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學習、工作或生活中,大家總少不了接觸作文或者范文吧,通過文章可以把我們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塊。寫范文的時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以下是我為大家搜集的優質范文,僅供參考,一起來看看吧
濟南的冬天教學反思篇一
20xx年11月13日,梅花組在昆十二中進行同課異構教學,分別由我和蘭麗老師上課。
《濟南的冬天》是一篇美文。學習這樣的美文,既能讓學生得到語文的滋養,又可以得到審美的陶冶。所以,在本課的教學中,我主要通過三個片段:以溫晴識溫情、以溫晴看溫情、以溫晴賞溫情,引導學生在感受濟南冬天溫晴的同時,又去體會老舍先生內心蘊含的“溫情”。
在本課的教學中,因為上課之前已給先生發過學案,所以先是對寫作背景、作家及字音進行預習檢查;接著通過讀課文,整體感知濟南冬天的景物、課文的段落層次劃分、通過我們感受的冬天與老舍感受的冬天的不同,引出溫情。然后對第一層進行教學——以溫晴識溫情,讓先生思考:寫濟南的冬天為什么要講到北平、倫敦的.冬天和熱帶地方呢?接著講第二層——以溫晴看溫情,讓學生從2—5段中分別概括出畫面并提煉出景物的特征,穿插第三段的寫景順序;最后以溫晴賞溫情——“溫情”在我心中,這個部分是重點,分別從“走進溫情的人物形象“、”感受冬天溫情的春意“、”品味溫情的語言“來讓學生深刻感受老舍內心的溫情。我覺得有亮點的地方就是在引導學生品析用人物形象來比擬山水的語段時,通過大家共同的探究,大家依次找出了”守護搖籃的母親、細致周到的護士、健美優雅的女郎、嬌媚害羞的少女、俏美柔情的女子“,最后學生得出因為這些女性形象能體現出溫暖、柔美、慈愛,能與濟南冬天的秀美、溫晴特點相吻合。
但是,在整個教學中還是存在著這樣或那樣的不足和缺點。首先是對教學設計的不足,內容量過大,導致上課不流暢,同時需要深度思考和解讀的文本又展不開。師父對我的評價也是這樣,面面俱到在這樣的美文中其實是完全沒有必要的,只要找對了點,由點到面來展開就可以了,她細致的指出對比手法和反襯手法其實根本沒有必要講,因為學生都周到,關鍵是要引導學生去讀美文、去賞美文,把方法告訴他們,這樣在以后的美文賞析中他們就能自己去賞析。
當然李老師最后也對我進行了鼓勵,真的很感謝她。同時,作為語文老師,我將這樣美得散文上成像習題課一樣,我也覺得很慚愧,我一定會吸取教訓,多聽公開課,認真備課,反復磨課,爭取成為一個能自如駕馭課堂的語文老師。
濟南的冬天教學反思篇二
這是一篇寫景散文,為了上這篇課文,我曾經反復思考:怎么樣才能讓學生真正了解老舍先生對濟南的深厚感情,真正體會老舍先生的文章之美。
在本課的教學設計中,我盡可能的讓學生自主閱讀,自主思考,互動交流,合作探究。整節課按照六步教學法“導入新課—明確任務—整體感知—重點研讀—拓展延伸——梳理總結”的思路,先是教師范讀學生朗讀整體感知,再是重點朗讀品味賞析,最后是集體朗讀深入體驗。在反復朗讀中學生既領略了濟南冬天的景色之美,也領略了老舍作品的語言之美。特別是在研讀賞析這一環節中,我沒有給學生過多的限制,而是讓他們自己選擇喜歡的景物、喜歡的語句段落來進行品味,給學生以較多的空間,更進一步激發了他們的自主性和積極性。討論中學生自己思考,互相答辯,個性得到了發揮。
