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觀看完一部作品以后,一定對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吧,為此需要好好認真地寫讀后感。如何才能寫出一篇讓人動容的讀后感文章呢?下面我就給大家講一講優秀的讀后感文章怎么寫,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月亮與六便士讀后感十篇一
想象一下:一個有身份、有地位的證券交易所經紀人,一位平凡普通體面老實的中產階級中年男人,無甚不良嗜好,工作勤懇敬業,有互敬互愛的妻子、健康漂亮的孩子,中規中矩的幸福美滿生活。可是突然有一天,他跑了。拋下了工作和家庭,留下一張紙條,便消失了。
拋家棄子,從熱鬧的城市出走,從鮮亮的職業身份和美滿的社會身份里掙脫,努力擺脫掉一切束縛,身份、名譽、錢財、親情,這些世人所珍視追求的一切,他視為洪水猛獸,視為牽絆和繩索,唯恐避之不及,統統都不要,甩開,只為一心一意畫畫,即使窮困潦倒,餐風露宿,幾近餓死,又拆散恩人家庭,受人嘲諷辱罵,受盡顛簸流離。畫得好不好無所謂,只是要畫下去。不為留名、不為謀利、不為傳世。只是畫而已。把自己見到的畫下來,如此而已。如此純粹。
作者,書里的敘述者,還有所有知道這件事的人,也同我們一樣迷惑不解,深覺不可思議與不可原諒,可就連他自己也無法解釋,他只知道一件事:“我要畫畫兒”。“我必須畫畫兒”“我由不了我自己。一個人要是跌進水里,他游泳得好不好使無關緊要的,反正他得掙扎出去,不然就得淹死。”
好像無法用凡俗動機來解釋。理想太過迷人,他也身不由己。
或者他是在追求美。終其一生,追求以畫筆呈現出他獨特的心靈看到的美,一種熱切地想創造出美的創造欲。只有最終抵達,他才能找尋到心靈的平靜。
心靈的最終平靜。
世界上只有少數人能夠最終達到自己的理想。也只有極少數的人能最終完成心靈的永恒寧靜。
對外界所有一切都無所謂、不在乎。毀譽評價他都視若無聞。這哪里是普通的心靈所能承受的?歷史上唯有圣賢哲人方能如此吧。所以盡可以恨他的冷酷自私,卻不得不承認這心靈有超乎常人的堅強意志。到最后,只有憐憫、同情,還有深深的震撼了。
這就是天才。
想到弘一法師,世間物質層面的榮華富貴、情色愛欲都遍嘗了,精神層面的書法繪畫、戲劇音樂也都領略了,心還是沒有找到歸宿,意欲尋求最深的究竟。也是捐棄一切,青燈古卷一人獨自去那尋索真理的大海,以常人不可想及的苦行戒律成就慈悲智慧人生。
以及,毛姆真是會講故事的人。細致刻畫,夾敘夾議,一波三折,娓娓到來。可能時代背景之故,故事的女性或可笑可悲,或可惡可憎,要么就是又老又丑,毛姆又極擅嘲諷揶揄,所以借主人公之口說出的一些侮辱性的言論真是對女性太不友好了。
月亮與六便士讀后感十篇二
起先,看起這本書,就僅僅是因為好奇。好奇那月亮與六便士到底是什么,準確點說,是好奇六便士到底是什么。或許是太過孤陋寡聞和無知,連六便士是什么都不知道,當然也有一點原因是這本書的呼聲很高,很想知道到底是為何,真的是所說的那樣這里所談的理想讓人心潮洶涌嗎?后來,恰好有機會,也就順勢讀了下去。
