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的學習、工作、生活中,肯定對各類范文都很熟悉吧。相信許多人會覺得范文很難寫?這里我整理了一些優秀的范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下面我們就來了解一下吧。
感動中國十大人物先進事跡簡介篇一
朱彥夫回鄉之前,很多村民以為他已經在戰場上壯烈犧牲了。沒想到在1956年卻把這位“烈士”給等回來了,盡管回來的已經是一個“缺胳膊少腿”的戰士,村民們仍舊激動萬分。但在當時,村里依舊貧困落后,大家也沒有對歸來的朱彥夫有著太大的期望。
但這恰恰是朱彥夫所想要改變的,他生長在這里,深知貧困的滋味不好受,上天既然重新給了他希望,他絕不會放棄,他回來就是想帶領村里的老少爺們都過上好日子。
回鄉后朱彥夫先是“閉關”了一段時間,既是為了繼續磨練自己自理生活的能力,也在琢磨如何改變村里落后的面貌,張家泉村歷來是遠近聞名的貧困村,祖輩們都沒辦成的事,要摘掉這帽子談何容易。
村干部們對于這個大膽的想法很支持,很快在山上為他騰出一間倉庫,用石頭壘了板凳桌子,再裝上黑板,張家泉村的夜校正式開學。而朱彥夫理所當然就是村民們的老師了。但“朱老師”這個新角色可一點也不容易,上課時他用殘臂抱著粉筆格外吃力,講課久了雙腿就麻木了,好幾次下課邁不開腿直接摔倒在講臺上;不僅如此,由于夜校離家有2里地,朱彥夫下課天都黑了,因為看不清山路而摔倒那更是家常便飯……為了幫村民在精神上脫貧,朱彥夫吃盡苦頭,打破牙齒和血吞。在他擔任教師那兩年里,從未因為個人原因缺課,他的努力也得到了回報,村民們不少都學會了寫信和看書,還培養出了幾個會計,村里的文化水平真的提高了。
后來,村里的老支書請辭,誰來當下一任村支書?村民們紛紛推舉“朱老師”,人心所向的朱彥夫就這樣當上了村里的書記,這一干就是25年。
接過村支書的擔子,朱彥夫這位重殘軍人一開始還有點猶豫,但村民們已經認定他是村里的領頭人了,他咬咬牙,告訴自己要么不干,要么就要真的到一線跟大家一起勞動。從那之后,朱彥夫每天早早就穿好假肢,戴上墨鏡和一條擦汗毛巾,深入到田間地頭督促生產,不時還會挨家挨戶詢問民情,把村里的現狀全部掌握在腦海里,晚上回到家了仍不休息,還在為村子的未來出謀劃策。
張家泉村的路不是上山就是下坡,為了考察村里的每個角落,朱彥夫這位村支書摔的跟頭比之前更多了,工作中不時“洋相百出”,跟村里的每一寸土地幾乎都有過親密接觸,但朱彥夫對此格外樂觀,總結出自己的四種走路方法:站著走,跪著走,爬著走,滾著走。
感動中國十大人物先進事跡簡介篇二
在劉伯明被飛行學員選中后,他的命運就與國家的命運緊密地聯系到一起,隨著國家的發展,對于劉伯明個人來說,也隨著國家的發展而進步,才能一步一步飛往外太空之中。
作為個人來說,能力很重要,選擇和機遇也非常重要,但是最重要的是國家這個大平臺,只有這個平臺發展足夠大,足夠好的時候,才能提供更多的機遇和選擇,個人的能力才能發揮出來。
感動中國十大人物先進事跡簡介篇三
在進入高中后,體會到父母的辛苦,作為一個小山村的農民,要同時供養6個兒女上學,壓力非常大,日子也過得異常的艱苦。
作為老二的劉伯明,身上的責任感讓他做出一個艱難的選擇,為了減輕父母的負擔,以及想把上學的機會留給弟弟妹妹們。
在高一的時候,他選擇了輟學,跑到當地一個磚瓦廠,搬磚和拉板車,那些對成年人來說都是一項繁重的體力勞動,但是當時還未成年的劉伯明,卻堅持了下來。
搬磚的少年
如果劇情如此發展下去,那么世間將少了一個航天英雄,而某處卻多出了一位搬磚和拉板車的工人。
