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名教師,通常需要準備好一份教案,編寫教案助于積累教學經驗,不斷提高教學質量。寫教案的時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下面我幫大家找尋并整理了一些優秀的教案范文,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長亭送別教案教學設計篇一
1、欣賞《長亭送別》中情景交融、充滿詩情畫意的藝術境界。
2、欣賞崔鶯鶯的人物形象。
欣賞情景交融的藝術境界
崔鶯鶯的典型意義
1、以著名學者王國維的名言“一切景語皆情語也”為理論依據,以文中富于文采的曲詞為突破口,通過引導學生想象和聯想,喚起舊知,喚起生活經驗,努力創設情境,更好地讓學生理解男女主人公“送別”的心情。
2、以誦讀為輔助,以文學鑒賞為紐帶,通過啟發學生領會多種多樣的修辭手法表現人物的心理性格特征,領會化用或借用古典詩詞,并且和口語巧妙結合以營造優美的意境,來努力培養學生初步賞析古典文學作品的藝術手法、語言特色和思想內容的能力。
3、以碟片《西廂記》(越劇)的播放,讓學生有感性認識和視聽享受,同時,引導學生“觀后感”并提出自己的創見,以此來體現學生的主體意識,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建議學生課前預習:
1、對照注解和課前提示,通讀全文。
2、熟讀曲詞[朝天子][二煞],背誦曲詞[端正好][滾繡球][一煞][收尾]。
3、了解作者王實甫、《西廂記》的故事情節和本折《長亭送別》的劇情。
同時思考以下問題:
1.能否按時間的推移和情節的發展,用四個小標題把《長亭送別》這折戲概括一下?
2、崔鶯鶯的感情經歷了怎樣的起伏變化?她的性格特征是怎樣的?
3、文中哪幾支曲子體現著情景交融,充滿詩情畫意的?
4、本折曲詞有幾處化用或借用了古典詩詞并且與口語結合的?有何表達作用?
一、導語:
今天我很高興,能夠在這三尺講臺前與大家見面,并且能夠上一堂課,與大家一起共度一段美妙的時光,所以,我很珍惜這種機會。當我踏上這塊土地的時候,我特別激動,因為我也是安徽人。俗話說,“老鄉見老鄉,兩眼淚汪汪”。是的,看到你們,就像看到我的親人一樣。安徽是我的故鄉,績溪是我的最愛,你們是我的朋友。記得著名詩人艾青有兩句詩,“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著淚水?因為我對這土地愛得深沉……”所以,盡管我在上海工作和生活,但是我的心卻一直牽掛著故鄉的山水,故鄉的親人,故鄉的發展。看到安徽的巨大變化,想到它的燦爛前景,我很高興;看到你們在這里安心地學習,想到現在的海灣戰爭局勢,我很擔心。真的。真誠地希望世界和平,真誠地希望愛滿天下!
我們大概都看過電影《泰坦尼克號》吧。為什么這部影片能夠風靡全球,深深地打動無數人的心呢?它講述的只是貴族少女羅絲和窮畫家杰克的愛情故事,但是它演繹出的卻是一種人性的美,一種無私的愛。
當代著名作家肖復興曾經說過:“愛,在幻想里,比在現實中更真實;愛,在回憶里,比在現實中更美好;愛,在舞臺上,比在現實中更有價值?!?/p>
那么,今天,我們要學習的是在中國戲曲舞臺上曾經轟動一時,久演不衰,影響深遠的元代雜劇王實甫的《西廂記》(板書)。它講述的就是相國千金小姐崔鶯鶯與窮書生張君瑞的愛情故事。這節課,我們要欣賞其中最精彩的一折戲《長亭送別》(板書)。
講到“長亭送別”,我就情不自禁地想起弘一法師李叔同的《送別》。不知在座的同學中有否知道?我很喜歡這《送別》,所以,用小篆寫了這幅字。我帶來了,給大家看一下。當然,這次由于比較匆忙,所以這字寫得不甚理想。如果不介意的話,我很愿意把它作為一份小禮物送給你們。我很想在此唱一下,唱得不好,請大家多多包涵。能夠唱的同學就一起來唱吧!謝謝!
(教學設想:通過充滿深情的導語,巧妙地創設教學情境,拉近與學生的距離,走進學生的心靈。通過循循善誘,讓學生樹立“學習與生活,學習與做人聯系”的意識,懂得珍惜時間,珍惜自己擁有的一切。通過熟悉的影片喚起學生的聯想,通過書法作品的展示,吸引學生的審美注意,通過唱歌讓學生產生心靈震撼,使課堂成為一個教學磁場,讓學生不由自主地進入課文情境,為下階段積極參與情感體驗,進行審美評價奠定基礎。)
二、明確本課學習目標:
1、欣賞《長亭送別》中情景交融、充滿詩情畫意的藝術境界。
2、欣賞崔鶯鶯的人物形象。
三、師生共同研討課文:
1、整體感知課文,理清情節線索
要求學生瀏覽課文,用四個小標題概括畫面內容,理清情節線索。
板書:送別途中――長亭餞別――臨別叮囑――惜別目送
2、重點賞析課文,把握兩個目標
(教學設想:著重賞析[端正好][滾繡球],提供范例,不斷引導和激發學生的想象和聯想,運用“一切景語皆情語也”的名言來理解男女主人公“送別”的心情,從而較好地把握情景交融的藝術特色及熔古典詩詞入曲的特點??膳e影片《泰坦尼克號》中的一個經典畫面:夕陽下,大海中,羅絲在杰克的引導和鼓勵下,爬上船頭的欄桿,張開雙臂,閉目呼吸。也可舉學生送別朋友,學生與父母分別的場景,因為有生活體驗,容易引起心靈上的共鳴。)
全體學生朗誦[端正好]后,教師提問,學生回答。
明確:景碧云天(烘托氣氛)黃花地(詩情畫意)
西風緊北雁南飛(化用詩詞加深意境)
霜林染醉(促人想象)
情痛(愁苦)
(講析時一可聯系相關詩詞,讓學生知道并理解化用或借用古典詩詞,以營造優美意境的方法。杜甫的《登高》、范仲淹的《蘇幕遮》、晏殊的《蝶戀花》和張繼的《楓橋夜泊》。課后整理。也可聯系《林教頭風雪山神廟》中的“這雪下得緊”作為分析的范例,幫助學生體會用詞的準確性和藝術性。二可插講故事:傳說作者寫到“碧云天,黃花地,西風緊……”時,因為畢其一生,所以,“思盡,倒地而死。”說明文辭極其優美,纏綿悱惻之至,藝術水平相當高,令人嘆為觀止。)
賞析[滾繡球]
柳絲玉驄疏林斜暉馬兒車兒借景抒情離情難舍
松了金釧減了玉肌夸張身心憔悴怨恨
過渡語:送別途中,鶯鶯不忍遽別的情感怎一個“痛”字了得?這種“痛”包含著愁苦與怨恨。
例如:“兀的不悶殺人也么哥?兀的不悶殺人也么哥?”
“下西風黃葉紛飛,染寒煙衰草萋迷。”(渲染張生內心因離別而產生的惆悵、凄涼之情。)“四圍山色中,一鞭殘照里。”“淚隨流水急,愁逐野云飛?!保ㄤ秩菌L鶯內心悵惘、眷戀、失意。)
《長亭送別》一折戲,歷來被譽為寫離愁別恨的絕唱,不僅在于它反映了女主人公勇敢、大膽地追求自由愛情,反對封建禮教的思想,它深深打動人們的更重要的原因在于情景交融的藝術特色。最后一幅“夕陽古道無人語”的畫面與“曉來誰染霜林醉”相比,氛圍更加蕭瑟凄涼。離別后,“此去經年,應是良辰好景虛設,便縱有千種風情,更與何人說?”讓學生回憶柳永的《雨霖鈴》并且一起背誦。教師展示書法作品。
(教學設想:通過小結,讓學生加深對“情景交融”的理解。通過再次展示書法作品,讓學生增加興趣,獲得美感。)
賞析[朝天子]和[二煞]。了解鶯鶯在“長亭餞別”與“臨別叮囑”的情感起伏變化,把握人物的思想感情和性格特征。
明確:恨(依戀與無奈)修辭手法:夸張、比喻、對比。借眼前的杯盤酒菜來傳情,用厭食酒來表現她的愁苦至極。
恨什么?“蝸角虛名、蠅頭微利”用了什么修辭手法?從中看出她什么性格?
明確:恨“蝸角虛名,蠅頭微利拆鴛鴦在兩下里。”
“蝸角虛名,蠅頭微利”指功名。修辭手法:比喻、夸張、對偶。
突出了鶯鶯的輕功名、重愛情的叛逆精神。
(這里基本上分析了崔鶯鶯這個人物形象的性格特征。)
簡單賞析[二煞]
明確:怕
“怕”什么?(怕“停妻再娶”;怕“金榜無名誓不歸”。)
為何“怕”?(鶯鶯的擔心是在男尊女卑的封建社會是有現實基礎的。)
小結:
鶯鶯這個藝術形象的典型意義及時代局限性:鶯鶯的倔強與叛逆的行為表現了她的輕功名,重愛情的反封建精神,但是我們也可以窺見封建時代婦女身上所承受的巨大壓力,以及在男尊女卑的社會里婦女悲慘屈辱的地位。鶯鶯的痛苦是一種不能主宰自己命運的痛苦,所以讓人無限同情;她的倔強與叛逆讓人無限佩服。
最后“惜別目送”部分,哪個字能夠概括鶯鶯當時的眷戀和失意?
