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人都曾試圖在平淡的學習、工作和生活中寫一篇文章。寫作是培養人的觀察、聯想、想象、思維和記憶的重要手段。范文書寫有哪些要求呢?我們怎樣才能寫好一篇范文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優秀范文,歡迎大家分享閱讀。
商鞅變法字體篇一
商鞅變法是中國歷史上一次重要的政治改革嘗試,其深遠的影響至今仍然可見。商鞅變法不僅為中國的政治制度改革奠定了基礎,也為后世留下了寶貴的經驗和教訓。在深入研究商鞅變法的過程中,我深感以下幾點至關重要:改革勇氣與決心、注重實踐與效果、以法治國、平等正義與權力制約以及思維的開放與創新。
首先,商鞅變法的成功離不開改革者的勇氣與決心。商鞅勇于面對當時諸侯國內外的壓力,堅決推行改革,將廢除世卿制、推行郡縣制等改革措施付諸實施。他的改革雖然遭到了當時保守階級的抵制,也收到了一些貴族大地主的積極回應。可見,商鞅具備了以勇氣和決心推動變革的必要素質。
其次,商鞅變法注重實踐與效果。商鞅變法的終極目的是為了國家的發展和民眾的福祉,而非單純追求權力和利益。他的政策以解決國家發展中的實際問題為出發點,例如通過郡縣制來解決官吏腐敗問題。商鞅通過一系列痛苦而有效的改革實踐,為國家帶來了可觀的經濟和社會效益。
第三,商鞅變法提倡以法治國。商鞅堅持通過立法來規范各方的行為,使政治制度更加穩定和可靠。他建立了一套嚴密的法律體系,維護了社會的公平與公正。這一理念繼承并發展至今,法治國家已經成為現代政治制度的核心價值。
第四,商鞅變法強調平等正義與權力制約。商鞅變法廢除了通過家族血統傳承地位的世卿制,建立了更具有社會公平性的郡縣制。商鞅的變法還強化了君主的中央集權,使其成為國家的最高權力,并設置了較為完備的監察系統來確保君主行使權力的合法性和公正性。
最后,商鞅變法鼓勵思維的開放與創新。商鞅的改革觸及了一些既得利益者的利益,在當時受到一定阻力。然而,商鞅卻勇于突破傳統觀念的束縛,提出新的政治制度和改革方案,為中國社會的創新發展提供了源源不斷的動力。
總之,商鞅變法的歷史教訓與意義深遠而重要。商鞅通過改革的勇氣和決心、注重實踐與效果、依法治國、平等正義與權力制約以及思維的開放與創新,為中國政治制度的發展開辟了新的道路。這些原則和經驗在今天依然具有重要的啟示意義,值得我們深入研究和借鑒。而我們現在所擁有和享受的改革成果,也是商鞅變法給我們留下的寶貴財富。
商鞅變法字體篇二
我非常喜歡商鞅這個人,喜歡他有三點。一:他很聰明,想讓老百姓都信任他,就想了個點子證明了他說的話肯定算話。二:他改革制度不是只想著貴族和官差,主要還是讓老百姓們能得到些好處,老百姓就有勁頭去種地了。三:賞罰分明,打仗有功的人,就可以分封土地。只要有人反對新法,他就按律治罪,就算是太子犯法,照樣治罪。
他想了個什么點子讓老百姓相信他呢?他在南城門立了一根普通的木頭,出了告示說誰能把木頭搬到北門,就賞十兩金子。老百姓都覺得天下哪有這么便宜的事兒,都以為是開玩笑的,沒人去搬,他就把賞金提高了五倍,終于人群中有人抱著試一試的態度搬了木頭,果然得到了五十兩金子。這下大家都相信了商鞅。
他制定了哪些制度讓老百姓愿意去種地呢?主要有兩條:一是交稅可以不用出官差,二是他把國內尺的長短、斗的大小、斤的輕重規定了統一的標準,讓老百姓不再因為交稅交不起背井離鄉。
因為殺敵立功就可以升官封侯,將士們就都愿意做勇敢的戰士,秦國的兵力也就越來越強。但是他的'新法也有很多人反對,有一回一天之內殺了700多反對新法的人,四年后太子也因為犯了法把太子的兩個老師定了罪。
