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后感,就是看了一部影片,連續劇或參觀展覽等后,把具體感受和得到的啟示寫成的文章。讀后感對于我們來說是非常有幫助的,那么我們該如何寫好一篇讀后感呢?下面我就給大家講一講優秀的讀后感文章怎么寫,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漁夫的故事讀后感篇一
今天看了格林童話中的漁夫的故事,這個故事著重講了漁夫妻子如何貪婪的幾件事,后來卻什么都沒得到。現在我就來說說吧!
很久以前,有一個漁夫他和妻子住在海邊的窩棚理,靠打魚為生,一天,漁夫釣了一條很大的比目魚,比目魚對漁夫說:“好心的漁夫,請你把我放了吧,我會報答你的。”善良的漁夫把比目魚放了,但他什么都沒要,空手而歸,妻子見他什么都沒帶回家,很生氣,漁夫就把比目魚的事說給她聽,妻子聽后很氣憤,讓漁夫去找比目魚要房子,漁夫違心的去找比目魚并要到了房子,貪得無厭的妻子有命令漁夫去找比目魚要宮殿和要做上帝,結果比目魚什么都沒給她,她還是住在原來的小窩棚里。
這個故事就是告訴小朋友們對任何事都不要象漁夫的旗子那樣貪得無厭,太貪婪的人是不會有好結果的,什么事都要通過自己的努力和付出,才能獲的成功。
漁夫的故事讀后感篇二
在暑假里,我讀了著名童話《格林童話》中《漁夫的故事》一文,這個故事讓我增長了許多智慧。
故事是這樣的:從前有個漁夫家境貧寒,靠打魚生活,漁夫有個習慣,每天只打四網魚,決不多打。
一天,他來到海邊,連打了三網都是些玻璃和破瓦罐。他很晦氣,便默默祈禱最后一網能打到魚。
第四網撒下去,網落到水底好一會兒,漁夫才收網,可網太重,拉不動,漁夫走到水里,拼盡全力才把網拖上岸來。定睛一看,網里有一個被錫封著的膽形的黃銅瓶,上面印著所羅門大印,漁夫喜笑顏開,心想:這個黃銅瓶能值十個金幣。漁夫抱著瓶子搖了搖,很重。于是用小刀小心地去掉瓶口上的錫,可什么都沒有。一會兒,奇跡發生了,漁夫看著發愣:一股青煙從瓶中冒出來,升到了空中,變成了一個巨大的魔鬼。
魔鬼起先發誓誰救了它,它救報答誰。300年一直沒有人救它,它就改變了主意,誰救了它它救殺死誰。漁夫面臨被殺死的危險,便急中生智說:“你這么龐大的身軀怎么可能在這個小小的瓶子里呢?我實在是無法相信,除非我能夠親眼所見?”魔鬼聽完,搖身變成一縷青煙鉆進了瓶子,漁夫馬上拾起蓋印的錫封,把口封住,并大聲地說:“不知報答救命知恩的家伙,在大海里永遠住下去吧!”漁夫說著,把瓶子又重新仍回了大海。
這篇故事中的主人公漁夫以聰明的頭腦戰勝了魔鬼,我也從中明白了這樣的道理:遇到任何事情,無論多么險惡,我們都不應該驚慌失措,只有開動腦筋,沉著應對,一切問題都會迎刃而解。
讀了這則寓言故事,使我受益非淺,它教會了我在今后的成長過程中如何去面對困難。
漁夫的故事讀后感篇三
[漁夫讀后感]漁夫讀后感這個故事主要講:曾經有個漁王常常向別人抱怨自己的兒子的捕魚技術十分平庸,沒有長進,漁夫讀后感。有一個漁夫聽了,告訴漁王只有讓兒子自己去體驗成功和失敗,才能吸取教訓,技術才會有長進。
