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真品味一部作品后,大家一定收獲不少吧,不妨坐下來好好寫寫讀后感吧。什么樣的讀后感才能對得起這個作品所表達的含義呢?下面是我給大家整理的讀后感范文,歡迎大家閱讀分享借鑒,希望對大家能夠有所幫助。
周國平散文讀后感篇一
雨果曾經說過:“腳不能到達的地方,眼睛可以到達;眼睛不能到達的地方,精神可以到達?!彼枷胧遣铰牡难由?,可以帶你到達一個神奇的國度,思想和肉體只有在那里可以分離。
無可非議,周國平是一位智者,他早早的到達了那個國度,并且正在召喚更多迷惘的人。他的散文很睿智,幾乎都是有關哲學的,關于人生,關于精神,關于生命,關于朝圣……他用他獨特的哲學視角窺探著整個世界,整個宇宙。
細細嚼一嚼,你會品出不同的味道。
在天空和土地日益被擁擠的高樓遮蔽的時代,精神的國度也在日益萎縮,逐漸暗淡。他說:“畸形的都市堵塞了人與自然的交感,功利意識擴張導致人與人之間真情淡泊,情感體驗失去個性和實質,蛻化為可模仿的雷同的流行歌詞和禮品卡語言。”在這個繁華的物質時代,我們都慢慢迷失在了鋼筋水泥的森林里,一不小心,就會掉進一個又一個的深淵?;蛟S我們還沒有像電影《小時代》里所描繪的那么奢靡,但不可否認,更多人正在憧憬向往著這種生活,有了這個念頭,還否認什么呢。正如孫小寧所說:“生命的年輪一點點在擴大,生命的內部也會隨之生長出許多困惑與渴求。”這是我們逃避不了的欲求,我們能做的也許只有將它們打壓成我們能接受能滿足的模樣,至少這樣我們還能有份欣慰。
我喜歡他所談論的靈魂。周國平讓我理解的所謂真正的靈魂,是做一個會思考的人,有基本哲學素養的人。哲學讓人綜觀世界和人生的全局,實際上就為人的進取方向提供了一個坐標。難怪政治上說哲學是世界觀和方法論的統一。其實靈魂根本就不存在有和沒有,它更像一種習慣的養成。而哲學就是當你脆弱的心猝不及防地被震撼到,突然有一種說不清道不明的交瘁感涌上心頭的時候,他會協助你解開所有的謎團。黑暗無邊,與你并肩?!拔蚁嘈牛环N內在的獨立的精神生命就是人類唯一的通天塔?!?/p>
當然,限于我拙笨的理解力,雖然本書多數文章發人深省,但對于愛情與婚姻的話題,我卻頗有“逃之夭夭”的怯懦。譬如,周先生說:“愛情僅是感情的的事,婚姻卻是感情、理智、意志三方面通力合作的結果。好的婚姻是人間,壞的婚姻是地獄,別想到婚姻中尋找天堂?!比绻麗矍榈慕Y局注定是婚姻,那為什么還有這么多人追求人間或地獄呢?這個說法未免太過消極。愛情和婚姻都應該是很純粹的東西,太過理論的話語不太適合這個話題。
汪涵如是說:“人生真正的好東西,好味道,都是不可說的。”
而周國平的散文正是這樣一種好東西,不管你放在嘴里嚼多少次,它都依然有味。
周國平散文讀后感篇二
“人為有思想的蘆葦。”
周國平在散文中解釋這簡潔的哲人之語:其意,人如蘆葦,漂泊世間,唯貴思想??磥?,蘆葦亦不一樣,我倒想這樣說:人如蘆葦,經歷枯與榮,生與死,像蘆葦留下根死去,人留下思想;像蘆葦往深處扎根,向高處生長,人應認識真相,依舊追求善良。
根在蜿蜒,思想在生變。泰戈爾在《飛鳥集》中說;欣賞著每個孩童降臨時仍有的天真,便知道上帝對人類還沒有失望。憑借這份寄予希望的天真,我曾相信人性善良。那是一個相信美好的年紀。既然天是藍的,為什么人性不是善良的?——因為黑夜里天空是暗的。與其糾結人性是善,是惡,不如說人性是真實的。有人說,心里陽光,整個世界都是陽光的,心理陰暗,整個世界都是陰暗的。其實不然,世界只是這世界,陽光與陰影從來共存,“她不很漂亮,她不涂胭脂?!薄爱斈忝鎸﹃幱皶r,請不要忘記那是因為你的背后有陽光。”當你面對陽光時,請不要忘記你的背后有陰影。
