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在一些事情上受到啟發后,可以通過寫心得體會的方式將其記錄下來,它可以幫助我們了解自己的這段時間的學習、工作生活狀態。我們想要好好寫一篇心得體會,可是卻無從下手嗎?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心得體會范文,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家庭教育公開課心得體會篇一
可是如何在真實生活中做好家庭教育,著實讓不少家長困惑。20xx年家庭教育公開課及時為大家提供全面的解答,第三期主題便是:寓教于生活,成就美好童年。
家庭教育本質是生活教育,那么家庭關系和積極豐富多彩的生活是影響家庭教育的兩大要素。
1、家庭平和的關系能讓孩子比較容易包容,大氣;
2、溺愛則會導致孩子不會分享;
3、孩子在上學時已經不是一張白紙了,家庭生活模式影響了孩子在學校的模式;
4、想要給孩子獲得好的發展,需要給孩子創造美好的家庭生活,如全家相親相愛、全家人共同成長,以有利于兒童發展和成長為優先考慮等;
5、陪伴有助于建立良好的親子關系,利用一切在一起的時間做好陪伴;
6、父母不挑選話題隨意批判會干擾孩子對世界的認知,避免出現5+2=0(在學校5天接受的教育及價值觀,回家2天被不恰當的家庭教育后等于0)的情況;
7、兩位老師表示,父母消極的解釋導致孩子悲觀和絕望,積極的解釋給孩子帶來自信和樂觀;父母不能只說發泄的話,最后要引導孩子到積極的方向。這里父母的解釋可以理解為一切日常中的對話、表達等言論,包括家里大人們的日常聊天等等。在日常生活中成年人肯定或多或少都有抱怨的時候,當抱怨及發泄完了之后記得要給孩子一個引導,比如自己最后是如何成功解決了問題的,而不能光讓孩子聽到了抱怨。
8、溫暖而有力量的家庭關系會助力孩子健康成長,提升核心素養及解決問題的能力。
1、家庭是實施勞動教育的重要場所;學習是發生在學生的足跡所至和人際關系所在;
2、培養孩子愛勞動的好習慣有助于手、腦、眼協調發展,從小多做家務勞動能增強孩子獨立性和社會責任感;
3、孩子的學習時間與家庭勞動時間并不矛盾,兩者可以達到平衡;孩子在家庭勞動過程中養成有條理的思維品質有助于學習能力的提升,而且可以調節家庭氛圍和情趣;
4、關于家務勞動,家長只要有意識去培養,重點是一起參與,激發動機:比如給孩子安排力所能及的工作,關鍵在于持之以恒。
聽著課坐在機場等延誤了的飛機,轉頭看看在旁邊看小說入神的兒子,腦中回想著剛才課中老師的話:家庭教育就是生活教育,要與孩子共同成長!
感謝家庭教育公開課和兩位老師,及時答疑解惑,讓我明白了教育的本質。
父母培養孩子愛勞動的好習慣,從兩方面著手,一是力所能及,二是不要求繁重但要求持之以恒
家庭教育公開課心得體會篇二
今天觀看了“家校共育,立德樹人—20xx年家庭教育公開課第一期”視頻,兩位專家深入詮釋了家庭教育法的內容和精神,也深入淺出的講述了很多關于家庭教育的見解和理念。專家強調需要重視家庭教育,推進家庭教育的良好氛圍,引導家長們如何成為更好、更強大的父母,通過本次學習,受益匪淺,下面我就淺談幾點自己的感悟:
對于孩子的教育,父母的責任和陪伴是任何人都不可代替的,父母需要承擔起父母的責任,關注孩子的內心世界,引導孩子的成長而不是物質資源的提供者,做到成才之前必先成人。孩子是一張白紙,家長怎么引導和督查,決定了這張畫能畫成什么樣。孩子的模仿性很高,家長要以良好行為來影響孩子。遇到事情,多采取正面教育、溝通的方式,遇到一些負面的不良影響,多和孩子一起討論交流,促進孩子判斷是非能力的提升。孩子能夠從心底里信任父母,才能順從父母的教導。父母多用耳朵聽,少用嘴,用彼此的相愛、尊重、信任、贊美和關心建立“紐帶”,在親子感情漸漸加深的時候,父母對孩子的教導才能水到渠成。
溫馨和睦的家庭環境是孩子健康成長的源泉。家庭氣氛的好壞直接影響著孩子的身心健康。家長應盡可能給孩子創造良好的學習環境,讓孩子能夠在在舒適的環境里專心致志地學習。和孩子一起討論學習方面的問題,能和孩子共同交流成長當中的困惑。在課余時間,帶著孩子完成力所能及的家務勞動,參與家庭事務分工,一起做菜做飯,讓孩子習慣參與到家庭中,從而對家庭產生責任感和歸屬感。有責任感的孩子,能克服成長中的困難,能抵抗生活中的各種誘惑,自律地合理安排自己的學習、休息、娛樂和體育鍛煉的時間。
家長應該站在孩子的角度看待事情、思考問題,體會孩子的感受與難處,這樣就可以避免自己產生錯誤的直覺和判斷力,從而影響到當前所發生的事情。要尊重、信任孩子,多了解孩子,以心換心,用信任贏得孩子的信任。每當遇到困難,多鼓勵安慰,幫孩子找回自信。我每天在用餐時都會和孩子聊聊天,聽孩子講講學校里發生的事情,做的對的我會表揚,做的不對的'我會及時糾正。
陪伴是最長情的愛,教育不能假手他人,如果認為把孩子送進學校了,就該歸學校和老師來監管,便大錯特錯了。如果父母自己都不愿意付出時間、付出心思來了解和幫助自己的孩子,那怎么能單純指望管理班級五十多號同學的老師和那些社會培機構呢?
