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品味完一部作品后,相信大家一定領會了不少東西,需要好好地對所收獲的東西寫一篇讀后感了。如何才能寫出一篇讓人動容的讀后感文章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帶來的讀后感優秀范文,希望大家可以喜歡。
在細雨中呼喊讀后感篇一
二十世紀九十年代的經典文本,余華的第一部長篇力作。小說描述了一位江南少年的成長經歷和心靈歷程。通過記憶的拼湊給我們呈現一個少年的內心世界還有那個年代的人情世故。
如果往事就像一杯美酒,那么回憶就該是一場華麗的宿醉。余華的小說《在細雨中呼喊》就像是一本敘寫一篇篇與回憶約會的場景的漫漫長詩。正如他自己所說,這是一本關于記憶的書,它的結構來自于對時間的感受,確切地說是對已知時間的`感受,也就是記憶中的時間。
當人們無法選擇自己的未來時,就會珍惜自己選擇過去的權利。回憶的動人之處就在于可以重新選擇,可以將那些毫無關聯的往事重新組合起來,從而獲得全新的過去。而且還可以不斷更換自己的組合,以求獲得不一樣的經歷。余華的這本小說是用記憶貫穿起來的書,里面云集了他童年和少年時期的感受和理解,那里不僅有幸福,也有辛酸。誰的年少不曾輕狂,誰的青春不曾彷徨。當作者遠隔七年的距離和曾經的人和事相遇,便不可避免的將自己的情感加之與上,去揣摩他們的內心,傾聽他們的嘆息,試著去重新理解他們的命運。
在語言里的現實和虛構中,運用七年的沉淀去理解,去理解小說里柔弱的母親如何完成了自己忍受的一生,她唯一爆發出來的憤怒是在彌留之際;去理解那個名叫孫廣才的父親又是如何驕傲地將自己培養成一名徹頭徹尾的無賴,他對待自己的父親和對待自己的兒子,就像對待自己的絆腳石,他隨時都準備著踢開他們,他在妻子生前就和另外的女人同居,可是在妻子死后,在死亡逐漸靠近他的時候,他不斷的被黑夜指引到了亡妻的墳前,不斷地哭泣著。
孫廣才的父親孫有元,他的一生過于漫長,漫長到自己都已經難以忍受,可是他的幽默總是大于悲傷。還有孫光平、孫光林和孫光明,三兄弟的道路只是短暫地有過重疊,隨即就叉向了各自的方向。孫光平以最平庸的方式長大成人,他讓父親孫廣才膽戰心驚。
而孫光林,作為故事敘述的出發和回歸者,他擁有了更多的經歷,因此他的眼睛也記錄了更多的命運;孫光明第一個走向了死亡,這個家庭中最小的成員最先完成了人世間的使命,被河水淹死,當他最后一次針扎著露出是水面時,他睜大眼睛直視了耀眼的太陽。還有那些兒時的伙伴,一個個都在人生的軌跡上繼續著自己的成長,有了各自的歸宿。
余華的這部小說天馬行空地在過去、現在和將來這三個時間維度里自由穿行,將記憶的碎片穿插、結集、拼嵌完整。所展示給我們的不僅僅有一個少年所認識,所體會到的世界,也有對那個年代的最真實的感情流露。
或許在主人公的童年記憶里,成長是心酸的,在他的童年里,永遠羨慕著哥哥,不受父母重視,沒有太多的朋友,每天都要忍受父親,哥哥和陌生人的嘲笑奚落。但是在繼父母家里,他還是擁有親情和友情,擁有那種愛的感覺。青春是無知無畏的,而正是這種無知無畏才更顯得可貴,當我們已經長大后回首翻開記憶的相冊,便會無比懷念當年什么都不知道卻無所畏懼的傻傻的自己!
