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看完一部影視作品后,相信大家的視野一定開拓了不少吧,是時候靜下心來好好寫寫讀后感了。如何才能寫出一篇讓人動容的讀后感文章呢?接下來我就給大家介紹一些優秀的讀后感范文,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吧,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孟子的讀后感篇一
原文:
行之而不著焉,習矣而不察焉,終身由之而不知其道者,眾也。
人不可以無恥;無恥之恥,無恥矣。
恥之于人大矣,為機變之巧者,無所用恥焉。不恥不若人,何若有人?
釋義:
一個人的生命本來有道,但沒有反省自修,反而迷心逐物,向外馳求,一輩子隨波逐流不知去向何方,就變成平常人,也就是凡夫、眾生了。
如果作人做事,不知隨時隨地反省檢查自己過錯的話,德行是不會有所進步的,如果能時時自我反省,發現自己的過錯,那么這一天活著的生命就是有恥,就是有慚愧心。假使犯了過錯,不但不自我反省,反而自我辯護認為沒有錯,甚至推過于別人,也就根本無慚無愧了。
有慚有愧之心,是平常進德修業最大的關鍵。佛家學說也是如此,認為慚與愧,是人生修養非常重要的善行。有些人,非常聰明伶俐,做錯了事,自己運用機心,很巧妙地為自己辯護,肯定自己沒有錯,這一類人,就是用心極不誠實,非常狡猾的人。慚愧兩個字,對這種人根本用不上。當你不如人的時候,假如自己還沒有慚愧心,那你怎么能夠做到和人家一樣呢?人都有好勝上進的心理,看見別人比自己好,卻困于自己的壞習慣,只是自卑,不肯自求進步。其實,不必怕不如人,只要發一個慚愧、有恥之心,自己努力,別人也許十日能做到的事,自己百日、千日總可以達到與別人同樣的程度吧,甚至超越。可是一般人,往往不會自我承認無恥,反而容易犯自卑感的毛病,其實能夠有自卑感,已經是有知恥的動機,但是必須要拿出勇氣,不要被自己的自卑感淹沒,更要奮發向上進德修業,作人做事要這樣,修養心性更要如此。
讀后感:
先賢所講的無恥之心在哪里?慚愧之心在哪里?在食品安全問題上,道德和良心已經完全沒有了底線。
好在我們還有油條哥、托舉哥以及無數的志愿者和好心人,在這些道德模范的引領下,每個人都應心存善念,心存慚愧之心,在起心動念、言語造作時一定要想想這樣做能否對得起父母、對得起祖宗、對得起自己的天良?能否不讓別人批評我、指責我?用內外的力量約束自己。
相信人只要有慚愧、羞恥心,就自然會守禮,自然能夠盡義務,企業效益自然會提升,社會環境也自然會和諧。所以從當下做起,從自我做起吧。
孟子的讀后感篇二
在我很小的時候,就聽說過《孟子》這本書,這是一本能教育我們怎樣做人的書,同時也是一位良師益友。所謂聞名不如見面,今天,我就有幸讀到了這本能讓我們終身受益的書。
關于教我們怎樣做人的書我讀的不多,但也涉獵過一些,比如《三字經》、《弟子規》等。但這本書對我影響比較大。這本書主要寫了戰國時期一位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孟子身邊發生的一些故事,我讀后受益匪淺。
在這本書里有幾個故事深深地記在我的腦海里,其中有一個故事叫做《師友之道》。這個故事主要講的是交友要做到“物以類聚,人以群分”。孟子說過“父子有親,群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心”,這“仁、義、禮、智、信"五常之道則是處理人際關系的基本法則,為政治應率先垂范,身先士卒,才能維持社會的穩定和人際關系的和諧。
“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我通過讀《孟子》這本書,使我真正的懂得了做人的道理。我愛這本書,我不會忘記它的。
孟軻的文字,已經是論點論據俱全,長于說理,不若《論語》般讀整書方知邏輯,也不若《道德經》玄妙牽強,讀起來萌化感比較強。《孟子》最吸引我的地方就是先從一般事物說起,再慢慢引出道理,讓別人不知不覺間承認自己的錯誤。