在父母的勸說下,劉伯明體會到搬磚的辛苦,以及未來的渺茫,他決定用知識來改變命運,他結束了磚瓦廠搬磚的工作,重返學校上學。
感動中國十大人物先進事跡簡介篇四
為保家衛國,您少年參軍、血灑疆場,負傷落下終身殘疾;為重鑄榮光,您放棄護理、回到家鄉,帶領鄉親走出貧困;為告慰英烈,您用嘴銜筆、殘肢抱筆,著書傳承革命精神。“我是雪地里的蚯蚓,雖然沒手沒腳,卻可以使冰封的土地松軟。只要永不言敗,敢于挑戰極限,絕路也可以逢生”,《極限人生》中的這句話便是您人生最真實的寫照、最生動的注腳。
“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您浴血戰場、以身許國,用行動詮釋愛國情懷。在您10歲時,父親被日本侵略者殘忍殺害;14歲那年,您參軍入伍,跟隨部隊南征北戰,歷經戰斗上百次;17歲時,您在朝鮮戰場上身負重傷,昏迷93天后,竟奇跡般生還。醒來之后,您發現手腕以下沒有了雙手,膝蓋以下沒有了雙腳,甚至連左眼也失去了光明。面對這副殘缺的身體,您多次嘗試一死了之,卻發現連自殺都成了奢望。“輕生是自私,自殺是孬種,有勇氣活下去才是英雄!”想到犧牲的戰友,想到指導員的遺囑,您又重新燃起活下去的希望。成千上萬次的練習,您學會了吃飯;無數次的跌倒、爬起,您學會了站立;年復一年的堅持,您終于能夠生活自理。您用實際行動向我們展現了中國共產黨員的堅毅和頑強!
“但愿蒼生俱飽暖,不辭辛苦出山林”,您放棄護理、回歸家鄉,帶領鄉親們走出貧困。作為特等傷殘軍人,您本可以在榮軍休養所里安度一生,但您卻放棄了安逸的生活,選擇回到家鄉張家泉村開啟新的人生。25年的村黨支部書記生涯,您拖著十幾斤重的假肢,看遍了山山水水,走遍了寸土寸田,訪遍了家家戶戶。為提高村民的文化水平,您建圖書館、辦夜校,培養了村子發展的中堅力量;為解決村子的水源匱乏,您打水井、修水渠,徹底解決村子的用水難題;為讓村民早日用上電,7年的時間,2萬多公里的奔波,15公里的架電材料,您讓點油燈成為張家泉村的歷史。沒有左眼,您卻讓家家戶戶燈火通明;沒有雙手,您卻把山村裝點得花果飄香;沒有雙腳,您卻帶領鄉親們走上了一條康莊大道。
“鐵骨揚正氣,熱血書春秋”,您殘肢抱筆、七易書稿,用小說傳承革命精神。“只要你能活著回去,就要想辦法把咱們的犧牲寫下來,傳給今天的人和后代……”指導員犧牲前的囑托一直縈繞在您耳畔。為了完成戰友的臨終遺愿,為了讓世人銘記英雄的壯烈犧牲,為了革命精神能夠代代傳承,您用7年時間完成了《極限人生》這部激蕩浩然正氣的生命之作。兩千多個日夜里,您伏身桌前,用舌頭舔舐著書頁,汗水浸透了稿紙;4本翻爛的字典,50多支用壞的筆,幾百斤作廢的稿紙,這是您寫作歷程的最好見證。一項重要的使命完成了,但您創作的腳步并沒有因此停下。1999年,您又將第二部自傳體小說《男兒無悔》捧給了世人。
命運給了您太多的苦難,正是這些苦難,鑄就了您無比堅定的理想信念、一心為民的高尚情懷、敢于擔當的實干精神。作為青年黨員,我們一定會像您一樣肩負起共產黨員的責任和使命,以“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信念、“抓鐵有痕、踏石留印”的決心、“我將無我、不負人民”的胸懷,投身到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新征程中去。
感動中國十大人物先進事跡簡介篇五