商鞅言出必行,賞罰分明,所以他的變法很成功,秦國也一天天富強起來了。
商鞅變法字體篇三
春秋以來,各國紛爭不斷,由于當時鐵器品和牛耕的推廣,很多曾經荒廢的地表被開發出來,用于農耕,一些奴隸主們將這些開墾出來能夠耕種的土體據為己有,變成私有財產出租,所以就誕生出地主和農民兩個階級。
戰國年代,七國更是摩擦不斷,打仗是常有的事情,而打仗最需要的軍需是什么,那就是糧食。
所以農耕土地在這一時間就顯得非常的重要,將更多的土地資源拿出來,讓更多的人耕種,在國家富強中就有了很大的作用。
而秦果的變法比起其余幾國相對較晚,所以推行變法盡快增強國力就尤為重要。
這個時候秦孝公引進人才商鞅,開始實行變法改革。
其中兩次變法的主要內容總結起來,不外乎三點:
1.廢除了井田制,打破過去土地上的界限,國家承認土地私有,允許自由買賣。
2.生產糧食布帛多的人可以免除徭役。在戰爭中軍功越大,授予的爵位越高,賜給的土地和房子也越多。舊貴族沒有軍功,就不能享受特權。
3.在全國設置31個縣,由國君直接派官吏管理。
商鞅變法實行的直觀意義我們可以清楚看到,變法大大推動了秦國經濟發展,是對舊體系的一種毀滅性打擊,創立了適應當時經濟發展的全新制度,也讓秦國在短時內強勢崛起,成為七國中實力最強的國家,可以說為秦國統一六國之路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但是變法已近將舊制徹底打破,讓無數世襲制下的貴族權利受到損害,所以就算是最后變法成功,商鞅也成為很多人眼中的釘。
商鞅變法字體篇四
商鞅變法是分兩次進行的。第一次開始于公元前359年,第二次開始于公元前350年。變法涉及內容很多,今歸納如下:
1、政治方面棗商鞅對政治的改革是以徹底廢除舊的“世卿世祿”制、建立斬的封建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為重點。他在這方面的貢獻遠遠超過李悝和吳起。主要內容有如下三點:
(1)制定二十級爵棗制定二十級爵的作法,意味著廢除舊世卿世祿制,今后根據人們的軍功大小授予爵位,官吏從有軍功爵的人中選用。二十級爵:一級曰公士,二級曰上造,第十九級曰關內侯,二十級曰徹侯。各級爵位均規定有占田宅、奴婢的數量標準和衣服等次。又制定了“獎勵軍功,嚴懲私斗”的辦法。獎勵軍功的作法是:將卒在戰爭中斬敵首一個,授爵一級,可為五十石之官:斬敵首二個,授爵二級,可為百石之官。宗室貴族無軍功的,不得授爵位。有功勞的,可享受榮華富貴;無功勞的,雖家富,不得鋪張。嚴懲私斗的作法是:為私斗的,各以情節輕重,處以刑罰。
(2)實行縣制棗廢除分封制,以縣為地方政區單位。分全國為四十一縣,縣設今以主縣政,設丞以副縣令,設尉以掌軍事。縣下轄若干都鄉邑聚。后來秦在新占地區設郡,郡的范圍較大,又有邊防軍管性質,因之郡的長官稱守。后來郡內形勢穩定,轉向以民政管理為主,于是郡下設若干縣,形成秦的郡縣制度。
(3)實行什伍制度棗秦之都鄉邑聚原來都是自然形成的大小居民點。至此時,均作為基層行政單位。居民登記于戶籍,分五家為一伍,兩伍為什,同于后代的保甲制度。為了加強管理和統治廣大居民,規定什伍之內各家互相糾察,“不告奸者腰斬,告奸者與斬敵首同賞,匿奸者與降敵同罰。”
2、經濟方面棗商鞅對經濟的改革是以廢除“井田制”、實行土地私有制為重點。這是戰國時期各國中唯一用國家的政治和法令手段在全國范圍內改變土地所有制的事例。主要內容有如下三點:
(1)廢井田,開阡陌棗在全國范圍廢除井田制度,實行土地私有制度。廢止“田里不粥(鬻)”的原則,準許民間賣買田地。此后秦政府雖仍擁有一些國有土地,如無主荒田、山林川澤及新占他國土地等,但后來又陸續轉向私有。
