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看完一部影視作品后,相信大家的視野一定開拓了不少吧,是時候靜下心來好好寫寫讀后感了。什么樣的讀后感才能對得起這個作品所表達的含義呢?下面我就給大家講一講優秀的讀后感文章怎么寫,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最好的我們讀后感篇一
我不喜歡《最好的我們》的結局。
非常,不喜歡。
“余淮這么厲害的人是不會被生活絆住腳步的,一定會向著更高的風景生活。”
這適事戛然而止后,我賭氣的評價。
可是,他終究是以平凡的樣子出現了。
我喜歡八月長安,因為她寫下了最好的青春。我不喜歡八月長安,因為她在青春的過后留下世故與不近人情。
讀著《最好的我們》,我不禁想起了我哥,他告訴我,他高中的時候一直很喜歡前桌那個女生,成績優異,開朗,漂亮,還幫了他很多。我哥也是優秀的人,只是在遇見那個女生后,更優秀,更加的光芒萬丈。
最后,他們在高考前約定好,一起去清華。
很不幸運的是,我哥的高考志愿撞車了,女孩去了清華,把扎起的馬尾披下,把寬松的校服脫下,我哥說,那樣的她,真的很美,很美。
我哥沒有像余淮一樣,忍不下那口氣,消失,他去了西安交大,順利得到獎學金,考托福,去美國泡實驗室。
我覺得無論數去的他,還是現在的他,都是最好的。
哥哥在前段時間回國與在美國交往的新娘辦了簡短的婚禮,新娘是個很開朗的北京女孩,和我哥站在一起,很耀眼很般配,而哥哥現在,被facebook用重金挖去,從紐約到舊金山,更好地生活著。
看完耿耿于懷,我在微信上問他:
“哥,你還記得高中那個前桌嗎?”
“已經很久沒聯系了。”他不明所以地答了這么一句。
我的心變得柔軟。
耿耿和余淮最終以這樣的方式相遇,真的會開心嗎?從此那消失的幾年不在,我們重新開始。可盛耿不再像高中的耿耿,余淮也不是耀眼的余淮。
彼時的曖昧與喜歡,應該更純粹一點,沒有什么消失與耿耿于懷的戲劇化演出。在遺憾與不甘心后,重新,努力成為更好的人,沒有消失,你要找我,我一直都在。
然后時間淡化了往來,卻還是會在某個空無一人的夜晚,或是疲憊不堪的午后,想起那個人,與青澀的故事。
在心里默默地追問:“她現在,還好嗎?”
我不覺得所有的男女主角幸福地在一起就是最好的結局,我還是向往耿耿成為了最好的耿耿,余淮還是最好的余淮,彼此過著更好的生活,沒有一言不發地消失,沒有那么多年耿耿于懷。
可小說依舊是小說,他們叫我不要太較真。
我也該出戲了。
那就珍惜好時光,讓自己也成為最好的自己。
愿,不負好時光。
最好的我們讀后感篇二
一晚上加大半天把這本書看完了。看之前知道寫的是高中生的故事,身為昂首闊步走在奔三道路上還死賴著青春尾巴不放、一直以來規規矩矩嚴守各階段學生守則以致履歷上清清白白、情感世界極端狹小還一片空虛的人,再去讀高中生活,覺得有點矯情,更怕讀不出感覺來,沒有共鳴,白瞎了一部好作品。
看書評時看到了書里的一段話,是主人公耿耿的一段自白:“我不幸是世界上最不快樂的那種人,沒能力,卻有上進心;沒天賦,卻有夢想;越努力,越難過。”
那個時候自己正處于結果遙遠而未卜的奮斗期,乍看到這句話差點把眼淚逼出來。真像自己的寫照啊。
于是決定等時間和心情都空出來的時候,好好看看這本書,她好像有我能讀懂的東西。
看完之后,不虛此讀。可以說,耿耿是我讀過的小說里最喜歡的人設之一。愿因很簡單,她像極了我,和大多數的我們。振華三部曲除了這一本完整仔細地看過,其他兩本大致了解,其中的高中生們可愛的讓人喜歡讓人希冀的很多,但我覺得耿耿是代入感最強的一個。她沒有超級賽亞人的智商和天賦,沒有洛枳凌翔茜她們的美麗,也沒有被賦予悲慘身世作為呻吟傷懷惹人憐惜的資本,她就像現實生活中千千萬萬的你我一樣,風中塵土里沙,微不足道,尋而不見;在自己的狹小舞臺上吭哧吭哧唱自己的戲,唱得小心翼翼,唱得聲嘶力竭,唱得百無聊賴,沒有觀眾沒有矚目,自己演自己看;不會太好也不算太壞,就是平凡、普通,再說狠點近乎平庸。