整堂課下來,感覺教學環節設計地還算流暢,教學目標也基本落實。但是在解決本文的難點——品味語言這點上,做的還不夠到位,在引導學生品味的時候沒有做好示范性的教學,學生品味和教師引導的時候顯得有點散亂。對此我有了以下思考:
1、重朗讀。朗讀是學生進入課文的橋梁,語文課就是要讓學生在朗讀的過程中感受文章的語言美,進入文本體會作者所要表達的情感。正所謂“書讀百遍,其義自現”,在讀中學習,在讀中感受語文的本色美。
2、重方法。在引導學生品味的時候,應做好示范型教學,并學會從哪些角度對句子進行品味,培養學生的語言思維能力。
濟南的冬天教學反思篇三
剛剛結束了《濟南的冬天》第一課時的教學,走出教室感覺格外輕松。這節課學生收獲了許多,我也滿載而歸,有許多意外的所得和感悟。
本節課備課時,我安排了預習的檢查,討論交流課文的主要內容及抒發的情感、濟南山水的特點,并理解“濟南真得算個寶地”的原因。在課堂上,孩子們討論交流得十分熱烈,而且效率也很高。當我為效率最高大的2組和4組加上2分以此獎勵的時候,其他組都有些著急了。在這種氛圍下,孩子們開始進行班內展示。課文的主要內容把握得不錯,簡單而過。當1組6號同學展示完課文的結構后,我為他出色的表現給小組加了2分。這次,孩子們的積極性完全展示出來了。
“濟南真得算個寶地。”結合原文談一談你的理解。我的話音剛落,章棪琨站起來了:“因為濟南的冬天是溫晴的,所以它真得算個寶地?!薄昂?,一語中的!”我為她豎起了大拇指。
“濟南的冬天是沒有風聲的',所以它真得算個寶地?!焙聡d接著說道。“不錯,聯系上文總結得好!”我大加贊嘆。
“濟南的冬天是有日光的,所以是個寶地。”吉鑫洋迫不及待地說?!罢姘?!”
……
孩子們興趣越來越高漲,課堂也越來越活躍?!皾纤拿姝h山,是個寶地。我是從第二自然段中感受到的!”有道理!
“濟南的景色優美,小雪過后,城外的遠山,都是一幅優美的圖畫,所以它是個寶地。”
……
孩子們說得太棒了!他們的思維發散開了,頭腦活躍起來了,這不正是我想要的嗎?
究其根源,我只是做了一個引領者,表揚了他們的積極,肯定了他們的想法。而他們,將自己的想法充分表達了出來,說出了心中所想。這也許就是贊美的魅力吧!
啊,原來上課是如此快樂!
濟南的冬天教學反思篇四
本次公開課,表面上看是一節成功的課,教學程序組織有序,學生回答問題積極踴躍,教學任務全部完成,但自己仔細推敲之下,這節課的處理上卻存在許多問題。
這是一篇寫景抒情散文。它的第一個教學重點就是要讓學生明白寫了什么景?抓住了景物的什么特點?抒發了什么情感?第二個教學重點就是賞析語言。這節課應分兩課時完成,每節課完成一個教學重點。
在處理這節課時,考慮到這是一節公開課,又有領導聽課,為了保證效果,我做了這樣處理,將兩個重點都放在了一課時,為了出彩,為了留給賞析語言更多的時間,就在處理第一個重點時做了簡單處理,設計了3個小問題:
(1)作者對濟南總的印象如何?
(2)濟南的冬天與其他哪些地方相比有什么不同?用了什么手法?
