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們備受啟迪時,常常可以將它們寫成一篇心得感悟,如此就可以提升我們寫作能力了。我們想要好好寫一篇心得感悟,可是卻無從下手嗎?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優秀心得感悟范文,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過端午節的感悟篇一
粽葉飄香,雄黃酒濃,又是一年端午到。傳承千百年,歷久而彌新,這一中國四大傳統節日之一,今天仍有著濃郁的傳統意、文化味。在湖北秭歸,一年一度的端午詩會、龍舟比賽如期開場,吸引了海內外游客的目光;在安徽合肥,“益起讀”公益活動進入社區,和孩子們在閱讀經典中尋找端午節的意義。這些活動,讓人們在吃粽子之外,體會到節日更豐厚的內涵。
近年來,擔憂“端午節成為‘粽子節’”的聲音不時出現。的確,端午節吃粽子,這是千百年來的民俗傳統,但如果把端午節等同于吃粽子,則可能在“除了吃還是吃”的單調活動中遺忘了文化內涵、丟掉了精神價值。飲食是文化的重要載體,卻絕非是載體。端午承載著我們這個民族相沿不廢的集體記憶,這其中的歷史傳承與文化韻味,比粽子更加芳香,也更值得品嘗。
一個傳統節日,就是一杯歲月的陳釀,也是沉淀著厚厚文化土層的歷史河床。端午節,吃粽子只是其中內容之一,它更是除驅病的衛生節,也是詩人節、運動節、女兒節,除了吃粽子,還要掛菖蒲、賽龍舟、祭屈原。傳統中,在端午這天女兒回娘家探親,家人喝雄黃酒,備艾葉、菖蒲和大蒜,比武、擊球、蕩秋千,給小孩涂雄黃、戴香囊……祛病消災、祭祀祈福、回家團圓、強身健體,千百年來,我們的祖先從這些美好的生活愿望出發,為端午節創造出許許多多美麗動人的習俗,這是應該繼承的文化財富。
“節分端午自誰言,萬古傳聞為屈原。”端午節民俗起源說法眾多,但屈原無疑是端午節最醒目的文化符號。每逢端午,人們仿佛總是能穿越時空,遇見這位行吟澤畔的大文豪。“亦余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的愛國情懷,“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的民本情懷,“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的執著剛毅,“誠既勇兮又以武,終剛強兮不可凌”的高尚品格……這些精神如同黃鐘大呂,穿越時間仍然在現代人心中激起巨大回響。文化是端午節的靈魂,在這一天,正可以重溫時間的厚重、文化的韻味,筑牢民族精神與家國情懷。
節日的真意,常常需要依托于生活的體驗來領悟。有詞人寫道,“虎符纏臂,佳節又端午。門前艾蒲青翠,天淡紙鳶舞”,端午節要在胳膊上纏一個虎符,還要出門放風箏。詩人陸游也很有雅興,“粽包分兩髻,艾束著危冠”,包完粽子以后,頭上還插了艾草。這些小細節,讓日常的生活有了更多儀式感,也因此讓端午節增添了更多雅趣,讓人體會到其中天人和諧的態度與美感。今天,講故事,游勝地,讀經典……在端午節我們同樣可以有更多儀式感,為日常生活注入文化雅趣,在細品時序更替中豐富人的精神世界。
從歷史深處深情回望,端午節的文化內涵一直都在不斷豐富和發展。這本身也是傳統文化隨著時間在不斷生長,并在現代社會獲得了“新生”。不論過節方式怎么變化,只要傳統文化根和魂還在,我們的傳統節日就會不斷接續傳承,聯通一代代人的心,為人們提供心靈的滋養和精神的慰藉。
過端午節的感悟篇二
我最喜愛吃粽子了,連看到家門前的竹葉都會想到粽子。
粽子的做法很簡單,先將竹葉洗干凈然后曬干,將竹葉折成漏斗的形狀,包上糯米、內餡,最后綁線的步驟最難,因為只要一個不小心,粽子就會變成奇形怪狀。香菇口味是我最喜歡的,那種咬下去鮮嫩多汁熱呼呼軟又q的口感和著油飯粽葉香還有媽媽的愛心,真的是世界第一美味!