相信“滿地都是六便士,他卻抬頭看起了月亮”這句話是大多數人對于這本書的第一印象,當然我也不例外,也正是因為它,才讓我沒有在剛開始晦澀難懂的話語之間敗下陣來,就硬忍著看了下去。不過,說來也奇特,除了剛開始的章節,之后的章節似乎是直白直敘的,并沒有開始的那樣佶屈聱牙。
先說說,第一次看時,我對于這個作者的評價吧,
對于毛姆
我記得當時這樣寫到
毛姆真的是一個奇怪的人,他一邊說柔斯瓦特是一個奇特的女子,具男性的聰明才智和女性的古怪性格,又說柔斯瓦特爾芙德是一個玩世不恭的女人,既似是褒獎又似是批判。對于斯特里克蘭德太太的評價亦是如此,似中肯又似諷刺。
他參加聚會不關注于聚會本身,反而更關注聚會中的陳設,關注著一切似乎毫無聯系的物質現象,他一邊似是無意提及又一邊似是刻意提及,我不太懂他到底想要表達的是什么。
這種充滿矛盾的態度、說法,讓人充滿疑惑,但似乎一切又都很有道理,我們本來就是一個矛盾個體的存在,或者說毛姆有著自已獨特的觀察角度、有著自己引人探究的特色。
當時剛開始看,所以這僅僅是開始對于這個作者的第一印象,他是一個矛盾的個體。
簡而言之,對他的第一印象就是:一個別扭的矛盾體。
繼而,漸漸地引入了正題。
文章的主人公斯特里克蘭德逐步進入我的視線。現在想想,似乎前面所描述的一些矛盾體,或許正是為了后面主人公的經歷做鋪墊。其實故事說來也簡單,就像大多數人介紹的那樣:
“滿地都是六便士,他卻抬頭看起了月亮。”
在一切看似平靜幸福的時候,斯特里克蘭德毅然決然的離開了他的妻子兒女 ,去了一個無人認識的地方,甚至沒有講清楚原因,即使他的妻子苦苦尋找朋友咒罵勸阻,他依舊沒有動搖,還是留在了一個破舊小樓里畫他的畫,以至斷了所有的聯系,蓬頭垢面也不在意,之后的之后他輾轉幾地,依舊沒有放棄他的畫畫事業,即使無人欣賞無人看懂,吃不起飯,生了重病也依舊在繼續繪畫,最后的最后,他終于在塔希提一個人煙稀少的地方畫出了他最終的作品,也在此去世。但是他卻并沒有讓這件作品問世,而是拜托他最后的妻子,或者說嚴格意義上不算妻子的愛塔燒毀了它。人們也沒有看到這幅畫的真容,只是說這是一副驚世之作。
雖說,故事其實也簡單,他歷經半生,追逐了夢想,最終實現了夢想。但是,我想說的是:文中的一些詳情,卻讓人不忍直視,或許是時代不同,也或許是中西方理念不同,更或者是我太過淺薄,體會不到那種對于藝術追求的極端。
或許,不該這樣評價,但是我依舊對這種與社會相脫節的藝術追求,是不理解的,依舊覺得它是不值得推崇的。追逐月亮是很偉大,但是六便士是生命必需,就像思特里克蘭德一樣也不例外,他若沒有一絲六便士,依舊無法最終完成他的驚世之作。
或許也只有毛姆對他的畫以及對他的評價才最為中肯:
“這些客觀事物背后的一些不可言喻的精神意義,他努力想把這些東西記錄下來,卻發現自己無能為力。就好像是他在混沌的宇宙中找到了一顆星星的運行軌跡,他竭盡全力想把看到的路線整理得更清晰明白一點,但是無奈的是,沒有任何途徑讓他在一片混沌中找到一個可以作為方向標的東西,于是他把痛苦和不甘心全部發泄到了畫上。”
“是創作欲讓思特里克蘭德深深地著迷。他如此渴望造出更多美的東西。這種想法逼著他四處奔走,而他的內心片刻也不曾寧靜過。他就像一個虔誠的朝圣者,心中向往著圣地,窮盡所有去跋涉。然而心魔卻時刻在他的心中盤旋,毫不同情他。追尋真理是好多人的終極目標,他們迫切想要實現這個目標,為此,哪怕要打破原先的生活,他們都毫不在乎。這就是思特里克蘭德的本性。他和常人不同的是,他渴望追求的是美而非真理。”