記得龍應臺的一篇散文《相信不相信》。當時不懂龍應臺的迷失,因為知道的少,所以對已知的格外相信?!爸赖脑蕉?,越無知。”蘇格拉底這句話大概有兩種解釋:一、知識愈豐富,愈認識到知識的無窮,從而相對于所有知識而言,感到自己無知,就如同達芬奇說:豐實的麥穗總是低下頭顱。二、即周國平說的,開卷未必有益,也可能有害。蒙田稱之為“書殛”。書多易無主見,西方哲人有“別人思想的跑馬場”這一比喻。比如,讀了江南味的文章,信了命數;讀了佛系,改了在意。知道的多了,反而迷茫。人貴思想,思想何貴?我想就貴在:看見了真相,依然追求善良??上?,物以稀貴,于是大多數迷茫。
“給你一個假期,你愿意到熱鬧的都市,還是寧靜的江南水鄉?”
“有一場散步,你愿一人欣賞,還是與人同行?”
“一切問題都有兩個答案?!边@是辯證的開始,也是迷茫的起點。尼采說:“若人不能拯救生命,我何以忍受為人?!币谎灾?,人高貴,人可厭。認識到人可厭的真相,依然追求人的高貴,不被同化,不為所累,這或是思想。如果善是主流,我愿化身而入;如果善是支流,我更愿融身流入。不是不知世俗,恰恰是因為看見了世俗。每當注意到黑夜里仍有月光,我就知道人應追求善良。邪惡的力量來自利益、欲望,善卻可以在沒有利益甚至失去利益時發出力量。當羅馬不在羅馬,成其偉大。當我不在我,成我善良。我關注如何死勝過如何生,因為為之而死,借之以生。
但“一切問題都有兩個答案。”人性是真實,世界只是這世界,陰影與陽光從來共存。所以陰暗不可缺少。正如《戰爭之王》的臺詞:“世界就是這樣運轉?!敝車皆谏⑽睦镎f:“如果一個教派的教義是去除一切煩惱、疾病、邪惡,我們就有理由認為它是迷信,而不是宗教。”如果到達極善,緊接著或許就會是極惡。這無關樂觀與悲觀,這只是真實。我們難以改變這世界,卻可以認識世界的真實,在這份真實下,讓追尋善良走在路上。像晨昏線平分晝夜,夜里的人依舊欣賞星空,欣賞明日依舊的光亮。
“親愛的孩子,我不能再現身了。我把我最珍貴的天真給你,用以抵擋人間的凡塵,希望你回到我身邊時,依舊善良。”
周國平散文讀后感篇三
每個人在社會上都有自己的任務和位置。如果不細心叩問自己的心靈,如何能發現社會早已為自己預留的位置?對于我們,人生的大半都是未知,都需要探索;可是如果在邁出探索的步伐之前,連自己的目的地都不清楚;或是在行進途中漸漸迷失了方向,那又有什么資格口稱自己是在探索人生呢?前進的`步伐一刻也不能停下,了望的目光更是一刻也不能松懈。周國平用他的散文教給我們把握出世入世的度:即不能不問世事,那是不可能且自私的;也不能沉浸于俗世,迷失了自我。
如果把攀登人生的高峰類比于登山,那么最佳的狀態應該是:肉體在不懈的攀登,步步為營,深陷崇山的掩映之中,靈魂則跳出山外,以旁觀者的清澈目光為前進指明方向,永遠不迷失。這顯然是神仙的境界,凡人想要達到無疑是奢談。我們只有退而求其次,在每次出發之前先問問自己夠不夠堅定;定期停下來修整,總結過去并展望未來,看看自己的路線是否偏移。“認識你自己”,這是指導精神生活的圣經。
我希望自己能夠秉持這圣經,不忘審視自己。學習的范疇,不只是我們現在體會到的那么淺薄,我希望自己有一天可以明白更多。
周國平散文讀后感篇四