(2)重農抑商政策棗獎勵耕織,凡努力耕織、生產多的,免除徭役。凡從事末業(工商)及因懶惰而貧窮的,全家沒入官府,罰為官奴婢。
(3)統一度量衡棗統一斗、桶、權、衡、丈、尺,并頒行了標準度量衡器,全國都要嚴格執行,不得違犯。如今傳世之“商鞅量”,上有銘文記有秦孝公“十八年”“大良造鞅”監造,“爰積十六尊(寸)五分尊(寸)之一為升”。知此量為“升”。由這件量器及其銘文可知,當時統一度量衡一事是十分嚴肅認真的。
3、社會方面棗主要推行小家庭政策,以利于增殖人口、征發徭役和戶口稅等。具體規定:凡一戶有兩個以上兒子到立戶年齡而不分居的,加倍征收戶口稅。禁止父子兄弟(成年者)同室居住。
商鞅變法字體篇五
【課程標準】知道戰國七雄的史實,通過商鞅變法等史實,認識戰國時期的社會變革。
【教學目標】
識記和理解:記住商鞅變法的時間,秦國七雄的地理方位。理解戰國時期社會生產力進步的特點,了解秦孝公的繼位和商鞅到秦國,理解商鞅變法的內容和對秦國的影響。
能力與方法:通過對戰國時期生產力進步的概括,培養分析歷史圖片和概括有效信息的能力。通過對秦孝公、商鞅等歷史人物的了解和評價,培養評價歷史人物的初步能力。通過對商鞅變法內容和影響的學習,培養學生合作學習、課堂討論、比較分析的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學習戰國時期的相關知識,進行歷史唯物主義觀點的教育。通過秦孝公任用商鞅變法、變法遭遇阻力的學習,培養是非分明、愛憎分明的情感,認識到改革也是需要勇氣、需要付出的。
【教學重、難點】重點:商鞅變法的內容和影響。
難點:1、對戰國時期生產力進步的理解。2、對商鞅變法內容的理解。
【教學步驟】
教師活動學生活動備注
談話導入新課
破題導入。學生自由發言,然后總結。
發言,思考。
講授新課
1、觀察教材44、45頁的三幅圖中,你可以得到那些有效的信息?說明什么問題?后歸納,講解經濟發展及社會進步的趨勢。
2、閱讀。為什么“求賢”?結果如何?補充舌戰。
觀察發言,在老師的問題指導下再讀教材、歸納。
1、歸納:為什么要變法?師生介紹如何開始變法?
在學生充分發言的基礎上,師生小結。
3、變法內容中,你認為那一條最重要,為什么?
4、法令中那一條對今天的政治生活影響?
點
討論課堂,舉手表決,加深理解,進一步熟悉教材。
1、在討論的基礎上,歸納變法帶來的變化?
2、朗讀教材,落實在書上。
3、介紹都江堰、鄭國渠。
4、指導閱讀,了解商鞅的結局。討論:變法是成功還是失敗?
充分發言后,指出成與敗要看是否達到了目的。
過渡、引入
仔細看書,積極思考回答老師的問題,并記下筆記。
認識是非善惡,明確我們今天的改革的意義和我們在改革中應該有的態
課堂小結學生自己小結培養綜合、概括的能力
商鞅變法字體篇六
又是一個暑假過去了,我們的班主任又換了!雖然不要求老師年年都不換,但我們換的也太快了。
新換的班主任是徐老師,我之前聽六(3)班的人說,徐老師很可怕。但是,我覺得他挺好的。
徐老師有著一張長長的臉,還有著一雙“雷達眼”,教室里的一切風吹草動都逃不過他的眼睛。徐老師也很幽默,但幽默不代表他上課允許我們搗亂,不代表他對我們的要求很放松。
徐老師一上臺就“新官上任三大變”,開始他的“商鞅變法”。第一大變:重置班干部,召開班干部競選大會,選出新的班干部,又招募各方各面的管理員,使人人都有機會當上“官”。第二大變:重新規定班級公約,設置了積分制度,有獎有罰。第三大變:老師安排了新小組,并選出了新的小組長。