近日,中央宣傳部授予朱彥夫同志“時代楷模”榮譽稱號,并于3月31日,中央宣傳部會同中央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領導小組辦公室、民政部和總政治部在中央電視臺向全社會公開發布“時代楷模”朱彥夫的先進事跡。
魯迅說過:不幸是一所最好的大學。而朱彥夫,又是這所大學中災難最為深重的人。就是他,不論在任何情況下,他始終保有對黨的堅定信念,靠著對黨無限的忠誠精神,靠著自己非凡的毅力,自強不息,用生命譜寫了一曲美的人生價值的奉獻之歌。他的精神是我們學習的好榜樣,是我們每個共產黨人學習的“精神糧倉”。
首先,要學習他始終保有共產黨人的理想信念。正是因為他始終保有共產黨人的理想信念,朱彥夫,在淮海戰役、渡江戰役、抗美援朝戰爭年代,他毅然選擇勇往直前、無所畏懼;在喪失四肢和左眼情況下,他毅然選擇了自食其力、奮發進取;在和平建設和改革開放時期,他能夠在平凡的崗位干出輝煌的業績,帶領村民,千方百計,歷經艱難,發展教育,大搞農業開發,把一個窮山區村,變成全鄉的先進村。朱彥夫,一個四肢不全的人,卻能夠經受住來自社會變革帶來的各種嚴峻挑戰和風險考驗,也正是因為他始終保有崇高的理想信念。只有始終保有共產黨人的理想信念,我們才能在任何時候把握人生的正確方向,在任何時候為社會主義建設添磚加瓦。
其次,學習他始終自強不息奮發進取的精神。在抗美援朝的一場戰爭中,他奮勇抗敵,最后陣地只留下他一個人。當昏迷幾十天的他醒過來時,發現自己沒有了四肢,沒有了左眼,但他沒有被困難嚇倒,而是選擇了做人生的強者,挑戰人生的極限。為了減輕國家的負擔,為了不讓別人照顧,他毅然要求回到了自己的家鄉。憑著對生命的熱愛,他學會了生活自理;憑著對家鄉有熱愛,他奮發圖強,帶領群眾脫貧致富;憑著對知識的渴望,他自學知識并寫出了《極限人生》和《男兒無悔》代表作。他的生活歷程,就是一部自強不息奮發進取的歷程。
再次,學習他始終堅守老百姓這塊陣地的執著。他回到家鄉后,那一天,全村8名黨員齊刷刷地舉起手,選舉他為張家泉村黨支書。很多人眼里他是一個傳奇,但他說:“我這個條件只能是一個字:拼!為百姓,就是守住陣地!”為了改變家鄉的貧困落后面貌,在村黨支部書記的崗位上,一干就是25年;“從那時起,他肩負重任,又捧出了一篇篇描山寫地的絕世文章!他拄著雙拐,爬山頭,到田間,訪貧問苦到家院;他用殘臂、用假肢支撐著大干苦干,開山劈嶺,治山改水,打機井;他躺在地里,跪在溝里,育苗、拔草、澆水;他帶領村民,千方百計,歷經艱難,把光禿禿的荒山,變成了綠山果園;向瘠薄的土地,要出了高產;修道路、搞副業,全村用上了電……”在他的帶領下,一個窮山村,變成了遠近聞名的先進村。他堅守老百姓這塊陣地,也就堅守了一個共產黨的精神高地,永遠值得我們共產黨人學習。
“時代楷模朱彥夫”是廣大黨員干部踐行群眾路線活動的“精神食糧”,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我們偉大“中國夢”的征途中的強大“精神武器”!
感動中國十大人物先進事跡簡介篇六
1943年,鄧小嵐生于河北阜平縣。出生后的她被寄養在當地馬蘭村附近一戶村民家中整整3年,這個被她視為“第二故鄉”的馬蘭,從此與她的生命緊緊相連。
鄧小嵐1970年從清華大學工程化學系畢業,1994年取得高級工程師技術職稱。1999年退休后,鄧小嵐沒有選擇安逸的生活,而是常常回到馬蘭村,默默為村里做事。先后幫助該村翻建學校、修路種樹、改建水沖式廁所、救助貧困戶和貧困學生、發展旅游等。
2003年清明節,鄧小嵐回馬蘭村為烈士掃墓。活動結束后,本想和孩子們一起唱支歌的她卻發現這里的孩子什么歌都不會唱。“我從小就愛唱歌,也喜歡音樂,我覺得沒有音樂的人生太蒼白了,當時我特別心酸。”