我們似乎很難接受自己平凡、普通的事實,特別是還有大把未來可以憧憬的年輕時期,總渴望能夠與眾不同,總覺得自己和別人不一樣,自己能有獨特的個性和氣質吸引別人的注意,能有非凡的才華和運氣成就精彩的人生,能夠在別人漫天的失戀怨念中書寫從一而終的完滿愛情……其實哪有那么多不一樣,都是一顆腦袋一顆心,蕓蕓眾生做不到的我照樣做不到。
耿耿身上還有一點我很有感觸,就是那顆不甘的心。即便艱難迷茫也要埋頭向前,即便四面楚歌也要決然一戰,不是對勝利多有信心,而是不愿放棄,失敗的次數多了,徒勞的努力多了,堅持就成了一種慣性,找不到放棄的理由。
余淮也好喜歡。雖然他也屬于貝霖口中“得天獨厚”的一類人,卻折在了運氣上,生活中該經歷的痛苦和掙扎一點沒少反而更有過之,這讓他的那份堅持和驕傲益發閃光,和一生順得跟仙兒似的林楊相比更真實,也因為真實而更加震撼和珍貴。
高中時最好的余淮、現在稍有落魄的余淮,高中時平凡的耿耿、現在最好的耿耿,他們都在努力的生活,努力讓今天的自己成為更好的自己。
所以,我真心希望他們能有個好的結局。因為那就是我們自己。
我不執著好的結局一定是耿耿余淮在一起,因為他們都是認真又不怯懦的人,無論他們的決定如何,都不會讓自己留下遺憾。
感謝作者,讓我們看到了兩個平凡的孩子,告訴我們平凡的人可以怎么活,讓我們相信平凡的人也能活出自己的味道。
《最好的我們》
將本文的word文檔下載到電腦,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薦度:
點擊下載文檔
搜索文檔
最好的我們讀后感篇三
我不喜歡《最好的我們》的結局。
非常,不喜歡。
“余淮這么厲害的人是不會被生活絆住腳步的,一定會向著更高的.風景生活。”
這適事戛然而止后,我賭氣的評價。
可是,他終究是以平凡的樣子出現了。
我喜歡八月長安,因為她寫下了最好的青春。我不喜歡八月長安,因為她在青春的過后留下世故與不近人情。
讀著《最好的我們》,我不禁想起了我哥,他告訴我,他高中的時候一直很喜歡前桌那個女生,成績優異,開朗,漂亮,還幫了他很多。我哥也是優秀的人,只是在遇見那個女生后,更優秀,更加的光芒萬丈。
最后,他們在高考前約定好,一起去清華。
很不幸運的是,我哥的高考志愿撞車了,女孩去了清華,把扎起的馬尾披下,把寬松的校服脫下,我哥說,那樣的她,真的很美,很美。
我哥沒有像余淮一樣,忍不下那口氣,消失,他去了西安交大,順利得到獎學金,考托福,去美國泡實驗室。
我覺得無論數去的他,還是現在的他,都是最好的。
哥哥在前段時間回國與在美國交往的新娘辦了簡短的婚禮,新娘是個很開朗的北京女孩,和我哥站在一起,很耀眼很般配,而哥哥現在,被facebook用重金挖去,從紐約到舊金山,更好地生活著。
看完耿耿于懷,我在微信上問他:
“哥,你還記得高中那個前桌嗎?”
“已經很久沒聯系了。”他不明所以地答了這么一句。
我的心變得柔軟。
耿耿和余淮最終以這樣的方式相遇,真的會開心嗎?從此那消失的幾年不在,我們重新開始。可盛耿不再像高中的耿耿,余淮也不是耀眼的余淮。
彼時的曖昧與喜歡,應該更純粹一點,沒有什么消失與耿耿于懷的戲劇化演出。在遺憾與不甘心后,重新,努力成為更好的人,沒有消失,你要找我,我一直都在。
然后時間淡化了往來,卻還是會在某個空無一人的夜晚,或是疲憊不堪的午后,想起那個人,與青澀的故事。
在心里默默地追問:“她現在,還好嗎?”