“漁夫”說的話,使我明白自我“修煉”的重要性。知識不是完全靠長輩教的,更多的是在長輩的引導下,靠自己去獲齲文中的“漁王”一直讓兒子跟隨著自己去捕魚并一直手把手地教兒子捕魚技術,卻沒意識到就是自己這樣過分的溺愛自己的兒子,使自己兒子失去了自己出海鍛煉的機會,造成了兒子捕魚技術沒有長進的后果。“漁王”的兒子因為父親的溺愛,失去了自己應該有的經驗、感悟和教訓,真是可憐。俗話說得好:“親自下河知深淺,親口嘗梨知酸甜。”只有自己去積累經驗,去感悟,去吸取教訓,才能進步。
這個故事,使我想起一件事。有一次我在陽臺上發現前幾天還滿滿的澆水壺,里面的水只剩下一半了。我去問 爸爸、媽媽,可是他們都說沒動過。這讓我覺得十分奇怪,想來想去,還是想不通是怎么回事。媽媽人我自己去找答案。之后幾天,我不停的觀察、思考,從身邊的資料中尋找答案。終于我知道了那一半消失不見的水是因為蒸發作用,跑到空氣中去了。我這才明白媽媽一開始沒有告訴我答案,就是為了培養我的自學能力。
我明白了自我“修煉”是很重要的'。
可是,魔鬼不但不謝漁夫,而且還想吃提漁夫。勇敢的漁夫不但不害怕,而且把魔鬼騙回了黃銅瓶,封上了錫印,把它封到了海里。
聯想起胡教師上課時的提問,我不禁臉紅了。胡老師說:“假如我們碰到險惡的環境,或者是一條兇惡的狗,我們會怎么辦?”當時我怔住了,這能怎么辦啊!
胡老師說了,漁夫和魔鬼相比,力量差得太遠了,可是他并不慌亂,而是積極開動腦筋,想出制服魔鬼的辦法。在我們生活中,也會遇到許多類似的情況,雖然世界上并沒有魔鬼,但作者卻告訴了我們:“正義力量一定能戰勝邪-惡勢力,對付魔鬼那樣的兇惡敵人,不能抱有幻想,施加仁慈,而要敢于斗爭,依靠自己的智慧和力量去戰勝它。”
也許真的不好吧?
又聽說狗是怕人的,當你向它沖去的時候,它逃跑得比你快,如果我當時勇敢的向它反沖過去,怕的也許就是那只狗了。
唉!又想起了同學們常念的順口溜:“困難象彈簧,你弱它就強;你強它就弱”。一切“魔鬼”,兇惡的野狗,就是那一個個困難,“你強它就弱”。我們一定要勇敢起來,戰勝所有的“魔鬼”。
漁夫的故事讀后感篇四
今天,我讀了一篇名為《漁夫的故事》的文章,這是一篇選自阿拉伯民間故事集《天方夜譚》里的故事。講述了一個貧窮的漁夫有一天撒了好幾網,沒有捕到魚,卻撈到了一個封印了一個巨大魔鬼的黃銅瓶。好奇心的驅使,漁夫用小刀撬開了銅瓶上的封印,一股青煙彌漫,一個巨大的魔鬼,披頭散發,高高的聳立在漁夫年面前。善良的漁夫救了魔鬼的命,可是魔鬼卻恩將仇報要把漁夫殺死,漁夫用他的聰明智慧把魔鬼騙回了銅瓶里,把銅瓶扔回了大海。
這個故事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從小爸爸媽媽就告訴我要學會感恩,滴水之恩當涌泉相報,這個惡魔不僅不感激漁夫的救命之恩,還要把漁夫殺掉,真是忘恩負義。記得上學期我們語文課本學到過“贈人玫瑰手有余香”,平時我們在幫助別人同時,也會得到別人的幫助,就算是再小的幫助,也要學會感恩。
雖然惡魔非常強大,可是善良、勇敢的漁夫,冷靜下來想辦法,想出了不相信巨大魔鬼可以住在銅瓶里這個辦法,把魔鬼騙回了銅瓶里,最終戰勝了兇殘的魔鬼。就像我們在學習和成長中也會遇到的許多的困難和挫折,就好比那魔鬼,當我們面對困難的時候就要像漁夫對付魔鬼那樣,要勇敢面對,冷靜的想辦法解決。