這一句就道破了人生中很多事物的好處與精髓所在。人從出生時的懵懂無知,一路磕磕碰碰地走到此刻,若沒有自我反省在其中,哪里能夠真正的成長起來,沒有人一出世就懂得了所有自己立人、做人處事的道理。自我省察是積累,點點滴滴地發展。
時?;仡^看看,回想自己走過的昨日,“三省吾身”;思考自己心中的追求,什么樣的人生是自己所想要的,所滿意的,蘇格拉底說:“追求好的生活遠過于生活。”;尋求一種進步,從過去的“千篇一律”中爬出來,開啟自己的下一個新“紀元”;總結以前的經驗,才能讓自己逐漸擺脫昨日略帶“晦氣”的影子,煥發這天的蓬勃朝氣……自我省察就是去探索人生的好處,過一個有好處的人生。
但這所說的善于自我省察的人又不一樣于那種沉浸在過去無法自拔的人,需要邊回憶、邊思考,要有所想法,要有所側重。后者只是單純的終日沉浸在對昨日的苦惱中,頗有厭世、懈怠之意,而自我省察是用心的,是我們每一個人發展自身需要的。
化用一句禪語說,“我們經歷的是生活,可又不是生活。”這樣的生活就應就不是形而上學所能圈定的了。生活,就是我們每一天所經歷的日子,但我們經歷生活不是每一天數著過去的天數,而是品味每一天所經歷的人和事,回味生活中所遭遇的情與難。同孟子“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的道理一樣,我們每一天所經歷的點點滴滴必須也不是為了遭遇而遭遇的,定是有所目的,而有智者善于發現這些點滴背后蘊含的深意來塑造自身。
同時,如同小時候所的那種每個人都有一顆要尋找的魔法石的故事一樣,要用心,要專心,還要堅持。省察也是一樣的,要想善于運用生活中的“魔法”,就要先持之以恒,要有信念地去尋找發現它。不然,未經省察的人生就沒有好處,或者說,你沒有發現它的價值。
周國平散文讀后感篇五
但這所說的善于自我省察的人又不同于那種沉浸在過去無法自拔的人,需要邊回憶、邊思考,要有所想法,要有所側重。后者只是單純的終日沉浸在對昨日的苦惱中,頗有厭世、懈怠之意,而自我省察是積極的,是我們每一個人發展自身需要的。
化用一句禪語說,“我們經歷的是生活,可又不是生活?!边@樣的生活應該就不是形而上學所能圈定的了。生活,就是我們每天所經歷的日子,但我們經歷生活不是每天數著過去的天數,而是品味每天所經歷的人和事,回味生活中所遭遇的情與難。同孟子“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的道理一樣,我們每天所經歷的點點滴滴一定也不是為了遭遇而遭遇的,定是有所目的,而有智者善于發現這些點滴背后蘊含的'深意來塑造自身。
同時,如同小時候所的那種每個人都有一顆要尋找的魔法石的故事一樣,要用心,要專心,還要堅持。省察也是一樣的,要想善于運用生活中的“魔法”,就要先持之以恒,要有信念地去尋找發現它。不然,未經省察的人生就沒有意義,或者說,你沒有發現它的價值。
周國平散文讀后感篇六
書海浩翰,知識無窮,古人常云:“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從中可見,古人對書可謂情有獨鐘。自古以來,書本就是人類的好朋友。讀書可以增長知識,擴大眼界,知識會更讓我們在人生的道路更加勇敢,離成功之路越來越近,你敢將會踏著穩健步伐走向成功。古往今來,許多名人作家都是在讀書中成長起來的。因為書里有許多哲理來教育他們,使他們在成長中不迷失自己。
有一次,我在無意料讀了周國平先生的散文之后,我久久不能忘懷。寫的真是太好了,下面就讓我和你一起來分享我的讀書這感吧!