我不覺得所有的男女主角幸福地在一起就是最好的結局,我還是向往耿耿成為了最好的耿耿,余淮還是最好的余淮,彼此過著更好的生活,沒有一言不發地消失,沒有那么多年耿耿于懷。
可小說依舊是小說,他們叫我不要太較真。
我也該出戲了。
那就珍惜好時光,讓自己也成為最好的自己。
愿,不負好時光。
最好的我們讀后感篇四
最壞的年代,是我生活的年代,卻有最好的我們,充斥著最好的情懷。
這個年代的人們每天徘徊在夢想與現實之間。渴望一夜成名的卻一夜臭名遠揚;有的人喜歡制造夢想,渴望紙醉金迷的生活,然而卻只有搬磚的命。我想這就是二熊所說的井底之蛙,夢想再大也是枉然。人人都自命不凡,是這個年代的標志。
當生活瑣事纏得焦頭爛額的時候不是立馬想辦法解決,而是坐在咖啡館里詢問著服務員wifi的密碼,自然的登陸上微博打下一通抱怨的字句,渴望得到別人同情。哪怕是身邊明明就坐著一個大活人都不愿意跟那個人說,而是跟自己那些在網上認識的稱做“朋友”的人說。這個年代,人與人之間的.關系離開了手機、網絡屁都不是!
這就是我生活的年代,最壞的年代,但似乎人類意識到了這一點,于是刮起了一股懷舊風,以安慰內心吧。
于是人們開始懷念過去,那段最美的時光——校園生活。
我想八月長安的《最好的我們》無疑是以最細膩的文字,最獨特的視覺帶領我們一起回味那些年少美好時光。
那段時光的單純,開心,快樂,簡單都深深烙在了心中。
和同桌一起分享書本、文具;班里最懂你的那個人也只有同桌;他能很快的察覺你的情緒,也許就是因為一個小小的眼神,亦或是一個表情。當然也常常因為一條“三八”線引起了“血戰”。像余淮一樣一句:“小爺一直都在”。在那個懵懂的年紀簡簡單單的一句話足以溫暖無數個像耿耿那樣的女孩的的內心。我想,即使是和同桌在一起吃三年的粉筆灰能有這樣的友情,或者……愛情,也是件很美好的事!
最好的我們讀后感篇五
三天的時間,我把《最好的我們》看完。一開始就撞到一起的女主艦耿和男主角余淮終于如愿在一起了。經過耿耿高中三年和后來的七年的心理斗爭和反復試探,她終于跟自己的初戀攜手。
比起《你好,舊時光》里的女主角余周周,《最好的我們》的女主艦耿給我感覺更貼近人間。余周周好像一個不食人間煙火的高冷女神,難以靠近;而耿耿則是有著少女的小心思、理科學得特別吃力的普通高中生,她讓我想起了高中時的自己。
高中時,我也跟耿耿一樣,理科學不會,也沒興趣去學去做題,我總是用學文科的方法學習理科,效果自然打折扣,這是我后來才總結出來的。所不同的是,耿耿遇到了一個能夠恰到好處地幫助她而她又喜歡被幫助的同桌余淮。在余淮的幫助下,她漸漸學得好一些,再加上她的“關鍵時刻不掉鏈子”,她如愿考上北京的一所高校。并在畢業后經過嘗試,發現了自己喜歡做的事情,而且非常勇敢地辭去人們眼中的香餑餑北京市行政人員的職位,全身心投入自己的攝影大業中,成為一個人見人羨慕的年輕有為的“眼里有光芒”的創業者。
還好,耿耿“長得特別想得開”,所以當她誤打誤撞進入全省乃至全國最有實力的高中學府振華中學時,當她看到身邊的同學早已把她所不擅長總是搞得她暈頭轉向的數學在假期先學了一遍,她開始慌了。當她第n次下定決心“重新做人”好好學理科時,卻發現現實是那么殘酷。縱使她花費比別人多得多的精力和時間,她做的題仍是“錯很多”。下發月考試卷時她得身手敏捷地把剛剛飄到書桌上的試卷遮蓋好,以免被身邊的大神看到自己那慘不忍睹的分數;課上,她“穿著拖鞋追趕老師的馬車”,跌跌撞撞,跟得氣喘吁吁,可眼看就要追上,馬車又繼續往前趕了。換做自尊心強又敏感內向的女孩,想必早就受不了了。而耿耿,雖然看似“胸無大志”,但她還是很有上進心的,她想得開,能夠接受現實,就踏踏實實地繼續“穿著拖鞋”走下去。