明確:念(眷戀,失意)
3、拓展學習視野,欣賞越劇片段。
(教學設想:通過媒體創設情境,讓學生欣賞越劇《西廂記》中的節選部分《長亭送別》,進行視聽享受來激發興趣;通過觀后討論,讓學生主動參與學習,提高鑒賞能力和培養創新能力。)
四、結語:
五、作業:
1、搜集有關“送別”的詩、詞、曲、文、賦,能否作專題研究?
3、體驗美感,進行美的享受,能否背誦文中較多的曲詞?
4、能否從文中找出幾副對聯?或者根據思想內容和藝術特色自擬幾副對聯?
5、用心讀王實甫的原著《西廂記》,能否寫一篇有見地的讀后感?
(設想:作業本著“因人制宜”原則,可以獨立完成,亦可以小組完成,給予充分時間,體現開放性,獨立性,合作性,注重過程,講究體驗,力求質量。)
長亭送別教案教學設計篇二
第一課時
????(一)介紹作者
????(二)介紹《西廂記》劇情
????(三)介紹《長亭送別》在《西廂記》中的位置、作用和本折中的字詞。
????《西廂記》共五本二十一折,《長亭送別》是第四本第三折,是全劇最為膾炙人口的精彩片斷之一。隨著劇情的發展,鶯鶯終于克服了身心解放的要求與封建精神桎梏的矛盾,邁出了關鍵的一步,與張生私下結為夫妻。但老夫人逼張生趕考,崔、張愛情又面臨新的威脅。無奈中,張生只好起程“上朝取應”,鶯鶯在長亭為他送別。這場送別戲共有十九支曲文,由鶯鶯主唱,既是塑造鶯鶯形象的重場戲,也充分體現了王實甫劇作情景交融、富于文采的特點。
????(1)旦:女角。
????(2)末:男角。
????(3)潔:和尚的別稱。這里指長老。
????(4)回避:避忌,顧忌。
????(5)做親:舉行婚禮。
????(6)長亭:古代道路上每隔十里設一長亭,五里一短亭,供旅行休息用,常常是餞別的場所。
????(四)介紹《長亭送別》三個場景
????(一)奔赴長亭:[端正好][滾繡球][叨叨令]
????(五)分析鶯鶯感情經歷的起伏變化。
????起伏變化。下面我們就一同走進崔鶯鶯的內心,體會主人公不同尋常的情感經歷。
????長亭之別正值深秋時節。在奔赴長亭的路上,碧空浮云萬里,遍野黃花萎積,耳邊可以聽到西風疾吹,眼底可以看見北雁南飛,一種離愁別恨油然而生。特別是清晨看到經霜的葉子如同酒醉的容顏,一定是離人的血淚將它染紅。此時此景,坐在車內的鶯鶯是一種怎樣的心情?請同學們注意[滾繡球]這支曲子。
????一支曲子唱下來,有一種情反復吟唱,這就是“恨”。首先恨相見得遲,鶯鶯與張生兩情相悅,相見恨晚,要成佳配又每每遭變故;所以,鶯鶯的心中很不自在,“卻告了相思回避,破題兒又早別離”便是這恨的緣由。是說剛剛結束了相思,又開始早早面對別離。所以鶯鶯一路上恨柳絲長卻系不住離人馬,恨疏林留不住斜陽,恨一聲人“去也”折磨得她身心交瘁。
????長亭餞別的筵席上,老夫人安排大家入坐:張生和長老坐,小姐這壁坐,一桌宴席好似銀河隔開牛郎織女,再加上長亭外也是黃葉紛飛,衰草萋迷,更加令人傷懷不已。酒席上,張生無精打采“斜簽著坐的,蹙愁眉死臨侵地”“閣淚汪汪不敢垂,恐怕人知,猛然見了把頭低,長吁氣,推整素羅衣。”張生這些蹙眉垂淚,長吁短嘆,鶯鶯是看在眼里,痛在心上。其實,鶯鶯的心情又何嘗好?——“意似癡,心如醉,昨宵今夜,清減了小腰圍”。面對即將分別的戀人,鶯鶯唱出了一腔怨情。這怨情正是深情的癡語。請同學們一起看[幺篇][滿庭芳][朝天子]這三支曲子。
????[幺篇]是怨張生年少情薄,全不掛念數月來兩人耳鬢廝磨的恩愛生活
????[滿庭芳]是怨供食太急,子母們當回避,分別在際,竟不能與張生舉案齊眉,廝守片刻。
????[朝天子]怨美酒無味,清淡似水,酒入愁腸,化作相思淚。
????怨世間人為了“蝸角虛名,蠅頭微利”竟忍心“拆鴛鴦在兩下里”
????此時在宴席上,鶯鶯的內心有了一些變化,奔赴長亭的路上她恨兩人聚少離多,讓她從此后不得不獨飲相思的苦酒,但隨著筵席的進行,分別的時刻越來越迫近,眼前的張生又只是唉聲嘆氣,所以此時的鶯鶯內心非常怨恨功名利祿拆鴛鴦在兩下里。
????霎時間杯盤狼藉,車兒投東,馬兒向西。兩人終于要面對最后的分別。這一刻更是千頭萬緒,百感交集。但是,請同學們注意鶯鶯叮囑張生的第一句話和最后一席話。
????第一句說,“張生,此一行得官不得官,疾便回來?!弊詈笠幌捠恰澳阈輵n文齊福不齊,我只怕你停妻再娶妻。休要一春魚雁無消息!我這里青鸞有信頻須寄,你卻休金榜無名誓不歸。此一節君須記,若見了那異鄉花草,在休似此處棲遲?!?/p>
????這些叮囑超出了一般的纏綿之情。這說明在鶯鶯的內心隱隱有一種憂慮。因為張生得中與否都是對他們愛情的巨大考驗:如果落第,老夫人不會承認這個白衣女婿;如果得中,張生又極可能成為高門望族的擇婿對象;如果張生不是忠厚至誠的君子,那么,鶯鶯棄婦的命運就是不可避免的。應該說這種怕被拋棄的心理是當時女子很普遍的心理,只不過兩情相悅的時候,人們往往會暫時忘記,一旦別離在即,它就會凸現出來讓人不安,鶯鶯是一個多情的女人,自然也不能例外。所以最后分別時,鶯鶯的內心又憑添了憂慮。
????送別張生,鶯鶯懶上車兒,此時的心境又怎樣?“便人間煩惱填胸臆,量這些大小車兒如何載得起?”這是說凡是人間可經歷的離愁別恨現在都填滿了鶯鶯的胸膛??磥磉@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怎一個“恨”字了得?怎一個“怨”字了得?實在是言語無法傳達了。
????(表面上)恨——怨——憂
????(實質上)依戀
????總之,在鶯鶯心中,“情”字始終是擺在最重要的位置上,至于功名利祿、是非榮辱,統統可以不管。這種“情”字當頭在當時具有閃光的思想。由于《長亭送別》中,王實甫塑造了具有叛逆意識的崔鶯鶯的形象,這就使王實甫的《西廂記》比以往的“崔、張”故事都具有新意。下面我們先簡要地了解一下關于《西廂記》故事的演變情況。
????“崔、張”的愛情故事最早見于唐朝元稹的《鶯鶯傳》。寫鶯鶯雖然主動偷食禁果,卻無力逃脫棄婦的悲慘命運。傳奇的結局寫張生自詡“善補過者”,實際上是為自己“始亂終棄”找借口。在小說中,鶯鶯沒有什么反抗。
????董解元的《西廂記諸宮調》把鶯鶯對張生的愛與“報德”聯系在一起。這樣就把年輕人越軌行為寫得合乎禮數。愛情就有了雜質。
????只有王實甫的《西廂記》寫鶯鶯只知一個“情”。特別是《長亭送別》這一折,鶯鶯對“情”字作出了最好的詮釋。所以說《西廂記》在主題思想上是遠遠高于從前的兩部作品?!段鲙洝返闹黝}是“永志無別離,萬古常完聚,愿普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屬?!边@就是說愛情才是婚姻的基礎,只要男女間彼此“有情”,就應該讓他們同偕白首;而一切阻撓有情人成為眷屬的行為、制度,則應受到鞭撻。
????作業?:(1)熟讀全文,選擇喜歡的曲子背誦。
??????????(2)說說《長亭送別》中有哪些曲詞反映出鶯鶯珍視愛情,輕視功名利祿的思想感情。
第二課時
????(一)鑒賞曲詞,分析藝術特色
?
????《西廂記》流傳至今,廣為傳頌,不僅因為它提出“有情人終成眷屬”的愛情理想,還因為它“詞句警人,滿口余香”的藝術語言。下面我們從兩個角度作一點鑒賞。
????(1)從“情、景、”的角度
????《長亭送別》是《西廂記》中情、景、境交融得極出色的一折。鶯鶯的離愁別情與不同環境中的特殊景物融合在一起就營造出委婉深沉、令人感傷的悲涼意境。下面請同學們看[端正好]和[一煞]這兩支曲子[端正好]一曲,是鶯鶯乘車去長亭時唱的,為我們展現一種非常開闊的境界。頭上是一方青天,腳下是一片菊花地,境界是如此的空曠,人站在其中,一定會感到自身的渺小,感到無依無靠、空蕩蕩的孤獨。這支曲子,鶯鶯唱到碧云、黃花、西風、歸雁、霜林這些深秋之景,而這些深秋之景中,最惹人愁思就是霜林,“曉來誰染霜林醉?總是離人淚?!币粋€“染”字,溝通了景與情的聯系,它讓人聯想到鶯鶯的血淚在一夜之間將楓林全部染紅。所以此時的霜林已經不是普通的霜林,它已經成為鶯鶯愁思的見證。這一支曲子將途中之境、深秋之景、離人之情完美的融合在一起。
[一煞]一曲,寫鶯鶯目送張生離去,青山無情,擋住了送行人的視線,疏林不與人方便,沒有挽留住斜陽,一騎絕塵去,轉山坡,穿疏林,熟悉的身影在淡煙暮靄中依稀可見。分別后陪伴鶯鶯的只有冷清清的斜陽,秋風掠過禾黍,飄來聲聲馬嘶,都撕裂了鶯鶯的心。這一曲描寫的是四顧無人的郊外之境,又時值黃昏,因而這比[端正好]中途中之境更見凄涼?!扒嗌健薄ⅰ肮诺馈?、“夕陽”、“煙靄”不僅是這種自然環境下特有的自然景象,同時它們也都是傳情寄恨的載體。而且這一支曲子通過時間的變化,寫出了鶯鶯對張生的癡情:那種欲見不能的惆悵和不忍離去的眷戀之情。這一曲又是情、景、境的高度融合。
?
