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是身處學校還是步入社會,大家都嘗試過寫作吧,借助寫作也可以提高我們的語言組織能力。范文怎么寫才能發揮它最大的作用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優質范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讀書東坡傳有感篇一
“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這是北宋詞人蘇東坡——曠達超脫。但我認為這是一個高傲的蘇東坡,因為世上僅此一個蘇東坡,前無古人,后無來者,閃耀在中國的星空。
青春盛開,美好凝眸;青春為畔,永恒的河。東坡的第一位妻子王弗容納他的年少輕狂,指導他該如何為人處世,伴他走過青春年少。在她十周年忌日時,蘇東坡為你她作詩一首——“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從子儋的十八歲到二十九歲,二人在側,佳人共度青春。蘇軾對于這個追隨自己十一年的人,懷有不舍的深情與刻骨的感激。
恰同學少年,風華正茂;書生意氣,揮斥方遒。一代少年,壯志凌云,抱負不凡。所謂拳拳赤子心,殷殷愛國情,都在這個少年身上體現了——“老夫聊發少年狂,左牽黃,右擎蒼”“會挽雕弓如滿月,西北望,射天狼”。吹滅讀書燈,一身都是月。
他是他靈魂上的雙胞胎,是莫逆之交。與“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曹氏兄弟截然不同的是,他與胞弟子由的手足之情,令人心生羨慕。他們政見同一,子由教子儋沉穩,子儋教子由學識。記得東坡因烏臺詩案入獄,子由天天給兄長送飯。中秋月夜醉后,子儋懷想的還是子由。本說兄弟只是血緣上的親近相似,但他們由貌至氣質無一不隨時產生共鳴。只是可惜的是,東坡死前都未能在見子由一面。但所幸這首詞流芳百世——《水調歌頭61明月幾時有》。
蘇軾對于病故妻子的悼亡,對于兄弟的親情,對于國家的熱愛與渴望報效,還是對于黎民百姓的造福——賑濟難中的百姓,幫助百姓飲水解渴,建設公立醫館,這都是他人格高尚的所在。
自然,他也有一具有趣的皮囊。
貶謫他鄉,窮鄉僻壤,不比京都的繁華,一切都如煙云般消逝了。但東坡居士的日子從來沒有寂寞過。清水煮豬肉,研制墨水,釀造酒飲,吃羊脊,種田,料理園子,這是他隨處可棲的江湖。
歸去來兮,田園將蕪胡不歸?有趣的皮囊與高尚的靈魂相結合,是我們所景仰的蘇東坡。
我相信他在時空以外凝望著我們,在骨肉之中指導我們。
讀書東坡傳有感篇二
自從讀了林語堂先生寫的《蘇東坡傳》后,我才發現,世界上竟有如此豁達之人,而他便是蘇東坡。
蘇東坡一生都在被貶,可是我們總能在他的詩中找到一些樂觀的詩句,比如《記承天寺夜游》一文中的“月色入戶”,門都破舊的連月光都透進來了,可是蘇東坡接下來又寫了一句“欣然起行”。他真的是一位樂天到無可救藥的人,連我也佩服的五體投地。世上像這樣的樂天派不多了,所以這也是蘇東坡在歷史長河中永遠那么光彩奪目的原因之一。所以讀完了《蘇東坡傳》,看完了蘇軾的一生,我學到了兩個字:樂觀。
蘇家出了三個才子,稱為“三蘇”:蘇洵、長子蘇軾、次子蘇轍。所以說“一門三父子,都是大文豪。詩賦傳千古,峨眉共比高”。我欣賞蘇東坡不僅僅因為他樂觀,還因為他是一位正直的詩人,他說“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無肉使人瘦,無竹令人俗。人瘦尚可肥,亡俗不可醫。”由此可見,他很注重人品。當我們學蘇東坡他寫的《記承天寺夜游》時,為“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中的“閑人”找了幾個合適的諧音詞:賢人、嫌人、涎人、嫻人和銜人。蘇東坡雖然仕途歷盡艱辛,但也很會生活,做了一手好菜,例如:東坡肉等等。而且他的生活有趣,寫文章也是文思泉涌,所以我們說失意的人有一個詩意的人生。
蘇東坡后來歸隱于田園了,他開始在東坡一片田地里工作,自稱“東坡居士”,所以我們才會叫他蘇東坡。他變成了普通的農夫,真正開始務農了。
林語堂先生與謝老師最喜愛的詩人便是蘇東坡了,現在我知道為什么了,因為蘇東坡的與眾不同。當我們去閱讀他的詩作時,沒有苦澀的苦瓜汁,而是甜在心頭的通達樂觀。他真的是一位優秀的詩人!
我要向蘇東坡學習,他心靜如水、胸無塵俗,而又光明磊落、恬淡閑適,而且擁有樂觀豁達的胸懷,真的是一朵名副其實的上帝的最美花兒,沒有缺點,如此燦爛的屹立在文學的高峰!