端午節時爸爸常帶著我們全家去看龍舟比賽,邊吃粽子邊看龍舟的競逐:選手們動作整齊劃一,鼓手奮力擊鼓,奪旗手則伸長了手臂賣力的準備搶奪旗子。現場鑼鼓喧天,群眾的加油聲如雷鳴般,轟隆轟隆的傳進我的耳里;各種不同特色的攤位飄來令人的香味,我的脖子上還掛著剛剛買回來的香包,用手摸著它,滿足的呼吸空氣中濃濃的端午氣息。
“端午節”在每年農歷的五月五日,正是炎熱的夏天,各種病媒蟲蚊滋生,百病也開始流行,因此上古人民為了驅邪躲避瘟疫,而有了端午節的劃龍舟、喝雄黃酒、門口掛菖蒲及艾草、身配香包等風俗儀式,以祈求身心的健康平安。后來楚國詩人屈原于端午節投江自盡,演變為紀念屈原的節日。想了想突然覺得有一點感傷及矛盾,因為在這同時我們卻開開心心的吃著粽子,不過屈原在天之靈,應該也會為我們快樂的過節感到高興吧!
咦?是粽子的味道耶!幫我準備好粽子了,那此篇文章就告一個段落啰!我要去吃粽子了。
過端午節的感悟篇三
今天是端午節了,媽媽要給我編五絲線,還要包粽子呢!
媽媽拿了五種顏色的絲線,分別是:紅、黃、藍、白、黑。媽媽先把這五種線捋好平放在桌子上,然后再搓成小繩,還巧妙的打了一個結,五絲繩做好了,媽媽告訴我這叫“長命縷”,戴上它可以免除病患,健康長壽。她又小心翼翼的給我戴在手腕上,還特意囑咐我說:“要愛惜,戴上后下第一場雨的時候,摘下來扔進雨水里。這樣長命縷就起到了它應有的作用。”通過端午習俗的小事,我體會到了媽媽的良苦用心。
接下來要包粽子了,我見媽媽拿了竹葉,包上糯米,中間還放上兩顆大棗。然后又熟練地折疊竹葉包裹糯米。還用線繩捆扎起來,媽媽一連包了十幾個。
媽媽又把包好的粽子放到了鍋里,蒸上了十五分鐘。蒸好的粽子放到盤子里,還沒等吃陣陣香味撲鼻而來。我圍著盤子聞了又聞,著急的等待著粽子降溫。過了一會兒,終于可以下口吃了。我剝開竹葉,白里透紅的餡兒玲瓏剔透,我咬了一口,粘甜滑爽,真好吃!我們一家人邊吃邊笑,因為我們都看到了彼此嘴上的白胡子。
粽子吃完了,我們一家人圍在桌子旁,爸爸又給我講端午節的來歷,還有其它的習俗。聽爸爸講完我知道了愛國詩人屈原,知道了在這個節日里除了吃粽子,戴長命縷之外,還有插艾草、撒白糖、賽龍舟……等習俗。
這個端午節我不僅吃到了好吃的粽子,還學到了不少知識。我好開心啊!