徐老師一般不會給我們布置太多作業,釋放太多壓力。我最敬佩徐老師的是他把“世紀難題”xx搞定了!現在xx能按時交作業了。
總之,我卻覺得徐老師挺好的,他很智慧而溫和。
商鞅變法字體篇七
1.政治方面棗商鞅對政治的改革是以徹底廢除舊的“世卿世祿”制、建立斬的封建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為重點。他在這方面的貢獻遠遠超過李悝和吳起。
2.經濟方面棗商鞅對經濟的改革是以廢除“井田制”、實行土地私有制為重點。這是戰國時期各國中唯一用國家的政治和法令手段在全國范圍內改變土地所有制的事例。
3.廢井田,開阡陌圖
4.社會方面主要推行小家庭政策,以利于增殖人口、征發徭役和戶口稅等。具體規定:凡一戶有兩個以上兒子到立戶年齡而不分居的,加倍征收戶口稅。禁止父子兄弟(成年者)同室居住。
5、推動了社會進步和歷史發展:商鞅變法是較為徹底的改革運動。通過改革,秦國廢除了舊制度,創立了適合社會經濟發展的新制度。改革推動了秦國社會的進步,促進了經濟的繁榮。壯大了國力,為秦國的富國強兵和未來的發展奠定了基礎。對秦國乃至中國歷史都起了重要作用。
積極影響:商鞅變法的成功,以法律形式廢除了奴隸主貴族在政治經濟上的特權,促進了經濟的發展,加強了新興地主階級的中央集權制度,使原來比較落后的秦國一躍而成為戰國時最先進的強國,為統一六國打下基礎;商鞅主張法家思想,也成為秦國占統治地位的思想。消極影響:商鞅變法實行的嚴刑峻法和文化高壓政策,對后世也有消極影響。
商鞅變法字體篇八
故事:基于現實認知,它被描述為一種異常現象。它是一種文學體裁,側重于描述事件的發展過程。以下是為大家整理的關于,歡迎品鑒!
在戰國七雄中,秦國在政治、經濟、文化各方面都比中原各諸侯國落后。貼鄰的魏國就比秦國強,還從秦國奪去了河西一大片地方。
公元前361年,秦國的新君秦孝公即位。他下決心發奮圖強,首先搜羅人才。他下了一道命令,說:“不論是秦國人或者外來的客人,誰要是能想辦法使秦國富強起來的,就封他做官。”
秦孝公這樣一號召,果然吸引了不少有才干的人。有一個衛國的貴族公孫鞅(就是后來的商鞅),在衛國得不到重用,跑到秦國,托人引見,得到秦孝公的接見。
商鞅對秦孝公說:“一個國家要富強,必須注意農業,獎勵將士;要打算把國家治好,必須有賞有罰。有賞有罰,朝廷有了威信,一切改革也就容易進行了。”
秦孝公完全同意商鞅的主張。可是秦國的一些貴族和大臣卻竭力反對。秦孝公一看反對的人這么多,自己剛剛即位,怕鬧出亂子來,就把改革的事暫時擱了下來。
過了兩年,秦孝公的君位坐穩了,就拜商鞅為左庶長(秦國的官名),說:“從今天起,改革制度的事全由左庶長拿主意。”
商鞅起草了一個改革的法令,但是怕老百姓不信任他,不按照新法令去做。就先叫人在都城的南門豎了一根三丈高的木頭,下命令說:“誰能把這根木頭扛到北門去的,就賞十兩金子。”
不一會,南門口圍了一大堆人,大家議論紛紛。有的說:“這根木頭誰都拿得動,哪兒用得著十兩賞金?”有的說:“這大概是左庶長成心開玩笑吧。”
大伙兒你瞧我,我瞧你,就是沒有一個敢上去扛木頭的。
商鞅知道老百姓還不相信他下的命令,就把賞金提到五十兩。沒有想到賞金越高,看熱鬧的人越覺得不近情理,仍舊沒人敢去扛。
正在大伙兒議論紛紛的時候,人群中有一個人跑出來,說:“我來試試。”他說著,真的把木頭扛起來就走,一直搬到北門。
商鞅立刻派人傳出話來,賞給扛木頭的人五十兩黃澄澄的金子,一分也沒少。
這件事立即傳了開去,一下子轟動了秦國。老百姓說:
“左庶長的命令不含糊。”
