表快了1.25
小時,你應當如何將它校準?當時間校準以后,分針轉了多少度?
[取出一個鐘表,實際操作]我們發現,校正過程中分針需要正向或反向旋轉,有時轉不到一周,有時轉一周以上,這就是說角已不僅僅局限于之間,這正是我們這節課要研究的主要內容——任意角。
【探究新知】
1.初中時,我們已學習了角的概念,它是如何定義的呢?
[展示投影]角可以看成平面內一條射線繞著端點從一個位置旋轉到另一個位置所成的圖形。如圖1.1-1,一條射線由原來的位置,繞著它的端點o按逆時針方向旋轉到終止位置ob,就形成角a.旋轉開始時的射線叫做角的始邊,ob叫終邊,射線的端點o叫做叫a的頂點。
[展示課件]如自行車車輪、螺絲扳手等按不同方向旋轉時成不同的角, 這些都說明了我們研究推廣角概念的必要性。 為了區別起見,我們規定:按逆時針方向旋轉所形成的角叫正角(positive angle),按順時針方向旋轉所形成的角叫負角(negativeangle).如果一條射線沒有做任何旋轉,我們稱它形成了一個零角(zero angle).
8.學習小結
(1) 你知道角是如何推廣的嗎?
(2) 象限角是如何定義的呢?
(3) 你熟練掌握具有相同終邊角的表示了嗎?會寫終邊落在x軸、y軸、直
線上的角的集合。
五、評價設計
1.作業:習題1.1 a組第1,2,3題。
2.多舉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大于的角和負角”的例子,熟練掌握他們的表示,
進一步理解具有相同終邊的角的特點。
課后小結
(1) 你知道角是如何推廣的嗎?
(2) 象限角是如何定義的呢?
(3) 你熟練掌握具有相同終邊角的表示了嗎?會寫終邊落在x軸、y軸、直
線上的角的集合。
課后習題
作業:
1、習題1.1 a組第1,2,3題。
2.多舉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大于的角和負角”的例子,熟練掌握他們的表示,
進一步理解具有相同終邊的角的特點。
板書
略
新課程高一數學必修一教案篇六
1。了解函數的單調性和奇偶性的概念,把握有關證實和判定的基本方法。
(1)了解并區分增函數,減函數,單調性,單調區間,奇函數,偶函數等概念。
(2)能從數和形兩個角度熟悉單調性和奇偶性。
(3)能借助圖象判定一些函數的單調性,能利用定義證實某些函數的單調性;能用定義判定某些函數的奇偶性,并能利用奇偶性簡化一些函數圖象的繪制過程。
2。通過函數單調性的證實,提高學生在代數方面的推理論證能力;通過函數奇偶性概念的形成過程,培養學生的觀察,歸納,抽象的能力,同時滲透數形結合,從非凡到一般的數學思想。
3。通過對函數單調性和奇偶性的理論研究,增學生對數學美的體驗,培養樂于求索的精神,形成科學,嚴謹的研究態度。
一、知識結構
(1)函數單調性的概念。包括增函數、減函數的定義,單調區間的概念函數的單調性的判定方法,函數單調性與函數圖像的關系。
(2)函數奇偶性的概念。包括奇函數、偶函數的定義,函數奇偶性的判定方法,奇函數、偶函數的圖像。
二、重點難點分析
(1)本節教學的重點是函數的單調性,奇偶性概念的形成與熟悉。教學的難點是領悟函數單調性,奇偶性的本質,把握單調性的證實。
(2)函數的單調性這一性質學生在初中所學函數中曾經了解過,但只是從圖象上直觀觀察圖象的上升與下降,而現在要求把它上升到理論的高度,用準確的數學語言去刻畫它。這種由形到數的翻譯,從直觀到抽象的轉變對高一的學生來說是比較困難的,因此要在概念的形成上重點下功夫。單調性的證實是學生在函數內容中首次接觸到的代數論證內容,學生在代數論證推理方面的能力是比較弱的,許多學生甚至還搞不清什么是代數證實,也沒有意識到它的重要性,所以單調性的證實自然就是教學中的難點。
三、教法建議
(1)函數單調性概念引入時,可以先從學生熟悉的一次函數,,二次函數。反比例函數圖象出發,回憶圖象的增減性,從這點感性熟悉出發,通過問題逐步向抽象的定義靠攏。如可以設計這樣的問題:圖象怎么就升上去了?可以從點的坐標的角度,也可以從自變量與函數值的關系的角度來解釋,引導學生發現自變量與函數值的的變化規律,再把這種規律用數學語言表示出來。在這個過程中對一些關鍵的詞語(某個區間,任意,都有)的理解與必要性的熟悉就可以融入其中,將概念的形成與熟悉結合起來。