????(2)從“曲、詞、意”的角度
????宮調是音響的高低組成的調式。古代音樂有七聲宮、商、角、變徵、徽、羽、變宮。以宮為主的調式稱“宮”,余稱“調”,合稱“宮調”。元雜劇常用“五宮四調”,即正宮、中呂宮、南呂宮、仙呂宮、黃鐘宮、大石調、雙調、商調、越調,合稱“九宮”?!堕L亭送別》用正宮,周德清在《中原音韻》中說正宮的聲情是“惆帳雄壯”??梢姟堕L亭送別》這一折的音樂應是惆悵的、悲壯的。
????上面我們說了宮調,下面我們說一說曲牌和曲詞。曲牌就是曲的名稱。比如[端正好][滾繡球][叨叨令]等等,曲詞是按照一定的曲牌填寫的文字,一般要壓韻,講究對仗。
????《西廂記》的曲詞歷來被人稱道。朱權在《太和正音譜》中說“王實甫之詞如花間美人,鋪敘委婉,深得騷人之趣。極有佳句,若玉環之出浴華清,綠珠之采蓮洛浦?!薄堕L亭送別》這一折又尤其突出。
????首先,曲詞熔煉了很多古典詩詞,比如化用范仲淹的詞《蘇幕遮》
????碧云天,黃葉地.秋色連波,波上寒煙翠.山映斜陽天接水,芳草無情,更在斜陽外.黯鄉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夢留人睡.明月樓高休獨倚.酒入愁腸,化作相思淚.
????化用范仲淹的詞句的作用是:取其秋景凄涼的意境,以烘托送別的凄冷氛圍。
????此外,在曲詞中還零散可見一些對古典詩詞原句或者表現手法的的化用,作一個總結:
????(1)“蝸角虛名,蠅頭微利”:化用蘇軾《滿庭芳》,表現鶯鶯珍視愛情、輕視功名利祿的思想感情。
????(3)“柳絲長玉驄難系”:柳絲是“留”“思”的諧音
????(4)“遍人間煩惱填胸臆,量這些大小車兒如何載得起?”
????化用“只恐雙溪蚱蜢舟,載不動許多愁。”(李清照《武陵春》)極言
愁多。
????化用原句或手法的作用:以原句特有的語意、情味和表達效果來與劇中的語境相契合,增添了語言的文采和表現力。
????其次,善于運用民間口語,并加工為富有文采的文學語言。例如[叨叨令]
這一支曲的詞匯、語句都具是民間口語,但通過加襯字“兒”;通過變換疊音形容詞,通過設置成排比句,造成一種音韻的回環反復,產生一唱三嘆,聲情并茂的藝術效果。把鶯鶯柔腸百結的離別苦痛,寫得哀哀切切,見情見態。
????最后,全折巧用修辭。比喻、夸張、用典、對比、對偶、排比、反復、疊音、設問等等。特別是巧用夸張,并與比喻、用典、對比相結合,因情隨物而設。下面我們一起來總結一下。
????(1)?聽得道一聲‘去也’,松了金釧;遙望見十里長亭,減了玉肌。(同下)
????(2)?昨宵今日,清減了小腰圍。(夸張)表現情感折磨下的身心交瘁。
????(3)淚添九曲黃河溢,恨壓三峰五岳低。(夸張兼比喻)寫離別之情,達到愁極恨絕,無以復加的地步。
????(4)?淋漓襟袖啼紅淚,比司馬青衫更濕。(張兼用典)形容傷心之至
????(5)?暖溶溶的玉醅,白泠泠似水。(夸張、比喻和對比)以厭酒表現愁苦至極。
????《長亭送別》的藝術特點:
????情景渾然天成
????曲詞妙筆生花
????有人說:《長亭送別》是一首真摯的抒情詩,一幅淡雅的水墨畫,一支撩人心弦的離歌。我想我們對它的閱讀理解還是比較粗淺的,希望對《西廂記》有興趣的同學可以自選話題,作更深一步的學習。
????作業?:
????(1)?請同學們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總結整理本課涉及的字、詞、句、文學常識等基礎知識。
????(2)?以“長亭路”為題,將[端正好][滾繡球][叨叨令]三曲改寫成散文?;蛘哌\用想象,以“臨行”為題,將[耍孩兒]一曲改寫成話劇片斷。
[ 點擊下載 ]
長亭送別教案教學設計篇三
1、品味鑒賞曲詞語言藝術
2、把握崔鶯鶯的藝術形象
教學重點:引導學生品味曲詞語言藝術
教學方式:讀一讀,議一議,品一品
教學方法:朗讀法、討論法
教學過程
一、導入
有一部戲曲演了幾百年仍長盛不衰,劇中的故事流傳了幾百年,至今讀來仍讓后人柔腸百轉,難以釋懷,這就是王實甫的《西廂記》。劇中的女主人公崔鶯鶯是宰相家的千金小姐,一次偶然的機會,她遇見了白衣秀才張珙,擁有高貴地位的宰相千金與書劍飄零的布衣書生一見鐘情,他們以清風明月為證,私定終身。但這卻讓崔鶯鶯的母親惱怒不以,這種門不當戶不對的婚姻是她萬萬不能接受的,她拿出家長的權威,以崔家三代不招白衣秀才為由,逼張生進京趕考,中的狀元才能成親。鶯鶯無奈只得在長亭送別張生,此時此刻,她會有怎樣的一番滋味在心頭呢?讓我們來認識崔鶯鶯這位不同凡響的女子,走進她復雜而微妙的內心世界。
二、整體把握
1、朗讀
四位同學分別讀1-3、4-11、12-17、18-19支曲詞,教師在每次朗讀前介紹劇情,其他同學邊聽邊勾畫出表達鶯映情感的重要詞語。
劇情一:暮秋時節,一輛輕車駛向長亭,車上坐的正是相國千金崔鶯鶯,面對滿眼的秋色,想著即將遠去的夫君,她不禁悲從中來。(學生讀)
劇情二:車到長亭,她有多少的話要對張生說,可有母親和普濟寺的長老在場,她只能把情思埋在心里,視線卻一直被張生所牽。(學生讀)
劇情三:母親先行離開了,鶯鶯終于有了可以單獨和張生在一起的短暫時間,她可以一吐衷腸了。(學生讀)
劇情四:十里相送終有一別,望著張生漸漸遠去的身影,鶯鶯心中的愁苦有誰能知呢?(學生讀)
2、整體把握崔鶯鶯的內心情感
我們讀到的曲詞是崔鶯鶯在長亭送別張生時的內心獨白,是她內心情感的真情流露。她流露出一些怎樣的情感呢?用四字短語概括。
纏綿不舍痛快憂愁擔憂牽掛郁悶怨恨
這些情感是從哪些曲詞中概括出來的?
三、具體品味
1、〔端正好〕鑒賞點
緊西風緊,秋風里鶯鶯的心也被張生的離去緊緊地揪著
醉霜林象喝了酒一樣紅,鶯鶯也在離愁的折磨下象喝醉了酒一樣不能自持
染溝通了景與情的聯系,自然之物中融入了人的愁苦
淚一路離別淚,一路離別情
在鑒賞的過程中我們感受到了鶯鶯心中那無以言表卻又無處不留露的愁苦,請一位同學朗讀。
2、〔滾繡球〕鑒賞點
柳與留、絲與思諧音,表明挽留思念之意。古人有折柳相送的習俗,在一些描寫送別、思念的詩詞中就常常能見到柳的影子。(投影顯示)
、慢慢
松了金釧、減了玉肌
字里行間流露出的都是戀戀不舍,可疏林掛不住斜陽,柳絲也留不住遠行的人,離情年難舍,相處的每一寸光陰都是多么可貴。
學生朗讀。
怨恨
怨恨什么?蝸角虛名,蠅頭微利,拆鴛鴦在兩下里
(作長遠打算,中狀元后在廝守在一起不是更好嗎?)
(假如他一去不復返呢?他們的愛情就是悲劇,造成這種悲劇結局的禍首是誰?)