《周國平散文》散發出的濃郁的“平淡”味道促使我讀了它,它使我在漫漫人生旅途上邂逅了一位初資見面的老友。說初次見面,因為我平生第一次讀周國平先生的散文,稱老友,由于我向往的人生境界在其中得到了印證,我感到似曾相識,產生一種發現的喜悅。
“寄至味于平淡”,蘇東坡的這句話很好地概括了周國平先生的散文特色。周國平先生的散文讀起來非常舒暢,他追求的是“絢爛之極歸于平淡”的境界,更是一種胸懷,一種人生的境界。要達到這種境界實非易事。在領略了天地的蒼茫和人生的限度后,周國平先生步入了一種散淡的心境,不再匆匆趕往某個目標,也不再擔心錯過什么。因而,他的散文中充滿了“平淡”的氣息。
除了精神函養,周國平先生在文字上下的工夫也是一個重要的方面。散文最講究味。平淡而要有味道,就很難了。而周國平先生卻做到了這一點,因為他始終奉行三個原則:第一,家無鮮魚,就不要宴客,心中無真感受,就不要作文;第二,有了鮮魚,就得講究烹調,須保持原味,意即不做作,不著意雕琢,不堆積詞藻,不故弄玄虛,不故作高深,以求逐漸接近一種自然的文風;第三,只有一條鮮魚,就不要用它熬一大鍋的魚湯,這樣既而沖淡了原味,即文字要做到凝煉。正因為這樣,周國平先生的散文散發出“平淡”的魅力。
透過“平淡”,我在書中感受到了周國平先生深邃的思想,那是一種源自生活的哲學家的思考。旅行、等待、書籍、季節、家庭,“瑣碎的日常生活分散了我們的心思,使我們無暇想及死亡。我們還可以用消遣和娛樂來移轉自己的注意力。事業和理想是我們的又一個救世主,我們把它懸在前方,如同美麗的晚霞一樣一樣遮蓋住我們不得不奔赴那座懸崖,于是放心向深淵走去?!蔽覀冮_始思考我們的歸宿——死亡了,而周先生卻早已將之看透,“上帝按照自己的形象造人,卻不讓他像自己一樣永生。他把人造得一半是神,一半是獸,將渴望不配的靈魂和終有一死的肉體同時放在人身上,再不可能有比這更加惡作劇的構思了。”當我們終于放身一切,為自己的宿命而嘆息悲傷時,周先生卻依然享受著忙碌的生活,有些人忍不住問:“可憐人啊,你在走向死亡!”他卻笑:“我沒有忘記。這又怎么樣呢?生命的害怕單調甚至死亡,僅此就保證它不可戰勝。
我喜歡周先生的散文,因為他擁有最高的智慧,朋友們,你們一定要好好讀書呀!書會伴你一生的。
周國平散文讀后感篇七
最早接觸哲學,還是在中學的政治課上,那是不得不學的,當時我的班主任帶這門課,雖然不是主課,但上了幾堂課后,我就被這門課吸引住了,課堂上我成了活躍分子,老師也最喜歡提問我,直到現在只要提起中學時代,我就會想起那個給我感覺淡泊又睿智的哲學老師。而自發地去閱讀哲學類書籍,應該是在大學和工作以后,從隨筆、隨感錄開始,培根的人生隨感錄、蒙田的隨筆集,曾經深深地吸引了我,讓我沉浸在哲言的智慧中。后來也嘗試去看大部頭的哲學著作,但卻被它們的高深晦澀嚇跑了,對蘇格拉底、亞里士多德、叔本華、尼采的認識也只能停留在小冊子上讀到的著作精選,而對哲學的看法是,包含著很多睿智的名言雋語的高深學科。
真正想靜下心來寫點哲學的話題,還是在讀了《周國平文集》以后,因為我在這本書中看到了太多我想說的話,產生了太多的共鳴。所以,我第一次想在自己的blog發表系列文章,以詮釋我對哲學的理解,和哲學帶給我的喜悅。
周國平喜歡上哲學,也和隨感錄有很大關系。他說“每當我捧讀一部哲學巨著,即使它極有價值,我也會覺得自己是在做功課,搞學問。讀好的隨感錄,卻好象在和作者談心?!薄皩W問真是做不完,即使是哲學界的朋友,聚在一起擺學術的譜,彼此搞不同的課題,也有隔行之感。但是聊起世態人情來,朋友間時有妙語博人一笑又發人深省,便打破了學術的樊籬,溝通了心靈?!薄爸灰松腔巯嗤ǎ瑢W海無邊又何足悲嘆?讀隨感錄時,我獲得的正是類似的慰籍?!?/p>