過端午節的感悟篇四
一、活動分析:農歷五月初五,是中國傳統的節日—端午節,為慶祝端午節、紀念屈原與保留民俗傳統,特別舉辦多項慶祝端午節的促銷活動,借此活動達到“寓教于樂”的目的;并回饋顧客,希望能提高商場知名度,吸引人潮,為顧客提供一個溫馨的購物場所,以及提高活動日的營業額,讓顧客感受一個難忘的端午佳節。
二、活動時間:6月19日
三、推薦活動標題:千里聞艾香“明珠”禮尤多
四、活動內容
(一)“包粽子、獻愛心”比賽在活動當天舉辦包粽子比賽,以拉近本店與消費者之間的距離,并讓比賽者通過本次活動,促進家庭成員之間的感情。在活動結束后,將棕子分送給養老院以及育幼院等社會福利中心。
1.在5分鐘之內,看哪位參賽者的棕子包得又快又好。
2.由顧客自行評出前三名,及最上鏡“棕子獎”。
3.得獎者頒發相應“禮品”。
4.凡參加比賽者都送一份紀念品。5.比賽結束后,將所完成的棕子送給養老院、育幼院等社會福利中心。注:此活動需控制時間和參與人數(具體細節等方案確認后再定)
(二)端午飄香、釣香粽比賽
活動時間:6月19日
活動地點:商場西門
活動內容:端午節到了,想在購物時得到節日的禮品嗎?那就快來參加我們的比賽吧!凡當日在購物累計滿200元可參加“釣香粽比賽”,滿200元釣一次(1分鐘),滿400元釣2次,以此類推,多買多釣。根據所釣的“香粽”領取相應的禮品,禮品數量有限,先到先釣,釣完為止。
道具:竹桿若干根、細繩、粽子等!禮品即所得釣得的“粽子”。
(三)“頂天立地”立蛋大賽活動內容:活動當天凡購物滿x元均可參加,參加者每人持一個雞蛋在規定時間,不借助任何外力的情況下讓雞蛋自然立起來,成功者將獲得禮品一份,非成功者獲紀念品一份。
活動時間:5分鐘,每人限玩一次。
活動地點:商場西門活動對象:對象不拘,凡有興趣者皆可報名參加預期效果:通過這個“新式”的玩法,讓大家購物從樂。
五、活動宣傳計劃
1、宣傳車:租用3輛宣傳車在市區各主要人流聚集地進行活動宣傳。(1輛停于購物中心,2輛自行安排)
2、會員手機短信、商場每隔5分鐘通過播系統提醒、門口x展架、橫副等
六、各部門協調工作
1、企劃部負責活動的pop書寫,宣傳
2、營業部做好活動解釋及品牌折扣聯系工作
過端午節的感悟篇五
早上,我迷迷糊糊醒了,一股淡淡的清香撲鼻而來。于是,我起床,在香味的引導下,不由自主地走到了大門口。這是什么?那是什么?我好奇地問媽媽。媽媽回答我說:“這是艾草,那是青蓬。 這是為了驅災辟邪。”
到了中午,我看到桌上放了一大堆材料,有粽葉、有肉、有米、有繩子……我好奇地問奶奶:“奶奶,奶奶,包粽子怎么要這么多材料,包粽子這么麻煩呀!”
奶奶說:比你看到的還要麻煩多了,粽葉要煮好、洗凈,肉切小均勻的條狀,再用鹽、醬油、料酒等調味品腌制幾個小時,米要用溫水洗凈,晾成半干,再用鹽、味精、醬油等拌勻,這樣才算做好 了準備工作。
“啊?不會吧,吃個粽子這么麻煩啊!”我驚訝的看著奶奶。“那個繩子又是用來干嘛的呀?”
“你等下就知道了啊!”奶奶還給我保密呢!
我想了想,對奶奶說:“哦,我知道了,繩子是用來裹粽子的。”奶奶對我笑了笑。
奶奶開始包粽子了,我就在旁邊看著。看著奶奶嫻熟的手法,我甚是激動,一個個精致的粽子在奶奶的巧手中而生,個個外形整齊,包裹均勻,讓我看了就垂涎三尺。每個粽子里都是很有“料”的 :一塊肉、兩個蜜餞、還有板栗。
等待吃粽子的時間很是漫長,過了好幾個小時我才品嘗到了這美味的粽子。打開鍋蓋的那一剎那,一股濃郁的清香撲鼻而來,有粽葉的香味,有糯米的清香,還有肉的濃香,各種香味混合在一起, 就組成了這“人間美味”。