崔鶯鶯是中國古典文學畫廊中一個不同凡響的女性形象,她鄙視功名利祿,鄙視等級觀念,反對門當戶對的婚姻觀念,反判封建的倫理觀念,大膽追求自由幸福的愛情,正是有這樣獨特的藝術形象,才使得《西廂記》歷久彌新,為大家所喜愛。正如詩人郭沫若所說:文藝母親的女孩兒里,要以《西廂》最完美,最絕世了。《西廂》是超時空的藝術品,有永恒而且普遍的生命。
第二課時
一、鑒賞曲詞,分析藝術特色
《西廂記》流傳至今,廣為傳頌,不僅因為它提出“有情人終成眷屬”的愛情理想,還因為它“詞句警人,滿口余香”的藝術語言。下面我們從兩個角度作一點鑒賞。
1、從“情、景、”的角度
[端正好]一曲,是鶯鶯乘車去長亭時唱的,為我們展現一種非常開闊的境界。頭上是一方青天,腳下是一片菊花地,境界是如此的空曠,人站在其中,一定會感到自身的渺小,感到無依無靠、空蕩蕩的孤獨。這支曲子,鶯鶯唱到碧云、黃花、西風、歸雁、霜林這些深秋之景,而這些深秋之景中,最惹人愁思就是霜林,“曉來誰染霜林醉?總是離人淚。”一個“染”字,溝通了景與情的聯系,它讓人聯想到鶯鶯的血淚在一夜之間將楓林全部染紅。所以此時的霜林已經不是普通的.霜林,它已經成為鶯鶯愁思的見證。這一支曲子將途中之境、深秋之景、離人之情完美的融合在一起。
[一煞]一曲,寫鶯鶯目送張生離去,青山無情,擋住了送行人的視線,疏林不與人方便,沒有挽留住斜陽,一騎絕塵去,轉山坡,穿疏林,熟悉的身影在淡煙暮靄中依稀可見。分別后陪伴鶯鶯的只有冷清清的斜陽,秋風掠過禾黍,飄來聲聲馬嘶,都撕裂了鶯鶯的心。這一曲描寫的是四顧無人的郊外之境,又時值黃昏,因而這比[端正好]中途中之境更見凄涼。“青山”、“古道”、“夕陽”、“煙靄”不僅是這種自然環境下特有的自然景象,同時它們也都是傳情寄恨的載體。而且這一支曲子通過時間的變化,寫出了鶯鶯對張生的癡情:那種欲見不能的惆悵和不忍離去的眷戀之情。這一曲又是情、景、境的高度融合。
2、從“曲、詞、意”的角度
宮調是音響的高低組成的調式。古代音樂有七聲宮、商、角、變徵、徽、羽、變宮。以宮為主的調式稱“宮”,余稱“調”,合稱“宮調”。元雜劇常用“五宮四調”,即正宮、中呂宮、南呂宮、仙呂宮、黃鐘宮、大石調、雙調、商調、越調,合稱“九宮”?!堕L亭送別》用正宮,周德清在《中原音韻》中說正宮的聲情是“惆帳雄壯”??梢姟堕L亭送別》這一折的音樂應是惆悵的、悲壯的。
上面我們說了宮調,下面我們說一說曲牌和曲詞。曲牌就是曲的名稱。比如[端正好][滾繡球][叨叨令]等等,曲詞是按照一定的曲牌填寫的文字,一般要壓韻,講究對仗。
《西廂記》的曲詞歷來被人稱道。朱權在《太和正音譜》中說“王實甫之詞如花間美人,鋪敘委婉,深得騷人之趣。極有佳句,若玉環之出浴華清,綠珠之采蓮洛浦?!薄堕L亭送別》這一折又尤其突出。
首先,曲詞熔煉了很多古典詩詞,比如化用范仲淹的詞
《蘇幕遮》
碧云天,黃葉地。秋色連波,波上寒煙翠。山映斜陽天接水,芳草無情,更在斜陽外。黯鄉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夢留人睡。明月樓高休獨倚。酒入愁腸,化作相思淚。
化用范仲淹的詞句的作用是:取其秋景凄涼的意境,以烘托送別的凄冷氛圍。
此外,在曲詞中還零散可見一些對古典詩詞原句或者表現手法的的化用,作一個總結:
(1)“蝸角虛名,蠅頭微利”:化用蘇軾《滿庭芳》,表現鶯鶯珍視愛情、輕視功名利祿的思想感情。
(3)“柳絲長玉驄難系”:柳絲是“留”“思”的諧音
(4)“遍人間煩惱填胸臆,量這些大小車兒如何載得起?”
化用“只恐雙溪蚱蜢舟,載不動許多愁?!保ɡ钋逭铡段淞甏骸罚O言愁多。
化用原句或手法的作用:以原句特有的語意、情味和表達效果來與劇中的語境相契合,增添了語言的文采和表現力。
其次,善于運用民間口語,并加工為富有文采的文學語言。例如[叨叨令]這一支曲的詞匯、語句都具是民間口語,但通過加襯字“兒”;通過變換疊音形容詞,通過設置成排比句,造成一種音韻的回環反復,產生一唱三嘆,聲情并茂的藝術效果。把鶯鶯柔腸百結的離別苦痛,寫得哀哀切切,見情見態。
最后,全折巧用修辭。比喻、夸張、用典、對比、對偶、排比、反復、疊音、設問等等。特別是巧用夸張,并與比喻、用典、對比相結合,因情隨物而設。下面我們一起來總結一下。
(1)聽得道一聲‘去也’,松了金釧;遙望見十里長亭,減了玉肌。
(2)昨宵今日,清減了小腰圍。
(夸張)表現情感折磨下的身心交瘁。
(3)淚添九曲黃河溢,恨壓三峰五岳低。
(夸張兼比喻)寫離別之情,達到愁極恨絕,無以復加的地步。
(4)淋漓襟袖啼紅淚,比司馬青衫更濕。
(夸張兼用典)形容傷心之至
(5)暖溶溶的玉醅,白泠泠似水。
(夸張、比喻和對比)以厭酒表現愁苦至極。
《長亭送別》的藝術特點:
情景渾然天成曲詞妙筆生花
有人說:《長亭送別》是一首真摯的抒情詩,一幅淡雅的水墨畫,一支撩人心弦的離歌。我想我們對它的閱讀理解還是比較粗淺的,希望對《西廂記》有興趣的同學可以自選話題,作更深一步的學習。
作業:
(1)請同學們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總結整理本課涉及的字、詞、句、文學常識等基礎知識。
(2)選擇一支曲子改寫成散文。
長亭送別教案教學設計篇四
積極貫徹蘇教版課改精神,以學生的發展為本,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主導,以素質和能力培養為主線。通過師生互動,學習并感受古典文化的詩情畫意,初步讓學生學會賞析古典文學作品的藝術手法、語言特色和思想內容的能力,努力積淀學生的文化底蘊,努力提高學生的審美意識,努力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
1、欣賞《長亭送別》中情景交融、充滿詩情畫意的藝術境界。
2、欣賞崔鶯鶯的人物形象。
欣賞情景交融的藝術境界
崔鶯鶯的典型意義
1、以著名學者王國維的名言一切景語皆情語也為理論依據,以文中富于文采的曲詞為突破口,通過引導學生想象和聯想,喚起舊知,喚起生活經驗,努力創設情境,更好地讓學生理解男女主人公送別的心情。
2、以誦讀為輔助,以文學鑒賞為紐帶,通過啟發學生領會多種多樣的修辭手法表現人物的心理性格特征,領會化用或借用古典詩詞,并且和口語巧妙結合以營造優美的意境,來努力培養學生初步賞析古典文學作品的藝術手法、語言特色和思想內容的能力。
3、以碟片《西廂記》(越劇)的播放,讓學生有感性認識和視聽享受,同時,引導學生觀后感并提出自己的創見,以此來體現學生的主體意識,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1、對照注解和課前提示,通讀全文。
2、熟讀曲詞[朝天子][二煞],背誦曲詞[端正好][滾繡球][一煞][收尾]。
3、了解作者王實甫、《西廂記》的故事情節和本折《長亭送別》的劇情。
同時思考以下問題:
1.能否按時間的推移和情節的發展,用四個小標題把《長亭送別》這折戲概括一下?
2、崔鶯鶯的感情經歷了怎樣的起伏變化?她的性格特征是怎樣的?
3、文中哪幾支曲子體現著情景交融,充滿詩情畫意的?
4、本折曲詞有幾處化用或借用了古典詩詞并且與口語結合的?有何表達作用?
一、導語:
今天我很高興,能夠在這三尺講臺前與大家見面,并且能夠上一堂課,與大家一起共度一段美妙的時光,所以,我很珍惜這種機會。當我踏上這塊土地的時候,我特別激動,因為我也是安徽人。俗話說,老鄉見老鄉,兩眼淚汪汪。是的,看到你們,就像看到我的親人一樣。安徽是我的故鄉,績溪是我的最愛,你們是我的朋友。記得著名詩人艾青有兩句詩,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著淚水?因為我對這土地愛得深沉所以,盡管我在上海工作和生活,但是我的心卻一直牽掛著故鄉的山水,故鄉的親人,故鄉的發展。看到安徽的巨大變化,想到它的燦爛前景,我很高興;看到你們在這里安心地學習,想到現在的海灣戰爭局勢,我很擔心。真的。真誠地希望世界和平,真誠地希望愛滿天下!
我們大概都看過電影《泰坦尼克號》吧。為什么這部影片能夠風靡全球,深深地打動無數人的心呢?它講述的只是貴族少女羅絲和窮畫家杰克的愛情故事,但是它演繹出的卻是一種人性的美,一種無私的愛。
當代著名作家肖復興曾經說過:愛,在幻想里,比在現實中更真實;愛,在回憶里,比在現實中更美好;愛,在舞臺上,比在現實中更有價值。
那么,今天,我們要學習的是在中國戲曲舞臺上曾經轟動一時,久演不衰,影響深遠的元代雜劇王實甫的《西廂記》(板書)。它講述的就是相國千金小姐崔鶯鶯與窮書生張君瑞的愛情故事。這節課,我們要欣賞其中最精彩的一折戲《長亭送別》(板書)。
講到長亭送別,我就情不自禁地想起弘一法師李叔同的《送別》。不知在座的同學中有否知道?我很喜歡這《送別》,所以,用小篆寫了這幅字。我帶來了,給大家看一下。當然,這次由于比較匆忙,所以這字寫得不甚理想。如果不介意的話,我很愿意把它作為一份小禮物送給你們。我很想在此唱一下,唱得不好,請大家多多包涵。能夠唱的同學就一起來唱吧!謝謝!