(3)作者描繪了濟南冬天的哪些景物?你能概括一下嗎?這樣處理雖然也完成了重點一,但僅僅點到為止,并沒有展開詳細探討,導致學生并不明白無論山水都是圍繞總特點“溫情”而寫。
這樣做,雖然也完成了教學任務,但細想之下,是否違背了一種教學規律,是否失去了上課的真正意義,讓我想到了公開課就應該逃避問題嗎?就應該避重就輕嗎?一堂好課的標準到底是什么?自己這節課雖不是作假,但卻有悖于教學的真正意義。在今后的教學中,我們要以促進學生的發展為前提,一切為了學生的發展,還教學的本來面目。
濟南的冬天教學反思篇五
本節課,有許多的不足之處:
一、課前導學案印刷不是太清,四個版面各漏印了一行。其他教師對我懷著一種期待,共有22位教師聽課,這是聽課史上最多的一次。
二、導入語中用比喻寫家鄉冬天寒冷的特點,學生不會。我跳過去。原計劃7個題目用10分鐘時間檢測的`,學生搜集信息的能力不強,有的同學不看題目,直接從題目開始讀書起,計劃讀書完再做題目。但對很有提綱作用信息豐富的課文提示語沒有同學讀書。我提示學生課文的范圍。情況好了點。有些同學開始到黑板上寫,前兩個題目做的不錯,特別是作者姓名與字的特點同學們挖掘的不錯。
三、第四個題目正在思維,我發現時間到了,就叫了停頓。教師開始示范朗讀,學生結合題目進行重點內容的反復朗讀。學生仍在找答案,沒有人朗讀。教師提示后,學生讀了一會,教師讓學生說又學會了什么,兩個同學發言,效果還不錯。解決了兩個題目,有一個題目教師適當組織了點撥。
四、在設計的幾個交流環節,沒有學生回答。由于時間關系,又匆匆進入了寫作環節,教師有示范,學生也在寫,但沒有來得及交流,下課鈴就響了。黑板上的內容沒有核對,檢測題目沒有作完,寫作的內容沒有落實,這節課就結束了。留下了無盡的遺憾。但是看出學生對這節課還很很感興趣的,他們接觸到了與以前不一樣和形式。按以前的想法,我可能會在結束之前發現學生做完了檢測題目。
濟南的冬天教學反思篇六
每次講完《濟南的冬天》,自己總是喜憂參半。同樣,今天這節課既有令我滿意之處,又存在著些許不完善的地方。
首先,導入新課的花費的時間相對來說長了些。由于是異地授課,和學生素昧平生。初次見面,自己忽略了對氣氛的調解,所以學生有些緊張,盡管相當淺顯的問題,也不敢舉手回答。由此我深刻地認識到:課前與學生溝通交流,創設和諧的氛圍至關重要,這是決定一節課成功的基石。
其次,最初教學時過分強調學生的自主學習,沒有根據相應的教學內容引導學生互相合作探究,因此學生思考問題的角度比較單一,不利于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后期變換了方式,學生的思路打開了,課堂的氣氛也活躍起來。因此只有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課堂教學才能順利進行。
當然這節課也有可取之處。我采用了學練結合的方式,學生基本掌握了重要的字詞的讀音、寫法、意義,理解并能運用比喻、擬人修辭方法。教學時注意知識的拓展,結合課外語段練習,加深學生對對比寫法的理解。我時刻注意教學語言的運用,能適時并恰當地啟發引導學生思考問題、回答問題。教學內容力求銜接自然,過渡得當,因此學生對文章寫作思路的理解水到渠成,并初步領悟了作品的內涵及作者的思想感情。
以上只是我對這節課的一些粗淺的看法,有的見解可能不準確。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今后,我一定要在教學實踐中不斷地努力,不斷地改進,使自己的教學水平蒸蒸日上,爭取講每一節課少有遺憾,多些精彩。
