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真品味一部作品后,大家一定收獲不少吧,不妨坐下來好好寫寫讀后感吧。如何才能寫出一篇讓人動容的讀后感文章呢?下面我給大家整理了一些優秀的讀后感范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吧。
自卑與超越讀后感篇一
美好的生活是一件完整的毛衣,無論你多熱愛,都不能把自己編織進去,否則就會是個多余的線頭,會被無情的剪掉。關鍵是超越的方法是什么呢?如果用錯了方法,結果會很糟糕。
有一類人,小時候受過傷害,自卑過,那他就特別想出人頭地。所以,當長大后,他會拼命賺錢,為了賺錢不擇手段,甚至會傷害與周圍人關系。因此,社會中有很多不愉快的富人,或生活很痛苦的高官。
曾經熱播的電視劇中,我們看到,趙德漢被抓時,滿屋子都是錢。他認為只要有了錢,才能彌補曾經的自卑。
還有一類人,被人欺負后很自卑,為了讓別人害怕他,他會去欺負別人,嚴重者甚至暴力犯罪。心理學家阿德勒說過:所有暴力犯罪者,都是懦夫。暴力是自卑者已沒有有效方法去解決自卑問題時所選擇最簡單易行的超越辦法。
還有一類人,他認為自己做不好,所以總是讓自己得各種“病”,比如廣場恐懼癥、精神分裂癥、人格分裂等。例如:有一個小伙子20多歲還尿床,檢查身體沒有問題,但就是克服不了,因為他認為自己沒有長大,用這種方法去逃避對自卑的感受。
所以,用錯了抗拒自卑的方法,會出現各種各樣的問題,甚至心理疾病。阿德勒說,唯一正確的方法,是將自身的價值與社會的價值聯系在一起,為社會解決問題、合作、關愛他人,來實現自身價值的增長。讓自己感覺到對社會是有用的,提升自己在社會中的價值降低自卑感,如此才能過上安定與幸福的生活。
阿德勒給年輕的我們指明了一條人生之路,無論我們是上班族、創業者,還是自由職業者,我們都要時刻感受到與社會的連接。這樣我們才過得更有價值、更充滿幸福感。否則,賺得再多,升職再快,住房再大,內心永遠感覺空虛、寂寞。
自卑與超越讀后感篇二
《自卑與超越》這本書,總地來說,是一本實用類書籍,書中從頭到尾都在敘述自卑產生的。原因以及告訴人們如何幫助人們(尤其是兒童)克服自卑情緒的方法。
在作者看來,生命的意義就是:自我的提升;與社會的合作;兩性關系的和諧,即:職業;社交和兩性。這三個方面只要有一個方面出問題了,那我們就很難認定他是一名成功人士,他也很難感覺到幸福。
由三項中有兩項都是明顯關于和他人合作的項目可以看出來,生命的意義其實是對社會的貢獻,甚至自我提升一項都是要和他人合作我們才能真正地取得成功。
人類只有在社會中才能夠稱之為人,由此來看,這個觀點并不有失偏頗。
接下來便是自卑感和優越感的問題了,其實這都是源于童年時期家長或者教師對于孩子的態度所導致的,家長過于溺愛,孩子就容易成長為一個優越感大于一般程度的人,就容易驕橫跋扈,控制欲會強于一般人,對于自己想要的東西會用一切手手段來達到目的,這也就是很多熊孩子之所以產生的原因。
而要是從小缺少父母的關注,或者父母過于強勢,孩子就會往自卑的方向發展,其特點就是猶豫不決,難以擔任領導職務。過于自卑的人和過于自負的人對于社會來說,都不是特別好的存在。
接下來作者還論述了青春期孩子出現的叛逆現象的原因和如何預防犯罪的原因。青春期孩子的身體趨于成熟,第二性特征日趨明顯,大部分兒童對于自己的未來還沒有規劃好,會出現對于未來的焦慮,除此之外還有成年之后想要獨立的愿望。兩種情感混雜在一起就出現了焦慮,因而會出現攻擊性強,情緒不穩定的情況。
因此一切的一切在書中都認為是在童年時期形成的,人類的童年對人類的人格塑造要比任何一個時期都要有效果。
說了這么多,個人認為本書的最基礎的知識便是你的經歷不是你之所以成為現在的你的原因,通過認識到自己的錯誤并進行底層價值觀方面的改進,失控的行為會恢復到正軌。也就是說:
反思日常生活【白話文】適當的加以修正有助于我們過上幸福的生活或許叫正常的生活?