讀書東坡傳有感篇三
細雨斜風作曉寒,淡煙疏柳媚晴灘。入淮清洛漸漫漫。
雪沫乳花浮午盞,蓼茸蒿筍試春盞。人間有味是清歡。
蘇東坡的一生,浮浮沉沉,生如浮萍,只能隨風不定,可是他憑借著得天獨厚的達觀心態依舊把每一天都當作是命運的福祚,不辜負任何一次的朝暉。如他所言,“人生有味是清歡“,清者自清,哪怕舉世皆濁,他依舊自在如風,因為風清月朗,他已然了解生命真諦;歡愉可享,不畏世道艱險,他仍舊能夠恣意歡歌,因為歷盡千帆,他早就明白及時行樂的道理。
蘇軾作為天生奇才,感受細膩,思想盈透,詩文俱佳,赤子秉性,絕不為自身利益而動搖,也不因俗見而改變。他不精于自謀,卻愿意為百姓分憂解乏;他雖不存一文,但卻覺得自己富比王侯;他性格倔強卻富有捷才,多才多藝、好奇深思。他處世接物不落俗套,動筆為文則自然典雅;為父兄、為丈夫,以儒學為準繩,而骨子里則是一純然道家。
論文采學識,東坡遠超同道,因此他反而比某些沽名釣譽之輩更溫和友善。在為官職所羈絆時,他自稱局促如轅下之駒。處此亂世,他猶如政壇風暴中之海燕,是庸妄官僚的仇敵,是保民抗暴的勇者。
然而,或許是才學過富,蘇軾有時未免太心直口快,這也許就已經為他跌宕起伏的一生埋下了伏筆。時人都稱蘇學士滿腹學識,唯有其侍妾朝云一語道破,“學士滿肚子的不合時宜“。這話聽來即是好笑可愛卻又讓人心酸感傷。性格耿直如他,自然不屑表里不一,可是在言論遠不算自由的北宋,禍從口出實在平常。更何況他一直站在世人關注的頂峰之上,高處不勝寒,暗地里不知有多少雙嫉妒的陰爪只等著他一個不防備,便要將他拽入萬劫不復之境。
“成也其詩,敗也其詩”,說的便是東坡了。
“烏臺詩案”讓人不禁感嘆:天才向來易被妒,鋒芒畢露泄天機。曾經同道狼子心,子瞻禍從口中出。但東坡是一個無可救藥的樂天派,他沒有郁郁寡歡,而是隨遇而安,創作才情也像是被瓢潑春雨侵襲之下的嫩筍,反而瘋狂滋長。在那遠離京都的密州,他只是抬頭遐思,而后沉吟之間,便寫下了那首膾炙人口的《水調歌頭》。即使千年之后,我們不見斯人,卻仍然可以在這皎皎月光下想見其時其景。后來晚年的他身處嶺南蠻荒之地,卻依舊可以寫詩道“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其人之大觀讓現時多少妄自菲薄之人自愧不如。
雖然飽經憂患拂逆,卻讓他的人性更趨溫和敦厚,而非尖酸刻薄。今天的我們之所以喜歡蘇東坡,也是因為他飽受人生之苦而不尖刻的緣故。
起起伏伏的人生也造就了東坡身份的多元性,難怪林語堂先生說:“元氣淋漓富有生機的人總是不容易理解的。”他是秉性難改的樂天派,是悲天憫人的道德家,是黎民百姓的好友人,是散文作家,是新派畫家,是偉大的書法家,是釀酒的實驗者,是實踐的工程師,是假道學的反對派,是瑜伽術的修煉者,是佛教徒,是士大夫,是皇帝的秘書,是政治上的堅持己見者。他還是詩人,是生性詼諧卻又會在月下漫步遐思萬千的性情中人。
然而才學也好,樂觀也罷,最讓我感動的是他的淳樸自然。他人生的第一次失意來自于王安石,結果人人皆知,這位曠世奇才要從光輝萬丈的神壇上被驅至偏遠鄉壤,他被流放道了惠州。東坡完全可以從朝廷大員變為普通農夫,說一點不在意是不可能的。可他又是那樣地泰然自若,“他脫去衣袍、帽子、靴子,頭發用最廉價的發帶束起,躺在草地上盡情地享受大自然的恩澤。”子瞻當真赤子也。
“他為了和朋友在船上相聚暢聊,竟回家央求妻子給他些酒”。讀到這一段我幾乎可以想象出蘇夫人搖著頭微微發笑的模樣,她那才冠古今的丈夫現在就像是個小丈夫在向她撒嬌。“他會努力地學習種糧食、向有經驗的農民討教,認真地種地。”他就是以為名副其實的農夫。東坡更愛研究東西,他研制過墨,后來聽大兒子邁說,他差點把房子點著了。最讓蘇東坡著迷的還是煉丹術。在流放的閑云野鶴的生活中,蘇東坡還結識了很多道士和尚,這讓他產生了歸隱之思。但一切在皇帝駕崩,小皇帝即位,太后掌權后又有了變化。他脫去農夫的外衣,繼續他的使命。
他就這樣一直在路上,歸京又被貶,大起再大落,其中坎坷,不由分說。顛沛流離,親友漸散,可東坡還是東坡,依舊是那個從四川眉山走出來豐神俊逸的少年,永遠年輕,永遠熱情澎湃。在臨死之前,他自題畫像道”問汝平生功業,黃州、惠州、儋州。”他把他的苦難作為一種歷練,他永遠是笑著的蘇子瞻。
于是千秋萬代,蘇東坡這個名字,注定要被永遠銘記了。
讀書東坡傳有感篇四
拜四處奔波所賜,在機場、機上以及高鐵上,最近讀了不少,慢慢記錄如下吧。