到此為止,對于思特里克蘭德,我依舊不知該如何評價,或許幾年之后,到了中年,會有不同的看法。(因為最后看評論時,曾這樣看到過這樣的說法)但現在,我只能說這是可悟不可鑒的,月亮皎潔,六便士不可或缺,對于這種追逐藝術但卻對他人漠視的行為不可推崇,畢竟主人公一生依舊沒能離開六便士。還是希望善意、溫暖、人性美更多一點,這也并不妨礙我們對于理想的追逐。
月亮與六便士讀后感十篇三
首先粗略地講一下吧。小說的主人公查爾斯·斯特里克蘭的確是一個偉大的人。我對他整體的評價是贊揚的;然而人都是復雜的,他也不例外,這個人簡單又復雜,值得我進行一番剖析。
聯系到我自身的處境,斯特里克蘭這個人物是十分觸動我的。很小的時候我就擁有遠大的理想,只是由于某些原因,那時并不能付諸實踐;可是,身邊的同學已經小有成就了。剛上大學的時候我也很迷茫,看著只比我大一兩歲卻優秀得遠超于我的學姐學長們,我陷入深深的自卑。才19歲,我就每天問自己:這個時候才開始,是不是已經遲了?我真的可以實現我的理想嗎?我給自己的答案幾乎是全然的否定,以至于我落入長時間的痛苦之中。
盡管只是一本小說但這種經典小說總是給人力量。書的主人公斯特里克蘭給了我黑暗中的一束光。他拋棄名譽拋棄家財拋棄妻兒,他丟下一切可以丟下的東西,奮不顧身地朝他的夢想飛奔而去的時候,我熱淚盈眶。那個時候的斯特里克蘭,已經40歲了。40歲?我捫心自問,尚且年輕氣盛才堪堪19歲的我不會有那樣的勇氣,更何況40歲?斯特里克蘭毫無疑問是一個十足的勇士。他年少時期的夢想迫于家族的壓力而按下暫停鍵,但在他得到機會時,他立刻抓住了。不在乎流言蜚語,無所謂冷嘲熱諷,斯特里克蘭的眼中只有一個東西:他的畫。
斯特里克蘭對于個人理想的追求如此簡單,可他所處的社會關系網卻那樣復雜:他的妻子兒女、斯特洛夫夫婦、阿塔等等。初讀完,我認為斯特里克蘭是一個很自私的男人(某人跟我說:“浪漫主義的人總歸是自私的。”但我并不認同。)他丟下只待在家里沒有工作的.妻子,丟下自己的孩子,不顧妻子的請求和別人的勸阻固執地只身去往異國他鄉。可是結合我們老師的分析再想:他果真是完全的不負責任嗎?在離開之前,他是個成功的商人,他家財萬貫卻將其全部留了下來,沒有和妻子離婚,使他們能夠名正言順地使用他的財務;至于離開,也是在他的第一個孩子到了應該獨立的年齡之后了。
我不能理解的是斯特里克蘭對德克·斯特洛夫的態度。德克無疑是斯特里克蘭的伯樂,在那時是唯一感受到斯特里克蘭的才情并大力稱贊、支持的人,在斯特里克蘭需要幫助的時候也總是施以援手;只是由于他本人畫作“平庸”且以畫賣錢,斯特里克蘭則唾棄他,總是冷眼相待。這就是很奇怪的事情:選擇了“月亮”的人看不起選擇了“六便士”的人,卻在無以生計之時又向對方求助(然而他連求助的態度都是隨意傲慢的);選擇了“六便士”的人向往并幫助選擇了“月亮”的人,最終卻因此感到痛苦。
《月亮與六便士》還隱含了對于愛情及婚姻中男女關系的探討。文中著墨最多的是這三個女人:斯特里克蘭夫人、斯特洛夫夫人(布蘭奇),還有阿塔。斯特里克蘭早年真的不愛他的妻子嗎?從文中來看,不是的。他也曾青春過,也曾與愛人陷入熱戀是什么把他變成了后來薄情的模樣?在那個時代,社會對于女性的壓迫是很嚴重的:他們要求女人成為男人的附庸,不可以擁有屬于自己的東西。更加可怕的是,連女人自己也接受了這樣的定義。如此,斯特里克蘭夫人變成了一個什么樣的人呢?她在婚姻、家庭、社會中都處于弱勢地位,以至于內心缺少安全感,這又使她對自己的丈夫充滿控制欲,她想將斯特里克蘭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后來背叛德克的布蘭奇也走入了這個,女性在愛情中的誤區。這個問題,在當今社會仍不少見。所以追求自由的斯特里克蘭感到窒息,他的應對措施就是:逃離。