濟南的冬天教學反思篇七
老舍的《濟南的冬天》是一片寫景的散文,文章先總寫了濟南冬天的溫晴的特點,再從山和水兩個方面分別寫濟南的冬天,思路清晰,安排有序。
因此,我在教學設計時,抓住濟南冬天的溫晴的特點,通過對山和水的描繪,來抒發老舍先生對濟南冬天的贊美之情。之前學過了朱自清的《春》,學生大致掌握了寫景散文的學習方法,因此,我安排了學生在初讀課文的基礎上,感受老舍先生對濟南的冬天的熱愛之情,運用自己在《春》這一課中學到的寫景的方法,自學這一課,然后,做一個老師,在課堂上傳授給其他的同學。
我整體課堂的設計是兩個課時,第一個課時的安排是:美讀課文,整體感受老舍先生對濟南冬天的熱愛之情,理清文章的結構:總—分,然后是學生回憶在《春》中學習到的寫景散文的學習方法。自己選取2,3,4,三段中的最喜歡的一節,寫一篇小教案。第二課時:講清楚講課的規則,開展“教師大比武”比賽,由學生點評,最后老師總評,總結這節課的得與失。
從教學設計上看,這節課的設計完全遵守了新課程的理念,教師是課堂的主導,學生是課堂的主體,傳授給學生文章的學習方法,“授之以漁”,在小組合作的活動中,充分發揮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探究性,最后,形成自己的研討成果,在課堂上和其他的同學進行交流,以便取他人所長,補比自己之短,既鍛煉了學生的思維能力,又鍛煉了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
然而,在實際的課堂教學中,由于個人的課堂調控能力有限,沒能很好地進行課堂調控,以致于出現了一發難收的局面。氣氛之熱烈,效果之顯著,固然讓人欣喜,但個人的課堂調控能力,還有待于進一步提高!
濟南的冬天教學反思篇八
一、教學思路問題:
1、我先把課文認真地讀了幾遍,把我讀懂的內容用黑色筆做了標注,然后出了檢測題目,看學生是否能答。如果能答,這個內容我不教。
2、我再把課文認真地又讀書了幾遍,我把新的發現以及解決這些問題的方法用紅筆做了記錄,這些是我要交給學生的重點內容與方法。例如對毒、響亮這些詞語的理解,對擬人句子分析過程的獨特理解。
3、一篇文章,特別是“大家”的文章,可學之處很多,但不可都在一節課中都學完,也不能都學會,我讀了十幾遍都讀書不懂的東西,不奢學生能在短短的一節課內去讀書懂,因此我決定我十幾遍都讀不懂的我也不講。學生如果問出,我就告訴他們長大以后就會懂得。
二、教學內容與方法的選擇問題:
1、這是一篇寫景抒情的散文,要依據“形散而神不散”來教,我想把它作為第二課時去處理。這一節課我主要是想通過第一二段教學生閱讀文章后做題的方法。所以我設計邊讀課文邊做檢測題的方法。利用搜集資料、采集信息點的方法做自己能做的題目。留下自己有困惑的題目,這些題目就是我要重點教的題目。
2、品味語言、理解字詞、學習句子,理解內容、領悟主旨、體會情感都是需要教學的內容,我選擇了通過示例的方法教學字詞,解析修辭方法,滲透對比寫作手法,通過反復朗讀理解內容,領悟主旨,體會情感。
3、我用較長時間的導入為后面的寫作理清了思路,加上教師的范例,引導學生做練筆寫作。并在各組內交流,推薦小組內優秀的作品在班上交流。
4、作業我是想激起學生自主預習的想法,但又不給他們增加壓力,導致學習語文成為一個負擔。讓學生愉快地、高興的在課堂上認識事物,學習語文知識。
