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后感是種特殊的文體,通過對影視對節目的觀看得出總結后寫出來。讀后感書寫有哪些格式要求呢?怎樣才能寫一篇優秀的讀后感呢?下面我就給大家講一講優秀的讀后感文章怎么寫,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藤野先生讀后感初中篇一
在我們每一個人的生命中都會有一位對我們影響頗深,且令我們終身難忘的恩師。即使是魯迅這樣家喻戶曉的名人的生命里也有一位如此令他難忘的恩師——藤野先生。
“一個黑瘦的先生,八字須,戴著眼鏡,挾著一疊大大小小的書。一將書放在講臺上,便用緩緩而很有頓挫的聲調,向學生說自己……”
這是初遇藤野的魯迅對他的印象,如此平凡而又不平凡的外貌給藤野先生增添了不少的神秘感。
藤野與魯迅的正式接觸從一個星期后開始,他為魯迅修改講義“從頭到末,都用紅筆添改過了,不但增加了許多脫漏的地方,連文法的錯誤,也都一一訂正”并且一向這樣持續到他所擔任的課程全都教完為止。
雖然藤野先生在此沒有與魯迅多說什么,但這一經他細致改正過的講義就已經勝過了千言萬語,是啊,還有什么能夠說的呢,老師對學生的愛與期望都已經傾注在這添改過的講義之中了。
“我正因聽說中國人是很敬重鬼的,因此很擔心,怕你不肯解剖尸體。此刻總算是放心了,沒有這回事。”
這是藤野先生對魯迅說的話,當時正處于中國鬧革命的時期,中國人一向被外人所瞧不起,魯迅所在學校的日本同學甚至認為中國人都是低能兒,而藤野先生卻不以為然,他能夠尊重中國人的民族信仰習慣,主動爭取學生的意見,可見在他眼中人人平等。
當得知魯迅要棄醫從文時,藤野先生深表惋惜,送給了魯迅一張他的照片,照片后面的“惜別”二字,截然表現了他對魯迅深深的愛與離別的不舍。他對魯迅如此的熱心期望,不倦教誨,可能只是為了能夠讓魯迅將來在醫學方面有所成就,可能是為了能讓新的醫學傳入中國,他是如此偉大而又無私的一個平凡老師。
這讓我想起《最后一課》這一篇課文,這篇課文寫了小弗朗士在老師韓麥爾先生的感染下,改掉了不愛學習的壞毛病,激起了小弗朗士內心樸素的愛國情懷以及學好祖國語言的職責感。那一堂課,他聽得個性認真,也感受到了知識前所未有的魅力。
看來,老師對學生的影響力是極大的,它有時能改變學生的一生。就像藤野先生對魯迅的關懷之深,使魯迅每當夜里疲倦,正想偷懶時,仰面瞥見先生的照片,便抖擻精神,頑強地與困難做斗爭,堅持自己的道路,才能贏得了萬人的敬仰。
作為一名學生,能夠在生命中遇見這樣的對自己關愛有加、亦師亦友的老師,真是人生的一大幸運啊。良師令人難忘,師恩更令人難忘!