家庭教育的成功與失敗和家長個人的社會地位,經濟水平、文化修養雖有關系,但是并不是說自身成功的家長就一定能培養出成功的孩子。每一個家長都應該和孩子一起學習,共同成長;學習家庭教育的新理念、新知識、新方法。做父母的有責任有義務把自己的孩子教育好、培養好,不奢求孩子將來取得多么偉大的成就,只愿孩子健健康康、快快樂樂的成長,擁有自信自強的心態,擁有獨立的人格,對他人和社會充滿愛。
家庭教育公開課心得體會篇三
孩子成長的道路上,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也是終身老師,一言一行都是孩子模仿的榜樣,如何處理好親子關系、如何與孩子共同成長是值得我們每個父母深思的。今天觀看了孫云曉、劉可欽兩位老師“寓教于生活、成就美好童年”的主題公開課,收益頗多。
愉快的家庭氛圍是一個家庭幸福的基礎,孩子在健康和諧的家庭中成長才能有足夠的安全感,才能感受到快樂,性格也才能得到良好的塑造。試想如果家里關系緊張,整天雞飛狗跳,孩子怎么能夠靜下心來好好學習,又怎么能夠友善地和他人相處呢?所以家庭和睦,父母之間互敬互愛,營造良好的氛圍,對孩子來說是非常重要的。
過分關注孩子的成長、追求完美、片面追求成績,是我們家長一不留神容易犯的“毛病”,孩子做不好,就指責、打罵等等,這些行為并不會改變孩子,反而容易造成負面的消極的心理障礙。所以,我們在安排孩子學習的過程中,應該掌握好分寸,肯定孩子的努力、進步,講究方式方法讓孩子愉快高效地學習。其次,父母陪伴是對孩子最好的富養,也是孩子成長的催化劑,當然,陪伴也不是簡單的照顧孩子的吃喝拉撒就可以了,而是應該做到真正靜下心來、放下手機,和孩子一起學習、一起活動、一起游戲,避免“問題少年”的產生。
不要怕孩子吃苦、翻跟斗,盡快教會孩子獨立,孩子才能走的更遠!當然,沒有哪個孩子天生啥都會的,作為父母,我們首先要做的是示范,并教會他們怎么做。讓孩子主動承擔力所能及的事情,分擔家里的家務,能做的事盡量做,不會的事學著做,父母學會適當偷懶、適當示弱,讓孩子有分擔、表現的機會,哪怕做的不好,也要給予孩子鼓勵,循序漸進,培養孩子的獨立性和家庭責任感。
總之,孩子終究是要離開父母溫暖的懷抱,孩子進一步,家長退一步,把家庭教育寓教于生活,共同學習、共同進步。
家庭教育公開課心得體會篇四
陶行知先生曾說過“生活即教育”,本期的家庭教育公開課便是對這一教育真諦進行了深刻而具體的解析。認真學習本期的教育視頻,我在腦海中也慢慢梳理出了自己在今后的家庭教育中需要注意和努力的方向。
作為一位90后,我能明顯地感覺到我們這一代人的教育“重理論,輕實踐”。也因此,父輩們所擁有的生活技能和實踐能力是我們望塵莫及的。脫離生活的教育讓我們很多時候活成了思想的“巨人”、行動的“矮子”。當然,這樣的“悲劇”我們不希望延續到孩子們身上。所以,讓教育回歸生活應該成為大家的共識!