三、其他需要說明的問題:
1、本節課不是展示課也是展示課。不是展示課是說各方面考慮的還不是太成熟,說是展示課是想驗證一種語文教學的思路。
2、語文課教什么不是隨便的,是要“依據體式,依據學情”來確定的,通過檢測,重點教學生不會的而又想學會的。而不是教師會什么教什么,教師喜歡什么教什么。教師能教什么教什么,參考別人的東西可以,但教師必須有自己的思維。
3、這樣備一節課的時間可能長了點,但思路還是比較明確的??赡軙腥焙?,但我愿意在這種缺憾中做無悔的追求。
課中反思
一、課前導學案印刷不是太清,四個版面各漏印了一行。其他教師對我懷著一種期待,共有22位教師聽課,這是聽課史上最多的一次。
二、導入語中用比喻寫家鄉冬天寒冷的特點,學生不會。我跳過去。原計劃7個題目用10分鐘時間檢測的,學生搜集信息的能力不強,有的同學不看題目,直接從題目開始讀書起,計劃讀書完再做題目。但對很有提綱作用信息豐富的課文提示語沒有同學讀書。我提示學生課文的范圍。情況好了點。有些同學開始到黑板上寫,前兩個題目做的不錯,特別是作者姓名與字的特點同學們挖掘的不錯。
三、第四個題目正在思維,我發現時間到了,就叫了停頓。教師開始示范朗讀,學生結合題目進行重點內容的反復朗讀。學生仍在找答案,沒有人朗讀。教師提示后,學生讀了一會,教師讓學生說又學會了什么,兩個同學發言,效果還不錯。解決了兩個題目,有一個題目教師適當組織了點撥。
四、在設計的幾個交流環節,沒有學生回答。由于時間關系,又匆匆進入了寫作環節,教師有示范,學生也在寫,但沒有來得及交流,下課鈴就響了。黑板上的內容沒有核對,檢測題目沒有作完,寫作的內容沒有落實,這節課就結束了。留下了無盡的遺憾。但是看出學生對這節課還很很感興趣的,他們接觸到了與以前不一樣和形式。按以前的想法,我可能會在結束之前發現學生做完了檢測題目。
課后反思
四、課后交流:一是與同組同學科申愛麗老師進行教學研究,我發現這節課花架子較多,例如第四環節2、3、4問題,不管它是不是符合改革的內容,在這節課是沒有用處的,學生沒有時間也沒有能力沒有興趣做,所以這屬于無效勞動。因此應該果斷舍去。將第1題調整為三環節的第8題,主要環節合并為做、讀、寫三個。
五、重新調整:三個主要環節各為13分鐘。并且逐個分析那些題目學生自己能做出來,那些題目經過同學互相提示能做出來,那些題目教師需要重點點撥。結果發現,不超三個,并且學生可以做一些,關鍵的其實就是那兩三個思維點。
六、再次交流:我覺得上節課有許多東西沒有解決,課后問了部分學生,因為學校檢查作業忙,課后實質上也沒有再進行深入學習。為此,我邀請申愛麗老師再次聽課。課前幾分鐘,學生們看見我來了,很高興。紛紛與我談論上節課的情況,有的學生告訴我,上節課老師真多,我真緊張死了。還有的說,我想起來回答問題的,但沒敢,場面太大,老師,對不起。還有個學生說,昨天的時間不夠用。我們說說笑笑,我告訴學生我們今天再接著高高興興的學習語文,認識事物,看出來學生真的是高興。
七、重新上課:我先告訴同學們,常態的閱讀和常態的考試就是這樣接觸文本后,看能感悟些什么,做出題目來。并且是有時間限制的??紙錾衔覀兯茏龅闹荒苁窃诜磸妥x中尋找答案。然后我和同學們說,把昨天的當做預習,我們再一次重新開始。課程進行的很順利,但在檢測后校對答案時,由于我的語速慢,又等于挨個把題目讀書了一遍,有點延時,導致寫作時只有部分同學寫成,組內交流不充分,只有一位同學在班級發言并且師生評價不是太到位。