記憶是最美好的東西,當人生的歲月所剩不多時,那些往日的虛名,榮耀都會隨著光陰逝去,自己所能把握的,擁有的也只剩下獨屬于自己的回憶。待夕陽的余暉灑在陽臺上,我們坐在躺椅上,品著清茗,細細回味往事,未嘗不是人生一樁樂事,是已經平靜下來了的人生又一朵鮮艷的牡丹,溫暖著最后的光陰。
在細雨中呼喊讀后感篇二
禮物就是一次美好的回憶,它使你記憶猶新。
禮物就是一杯香濃的咖啡,它令你意猶未盡。
禮物就是一個神秘的東西,他令你滿懷驚喜。
《最想要的禮物》是一本令我讀它有回味無窮的心情的書。我讀著它,就像是在拆一件神秘的禮物,懷著驚喜往下讀。這本書像一個畫家,描繪出我好奇的表情;像一個詩人,寫出我驚喜的神情;還像一個歌唱家,唱出我歡快的心情。
主人公大碗能把每一次生日搞成爸媽的受難日,是一個又臭又倔的小姑娘。而妹妹小碟是一個漂亮討人愛的小姑娘。于是,因某種原因,爸媽把大碗支配到寄宿學校,但13歲回家過生日時,大碗才知道,親情是多么重要。
我氣小碟,他怎么能把大碗不放在眼里,怎莫能威脅大碗,怎么能對大碗指指點點,把大碗當仆人,直呼其名,;連聲姐姐都不叫。我氣大碗,怎么能忍氣吞聲。我氣爸媽,怎么能把愛統統給了小碟。我要是小碟,我會和姐姐和平共處,互相幫助,后退一步海闊天空嘛!我要是大碗,我不會忍著受氣,而是會和小碟、爸媽講道理,讓小碟不再欺負我,讓爸媽相信我。我要是爸爸,我會和小碗小碟一起做游戲。我要是媽媽,我會跟對待小碟一樣對待大碗,不強迫大碗,把愛平均分給他們兩個。經過了許多事情,大家都開始珍惜親情,最后他們又變成了幸福的一家。
當我翻過最后一頁時,我想我懂得了一個道理:親情是不可分割的,親情是用來維護的,我們要珍惜現在的親人。如果還沒有做到,那就請開始相親相愛的第一步吧!
在細雨中呼喊讀后感篇三
沒有特定的時間和空間概念是否讓人覺得真實。
因為《活著》認識的余華,所以便想看看他的其他長篇,于是看完了《在細雨中呼喊》。剛開始看的時候覺得這本書沒有絲毫邏輯,也許是因為我記憶力不好,所以全部看完后又大概的看了看才了解了它的大概框架。這本書以孫光林的角度來寫他周圍的人發生的事情,不是按照時間順序,也不是先寫某個人再寫某個人,總覺得作者好像想寫什么就寫什么。給我的感覺就是天馬行空,好像真實發生一樣。
我不喜歡他的父親孫廣才。其實這本書的每個人物幾乎都是比較負面的,但是我最為不喜歡的還是他。按照小說順序來說,當他的兒子孫光明因為救人而犧牲了時,他并沒有一絲的悲傷反而希望利用這個機會讓自己發達起來,后來得知沒有希望后,竟然又去被救的人家要錢。他還把自己的二兒子送給別人,除了父親無能,我實在想不出其他的緣由。這些情節反映出的父親形象著實讓人感到悲哀。他的當家人形象也是十分糟糕,他與同村的寡婦牽扯不清,從家里拿很多東西送予那個寡婦。他的好色不僅僅體現在這里,他騷擾自己兒子的未婚妻,導致兒子被退婚,孫光平直到二十四歲才找到一個岳父癱瘓在床。孫廣才不僅僅做了這些事,他對他父親的態度也是十分惡劣,“我父親后來就讓祖父坐在一把小椅子上,我的祖父在吃飯時只能看到桌上的碗,看不到碗中的菜。”當我看到這句話時,心里感到極其心酸,孫廣才就是這樣苛刻的對待他那親生的父親的啊。
孫光林的經歷很多,但父親始終占了很多的篇幅。他的祖父所占的篇幅也不少,我依舊費解為什么他的祖母會嫁給他的祖父,也許是因為在當時算是合適吧,作者沒有細寫。孫光林離開南門后的事情也沒有寫,只是寫了一些南門和孫蕩的人和事。后來寫他父親給他寫信跟他說孫光平砍他,可是作者并沒有寫孫光林的反應,我猜也許是一笑置之吧。
讀長篇小說也就是讀很多人的故事吧,莫言曾說過寫長篇小說的人內心會有巨大的框架,復雜的人物關系都可以處理的很好。我想,這本書的每個人物都很豐滿,情節也很生動,應該符合他所說的那個標準吧。
我喜歡這本書,若干后也許會有不一樣的理解。
在細雨中呼喊讀后感篇四
一本書喚醒一些記憶,《細雨》多處引人共鳴,感動得讓人心潮澎湃。
《細雨》將余華“當作者筆下的故事離現實越遠,越閃閃發亮”的論點發揮到極致。
甚至與《雷雨》相比,也是有過之而無不及。
在我(孫光林)的記憶中,出現了那么多閃閃發亮的人物,按時間順序,依次如下:
1. 年輕的祖父與祖母
祖母在戰亂中逃亡,遇祖父
2. 母親
父親在外胡搞,母親逆來順受,死前終于爆發:“不許拿家里東西給別人,把碗還給我,把盤子還給我,把家里的東西還給我!”