第二年,她從親朋同事那里募集樂器,成為村里第一位全才音樂老師,教鋼琴、小提琴、手風琴、吉他……鄧小嵐利用周末和假期給孩子們上音樂課。當年沒有高鐵和高速公路,她需要一大早趕公交、換地鐵,從北京西站乘火車到河北定州,再換乘班車,趕到馬蘭村經常是傍晚6點多。
2006年,鄧小嵐成立了馬蘭小樂隊,這正是馬蘭花兒童聲合唱團的前身。鄧小嵐想辦法給孩子創造機會,帶他們外出表演。2008年,鄧小嵐帶領小樂隊第一次走出大山,在北京中山公園舉辦“馬蘭小樂隊小型音樂會”,演出很成功,受到了許多人的認可。此后,孩子們登上了很多電視臺的舞臺。
2013年,鄧小嵐決定在馬蘭村的山谷里舉辦森林音樂會。縣里幫著建舞臺,鄧小嵐常騎電動車去盯進度。有一天,她急著去看工地,不小心栽進路邊大坑,左腿摔成骨裂……養傷期間,她堅持每天用電話“指揮”音樂節籌備。最終,首屆馬蘭兒童音樂節成功舉辦,歌聲再度飛出大山。
2014年,鄧小嵐帶領孩子們回到了自己的母校清華,孩子們參觀了二校門、工字廳、水木清華,到清華大學藝術教育中心參觀、做客,并在近春園遺址公園表演了精彩節目。孩子們表演的器樂合奏《歡樂頌》等樂曲,贏得了在場觀眾的熱烈掌聲。
2021年,冬奧開幕式總導演張藝謀想邀請大山里的孩子用希臘語演唱奧林匹克會歌,得到了北京冬奧組委的支持。張藝謀說:“我覺得這是天籟之音,它真的是傳遞了我們今天新時代的新面貌——人民的下一代的新面貌。”
終于,馬蘭村所在的阜平縣城南莊鎮的44個孩子組成的“馬蘭花合唱團”登上了北京2022年冬奧會開幕式的舞臺。孩子們身著虎頭服,用希臘語演唱《奧林匹克頌》宛如天籟般的歌聲回蕩在國家體育場,驚艷了世界。
2022年3月19日,鄧小嵐突然病倒了,就倒在她心愛的馬蘭村月亮舞臺上。22日凌晨,鄧小嵐平靜離世,享年79歲。4月8日,北京冬奧會、冬殘奧會總結表彰大會舉行,鄧小嵐被追授為北京冬奧會、冬殘奧會“突出貢獻個人”。
鄧小嵐把生命最后的18年獻給了“馬蘭花合唱團”。她培養出的200多名學生中,有10余人在大學里讀藝術專業,或畢業后從事藝術教育。
感動中國十大人物先進事跡簡介篇七
在美國尤金舉行的20xx年國際田聯鉆石聯賽尤金站比賽,中國飛人蘇炳添在男子100米比賽中,以9秒99的成績并列季軍。蘇炳添成功奪牌讓中國人倍受鼓舞。他是中國的驕傲,更是亞洲的驕傲。他不到最后一秒不放棄的精神,更值得我們深思與學習。人生想要成就一番事業,就必須專注執著,正確科學地把握自己,永不言棄的精神,才能取得成功。
專注精神,不受干擾,是一種智慧。這是一種精神,一種成功所必須的精神。他,年僅25歲,就獲得了獲得了神學哲學雙學位。如果他愿意,他隨時可以成為巴赫音樂最正統的接班人,這就是史懷哲傳奇的青年人生。然而,外界的鮮花掌聲,輿論的吹捧沒有給這個理性的年輕人帶來一絲的浮躁。29歲時,他決定從零基礎學習醫學,拯救非洲難民。從此,他把畢生的精力,都專注地奉獻給了非洲醫療事業,在蠻荒叢林中度過余生。被譽為“非洲之父”的他,臨終時由衷感慨:“上帝啊!當跑的路我跑過了,盡力了,我一生扎實的活過了!”史懷哲的一生可謂專注地做到了追隨奉獻的本心,做了最真實的自己。可見,人想要做好一件事,必須要具有專注精神,才能集中精力,全力以赴。