藤野先生讀后感初中篇二
藤野先生,他是一位平凡的的老師,也因此成為了一位不平凡的人。八字胡須,鼻梁上駕著一副眼鏡,深邃的眼睛中蘊藏著智慧與力量,一看就飽讀詩書,知書達理,博學多才。他是大文豪魯迅最敬佩的一位老師。他個子不高,可是他高尚的品質,使他的形象在我心目中顯得高大起來。
他工作認真負責,一絲不茍,從魯迅記錄的一件小事中我們足以看出他的教學嚴謹。有一次魯迅把一條血管的位置稍稍畫偏了一點,這點看似微不足道的小錯誤,也沒能逃出藤野先生的慧眼,他還特地叫來了魯迅,指出這個錯誤。如果我也能想藤野先生一樣的細心,做事謹慎,那么粗心大意,丟三落四的毛病早就沒有了。
最讓我崇敬的是藤野先生的好脾氣,待人永遠溫和,從不歧視任何人,他沒有因為魯迅是中國人而有不公平的待遇,反而主動幫助魯迅學習,利用自己并不多的休息時間,耐心的幫他修改講義。與文中視中國是弱國,中國人都是低能兒的日本人形成了鮮明的對比。這個思想沒有影響到藤野先生。不管別人的目光是否異樣,猜疑,他一如既往堅守著自己的原則。依舊笑臉迎人,依舊用抑揚頓挫的耐心地講解題目。
當時正值年輕氣盛的魯迅,在日本一次看影片時,看到幾個中國人給俄國人做偵探,被日本軍捕獲要槍斃了,圍著觀看的一群中國人竟都鼓起掌來,高呼“萬歲!”這一幕深深觸動了魯迅的心,也是從這一刻起,他醒悟過來,明白過來,解救中國人混沌的靈魂比治療肉體上的創傷更加重要,更加迫切。那一刻他就決定毅然放棄學醫,回到祖國,用一桿鋼筆,來喚醒仍舊麻木不仁的國人。
在日本,魯迅唯一舍不得的就是他最敬重的老師——藤野先生。魯迅把他的照相掛在墻上。每當夜間疲倦,正想偷懶時,藤野先生黑瘦的面貌,抑揚頓挫的教誨,種種在日本的事跡,便都浮現在他的腦海中。給予魯迅寫下去的勇氣和決心。
在我們漫長的學習生涯中,有人會時刻在我們身邊,伴隨著我們成長,他們,就是最敬愛的老師。從小學,甚至從幼兒園開始,我們就已經接觸到一位又一位老師。是啊,老師們如那辛勤的園丁,用知識的清泉澆灌我們這些嫩芽,盡心呵護我們茁壯成長。就想著名政治家斯大林曾經說過:“教師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老師就像一盞高大的燈塔,在茫茫大海中,慢慢的人生路上為我們指引方向。
藤野先生讀后感初中篇三
《藤野先生》這篇散文主要講述了魯迅去東京留學,看到清國留學生“標致”的形象,感到厭惡,便去仙臺學醫,認識了藤野先生。藤野先生十分欣賞魯迅,教給了他許多醫學方面的知識(魯迅也十分尊敬他)。后來,魯迅因為許多事情的發生,明白了只有文學才能拯救國人的靈魂,讓他們堅強起來。因此,魯迅決定棄醫從文,離開了仙臺,也離開了藤野先生。
讀完這篇散文,我感觸很多:一群清國留學生,在看到他們的國人被屠殺時,竟然一個個拍掌歡呼!他們去日本本是為了學習知識,報效祖國,可沒想到的是,他們離開了中國,倒像是去移了民,換了心,賣了國!可作為一名日本人的藤野先生,卻是一位有著高尚品格并且對學生一視同仁的好老師。
藤野先生對魯迅十分關心,每周都為魯迅改一次講義,在工作上十分嚴謹,在筆記上畫的一個血管的位置有一些偏,他都會指出來,魯迅十分感激藤野先生,雖然后來魯迅棄醫從文,但他仍然十分感激藤野先生。
在當時那個年代,這樣對學生一視同仁的老師十分少見,所有人都認為中國人智力低下,就連魯迅得到一個中等的成績都認為是作弊的。可藤野先生卻沒有。他不像別人一樣岐視中國人,反而是加以細心關照。他能夠尊重中國人的民族習慣,對新的知識充滿探索與鉆研精神。
在這一個個片斷中,我看到了那個對學生要求嚴格的藤野先生,那個對魯迅關愛有加,毫無民族偏見的藤野先生,那個對科學嚴謹求實的藤野先生,這樣一位有著高貴人格的老師,也難怪魯迅說:“在我所認為我師的之中,他最使我感謝,給我鼓勵的一個。”
良師令人難忘,師恩更令人難忘!