漁夫的故事讀后感篇五
你一定看過不少民間故事、傳說、神話吧!今天啊,我就看了一個國外的民間傳說,名為《漁夫的故事》。
這是一個在阿拉伯民間傳說中廣為流傳的一個故事,它講述的是:從前有一個漁夫,他非常窮,只能靠撒網捕魚來維持生計。有一次他撒了三次網,卻什么也沒有撈到,在第四次撒的時候,他用漁網撈到了一個重重的瓶子。滿懷好奇的他打開了瓶子,不料從里面出來一個高頭大馬的魔鬼,準備要吃掉漁夫。漁夫很害怕,但漁夫很冷靜,他想出了一個辦法。漁夫說他不相信魔鬼能鉆進這么小的瓶子里,讓魔鬼在鉆一次,輕而易舉地將魔鬼騙回了瓶子,扔進了大海。
在這個故事中,漁夫與魔鬼有著鮮明的對比。漁夫雖然窮但卻非常聰明,懂得用智慧去戰勝魔鬼。但魔鬼卻十分兇惡,就像《農夫與蛇》中的那條蛇,凍僵的時候非常可憐,等體溫恢復后居然反咬了農夫一口,惡魔也是這樣。也許他真的很恨沒有人來救他,但他竟然知恩不圖報,反而要吃了漁夫,也是罪不可赦的。就是因為他的這個愚昧的決定,才使得漁夫將他重新關進瓶子里,回到了大海。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每當在危機關頭,就應該像漁夫那樣要鎮定、冷靜,然后想辦法消除危機,不要慌亂、緊張。并且,無論在什么時候,你都要相信:智慧可以給予我們無窮的力量!
智慧可以讓一個矮小的人打敗一個高大的人;智慧也同樣可以使人化危機為轉機,化轉機為安全。
我們不能失去智慧,不能沒有智慧,我們應該讓智慧之花永遠盛開在我們的心間!
漁夫的故事讀后感篇六
很小的時候我就讀過《漁夫和金魚》,至今我還記憶猶新。今天我又讀了一遍。
書中的大意是這樣的:從前有個老頭和老太婆,住在蔚藍的大海邊,他們住在破舊的泥棚里整整三十三年。每天老頭撒網打魚,老婆婆在家紡紗織線。
有一次,老頭兒向海里撒下魚網,只拖上來一些泥沙,老頭兒第二次向海里撒網,拖上來的是一些海草;老頭兒第三次撒下魚網,網到一條魚兒,這不是平常的魚,是一條金魚。金魚苦苦哀求地說:“放了我吧,我會給你貴重的報酬!”老頭又奇怪又害怕,他打魚三十三年頭了,從來沒有聽過魚會說話,老頭兒把那條金魚放了。回到家,老頭兒把這件事告訴了老婆婆,老婆婆指著老頭兒大罵:“你這個傻瓜,真是個蠢貨,不會拿金魚做報酬呀!氣死我了,和它要只木盆也好呀!”老頭走向蔚藍的大海,向金魚訴說。后來老婆婆又要木房子,又要做富貴的人,還要別墅。最后她還想讓太陽和月亮聽她的指揮。盡管老太婆前幾次貪婪的要求金魚都答應了,但她最后的'要求太過份,金魚就不同意了,結果老太婆還是一無所有。
讀了這個故事我知道了:像老婆婆這種為了自己的享受而得寸進尺的人,是會受到懲罰的。不管自己是什么處境,我們應該“發憤圖強”爭做最好的自己。
“知足者常樂”幸福要靠自己的雙手去獲得,靠別人得到的幸福是短暫的,而靠自己勞動得到的幸福才是永久的。
今后我要更加努力學習,去實現我的美好理想。
漁夫的故事讀后感篇七
今天我讀了一篇《漁夫和金魚的故事》,讓我懂得了做人不能貪得無厭,要適可而止。
故事講的.是:從前有一個老頭和他的老太婆住在大海邊,靠捕魚為生,過著貧窮的日子。一天,老頭捕到了一條會說話的金魚,金魚哀求道:
放我回大海吧,我可以滿足你的任何要求!