3. 父親
對自己的父親不敬,對自己的兒子嚴苛。
因好色毀了哥哥的婚事,在哥哥結婚后又侵犯嫂子,被哥哥砍掉耳朵。
與寡婦胡搞。
在弟弟死后妄想成為英雄家屬。
4. 弟弟
5. 哥哥
沉默寡言
與寡婦胡搞
在我考上學校后,替我付錢
6. 養父與養母
養父與情人約會,被長舌婦逼上絕路,拼死報復
養母陰郁而不失溫情
7. 國慶與劉小青
小孩子的社會
為了爭論原子彈問題孤立同伴
為了獲取友情,以告發為威脅
聽信老師的唆使,出賣朋友
8. 蘇杭與蘇宇
一個早熟毀一生
一個清澈卻短命
9. 某小朋友
在弱勢朋友身上找強勢朋友眼中的自己
在細雨中呼喊讀后感篇五
有人說余華的《活著》令人揪心難忍;而《兄弟》則是幽默和慘烈交相輝映。而這些在我的腦海里都是一片空白,我拾起余華的第一本書,是關于童年記憶的《在細雨中呼喊》。
每個人都有關于童年、關于往事的回憶,而這些回憶也許因為年齡的原因留下的大多是童年的歡欣與純真。但是余華書中的“我”,卻承受著孩童本不應該面對的太多太多的心酸和無可奈何。書中的“我”,仿佛如一個旁觀者,與世無爭,冷靜而不帶任何感情色彩地講述著一個個事不關己的事,在自己的成長歷程中盡管忍受著身旁各種看起來怪異的人的辱罵、毆打、欺詐與恐嚇,但自己始終以自己特有的方式尋覓友情,成為自己疲憊內心停歇的港灣,蘇宇、魯魯、鄭亮、國慶都是“我”身邊的一個個過客。
書中的“我”身處一個令人難以置信的家庭,父親孫廣才是個自鳴得意的無賴,處處彰顯出自己盛氣凌人的架勢,每一句扯破嗓子的咒罵,每一個夸張的動作,與其說是強硬的表現,倒不如說展現了其悲哀、虛偽的人生;哥哥孫光平開始的人生是光彩的,但最終也難以偏離平庸的軌道;而作為主人公的“我”,更多地則以孤寂的眼光觀察著周遭一切,更多地選擇了沉默;弟弟孫光明小小年紀張牙舞爪,卻是第一個走向死亡;而母親則是軟弱了一輩子,只有在彌留之際表達了她對世界的失望和憤懣。
而令我印象最深刻的便是祖父孫有元,在他身上似乎帶有些許傳奇的色彩,年輕時放蕩不羈、敢作敢為并且奮發有為;后來年老時被家庭生活消磨了銳氣但仍然充滿智慧;與晚輩們斗智斗勇,即使被不孝的兒子折磨,被年少無知的孫子忽視,他也依舊沒有喪失去挑戰命運的勇氣,哪怕是在即將走完自己人生的前一夜,也同樣如此。
書中人物眾多,線索也錯綜復雜,故事的敘述發展沒有固定的模式,余華采用了多種敘述手法,直敘、倒敘、插敘的相互穿插讓故事可以一個接一個,如漫天紛繁的花朵,洋洋灑灑。猶如一條寬大的馬路上支生出無數分岔開口,每一條路都看不見盡頭卻都有屬于各自獨特韻味的風景,或令人流連忘返,或令人厭惡,或令人百思不得其解。但我們也不難發現,無論其中的人物活著的時候是多么有趣亦或是痛苦纏身,在時間的長河里無論他們選擇何條道路,但走到終點每個人卻出乎意料地發現,結果都只有一個。這里邊有太多人具有共同的特點,從哥哥、到弟弟、到孫有才再到各種小人物,反映出現實中人性的丑惡。
最后我想說,即使人們在人生旅途中會遇到種種磨難,但我們要不斷從經歷中感悟出:路,還是要走下去的。就像書中“我”的祖父孫有元,一個看似窩囊了一輩子的人,卻在生命的最后時刻挺直腰桿站著,讓所有人都覺得他從未被打倒,依舊是一個勇敢面對生活的人。所以人生旅途中有太多自己無法控制的,主人公“我”就經歷太多磨難,但“我”仍然能找到屬于自己心靈空間的一方凈土,我們無法把握一切,能把握的卻是自己的心。
在細雨中呼喊讀后感篇六