阿塔是斯特里克蘭在塔希提島上的女伴(或許也可以稱作“妻子”)。她不是白人,是個新教徒,因而也沒有那么多的規矩。像其他女人一樣,阿塔也是由于斯特里克蘭的才華而愛上他;不同之處在于,她從不約束斯特里克蘭的行為,也從不對斯特里克蘭指手畫腳簡直像一個仆人在服侍他(當然,我不提倡這種愛情觀)。為什么斯特里克蘭以前有那么多情人,卻無法維持長時間的關系,在阿塔這里就可以?原因就在于,他在阿塔身上除了可以獲得自己需要的“性”,還可以感到“自由”。
我想我和斯特里克蘭與德克都不一樣。我這個人比較貪心,如果條件允許,我不會放棄理想也不會放棄名利。簡而言之,“月亮”和“六便士”,我全都要。
月亮與六便士讀后感十篇四
“滿地都是六便士,他卻抬頭看見了月亮”
斯特里克蘭,一位在別人眼中家庭美滿,事業有成的證券經紀人,突然拋下所有,遠走他鄉,只為在陌生城市,做自己熱愛的事。
他在巴黎窮困潦倒,吃盡苦頭,甚至勾引救命恩人的妻子,導致她自殺。這些麻木不仁的舉動,從另一個側面磨練了他對藝術的感知力以及堅定夢想的信念。他對家人朋友和情人都非常的殘忍冷酷,對世俗的一切表現的傲慢不屑,然而對自己熱愛的藝術(畫畫)有著一種超越本能的、癲狂的癡戀乃至極致的追求。
時光荏苒,他最終厭倦了繁華的大都市,直到與塔西提島的相遇,才讓他徹底停留下來。這是一座古老而美麗的島嶼,在那里,他娶妻生子,同時創作了很多偉大的作品。
以上就是毛姆《月亮與六便士》這本書的故事梗概。個人覺得,理想和現實、崇高與卑賤,在這部小說里體現的淋漓盡致,主人公斯特里克蘭,對現實生活粗俗麻木,同時也具有無人能及的超凡意志和精神追求,這一切都反映了人性當中的予盾。
在大多數情況下,人喜歡隨大流。斯特里克蘭具備一種極端人格,世俗人情并不能容忍他,可是作為藝術家,他的瘋狂與執著卻如鉆石一般珍貴,在他的宇宙里,美就是一切,因為那是上帝在人間投下的影子。(藝術家是僅次于上帝的存在,他們能了悟世間真理)
讀完整本書,似有所感,很慶幸,自己沒有因為生活過得平庸,而去隨波逐流。也沒有因為心存夢想,而選擇離群索居的生活。
做自己最喜歡的事,過自己想要的生活。夢想和現實,精神與物質,并非對立、兩難選擇,我們都可以活出屬于自己的、獨特的生命意義來。
月亮與六便士讀后感十篇五
《月亮和六便士》是毛姆的一部非常著名的小說。它有很高的聲譽,就算沒有讀過的人,也會大概知道它的核心思想是什么,偽文青們都很喜歡的一本書。
看完后,我被里面那幅美妙的畫面所震撼了。在我讀它之前,我認為這本小說的主人公是一個可愛的年輕人,他為自己的理想奮斗了一生,卻依舊很窮。我認為,至少是一個善良和純潔的人。然而,看了這本書之后,才發現主人公是一個脾氣暴躁和粗魯的大叔。而這位大叔是以著名畫家高更為原型的。
我沒有研究高更的真實歷史,小說中對真實世界的描述有時牽強附會,卻還是讓我感到真實。也許,真相并不是這部小說的初衷。雖然這個天才有非凡的天賦,但就我個人而言,我不喜歡他。盡管表面上不負責任,對家庭帶來了傷害。而我最討厭的是他對朋友的態度。