讀到這里我已經克服了自己對哲學的那種即渴望又逃避的心理,明白了這樣的道理:你不一定要讀大部頭的哲學著作,也可以了解哲學,也可以體會到哲學的智慧。
那么,哲學的真諦是什么呢?我從周國平的話中讀到了這些東西,他說,他尤其喜歡赫拉克利特,“博學并不能使人智慧”,“我尋找過我自己”,“最美麗的猴子與人類比起來也是丑陋的”,他按照自己的理解把這些格言串在一起,相信哲學就是教人智慧,智慧就在于尋找自己,暗自把那些博學而從不尋找自己的人譏為“美麗的猴子”。
哲學的真諦其實就是教人智慧,尋找自己,就如蘇格拉底所說的“未經省察的人生不值得一過”。博學未必智慧,讓人理解了為什么有些博學的人是如此乏味?我甚至認為哲學就是教你“道”的學科,認識了“道”,就獲得了靈氣,即使步入全新的領域,你也不會迷失。這或許就是很多領域的佼佼者都出自哲學專業的原因,比如索羅斯等。
認識了哲學的真諦,我就不再把它當作是高深晦澀的學科,是表現自己深刻的裝飾品,它和其他學科一樣,甚至比其他學科都重要,完全可以跟一個人的生活走得很近。
我做了一個決定,在兒子的成長道路中,在合適的時間我一定會為他引入智慧的哲學。
說起書來,我就會想起大學時的圖書館生活。開始是利用課余時間泡圖書館,后來發展到課堂時間也泡。記得有一門叫做《線性代數》的課,我上完第一堂課后,就認定了這是一門既無用也無趣的課,是無論如何不會提起我的興趣的,從第一堂課后直到考試,就再也看不到我的身影,我曠了一學期的課,時間全部在圖書館度過。那時讀的多為社科類和文學類書籍,特別是外國文學,那種一心讀書的生活真的很享受。從那時開始,讀書就成了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件事。
周國平說:“大凡人只要有法子靠實際的交往和行動來排遣寂寞,他就不肯求助書本?!敝挥械搅恕氨粍儕Z了靠交往和行動排遣寂寞的機會,”或者到了“懷著一種靠交往和行動排遣不了的寂寞,他才會用書來排遣這無可排遣的寂寞?!薄叭绱丝磥恚婢澈屠Ь车故怯欣谧x書的。”
我不想說我喜歡讀書的原因,是我一直生活在逆境和困境中,正如周國平論述悲劇情感時所說,“有的人一生接連遭到不幸,卻未嘗體驗過真正的悲劇情感。相反,表面上一帆風順的人也可能經歷巨大的內心悲劇。”我肯定屬于后者,即使我一帆風順,悲劇情感也依然會籠罩著我,更何況我不是一帆風順的人。那是一種靠交往和行動排遣不了的寂寞和孤獨,我惟有在書中找到自己,得到些許安慰和精神享受。
直到現在,書都是我不可缺少的好朋友,在每天步行上下班的路上,有一家書店,我常常在下班回家時進去看看,每當我買到一本好書,想到夜深人靜,獨坐燈下閱讀時的快樂,喜悅之情便溢于言表。
對書的選擇,我完全贊同周國平的觀點,“愉快是基本標準?!薄耙槐緯鵁o論專家們說它多么重要,排行榜說它多么暢銷,如果讀它不能使我感到愉快,我就寧可不去讀它?!薄胺彩浅鲇谛郧樽龅氖虑椋嗉磧H僅為了滿足心靈而做的事情,愉快就都是基本的標準。屬于此列的不僅有讀書,還包括寫作、藝術創作、藝術欣賞、交友、戀愛、行善等等”。
關于文章,特別是散文,周國平認為平淡是極境,平淡而且有味,是好的散文必備的條件,“再也沒有比無味的散文和有學問的詩更讓我厭煩的了?!?/p>
第一、家無鮮魚,就不要宴客。心中無真感受,就不要作文。不要無病呻吟,不要附庸風雅。