說實話,林語堂這本書讀來大失所望,想象中東坡居士的傳記也當風流瀟灑、嬉笑怒罵皆成文章才適宜,但此書中規中矩,乏善可陳,還夾帶著翻譯腔,治政以及與臨川先生的篇幅又太多,讀完跟讀了一本《王安石傳》似的。還別說,如果是王安石這種別扭的個性,倒挺適合這么書信訓詁的寫法。
哦,對了,也有可能我的胃口已經被各種東坡的軼事帶偏了,我寧愿看東坡先生嘴炮全集,跟蘇小妹(嗚嗚,貌似是虛構的人物、也沒嫁給秦觀)、跟佛印,甚至跟王安石都有好多有趣的調侃和插科打諢,茶余飯后一樂,倒是比綜藝節目更有營養。
比如蘇小妹三難新郎,簡直是民間故事智慧的結晶,就拿蘇小妹新婚夜給秦觀出的對子來說吧,簡直一絕。小妹存心刁難,寫的是“閉門推出窗前月,月明星稀,今夜斷然不雨”,不雨既指不行云雨之事,又諧音不語,而秦少游也才思敏捷,作答道“投石擊破水底天,天高氣爽,明朝一定成霜”,霜諧音雙,即是成雙。多么有趣,我寧愿這是真的。
又比如東坡與小妹互相嘲笑相貌,居士笑妹紙凸額凹眼,作詩道“未出堂前三五步,額頭先到畫堂前。幾回拭淚深難到,留得汪汪兩道泉”,小妹聽完反唇相譏,“天平地闊路三千,遙望雙眉云漢間。去年一滴相思淚,至今未到耳腮邊”,亦笑話其兄眼距寬臉頰長,詩畢兩人哈哈大笑,不以為忤。因為是民間故事,記憶中貌似兩首詩作者也有可能反過來,但也不重要了。
當然不能忘了佛印。大部分故事都是居士調侃和尚的,但偶有和尚也欺負居士。話說,蘇軾作詩云“稽首天中天,毫光照大千。八風吹不動,端坐紫金蓮”,覺得寫得特別好,于是傳信給佛印鑒賞。和尚讀畢,寫了兩個字“放屁”還給了他。得信后居士大怒,時值瓜州任職,特意親自坐船過江到金山寺找佛印理論。佛印哈哈大笑,說“八風吹不動,一屁過江來”。好吧,居士也有吃癟的時候呀。
哦,宿敵王安石也不能少。小時候去泰山玩,買了本泰山神話傳說,大部分都是講碧霞元君娘娘跟兄長黃飛虎之間的軼事,沒想到中間還有段講蘇東坡和王安石的小故事。傳說,蘇東坡與王安石一同去泰山游玩,看到一塊奇石朝東面傾斜,東坡有意吟道“恨當年安石不正”,安石知道東坡在暗諷其貶謫之事,便也回道“到如今仍向東坡”,眾人大笑。然而我覺得這回復還是略遜一籌,比不得居士牙尖嘴利。
以上,該書一概沒有。
讀書東坡傳有感篇五
在讀林語堂先生的《蘇東坡傳》前,我對于東坡先生的了解僅限于他的詩詞,他遭遇的烏臺詩案和他對弟弟子由深厚的情感。
盡管了解不多,但并不妨礙蘇東坡在古代熠熠生輝的詩詞大家中,成為我心目中最喜歡,最佩服的那一位。一直以來,我都很想多角度地了解這位在我認為是最具成就的大文豪的人生際遇,就這樣,林語堂先生撰寫的《蘇東坡傳》在一次很偶然的經歷中進入了我的視線。
那是一個突如其來的雨天。我沒有帶傘,猝不及防的暴雨讓很多像我一樣沒有帶傘的人躲進了附近的商業城。進去后我發現里面有一家高大上的實體書店,內心歡喜。想著既然暫時走不了,又不趕時間,索性就進去隨便看看。沒想到我和《蘇東坡傳》的緣分就這樣到來了。當時的我徑直走向它,看到書籍干凈而典雅的封面,我有些驚喜。于是小心翼翼地捧起這本書,翻開它的目錄,就那么隨便瀏覽了一個小片段,便欲罷不能了。
書中有兩句話讓我印象極為深刻。
一句是蘇東坡對弟弟子由說的那番自我評價,可以說極具特色——吾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陪卑田院乞兒。眼前見天下無一個不好人。
天下無一個不好人!經歷了烏臺詩案,經歷了官場中的起起落落,經歷了人生中太多的不如意事的東坡先生,竟然還能輕松快意地說出這樣一番話,似乎所有苦難的經歷與己無關一般,不能不令人驚嘆!經歷了這么多風風雨雨,還能如此笑對人生,對生活充滿了信心,這是一種怎樣豁達的心胸?我想,從開篇中林語堂先生對蘇東坡先生的評價就可找到答案。
這就是第二句話。林語堂先生說——蘇東坡是個秉性難改的樂天派,是悲天憫人的道德家,是黎民百姓的好朋友,是散文作家,是新派的畫家,是偉大的書法家,是釀酒的實驗者,是工程師,是假道學的反對派,是瑜伽術的修煉者,是佛教徒,是士大夫,是皇帝的秘書,是飲酒成癖者,是心腸慈悲的法官,是政治上的堅持己見者,是月下的漫步者,是詩人,是生性詼諧愛開玩笑的人。
蘇東坡一生三起三落,閱遍世間人情冷暖,無論是順境逆境,他始終都對生活充滿了無限的熱愛。人們都說,一個人最不了解的恰恰是他自己,但這話用在蘇東坡的身上,似乎完全不合適。