努力拼搏,科學追求,是一種能力。“蓮實有心應不死,人生易老夢偏癡。”南開馬蹄湖畔的親筆題詩,正是葉嘉瑩先生一生的寫照。已九十歲高齡的她是中國古典詩詞研究領域的開拓者。她研究的方法講究科學,充分利用優勢,她大半生漂泊,所到之處,從孩子到成人,傳播的方法都是讓人喜聞樂見,她也從中得到啟發。葉先生曾說,她的根在祖國,她要為祖國永遠留下古典詩歌的財富。于是,人們依舊能在世界各地華人文化圈內,看到她忙碌的身影。她的一生的努力也終讓一代年輕人感受到了中國古典詩詞的魅力。她因此成為當今詩壇傳播中國古典文化的一員宿將。不管形勢如何變化,她的科學精神和執著的卓越的內涵,卻始終沒有改變,精神矍鑠,風采依舊,真是“蓮實有心”“夢偏癡”。所以,要成就一番事業,執著的精神加上科學的態度,才是成功的雙翼。
永不放棄,更是一種高寶貴的品質。在成功的路上,一定會遇到許多許許多多困難,只有那些不畏艱險,執著追求的人才有希望達到頂點。他生來就沒有四肢,獨特的外表讓人銘記。他就是享譽全球的演說家尼克。胡哲。少年時飽受嘲諷,讓他閃過輕生念頭。但跳進浴缸前他改變了想法,他想要清醒地活著。于是,他苦練演說技巧,到世界各地尋找機會。在被拒絕上百次之后,終于感動了世人。憑著出色的勵志演講,他贏得全球的尊敬。三十出頭也擁有了自己的公司。他說:“沒手、沒腳、沒煩惱。”因此,他的樂觀與堅忍終于帶他度過了最艱苦的歲月,終于駛向成功的彼岸。
感動中國十大人物先進事跡簡介篇八
朱彥夫,1933年出生在人杰地靈的沂蒙山腹地——沂源縣張家泉村。他從小家貧如洗,14歲時就毅然參了軍,1949年光榮加入了中國共產黨。他不怕流血犧牲,先后參加了戰淮海、過長江、打上海、跨過鴨綠江等上百次戰役戰斗。1950年12月,朱彥夫參加了在朝鮮爭奪250高地的血腥惡戰。他所在一個連,在零下30度嚴寒條件下,與裝備精良的兩個營敵人進行殊死搏斗。在彈盡糧絕的時刻,仍然堅持與敵人拼搏。最后陣地上只剩下一個遍體鱗傷的人,這就是朱彥夫。他雙腿膝蓋以下、雙手手腕以上截肢,失去左眼,成了一級傷殘軍人。
朱彥夫從部隊回到家鄉,為了練習生活自理,來家8個月,就砸碎了飯碗141個,菜碟盤子23個,茶碗7個,潑掉飯菜上百次,因摔傷、凍傷用藥90多次……在一次次的失敗中,他一直與命運搏斗。他終于成為勝者!他是一個成功者,1957年,全村8名共產黨員,一致選舉朱彥夫當了村黨支部書記。
上任伊始,朱彥夫拄著拐,拖著17斤重的假肢,到田間地頭查看生產,逐門逐戶察訪民情。他的主意慢慢拿定:治山、治水、造田、架電。一個個山里人想都沒想過的大工程,在張家泉熱火朝天地展開。張家泉三面是山。人多地少的矛盾不解決,張家泉村就永遠吃不飽。朱彥夫帶領張家泉村村民,先后將荒地“趕牛溝”“舍地溝”“臘條溝”變為沃土。為了讓群眾早日用上電,朱彥夫在妻子的照顧下,跑上海、南京、勝利油田、陜西聯系材料,經過艱苦努力,終于讓張家泉村于1978年結束了點油燈的歷史。他帶領村民,千方百計,歷經艱難,把光禿禿的荒山,變成了綠山果園;向瘠薄的土地,要出了高產;修道路、搞副業,全村用上了電……朱彥夫在村支部書記崗位上,經過二十五個春秋,終于把一個窮山村,變成了全鄉的先進村,使村民走上了致富的道路。
1982年至今,從村黨支部書記崗位退下來后,他用嘴銜筆、殘肢抱筆,歷時7年,七易其稿,創作完成了兩部震撼人心的自傳體長篇小說《極限人生》和《男兒無悔》。時任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央軍委副主席、國防部長遲浩田親筆題寫書名并題詞:“鐵骨揚正氣,熱血書春秋”。
朱彥夫的寫作,是用嘴咬著筆與用殘臂夾著筆交替寫作。夏天寫,蚊蟲叮咬得全身起疙瘩,每天只能寫十幾個字,口中的涎水,頭上的汗水,磨破的殘臂上的血水,順筆流下來,濕透了稿紙;冬天寫,雙臂麻木了,筆掉在床上,仍無知覺,劃拉半天,才發現沒寫上一個字。為了回憶一個情節,他會不吃不喝呆上一兩天;為了一個詞句一個字,他搬來字典、詞典查半天,光字典就翻爛了四本;光書稿紙,用了夠半噸。