,懂得珍惜時間,珍惜自己擁有的一切。通過熟悉的影片喚起學生的聯想,通過書法作品的展示,吸引學生的審美注意,通過唱歌讓學生產生心靈震撼,使課堂成為一個教學磁場,讓學生不由自主地進入課文情境,為下階段積極參與情感體驗,進行審美評價奠定基礎。)
二、明確本課學習目標:
1、欣賞《長亭送別》中情景交融、充滿詩情畫意的藝術境界。
2、欣賞崔鶯鶯的人物形象。
三、師生共同研討課文:
1、整體感知課文,理清情節線索
要求學生瀏覽課文,用四個小標題概括畫面內容,理清情節線索。
板書:送別途中長亭餞別臨別叮囑惜別目送
2、重點賞析課文,把握兩個目標
(教學設想:著重賞析[端正好][滾繡球],提供范例,不斷引導和激發學生的想象和聯想,運用一切景語皆情語也的名言來理解男女主人公送別的心情,從而較好地把握情景交融的藝術特色及熔古典詩詞入曲的特點??膳e影片《泰坦尼克號》中的一個經典畫面:夕陽下,大海中,羅絲在杰克的引導和鼓勵下,爬上船頭的欄桿,張開雙臂,閉目呼吸。也可舉學生送別朋友,學生與父母分別的場景,因為有生活體驗,容易引起心靈上的共鳴。)
全體學生朗誦[端正好]后,教師提問,學生回答。
明確:
景
碧云天
(烘托氣氛)
黃花地
(詩情畫意)
西風緊
北雁南飛
(化用詩詞
加深意境)
霜林染醉
(促人想象)
情
痛(愁苦)
(講析時一可聯系相關詩詞,讓學生知道并理解化用或借用古典詩詞,以營造優美意境的方法。杜甫的《登高》、范仲淹的《蘇幕遮》、晏殊的《蝶戀花》和張繼的《楓橋夜泊》。課后整理。也可聯系《林教頭風雪山神廟》中的這雪下得緊作為分析的范例,幫助學生體會用詞的準確性和藝術性。二可插講故事:傳說作者寫到碧云天,黃花地,西風緊時,因為畢其一生,所以,思盡,倒地而死。說明文辭極其優美,纏綿悱惻之至,藝術水平相當高,令人嘆為觀止。)
賞析[滾繡球]
柳絲玉驄疏林斜暉馬兒車兒借景抒情離情難舍
松了金釧減了玉肌夸張身心憔悴怨恨
過渡語:送別途中,鶯鶯不忍遽別的情感怎一個痛字了得?這種痛包含著愁苦與怨恨。
例如:兀的不悶殺人也么哥?兀的不悶殺人也么哥?
下西風黃葉紛飛,染寒煙衰草萋迷。(渲染張生內心因離別而產生的惆悵、凄涼之情。)四圍山色中,一鞭殘照里。
淚隨流水急,愁逐野云飛。(渲染鶯鶯內心悵惘、眷戀、失意。)
小結:《長亭送別》一折戲,歷來被譽為寫離愁別恨的絕唱,不僅在于它反映了女主人公勇敢、大膽地追求自由愛情,反對封建禮教的思想,它深深打動人們的更重要的原因在于情景交融的藝術特色。最后一幅夕陽古道無人語的畫面與曉來誰染霜林醉相比,氛圍更加蕭瑟凄涼。離別后,此去經年,應是良辰好景虛設,便縱有千種風情,更與何人說?讓學生回憶柳永的《雨霖鈴》并且一起背誦。教師展示書法作品。
(教學設想:通過小結,讓學生加深對情景交融的理解。通過再次展示書法作品,讓學生增加興趣,獲得美感。)
賞析[朝天子]和[二煞]。了解鶯鶯在長亭餞別與臨別叮囑的情感起伏變化,把握人物的思想感情和性格特征。
明確:恨(依戀與無奈)
修辭手法:夸張、比喻、對比。借眼前的杯盤酒菜來傳情,用厭食酒來表現她的愁苦至極。
恨什么?蝸角虛名、蠅頭微利用了什么修辭手法?從中看出她什么性格?
明確:恨蝸角虛名,蠅頭微利拆鴛鴦在兩下里。
蝸角虛名,蠅頭微利指功名。修辭手法:比喻、夸張、對偶。
突出了鶯鶯的輕功名、重愛情的叛逆精神。
(這里基本上分析了崔鶯鶯這個人物形象的性格特征。)
簡單賞析[二煞]
明確:怕
怕什么?(怕停妻再娶;怕金榜無名誓不歸。)
為何怕?(鶯鶯的擔心是在男尊女卑的封建社會是有現實基礎的。)
小結:
鶯鶯這個藝術形象的典型意義及時代局限性:鶯鶯的倔強與叛逆的行為表現了她的輕功名,重愛情的反封建精神,但是我們也可以窺見封建時代婦女身上所承受的巨大壓力,以及在男尊女卑的社會里婦女悲慘屈辱的地位。鶯鶯的痛苦是一種不能主宰自己命運的痛苦,所以讓人無限同情;她的倔強與叛逆讓人無限佩服。
最后惜別目送部分,哪個字能夠概括鶯鶯當時的眷戀和失意?
明確:念(眷戀,失意)
3、拓展學習視野,欣賞越劇片段。
(教學設想:通過媒體創設情境,讓學生欣賞越劇《西廂記》中的節選部分《長亭送別》,進行視聽享受來激發興趣;通過觀后討論,讓學生主動參與學習,提高鑒賞能力和培養創新能力。)
四、結語:
五、作業:
1、搜集有關送別的詩、詞、曲、文、賦,能否作專題研究?
3、體驗美感,進行美的享受,能否背誦文中較多的曲詞?
4、能否從文中找出幾副對聯?或者根據思想內容和藝術特色自擬幾副對聯?
5、用心讀王實甫的原著《西廂記》,能否寫一篇有見地的讀后感?
(設想:作業本著因人制宜原則,可以獨立完成,亦可以小組完成,給予充分時間,體現開放性,獨立性,合作性,注重過程,講究體驗,力求質量。)
附板書設計:
長亭送別(元)王實甫(《西廂記》節選)
主要情節:送別途中長亭餞別臨別叮囑惜別目送
感情變化:痛恨怕念
(愁苦,怨恨)(依戀,無奈)(擔心,害怕)(眷戀,失意)
崔鶯鶯:輕功名重愛情叛逆倔強
王國維:一切景語皆情語也
景:碧云天黃花地西風緊北雁南飛霜林染醉
交融(烘托氣氛詩情畫意化用詩詞加深意境促人想象)
情:痛(愁苦,怨恨)
長亭送別教案教學設計篇五
第一課時
一、 導入
學生活動:請學生簡介《西廂記》的故事梗概;談談他們心目中的張生、紅娘、鶯鶯。
教師引導:張生和鶯鶯在經歷了佛殿相遇、一見鐘情、月下吟詩、互通歌曲,發展到傳書遞簡、跳墻赴約,直至西廂幽會、兩情繾綣,最后長亭送別、海誓山盟,他們的愛情最終是花好月圓。這就是流傳至今的《西廂記》,今天我們共同來欣賞其中最美的一折——《長亭送別》。
二、1、小組合作:對照注釋,瀏覽課文。不懂的問題互相討論,向老師提問。
2、小組合組:分角色朗讀課文。
三、請一位同學介紹節選課文內容大意。教師播放課件,幫助把握內容大意。
四、請幾位同學朗讀重點曲子:
《滾繡球》、《叨叨令》、《脫布衫》、《滿庭芳》、
《朝天子》、《三煞》、《二煞》、《一煞》
五、布置作業:
深入閱讀課文,在把握戲劇沖突的基礎上,試著理解其主題。
第二課時
一、 快速瀏覽全文,劃分段落結構,并為各部分擬一個角度一致的小標題。(詳見課件)
二、這四部分都緊扣一個字來寫——“別”,抒發了鶯鶯的離愁別恨。那么,導致有情人天各一方的主要因素是什么?——科舉考試。
老夫人:“到了京師休辱沒了俺孩兒,掙揣一個狀元回來?!?/p>
深入體會“辱沒”、“掙揣”等詞語的含義。
張生:“小生此一去,白奪一個狀元回來?!?/p>
在對待這件事情上,此二人的觀點是一致的:重視功名利祿。
鶯鶯:“蝸角虛名,蠅頭微利,拆鴛鴦在兩下里?!?/p>
在科舉這件事情上,鶯鶯的想法是與他們不一致的,她更重視的是愛情。
四、分析其中的戲劇沖突。
戲劇沖突包括:人物和人物的沖突;觀念和觀念的沖突;情感與情感的沖突。
比較起來,哪些沖突更為重要?當然是人物背后的觀念與情感的沖突更為重要,而劇作家表現什么樣的沖突體現了作家的思想價值取向,體現作品的社會意義。
就本文的戲劇沖突分析,看體現了什么矛盾,作家的思想價值取向是什么,作品的社會意義是什么。
歸納:本文的沖突主要體現在封建禮教和愛情之間的矛盾。
1、多情自古傷離別;
2、平安是福(孫飛虎搶親風波后,更加珍視平安);
3、中不了狀元,老夫人也許會賴婚(三輩兒不招白衣女婿),張生也許會不歸(金榜無名誓不歸)。
由此可以看出古代婦女的社會地位多么低下,他們難以掌握自己的命運,所以鶯鶯擔心自己的愛情也是不無道理的。
六、《西廂記》的結局如何?用一句話來概括——有情人終成眷屬。這句話有了不起的思想價值:第一次正面提出婚姻自主的愿望。
七、結語:
雖然《西廂記》的結尾未免落入俗套,但王實甫筆下的張生和崔鶯鶯沖破了封建禮教的束縛,不顧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鄙棄名教綱常和功名利祿,聽從自己內心的召喚,勇敢地愛了起來。這種行為,不知使多少封建衛道士咬牙切齒、膽戰心驚,不知使多少在婚姻制度壓迫下的青年男女為之擊節,為之飛越。即使在今天,《西廂記》仍然讓我們心領神會、激動不已,讓我們認識到人性的美好和自由的可貴。
第三課時
一、 導入:
《長亭送別》,有人說它“是一首真摯的抒情詩,一幅淡雅的水墨畫,是一支撩人心弦的離歌?!彼o人以深沉的美感享受 ,以其獨特的風貌和格調,形成了非常優美的“花間美人”的藝術風格。
二、認真欣賞文章的語言文字,說說這位“美人”美在什么地方。
1、小組討論后全班交流
2、教師歸納總結:
情景交融美
意境和諧美
人物真情美
語言精湛美
以《端正好》和《一煞》為例,先請學生有感情地美讀。
分析:找出文中的意象仔細揣摩,“碧云天”、“黃花地”、“西風”、“北雁”、“青山”、“疏林”、“淡煙暮靄”、“夕陽古道”等。這些意象完美地組合在一起,構成一幅清秋送別圖,奠定了全文淡雅凄涼的意境,與鶯鶯的離情完美地交融在一起,形成了整體的和諧情境。(可聯系有關的詩句和情境來使學生入境,例如《送別》、《雁南飛》等。)
全文又可分成四幅畫面:長亭途中、長亭離筵、曲終人散、張生遠去。把鶯鶯的離愁別緒放在這四幅畫面中,作境殊情異的描寫,又創造出了局部的情景交融之美。
細節描寫烘托出了人物的真情之美。例如:
口里——泥土酒食、玉醅似水
心中——心內成灰、煩惱填胸
眼前——險化作石、淚添河溢
身上——松了金釧、減了玉肌
語言精湛之美。
(1) 運用多種多樣的修辭手法,生動形象地表現了人物心理。(比喻、夸張、用典、排比、對偶等,結合文本來具體分析)
(2) 融古代詩詞與民間口語為一體,從而形成清麗華美、生動活潑的語言風格。(化用古詩詞句入文,善于煉字;多用兒化韻,雅俗共賞,朗朗上口。
后人評價關漢卿和王實甫的語言風格時,各用到一個詞:本色和文采。
三、布置作業:找出自己喜歡的詩句作改寫,散文和詩歌都可以,要求展現出自己的文采
長亭送別教案教學設計篇六
1、簡單了解作者及相關元曲、元雜劇。
2、品味情景交融的藝術境界。
3、揣摩富于文采的戲曲語言。
體味人物的思想感情。
品味情景交融的藝術境界。
誦讀法 點評法
1、王實甫,名德信,字實甫。大都(北京)人,元代著名雜劇作家。所作雜劇14種,現僅存《崔鶯鶯待月西廂記》《四丞相高會麗春堂》《呂蒙正風雪破窯記》三種。
2、《西廂記》的故事來源于唐元稹的小說《鶯鶯傳》(又名《會真記》)。小說敘述唐貞元年間寄居蒲州普救寺的少女崔鶯鶯和書生張生戀愛、終被遺棄的悲劇故事。鶯鶯的悲劇形象概括了中國歷史上受封建禮教約束和被輕薄少年遺棄的善良少女的共同命運。金代,北方出現的董解元《西廂記諸宮調》一般稱為《董西廂》(又稱《西廂彈詞》或《弦索西廂》)。它在主題思想、故事情節、人物性格等方面,都已經越《鶯鶯傳》,為后來王實甫《西廂記》的創作提供了新的基礎。
3、有關元曲及雜劇
(1)、元雜劇四大悲?。宏P漢卿《竇娥冤》、馬致遠《漢宮秋》、白樸《梧桐雨》、紀君祥《趙氏孤兒》。
(2)、元曲四大家:關漢卿、鄭光祖、馬致遠、白樸。
(3)元曲五大劇作家及其代表作
白 樸:《墻頭馬上》、《梧桐雨》 王實甫: 《西廂記》、《破窯記》、《麗春堂》
4.劇本的構成:唱(演唱)、科(動作或表情)、白(說白)
一、基礎知識積累(a級)
1、給下列加點字注音。
筵席( ) 玉驄 ( ) 迍迍 ( ) 蹙眉( ) 萋迷( )
玉醅( ) 金釧( ) 靨兒 ( ) 諗知( ) 青鸞( )
二、整體感知,理清思路(b級)
1、《長亭送別》這一折內容可以分為四個場景?(請用四個小標題加以概括)
( 1 — )送別途中——( — 11 ) ——( — )臨別叮囑
———( ——19)
2、《長亭送別》表現崔鶯鶯和張君瑞 ,反映“
”(提示:用課文原話)的送別主題。)
三、閱讀與品味(c級)
(一)賞讀“途中之境”
賞讀曲詞《端正好》。(先背誦,后賞析。)
1、有哪些意象?組成了并描繪了一幅什么樣的圖畫?
2、哪倆個字實現了情與景的交融?(明確:前者不僅把離別的感受化為具有動態的心理過程,而且令離人的漣漣別淚,宛然如見——昨夜傷心到天明,血淚竟染紅了整座山林!后者既寫出了楓林的色彩,更賦予了在離愁的重壓下不能自持的人的情態——非霜林醉,乃人不能自禁也。至此,蕭瑟的秋景與悲凄的心境化而為一,無法分開,創造了委婉深沉、令人感傷的悲涼意境。情由景生,境由情出,世傳王實甫寫到這里“思竭,撲地而死”。)
3、這幅圖畫中哪句話展現了主人公的主觀感情? 又表達了主人公怎樣的感情?
(二).賞讀“滾繡球”
1、找出作者描寫了哪些景物,體會主人公怎樣的情感?
(三).戀戀不舍、痛苦擔心是夫妻分別是的人之常情,鶯鶯在送別張生時還有一種特別的心情是一般情侶分別時不一定有的,是什么之情呢?一起品讀“朝天子”。
1.在這里,崔鶯鶯還表露了這樣的情感?
2.在鶯鶯眼里中狀元得功名與她的愛情相比是虛名微利,重要的是兩情相悅,長相廝守,她 這種對愛情的認識在課文中表現了多次,請分別找出表現鶯鶯珍重愛情、輕視功名利祿思想的 句子。
(四)賞讀“目送之境”回答問題。
1、《一煞》《收尾》寫了哪些景?
2、《一煞》《收尾》中的那景是怎樣體現鶯鶯的惆悵和不忍離去的眷戀的?(提示:可以從“極目而不見,欲語又無人,聞聲人無跡,見馬不見人”四處入手,這支曲子句句寫景,句句含情,以景襯情,化情入景,情景交融,生動展現了鶯鶯“離愁漸遠漸無窮”的心境。)
四、探究與對話(d級)
1、對待愛情和科舉功名、鶯鶯、老婦人、張生各有什么想法?(最好應用“幺篇”和“朝天子”中的話回答。)
2、結合全文,概括文章所揭示的主題?
五、課堂小結(c級)
【學習反思】
【作業布置】
品味寫愁妙句,感受語言魅力。你還知道哪些寫愁的句子?請寫出來與同學交流。
李后主《虞美人》中的“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p>
秦觀《江城子》中“便作春江都是淚,流不盡許多愁?!?/p>
王實甫《長亭送別》最后一句“遍人間煩惱填胸臆,量這大小車兒如何載得起?”
李清照《武陵春》中“只恐雙溪舴艋舟,載不動,許多愁?!?/p>
明確:都是寫愁高手。將抽象的感情化為具體的物象,都饒有新意,各具特色。李煜將愁變成了 ,秦觀又將愁說成比 更多,王實甫則把愁裝在了 ,李清照又進一步將愁搬上了 。都很自然貼切,不著痕跡,且均意境完整。但也有不同,語氣的變化:設問-假設-反問-肯定; 修辭:明喻-暗喻-無比喻詞。
長亭送別教案教學設計篇七
指導思想:積極貫徹上海市“二期課改”精神,以學生的發展為本,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主導,以素質和能力培養為主線。通過師生互動,學習并感受古典文化的詩情畫意,初步讓學生學會賞析古典文學作品的藝術手法、語言特色和思想內容的能力,努力積淀學生的文化底蘊,努力提高學生的審美意識,努力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
教學目標:
1、欣賞《長亭送別》中情景交融、充滿詩情畫意的藝術境界。
2、欣賞崔鶯鶯的人物形象。
教學重點:欣賞情景交融的藝術境界
教學難點:崔鶯鶯的典型意義
教學設想:
1、以著名學者王國維的`名言“一切景語皆情語也”為理論依據,以文中富于文采的曲詞為突破口,通過引導學生想象和聯想,喚起舊知,喚起生活經驗,努力創設情境,更好地讓學生理解男女主人公“送別”的心情。
2、以誦讀為輔助,以文學鑒賞為紐帶,通過啟發學生領會多種多樣的修辭手法表現人物的心理性格特征,領會化用或借用古典詩詞,并且和口語巧妙結合以營造優美的意境,來努力培養學生初步賞析古典文學作品的藝術手法、語言特色和思想內容的能力。
3、以碟片《西廂記》(越劇)的播放,讓學生有感性認識和視聽享受,同時,引導學生“觀后感”并提出自己的創見,以此來體現學生的主體意識,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建議學生課前預習:
1、對照注解和課前提示,通讀全文。
2、熟讀曲詞[朝天子][二煞],背誦曲詞[端正好][滾繡球][一煞][收尾]。
3、了解作者王實甫、《西廂記》的故事情節和本折《長亭送別》的劇情。
同時思考以下問題:
1.能否按時間的推移和情節的發展,用四個小標題把《長亭送別》這折戲概括一下?