每一次人生變故,對東坡先生來說,都會站在人生新的高度。詩詞的造詣不需多說,令人贊嘆的是他在詩詞之外給人帶來的驚喜。被貶黃州,他發明出香飄千年的名菜——東坡肉;流放海南,又創制出流傳至今的“東坡笠”;任杭州知州時,疏浚西湖,利用挖出的淤泥構筑并修建了后來的“蘇堤”,后成為西湖十景之一……詩詞大家、美食家、時尚設計師、工程師,各種頭銜放在蘇東坡一人的身上,毫不夸張。人生的起起落落,造就了不同身份,不同成就的蘇東坡,我也才真正明白了《定風波》中“一蓑煙雨任平生”的`真正含義。短短幾個字,詞人就將自己的人生際遇像包餃子一樣,所有的花紅柳綠、風雨雷電包含在里面,蘸點醬油,蘸點醋,笑著將一切吃下肚去。
對于我們大多數普通人來說,別說人生數次起起落落,哪怕只有一次,可能早就失去了對生活的興趣,甚至活下去的勇氣。僅憑這一點來說,東坡先生早已令我仰望。
如今正處在人生低谷的我,每當心緒煩亂,或者夜不能寐時,就會翻出這本書,細細品味其中的某些章節,頭腦中所有的雜音便都不存在了,猶如我第一次偶遇《蘇東坡傳》這本書那一天的情形一樣。任憑外面疾風驟雨,但手捧《蘇東坡傳》,整個世界都春暖花開,風和日麗了。
讀書東坡傳有感篇六
從小時候我便讀過蘇東坡的.詩,“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的曠達,“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的奔放,這些無一不透露著蘇東坡的豪邁。
可我對他了解甚少,直到上周學習了《記承天寺夜游》,這才激起了我對蘇東坡此人的興趣,也正是因此才讓我有耐心地捧著林語堂的《蘇東坡傳》一頁一頁地翻著讀下去。
《蘇東坡傳》這本書主要就是描繪了蘇東坡的一生,它將蘇東坡的每一面毫無保留地展示于我的眼前——他是一個“無可救藥”的樂天派,是悲天憫人的道德家,是黎民百姓的好朋友,是散文作家,是新派的畫家,是偉大的書法家,是釀酒的實驗者,是工程師,是假道學的反對派,是瑜伽的修煉者,是佛教徒,是士大夫,是皇帝的秘書,是飲酒成癖者,是月下的閑人,是生性詼諧愛開玩笑的人。
蘇東坡是十分豁達開朗的,而這一點也最能夠直觀感受到的——蘇東坡一生坎坷,仕途崎嶇,可這并不能阻止他。王安石變法時,近乎全體賢良忠士棄官而去,而蘇東坡連上三書之后被貶謫,可他絕不放棄,仍將他對新政的不滿以及新政的缺陷提出來,而因此得罪了當時許多掌有實權的群小,被一貶再貶,到了最后竟到了蠻夷之地海南島。
但那些群小的陰謀詭計并沒有得逞。蘇東坡不管被貶到何處,都是政通人和,蘇東坡也深受人民們愛戴。蘇東坡也以人民為重,兩者相互關照,一片安居樂業的景象。蘇東坡被貶至杭州更是開始學起了瑜伽,修習佛道,與同在杭州的“出淤泥而不染”的正人君子結交朋友,探訪山水,絲毫沒有被貶謫應有的沮喪,而是好似一位來到杭州品味山水的觀光客。林語堂是這樣評價他的:“蘇東坡過的快樂,無所畏懼,像清風一樣度過了一生。”
對于他的毫不恭維,仗義執言的性格我十分地欣賞。即便他做事有些沖動,有些莽撞,可這也讓他更加有魅力。在《中國人你為什么不生氣》中有一段話:“不要以為你是大學教授,所以作研究比較重要;不要以為你是殺豬的,所以沒有人會聽你的話;也不要以為你是個學生,不夠資格管社會的事。你今天不生氣,不站出來說話,明天你——還有我、還有你我的下一代,就要成為沉默的犧牲者、受害人!”這番話就映照著蘇東坡的性格。蘇東坡認為:不正確的東西不能讓他延續下去。若想阻止他們,就得有個人帶頭。可蘇東坡帶了這個頭之后,可就苦了她自己了——蘇東坡一生四次被貶謫,而他四次都是因為自己直來直往的性格被貶——第一次是因為蘇東坡在烏臺詩中譏諷朝政,被貶入獄,險些喪命,出獄后被貶黃州。第二次是在王安石變法中與舊黨發生分歧,被貶潁州。這一次被貶我認為并不正確,因為王安石在變法中注重的是“富國”而“貧民”,青苗法和免役法以及保甲制度讓人苦不堪言,而這時候的確是需要一個人站出來大膽地指出錯誤,批評錯誤。第三次是被宋哲宗以“譏諷先朝”的罪名被貶。第四次是直接被貶至儋州。可這四次貶謫并沒有改變他的性格,他仍然是直來直往。
蘇東坡他的性格貫穿了儒家學說和道家學說和佛教。他的身上具備著儒家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責任感,又同時具備著道家的豁達。我想這就是為什么蘇東坡能夠在沉浮不定,變幻無常的苦樂人生前也能夠適應它的原因吧。