很早看過余華的《活著》和《兄弟》,心被故事牢牢吸引,隨著書里的人或哭或笑,而沒有注意寫書的余華。近來讀他寫的在細雨中呼喊,里面的很多句子都讓我反復默讀,不由得佩服這個余華,同樣的漢字,經過他的排列,就有了不同的味道。這讓我想起很早看余光中散文和詩歌時的感慨,他對文字的駕馭讓我有很美得感受。
文字在余華這里,不再是符號,而是一只畫筆,他用這只畫筆細膩的描畫出一幅幅場景,在這些場景里,似乎能感受到時間的流動,能看到人性扭曲的丑陋,也能看到人性中善的溫暖,在絕望中也蘊含著希望。
我看到孤獨敏感的孩子對愛和友誼的渴望。醫生用手掌撫摸額頭來了解小患者的體溫,對于一個孤獨的孩子來說卻是親切感人的撫摸,因為對愛的撫摸的期待,使這個孩子躁動而且更加孤獨。
這個孩子能看到祖父慈祥的目光,也能看到養父羞愧而又疼愛的目光。這些,都溫暖著他幼小善感的心。
六歲的魯魯,用想象中的哥哥來保護自己,與生活做著抗爭,媽媽粗魯的態度也不能打消他對媽媽的依戀。一想到書上寫著魯魯在監獄外面的大樹下風餐露宿,因為能和媽媽的目光相遇而欣喜時,我就不由得哽咽。媽媽,是家,是溫暖,幼小的魯魯知道這些,所以,不管怎么樣,他不離開媽媽。
書里寫了弟弟的死,蘇宇的死,祖父的死,父親的死,母親的死,養父的死,不同的死亡方式卻有同樣的感覺:死亡是一種解脫,是一種回歸。所以,看到這些人一個個死去的時候,我眼里有淚,心里卻不再恐懼。哭的時候要大哭,哭完,生活還要繼續。
不管生活怎么樣,人應該深情,溫柔,真摯的去愛身邊的家人和朋友,用心里的善來體恤他們,憐愛他們,理解他們而不是抱怨憎恨和傷害。
為什么有的人會被生活淹沒,有的人卻能掙扎出來,我想,這需要一種力量,這種力量,不僅僅是對活著的熱切渴望,更重要的是來自對愛的呼喊和渴望。
我期望隨著年華的逝去,我能有一雙清澈,透明,溫暖的眼睛,而不是那種混濁,麻木,冷漠的眼睛。
人,首先要活著,可不能僅僅只是活著。
在細雨中呼喊讀后感篇七
苦書看多了,胸口里外難免也沾染得都是苦氣。想用這樣的書來消乏解悶未免太可笑,可是進入一本陌生的書時的興奮感與結束一本書時的滿足感仍然吸引著我,我還是企圖在其中撈到快樂或是其他什么讓人心滿意足的好處。
甚至是機械地,一字一句讀下去,偶然被幾段話給觸動,才想起來自己并沒有投入其中。直到夜晚,被它攪得不想睡時,才聽見那來自書里的聲音,那不是呼喊是尖叫。
我以為呼喊只能算是發泄,喊完了,就像哭累了的小孩子一樣,睡一覺,就過眼云煙了。而尖叫是不安,是嘶啞以后,仍然停不下的絕望。
美好的表面輕易的就在故事里一一瓦解,人之常情不再是人之常情,常識暴露出其荒謬的本質,生命中的負荷在背脊上越抓越緊,怎么都無法卸下。
兒童時期的無依無靠的恐懼再一次浮現在眼前,原來有人記得這么牢這么真切。
如果不是余華的描述,那殘留在腦海里的童年早已被涂上一層又一層的虛假的光輝,變得甜蜜而扭曲。幾乎忘了自己也曾因為恐懼而欺騙大人,因為恐懼孤獨而不惜與他人同伙欺負其他人,幾乎忘了弱小的自己曾心懷滿滿的憎恨,立志將來要好好地報仇。回想起來這些全部來自無依無靠的恐懼,雖然有家有親人,可是恐懼還是那么沉重那么陰暗。直至長大,恐懼才被壓縮驅趕,只能躲在小小的角落里,偶爾才會發作。
在細雨中呼喊讀后感篇八
李雯
我曾也看過余華的其它作品,如《活著》,這也是我的第一本書,他講了一個苦難堆砌的悲劇故事,太過戲劇化,看似用力過猛,而實際上他是在講一個成年人的寓言,他講了一個我們都能懂的人生道理,也傳遞給了我們最樸實有用的生存態度。