藤野先生讀后感初中篇四
周末讀了魯迅的《朝花夕拾》里的前幾篇文章,其中我感觸最深的.是《藤野先生》。
魯迅先生的這一篇《藤野先生》,雖說標題確實是關于藤野先生,可文章卻用了大篇幅去寫和藤野先生幾乎無關的事情。其中的冷嘲熱諷,確有深意。
藤野先生是魯迅在日本的醫學老師,他對魯迅十分關心。藤野先生在生活上不是很講究,但他卻為人誠懇公正,對自己的學生誨人不倦,對研究一絲不茍。他糾正魯迅筆記上的錯誤;知道中國人很敬重鬼,特別擔心魯迅不肯解剖尸體。
在我看來,魯迅先生在這篇文章中不僅僅把自己情念藤野先生的情感寄予其中,更是用文字搭建了一個沒有硝煙的戰場。文章層次雜亂,但表達了自己對民族、國家、藤野先生的情感,也許可以說是“一舉三得”。
在上世紀初的“大日本帝國”,就像是插了一對隱形的翅膀,國民的膨脹之心,簡直就像老鼠覺得自己比雞要大一樣儼乎其然。而上世紀初的“大清王朝”,就像是吃了毒藥一般腐朽,可謂是“一手好牌打到爛”,國民猶如幽魂一般零零落落,國家如傀儡一樣,只有軀殼,沒有心臟。
而魯迅先生,恰好又以極其委婉的語言寫出了上述的對比。
藤野先生讀后感初中篇五
在魯迅的文章里,不僅批判了不少偽善麻木的人,還歌頌了一群人:如范愛農,長媽媽等。如果仔細掂量《藤野先生》這篇文章,我會發現,這篇文章的目的不僅在于歌贊藤野先生還別有深意。
《藤野先生》講述的是魯迅在日本仙臺留學時的遭遇,“我”留學時遭到了同學的嘲笑、譏諷,卻受到了“我”的恩師藤野先生無微不至的教導、關懷。藤野先生溫和熱心、認真負責,沒有種族歧視。他成了魯迅“最使我感激、給我鼓勵”的老師,也讓我對當時一切同情中國的外國友人產生深深的敬意。他們的同情和熱心無不描述著什么叫“關懷”,什么叫“友善”。
在文中,魯迅高度贊揚了藤野先生沒有狹隘的名族偏見,批判了黑暗社會下渾渾噩噩的人民的思想、行為。細想一下,為什么魯迅會毅然棄醫從文,離開自己的恩師,依然做著那份危險的工作呢?就是為了治愈人們麻木不仁的心靈,喚醒他們的愛國意識。自己的同胞要被槍斃了,卻在一旁大聲歡呼“萬歲!”。他們盡管有健康的體魄,思想卻是病態的。魯迅也正是因為意識到這一點,才會離開藤野先生,一筆做標簽,諷刺黑暗和不平。
不僅是此文,在魯迅的其他文章中也在不斷歌頌和抨擊一切。比如:《野草》中有一篇文章,名為《這樣的戰士》,他便贊揚了攻擊黑暗的人,諷刺了那些“正人君子”;再比如:《朝花夕拾》中的《無常》,痛擊了社會的黑暗,贊美了像“無常”那樣善良的人物。
我們要向魯迅致敬,更要向那些友好而熱愛和平的外國人致敬!比如白求恩,他在抗日第一線奔忙著,完全忘卻了自己是個外國人,凡是接受和看到他治病的人都為之感動和自愧不如。后來他病逝了,一切收受他品德感染的人都在為他悲傷,連毛主席也為他寫了一篇悼文。我認為,藤野先生和白求恩一樣,都在為中國的發展而忙碌著,只是他們的方式不同而已。總之,為一切有不可磨滅的貢獻的人點贊。(王子彤)
藤野先生讀后感初中篇六
勤于學習才能樂于施教。每當我們看到一本好書的時候,內心總是會忍不住記錄內心的啟發和感想,那些從著作中所冥思震撼人心的話語,那些從著作中所觸摸感動靈魂的文字,我們都能通讀后感傳遞出來。
《藤野先生》也同樣記錄了魯迅的心路歷程,學醫救國到棄醫從文的轉變,表達了魯迅深深的愛國主義情感。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教材中出現教師形象以們獨特人格魅力影響著們學生也啟發著我們當代教師:提高自身修養增強人格魅力努力提高教學質量給學生以影響一生精神食糧。
《藤野先生》也同樣記錄了魯迅的心路歷程,學醫救國到棄醫從文的轉變,表達了魯迅深深的愛國主義情感。
藤野先生讀后感初中篇七
良師是一把通靈的鑰匙,望之使人頓生光彩,聽之使人開智增慧,敬之使人一生幸福。藤野先生無疑就是這樣一把引領魯迅打開幸福之門的金鑰匙。
在這樣一個時代,中國正是貧弱受人壓迫之際,留學生們在異鄉仍不思進取,屬實令人心寒。“你改悔罷!”很普通的一句話,卻直擊人心——中國是弱國,所以中國人都是低能兒,所以可以隨意嘲諷,所以不需要顧及中國人的自尊心。看吧,國弱人卑,落后就該受欺凌,看吧,悲民……不!藤野先生沒有啊!他沒有狹隘的民族主義,他沒有對“弱國”來的'魯迅進行歧視,他沒有嘲諷,這是魯迅感激的恩師,是熱血高尚和藹負責的“結合體”,他本人素質良好,本應得到敬重!