八、課后再思考:申老師說這一次覺得很好,如果中間緊湊點,不延時就比較完美了。是啊,教學是一門藝術,一門有缺憾的藝術,但我愿意在這缺憾中做永遠無憾的追求。
將本文的word文檔下載到電腦,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薦度:
點擊下載文檔
搜索文檔
濟南的冬天教學反思篇九
《濟南的冬天》是老舍的散文名篇,篇幅短小,構思精巧,語言優美。學習這樣的美文,既能讓學生得到語文的滋養,又可得到審美的陶冶。
在本課的教學設計中,我主要體現了教學的主體性原則,讓學生主動學習。體閱讀教學主要以課文作為憑借,因此讀書是閱讀教學的最重要一環。教學過程中我讓學生反復朗讀課文,先是教師范讀學生朗讀整體感知,再是重點朗讀品味賞析,最后是集體朗讀深入體驗。在反復朗讀中學生既領略了濟南冬天的景色之美,也領略了老舍作品的語言之美。從閱讀能力的培養來說,學生反復讀了,背誦了,自然對文章的主旨、內容、寫作技巧、價值等都會有一定的認識。
當然,通過“讀”感知課文,這只是閱讀教學的第一層面,要進一步知其然,就需要質疑和釋疑了。在課堂討論中,我根據本課的教學目標設計了一些問題,如“濟南的總特點是什么?”“濟南總特點是從那些方面來表現的?”等等,通過這些問題,引導學生去深入探究作品的語言美、意境美、情感美。特別是在研讀賞析這一環節中,我沒有給學生過多的限制,而是讓他們自己選擇喜歡的景物、喜歡的語句段落來進行品味,給學生以較多的空間,更進一步激發了他們的自主性和積極性。討論中學生自己思考,互相答辯,主觀能動性得到了發揮。
在學生反復研讀課文,并對課文有了自己的認識和理解的基礎上,我又適時地予以引導,幫助學生總結出一些閱讀寫景抒情散文的方法和寫好此類文章的方法,這樣讓學生能舉一反三,學會對同類文章賞讀,學會觀察描寫景物,達到學以致用的效果。
整堂課下來,感覺教學環節設計的還算流暢,教學目標也基本落實了下來。但是在解決本文的'難點——品味語言這點上,做的還不夠到位,在引導學生品位的時候沒有做好示范性的教學,學生品和教師引導的時候顯得有點散亂不夠集中?;谶@個問題,我覺得自己在這方面做的確實還不夠,平時缺少對學生語言品味的教學指導,因此,語文課也少了很多的語文味。于是,對于如何品味語言,如何讓語文課更有語文味,我有了以下思考:
1、重朗讀。朗讀是學生進入課文的橋梁,語文課就是要讓學生在朗讀的過程中感受文章的語言美,進入文本體會作者所要表達的情感。正所謂“書讀百遍,其義自現”,在讀中學習,在讀中感受語文的本色美。
2、重方法。在引導學生品味的時候,應做好示范型教學,并學會從哪些角度對句子進行品味,培養學生的語言思維能力。
3、重定位。語言的品位是個底線性的教學目標,一堂語文課如果沒有落實在語言這個層面上,它就算不得一堂真正的語文課。因此,在以后的教學過程中,應把重點放在語言的品位上,讓學生更多的進入到語言中,更多的學語文。
濟南的冬天教學反思篇十
《濟南的冬天》是老舍的散文名篇,篇幅短小,構思精巧,語言優美。學習這樣的美文,既能讓學生得到語文的滋養,又可得到審美的陶冶。文章先總寫了濟南冬天的溫晴的特點,再從山和水兩個方面分別寫濟南的冬天,思路清晰,安排有序。
因此,我在教學設計時,抓住濟南冬天的溫晴的特點,通過對山和水的描繪,來抒發老舍先生對濟南冬天的贊美之情。