朱彥夫,一位沒有四肢,沒有左眼,右眼的視力只有0.3,沒上過學,但參加過上百次戰斗,三次立功,十次負傷,動過47次手術的特等傷殘軍人,用超人的毅力,向自己挑戰,向人生挑戰,被譽為“中國的保爾·柯察金”。
感動中國十大人物先進事跡簡介篇九
聶海勝1964年出生于湖北棗陽楊垱鎮一個小村莊里。兒時貧困的生活常常讓父母為區區幾元錢的學費犯愁,只好東挪西借,有時代替學費交到老師手中的竟是一只兔子。聶海勝姐弟六人,他排老六。父母靠種田維持生計,家大口闊,生活拮據。小時候,糧食不夠吃,印象里最多能搜撿到的就是紅薯面做的黑窩子、雜面餅,蘿卜干、咸菜、大醬是家中餐桌上的主菜,因此直到現在聶海勝一聞到大醬味就犯惡心。
聶海勝對待學習,自覺而刻苦。盡管沒錢買學習資料,但課本上的內容,在哪頁哪個位置,他都清清楚楚。讀小學時他經常穿著姐姐的舊布衫,打著赤腳,但學習很刻苦,特別是數學成績好,經常考滿分。初中畢業考試,聶海勝考上了縣重點高中。那個假期,他搬木材、下地干活,掙出了上高中的學費。整個楊垱鎮只有兩個學生考上。學校了解到他的家庭困難,為他補助了救濟金。每次放假,他還去十幾里外的堂兄家幫著搬木材、裝茶葉、下地干活,一個假期下來能掙十幾塊錢。就這樣,他靠自己的雙手掙出了上高中的學費。
感動中國十大人物先進事跡簡介篇十
中國航天員科研訓練中心主任鄧一兵在今日舉行的國新辦天宮一號與神舟十號載人飛行任務新聞發布會上表示,聶海勝參加神十任務發射出征的當天進行了體檢,體檢是空腹凈重72公斤。太空授課時測量出的聶海勝的質量和他的實際體重基本相符。
鄧一兵說,關于航天員聶海勝的體重問題。注意到網上對這個問題的質疑,網上說的67公斤是聶海勝20__年參加神六任務時的體重,截止到20__年已經有八年了,他的年齡也從41歲到了49歲。按照中年人群的體重增長規律,體重增長5公斤是符合正常規律的,而且他72公斤的體重也是符合發射要求的。
鄧一兵表示,在太空授課的過程中,聶海勝用質測儀測量質量的時候,他當時穿著艙內的工作服、內衣、艙內工作襪,還有艙內用鞋,這些重量統計起來大約是1.89公斤。所以綜合上面這些信息,太空授課時測量出的聶海勝的質量和他的實際體重是基本相符的。
感動中國十大人物先進事跡簡介篇十一
為了實現教鄉親們學文化的目標,朱彥夫騰出自家的一間堂屋,用母親做壽材的木板做成書架,買了200多本書,建起了全村第一個圖書室。隨后,朱彥夫又張羅著辦起了張家泉村第一所夜校,夜里常常要艱難地走1公里多的山路給村民上課。夜黑路滑,健全的人走起來都費勁,沒手沒腳的朱彥夫不知在夜間跌倒了多少回。
1957年,朱彥夫被全村的8名黨員推選為村黨支部書記,他開始帶領張家泉村的村民們砌石壘堰、改天換地,在山坡上開出了80多畝“大寨田”,治理了3條大山溝,為村里新增200多畝良田。
1960年開始,朱彥夫帶著鄉親們翻山越嶺打了9口水井,并在村里打了3口用于灌溉的大眼井。他自己繪制圖紙,帶領大家修建起了1500米長的灌溉渠。同時,又成立了村林業隊,建起40畝蘋果園、10萬株的花椒園、2萬株的桑樹園。如今的村民,單是果樹每年就能收入幾萬元,生活富足,原來貧窮的小山村成了致富模范村。
1982年,一場大病之后,他與死神又一次擦肩而過,朱彥夫自知年事已高,體力不支,主動辭去干了25年的村黨支部書記。令所有人都沒想到的是,英雄沒有就此止步,而是開始了另一場戰斗。
他讓兒女買來筆墨紙張、參考書,說:“我是二十六軍的戰士,我要替連指導員完成他的遺愿,把戰斗經歷寫下來,讓后人知道我們是怎樣和敵人殊死搏斗的。忘記過去就意味著背叛!”