(2)函數單調性證實的步驟是嚴格規定的,要讓學生按照步驟去做,就必須讓他們明確每一步的必要性,每一步的目的,非凡是在第三步變形時,讓學生明確變換的目標,到什么程度就可以斷號,在例題的選擇上應有不同的變換目標為選題的標準,以便幫助學生總結規律。
函數的奇偶性概念引入時,可設計一個課件,以的圖象為例,讓自變量互為相反數,觀察對應的函數值的變化規律,先從具體數值開始,逐漸讓在數軸上動起來,觀察任意性,再讓學生把看到的用數學表達式寫出來。經歷了這樣的過程,再得到等式時,就比較輕易體會它代表的是無數多個等式,是個恒等式。關于定義域關于原點對稱的問題,也可借助課件將函數圖象進行多次改動,幫助學生發現定義域的對稱性,同時還可以借助圖象(如)說明定義域關于原點對稱只是函數具備奇偶性的必要條件而不是充分條件。
新課程高一數學必修一教案篇七
設計思路:通過一系列的猜想得出德。摩根律,但是這個結論僅僅是猜想,數學是一門科學,所以需要論證它的正確性,因此本節通過剖析維恩圖的四部分來驗證猜想的正確性,并對德摩根律進行簡單的應用,因此我們制作了本微課。
教學過程:
一、片頭
(20秒以內)
內容:你好,現在讓我們一起來學習《集合的運算——自己探索也能發現的數學規律(第二講)》。
第 1 張ppt
12秒以內
二、正文講解
(4分20秒左右)
1、引入:牛頓曾說過:“沒有大膽的猜測,就做不出偉大的發現。”
那么,這個規律是偶然的,還是一個恒等式呢?
第 2 張ppt
28秒以內
2、規律的驗證:
第 3 張ppt
2分10 秒以內
3、抽象概括: 通過我們的觀察和驗證,我們發現這個規律是一個恒等式。
而這個規律就是180年前著名的英國數學家德摩根發現的。
為了紀念他,我們將它稱為德摩根律。
原來我們通過自己的探索也能發現這么偉大的數學規律。
第 4 張ppt
30秒以內
第 5 張ppt
1分20秒以內
三、結尾
(20秒以內)
通過這在道題的解答,我們發現德摩根律為解答集合運算問題提供了更為簡便的方法。
希望你在今后的學習中,勇于探索,發現更多有趣的規律。
第 6 張ppt
10秒以內
教學反思(自我評價)
學生在學習集合時會接觸到很多的集合運算,往往學生覺得這是集合中的難點,因此本節課通過一系列的猜想,以精彩的動畫展示,讓學生在直觀的環境下輕松的學習,提高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并通過層層深入的講解,讓學生進一步加強對集合運算的理解和應用能力,效果非常好。
新課程高一數學必修一教案篇八
忙碌的日子總是過得很快,轉眼間期中考試的時間又到了,我們高一數學必修四的教學也進入了最后的復習沖刺階段。回顧半學期以來,我對前面的教學感受頗深。
必修四由三角函數、平面向量、和三角恒等變換三章構成,三角函數與三角恒等變換是高中數學課程的傳統內容,平面向量基本上也是,因此,本模塊的內容屬于“傳統內容”。與以往的教科書相比較,本書在內容、要求以及章節安排、處理方法上都有新的變化。
在內容安排上,第一章三角函數的學習為第二章平面向量作了必要的準備,同時應用第二章平面向量的知識推導兩角差的余弦公式,使第三章三角恒等變換可以獨立成章。學習完后,心中有幾點體會如下:
新課程高一數學必修一教案篇九
1.使學生掌握的概念,圖象和性質。
(1)能根據定義判斷形如什么樣的函數是,了解對底數的限制條件的合理性,明確的定義域。
(2)能在基本性質的指導下,用列表描點法畫出的圖象,能從數形兩方面認識的性質。
(3)能利用的性質比較某些冪形數的大小,會利用的圖象畫出形如的圖象。
2.通過對的概念圖象性質的學習,培養學生觀察,分析歸納的能力,進一步體會數形結合的思想方法。
(1)是在學生系統學習了函數概念,基本掌握了函數的性質的基礎上進行研究的,它是重要的基本初等函數之一,作為常見函數,它既是函數概念及性質的第一次應用,也是今后學習對數函數的基礎,同時在生活及生產實際中有著廣泛的應用,所以應重點研究。