相比《活著》,《在細雨中呼喊》知名度就沒有那么高了。《在細雨中呼喊》是余華的第一部長篇力作。小說描述了一位江南少年的成長經歷和心靈歷程,生動詳實的描寫了生活中的父子關系、朋友關系和社會關系,勾勒出了一幅上世紀中國農村生活的畫卷。
作品的結構來自對時間的感受,確切的說是對記憶中的時間的感受。描述著天馬行空的在過去、現實和江南這三個維度里自由穿行,將記憶的碎片穿插結集,拼嵌完整。
余華說,這是一個充滿快樂與痛苦的家庭,夾雜著嘆息喊叫、哭泣之聲和微笑去理解他們命運的權利,去理解柔弱的母親如何完成自己忍受的一生。她唯一爆發出來的憤怒是在彌留之際。我們去理解那個叫做孫廣才的父親,又是如何驕傲地將自己培養成一名徹頭徹尾的無賴,他對待自己的父親和對待自己的兒子就像對待自己的絆腳石,他隨時都在準備著踢開他們,他在妻子生前就已經和其他女人同居,可是現在妻子死后,在死亡逐漸靠近她時,她不斷地被黑暗指引到亡妻的墳前不斷哭泣。
孫廣才的父親孫有元,他的一生足夠漫長,漫長到自己難以忍受,可是他的幽默總是大于悲傷。還有孫廣平,孫廣林和孫光明,三兄弟的道路只是短暫的有重疊,隨即走向了各自的方向,孫廣平以最平庸的方式長大成人,她讓父親孫廣膽戰心驚。孫光林作為故事的敘述的出發和回歸者,他擁有了更多的經歷,因此他的眼睛也記錄了更多的命運。孫光明第一個走向了死亡,這個家庭中最小的成員最先完成了世間的使命,被河水淹沒,當他最后一次掙扎著露出水面時,他睜大了眼睛,直視了耀眼的太陽。關于孫廣才對待自己的父親與兒子,就像當今社會家庭中對待老人的冷漠方式。到底是人與人的性格沖突與摩擦?還是血緣在某種程度上的聯系?是一種牽連與羈絆留下的悲慘之鏈?一切都是未知,沒有正確答案,每個家庭的各種動蕩與變遷如何處理?其實都決定于人,人心于善。不論在什么時代,如何處理,都是人的良知在發揮作用。月有陰晴圓缺,孫光林的童年里多段短暫的友情占據很大比重,他有靜靜躲在一邊羨慕著,猜測存在這一空間的人的交往。他也有跳入其中習慣所謂的學生長大進入成年人的圈子,他還有抽出身來,再次思索曾經羨慕的友情是否看得有所偏差?我們總是莫名其妙的弄丟了很多段曾經美好的友情。我覺得童年有些人的出現,也許不能定義為友情,而是童年的陪伴。小時候,每逢到外婆家去,我有一群和我相差不同年齡的小伙伴,常常聚在一起過家家,或是夏天坐在房間涼席上,看看電視吵吵鬧鬧就過去了半天。可現在這一切的人都已經不再聯系了。甚至很長時間沒有見到過,哪怕見到,大家都已忘記曾經一起玩需要的時光,歲月或許不是忘記,而是他們陪伴你走過的路程。使命完成,一切都沉入記憶中,不再啟封罷了。
這本書,真實讓人震驚,因真切而讓人思考,每個人都是自己的主角。那些記憶深刻的人,每一個都是有自己鮮明的形象。在主人翁的視線里實踐著他們對這個世界的輸出。
我不能說自己讀懂了這篇文章,但至少知道了那個時代的背景和人文。有些時候也會聯系到自己小時候對大人的盲目自信和崇拜。長大后的自以為是,甚至從那些只言片語里面不小心窺探到自己的從前,覺得把人心分析得如此透徹又毫不避諱,可怕又心酸。可怕在于原來人們所作為都不是意思為而是長久各方面的積累,潛意識也是總在潛移默化的隨著環境改變。
看完余華的《細雨中呼喊》,小說給我一種似曾相識的感覺,因而我認為他們屬于心中有強大力量的人,只有這樣的人,才能賦予人物有力的人生。
在細雨中呼喊讀后感篇九
再次“見”到魯魯,我已為人母。時間是在前些天的一個晚上,躺在床上睡不著覺,隨手翻開了余華的《在細雨中呼喊》。就這樣,一個活潑、可愛、倔強、孤獨、可憐的小男孩再次出現在我的眼前,在那一刻,內心有一種強烈的沖動——想把魯魯抱在懷里,想為他撐起一片廣闊的天空,讓他健康、快樂地成長。