商鞅知道,他的命令已經起了作用,就把他起草的新法令公布了出去。新法令賞罰分明,規定官職的大小和爵位的高低以打仗立功為標準。貴族沒有軍功的就沒有爵位;多生產糧食和布帛的,免除官差;凡是為了做買賣和因為懶惰而貧窮的,連同妻子兒女都罰做官府的奴婢。
秦國自從商鞅變法以后,農業生產增加了,軍事力量也強大了。不久,秦國進攻魏國的西部,從河西打到河東,把魏國的都城安邑也打了下來。
春秋戰國時,秦國的商鞅在秦孝公的支持下主持變法。當時處于戰爭頻繁、人心惶惶之際,為了樹立威信,推進改革,商鞅下令在都城南門外立一根三丈長的木頭,并當眾許下諾言:誰能把這根木頭搬到北門,賞金十兩。圍觀的人不相信如此輕而易舉的事能得到如此高的賞賜,結果沒人肯出手一試。
于是,商鞅將賞金提高到50金。重賞之下必有勇夫,終于有人站起將木頭扛到了北門。商鞅立即賞了他五十金。商鞅這一舉動,在百姓心中樹立起了威信,而商鞅接下來的變法就很快在秦國推廣開了。新法使秦國漸漸強盛,最終統一了中國。
公元前359年(周顯王10年,秦孝公3年),衛鞅起草了一個初步變法的法令,他把新法令一條一條地寫出來,呈給秦孝公看。秦孝公完全同意,叫他去發布告,讓全國的人都依著做去。衛鞅唯恐人家不信任,不遵守新法,就先做個準備來引起大家的注意。他在南門立了一根木頭,出了個命令:“誰能把這根木頭扛到北門去的,就賞他十兩金子。”
一會兒工夫,南門口圍上了一大堆人,交頭接耳,議論紛紛。有的說:“這大概是一種玩意兒,成心跟咱們開玩笑。”有的說:“這根木頭,我小兒子也扛得動,哪兒用得著十兩金子?”大伙兒瞧瞧木頭,又瞧瞧別人,都想瞧瞧誰有這傻勁去上當,衛鞅一聽凈是瞧熱鬧的,沒有一個敢扛的。他一下子就加了五倍的賞,說:“誰能扛到北門去的,就賞他五十兩金子。”這么一來,更沒有人敢碰了。
大伙兒正在出神的時候,忽然人群里鉆出一個人來。他是專門給人家取笑的,上了當也不知道生氣,得了個“冤大頭”的外號。大伙兒一見他愣頭愣腦地還不知道是怎么回事,就去逗他,跟他說:“喂,大頭!把這根木頭扛到北門去,一會兒國君就賞給你五十兩金子吶!”這個冤大頭樂了樂,打量著那根木頭有多沉,就說:“扛得動,扛得動!”他真把木頭扛起來就走。大伙兒閃開一條道,好像小孩兒們看耍猴兒似地嘻嘻哈哈地跟著他,一直跟到北門。衛鞅叫人傳話,對他說:“你聽從朝廷的命令,真是個好人。”當時就賞給他五十兩金子。瞧熱鬧的人一見他真得了賞,一個個都愣了。他們后悔剛才沒扛,錯過了機會。要是明兒個再有這事,傻蛋才不扛吶!這件新聞一傳出去,一時全國都知道了。人民都說:“左庶長真是說到哪兒應到哪兒,他的命令就是命令。”
第二天,大伙兒要學冤大頭的樣兒,又跑到城門口去看木頭。這回換了個新花樣。木頭沒有了,張著一個挺大的告示。他們都不認得字,看了半天也不懂。有個小官念給他們聽。念出來的東西也有聽得懂的,也有聽不懂的。可是他們知道“左庶長的命令就是命令”,都得服從。新的命令一共有下面幾條:
(一)實行連坐法。每五家人家編為“一伍”,十家人家編為“一什”。一伍一什互相監視。一家有罪,其余九家應當告發。不告發的,十家連坐,受腰斬處分。告發的和殺敵人同樣有功。私藏罪人的和罪人同樣有罪。每個居民必須領取憑證。沒有憑證的不能來往,不能住店。
(二)獎勵建立軍功。官職的大小和爵位的高低拿打仗立功為標準。殺一個敵人記一分功,升一級。功勞大的地位高,田宅、車馬、奴婢、衣服,隨地位的高低分等級使用、穿戴,沒有軍功的就是有錢也不得鋪張。貴族的遠近高低要看打仗的功勞而定。凡宗室沒有軍功的不得列入貴族名單。不論有道理沒有道理,凡是為私事打架毆斗的按情節輕重分別受罰。