讀書東坡傳有感篇七
傳記大體章程
《蘇東坡傳》全書分為四個部分。童年與青年、壯年、老練、流放。讀完整本書,我依照自己的記憶將蘇東坡的人生軌跡依然分為四個部分,得意、失意、得意、失意。也許如此分劃過于武斷,但是,這是本人最真實的感受。
蘇東坡和爸爸蘇洵、弟弟蘇轍共稱三蘇,在當代乃至后世的影響己經不能簡單用一個“大”字來行容。我個人認為,在蘇爸爸年輕的時候就己經看出“鬼才”的潛質了。年輕時的蘇爸爸一直游手好閑,在一次偶然機會之下認識到了讀書的重要性,為此發奮讀書不在話下,并沒有用多長時間,蘇爸爸的名氣己然震天響。但是遺憾的是,一直于高中無緣。蘇爸爸將希望寄托在了兩個兒子身上。
蘇氏兄弟一同科舉,一同高中,一同為朝廷效力。得意之情溢于言表。相對比之下,秦少游多少有點命運多舛的味道。進入朝廷的兩人憑借過人才氣得到皇上的賞識。連皇上都說:“我為朝廷找到了兩個宰相。但是也是因為兩人高調的“入職”,引起了周圍人士的不滿與忌妒。
在北宋那個言論并不自由的年代,弟弟子由憑借著冷靜、沉著的性格躲避了不少災難。而我們的主人公蘇東坡先生,卻大擺言論自由,殊不知別有心思的人,早己視他如肉中刺,拔而后快。第一次得意過后的失意來了。
第一次的失意主要與王安石集團的碰撞中產生的。結果很明確:蘇東坡要被流放至惠州。這一部分讓我最為感動。這位舉世知名的大文豪可以完全從朝廷大員變身成普通農夫。“他脫去衣袍、帽子、靴子,頭發用最廉價的皮筋束起,躺在草地上盡情的享受大自然的恩澤。”那一刻我認為他是個孩子。“他為了和朋友在船上相聚暢聊,竟回家央求妻子給他些酒”。那時我能想像到他妻子微笑搖頭的模樣,這個小丈夫。“他會努力的學習種糧食、向有經驗的農民討教,認真的種地。”讓我覺得他就是一位名符其實的農夫。集各種情境與一身的蘇東坡,更愛研究東西,他研制過墨,后來聽大兒子邁說,他差點把房子點著了。最讓蘇東坡著迷的還是煉丹術。在流放的這段日子,蘇東坡還結實了很多道士和和尚,這段廣納友誼,閑去野鶴的日子讓蘇東坡產生了放棄官場的想法。然而一切在皇帝崩,小皇帝即位,太后掌權后又有了變化。他脫去農夫的外衣,繼續他的使命。
王安石的倒臺為蘇東坡贏得了歸京的機會。據皇太后說“皇帝是悔恨中駕崩的”。深諳蘇東坡治國之才的皇太后,一紙圣旨將蘇東坡召回京都,并升至翰林學士。這讓另一拔,蘇東坡有莫大敵意的幫派深感不安。新一輪陰暗的絆子出現了。章淳,一個曾被蘇東坡稱為“以后將殺人不眨眼的人”,就是這個人使蘇東坡體會到了身心疲憊。我們可以想像,如果你每天要提防小人為自己備下的陷阱,真要不小心掉入其中,還要無止盡的解釋,還自己清白,這本來就是一件非常累的事。如果這事每天都會依據不同程度出現,還有一個智囊團為了扳倒你而絞盡腦汁,你會做何感想。沒錯,逃離。一代文豪也是人,雖然他不忍心辜負皇太后對于他的信任,同時不舍子由,在猶猶豫豫之中回想第一次失意時生活的諧意簡單與舒心,讓蘇東坡下定決心,離開事非之地,回歸自然。與他的偶像陶潛一樣,做一介普通的農夫。然而命運弄人。護身符的皇太后死了,小皇帝當政了。這個脾氣暴燥、急功盡力的小皇帝不可避免的被懷有居心的人利用,頒布了一系列的罷黜流放圣旨。一批三十多個朝廷曾經的重臣無一幸免,全被流放到海南蠻荒之地。
這次的流放條件非常艱苦,蘇東坡當起了蠻荒之地的閑去野鶴。心靈得以寬慰的他并不埋怨國家。據說蘇東坡《念奴嬌赤壁懷古》等幾首千古經典就是出自這個時期。讓人心寒的是此次流放,也成為殺害蘇東坡的罪魁獲首。
二、大背景與大人物(與萬歷十五年的區別)
當時讀完《萬歷十五年》就應該寫一篇讀后感,但是苦于找不到合適的著眼點,只能暫且做罷。如今讀完了《蘇東坡傳》,找到了切入點,不敢說好,只能說盡述心中之意,僅此而己。
在我看來《萬歷十五年》就像是波濤洶涌的大海,而書中介紹的人物就像海上漂著幾只小船。那幾只船的沉浮不由得自己,只是聽從于大海的意念。《萬歷十五年》中描述的那個明朝大環境就像是剛才說的大海,沒有人能主宰它的未來,無論是書中提及的皇帝、或是張居正、或是海瑞、戚繼光。都只是這條大海上的一只只小船。在那個文官集團統治的天下中,更多的是規章制度以及事俗法禮。書中的每個人物的命運都是為這個大環境服務的。張居正一生雖然飽受爭議,但是他確實是有能者;海瑞雖然頑固不化,但是卻是文官集團的代表一物;戚繼光,一介武夫,反射出重文輕武的北宋。通過小人物人生的命運折射出北宋文官集團的強大,強大到不僅可以左右人的前途,同樣可以左右人的命運。所以出現張居正死后被清算。在大的環境之下,所有人顯得微不足道,也無能為力。而《蘇東坡傳》卻大大相反。