我忘了唯一崇拜他的朋友的名字,我們就叫他小胖吧。小胖也是畫家,看了他的畫后,很珍惜。男主雖然脾氣暴躁還沒有禮貌和修養,小胖還是對他很好。
不幸的是,男主不但忘恩負義,還出軌了小胖的老婆。其實這一點邏輯我一直覺得小說沒有解釋清楚,因為一開始小胖的妻子是很討厭男人的,對小胖卻很有愛心。后來莫名的被一個男人吸引了。
或許,一千個人讀同一本書都有不同的感受吧!這就是我在看這本書的一些感受。
月亮與六便士讀后感十篇六
20xx年,第五本讀完的書為《月亮和六便士》,作者為:威廉·薩默賽特·毛姆。該部小說的原型為法國印象派畫家保羅·高更。
為什么會讀這本小說呢?一是,朋友推薦說這部小說不錯,二是,無意中看到網上評價不錯。其實,剛開始讀這本小說的時候,我根本沒有讀進去,一直到第三章,才開始進入狀態,直到我讀完整本書,我又回過頭去重新讀了第一章和第二章。這部小說描述了斯特里克蘭不顧世俗的眼光、貧窮的糾纏、疾病的折磨;堅定、頑強、執著追求藝術道路的過程。讀完這本小說,我認為作者描述了一個追求心中月亮(或者可以理解為理想)的畫家,放棄了六便士(或者可以理解為安穩的生活),鑄造了不凡的人生和不朽的作品的故事。
從剛開始的不太懂,到后來的一口氣讀完,我的讀書心得為:一、作者的寫作手法很奇特,他以旁觀者的視角描述了畫家斯特里克蘭的一生,并且語言很樸實;二、在畫家斯特里克蘭追求其藝術的道路上,貧窮,嘲笑,捷,疾病一切一切的困難都顯得微不足道,對于他來說,只要能畫畫,一切足以,可以感覺到內心的寧靜滿足。畫家斯特里克蘭或者是畫家高更給予我的啟發是:要找到心靈中真正熱愛的事物,然后用盡全力去追求,遵從內心。
我還特意搜索了保羅·高更的畫作。保羅·高更(paul gauguin,1848—1903)法國后印象派畫家、雕塑家,與凡高、塞尚并稱為后印象派三大巨匠,對現當代繪畫的發展有著非常深遠的影響。當然,作為一個外行人,我自然也是讀不懂這些傳世作品,但是,通過《月亮與六便士》,我從側面了解了高更追求心中月亮的那份堅毅鑄造了這些作品。
最后,我記得在小說結尾描述:在南太平洋的塔希提島,斯特里克蘭將一幅畫送給庫特拉斯醫生的水果畫,我在網上找到了高更的這張水果畫,不知道是否對應小說里描述的那張水果畫。
月亮與六便士讀后感十篇七
現實生活中,不知道你是否有這樣一個朋友:他在銀行工作長相一般,業績湊合,有老婆和孩子親親啃啃養家糊口,不愛說話——總之在任何場合都是一個不大起眼的人,然而,你能想象這樣的朋友,有一天會離家出走嗎?在留下一張內容為“晚飯已經準備好了”的紙條之后他離開了與自己在一起生活了17年的妻子和兩個孩子,那一年40歲,身上只有100塊,等到你聽說他的消息時,據說他已經到了巴黎正從頭開始學畫畫,要做一個畫家。
很難想象,在現實生活中找到這樣的一個人。如果我問你,你的答案肯定是no!但毛姆卻寫了這樣一個人,他叫查爾斯。似乎全世界都在追逐夢想的時候,他卻在追逐自己的厄運,他住在巴黎最破舊的旅店內,五年之后,他貧病交加,躺在小閣樓里,奄奄一息,若不是朋友相救,他幾乎一命嗚呼,后來淪落成了碼頭工人。又過了幾年,他自我流放放到南太平洋的一個小島上,身患重病,雙目失明,臨死之前將自己的巔峰之作付之一炬。
我們應該怎樣去評價這樣的一個人呢?