“民為貴 , 社稷次之 , 君為輕”。這是孟子的重民思想。真是啊,廣大的人民群眾又怎么能忽視的呢?《荀子 ﹒ 王制》:“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則載舟,水則覆舟。”沒有人民群眾的支持,多大的江山也能保住嗎?“樂民之樂者,民亦樂其樂;憂民之憂者,民亦憂其憂。”譯:君主把百姓的快樂當作自己的快樂,百姓也就會把君主的快樂當作自己的快樂;君主把百姓的憂患當作自己的憂患,百姓也就會把君主的憂患當作自己的憂患。這個思想一直延續到現在。以人為本,“三個代表”,黨的宗旨,無不是 “民為貴 , 社稷次之 , 君為輕”的體現。
《孟子》中有許多具有哲理性的句子。“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譯:動用心思的.人治理別人,動用體力的人被人治理;被人治理的人養活別人,治理人的人靠別人養活。
孟子經常用一些完整的小故事、寓言來表達自己地觀點和看法。而這些小故事和寓言就慢慢變成了今天我們常用地成語,如“揠苗助長”、“五十步笑百步”、“再作馮婦”等等,可見孟子思想對我們地影響對我們來說不可不謂深厚。
孟子所說的“揠苗助長”演變到今天一般都說成是“拔苗助長”,但說的都是同樣一個道理,孟子認為教學和學習知識如同植物生長一樣,都有自己的規律,必須循序漸進,而不能揠苗助長,急于求成。“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勿助長也。無若宋人然。”一定要不斷地培養義,心中不要忘記,但也不要一廂情愿地去幫助它生長。不然就會像宋人那樣“閔其苗之不長而揠之”,把自己累得不行不說,還枯死了禾苗,得不償失。要想幼苗茁壯成長,只有勤于耕耘。不愿耕耘,拔苗助長,必然失敗。就像人的成長與發展一樣,同樣要遵循規律,通過自身的努力使自己的根基一點點變得牢固,才能吸收更多的養分,成長得更好,由一顆幼小的樹苗長成一株參天大樹。孟子在告訴我們做事情要遵守規律的同時還提醒人們凡是應順其自然,適應事物本身的發展的速度和方向,正所謂:“其進銳者其退速”,即是繼承了孔子“欲速則不達”的思想。當我們太想辦成一件事的時候,往往急于求成而顯得過于浮躁,沉不住氣,冒冒失失的前進就失去了方向和重心,把握不住事物前進和發展的速度,方而更容易迷失方向。()孟子的觀點就好像力的作用和反作用的道理一樣,作用在一個物體上的力越大,那它產生的反作用也就越大。同樣,如果我們在一件事情上傾注了太多的精力和心血,付出了太多的努力,那我們必然抱有更多的希望和企盼,而一旦事物的發展出乎我們的意料和想象,那我們將比用平常心對待一件事物的時候更難以接受眼前的事實。所以凡是我們不必看得太重,按照事物發展的規律,盡最大的努力,做最壞的打算,這樣,當事情成功時,我們才不致于過于高興,被成功的喜悅麻痹了清醒的頭腦;在事情失敗時,才能以一顆平常心對待,不致于過于失望和難過而喪失了前進的勇氣。
孟子的讀后感篇三
《孟子》是儒家的一部經典巨著,系統的為我們闡述了治國之道和孟子思想。與孔子相比,《孟子》對中華儒家思想也有著極其深厚的影響,它是孔子的儒家思想的傳承與完善,是剖析“仁愛”精髓的亞圣之作。每次讀《孟子》,都會有洗滌心靈的感覺。
與孔子時代的儒家思想相比,孟子不僅僅是傳承,而且還對儒家思想進行了完善和解釋。“仁”本來是一個空洞的概念,沒有理論基礎來解釋,孟子修繕了理論基礎,彌補了不足。對于“仁”的理論基礎,孟子認為這一切都來源于人的本能。他認為這是人與身俱來的人性,這是與禽獸最大的區別。善一直存在于人的心中,只不過有些人是為了一己私欲而做的壞事,這是私欲對于善念善念的控制。孟子對于“人本善”的提出無疑是對“仁愛”的最好解釋,這也是對后人道德修養方面最大的啟發。道德修養的提高也是《孟子》中很重要的內容,孟子認為個人的反思和思考相對于教育來說,更顯得重要。教育只是被動的接受,而個人對于自己德行的思考才是升華。一個人要有好的修養,首先要接受教育,要刻苦學習,反復思考和反思,這樣才會有進步。對于反思,也就是孔子《論語》所說的“一日三省吾身”。孟子的這些思想對于宋明理學家們都有著極大的影響。