藤野先生希望新的醫學傳到中國去,他對魯迅不倦的教誨,是引領魯迅“開門”的良師!
藤野先生讀后感初中篇八
有這么一個人,他在魯迅的眼里和心里是偉大的,他是最使魯迅感激,給魯迅鼓勵的一個老師,他就是魯迅的“男神”一一藤野先生。
在我看來,他內心有愛,溫柔以待這世界。
他有著對學生的關愛。他對魯迅的關愛體現在方方面面。為了魯迅的學業,他每周都會訂正魯迅抄的講義,從頭到尾,甚至連文法的錯誤也不放過,細致到非常人所及。聽說中國人是很敬重鬼的,他就很擔心魯迅會不肯解剖尸體,直到魯迅實習了一周才算放心。然而在得知魯迅將棄醫并離開仙臺時,競凄然悲哀得沒有說話,分別前還交給魯迅一張自己的照片,并囑咐魯迅他也寄一張自己的過來,時時通信告訴自己此后的情況。在當時的留學生話中,少不了丑惡喪性的清國留學生,少不了虛妄失格的日本學生,對于魯迅而言,藤野先生無疑是流入冰冷,失真的心海的一股暖流,每回憶起,剎那間,春曖花開。
他有著對醫學的熱愛。他追求學術上的精湛。他聽說中國的女人是裹腳的,但具體不清楚,便不恥下問,向魯迅請教。這無不透露出他有著對知識無止境的渴望與追求自始至終都在不斷地改進,完善,豐富自己。事實上,又有幾人能真正做到這一點?我們大多數人不都是安于現狀,活在自己狹小灰暗的世界里?而藤野先生對講義的訂正也無非體現他嚴謹細致的做事風格,換星期六他都依然在研究室研究頭骨。若是現在,便稱之‘’工作狂”了罷。但與一些工作狂不同的是,他不為金錢而工作,不為生活而生活,而是為心之所愛而奮斗。因為熱愛,所以堅持,熱愛,讓每一刻的脈博與呼吸都變得有意義。
他有著對社會的大愛。魯迅寫道“他的對于我的熱心的希望,不倦的教誨,小而言之,是為中國,就是希望中國有新的醫學,大而言之,是為學術,就是希望新的醫學傳到中國去……”的確如此。在我看來,更大而言之,是為社會。他對魯迅所做的種種,實際上就是對社會美好的祝愿。他希望世上的每一個人都能沖破病魔的禁錮,每一個人都能健康快樂地度過一生,世界的每一個角落都遍布晴天。這在無論是過去還是現在爾虞我詐的現實中是何等的珍貴!
他,藤野先生,教會魯迅什么是關愛,讓魯迅在蜚短流長中倍感溫曖;教會魯迅什么是熱愛,使得魯迅以筆為槍,打出的口號響徹神州;教會魯迅什么是大愛,讓魯迅號召所有人用心去愛這個社會。
愿你被這世界溫柔以待,愿你有真心熱愛并愿意為它付出一切的事業,愿你發自內心地深愛我們所處的社會,愿藤野嚴九郎這個名字被所有人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