你也許認為他是傻的,有那樣穩定的工作,美滿的家庭,為什么要離家出走呢?你也許認為他是瘋的自私的,沒有責任感的拋棄妻子,扔掉了所有身份,一走了之。我們反過來問問自己,我沒有這樣的勇氣去追逐自己的夢想。我們都明白這樣一個道理,生活不止眼前的茍且,還有遠方詩和遠方的田野!我們有真正的走去屬于我們的那個遠方看過嗎?哪怕在路上也好。可惜沒有。
每當我們去做一件自己渴望已久的事情的時候,總會在左右衡量,會不會打破現有的一切——自己拼盡全力得來的,為了獲得謀生的機會而得來的這一切。舉一個很簡單的例子,當我們再報考專業時有的同學明明很喜歡某個專業,但就是沒有報。因為想到自己以后的就業,以后的身份以及應當承擔的責任,就放棄了。我們每天都拼了命的給自己做加法,何時去嘗試做一做減法!放松自己,就像查爾斯那樣,拋棄了自己丈夫、爸爸、朋友、同事、英國人的身份。走向那個內心真正的查爾斯!有時你會發現生活賦予你的每一種身份,似乎是一種無形的綁架。
理想與現實,藝術與生活,感性與理智,物質與精神,人生總會給我們出選擇題,而我們卻總覺得己沒得選,其實是我們不敢選,沒有勇氣去選擇。的確,夢想與現實之間有無法逾越的鴻溝,是妥協著茍且著;還是為了夢想,不顧所有。每個人都在糾結著權衡著。我們每一個人心中都向往月亮,總會覺得遙不可及。不得不為六便士而踽踽獨行。真的有這樣一種人:腳在泥濘中,心卻開出了花,我想我們就是這一種人。
但是我還是想問:你有追逐夢想的勇氣嗎?
遠在滿地都是六便士的時候,你可以抬頭看見月亮!