第二、有了鮮魚,就得講究烹調了,目標只有一個,即保持原味。不要做作,不要堆積辭藻,不要故弄玄虛,不要故作高深,等等。逐漸接近一種自然的文風。
第三、只有一條鮮魚,就不要用它熬一大鍋湯,沖淡了原味。文字貴在凝練,不但在一篇文章中要盡量少說和不說廢話,而且在一個句子里也要盡量少用和不用可有可無的字。
周國平關于文章的觀點,和我在《自然是最高境界》拙作中提到的,那段林清玄對于文章的描述如出一轍,“拙劣的文章常常是詞句的堆砌,扭曲了作者的個性。好一點的文章是光芒四射,吸引了人的視線,但別人知道你是在寫文章。最好的文章,是作家自然的流露,他不堆砌,讀的時候不覺得是在讀文章,而是在讀一個生命。”
自然平淡是文章的最高境界,是為信也。
周國平散文讀后感篇八
細細想來,人的一生說長不長,說短也不是很短。
說不長,是因為在帝國興衰、王朝更迭的歷史長河中,在星辰的運轉中,區區幾十年太不值一提了。說不短,是因為和只有數十年甚至更短壽命的動物們比,幾十年又是那樣的漫長。
如果我們悲觀地看作虛無,也就是將整個人生看作零,那就會毫無希望。捷克作家昆德拉筆下的主人公常說:“只活一次等于未嘗活過。”這句話的意思就是說人只活一次等于一次也沒有活過,直接將一次人生和虛無、零畫上了等號。這種想法也不是沒有一定的道理,人生只有短短幾十年,而且只有一次機會,確實挺煎熬的,每天都要想著會不會能不能看到明天的太陽。但要是天天這么折磨自己,那不是天天不快樂嗎?天天傷心,那倒不如不活。
換個角度想一想,既然人只有一個幾十年的人生,為何天天要愁眉苦臉呢?為何不將每一天牢牢把握在自己手中呢?人,要活在現實,活在當下,不要每天擔心明天的事,誰會知道明天發生什么呢?所以要把握現在,將每天都過得充分、開心,這不就足夠了嗎?所以我們要執著于當下的每一天,而不是虛無的未來,更不必沉湎于過去。
執著,并不是固執。執著,亦是超脫。
周國平散文讀后感篇九
周國平曾經是我最喜歡的作家和重要的思想啟蒙者。他的書大部分我都讀過,在那段青澀懵懂的歲月里給了我許多精神上的慰藉與啟發。
心靈上的共鳴首先來自于性格上的相似。同樣是內向而又敏感,所以常會對他的想法深有感觸,有著雖然素昧平生卻可以靈犀相通的默契。不過,另一方面,也因為愛看他的書,性格變得更加內向自閉,喜歡獨處。這是我后來才意識到的。
周國平的散文大多是他的哲學感悟。哲學從死亡開始。當混沌的心觸不及防地被死亡震撼到,一種巨大的無力感與悲傷開始翻騰,從此留下一片再也揮之不去的陰影。作為一枚硬幣的另一面,隨著對死亡的感傷的加劇,對生的疑惑也不斷擴大。而這時,周國平用他的哲學視角給了我許多啟發。
“中西人生思考的核心問題是不同的。西方人的人生思考的核心問題是:為什么活?或者說,活著有什么根據,什么意義?這是一個人面對宇宙大全時向自己提出的問題,它追問的是生命的終極根據和意義。所以,西方的人生哲學本質上是靈魂哲學,是宗教。中國人的人生思考的核心問題是:怎么活?或者說,怎樣處世做人,應當用什么態度與別人相處?這時一個人面對他人時向自己提出的問題。它要尋求的是妥善處理人際關系的準則。所以,中國的人生哲學本質上是道德哲學,是倫理。”(安靜)
這一番中西的對比,表現出我們國家歷來對靈魂的漠視。在這樣的一個國度里,周國平作為一個有性靈的人,和我們分享他的內心世界,真是一件幸福的事。他對靈魂的探尋與執著深深地感染著我。
周國平還熱誠地把他喜愛的人推薦給我們:蒙田,尼采,愛默生。由此我開始了解西方哲學?,F在還記得他引用的一句愛默生的詩,大意是在安慰一個失戀的小伙子“你應當知道/半人半神走了/神就來了”一次失戀的挫折也可能引發一個人內心的覺醒。多么美妙的句子。