是的,教育源于生活,生活無處不教育。干凈整潔的家庭環境帶給孩子的是有序不亂的好習慣;家庭之間和睦友善的關系教給孩子的是與人相處平和有禮的智慧;父母忙碌疲憊卻笑容依舊的模樣傳遞給孩子的是堅韌向上的精神……良好的生活教育為孩子的茁壯成長輸送源源不斷的甘泉。
節目中,孫老師提到,影響孩子一生發展的要素之一便是積極的豐富多彩的生活。過于單一、枯燥的生活不能讓孩子們獲得充實而有意義的體驗。作為父母,我們有義務為孩子創造美好的家庭生活。而考量美好的家庭生活則有這四個準則——相親相愛、兒童優先(有利于兒童發展)、自立自強、共同成長。
相親相愛旨在強調和諧的家庭關系對孩子成長的重要性;兒童優先則告訴父母分析有利于孩子發展的條件;自立自強是教育孩子的根本目標;共同成長則強調了學習不是孩子一個人的事。四個準則有力地指導了我們創造美好家庭生活的目標和方向,也讓作為家長的我們明白了為孩子營造積極而豐富多彩的生活實踐的策略和方法。
教育是為了更好地生活。只有我們教會孩子生活的本領,他們才能更好地感知生活,從而擁抱生活、熱愛生活。當然,唯有不斷地共同學習、一起成長,我們的教育才能煥發出強大的生命力。節目的最后,劉校長的一句話讓我深受感動——“盛裝出席孩子唯一的童年?!奔彝ソ逃且婚T高深的學問,作為父母,我們具備的學力和資源有限,不斷充實自我,在與孩子的相處中探索、反思、總結,這也是我們必須經歷的成長、蛻變。
讓我們和孩子一同在生活中獲得體驗和認識,在實踐中得到真知與智慧,一起感受與見證生活教育的美妙吧!
家庭教育公開課心得體會篇五
今天收看了孫云曉和劉可欽兩位老師關于《寓教于樂,成就美好生活》的講座,感受頗深。
“家庭教育從本質上講是生活的教育,好的生活是好的教育,壞的生活是壞的教育”。這句話是陶行知的名言,事實也是如此,看一個孩子發展的好不好,不能只從表面上看他學習好不好,重要的是要看他的家庭生活是不是積極的、正常的。我們每個人都是在生活中長大的,有兩個因素影響每個人一生的發展:1。家庭關系;2。積極的、豐富多彩的生活。一個人要有好的家庭關系才會幸福,溫暖的家是第一需要,溫暖有力量的家庭會助力孩子健康成長。
我們家庭生活的模式深刻影響了孩子在學校的生活模式,想要獲得好的發展就需要給孩子創造美好的家庭生活,美好的家庭生活是:1。一家人相親相愛的關系,相互關心、呵護、支持;2。兒童優先;3。自立自強;4。共同成長。
要創造美好的家庭生活,就需要父母去陪伴孩子成長,給孩子樹立一個榜樣。當社會出現一些熱點話題、不良現象時,父母不挑選話題隨意評價,干擾孩子對世界的認知,家長要樹立正確的價值觀。當我們給孩子解釋社會現象時,要注意:消極的解釋會導致孩子悲觀和絕望,積極的解釋會帶給孩子自信樂觀。父母的解釋風格會深刻的影響孩子的人格發展。
美好的家庭離不開良好的生活教育,良好的生活教育有利于孩子成長成才,有助于孩子核心素養的提高。勞動是生活教育中關鍵的一環,培養孩子愛勞動的好習慣,有助于手、腦、眼協調發展,從小多做家務也能增強孩子的獨立性和社會責任感。
家庭是實施勞動教育的重要場所,父母要在日常生活中培養孩子愛勞動的習慣,不要事事包辦,從小要讓孩子持之以恒地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務事,培養孩子的責任心。我們和孩子一同做家務也能讓家庭的氣氛更和諧、親密。
我們的孩子已經上初中了,讓孩子來一起分擔家務勞動,孩子從自己親手整理的房間體會到整潔,從自己親手煮的飯菜中品嘗生活的美味,自己動手修理物品能感受到與眾不同的成就感。多掌握一項生活技能一定會讓孩子對未來創造美好生活更有底氣。
生活就是教育,好的教育就是和孩子一起共同成長,與孩子一起學習,一起創造美好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