“茍為后義而先利,不奪不饜。未有仁而遺其親者也,未有義而后其君者也。王亦曰仁義而已矣,何必曰利?”這是孟子在政治主張上一個縮影。孟子的仁政思想在孔子的基礎上提出了君王個人德行的重要性,這是才是仁政的基礎。君王對待子民就應該像父母對待子女一樣,子女對于父母也要順從。當然,在那個時代,這些先進的理念有著歷史的局限性,孟子沒有考慮到封建階級制度的根深蒂固,這些都是不能實現的”空談”。但是這些政治主張的提出也從側面體現了孟子對于民間疾苦的同情。
“周公沒,圣人之道不行;夢珂死,圣人之學不傳。道不行,百世無善治;學不傳,千載無真儒。”讀《孟子》,就是學做人、為政。這是兩千年多來《孟子》一直深受我們喜愛的原因。
孟子的讀后感篇四
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執厥中。
在讀本書的時候,將上篇十六字心傳反復看了很多邊。因為之前我有斷斷續續在看《孟子與公孫丑》、《原本大學微言》等書,好像每本書都會提到“內圣外王”、“內養外用”這一中心思想,反復看這十六個字,使我更加印證了在讀《原本大學微言》時,一個簡單的字有很多層的涵義,一個字、一個音就代表了一個觀念,甚至幾種觀念,包括一個字在古文中怎樣寫?為什么要這樣寫,都是大有學問的,這是我之前未學到的,所以開篇就讓我很受益。
“內養外用”,也就是充實自己內在的學問,修養,朝圣賢的道路上走,從事濟世救人的大業。我們談不上走圣賢道路,更談不上濟世救人,但能透過讀書、學習,身為職員、家長把自己的思想行為,做到恰如其分,由內在的學問、思想的修養,而發揮到外在利己利他的事情上來,將“萬事追求適度”來做為我們對理想生活的準則。
身心修養是做一個人的根本。我們每個人有生以來要扮演很多的角色,職員、家長、父母的孩子、社會的一員,不論處在什么地位都要盡力去扮演好自己的角色,這就得修養自己,當然這也是很難的。因為人的思想情緒是非常微妙的,也是非常危險的,凡是人都有欲望,比如好奇心、好勝心等,歸納起來都是欲望,有時不當的欲望能毀滅所有的一切,我們自己的思想領導自己正就正,領導自己壞就壞,所以我們做人處世要持平,導正自己的思想。
孟子曰:“盡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則知天矣。存其心,養其性,所以事天也。夭壽不貳,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孟子說:盡自己的善心,就是覺悟到了自己的本性。覺悟到了自己的本性,就是懂得了天命。保存自己的善心,養護自己的本性,以此來對待天命。不論壽命是長是短都不改變態度,只是修身養性等待天命,這就是正確對待命運的方法。
前段時間朋友來電說日子過得很累,不幸福。我們就幸福這兩個字展開了討論,究竟怎樣才能幸福呢?可能每個人的感悟不同,定義自然就不同,通過討論我們一致認為有一個好的心態,就會擁有幸福。人生在世,坎坷磨難在所難免,不如意的事十有八九,如果自己不能調整好心態,生活就容易打死結,必然給我們帶來額外的痛苦,因此要靜下心來,把自己心的根源找出來,調整這個“根源”,然后就可以“知其性”。
時間匆匆逝去,我們都會慢慢變老,從起點到終點,自然而又必然,這是每個人的路,不能逃開也不能躲開。一生,仔細想想就該盡力、盡心活好!扮演好我們每個人生階段需要扮演的角色。
孟子的讀后感篇五
作為傳統文化的鼻祖,孟子于中國的影響是達數千年之長遠,我輩后人自然難以三言兩語以攬括,雖然我的認識只是管錐之見,但孟子本人的思想、精神和氣魄卻如穿透萬里晴空的紅日,即使我的視野和眼識短淺,也已感到了耀眼的光芒。