就像富蘭克林一樣,富蘭克林的童年也是非常不受重視的,他的父親由于經濟原因不讓他上大學,在哥哥的印刷工棚上班還不受待見(老板老給他找一些麻煩),而且年輕時候的富蘭克林言辭犀利,經常侮辱他的對手,因此也給他帶來了許多麻煩。
在這可以看出來,富蘭克林這種言辭犀利,不顧一切都要激怒對手的行為方式,很可能和他小時候在家庭中的經歷有關,由于缺少關注(其實這樣有失偏頗,在他匿名在報紙上發表的時候,他的文章倍受當時各大家的稱贊,不過這也是他去工作去的事了,富蘭克林也許是用這種方式來獲取關注,不過這也側面印證了富蘭克林激怒對手也可能是想引起別人的注意。),他的言辭犀利,差點丟失了性命。
不過有一些年歲的時候,富蘭克林給自己制訂了《13美德檢視本》(我這么叫),就是上面有十三種好習慣的本子,每天對比自己的行為,最后,富蘭克林成為了美國的開國元勛,美國憲法的制定人之一以及一百美金上的老爺爺。
我認為富蘭克林就是一個由童年的不幸經歷走向卓越的一個人,我猜測,富蘭克林童年時期的過于自負也是一種自卑的表現,因而說他完成了超越自卑的過程。
我們有很多人,由于童年時期家庭的原因,導致了性格上或多或少有些不如意,不過這并不構成你要如此對待你下一代的理由,我們無法控制他人,只能專注于自己。
因而,走向超越的方法就是貢獻他人,通過構建良好的兩性關系,社會關系以及自我提升,身邊的人會給予你更多的支持和鼓勵,因為多一個敵人不去多一個朋友啦,我推測多數人都是這么想的。
自卑與超越讀后感篇三
閱讀這本書的初衷是明白什么是自卑,如何超越它,如何幸福地生活。
自卑就是當你發現自己在有些事面前無能為力,但是別人做的很好的時候就會有一種落差感。
關鍵在于你如何面對自己對一些事情的無能為力,關鍵在于你如何看待生命的意義。
本文有一個重要的觀點就是既然一個人無法脫離其他人而獨自生活,那么生命的意義也必然存在于自己和他人的關系當中。所以你必須要學會與他人合作,將生命的意義從滿足自己的優越感調整到如何在合作中奉獻自己的力量。
一方面,當你把注意力從自己的優越感轉移到如何在合作中奉獻自己的力量時,自卑就會淡化,另一方面,在遇到問題時,你會選擇合作去解決現實中的問題而不是在心理上合理化自己的無力感,避免心理上的惡循環。
如何在社會中合作,如何提高自己合作的水平,如何在奉獻自己和滿足自己之間做平衡,是我下一步想要探討的主題。
本書還提到了如何和朋友相處,如何看待犯罪,如何看待婚姻和愛情,在孩子的教育中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各自的作用。
這本書真的讓我受益匪淺,它讓我開始轉向如何在社會中協作,如何主動的去生活和熱愛他人,如何和自己的自卑感和諧相處,真的是很有深度的一本書。
雖然由于時代不同,書中的有些觀點和現在的一些價值觀有些沖突,但作者對社會以及人性的探討卻仍然給我很多啟發,感謝這本書。
自卑與超越讀后感篇四
一個人只有認識到了自己的性格錯誤,才會試圖去改變。
每個人生來以弱小的軀體去對抗整個世界,肉體的脆弱和對世界的未知都是自卑的來源。我們常常陷入在和別人的比較中建立優越感和自信,但我們不能總比別人強,所以自卑總會存在。
書中給了我們一個定義生存意義的方式,讓我們在閱讀的時候更清晰自己在社會中的位置。進一步認識自己、認識生存環境和自己個性的形成原因,和對他人的影響以及自己需要改進的地方。可以用兩個公式來概括書中的思想。
如下:一、自卑—>掙扎—>外力的內作用—>無行動—>茍且偷生式自殺二、自卑—>認識到不足—>找根源—>化為行動—>強化意識—>取得成績—>自信正如《異類》里第二章,“一萬小時法則”說的那樣,通過刻意訓練可以彌補我們的不足。
杰出之人所具有的并非超出常人的基因,而是永不停歇的興趣和努力。
永遠不要因為自己有自卑而自卑,也永遠不要因為自己追求優越感而羞愧。
佛家說人生有三毒:貪、嗔、癡。
有法: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