《蘇東坡傳》和《萬歷十五年》比起來就像是小家碧玉,只說老百姓身邊發生的事。比如災害、人禍、百姓喜聞樂見等等。通過蘇東坡一生經歷而介紹北宋的大概環境。大概環境在這里只是一個虛鏡,小人物的生活才是實鏡。從蘇東坡成為大家爭相傳頌的大文豪,到第一次流放,后又召回京都成為翰林學士,再流放。以人物為主線使得蘇東坡的性格十分飽滿。他是道、法、儒家的代表。他希望訴百姓心中之想,為民請命為民伸冤,但是他又痛恨朝廷中的爾虞我詐,在做官與歸田之間徘徊。通過介紹蘇東坡的矛盾影射北宋腐壞不堪的宮廷制度,人民的慘淡生活。此時的蘇東坡就像是一艘行駛在海事盛樓上的一艘大船。你可以從各個角度一覽大船的輪廓,而北宋的命運去是時有時無,忽明忽暗。
讀書東坡傳有感篇八
今年讀完的第一本書,是去年遺留了一半的林語堂的《蘇東坡傳》。
一定不是因為小時候背了很多他的詩詞,所以對他一直抱有好感。是因為愛慕他骨子里的豪放豁達,灑脫不羈。
過去對蘇東坡的印象,停留在“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的細膩情感,在“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的灑脫,在“老夫聊發少年狂”的豪邁。
通讀全書后,他的形象更立體了一些。
天縱奇才,這點毋庸置疑,在我心中,蘇東坡是繼李白之后中國第二位天賦卓絕的詩人。早上刷帖子看到一篇問為什么寫詩很多人學杜甫不學李白,這簡直無需提問,因為形制好模仿,才氣難以復制。但是才華不僅僅是老天爺給的靈光一閃,更是博古通今后智慧的貫通。書中有兩處讓我震撼于蘇東坡的厚重積累。一為蘇東坡起復之后一度負責草擬圣旨,由他手中所出圣旨不少于七八百道,他用典嫻熟,辭藻優美,一時為人稱道。后又一官員任此職,自負也是才華橫溢,便詢問草擬處伺候過蘇東坡的老仆人,我比之蘇軾如何?老仆答曰,內容可能相去不大,但是蘇軾從不用翻書。高下立判。
讀到此處不經慚愧,不論自己是否有才氣,但是確實還沒努力到,需要去比拼才氣的地步吧。
雖然一直從蘇東坡的詩詞里感受到他是個灑脫的人,可更深入了解他一點點,就更為他這份樂觀豁達感到可愛。貶謫到黃州就做老農種地,和周圍的鄉里鄉親做好朋友。貶謫到xx,這時他也老了,自覺北回無望,卻沒有沉浸在郁郁不得的不快樂中,還在給友人的信中寫,我已經決定做個x人啦,我沒離開過x,出生在西蜀不過是夢一場。讀到這里,雖然心酸他的際遇,但是又實在感嘆他的可愛。可此時的宰相章淳讀到蘇東坡在x所作的詩,說看來他在x過得很好?遂又把蘇東坡貶謫至x儋州去了。豁達灑脫的他永遠不是他的敵人想看到的,他們希望蘇東坡郁郁不得志而苦悶,但是一個人可以被拿走所有身外之物。地位,金錢,被迫與家人分離,充實豐滿的內在卻永遠不會被奪走,偉大的詩人會著眼于民生,沉浸于自然風光,追尋這萬事萬物的哲理。
浪漫灑脫是他的天性,可是他也有極高的人道主義的精神。不論他在何處為官,擔任多小的官職,他都在盡力改善民生,想方設法幫助在青苗法的壓迫下貧窮的百姓減免債務,設置古來第一所公立醫院,預防饑荒。任京官時候,他又想盡辦法讓皇上太后廣開言路,力陳王安石排他的弊端。在黃州做老農時,他發現當地很多窮苦人家有殺嬰的做法,特別是女嬰,他看到此心甚痛,雖然此時無圈職在身,他還是想盡辦法組建了一個慈善會,去救濟當地窮苦人家,只要不殺嬰,就可以得到一些撫恤金,幫助他們一起撫養孩子。很多傳奇話本子里都有蘇東坡為官時候的小故事。如在x任上,一書生家中做折扇生意,卻因故積累債務,求得蘇東坡幫助,蘇東坡在他折扇上作畫題詞,讓他拿去變賣,蘇東坡是當時備受追捧的詩人,一下子就賣完了,還清了債務。
談到做官,他絕對是一個有能力有責任心的能吏,談到藝術,他又是才思敏捷,書畫均佳,談到哲學,他又參研儒釋道三家,胸中自有丘壑。
越是回顧這本書,回顧他的一生,發現越是喜愛欽佩這個人。看這本書的過程中也在聽曾國藩的家訓,也曾暗暗的比較過二人,其實是沒什么可比的。可也會忍不住想,如果他有一些曾國藩做人的隱忍智慧,會不會有更好的一生呢?可我想我是多慮了,正因為他的鋒利,他才是他,也許他的際遇,也在一定程度上改變著他。他便中國的大江南北,看遍自然風光,體會世情冷暖,卻還是那個他。