首先,我覺得孟子的厲害處正在于,所提倡的“仁義”思想最能抓住事物的本質要害。孟子看到“生”、“利”是對事物利益關系的短視,而仁、義卻能長遠影響到未來,故有“舍生取義”、“舍利取義”之說。狹義的“仁義”是指封建時代人倫的忠義孝悌,實則是千百年來對孟子的誤解,因為從五四新文化運動以來,三綱五倫已革了命;《中庸》講:“道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那末,此“仁義”還有永恒的意義可言嗎?所以我們今天理解孟子的“仁義”,實應站在高處,從廣義入手:如同道家的`“道”、佛家的“菩提”,都是對客觀普遍規律的認識,孟子的“仁義”也不二致。而這種認識,可讓孟子如一熟練漁夫的手鉗在了螃蟹扼要的部位,任螃蟹用力再猛,縱有大腿大腳亦是擺脫不了。無論事物表象出現多么錯綜復雜的問題或困難,孟子皆顯得不昏沉也不散亂,經常化險為夷、轉難為易,而綽綽有余。
當今著名于世界的“系統論”、“系統思考”,雖口口聲聲反對舍本逐末,而要動態、長遠地看事情,說透了:皆可從孟子的仁義思想找到雛形。用偉大領袖的話“干振而枝披,將麾而卒舞”,以形容孟子的仁義之道最為恰當不過了。而抓不到仁義精髓的人,有如行走在茫茫沙漠或海洋上,終生疲命于隨時浮現的海市蜃樓的追逐中去。
雖然讀《孟子》的時間不長,然而孟子光明的仁義之道已足以令人受益終生了,最后,再對孟子的仁義之道作一總結:一是其舍末逐本的思想,二是其獨行特立的精神,三是其駕馭形勢的氣魄。
孟子的讀后感篇六
孟子,是我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他一生的經歷很曲折,小時候的孟子因受環境的影響,很貪玩。孟母因此搬過三次家,第三次家,他們搬在了一個書院旁邊,孟子因此變得非常好學,時不時跑過去偷聽先生講課,孟母看到了很欣慰,就送孟子去上學。孟子在學堂里,經常因為有自己的見解,而去頂撞先生。孟子長大后,創辦了一個學院,教導弟子。他為了實現自己的愿望——仁義治天下,就帶著弟子們去游學。可是,無論他到哪個國家,沒有哪一個君王愿意接受,他們都是以戰爭的方式來打江山。到了老年,他覺得自己的愿望不可能實現了,就回到家鄉來教學。
其實,孟子的做法沒有什么不對,因為戰爭,會給人類帶來災難,人們會無家可歸。用仁義來治理天下,人們都會擁戴這個君王,覺得這個君王是個好君王。
就像我們生活中,常常因為些小事,而動怒,打架,為什么不能靜下心來好好的談論,而是用武力來解決事情呢?現在,世界上還有許多國家在打仗,這有什么好處呢?這只會讓人們受苦,這些戰爭災區的人們是無辜,為什么要他們來承受這一切呢?為什么不能停下戰爭來談判呢?這對雙方都有好處。
讀了《孟子的故事》我感觸很深,它讓我明白了,無論做什么事情,都不能用武力來解決,要用文明的方式來解決。
孟子的讀后感篇七
今日我讀到孟子曰:“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義所在。”我頓感心門大開。
孟子說:“通達的人說話不一定句句守信,做事不一定非有結果不可,只要合乎道義就行。”孟子認為,說話不必拘泥于世俗所謂的守信,行為不必拘泥于世俗所謂的有始有終,最重要的是以道德的大義所在來引領自己的言行。大義所在,其言必信,其行必果。
我這段時間有時候為這個事情煩惱,因為我前段時間被一個朋友說我不信守自己曾經說過的話,做事半途而廢。我先不管他說的有理無理。但是我覺得自己這方面確實不夠好,有時候,會做一些讓人失望的事情。
孟子的話,讓我明白了很多,事情應該從我做事的目的開始,如果我做的事情是符合大義的,一定會信守自己的承諾,把事情進行到底。而有時候,一些無關緊要的小事,不必放在心上。我以后要是想做一個信守諾言,做事有始有終的人,定當將自己所做的事情,做在正途上,行在大義上。
有時候碰見別人不能信守自己的諾言或者半途而廢的時候,那得看看我們要求他做的事情是不是符合大義。
有時候我們經常像圣經里的法利賽人一樣,用小義來標榜自己,“看見了沒有,我都沒有違反自己的諾言。我做事都會堅持到底的。”我們也要他人在所有事情上都要遵守承諾,堅持到底。試問我們所要求他人的承諾和事情都符合圣經上的教導嗎?圣經上說,沒有一個人是義人。耶穌來是給人帶來拯救和自由。
我今后要自由的活著,那些要我在小事上同樣遵守他們規矩的人都見鬼去吧。合乎圣經上的教導,我都會聽從。
我活著是為了榮耀神的名,但是我要是沒有這么做,求神的憐憫我,為我赦罪,使我得自由。
小小心得,如若理解出錯,請大家留言糾正!