善良的老頭沒有向金魚要任何東西,就把它放回了大海。回到家,他把這件事告訴了老太婆,老太婆勃然大怒:
為什么不向它要點什么?去,快去要只新的木盆來。
漁夫沒有辦法,只好到大海邊向金魚求情,金魚滿足了他的要求。新木盆有了,但老太婆又要房子,房子有了,又要當貴婦人,做膩貴婦人,又要當皇帝,又要當教皇……。每次金魚都接受了老頭的要求,幫他達成心愿,但最后一次金魚什么也沒說就離去了。老頭回去一看,金碧輝煌的宮殿消失了,眼前仍是那破舊的小木屋,老太婆依然在門邊,守著那破木屋......
仿佛一切事都沒發生過一樣。
從這個故事中我明白了做人要踏踏實實,幫助別人不應該向別人索取回報,要靠自己的勞動獲取幸福,不要一味的貪婪。因為貪婪是永無止境的,只會讓人越陷越深,不能自拔。
漁夫的故事讀后感篇八
《漁夫和金魚》是一篇童話,是俄羅斯著名文學家普希金所寫,主要講了一位漁夫抓到了一條會說話的金魚,金魚懇求漁夫只要將他放回大海,就滿足漁夫的要求。他本來什么也不想要,但是他老婆想要,有了一件又要一件,不停的讓漁夫去找金魚要東西。最后,他老婆許的愿望是讓她成為海底的主人,讓金魚來服侍他,金魚終于忍無可忍,把一切曾經給過她的東西都收回了。
這首詩告訴我們:做人不可太貪得無厭。詩中最令我贊嘆的是作者對金魚心里的描寫,普希金并沒有用“金魚心想……”等句子,而是巧妙地運用了“大海微微起著波瀾”、“蔚藍的大海翻動起來”等語句,通過大海的變化,寫出了金魚從感激到震憤的心情。文中的老太婆是一個驕橫、兇狠、貪得無厭的人。作者通過她由窮變富、又由富變窮的遭遇,指出像老太婆這樣貪心的人都是沒有好下場的。
其實,知足才是最重要的。
漁夫的故事讀后感篇九
從前有一位漁夫和他的妻子生活在大海邊,他們靠打魚為生。一天,漁夫和往常一樣去打魚,當漁網拉上來的時候,網里只有一條小金魚,小金魚開口說話,只要漁夫放了它,它就能滿足漁夫的愿望。漁夫把它放了,卻什么也沒有要。回到家后,漁夫把經過告訴妻子,妻子罵了漁夫一頓,讓金魚實現她愿望。起初只是要了一個木盆,然后是木房子,接著又要當貴婦人、女皇,妻子的野心一次比一次大,最終要當海上女霸王,還要讓金魚當她的仆人。金魚發怒了,把所有的都變回了原樣。
做人一定不要貪得無厭,否則,就會像漁夫的妻子一樣最終一無所獲。有一個人中了特等獎,一下子變成了富人。但他沒有見好就收,以為自己還能中特等獎,變得更富有,然后他就一直,不但把中獎的錢全花光,還借了很多錢,然而一次也沒有中,最后債臺高筑。
還有一個故事:有一個村民在院子里隨便挖了一下,挖了一個金元寶,就以為自己院子里還有金元寶,就一直挖,最終房子倒塌了,院子也沒了,變得無家可歸。
不僅是別人,我自己就有貪心的親身經歷。有一次爸爸給我五塊錢買零食,五塊錢對我來說并不是小數目,于是我就買了五角錢一包的干脆面。打開之后,津津有味地吃起來,吃到最后,發現包裝袋里有張獎券,我中了“再來一包”,我很開心!決定把剩下的四元五角都用來買干脆面。我把干脆面吃完后,肚子非常的脹,一包一包地看,我滿懷期待地再次中獎,結果一包都沒有中。這回我的心情非常沮喪和懊悔,從那以后,我再也不貪心了。