想到他那篇小品文章,長大后再讀卻覺得充滿著大智慧。“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
讀書東坡傳有感篇九
《蘇東坡傳》,非簡單之流水帳,更非采用“春秋筆法”,而是林語堂先生閱讀大量資料,包括蘇東坡的札記、詩詞、私人書簡等后所著的傳記。我心度之,是否林先生與蘇東坡有諸多相似之處,不然為何其言己了解、喜愛蘇東坡,而又能將《蘇東坡傳》寫得如此色彩鮮明、感情豐富。
觀蘇東坡一生,無法不對其才智贊嘆不已;而其言行、詩詞、幽默,無一不是其才智的體現。
蘇東坡是幽默的。某次與王安石談及王之所謂“字源學”時,引用《詩經》中“鳴鳩在桑,其子七兮”,并父母共九只鳥,以王安石的方式來向其解釋為何“鳩”為“九”、“鳥”二字合成,實為嘲諷;后某次更戲謔王安石曰“‘波’若是 ‘水’之‘皮’,則‘滑’就是‘水’之‘骨’了。”即使在被貶至缺醫少藥的海南之后,對朋友僧人參寥的關心,他仍在回信中說“但若無醫藥,京師國醫手里,死漢尤多。”以此來告知朋友不必擔憂。
蘇東坡是熱愛生活的。其余不必說,僅在美食方面,就有軼事、傳說數樁。他自己研究烹飪之法、自己釀酒,更是留下了“東坡肉”、“東坡壺”以傳后世。他在詩詞中,也多次提及美食--“無竹令人俗,無肉使人瘦,不俗又不瘦,竹筍燜豬肉”、“長江繞郭知魚美,好竹連山覺筍香”、“蔞蒿滿地蘆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時”、“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等等,不一而足。
蘇東坡是感情豐富的。他的《江城子》一詞,“十年生死兩茫茫”,對其亡妻寄以情思,與其“大江東去”風格迥異,凄婉哀傷。在朝云因瘟疫早逝后,他在《朝云墓志銘》和《悼朝云》一詩中,均表達了深切情愛與傷痛,后來更在《西江月·梅花》一詞中,以梅花象征朝云,既似寫花,又似寫人。
蘇東坡是剛直的。盡管有過數次因詩而被捕、受審,但他仍然不改犀利詞風。好友劉恕罷官出京時,他寫詩諷刺“群烏未可辨雌雄”,后又寫“猶誦麥青青”,對官場榮耀表示鄙夷之意。在某次剛剛被釋出獄后,即寫詩兩首,隨后自己也擲筆笑道“我真是不可救藥!”
如林語堂先生所言,蘇東坡“像一陣清風過了一生”,“根本是他本性的自然流露”,“他的肉體雖然會死,他的精神在下一輩子,則可成為天空的星、地上的河”。誰說不是呢?僅此感懷東坡居士這位曠古奇才吧!
讀書東坡傳有感篇十
我讀了《蘇東坡傳》這本書,這本書主要講了蘇東坡的童年到流放歲月的事。我給你們說說我最喜歡的一章吧!我最喜歡《蘇東坡傳》第一卷第三章《童年與青年》。
《童年與青年》大體資料是以前的學生要把整本書背下來,背書時不僅僅要背書的資料、知識,連措辭也不可忽略。讀書刻苦的蘇東坡把整本書都抄了一遍,并且書沒加標點符號,要學生自我根據課文的意思加標點。
我覺的如果想學的知識有用,把它學透就能夠了,沒必要把整本書背下來,那個時代的教育方法有點不對,可是接下來幾條我很贊同,學東西就要學透,不能半懂不懂,糊里糊涂的學過去。并且最終一條我十分贊同:讓學生自我加標點,這樣能讓學生更好地讀懂書,讀透書,更好的學以致用。
我還喜歡《王安石變法》這一章,這一章講到王安石定了一條青苗法,對窮人不利,而對朝廷很有利。蘇東坡為了不讓老百姓受苦受難,他和司馬光等人一齊阻止王安石變法,更讓皇帝禁用了這一法,蘇東坡讓老百姓受了益。我覺得蘇東坡很顧全大局,不僅僅顧著自我,還關照著老百姓,我很支持蘇東坡這種顧全大局的品質。同時我對王安石新定的法律很不贊同,為了讓朝廷受益而不顧老百姓的安危。
蘇東坡這個大江東去,浪濤不盡的千古風流人物會永遠流傳在人們中間。
讀書東坡傳有感篇十一
在我所知的詩人中,李清照時時刻刻婉約,杜甫日日夜夜嘆息,李白太過理想主義,陶淵明消極避世渴望隱居,蘇軾是最為親切和藹的一個。故有“天上李白,桃源靖節,人間東坡”的說法。
他是一位大氣的詩人。
他一生沉浮,幾進幾出。在升和降的交替中,他的足跡遍滿了大江南北。然而不論是降還是升,他總共是保持著那份大氣和樂觀。東坡肉,烤羊脊背,東坡餅……單是與他有關的菜肴,就可以擺成一桌宴席。
他的達觀,他的大氣,甚至在筆間流露出來。被貶杭州時,他依然談笑風生,寫下了“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的名句。