可以說,第一次見到魯魯,他就深深地打動了我。依稀記得那是在大學時代,偶爾一次逛書店,看到了《在細雨中呼喊》這本書,之前已經讀過余華的《活著》,我再一次被余華那壓抑、憂傷的語調所吸引,沖動之下買下了這本書。
由于自己年齡的增長和心境的變化,兩次見到魯魯的心情已大相徑庭:第一次的最大的感覺是可憐,為魯魯可憐的命運而流淚、不平;而這一次是心疼,想為他做點什么來減輕這不公平的命運帶給魯魯的傷害。
魯魯的悲慘命運來源于他的母親——馮玉青,她的魯莽、輕率使他的愛情之路頗多崎嶇,她先是愛上了村里的無賴——-王躍進,這個男人在占有了馮玉青后娶了別的女人;馮玉青在第一次感情受挫之后,跟著一個賣貨郎私奔他鄉。幾年后,賣貨郎不見行蹤,馮玉青帶著一個小男孩——魯魯回到了縣城,當起了單身母親。孤兒寡母的不易最終迫使馮玉青走上了賣淫的道路,正是這條道路最終把她送進了監獄,也使魯魯失去了唯一的依靠。
如果仔細品味馮玉青和魯魯母子倆的生活,你就會發現這里面流淌著一種幸福——酸澀的幸福。母子倆相依為命,盡自己最大的力量保護著對方。魯魯,一個年僅七歲的孩子,就知道體諒母親了!對于母親的打罵,他心甘情愿地承受著,沒有抱怨,沒有記恨。而當馮玉青坐牢后,魯魯又一個人幾經輾轉找到了母親。
魯魯是一個倔強而孤獨的孩子,由于“來歷不明”,魯魯受到同伴們的歧視和排擠,然而他內心又是非常倔強和堅強,當別的孩子欺負他時,他堅決反抗,不退縮,不求饒,他的脆弱只有在他那虛幻的哥哥面前表現出來。
“艱難困苦,玉汝于成”,魯魯,盡管你不能選擇人生的起點,你的人生一定會朝著你所希望的方向前進!
在細雨中呼喊讀后感篇十
徐家梁
小時候總繞不開一個問題:哪一天永遠不會到來?正確的答案是明天,但兒時的我總回答昨天,那個年幼無知的孩子也許并未意識到回答背后的孤獨。
孫光林作為故事的出發者與回歸者,從小被漠視,他原本崎嶇的內心被孤獨放大了谷底與山峰的高度,大到足以容入太多太多生者與死者的記憶。于是他站在那架水泥橋前,用日光摧毀那層層鋼筋,又鋪出一架木橋,木橋的對面是一臉微笑的孫有元、細雨、火光懷抱里的孫家,身后是滿臉憔悴的李秀英、夕陽、拉開手雷引信的王立強。手雷引爆的紅光和孫家的大火貪婪地蠶食世界的顏色,讓處于中央的孫光林只能抓住已降了八度音程的色彩,這種色彩確信是孤獨。細雨從不會落在人身上,它只會撫摸人的呼吸,偷竊人的體溫。細雨中的孫光林企圖用呼喊揮去眼前的鉛色,可回憶接連沖撞上身讓一切又變為無聲。
灰色是孤獨的顏色,它位于黑與白的交界,正如生活在回憶里的人處于生與死的交界。余華極力用那些自然到不經意的手法讓讀者體味這些灰——這些孤獨——到底分為哪些度數。
“人在回憶時是有選擇的。”余華在序言中曾說。于是他在編排回憶時刻意將其打亂。全書共四章,每章分四節,但不管是每章中的節,還是全書的四章,都遵循著“平—起—落—平”的嚴格分形,而非嚴格意義上的起承轉合。這似乎對應著春夏秋冬。就比如孫光林在學校里從被孤立,到找到知音,再到知音之死,最后是魯魯的悲哀,標準的波形曲線,而這一切都不一定是按時間順序的,仿佛人在臨終前對一生的最后回顧。有趣的是,故事的出發是南門,結尾卻是回到南門,仿佛瘋人走入回憶的莫比烏斯環,又讓我想起《s·忒修斯之船》里的“從水邊開始,也從水邊結束”。這層設計顯然是刻意引導,好像要我們思考“人真的走得出回憶嗎”或是“人是否活在回憶里”。但人是能從回憶里發現孤獨的,在一次次回憶的循環中,人總能提煉出名為孤獨的枷鎖,套在身上,成為第無數個孫光林。這種回憶的孤獨給人生活的環境,也把人推向生死之外。