(2)本節的教學重點是在理解定義的基礎上掌握的圖象和性質。難點是對底數在和時,函數值變化情況的區分。
(3)是學生完全陌生的一類函數,對于這樣的函數應怎樣進行較為系統的理論研究是學生面臨的重要問題,所以從的研究過程中得到相應的結論固然重要,但更為重要的是要了解系統研究一類函數的方法,所以在教學中要特別讓學生去體會研究的方法,以便能將其遷移到其他函數的研究。
(1)關于的定義按照課本上說法它是一種形式定義即解析式的特征必須是的樣子,不能有一點差異,諸如,等都不是。
(2)對底數的限制條件的理解與認識也是認識的重要內容。如果有可能盡量讓學生自己去研究對底數,指數都有什么限制要求,教師再給予補充或用具體例子加以說明,因為對這個條件的認識不僅關系到對的認識及性質的分類討論,還關系到后面學習對數函數中底數的認識,所以一定要真正了解它的由來。
關于圖象的繪制,雖然是用列表描點法,但在具體教學中應避免描點前的盲目列表計算,也應避免盲目的連點成線,要把表列在關鍵之處,要把點連在恰當之處,所以應在列表描點前先把函數的性質作一些簡單的討論,取得對要畫圖象的存在范圍,大致特征,變化趨勢的大概認識后,以此為指導再列表計算,描點得圖象。
新課程高一數學必修一教案篇十
1.1.1柱、錐、臺、球的結構特征
一、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1)通過實物操作,增強學生的直觀感知。
(2)能根據幾何結構特征對空間物體進行分類。
(3)會用語言概述棱柱、棱錐、圓柱、圓錐、棱臺、圓臺、球的結構特征。
(4)會表示有關于幾何體以及柱、錐、臺的分類。
2.過程與方法
(1)讓學生通過直觀感受空間物體,從實物中概括出柱、錐、臺、球的幾何結構特征。
(2)讓學生觀察、討論、歸納、概括所學的知識。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使學生感受空間幾何體存在于現實生活周圍,增強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同時提高學生的觀察能力。
(2)培養學生的空間想象能力和抽象括能力。
二、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讓學生感受大量空間實物及模型、概括出柱、錐、臺、球的結構特征。
難點:柱、錐、臺、球的結構特征的概括。
三、教學用具
(1)學法:觀察、思考、交流、討論、概括。
(2)實物模型、投影儀
四、教學思路
(一)創設情景,揭示課題
1.教師提出問題:在我們生活周圍中有不少有特色的建筑物,你能舉出一些例子嗎?這些建筑的幾何結構特征如何?引導學生回憶,舉例和相互交流。教師對學生的活動及時給予評價。
2.所舉的建筑物基本上都是由這些幾何體組合而成的,(展示具有柱、錐、臺、球結構特征的空間物體),你能通過觀察。根據某種標準對這些空間物體進行分類嗎?這是我們所要學習的內容。
(二)、研探新知
1.引導學生觀察物體、思考、交流、討論,對物體進行分類,分辯棱柱、圓柱、棱錐。
3.組織學生分組討論,每小組選出一名同學發表本組討論結果。在此基礎上得出棱柱的主要結構特征。(1)有兩個面互相平行;(2)其余各面都是平行四邊形;(3)每相鄰兩上四邊形的公共邊互相平行。概括出棱柱的概念。
4.教師與學生結合圖形共同得出棱柱相關概念以及棱柱的表示。
5.提出問題:各種這樣的棱柱,主要有什么不同?可不可以根據不同對棱柱分類?
6.以類似的方法,讓學生思考、討論、概括出棱錐、棱臺的結構特征,并得出相關的概念,分類以及表示。
7.讓學生觀察圓柱,并實物模型演示,如何得到圓柱,從而概括出圓標的概念以及相關的概念及圓柱的表示。
8.引導學生以類似的方法思考圓錐、圓臺、球的結構特征,以及相關概念和表示,借助實物模型演示引導學生思考、討論、概括。
9.教師指出圓柱和棱柱統稱為柱體,棱臺與圓臺統稱為臺體,圓錐與棱錐統稱為錐體。
(三)質疑答辯,排難解惑,發展思維,教師提出問題,讓學生思考。
1.有兩個面互相平行,其余后面都是平行四邊形的幾何體是不是棱柱(舉反例說明,如圖)
2.棱柱的何兩個平面都可以作為棱柱的底面嗎?