月亮與六便士讀后感十篇八
沒想到這是一本類似于人物傳記的書。閱讀前并沒有看簡介。只覺得這本書的書名詩意滿滿。
如果單純當做故事看,并不是很有趣,因為在敘述主人公的故事的主線之外加了許多看起來并無關聯的“旁枝末節”,有些生澀,有些看起來無趣。感覺毛姆是一個謙虛和善的人。不去管故事是否真實他用一種現實主義的表現方式敘述故事,使其讀起來有很強的真實感,但是內容卻是一個在現實基礎上,“不切實際”追求理想的奇怪的甚至可怕的人的故事。
作品得到了眾人認可的人不一定就一定有高尚的情操,但是他很有可能有跟別人很不一樣的地方。
斯特里克蘭一頭扎進理想的態度和重婚后的土著妻子愛塔是相配的。塔希提島這個包羅萬象的地方和他也是相配的,他在那里(塔希提島)終其一生,全身心地投入創作。原來錦衣玉食的妻子追求虛榮,要求他時刻戴起面具保持“體面”,他逃離。其后的女人又要占有他,企圖從繪畫手中奪走他,可是繪畫對他來說比一切都重要,他拋棄了妻子兒女和優渥的生活,不是為了追求所謂“真正的愛情”,結果悲劇收場。那時候的斯特里克蘭冷漠得讓人害怕。
月亮與六便士讀后感十篇九
終于讀完了這本書。
好像每年年底的時候才靜的下心讀書,這可真是有點糟糕呢。
讀之前其實聽過很多關于月亮與六便士的探討,大家都在說關于理想與現實的選擇。但其實我在讀的過程中,看到的更多的關于人性的探討。以前沒有讀過毛姆的書所以不是很了解他的寫作特點。但在這本書里我看到的是矛盾。毛姆寫人真的很厲害,寥寥幾筆就活靈活現。斯朱蘭,德克,人性的矛盾在他們身上體現的非常充分。斯朱蘭極具繪畫天賦,極具個性,直率灑脫——作為旁觀者也許你會這么認為。但你若是與之親近,而你只是我這般的俗人,你大概會覺得他自私冷漠不識趣,游手好閑不務正業,拋家棄子,對德克的好忘恩負義。德克也同樣如此,是的,作者筆下的他雖然繪畫才能一般但是眼光獨到,他很早或者說是最早發現斯朱蘭是天才,同時他又很惜才,對斯朱蘭照顧有加。可是德克的善良和同理心由于缺乏底線,讓人忍不住看不起。從不同的側面來看他們,他們的每一面好像都是人性的極端,當這些在同一個人身上體現出來,你會感到矛盾,但是很真實。天才與自私,善良與軟弱,多希望不是這樣的組合呀,可是偏偏人性就是復雜。而越是個性分明的人越體現出這種復雜。斯朱蘭筆下的其他人物,比如斯朱蘭夫人,布藍琪以及大溪地的那些女人們,毛姆幾筆就寫出了她們的特點,有很多書友覺得是毛姆對女性有偏見。對此我保留我的意見,畢竟我不曾了解過毛姆和他的時代背景,我更愿意相信那是寫作需要,是為了突出斯朱蘭的人物特點。
書中關于斯朱蘭作品的描寫我有點get不到,我實在是藝術素養太低,見識太少,想象力又匱乏。希望自己以后多多增長見識多多接受藝術作品的熏陶,也許那個時候再來讀這段會有不一樣的感悟。書中大溪地的描寫確確實實的讓我羨慕了,仿佛桃花源一般,與我一直所幻想的地方幾乎沒有差別。大溪地于斯朱蘭是歸宿,不知我的歸宿在哪里。更不知是否能夠找到,是否有足夠的個性去尋找。
可斯朱蘭的后半生活的太純粹了。我只是個平凡的普通人。
月亮與六便士讀后感十篇十
一直想看的一本書。它太有名,腦海里一直重復著這樣一句話——滿地都是六便士,只有他看見了月亮。
直到我真的開始閱讀這本書,到第二章結束,也沒能讀懂它的好。后來,看見這個四十多歲、有著美滿家庭、事業有成的男人卸下了世人眼中充滿艷羨的光芒,不顧一切要去追求創作夢時,我的心竟也是顫抖著的。
誰能想象,誰又能相信,這個男人放棄了擁有的財富與地位,卻僅僅是因夢想。他說,我告訴你了我必須畫畫。這可由不得我。一個人要是跌進水里,他游泳得好不好無關緊要,反正他得掙扎,不然就會被淹死。
每每感受到這個瘋子體內的瘋勁,每每同情他的命運時,我就會想到二十一歲的自己。那時的我又何嘗不是如此?為了心里莫名燃起的一團火,后來我想那可能真的只是一團偶然升起的無名火,冒冒失失地開始了飛蛾撲火的人生。
只有對平庸的人生心有不甘罷了。反正,我得掙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