他大氣,他樂觀,他瀟灑。“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是他的豪放;“天涯何處無芳草”是他的達觀;“不識廬山這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的他的智慧。他用文字告訴我們,如何看淡挫折,如何笑對人生。
蘇軾的一生充滿了希望和浩然正氣,不論何時何地,他總是保持著他的初心。正如林語堂先生所言“他如一陣清風過完了一生”。
他也是一個柔情的詩人。為了百姓的生計,他與大權在握的當權者據理力爭,卻幾遭貶謫。他的人生奮斗目標是定在百姓身上的。他不斷向朝廷上書,請求免除因王安石新法造成的欠款,并放糧救濟。他的雙眼,從不關注自己的腰包,而是關注民間的疾苦。
面對自己的妻子,他“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青春年少的他獨在異鄉,千里之外的妻子好久不見,此時的他才表露其柔軟之心。
“有的人活著,他已經死了。有的人死了,他還活著。”世間已無蘇東坡,世間仍有蘇東坡。
讀書東坡傳有感篇十二
“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這是我最喜愛的蘇東坡的一首詞——《定風波》。這首詞充分體現了他樂觀豁達,清逸曠遠的人生品格。以前知道蘇東坡是因為他的詞,而讀了林語堂的《蘇東坡傳》之后,才真正認識蘇東坡。
林語堂筆下的蘇東坡,可謂是幾千年才有的奇人,他曾這樣評價過文壇的巨子:“李白,一個文壇上的流星,在剎那之間壯觀驚人的閃耀之后,而自行燃燒消滅,正與雪萊,拜倫相似。杜甫則酷似彌爾頓,既是虔敬的哲人,又是仁厚的長者,學富而文工,以古樸之筆墨,寫豐厚之情思。蘇東坡則始終富有青春活力。”“蘇東坡雖然飽經憂患拂逆,他的人性更趨溫和厚道,并沒有變成尖酸刻薄。”
蘇東坡的一生,命運坎坷,仕途崎嶇。他一生為官,一生清廉,一生都在和大文豪,大政治家王安石斗智斗法。政治上許許多多的災禍,全是由于他的才智所帶來的,然而,這正是因為他本性中的明辨是非,實事求是未曾泯滅!
蘇東坡為官時,管理之處政通人和,他處處為百姓著想,頗受百姓愛戴。他練習瑜伽,研究佛道,與高潔之士相交,訪山水,與高僧修研佛道。“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陪卑田院乞兒”,他為藝妓題詩,與和尚趣談,為百姓求雨,他四處游歷。雖然蘇軾的人生道路上有許多的泥濘,可從他的詩篇,他的文章,以及他的生活見聞中能夠發現,他的人生態度是樂觀,是積極向上的。“進可朝堂安天下,退能山水怡自身”,即使是泥足深陷的時候,他依舊能唱著小調,邀上三五個知心的朋友,享受生活的美好。在被貶黃州的時候,為了生計開荒種地,將當時“賤如泥”的豬肉烹制出美味無比、流傳至今的“東坡肉”。蘇東坡的詩詞里,既能寫出《赤壁賦》這樣恢弘的文章,也能寫出“天涯何處無芳草”這樣富有深遠意義的詩句。
作為詩人,他有“大江東去浪淘盡”的文采飛揚,談笑風生;作為書法家,他自評“我書造意本無法,自出新意,不踐古人”的不拘小節、天真爛漫;作為官吏,他有“持節云中,何日遣馮唐”的嫉惡如仇,愛民如子;作為蘇軾,他有“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的豁達與瀟灑。我喜歡他毫不恭維、仗義執言的性格。雖然他有時比較沖動、做事不經“大腦”,但正因為這一點,才使他更富有魅力。
在《蘇東坡傳》的序中,林語堂先生寫到“我寫《蘇東坡傳》并沒有什么特別的理由,只是以此為樂而已”,如果林語堂先生寫蘇東坡傳是以此為樂,那么讀《蘇東坡傳》也是一種快樂。可以從字里行間讀出人物的個性,品嘗人物的喜怒哀樂,并從他的事跡中受到可收益一生的啟示。所以我們會說:“人生緣何不快樂,只因未讀蘇東坡。”
用林語堂做結語時的話說:“蘇東坡已死,他的名字只是一個記憶。但是他留給我們的,是他那心靈的喜悅,是他那思想的快樂,這才是萬古不朽的。”用我自己的話說就是:蘇東坡已去,其浩然之正氣,必當永存。
有人說,人生低谷時,建議讀一些名人傳記,看看別人在順境或逆境中是怎樣生存的,所以我推薦林語堂的《蘇東坡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