2、崔鶯鶯的感情經歷了怎樣的起伏變化?她的性格特征是怎樣的?
3、文中哪幾支曲子體現著情景交融,充滿詩情畫意的?
4、本折曲詞有幾處化用或借用了古典詩詞并且與口語結合的?有何表達作用?
教學內容和過程:
一、導語:
今天我很高興,能夠在這三尺講臺前與大家見面,并且能夠上一堂課,與大家一起共度一段美妙的時光,所以,我很珍惜這種機會。當我踏上這塊土地的時候,我特別激動,因為我也是安徽人。俗話說,“老鄉見老鄉,兩眼淚汪汪”。是的,看到你們,就像看到我的親人一樣。安徽是我的故鄉,績溪是我的最愛,你們是我的朋友。記得著名詩人艾青有兩句詩,“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著淚水?因為我對這土地愛得深沉……”所以,盡管我在上海工作和生活,但是我的心卻一直牽掛著故鄉的山水,故鄉的親人,故鄉的發展??吹桨不盏木薮笞兓氲剿臓N爛前景,我很高興;看到你們在這里安心地學習,想到現在的海灣戰爭局勢,我很擔心。真的。真誠地希望世界和平,真誠地希望愛滿天下!
我們大概都看過電影《泰坦尼克號》吧。為什么這部影片能夠風靡全球,深深地打動無數人的心呢?它講述的只是貴族少女羅絲和窮畫家杰克的愛情故事,但是它演繹出的卻是一種人性的美,一種無私的愛。
當代著名作家肖復興曾經說過:“愛,在幻想里,比在現實中更真實;愛,在回憶里,比在現實中更美好;愛,在舞臺上,比在現實中更有價值。”
那么,今天,我們要學習的是在中國戲曲舞臺上曾經轟動一時,久演不衰,影響深遠的元代雜劇王實甫的《西廂記》(板書)。它講述的就是相國千金小姐崔鶯鶯與窮書生張君瑞的愛情故事。這節課,我們要欣賞其中最精彩的一折戲《長亭送別》(板書)。
講到“長亭送別”,我就情不自禁地想起弘一法師李叔同的《送別》。不知在座的同學中有否知道?我很喜歡這《送別》,所以,用小篆寫了這幅字。我帶來了,給大家看一下。當然,這次由于比較匆忙,所以這字寫得不甚理想。如果不介意的話,我很愿意把它作為一份小禮物送給你們。我很想在此唱一下,唱得不好,請大家多多包涵。能夠唱的同學就一起來唱吧!謝謝!
(教學設想:通過充滿深情的導語,巧妙地創設教學情境,拉近與學生的距離,走進學生的心靈。通過循循善誘,讓學生樹立“學習與生活,學習與做人聯系”的意識,懂得珍惜時間,珍惜自己擁有的一切。通過熟悉的影片喚起學生的聯想,通過書法作品的展示,吸引學生的審美注意,通過唱歌讓學生產生心靈震撼,使課堂成為一個教學磁場,讓學生不由自主地進入課文情境,為下階段積極參與情感體驗,進行審美評價奠定基礎。)
二、明確本課學習目標:
1、欣賞《長亭送別》中情景交融、充滿詩情畫意的藝術境界。
2、欣賞崔鶯鶯的人物形象。
三、師生共同研討課文:
1、整體感知課文,理清情節線索
要求學生瀏覽課文,用四個小標題概括畫面內容,理清情節線索。
板書:送別途中——長亭餞別——臨別叮囑——惜別目送
2、重點賞析課文,把握兩個目標
(教學設想:著重賞析[端正好][滾繡球],提供范例,不斷引導和激發學生的想象和聯想,運用“一切景語皆情語也”的名言來理解男女主人公“送別”的心情,從而較好地把握情景交融的藝術特色及熔古典詩詞入曲的特點??膳e影片《泰坦尼克號》中的一個經典畫面:夕陽下,大海中,羅絲在杰克的引導和鼓勵下,爬上船頭的欄桿,張開雙臂,閉目呼吸。也可舉學生送別朋友,學生與父母分別的場景,因為有生活體驗,容易引起心靈上的共鳴。)
全體學生朗誦[端正好]后,教師提問,學生回答。
明確:景碧云天(烘托氣氛)黃花地(詩情畫意)
西風緊北雁南飛(化用詩詞加深意境)
霜林染醉(促人想象)
情痛(愁苦)
(講析時一可聯系相關詩詞,讓學生知道并理解化用或借用古典詩詞,以營造優美意境的方法。杜甫的《登高》、范仲淹的《蘇幕遮》、晏殊的《蝶戀花》和張繼的《楓橋夜泊》。課后整理。也可聯系《林教頭風雪山神廟》中的“這雪下得緊”作為分析的范例,幫助學生體會用詞的準確性和藝術性。二可插講故事:傳說作者寫到“碧云天,黃花地,西風緊……”時,因為畢其一生,所以,“思盡,倒地而死?!闭f明文辭極其優美,纏綿悱惻之至,藝術水平相當高,令人嘆為觀止。)
賞析[滾繡球]
柳絲玉驄疏林斜暉馬兒車兒借景抒情離情難舍
松了金釧減了玉肌夸張身心憔悴怨恨
過渡語:送別途中,鶯鶯不忍遽別的情感怎一個“痛”字了得?這種“痛”包含著愁苦與怨恨。
例如:“兀的不悶殺人也么哥?兀的不悶殺人也么哥?”
“下西風黃葉紛飛,染寒煙衰草萋迷?!保ㄤ秩緩埳鷥刃囊螂x別而產生的惆悵、凄涼之情。)“四圍山色中,一鞭殘照里。”“淚隨流水急,愁逐野云飛。”(渲染鶯鶯內心悵惘、眷戀、失意。)
小結:《長亭送別》一折戲,歷來被譽為寫離愁別恨的絕唱,不僅在于它反映了女主人公勇敢、大膽地追求自由愛情,反對封建禮教的思想,它深深打動人們的更重要的原因在于情景交融的藝術特色。最后一幅“夕陽古道無人語”的畫面與“曉來誰染霜林醉”相比,氛圍更加蕭瑟凄涼。離別后,“此去經年,應是良辰好景虛設,便縱有千種風情,更與何人說?”讓學生回憶柳永的《雨霖鈴》并且一起背誦。教師展示書法作品。
(教學設想:通過小結,讓學生加深對“情景交融”的理解。通過再次展示書法作品,讓學生增加興趣,獲得美感。)
賞析[朝天子]和[二煞]。了解鶯鶯在“長亭餞別”與“臨別叮囑”的情感起伏變化,把握人物的思想感情和性格特征。
明確:恨(依戀與無奈)修辭手法:夸張、比喻、對比。借眼前的杯盤酒菜來傳情,用厭食酒來表現她的愁苦至極。
恨什么?“蝸角虛名、蠅頭微利”用了什么修辭手法?從中看出她什么性格?
明確:恨“蝸角虛名,蠅頭微利拆鴛鴦在兩下里?!?/p>
“蝸角虛名,蠅頭微利”指功名。修辭手法:比喻、夸張、對偶。
突出了鶯鶯的輕功名、重愛情的叛逆精神。
(這里基本上分析了崔鶯鶯這個人物形象的性格特征。)
簡單賞析[二煞]
明確:怕
“怕”什么?(怕“停妻再娶”;怕“金榜無名誓不歸”。)
為何“怕”?(鶯鶯的擔心是在男尊女卑的封建社會是有現實基礎的。)
小結:
鶯鶯這個藝術形象的典型意義及時代局限性:鶯鶯的倔強與叛逆的行為表現了她的輕功名,重愛情的反封建精神,但是我們也可以窺見封建時代婦女身上所承受的巨大壓力,以及在男尊女卑的社會里婦女悲慘屈辱的地位。鶯鶯的痛苦是一種不能主宰自己命運的痛苦,所以讓人無限同情;她的倔強與叛逆讓人無限佩服。
最后“惜別目送”部分,哪個字能夠概括鶯鶯當時的眷戀和失意?
明確:念(眷戀,失意)
3、拓展學習視野,欣賞越劇片段。
(教學設想:通過媒體創設情境,讓學生欣賞越劇《西廂記》中的節選部分《長亭送別》,進行視聽享受來激發興趣;通過觀后討論,讓學生主動參與學習,提高鑒賞能力和培養創新能力。)
四、結語:
五、作業:
1、搜集有關“送別”的詩、詞、曲、文、賦,能否作專題研究?