這比我吃過的那些買來的粽子好吃的多,沒有任何的添加劑等化學成分。我最喜歡吃奶奶包的粽子了。
過端午節的感悟篇六
在歷史長河中,一個節日的形成,是歲月和人們長期打磨的結果。端午節,祭祀只是其中內容之一,它更是除穢驅病的衛生節,也是詩人節、運動節、女兒節,除了吃粽子,還要掛菖蒲、賽龍舟、祭屈原……聞一多先生考證認為,五月初五是古代吳越地區“龍”的部落舉行圖騰祭祀的日子,很多考古發現也支持此說。然而,要是一直拘泥于節日發端的初衷,那后來的端午紀念曹娥、伍子胥、屈原,都無從說起了;這個節日也不可能流布到大江南北,甚至超越國境,擁有廣泛的影響力。
節日的真意,常常在生活的體驗與回味中浮現出來。蘇軾看到的端午,是“門前艾蒲青翠,天淡紙鳶舞。粽葉香飄十里,對酒攜樽俎”;歐陽修則陶醉于“五色新絲纏角粽。金盤送,生綃畫扇盤雙鳳”。而今的端午節,列入世界非遺名錄,又是法定假日,仲夏時節,扶老攜幼,吃粽子,說故事,游勝地,讓中華文化的遠香,絲絲縷縷地滲入膝前兒女純凈的心田。
如此佳節,云何不樂,道一聲“快樂”又何妨?當然,節日的百般滋味,又非一句“快樂”可以了得。它是一個鄭重的提醒,讓我們從庸常生活中抬起頭來,有了回首傾聽先祖叮嚀的機緣,有了從紛繁世相中感悟人生道理的自覺。文化的薪火,或就在這一抬頭、一省思的機緣中,漸漸傳承了下去、熾熱了起來。
過端午節的感悟篇七
1、有分離就有相聚,分別得越久越是親昵。在見不到你的日日夜夜,我衷心的祝福你。我想告訴你,這個端午節我特別想你。
2、端午節到了,吃下糯米粽,輕松快樂把身碰;飲下雄黃酒,甜蜜浪漫繞身走;房內懸艾葉,平安順心不停歇;登上小龍舟,幸福舒爽樂悠悠!
3、舊俗傳荊楚。正江城、梅炎藻夏,做成重午。——許及之《賀新郎》
4、屈子冤魂終古在,楚鄉遺俗至今留。——邊貢《午日觀競渡》
5、一絲真誠勝過千兩黃金,一絲溫暖能抵萬里寒霜,一聲問候送來溫馨甜蜜,一條短信捎去我萬般心意,端午節快樂是我最大的心愿!
6、工作者是美麗的。當你以勤勉奉獻社會時,犒勞一下自己吧,多多吃粽子。
7、讓我掛一把艾葉在你門前,愿你平安:讓我為你斟一杯雄黃酒,望你安康。讓我把一枝桃枝送予你手上,為你送走災難迎平安:祝你端午節快樂!
8、端午節您可能沒吃粽子,也許沒劃龍舟,大概沒法定休假。這樣您也沒必要遺憾,更不需要去跳河,由于你有帥哥的祝福,有了這個,幸福天長地久。端午快樂!
9、端午節,粽是情,糖餡肉餡啥都行,糯米粘著紅棗香,粽葉包著你我情,雞蛋伴著艾葉煮,平安健康永一生,提前祝你端午節安康!
10、五月初五,端午節,祝你快樂在今天。
11、無數代表安康的糯米,里面藏著甜蜜的棗餡,我用歡欣的粽子葉把這一切緊緊包在一起,系上幸福的紅絲帶,充滿吉祥,捎去我美好的祝福,端午節安康。
12、送給你一陣微風,帶著我的問候;送給你一縷月光,映著我的影像;送給你一片白云,浸透我的熱和;送給你一條短信,連接你我友誼,祝端午節歡快。
13、端午節送你一顆粽子;以真摯的關心為粽葉,以真誠的祝福為糯米,以真心祝愿為餡兒,再用友情的絲線纏繞,愿你品嘗出粽子里深深地情誼,端午節快樂!
15、端午的粽子香,端午的粽子甜,端午的祝福送心間;端午的粽子黏,端午的粽子滿,端午的問候不會晚。端午節假期到,祝你假期快樂,好運連連,幸福綿綿!
16、又是一年端午節,祝福語送給你:幸福端來紅棗粽子,愿你日子紅紅火火。好運端來花生粽子,愿你事業風生水起。感情端來蓮蓉粽子,愿你夫妻恩愛心連心。財富送來八寶粽子,愿你八方來財財源茂盛。祝你端午節快樂!