3.課本p8,習題1.1a組第1題。
5.棱臺與棱柱、棱錐有什么關系?圓臺與圓柱、圓錐呢?
四、鞏固深化
練習:課本p7練習1、2(1)(2)
課本p8習題1.1第2、3、4題
五、歸納整理
由學生整理學習了哪些內容
六、布置作業
課本p8練習題1.1b組第1題
課外練習課本p8習題1.1b組第2題
一、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1)掌握畫三視圖的基本技能
(2)豐富學生的空間想象力
2.過程與方法
主要通過學生自己的親身實踐,動手作圖,體會三視圖的作用。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提高學生空間想象力
(2)體會三視圖的作用
二、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畫出簡單組合體的三視圖
難點:識別三視圖所表示的空間幾何體
三、學法與教學用具
1.學法:觀察、動手實踐、討論、類比
2.教學用具:實物模型、三角板
四、教學思路
(一)創設情景,揭開課題
“橫看成嶺側看成峰”,這說明從不同的角度看同一物體視覺的效果可能不同,要比較真實反映出物體,我們可從多角度觀看物體,這堂課我們主要學習空間幾何體的三視圖。
(二)實踐動手作圖
2.教師引導學生用類比方法畫出簡單組合體的三視圖
(1)畫出球放在長方體上的三視圖
(2)畫出礦泉水瓶(實物放在桌面上)的三視圖
學生畫完后,可把自己的作品展示并與同學交流,總結自己的作圖心得。
作三視圖之前應當細心觀察,認識了它的基本結構特征后,再動手作圖。
3.三視圖與幾何體之間的相互轉化。
(1)投影出示圖片(課本p10,圖1.2-3)
請同學們思考圖中的三視圖表示的幾何體是什么?
(2)你能畫出圓臺的三視圖嗎?
(3)三視圖對于認識空間幾何體有何作用?你有何體會?
教師巡視指導,解答學生在學習中遇到的困難,然后讓學生發表對上述問題的看法。
4.請同學們畫出1.2-4中其他物體表示的空間幾何體的三視圖,并與其他同學交流。
(三)鞏固練習
課本p12練習1、2p18習題1.2a組1
(四)歸納整理
請學生回顧發表如何作好空間幾何體的三視圖
(五)課外練習
1.自己動手制作一個底面是正方形,側面是全等的三角形的棱錐模型,并畫出它的三視圖。
2.自己制作一個上、下底面都是相似的正三角形,側面是全等的等腰梯形的棱臺模型,并畫出它的三視圖。
1.2.2空間幾何體的直觀圖(1課時)
一、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1)掌握斜二測畫法畫水平設置的平面圖形的直觀圖。
(2)采用對比的方法了解在平行投影下畫空間圖形與在中心投影下畫空間圖形兩種方法的各自特點。
2.過程與方法
學生通過觀察和類比,利用斜二測畫法畫出空間幾何體的直觀圖。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提高空間想象力與直觀感受。
(2)體會對比在學習中的作用。
(3)感受幾何作圖在生產活動中的應用。
二、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難點:用斜二測畫法畫空間幾何值的直觀圖。
三、學法與教學用具
1.學法:學生通過作圖感受圖形直觀感,并自然采用斜二測畫法畫空間幾何體的過程。
2.教學用具:三角板、圓規
練習反饋
根據斜二測畫法,畫出水平放置的正五邊形的直觀圖,讓學生獨立完成后,教師檢查。
2.例2,用斜二測畫法畫水平放置的圓的直觀圖
教師引導學生與例1進行比較,與畫水平放置的多邊形的直觀圖一樣,畫水平放置的圓的直觀圖,也是要先畫出一些有代表性的點,由于不能像多邊那樣直接以頂點為代表點,因此需要自己構造出一些點。
教師組織學生思考、討論和交流,如何構造出需要的一些點,與學生共同完成例2并詳細板書畫法。
3.探求空間幾何體的直觀圖的畫法
(1)例3,用斜二測畫法畫長、寬、高分別是4cm、3cm、2cm的長方體abcd-a’b’c’d’的直觀圖。
教師引導學生完成,要注意對每一步驟提出嚴格要求,讓學生按部就班地畫好每一步,不能敷衍了事。
(2)投影出示幾何體的三視圖、課本p15圖1.2-9,請說出三視圖表示的幾何體?并用斜二測畫法畫出它的直觀圖。教師組織學生思考,討論和交流完成,教師巡視幫不懂的同學解疑,引導學生正確把握圖形尺寸大小之間的關系。
4.平行投影與中心投影
投影出示課本p17圖1.2-12,讓學生觀察比較概括在平行投影下畫空間圖形與在中心投影下畫空間圖形的各自特點。
5.鞏固練習,課本p16練習1(1),2,3,4
三、歸納整理
學生回顧斜二測畫法的關鍵與步驟
四、作業
1.書畫作業,課本p17練習第5題
2.課外思考課本p16,探究(1)(2)
1.3.1柱體、錐體、臺體的表面積與體積
一、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1)通過對柱、錐、臺體的研究,掌握柱、錐、臺的表面積和體積的求法。
(2)能運用公式求解,柱體、錐體和臺全的全積,并且熟悉臺體與術體和錐體之間的轉換關系。
(3)培養學生空間想象能力和思維能力。
2、過程與方法
新課程高一數學必修一教案篇十一
教學過程:
(20秒以內)
內容:你好,現在讓我們一起來學習《集合的運算——自己探索也能發現的'數學規律(第二講)》。
第1張ppt
12秒以內
(4分20秒左右)
1·引入:牛頓曾說過:“沒有大膽的猜測,就做不出偉大的發現。”
那么,這個規律是偶然的,還是一個恒等式呢?