我整體課堂的設計是兩個課時,由于之前學過了朱自清的《春》,學生大致掌握了寫景散文的學習方法,因此,我安排了學生在初讀課文的基礎上,感受老舍先生對濟南的冬天的熱愛之情,運用自己在《春》這一課中學到的寫景的方法,自學這一課。在本課的教學設計中,我主要體現了教學的主體性原則,讓學生主動學習。
優美散文的學習如果沒有學生讀書,或學生讀書不充分,那么,即使教師講得精妙絕倫,學生也不會有多少收獲,更難有真切的體會。 “讀書百遍,其義自見”還應是學語文的根本?;谶@樣的認識,教學過程中我讓學生反復朗讀課文,先是教師范讀學生朗讀整體感知,再是重點朗讀品味賞析,最后是集體朗讀深入體驗。在反復朗讀中學生既領略了濟南冬天的景色之美,也領略了老舍作品的語言之美。
在課堂討論中,我根據本課的教學目標設計了一些問題,如“濟南的總特點是什么?”“濟南總特點是從那些方面來表現的?”等等,通過這些問題,引導學生去深入探究作品的語言美、意境美、情感美。然后讓他們自己選擇喜歡的景物、喜歡的語句段落來進行品味,給學生以較多的空間,更進一步激發了他們的自主性和積極性。
當然,在實際的課堂教學中,由于經驗不足,一些問題還是由老師越俎代庖地向學生進行了講授,沒有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所以今后的教學中還應更多的關注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的發展。
濟南的冬天教學反思篇十一
總結本節課,我認為,在品味語言這點上,做的還不夠到位,在引導學生品位的時候沒有做好示范性的教學,學生品和教師引導的時候顯得有點散亂不夠集中。平時的課堂教學,也缺乏對學生進行語言品味的教學指導,因此,今后在這方面,我還要多下功夫。
反思本節課,有許多的不足之處一、課前導學案印刷不是太清,四個版面各漏印了一行。其他教師對我懷著一種期待,共有22位教師聽課,這是聽課史上最多的一次。
導入語中用比喻寫家鄉冬天寒冷的特點,學生不會。我跳過去。原計劃7個題目用10分鐘時間檢測的,學生搜集信息的能力不強,有的同學不看題目,直接從題目開始讀書起,計劃讀書完再做題目。但對很有提綱作用信息豐富的課文提示語沒有同學讀書。我提示學生課文的范圍。情況好了點。有些同學開始到黑板上寫,前兩個題目做的不錯,特別是作者姓名與字的特點同學們挖掘的不錯。
第四個題目正在思維,我發現時間到了,就叫了停頓。教師開始示范朗讀,學生結合題目進行重點內容的反復朗讀。學生仍在找答案,沒有人朗讀。教師提示后,學生讀了一會,教師讓學生說又學會了什么,兩個同學發言,效果還不錯。解決了兩個題目,有一個題目教師適當組織了點撥。
在設計的幾個交流環節,沒有學生回答。由于時間關系,又匆匆進入了寫作環節,教師有示范,學生也在寫,但沒有來得及交流,下課鈴就響了。黑板上的內容沒有核對,檢測題目沒有作完,寫作的內容沒有落實,這節課就結束了。留下了無盡的遺憾。但是看出學生對這節課還很很感興趣的,他們接觸到了與以前不一樣和形式。按以前的想法,我可能會在結束之前發現學生做完了檢測題目。
濟南的冬天教學反思篇十二
這堂課我設計的是第一課時的內容,因此這堂課的教學目標是:
1、使學生了解作者老舍的基本情況并且積累生字詞;
2、理清文章內容;
3、初步感受濟南冬天的“溫晴”。
教學重點是理清文章內容。教學難點是學習作者采用怎樣的手法寫出濟南“溫晴”的天氣特征。