17、工作者是美麗的。當你以勤勉奉獻社會時,犒勞一下自己吧,多多吃粽子。如果有來生,每年的今日我都會把你擁在懷里誠摯的祝福你:端午節安康!
18、用一縷春風,兩滴夏雨,三片秋葉,四朵冬雪,做成五顏六色的禮盒;打著七彩八飄的絲帶,用九分真誠,十分熱情,裝進無數祝福送給你,愿端午節好運。
19、頂著飛漲的物價,我買來最好的白糖、優質大米、不含瘦肉精的豬肉、純正的花生油、不加色素的綠豆,做成五道杠質量的粽子送給你,祝你端午節安康如意!
20、高詠楚詞酬午日,天涯節序匆匆。——陳與義《臨江仙·高詠楚詞酬午日》
22、從前你會強迫我吃粽子。而今,孩兒不在母親身邊,用短信編織一個虛擬的粽子送給你,祈天下老父老母平安!
23、讓陽光走進你的窗,讓快樂飛到你身旁,在開心中抽根愉悅的線,為你織件好運衣裳;在幸福里磨根如意的針,為你縫上永遠吉祥,祝端午節快樂!
24、一個大粽子,里面包著開心,包著快樂,包著健康,包著平安,包著幸福,包著真心;讓輕風送給你,祝愿你端午節快樂,愛情甜蜜幸福。
過端午節的感悟篇八
五月五,是端陽;門插艾,香滿堂。呷粽子,灑白糖;龍船下水喜洋洋。”這樣的兒歌,唱出了端午節的習俗,也唱出了屬于端午的味道。
中華民族的很多傳統節日都與吃相關,譬如
元宵節
的元宵,譬如中秋節
的月餅,又譬如端午節的粽子。地不分南北,人不分老幼,端午節吃粽子,這是傳承千年的文化,粽子的香氣里既是民俗風情,更是濃到化不開的家國情懷。除了粽子之外,端午節還有其他一些關于吃的講究,盡管因為地域差別這些吃食略有不同,但是煮雞蛋、飲雄黃酒等風俗還是比較普遍的。尤其是關于飲雄黃酒,看過電視劇《新白娘子傳奇》的人,一定會對這種讓白娘子現出原形的酒印象深刻,進而也就對端午飲雄黃酒的習俗印象深刻。
當下,早已經不是物質匱乏的年代,不管是粽子、雞蛋還是雄黃酒,都可以隨時買來吃喝。不過,這些東西的味道,只有在端午節里才更獨特,因為那時候我們不只是在吃一種食物,更是在吃一種文化和傳承。那一刻,端午的吃食在滋養著我們的胃,更在潛移默化地滋養著我們的心靈。
香甜的粽子在滋養著我們的胃與心靈,端午的習俗和活動更在滋養著我們的心靈。求吉、納祥、辟邪,是中華民族傳統節日的普遍主題。端午節的最初只有仲夏入暑時節祛病強身的意味,后來加入的.祭祀和紀念屈原的元素,實際上傳說的成分更多。熱播劇《思美人》中,有屈原過端午的場景,對此很多人口誅筆伐,說端午節就是紀念屈原的,屈原本人怎么可能過端午呢?事實上,這還真不是編劇在戲說,在先秦古書《穆天子傳》等古籍中,就有關于劃龍舟、吃粽子等端午習俗的記載,可見端午節要比屈原的出現更早。
紀念屈原說之所以廣為流傳,其實是中華兒女對愛國主義精神的認同。屈原是偉大的愛國詩人,他為人正直、學識淵博,卻一再遭到佞小人的陷害排擠,更被楚王趕出朝廷流放他鄉,當秦軍攻破楚國都城郢都,屈原悲憤交加,毅然投江殉國。正是因為屈原對國家赤誠忠貞的愛,后世才愿意相信端午節是為了紀念屈原,而且將這樣的紀念延續了2000多年。注入愛國主義精神的端午節,蘊含著中華民族正直磊落、憂國恤民、浪漫詩意的人文理念,也凝聚起了中華民族的“根”與“魂”。這樣的民族精神和情懷,是最為寶貴的一筆財富,也最能滋養人的心靈。
有人說端午節已經淪為了“粽子節”,這一點我們不能回避和否認,和其他一些傳統佳節一樣,端午節的確存在“瘦身”的現象。可是關于端午節的保護,國家一直在努力,民間也始終在發力。2006年,國務院將端午節列入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08年起端午節被列為國家法定節假日;2009年端午節成為中國首個入選世界非遺的節日。這些努力和
措施
,都是在讓端午的習俗和傳統恢復,都是在讓端午的文化傳承和延續。過端午節的感悟篇九
2、端午節到了,千言萬語化成了這一條短信的祝福,我按鍵敲下了我一行行的祝福,親愛的朋友,端午節祝你幸福安康!