當然,最令我扼腕感慨,也是周國平最為喜愛并且極力推薦的人還是尼采。這個超越了他的時代,宣布“上帝死了”的世人眼中的異端。他的結局一直是深埋在我心中的隱痛,每每觸碰到都會讓我欲哭無淚,黯然神傷。有一天,他在街上看到馬車夫在狠狠地抽打著一批老馬,突然情緒失控沖上前去抱著那匹馬痛哭不已,從此精神失常,再也沒有作品問世。十年后,這個痛苦的靈魂終于安息了。這個天賦異稟,思想深邃,目光銳利的人,終生都在思考著如何才能啟蒙普通大眾,卻不被周圍的人理解,飽受孤獨與痛苦的折磨。這是作為先知的悲哀。也許死對他來說真的是一種解脫。不知道在他瘋了之后,終于不再思考那些問題時,是否感受到了一絲幸福和來自人間的溫暖?如果我可以穿越時空,來到他面前,我一定會抱住他,就像那天街頭他抱著那匹馬。我會用我的體溫溫暖他,即使他已經沒有了意識。
最后談談周國平的不足之處。不知道是因為性格上的相似還是已經被他的思想同化了,看到他的標題便可想見他的觀點,因此覺得他有些老生常談。一開始被深深地吸引,看多了不免覺得有些缺乏新意。而且我不太喜歡他談論愛情與婚姻。因為愛情本來就是人的激情的產物,非要上升到理論便覺得有些迂腐,就像詩一分析就無味一樣?;橐鰟t更多涉及到責任,而他對婚姻的看法完全暴露了他作為一個普通人,尤其是一個普通男人的弱點,他的評論就像在為男性開脫。
和別的作家相比,比如他提過的愛默生,他的散文確實太散了。文字的凝練度和思想深度都遜色很多。大家畢竟是大家。周國平的文字在愛默生面前頓時變成了生活小感悟。和同時代的另一位致力于向大眾傳播哲學的傅佩榮相比,又不夠有邏輯性??赡芘c周國平沒有系統地學習過哲學,全靠自學與自身的悟性有關。傅佩榮則接受過系統的哲學訓練,所以他認為應該:“澄清概念,設定判準,建構系統”。我覺得他的觀點更全面而有條理。
周國平散文讀后感篇十
喜愛回憶過去,正因好像那逝去了的,都是最完美的。
其實我錯過的豈止是一場雪而已。每個周末,老組長都會打來電話,“哎,我又攢了一篇文章,放在共享里,你看看。”有時候剛撂下電話,我就把這件事忘到九霄云外去了。其實我錯過的不僅僅有那文采斐然的文章,我還錯過了這世的很多風景,和那風景后的很多故事。
這天點開他的文字,看著那“帶著露珠的麥苗”,看著那針砭實事的犀利語言,看著那游走在自然中的快樂。突然有種失落。
我忘記了什么?
還記得上師范的時候,喜愛在坐車的時候挑一個靠窗的位置,把頭側向窗外,出神的望著窗外,雖一路無語,卻也一路有情。那轉瞬即逝的風景,不知道賺取了我多少的情感。那時的天是什么顏色,雨是什么聲響,都裝在我的眼睛里。因此從那時開始,我開始寫詩,一切現實的、朦朧的,都在我的筆下,攢成了一首首小詩,從未投過稿,就怕這生疏的文筆,糟蹋了那幾近童真的幻想。
我忘記了什么?
我知道,這路上的風景,不會為了我而駐足,等我長成一道風景,與我與你都不再相互漠視的時候,我就會與你一齊融成一片綠色、融成一片金黃。當你把你的眼睛鐫刻在樹上,像極了一棵白楊樹,在有風的日子里,你放開嘹亮的嗓音,在夜深的校園里,再去驚擾那個年輕人的夢,讓他能夠爬上屋頂去偷窺你的美麗時,我知道我就又找回了我最初的童趣和閑心。
喜愛回憶,就要珍惜身邊的每一秒鐘,正因在這一秒鐘以前的那一秒中,那便又是一段回憶了。
讓生活完美,讓回憶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