與其控制全書,余華更愿意讓人物自己行動,其中本書的敘述者孫光林似乎更喜歡聯想。倒不是聯想月影撫吳鉤或是竹音倚秋雨,他更傾向于聯想到死亡。當回憶自留地風波時,他竟會聯想到弟弟之死,當回憶蘇宇進化肥廠打工時,他竟又會聯想到蘇宇之死。這讓我想到了馬爾克斯在《百年孤獨》中的筆法,但大有不同:馬爾克斯一旦寫到關于超脫時間的聯想,那一定是以聯想為主體,但余華則選擇將聯想的主體延后,好像只是個預告,而不會影響原部分的行文節奏。但這些聯想又如脈沖一樣一次次地沖擊文體,讓讀者懷疑:他是如何漫不經心的產生這樣悲愴的聯想?每當這些死亡被具體呈現時,我們總找不到孫光林的痛苦,他似乎永遠只是個外圍者。但如果他真的不在乎,為何又會時時想起這一樁樁死亡呢?更何況原文甚至直接闡明了對蘇宇的信任,對王立強的依賴,為何寫到死亡時又可以隱藏“我”這個實在呢?也許,孫光林從一開始就刻意隱藏了自己的情感,或者從人物本身出發,他不敢直面自己的情感,直到回憶時,也是有選擇地忽略,這是種孤僻,也是一種自圍壁壘式的孤獨。
如大多數作家,余華也選擇用人名暗示人物命運。以孫家三兄弟為例,孫光平繼承了孫廣才的易怒,有過自留地的英勇,也有過報復父親的激烈,但他還是平庸地度過了一生。孫光明則暗示他在生命的最后永遠盯向了最大的光明——太陽。而孫光林,身處林中,卻覓不得來時途去時路,他尋找家庭的意義卻被當成怪物,他尋找友情的本質卻過早經歷了分分合合,甚至想理解社會都難,因為社會總是想方設法誣陷他。他迷路了,走在人生的巨木之森見不到光。他默念自己的名字,才發現自己是塵世的異鄉人,才品出這種客居的孤獨。
“這逐漸成為了我不安的開始,當我虛構的人物越來越真實時,我忍不住會去懷疑自己真正的現實是否正在被虛構”。這是余華先生在序言里的最后一句。如同作者,我也會懷疑孫光林是否是另一個自己,當我像他一樣有選擇地回憶一生時,才發現這些孤獨原來是人類不可避免的遺傳病。面對孤獨,余華先生選擇回憶,因為人——用書里的話說——“站在生與死的交界,被兩者同時拋棄”,于是只有時間之海能蝸居。
我便又想起了那個兒時的問題:哪一天永遠不會到來?明天?昨天?當我回想到這個從南門開始又到南門結束的故事,那個昨天下著孤獨的細雨,我想我找到了答案:人,只是擁抱共有的孤獨,生活在時間里;明天,不過是更遙遠的昨天。
在細雨中呼喊讀后感篇十一
這次出差的帶上了余華的《在細雨中呼喊》。
最早讀余華的書是在大學時候了,《許三觀賣血記》和《活著》,書中的語言平淡地講述,如同講述一件完全與自己無關、距離自己很遙遠的事情,但讀完以后,那種無可奈何的悲涼卻能讓我的內心震撼。
《在細雨中呼喊》讓我印象最深的,是這一段:“現在眼前經常會出現模糊的幻覺,我似乎能夠看到時間的流動。時間呈現為透明的灰暗,所有一切都包孕在這隱藏的灰暗之中。我們并不是生活在土地上,事實上我們生活在時間里。田野、街道、河流、房屋是我們置身時間之中的伙伴。時間將我們推移向前或者向后,并且改變著我們的模樣。
他一旦脫離時間便固定下來,我們則在時間的推移下繼續前行。孫光明將會看著時間帶走了他周圍的人和周圍的景色。我看到了這樣的真實場景:生者將死者埋葬以后,死者便永遠躺在那里,而生者繼續走動。這真實的場景是時間給予依然浪跡在現實里的人的暗示。”
這一段關于時間和人生的思考,出現于弟弟孫光明死時。
時間裹挾著一切向前流去,人世在變,滄海也能變桑田,唯一不變的,只有時間。也可以說,世事未變,唯一變的,只有時間。