3、端午節,鐘馗像一懸,吉祥連成連;艾葉菖蒲一掛,好事來到家;龍舟這么一賽,憶古歡樂在心懷;吃一個粽子,念一下過去,民俗豐富多彩,祝你快樂迎面來!
4、端一碗幸福擰成五彩繩,將你緊緊纏繞;捧一筒快樂炸成爆米花,把你心兒深深迷惑;揪一縷好運編成花籃,將你的前程灑滿;端午到,祝福我奉上,祝你開心每一天!
5、緣分,讓我遇見你;開心,讓我認識你;牽掛,讓我想起你;友誼,讓我們在一起;信息,讓我不得不發給你;祝愿你一切都如意,端午節快樂!
6、happy dragon boat festival!端午節快樂!不用語言來表達,只用實際來擁有,祝你端午節快樂。
7、送你一個粽子,含量成分:%純關心;配料:甜蜜+快樂+開心+寬容+忠誠=幸福;保質期:一輩子;保存方法:珍惜。
8、入袂輕風不破塵,玉簪犀壁醉佳辰(參數丨圖片)。——蘇軾《浣溪沙》
9、五月五,是端午,粽子香,龍舟舞。香飄萬里,舞動祝福。祝你:生活美好,五彩繽紛;事業收獲,五谷豐登!端午節快樂!
10、五月五日午,贈我一枝艾。——文天祥《端午即事》
11、端午節各省風俗:山東早起飲杯酒,傳說可以辟邪毒;陜西興安觀競渡,興平端午耍人偶;湖南攸縣供龍首,草船泛水送瘟疫;江蘇嘉定過端午,無論貧富買鰉魚。
12、端午到了,我送你一個愛心粽子。祝你有個陽光般的心情;悠悠艾草香,綿綿情意長。粽子飄香,把煩惱包進粽子里吃光。包一包粽子,裹緊幸福甜蜜。預祝端午開心!
13、端午節,朋友的祝福悄然送至,愿你事業像龍舟一樣快進,家庭像香包一樣溫馨,個性像粽葉一樣飄逸,氣魄像雄黃一樣勁霸,快樂像糯米一樣粘上就不掉!
14、碧艾香蒲處處忙。誰家兒共女,慶端陽。——舒頔《小重山·端午》
15、重午佳辰獨掩門。——李之儀《南鄉子·端午》
16、有一種感情,永不過時,日久彌新,那就是友情;有一種牽掛,永不膩味,心中悸動,那就是為你;有一種節日,合家共享,珍惜感恩。端午到了,祝闔家歡樂,幸福永遠!
17、續一段歷史的佳話,逐一江翻卷的浪花,纏一個美滿的粽子,泡一杯情意的香茶,灑一把驅邪的雄黃,寫一句真誠的表達。端午佳節,愿幸福常駐你家!
18、講臺上,寒來暑往,春夏秋冬,撒下心血點點;花園里,扶殘助弱,風霜雨雪,育出新蕊亭亭,親愛的老師,祝您端午節快樂!
19、端午熏艾草,好處真不少:綠化作用強,葉子釋放氧,艾草來泡腳,睡眠改善好,化解感冒妙,艾條和艾柱,散寒又止痛,外洗治皮膚,祛濕又止癢,端午多學習,祝你更幸福!