孟子的讀后感篇八
在我很小的時候,就聽說過《孟子》這本書,這是一本能教育我們怎樣做人的書,同時也是一位良師益友。
所謂聞名不如見面,今天,我就有幸讀到了這本能讓我們終身受益的書。
關于教我們怎樣做人的書我讀的不多,但也涉獵過一些,比如《三字經》、《弟-子規》等。
但這本書對我影響比較大。
這本書主要寫了戰國時期一位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孟子身邊發生的一些故事,我讀后受益匪淺。
在這本書里有幾個故事深深地記在我的腦海里,其中有一個故事叫做《師友之道》。
這個故事主要講的是交友要做到“物以類聚,人以群分”。
孟子說過“父子有親,群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心”,這“仁、義、禮、智、信"五常之道則是處理人際關系的基本法則,為政治應率先垂范,身先士卒,才能維持社會的穩定和人際關系的和諧。
通過這個故事讓我知道,交友不能看這個人的財產和地位,重要的是看這個人是否有才能,值不值得讓你學習,這樣才能交到真正的朋友。
在這本書里還有一個讓我受益匪淺的故事,這個故事就是《成熟自己》。
在這個故事里講的是仁義,這個經常聽到的詞,在孟子看來,就好像良好的'種子一樣,種下去以后生根發芽,耐心呵護,最終使之成熟收獲。
如果種下去了,但沒有收獲,那和雜草沒什么區別了。
這個故事讓我懂得了,每個人都要追求人生目標,都要追求自己理想的人格,如果半途而廢,那自己付出的再多努力也就沒有什么意義了。
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
我通過讀《孟子》這本書,使我真正的懂得了做人的道理。
我愛這本書,我不會忘記它的。
唐宋八大家之首的韓愈曾說“求觀圣人之道,必自孟子始”,當代諾貝爾物理獎獲得者楊振寧曾說“三十歲后,我做人處世全靠孟子”。
孟子被譽為亞圣,是中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他將孔子的思想發揚光大,構建了自己思想的完整體系,提出有許多重要的思想創見。
孟子主張“仁政、兼愛、非攻,和平,反對戰爭,人性向善”。
個人感覺《孟子》比《論語》更為豐厚可讀,是儒家最重要的經典之一,也是現代人不可缺少的精神營養。
今天,我坐下來靜靜的攤開這本書,再次讓思想在孟子的精神世界中遨游感悟。
孟子的代表作是《梁惠王上下》、《公孫丑上下》、《滕文公上下》《離婁上下》、《萬章上下》、《告子上下》,這幾篇文章我反復誦讀,頗有感受:
在《梁惠王上下》中,孟子認為:王道和仁政是立國的根本。
為政者應該施行王道,反對霸道,實行仁政,反對暴政。
仁義的準則應該是為政者處理國家政事的根本立腳點。
仁義的思想應該貫徹在國家政治生活的各個方面。
“制民之產,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蓄妻子。
樂歲終身飽,兇年免于死亡”。
這句話說的是,如果在經濟上能使大家安居樂業,社會自然就安定,政權自然就鞏固了。
而在思想上,要樹立起“不忍人之心”,要樹立起仁愛的觀念。
在關心民眾疾苦,要為解除民眾的疾苦而盡心竭力,做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有無幼以及人之幼”。
在這篇《梁惠王上下》中,體會到一個國家的安定繁榮和發展,需要做到優則與民同憂,樂則與民同樂。
在《公孫丑上下》中,孟子倡導仁義,主張施行仁政。
他認為:“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行仁政,得人心,就多助;不行仁政,不得人心,就寡助。
在《滕文公上下》,孟子強調士大夫要有“大丈夫”的氣概,在立身行世方面要注意節操;要做到“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要做到“居天下之廣居,立天下之正位,向天下之大道;得志與民由之,不得志獨行其道”。
在我認為,孟子是懷有匡正天下的巨大抱負的。
在《離婁上下》中,講到了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思想。
在我看來,修、齊、治、平,從本質上說,就是施行仁義之道。
得天下,在于得民心;得民心在于行仁政。
孟子是以集成儒家的道為己任的。
在《萬章上下》中,通過對歷史的闡述,宣揚“君權神授”的思想,在《孟子·盡心上下》中“孔子登東山而小魯,登泰山而小天下。
故觀于海者難為水,游于圣人之門者難為言”孔子登上魯國的東山,整個魯國盡收眼底;在圣人門下學習過的人,便難以被其它言論所吸引了。
表面上指泰山之高,實際指人的眼界。
這一點告訴我們要不斷尋求突破,超越自我,不斷積淀,使自己站得更高看得更遠,形成更開闊的視野和人生境界。
在生活和事業的征途上,我們經常都只能看到眼前的事物的發展,或者“一葉障目”,被一點小障礙阻擋了視線。
為眼前利益的迷惑而看不到長遠的發展呢,為視野不夠開闊而錯失了機遇。