可以想象,朱彥夫寫書有多大困難。殘疾的身體讓他吃盡了苦頭:他用嘴銜筆、雙臂抱筆、單臂綁筆,三種方法交替使用。寫不了幾個字,眼睛就疼得難受。他每天只能寫幾百個字,不知多少汗水和血水浸到稿紙上。
另一個攔路虎是文化水平不高,為了寫成這本書,他舔爛了4本字典。由于日夜煎熬,他的視力持續下降,原來的傷口發炎,心臟病加重。不論醫生怎么勸、家人怎么攔,他始終筆耕不輟。
熬過了嚴冬,熬過了酷暑,經過7年的努力,1996年7月,朱彥夫33萬字的自傳體小說《極限人生》出版發行。時任中央政治局委員、副主席、國防部長遲浩田上將親筆題寫書名并題詞:“鐵骨揚正氣,熱血書春秋。”人們說朱彥夫是中國的保爾·柯察金,而遲浩田將軍則說,朱彥夫就是活著的“鋼鐵戰士”!
《極限人生》一出版,便在社會上引起了極大反響,全國各地紛紛邀請他去作報告,在淄博市的一場報告會上,朱彥夫一口氣講了兩個多小時,當場暈倒在講臺上。經搶救治療后,雖然保住了生命,右半身卻從此癱瘓,沒了知覺。英雄永遠是英雄,他硬是撐著病體,經過幾年的努力,又完成了另一部自傳體小說《男兒無悔》。
朱彥夫先后榮獲全國道德模范、全國模范傷殘軍人、山東省優秀共產黨員等榮譽稱號,他用鋼鐵般的意志書寫了自己的“極限人生”。20__年12月12日,朱彥夫家庭被評為第一屆全國文明家庭,受到書記的親切接見,朱彥夫說,這種榮耀和幸福,他終生難忘!
感動中國十大人物先進事跡簡介篇十二
共產黨人講“無我”,是境界,是胸懷,是格局,是心中無私,全心全意為黨和人民事業奮斗;是心中有民,始終把人民群眾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時時為老百姓著想,處處為老百姓辦事。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朱彥夫的事跡平凡而偉大、樸實而閃光,他用自己的樸實純粹、無私奉獻,觸動著你我內心最敏感的情感。
樸實,是立身之本,是大愛無私的人生態度。朱彥夫作為一級傷殘軍人,毅然放棄優越的特護待遇,主動回到家鄉為群眾服務。他擔任村支部書記25年,沒有領過工資,作了上千場報告,沒要過一分錢報酬,還用自己的撫恤金辦夜校,自當教員教群眾識字,自掏腰包采購公用物資。“作為共產黨員,你就得這么干,不這么干,這個共產黨員就是假的,就是虛的。”朱彥夫這些樸實話語,折射著堅定的信念,體現著“無我”的境界。
樸實,就是在平凡的工作崗位上忘我工作、無私奉獻,不計個人得失,展現的是一種偉大的“無我”境界。共產黨人講“無我”,是境界,是胸懷,是格局,是心中無私,全心全意為黨和人民事業奮斗;是心中有民,始終把人民群眾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時時為老百姓著想,處處為老百姓辦事。朱彥夫用行動展現了共產黨員的“無我”境界。
樸實“無我”的人,常常也是精神富足的人,還是最懂得幸福、最享受幸福的人。“起初,自己走幾步不摔倒,就是一種幸福;干村支書,為群眾多辦點好事,也是一種幸福;苦熬七年,寫成一本書,奉獻給社會,更是一種幸福。”在這里,朱彥夫對幸福的理解是那樣樸實,完全超越了個人欲望。從朱彥夫身上,我們看到的是一個奉獻者的“無我”風采,聽到的是一曲奉獻者的“無我”之歌。
心底無私天地寬。今天,我們謳歌英雄、崇尚楷模,不應該止于“誠心正意”的敬仰,而應該有起而行之、始于足下的行動,扎扎實實把每件平凡的事做好。樸實而“無我”,一切平凡的人都可以獲得不平凡的人生,一切平凡的工作都可以創造不平凡的成就。人人如此,涓滴之水終將匯聚成不可阻擋的時代洪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