大家一定都要有知足常樂的平和心態,貪得無厭是不會有好下場的,有可能最終一貧如洗。
漁夫的故事讀后感篇十
我想大家都應該聽過一個《漁夫和金魚》的故事吧!故事中的漁夫是一個愛護動物又善良的人,他的老婆卻截然不同,他的老婆是一個貪婪而又自私的人,被漁夫捉住的那條金魚是一條知恩圖報的金魚,我別喜歡它.漁夫在故事中是一個特別怕他老婆的人,他老婆讓他去干什么,他就干什么.漁夫的老婆三番五次的讓漁夫對金魚提要求,金魚卻每一次都滿足了漁夫的要求,沒有拒絕.最后,漁夫的老婆竟然貪心到想當海上的霸王,還要讓太陽和月亮都聽從她的命令,金魚覺得她非常貪心,還是沒能讓她如愿以償,一切又變回了原來的樣子.
這個故事讓我知道了:做人要知恩圖報,不能恩將仇報,更不能有恩不報,成為一個人人都不想接觸的人.就像我們的父母就是我們的恩人,我們就要報恩.
漁夫的故事讀后感篇十一
這個雙休日我讀了本書,名叫《漁夫和金魚的故事》,它使我感觸很深。
有一對夫妻一直都是靠捕魚為生。有一天,老漁夫捉到了一條會說話的小金魚,他的妻子知道后,就向小金魚不斷地要新木盆,小木屋,別墅,接著還要做皇帝教皇……。最后,他還妄想讓小金魚聽他的使喚。那個妻子的要求這么過份,小金魚當然不會答應。結果,他還落得個一無所有。象那個妻子這樣,為了享受生活而得寸進尺的人,是我們萬萬不可學的。
有的人,為了賺更多的錢,得寸進尺,而不惜一切代價,把所有錢都投進股市,最后還是一無所獲;有的同學,在雙休日拼命打電腦,看電視,不做作業,到了周一得寸進尺,還沉浸在自己的“小天地”里,荒廢了自己的學業,最后一無所獲;而我有一次為了得到更多的獎勵,得寸進尺,提出了過份的要求,結果卻一無所獲。像這樣的事例還有很多……。如果你是這樣的“得寸進尺”,那么肯定會像那位貪婪的漁婦一樣一無所有的。
不過,我們在學習上應該有“得寸進尺”的精神。遇到不懂的題目就要想方設法弄懂它,還要刨根究底,不斷拓深,這樣,我們的學業就有收獲。有時,我們考了一個好成績,也不能沾沾自喜,要知道“山外有山,天外有天”不能做井底之蛙,沉醉在滿足之中,要不斷的“得寸進尺”。要知道學習是永無止境的,這樣才能在學習中不斷取得進步。還有我們不能只學習課堂上老師教的知識,要象海綿吸水一樣不斷地吸取課外知識,擴大知識面,使我們的學習更上一層樓。這樣的“得寸進尺”,我們不但不會一無所有,還會大有收獲。
讀了《漁夫和金魚的故事》后,我才知道原來“得寸進尺”也有正反兩方面的解釋。當然,我在生活上可不能“得寸進尺”,而在學習上卻要“得寸進尺”,甚至“得寸進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