因此我們要努力登上人生的“泰山”,觀到事業的“大海”,摒棄“井底之蛙”的心態,做一只向往“井外世界”的“青蛙”,向著更高更遠更開闊的境界靠近。
感觸最深的是《告子上下》這篇,在闡述行善論的學說。
第一,人性本是善。
孟子說:“人之性善也,猶水之就下也,人無有不善,水有無不下。
人的性善,是普遍的共同屬性。
第二,人性之所以是善就在于人們都有一種內在的先天固有的道德意識。
孟子說:“惻隱之心,人皆有之。
羞惡之心,人皆有之。
恭敬之心,人皆有之。
是非之心,人皆有之。
正因為人們存在著內在的鮮艷的道德意識,所以人性是善的。
第三,人們的行為如有不善,是由于后天的外在環境造成,不是人性本身邊不善。
第四,對于這種善的本性,或者善的本心,必須著意的加以培養。
培養的途徑和方法,在于專心致志的存心養性。
作為儒家文化的先祖,孟子與孔子合稱孔孟,對中國的影響長達幾千年,直至今天依然影響著我們的為人處世,思想道德。
其思想精華博大精深,今天我只是管中窺豹摘錄下自己淺短的感受和心得,孟子思想的厲害之處在于不管是闡述怎樣施行仁政治國平天下,還是做人處事,他都能先從一般事物說起,再慢慢引出道理,讓別人不知不覺間承認自己的錯誤。
總之《孟子》是一本非常好的書,每次誦讀都會使人感受頗多,受益匪淺,它可以平和我們煩躁的內心,可以讓我以圣人的精神為指導,在現實生活中做的更好!
孟子的讀后感篇九
人們常掛在嘴邊的話,我竟然不知出于《論語》。像“父母在,不遠游。君子坦蕩蕩,小人常戚戚,不在其位,不謀其政。道不同,不相為謀,任重而道遠,死而后已,朽木不可雕也。三十而立……”
我讀《論語》這部書,當然不是想從中覓得修身、齊家的孔門秘傳。我只是在這部書中認識了一個迂闊率性、明知其不可而為之的孔子,一個多才多藝、誨人不倦的孔子,一個食不厭精、懂得生活樂趣的孔子。學貫中西的學者們常把孔子和古希臘哲人蘇格拉底相提并論。蘇格拉底是被雅典民主政權處死的,據說是自由精神阻止他逃亡。但我更喜歡孔子的直言不諱:“道不行,乖桴浮于海”,這同樣是一種自由精神。打開《論語》去讀,像是穿越幾千年的時光隧道,看到群雄逐鹿,爭霸天下的春秋時期,產生了孔子一個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的言行論述了孝道、治學、治國、為政,為歷代君王所推崇,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儒家思想――中庸之道。他的思想言論不一定與我們今天所處的時代相吻合,但對于影響了幾千年的中國文化的經書,是有必要一讀的。
孔子講究孝道,孝成為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今天的人們卻在褪色,對其講孝是非常必要的,讓他們明白孝是為人之本。子曰:“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于父之道,可謂孝矣。”
“事父母能竭其力;”等。即孔子說;“當他父親在世的時候,要觀察他的志向;在他父親死后,要考察他的行為。”
孟子的讀后感篇十
讀完一本名著以后,相信你心中會有不少感想,這時最關鍵的讀后感不能忘了哦。那要怎么寫好讀后感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孟子讀后感,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今日我讀到孟子曰:“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義所在。”我頓感心門大開。
孟子說:“通達的人說話不一定句句守信,做事不一定非有結果不可,只要合乎道義就行。”孟子認為,說話不必拘泥于世俗所謂的守信,行為不必拘泥于世俗所謂的有始有終,最重要的是以道德的大義所在來引領自己的言行。大義所在,其言必信,其行必果。
我這段時間有時候為這個事情煩惱,因為我前段時間被一個朋友說我不信守自己曾經說過的話,做事半途而廢。我先不管他說的有理無理。但是我覺得自己這方面確實不夠好,有時候,會做一些讓人失望的事情。
孟子的話,讓我明白了很多,事情應該從我做事的目的開始,如果我做的事情是符合大義的,一定會信守自己的承諾,把事情進行到底。而有時候,一些無關緊要的小事,不必放在心上。我以后要是想做一個信守諾言,做事有始有終的人,定當將自己所做的事情,做在正途上,行在大義上。
有時候碰見別人不能信守自己的諾言或者半途而廢的時候,那得看看我們要求他做的事情是不是符合大義。
有時候我們經常像圣經里的法利賽人一樣,用小義來標榜自己,“看見了沒有,我都沒有違反自己的諾言。我做事都會堅持到底的。”我們也要他人在所有事情上都要遵守承諾,堅持到底。試問我們所要求他人的承諾和事情都符合圣經上的教導嗎?圣經上說,沒有一個人是義人。耶穌來是給人帶來拯救和自由。
我今后要自由的活著,那些要我在小事上同樣遵守他們規矩的人都見鬼去吧。合乎圣經上的教導,我都會聽從。
我活著是為了榮耀神的名,但是我要是沒有這么做,求神的憐憫我,為我赦罪,使我得自由。
小小心得,如若理解出錯,請大家留言糾正!
