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記憶力會隨著歲月的流逝而衰退,寫作可以彌補記憶的不足,將曾經的人生經歷和感悟記錄下來,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憶。寫范文的時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優秀范文,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公司的制度的重要性篇一
“制度”一詞,在中國思想史上久已有之。《商君書》中有過這樣的敘述:“凡將立國,制度不可不察也,治法不可不慎也,國務不可不謹也,事本不可不摶也。制度時,則國俗可化而民從制;治法明,則官無邪;國務壹,則民應用;事本摶,則民喜農而樂戰”。
所謂制度,漢語中“制”有節制、限制的意思,“度”有尺度、標準的意思,這兩個字結合起來,表明制度是節制人們行為的尺度。《現代漢語詞典》的解釋是“要求大家共同遵守的辦事規程或行動準則。”《辭海》對制度一詞的解釋為:制度的第一含義便是指要求成員共同遵守的、按一定程序辦事的規程。
同樣的人,不同的制度,可以產生不同的文化和氛圍以及差距巨大的結果。一個好的制度可以使人的壞念頭受到抑制,而壞的制度會讓人的好愿望四處碰壁。這就是制度的力量。“好的制度能讓壞人干不了壞事;不好的制度,能讓好人變壞。”鄧小平同志的這句名言,一針見血言明制度的重要性。
一向守規矩的德國人來到中國,也是見排隊就插隊。看來德國人和任何其他民族的人一樣,既不是天使,也不是魔鬼,一旦脫離本土制度約束,人性中的弱點都會出現,甚至放縱。
無論高傲的美國人、優雅的法國人,規矩的德國人,一旦脫離制度約束,都是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可以選擇、可以改造的是制度,不可選擇、不可改造的是人性。
沒有制度的組織是危險的。我們沒必要非要討論人“性本善還是本惡”,合理的制度,必然是授權與監督同時存在的,既相信你的能力,又懷疑你的本性,用制度來激發你性格中天使的一面,還要用制度來威懾你惡魔的一面。人性與制度的完美結合是社會穩步發展的強大動力 ,約束,是為了飛的更高。古人云:“有制之兵,無能之將,不可以敗;無制之兵,有能之將,不可以勝。”古代用兵作戰就講求嚴格的軍事素養,而素養的養成靠的就是制度的約束。
有這樣一則寓言故事,名為《河水和河岸》,河水認為河岸限制了它的自由,一氣之下沖出了河岸,涌上原野,吞沒了房舍與莊稼,給人類帶來了巨大的災難,它自己也由于蒸發和大地吸收而干涸。為什么尋求自由的河水最終失去了自由和他本身呢?那是因為它尋求的那種無拘無束的、絕對的自由是不存在的。
制度的生命力在于執行,好的制度如果沒有執行或執行不力,其優越性就會成為“鏡中花”、“水中月”,就不能轉化為實際的治理效能。各項制度制定了,就要立說立行、嚴格執行,不能說在嘴上,掛在墻上,寫在紙上,把制度當“稻草人”。否則,制度就成了“橡皮圈”,失去了制度的意義。
制度效能的彰顯,還在于牢固樹立制度觀念,萬事勸人休瞞昧,舉頭三尺有“制度”,人人都擁有一顆對“制度”敬畏之心,將制度形成一種文化,讓制度外顯于行,內化于心。
敬畏制度體現每個人的社會素養,也是必須恪守的人生信條。心有所畏、業有所成,無規矩不成方圓。制度是規范和約束個人行為的一種規則,它代表了一種理想信念和文化力量,既賦予一定的權力,也賦予必要的責任。敬畏制度,便是對責、權、利的一種尊重和信守。
制度的建設與執行,要講究方與圓的結合,剛柔相濟。“方”體現在嚴格,“圓”體現在靈活;“方”體現在是以“制度為中心”的法治化管理,“圓”體現在“以人為中心”的“人本化管理”;“方”側重于治“事”,“圓”側重于治“心”治“人”;“方”是以“事為中心”的法律、制度硬性要求,“圓”是“以人為中心”,相比較更重視思想、文化及精神等機制“軟件”。這就是中國的“方圓哲學”,中國古錢幣,內方外圓,“天方地圓”,這是中國智慧。中國制度之所以厲害,我們“剛柔”并重,在不斷探索和實踐中,找到了這兩者的最佳結合點。
制度并不是哪路神仙來制定的,而是需要在經濟社會體制系統的長期運行中內生而成。制度建設是一個制定制度、執行制度并在實踐中檢驗和完善制度的理論上沒有終點的動態過程,從這個好處上將,制度沒有“最好”,只有“更好”。但科學的用心的制度的建立,能降低“風險”、堅持“勤政”、促進“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