(三)獎勵生產。凡人民努力于“本業”[耕種和紡織,是根本的事業,叫“本業”],多生產糧食和布帛的,免除官差。凡是為了經營“末業”[做買賣掙錢是末流的勾當,叫“末業”]和為了懶惰而貧窮的,連同他的妻子、兒女一概沒入官府為奴婢。誰要是把灰土扔在道上的,就把他當作懶惰的農民處理。一家之中有兩個成人的兒子就應當分家,各立門戶,各交各的人頭稅。不愿分家的,每個成人加倍付稅。
新法令公布之后,國內發生了極大的變化。首先,沒有軍功的貴族領主失去了特權,他們即使有錢,也不過算是富戶。立軍功的有賞,的賞賜是封侯,但是封了侯也只能在自己的食邑內征收租稅,不能直接管理食邑內的人民。這么一來,領主制度的秦國,從此以后變為地主制度的秦國了。這么巨大的改革不引起貴族領主的反抗才怪吶。大夫甘龍和杜摯代表了舊勢力起來反對。衛鞅不愿意把他們趕盡殺絕,只把他們革了職,罰做平民。老百姓要是反對新法,除了連坐法以外,還有砍頭、腰斬、抽筋、鑿頭頂、下油鍋、車馬分尸等等極其殘酷的刑罰對付他們。這一來,可把人們都嚇壞了,有的人在夢里還老發抖吶。
這么過了三年,老百姓開始覺得新辦法倒是好。生產增加了,生活也有所改善。父子兄弟各立門戶,免發一家人互相依賴,勞逸不均,做兒子和兒媳婦的可以不受大家庭的氣,也是件好事情。分家以后,做父親的要使用兒子的農具,得向他借,還得感激他的好意。做婆婆的沒經過兒媳婦的允許就使用她的掃帚、簸箕,給兒媳婦責備了,她也不敢回嘴。家族制度下的父權和公婆的威風大大受到了限制。這些都不說,老百姓最滿意的是增加生產可以免除官差這一條。大家寧可努力于耕種和紡織,多增加生產,誰也不愿意離開家庭、田園、妻子、兒女,被征發到遠地去當差。將士們吶,因為提高了待遇,立了軍功,就能升級,誰都愿意做個勇敢的戰士。公無前354年(秦孝公8年),秦國趁著魏國正在攻打趙國的機會,發兵去打魏國。在元里[在陜西省澄城縣西]打了個勝仗,而且占領了魏國的少梁[在陜西省韓城縣南]。這是衛鞅變法以后第一個大勝仗。
商鞅變法字體篇九
成功的商鞅變法,在中國歷史上是具有里程碑一樣的意義。它擺脫了一個舊時代,開創了一個新時代。在戰國那個群雄逐鹿,戰亂頻仍的年代,商鞅變法能夠取得成功,不能不讓我們對其進行深入的思考。
首先,改革要等到時機成熟,適時而動,方能取得成功。而要做到水到渠成,還要重視變法以前的準備工作,化劣勢為優勢。.
商鞅入秦之時,秦國還很落后。秦晚至春秋才立國,又偏處西陲,民眾襲用戎狄習俗,“父子無別,同室而居”,貴族身亡,以人殉葬,一人犯罪,誅及三族,中原各國鄙視秦國,不讓它參加“會盟”。秦國長期內亂,戰備不修,魏國乘虛而入,奪去了肥沃的河西之地。面對如此嚴峻的內外形勢,秦孝公于公元前361年繼位伊始,就下令“求賢”,公開承認“諸侯卑秦,丑莫大焉”,并且誠心表示:“賓客群臣有能出奇計強秦者,吾且尊官,與之分土”。可見事實而言秦國有變法的需要,秦孝公有變法的想法。否則,秦國有亡于戰國其它強勢對手之下。
面對不同的形勢,采取不同的策略,合理利用對手的情況,達到預定的目的。所以,商鞅利用秦國的危急形勢和孝公的急切心理,利用了和眾反對者的直面交鋒,做好了變法前的準備工作。以后變法的發展也是在這些基礎之上順利進行的。
其次,變法或改革都要取信于民,并且還必須以法治為輔助。由于變法或改革的受眾是廣大的民眾,取信于民有利于獲得廣泛的支持和信任;由于變法或改革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要保持改革的順利進行和改革的成果,法制的確保是關鍵。人治,只會帶來人亡政息的后果。
盡管商鞅先為變法入秦,后卻以殉法死秦,但這始終不能阻止植根深厚的商君之法在秦的延續不該,為弱秦變強秦開辟了一個堅實之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