孟子的讀后感篇十一
說到孟子,我們還會想起“孔孟之道”,他對孔子和儒家思想的繼承和發展,使后世將其與孔子并稱為“孔孟”,孟子大家讀過多少?來看下面小編整理的孟子 讀后感1000:
說到孟子,我們還會想起“孔孟之道”,他對孔子和儒家思想的繼承和發展,使后世將其與孔子并稱為“孔孟”,且稱其為“亞圣”.
孟子三歲喪父,孟母艱辛地將他撫養成人,孟母管束甚嚴,給后世留下了孟母三遷,孟母斷織的千古美談,成為母教之典范.
孟子是戰國時期儒家代表人物之一,繼承并發揚了孔子的思想,成為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師.
孟子曾仿效孔子,帶領門徒游說各國.
但不被當時各國所接受,退隱與弟子一起著書.
其學說出發點為性善論,提出“仁政”、“王道”,主張德治.
孟子提倡“仁、義、禮、智”,并認為,“仁、義、禮、智”四者之中,“仁、義”最為重要.
仁,就是寬厚,指同情、關心和愛護的心態,即“仁愛之心”.
義,就是正直,指正當、正直和道義的性格,即“正義之氣”.
禮,就是謙讓,指禮儀、禮貌和禮節的規矩,即“禮儀之規”.
智,就是才能,指明辨是非、善惡分明和明理睿智的能力,即“智謀之力”.
信,就是誠實,指誠實守信、堅定可靠、相互信賴的品行,即“誠信之品”.
孟子是一個慨然以天下自任,富有使命感的大丈夫.
“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
處身于戰國亂世,他希望用自己的一套仁政理想輔佐諸侯統一天下.
然而現實是殘酷的,在一個分崩離析,中央集權淪喪的時代,武力才是解決爭端,爭取利益的最有效途徑,孟子倡導的“仁政”必然難以被統治者所接受.
雖然不能在政治上有一番作為,但他并沒有自暴自棄,“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行,增益其所不能.
他仍以天下為己任,“正人心,息邪說,距诐行,放淫辭,以承三圣”, 即他仍要把他的思想學說宣布于天下,以此來影響并匡正世風世俗.
除了像“孟母三遷”、“孟母斷機杼”這樣家喻戶曉的故事外《孟子·公孫丑》中說:“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寡助之至,親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順之.
站在正義方面,會得到多數人的支持和幫助;違背正義,必陷于孤立.
關于這一點,告訴我們做事情的出發點要正確,才能得到別人的支持和幫助,得到大家的肯定和承認,才能獲得最后的勝利.
否則,即是你通過一些手段使自己占據了有利形式,但最后還是會失敗.
正所謂“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之所以能在敵強我弱的情況下取得最終的勝利,就是因為我們的行為是正義的,得到了絕大多數人的贊成和支持.
《孟子·盡心上》:“孔子登東山而小魯,登泰山而小天下.
故觀于海者難為水,游于圣人之門者難為言”孔子登上魯國的東山,整個魯國盡收眼底;在圣人門下學習過的人,便難以被其它言論所吸引了.
表面上指泰山之高,實際指人的眼界.
這一點告訴我們要不斷尋求突破,超越自我,不斷積淀,使自己站得更高看得更遠,形成更開闊的視野和人生境界.
在生活和事業的征途上,我們經常都只能看到眼前的事物的發展,或者“一葉障目”,被一點小障礙阻擋了視線.
為眼前利益的迷惑而看不到長遠的發展呢,為視野不夠開闊而錯失了機遇.
因此我們要努力登上人生的“泰山”,觀到事業的“大海”,摒棄“井底之蛙”的心態,做一只向往“井外世界”的“青蛙”,向著更高更遠更開闊的境界靠近.