第2張ppt
28秒以內
2·規律的驗證:
第3張ppt
2分10秒以內
3·抽象概括:通過我們的觀察和驗證,我們發現這個規律是一個恒等式。
而這個規律就是180年前著名的英國數學家德摩根發現的。
為了紀念他,我們將它稱為德摩根律。
原來我們通過自己的探索也能發現這么偉大的數學規律。
第4張ppt
30秒以內
第5張ppt
1分20秒以內
(20秒以內)
通過這在道題的解答,我們發現德摩根律為解答集合運算問題提供了更為簡便的方法。
希望你在今后的學習中,勇于探索,發現更多有趣的規律。
第6張ppt
10秒以內
教學反思(自我評價)
新課程高一數學必修一教案篇十二
教學準備
教學目標
3.讓學生深刻理解向量在處理平面幾何問題中的優越性。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用向量方法解決實際問題的基本方法:向量法解決幾何問題的“三步曲”。
教學難點:如何將幾何等實際問題化歸為向量問題。
教學過程
由于向量的線性運算和數量積運算具有鮮明的幾何背景,平面幾何圖形的許多性質,如平移、全等、相似、長度、夾角等都可以由向量的線性運算及數量積表示出來,因此,可用向量方法解決平面幾何中的一些問題,下面我們通過幾個具體實例,說明向量方法在平面幾何中的運用。
思考:
運用向量方法解決平面幾何問題可以分哪幾個步驟?
運用向量方法解決平面幾何問題可以分哪幾個步驟?
“三步曲”:
(2)通過向量運算,研究幾何元素之間的關系,如距離、夾角等問題;
(3)把運算結果“翻譯”成幾何關系。
新課程高一數學必修一教案篇十三
o通過對向量的學習,使學生初步認識現實生活中的向量和數量的本質區別·
o通過學生對向量與數量的識別能力的訓練,培養學生認識客觀事物的數學本質的能力·
教學難點:平行向量、相等向量和共線向量的區別和聯系·
(一)向量的概念:我們把既有大小又有方向的量叫向量。
(二)(教材p74面的四個圖制作成幻燈片)請同學閱讀課本后回答:(7個問題一次出現)
1、數量與向量有何區別?(數量沒有方向而向量有方向)
2、如何表示向量?
3、有向線段和線段有何區別和聯系?分別可以表示向量的什么?
4、長度為零的向量叫什么向量?長度為1的向量叫什么向量?
5、滿足什么條件的兩個向量是相等向量?單位向量是相等向量嗎?
6、有一組向量,它們的方向相同或相反,這組向量有什么關系?
7、如果把一組平行向量的起點全部移到一點o,這是它們是不是平行向量?
這時各向量的終點之間有什么關系?
課后小結
1、描述向量的兩個指標:模和方向·
2、平面向量的概念和向量的幾何表示;
3、向量的模、零向量、單位向量、平行向量等概念。
新課程高一數學必修一教案篇十四
教學準備
教學目標
1、理解平面向量的坐標的概念;
2、掌握平面向量的坐標運算;
3、會根據向量的坐標,判斷向量是否共線。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平面向量的坐標運算
教學難點:向量的坐標表示的理解及運算的準確性。
教學過程
平面向量基本定理:
什么叫平面的一組基底?
平面的基底有多少組?
引入:
1.平面內建立了直角坐標系,點a可以用什么來
表示?
2.平面向量是否也有類似的表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