本堂課我計劃采用自由朗讀引導的方式講授。首先介紹作者老舍先生,這一環節我首先和學生互動提問他們有沒有學過老舍先生的文章。在這一環節里學生的反應較好基本都能會議起自己在小學階段學過的老舍的文章,接著我用ppt展示事先準備好的老舍先生的簡介,根據簡介將老舍先生的基本情況提示給學生。接著播放《濟南的冬天》的示范朗讀,使學生在聽示范朗讀的過程中糾正字音并且熟悉課文內容。接下來本來設計的是要點一下文中容易出錯的字的字音,但是由于上課的時候有些緊張結果在這兒忘記做字音糾正這一環節。而且從后來課堂反應來看,這個示范朗讀只起到了糾正字音這一效果并未達到是學生熟悉課文的目的,示范朗讀也未能引起學生對《濟南的冬天》這篇課文的初步感知。其實在這個環節的教學中完全可以由自己來做朗讀并且配上輕音樂,這樣應該更能和學生達到情感交流的目的;或者是找朗讀能力較好的學生來配上音樂進行朗讀,這樣既能引起學生的興趣又能訓練學生的朗讀能力。在課堂上應該多多的相信學生,這樣也許能收到意外的效果。
接著,還未等學生對課文進一步熟悉我就立刻進入了“自由選段朗讀并說出為什么想讀所選文段”這一環節。因此學生顯然沒有做好準備,就出現了學生冷場的現象對這一環節的反應不夠活躍。其實在這一環節里我完全可以多給學生點時間讓學生自由朗讀文章熟悉課文內容,然后再做這一環節相信效果會好很多。
最后,就是精讀文章的第一段進一步學習作者是如何表現出濟南冬天“溫晴”的特點的。在這一環節的處理上我自己覺得處理的較好,能逐步引導學生一點點的明白作者在這里用了對比寫作手法。為了引導學生理解對比的寫作手法我設計了幾個問題逐步深入幫助學生理解,在引導的過程中已經有學生提前就明白了作者使用了對比的寫作手法突出濟南冬天溫晴的天氣特點。
文章布局謀篇層次井然。開頭一段,寫濟南冬天的天氣。作者以自己的親身感受,通過和北平、倫敦、熱帶的對比,寫濟南冬天無風聲、無重霧、無毒日的 “奇跡”“怪事”,突出它的“溫晴”,贊譽它是個“寶地”。這是貫串全文的主線,濟南冬天獨有的美景,都是與此相聯系的。第2段開始,“設若單單是有陽光,那也算不了出奇”是個重要的過渡句,轉到對冬天山水的描寫。在分寫山水之前,先給人以濟南的總體感,用擬人的筆法烘托出一個“暖和安適”的“理想境界”。作者緊扣住這一點,繪山景,描水色,寓情于景,既表現濟南冬天山水之美,又寄寓對祖國河山真摯的愛。文章用了三段文字寫冬天的山景,先寫陽光朗照下的山,次寫薄雪覆蓋下的山,再寫城外遠山,勾畫出一幅淡雅的水墨畫。第5段寫冬天的水色。作者極寫水藻之綠,以襯托水之清澈、透明。又拓展想像,將天光、水色融為一體,描繪泉城鮮亮明麗的色彩。最后,以簡明有力、含義豐富的一句結束。全文安排有序,脈絡清楚,銜接緊密,推進自然。
老舍筆下濟南的冬天確實好美、好美!老舍雖然沒有用華麗的詞匯,但字里行間無不透過著老舍對濟南的深愛,濟南在老舍眼里簡直是人間天堂!我記得他老人家曾說過“濟南的秋天是詩意的,上帝把夏天的藝術賜給了瑞士,把春天賜給了西湖,把秋天和冬天全賜給了濟南”!從此你可以看出我們的先師是多么地喜愛濟南!瑞士只占了一個夏天,西湖只占了一個春天,而濟南確足足占了一個秋天和冬天!!可見濟南在先師心目中的份量!
生活在濟南這座美麗城市的人,醒醒吧!當你站在濟南的土地上,我不知道你聽到了她的心跳沒有,如果你沒聽到,你就太盲目了?我們的建設者和管理者,你們的每一步規劃,當你們的筆在藍圖上劃出一個符號時,筆尖下發出的'微微的“沙沙”聲可是濟南的喘息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