所以孟子說:“人有不為也,而后可以有為.
縱觀能成大事者,貴在目標與行為的選擇,也就是他們懂得選擇什么放棄什么.
如果沒有目標,或者做多了無用的事情,必然陷入忙忙碌碌之中,成為碌碌無為的人.
如果“東一榔頭西一棒槌”,到頭來只能是揀了芝麻丟了西瓜,終無所成.
“人有不為也,而后可以有為”和“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靜,靜而后能安,安而后能慮,慮而后能得”是一樣的道理,所以,一定要舍棄一些事不做,去做該做的事,具有“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飲”的寧靜胸懷.
然后才能有所作為.
在這個社會里,有些人做著自己做不了或不喜歡的事而一事無成,有些人做著自己不想做的事而痛苦不堪.
孟軻的文字,已經是論點論據俱全,長于說理,不若《論語》般讀整書方知邏輯,也不若《道德經》玄妙牽強,讀起來萌化感比較強.
《孟子》最吸引我的地方就是先從一般事物說起,再慢慢引出道理,讓別人不知不覺間承認自己的錯誤.
孟子說:“我的力氣足以舉起三千斤的東西,卻舉不起一片羽毛;我的視力足以看清秋天野獸毫毛的尖端,卻看不見一車子的柴禾.
大王會相信這話嗎?”話中所說的顯然不符合常理.
宣王說:“不會.
孟子說:“顯然,一片羽毛舉不起來,是因為不肯用力氣;一車的`柴禾看不見,是因為不肯用目力;百姓不被您愛撫,是因為不肯施恩德啊.
所以大王未能做到用仁德統一天下,是不去做,而不是不能做啊.
就這樣,孟子讓君主認識到自己的錯誤.
比起直話直說的諫臣,孟子所說的讓至高無上的君主更容易接受.
道理層層遞進,就像是設下了圈套,一步一步地讓人不知不覺走進去.
又如“權,然后知輕重;度,然后知長短.
物皆然,心為甚.
譯:稱一稱,然后才知道輕重;量一量,然后才知道長短.
萬物都是這樣,人心更是如此.
這樣地向人說明道理,能讓人不服嗎?
“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
這是孟子的重民思想.
真是啊,廣大的人民群眾又怎么能忽視的呢?《荀子·王制》:“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
水則載舟,水則覆舟.
沒有人民群眾的支持,多大的江山也能保住嗎?“樂民之樂者,民亦樂其樂;憂民之憂者,民亦憂其憂.
譯:君主把百姓的快樂當作自己的快樂,百姓也就會把君主的快樂當作自己的快樂;君主把百姓的憂患當作自己的憂患,百姓也就會把君主的憂患當作自己的憂患.
這個思想一直延續到現在.
以人為本,“三個代表”,黨的宗旨,無不是“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的體現.
《孟子》中有許多具有哲理性的句子.
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
譯:動用心思的人治理別人,動用體力的人被人治理;被人治理的人養活別人,治理人的人靠別人養活.
這句知看似現在的社會分工關系.
想想看,遠在古代的人就能有這種思想,能讓人不敬佩嗎?
孟子的讀后感篇十二
論語和孟子都偏向于關心社會政治,孔子的論語一致強調德,君子不器。出發點是修己,終點是治國。尊卑有序與禮,這個思想可以促進社會穩定,保持社會現有秩序,所有從古至今王權都在利用這個。
孟子的文章讀完很有酣暢淋漓之感,行文以喻譬理,大量運用排比,氣勢恢宏,說理性強。孟子文章主要還是以仁政思想為主,但孟子本人人格平等意識很強,他喜歡以五百年應期的圣人自居,也喜歡為先時代的圣人先賢辯護,為舜辯護的篇章最多。
中國人生活中的行為準則,追根溯源就是先秦時期的諸子思想。華夏子孫吃思想老本,一吃就是兩千年,鮮有能跳出此框架者。
孟子的思想不是無根之水,也是有來源的,主要來自上古和孔子之說。“仁者無敵”“民心所向”“不虞之譽,求全之毀”這些日常俗語皆出自孟子,感覺孟子比孔子更灑脫,更性情一點,他不僅喜愛辯論,還擅長辯論。“性善論”是孟子的“仁政”學說的基石,他一生和孔子一樣,奔波游說君王施行仁政,未得償所愿,晚年著書。
他的學說認為人心本善,是環境的影響使人逐漸喪失本性,所以十分強調心性的涵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