余華在書中這段關于時間和生命的思考,也帶給我很多啟示,書中對回憶的描寫讓人叫絕。回憶對于現在的我們來說,決然不可能是整個事件的再現,我們只能記得帶給自己感受最深刻的部分,比如,某個場景,某種味道、某種心情,通過這些,我們漸漸回憶起事件的全貌。這本書就通過這樣一些線索,敘述了主人公對童年的回憶,看起來特別真實。
余華的書有個特點,不對個人感受進行描寫,但卻能讓人回味無窮,悲劇到最后剩下的不再是憤怒、悲傷這些情緒,只有深入骨髓的無奈,對世事的索然無味和麻木。這樣的書讓我看了比看耽美的虐文難受一百倍,耽美的虐文看了只讓我心中一時糾結、難受,但這樣的書看過一遍,不管時隔多久,回想起來那種深刻的無奈仍能準確無誤地擊中我,無法動彈。
那么下一部余華的書《兄弟》,我看我還是等等再看吧。
在細雨中呼喊讀后感篇十二
《在細雨中呼喊》回憶了孫光林少年時的往事以及家庭的過去的某段歷史以及第一人稱我帶我們了解了那個時代特有的一種氣息。
其中一些片段讓我聯想到了許多,感悟到了許多,了解了許多。婚禮一章中馮玉青這個形象有為鮮明,她敢于爭取自己的幸福,她知道該如何維護自己真正的尊嚴,在絕境中她表現出的是堅強,是鎮定,那時她還是個羞答答的大姑娘。馮玉青身上堅強,勇敢的品質正是我們應該學習的。我想,它應該是我心中的婦女形象了。
友情是光,照亮你心中的灰暗;友情是火,燃燒你心中的希望;友情是手,是你困難中的援助之手。友情是生命中永恒不變的旋律,每個人都需要友情,我們的主人公——一向獨來獨往的孫光林也一樣。書中重點描寫了兩個特殊的朋友,一個是比他大幾歲的蘇宇,另一個是小幾歲的魯魯。讓我體會到了友情的重要,對于身邊的朋友,我也倍加珍惜。是蘇宇和魯魯讓孫光林感受到了友情的巨大作用,也讓我時刻警醒,珍惜友情!
百善孝為先。說到孝,自然要提到孝子,孫光林的祖父孫有元也是個孝子呢!對父親,父親建造的橋塌陷后,他積極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把橋重新建成功,從而營救了父親,欣喜中,在大熱天里狂奔到監獄,以至中暑。見到父親,一下子暈了過去。孝是一種美德,更是每一代人所應具備的品質。
拋棄一章中談到了國慶的爸爸,他為了自己的婚姻,狠心的拋棄了年幼的國慶,國慶最終卻憑借平時的細心,召集到了母親一方的親戚,雖未阻止父親再婚,卻得到了親戚們的瞻養。其實他從側面告訴我們:父母應該承擔起自己的責任,關愛孩子。只有這樣,下一代才可以健康成長。國慶走上犯罪的路,大概也有得不到親人之愛的原因吧!
文章中涌現了許許多多勇敢,堅強,善良的人們。比如:馮玉春,他的寶貝兒子魯魯,國慶,蘇宇。他們身上的故事講述了一個個真理,體現了種種優秀品質,用鮮活的例子來教育人們。生活就像一個漫長的故事,故事的結局有你把握!最后談談主人公孫光林吧!他幼年時被家人送給了王立強,王立強死后,他又重新回到故鄉——南門。孤僻的性格,使友情來之不易,進而更加彌足珍貴,幼年的生活環境加上南門的生活,使得他的世界廣闊而豐富。書中提到,最終他跨進了大學的門檻,這更是他付出的回報。孫光林回到南門后,父母是他可有可無,兄弟之間更無歡聲笑語,可他并沒有就此放棄自己,這是他得堅強;對處處受人欺負的魯魯,他更加愛護,這是他的善良。
每本書都富含這特有的意義,我相信《在細雨中呼喊》會使你成長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