20、端午節的重頭戲當然是粽子,關于粽子的起源有很多種說法,莫過于祭奠投身汨羅的偉大詩人屈原,也由此似乎粽子應該帶著一股濃重的悲情色彩。
21、碧艾香蒲處處忙。——舒頔《小重山·端午》
22、綠楊帶雨垂垂重。五色新絲纏角粽。——歐陽修《漁家傲·五月榴花妖艷烘》
23、端午祝福強,明月照大江;端午祝福狂,清風拂山崗。艾草芳香,天地陽光,祝你事業興旺,好運永昌,幸福安康,一生吉祥。端午節快樂!
24、幽尋未云畢,墟落生晚煙。——蘇軾《端午遍游諸寺得禪字》
25、一碗雄黃酒,幸福到永久;一片艾蒿葉,興家又旺業;龍舟滿江跑,日子好又好。端午好風俗,祝君更有福。收到微信,端午幸福,回復祝福,日日幸福,轉發祝福,全家幸福!
26、你是肉餡我是皮,嚴嚴實實包住你。你是牙齒我糯米,香香甜甜粘住你。你是粽子我粽葉,層層疊疊裹住你。端午,我要結結實實套牢你。
27、端午節就要到了,提前送給你最真最"粽"的祝福,愿你快樂重于泰山!
28、輕汗微微透碧紈,明朝端午浴芳蘭。——蘇軾《浣溪沙·端午》
29、國亡身殞今何有,只留離騷在世間。——張耒《和端午》
30、明詔始端午,初筵當履霜。——儲光羲《大酺得長字韻時任安宜尉》
31、兒女紛紛夸結束,新樣釵符艾虎。——劉克莊《賀新郎·端午》
32、端午來到,包個粽子放紅棗,讓幸福如意來得早;端午劃船,坐上龍舟爭高下,讓快樂開心加一加;端午幸福,戴個荷包增色彩,讓香飄四溢沁心脾。端午短信,放點真心和真意,讓美好友情做守護。祝你端午甜甜又蜜蜜,歡歡又喜喜!
33、送你一個艾葉做的花環,祝你青春靚麗,美麗芬芳;送你一個裝滿祝福的香囊,愿你平安健康;讓龍舟帶去我的問候,讓龍舟捎去我的思念,祝老師端午節甜在口里,美在心里。
34、便當裹米粣,爛醉作端午。——陸游《春晚嘆》
過端午節的感悟篇十
農歷五月初五為端午節,又稱端五節、端陽節、重五節、重午節、天中節、夏節、五月節、菖節、蒲節、龍舟節、浴蘭節、粽子節、午日節、女兒節、地臘節、詩人節、龍日、午日·燈節等等。雖然名稱不同,但各地人民過節的習俗是相同的。端午節是我國二千多年的舊習俗,每到這一天,家家戶戶都懸鐘馗像,掛艾葉和菖蒲,賽龍舟,吃粽子,飲雄黃酒,游百病,佩香囊。這些習俗都有特殊的含義,讓我來介紹給你們聽吧:懸鐘馗像:鐘馗捉鬼,是端午節習俗。在江淮地區,家家都懸鐘馗像,用以鎮宅驅邪。唐明皇開元,自驪山講武回宮,瘧疾大發,夢見二鬼,一大一小,小鬼穿大紅無襠褲,偷楊貴妃之香囊和明皇的玉笛,繞殿而跑。
大鬼則穿藍袍戴帽,捉住小鬼,挖掉其眼睛,一口吞下。明皇喝問,大鬼奏曰:臣姓鐘馗,即武舉不第,愿為陛下除妖魔,明皇醒后,瘧疾痊愈,于是令畫工吳道子,照夢中所見畫成鐘馗捉鬼之畫像,通令天下于端午時,一律張貼,以驅邪魔。掛艾葉和菖蒲:在端午節,家家都以菖蒲、艾葉、榴花、蒜頭、艾蒿、龍船花,制成人形稱為艾人。將艾葉懸于堂中,剪為虎形或剪彩為小虎,貼以艾葉,婦人爭相佩戴,以僻邪驅瘴。用菖蒲作劍,插于門楣,有驅魔祛鬼之神效。賽龍舟:當時楚人因舍不得賢臣屈原死去,所以有許多人劃船追趕拯救。他們爭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時不見蹤跡,是為龍舟競渡之起源,后每年五月五日劃龍舟以紀念之。借劃龍舟驅散江中之魚,以免魚吃掉屈原的尸體。競渡之習,盛行于吳、越、楚。清乾隆二十九年臺灣開始有龍舟競渡,當時臺灣知府蔣元君曾在臺南市法華寺半月池主持友誼賽。