長亭送別教案教學設計篇八
《長亭送別》表演課。
話題一:誰來畫盡愁與恨
在我的家鄉,有唱大戲看大戲的風俗,每逢年節,鄉親們總要唱上一出或一本,什么《楊門女將》,什么《過昭關》,還有《孔明吊孝》、《大戰鄱湖》,臺上臺下,喜氣洋洋,更為熱鬧的是常有外村的戲迷朋友來上一段插戲,為村里的戲臺增光添彩。但是,也并不是所有來唱插戲的都唱得怎么好,他們唱得不過是一個“癮”字和一個“客”。今天我也是在唱插戲,是對于教育事業的共同追求讓我們走到了一起。
我說這些閑話,有兩個目的,其一,今天我們要學習一篇有關戲劇的課文;其二,現場做了一個表情達意的示范,因為今天我們學習的內容就是有關表情達意的技巧的。我剛才使用的手段基本上是敘述,其實,表情達意的技巧有很多。
其實,大家已經學習過很多表達愁與恨的表達方法與手段都極好的詩文,比如“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只恐雙溪蚱蜢舟,載不動,許多愁”,“試問閑愁都幾許,一川煙草,滿城風絮,梅子黃時雨”。這都是使用比喻等等手段來描寫愁與恨的,可是,在戲劇中又是如何畫出這愁與恨的呢?不妨讓我先告訴大家。
3、本課所學畫出愁與恨的手段:意象的選用、情與景的交融、特定情態的描寫、典故的運用、古典詩詞的化用、修辭手法的廣泛使用等。
a、a、這是一份什么樣的愁?
請大家先對照課本注解一熟悉一下《西廂記》的大致情節。
下面我們來分析一下這樁婚姻。它屬于我們今天的事實婚姻還是屬于法定婚姻,是屬于包辦婚姻還是屬于自由婚姻?我們比較贊同它是一樁事實婚姻或者自由婚姻,可是在古代,這卻是不簡單的。
王實甫,元代大都人。這至少說明兩個問題,第一,時代距離我們是如此久遠,人們的愛情觀、婚姻觀與現代人當有天壤之別,就說臺上的我和臺下的你們,思想觀念就已經不是用寸來量而是用尺來量了。其二,王實甫的生活環境是較為開放的,就象今天我們處在一個開放的時代一樣,人們總是容易產生與現實沖突的更新的觀念,而這是帶動其他一切變化的根本。但是,問題在于觀念更新總是伴隨著陣痛的。如果說觀念是閃電,那么,現實的變化往往只能算是走路慢吞吞的雷聲而已。在變化著的思想觀念與現實之間,人的靈魂注定是要痛苦的,人的情感注定是要充滿愁緒的。
崔張二人的愛情故事發生在一個男尊女卑的現實中,而人們的思想卻已經到了一個強烈渴望愛情自由與婚姻自主的時代,這就從根本上決定了他們的內心是充滿愁緒的。
剛才我們說到婚姻的幾個種類,其間的本質區別其實都在于婚姻的基礎到底是愛情還是利益。張生被崔母親逼迫著去赴科場,求取功名后才允許成親,這充分說明他們的婚姻受到利害觀念的沖突,或者說是受到功名富貴統治一切的時代追求的沖突??墒窃诖薜男睦铮瑦矍橹赜谝磺?,也就是說她的愛情和婚姻受到嚴重的沖擊,她的感情在功名富貴面前經受著煎熬。這就構成了崔的感情上的愁與恨的病灶。今天我們學習的《長亭送別》正好說的是崔在送別張生的時候那一種只有在男尊女卑的社會里廣大婦女才能體會到的內心感受。而崔的比山高,比海深,比無邊的芳草更加無邊無際的離愁別恨,便感染了一個時代,一個民族,一條更加久遠的歷史長河。
當初,讀《西廂記》的時候總是不明白為什么郭沫若先生對于此書愛不釋手,總是一味地稱贊莎士比亞的戲劇,總是為歌德的《浮士德》而傾倒,相信我們認真讀過王實甫之后,我們會知道,我們有我們自己優秀的戲劇,我們不只有王實甫,我們還有湯顯祖、關漢卿等一大批值得我們自豪的劇作家。如果有機會,請大家課后去了解并熟悉他們。
b.進入課文
請大家看到課文,找到崔擔心張生休妻再取妻的句子。生a回答。
很好,正是這一句,也正是在這樣一種深層立意的基礎之上,王實甫為我們描繪了一幅濃墨重彩的離愁別恨圖。
學習這篇課文,我們主要是了解描寫這種情感的手段。這種手段在文章寫作之中是十分重要的?!镑鋈讳N魂者,唯別而已矣。”“多情自古傷離別,更哪堪冷落清秋節?!笨梢哉f,古往今來,最動人的文字是有關離別的文字,最難寫的文字也是離別的文字。也許一個故事并不能深深地打動人,而幾句詩詞卻可以臻其妙境。《長亭送別》就是這樣的文字。朱光潛先生在談到美的文學時打了花架與鮮花的比喻,也打了筋與肉的比喻,早已為我們揭示了展示人物情感的秘密----賦予作品以詩的情趣。有人說詩是抒情的藝術,是的正是如此,此文的第一手段就是用詩的技巧來選定意象。
第一,第一,意象的選用。
請大家看到課文,找出含有霜林、暮靄、夕陽、古道、殘照、西風、黃葉等文字的句子。生b、生c、生d等同學回答。
是的,正是這些句子,這些句子令人想起李叔同先生的句子來,“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晚風拂柳笛聲殘,夕陽山外山。”這里有一條規律,那就是詩的意象往往容易形成比較穩定的情感內涵,比如“枯藤老樹”就容易讓我們滿懷思鄉愁緒,而“南國紅豆”則容易讓我們砰然心動,甚至滿面桃紅。我們已經學過的《咬文嚼字》一文就給我們揭示了這一規律。王實甫就善于運用這些手法來達到他的目的。這正是我們應該認真學習的地方。
第二,第二,情與景的交融。
請大家查找一下課文具體寫了哪些時間和地點的景物。
生e答。是的,寫了一個秋天從早到晚所見的景物。我們必須看到,王實甫并沒有單純地把景物當作描寫對象,而是站在抒情主人公的角度上,把看到不同的景物產生相應的感受寫出來的。見樹木,則生出“曉來誰染霜林醉,都是離人淚”的感慨,見太陽,則恨不得“倩疏林掛住斜輝”。這就是情景交融的技巧?!皽I眼問花花不語”“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就是這們的句子。這一些大家在詩詞的學習中都已經學習過,還可以繼續去看看王國維的《人間詞話》。
在這里有一個句子要引起大家的注意,“柳絲”為什么會出現在秋天?就是寫“玉驄難系”的這一句。這還是要涉及到景物的相對穩定的情感意義,因為“柳絲”一般是代表“留別”的意思的。
第三,第三,特定情態的描寫。
這篇課文畢竟是戲劇中的一折,不能僅僅寫景,它勢必要寫到一定的情節,有情節就有人物活動,為了表情的需要,王實甫就善于抓住人物的特定情態來刻畫人物的內心世界。下面請大家找出五處以上的描寫崔的特定情態的句子來。
生f答。找得很好。我們不妨把這些內容概括一下,這就是:金釧之松、玉肌之減、懶于梳妝、昏沉思睡、衫袖溫淚、斜簽筵席、愁眉頻蹙、推整羅衣等。了解繪畫和雕塑的同學應該知道,這就是一幅幅的繪畫,就是一尊尊的雕塑。剛剛學過的《米洛斯的維納斯》就是一尊雕塑,那就是一種情態。無論哪一種情態,其本質都是一種情感的表現。這篇課文中的崔的情態無不畫盡其內心的愁與恨來。王實甫是如此地狀難寫之景如在目前,這充分說明此文達到了文學表現上的極致。
第四,第四,典故的運用。
詩的語言須要精煉,戲劇的表現排斥拖沓。在這樣一折精心構思的戲劇之場面中,當然更要遵循一切服務于情感的表達的宗旨,詞語的選用、句式的安排,材料的取舍,都必須如此。情感表達是統帥,詞句和材料只能是工具。
于是,課文使用了大量的典故,梁鴻與孟光的傳說、望夫石的神話、薛靈蕓的紅淚、江州司馬的青衫,都包含了深刻的寓意。崔張二人的愛情是超越時代的愛情,更是于現實所不理解的愛情,所以,當然包含了對于那個時代的反叛,對于封建家長制和封建禮教的反叛。王實甫用這些典故,表現了崔對于舉案齊眉的渴望,對一往如故的愛情的堅貞,也表現了同病相憐的愁苦。
下面請同學們復述其中一個故事。生g回答。
第五,第五,古典詩詞的化用。(涉及口語的運用)
任何人的創造都是有限的,我們要學會借鑒他人的文學成果。更何況適當地借用他人的文學成果也可以使自己的語言更加生動活潑。再說,文章的本質是思想與情感的表達,盡管世界上有許多相似的句子,可是有的流傳,有的不流傳,這說明文學所塑造的性格是有其鮮明個性的,為了自己的表情達意的需要,我們還是認為應該學習借鑒的技巧。其實,王實甫就是一個善于借鑒的高手。
“碧云天,黃花地”,來自范仲淹的《蘇暮遮》。學習一下《蘇暮遮》。
另外,“未飲心先醉”來自柳永的《訴衷情近》“未飲心如醉”;
“一春魚燕無消息”來自秦觀的《鷓鴣天》;
“伯勞東去燕西飛”來自樂府詩《東飛伯勞歌》;
“蝸角虛名,蠅頭微利”來自蘇軾《滿庭芳》。
借用的作用主要是表達感情,比如,最后一句表達了崔的重情而輕利的思想。
另外,口語的運用也使課文的語句和文采更加生動活潑。比如“滾繡球”一曲中就有許多口語。
下面請大家再找出幾個例子。生h答。
第六,第六,修辭手法的廣泛使用。
全折運用了比喻、夸張、排比、對偶、對比、反復等修辭手法,還十分重視這些手法與典故的結合使用。
下面請大家找出各種修辭手法在文中運用的語句。生i、生j、生k、生l等回答。
本文雖然寫的是離愁別恨,但與一般的風花雪月不同,它反映了一種嶄新的愛情觀乃至一個時代的思想觀念。我們要特別重視表達情感的技巧的學習,只有這樣,我們才有可能學好人家的語言和寫出自己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