現在臺灣每年五月五日都舉行龍舟競賽。香港有競渡,近來英國人也有仿效我國人作法,組織自己的'隊伍,進行競賽活動。吃粽子:荊楚之人,在五月五日煮糯米飯或蒸粽糕投入江中,以祭祀屈原,唯恐魚吃掉,故用竹筒盛裝糯米飯擲下,以后漸用葦葉包米代替竹筒。包粽子的米當地人多用糯米,現在也有用江米的。餡料則多以小棗為主,當地人還經常用臘肉,現有地用八寶、肉、蜜棗等各種餡料。飲雄黃酒:雄黃本屬礦物,含有三硫化砷成分,與酒混合。即成雄黃酒,用以驅蟲解五毒,小兒涂于頭額。耳鼻,手足心。并灑墻壁間,以法諸毒。流傳民間之《白蛇傳》故事,即是以雄黃酒解蛇虺諸毒,而現白蛇原形。此種習俗,在長江流域地區的人家很盛行。游百病:為盛行于貴州地區的端午習俗。男女老幼往野外游玩,穿新衣,在中午一時左右,路上山上或樹下擠滿人群,手抱花草,非常快樂。晚上回家將花草和水煮開洗澡,老年人稱為“游百病”及“洗百病”,不出去游百病及洗百病的人,一年到頭就不會獲得吉利。佩香囊:端午節小孩佩香囊,不但有避邪驅瘟之意,而且有襟頭點綴之風。香囊內有朱砂、雄黃、香藥,外包以絲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絲線弦扣成索,作各種不同形狀,結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瓏奪目。今天,奶奶也包起了粽子,我拿出了兩片一大一小的棕葉,學著奶奶的樣子折出一角,再從折好的角筒里放進浸泡好的糯米,我還塞進了一大塊魚乳肉,幾顆蓮子和一些豆沙,小心翼翼地包起來,可是,我下太多糯米了,所以,我把一些糯米割掉了。
過端午節的感悟篇十一
隨著生活節奏的加快、社會的轉型,傳統節日文化正面臨著外來文化和商業化的雙重沖擊,公眾對節日文化內涵的認同越來越少,以至于在不少人眼里,端午節就是簡簡單單的“小長假”。殊不知,這閹割了端午節作為傳統節日的文化與情感內涵。某種意義上說,“天價粽子”遇冷與“平民粽子”熱銷是一種回歸和糾偏,是在端午節作為傳統節日真正內涵的靠攏。
端午節,不僅僅是幾天假期,更不是商家狂歡的“賣場”,它應當承載起更多的文化期待和情感寄托。傳統節日是我國傳統文化的表征和載體,包括端午節在內的傳統節日是傳統文化的有機構成,具有重要的文化傳承價值。應認識到,當下,傳統節日的概念日趨淡化,節日的內涵也被有意無意地忽略。因此,必須對傳統節日所蘊藏的文化內涵具有高度的自覺,才能使之真正成為傳承民族傳統文化的精神載體。
費孝通先生曾經說過,“文化自覺是指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對其文化有‘自知之明’,明白它的來歷,形成過程,所具的特色和它發展的趨向,不帶任何‘文化回歸’的意思,不是要‘復歸’,同時也不主張‘全盤西化’或‘全盤他化’”。
充分認識本民族的歷史和傳統,對傳統節日充滿敬意感,是延續自身文化的自覺與自信。“天價粽子”遇冷,或許可以看作是文化自覺的一種下意識努力。
2021年端午節心得感悟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