這部分讓我想起一句話:適合的就是最好的。假如我盛耿的父母,或許我不會讓自己的孩子趁著非典時期試題簡單去填報正常情況下孩子夠不著的學校“賭一把”,我會讓她去考與自己能力相匹配的學校,然后在那所學校里做最好的自己,如果ta足夠上進,即使ta在自己學校里名列前茅,必定會把眼光投向全市全省,跟其他同齡人相比。在我看來,自信是最重要的。當一個人有自信有底氣,那么再怎么困難的事情都能夠迎刃而解;而如果自信喪失或不足,那么再簡單的事情都會變得百般棘手。
當然,我并不是譴責耿耿的父母。每一位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進入好學校,享有優質的教育資源,這是做父母的對孩子的疼愛,無可厚非。只不過,從孩子成長的角度出發,能夠到一所適合自己的學校快樂學習,卸下不必要的心理包袱,快快樂樂過完高中三年,或許更讓孩子們雀躍。
這跟我的個人經歷有關。我就是那么一個自尊心強又敏感內向的女孩。當高一我處于所謂的尖子班,看著身邊的同學冷漠地往前趕路,我卻力不從心只能一點點挪動時,內心的抑郁與壓力,不是文字所能表達出來。高二分班后,我進入所謂的普通班,班里的氛圍一下子輕松很多,同學之間也不再僅僅盯著自己的成績,防備著被超越,那種環境和同學間的感情讓我漸漸放松下來,最終在高考中考得了還不錯的成績。
所以,我更推崇”合適“而不是”最好“。
窗外的小雨滴滴答答,回南天給門窗的玻璃蒙上一層層水汽。而我,在家里一邊喝茶一邊看八月長安的作品,實在是一種享受。
最好的我們讀后感篇六
比《橘生淮南》好。
起碼情節豐富和真實得多。
每一個人也生動立體得多,大家做著符合自己年紀的事,想著那時候應有的煩惱和情緒。沒有將每個人心底那些絲絲纏繞的小心思都纖毫畢現,沒有人人都敏感機鋒到仿佛揠苗助長,懵懂,又混沌,似懂非懂的好奇和疑惑呈現的恰恰才是我們共有的青春。我們一生中不能用言語準確描述的事情和時候太多,懵懵懂懂和混沌不清在后面看來才有曖昧不明的暖光。才會有像席慕蓉所說的:在我們的世界里,時間是經,空間是緯,細細密密地織出了一連串的悲歡離合,織出了極有規律的陰差陽錯,而在每一個轉角,每一個繩結之中其實都有一個秘密的記號,當時的我們茫然不知,卻在回首之時,突然間發現一切脈絡歷歷在目,方才微笑地領悟了痛苦和憂傷的來處。
看到后面兩章,恍然知道,很多話很多事很多對手很多反應只能在年輕的時候做,只能在年輕的時候有,一旦過了錯過那個時候,一樣的心情一樣的自己也給不出一樣的反應。勉強只會滑稽。16歲的耿耿可以仰望和崇拜余淮到聽他說不想那么遠依然要用力靠近和支持他,26歲的耿耿卻害怕余淮跟她談現實和將來,怕自己負擔不起如山一樣的他。真慶幸,情感是在十年前就埋下并且堅定不移地生長下來了。耿耿于懷相隔多年也還能相擁一吻定情。可是最動人的不是這一吻,也不是晚秋高地上的終于牽手,而依然是他們高中三年那些眉目不清卻流光溢彩的時光,在他們牽手之后,這長而深厚的背景反而越發耀眼。
喜歡這故事。
:電視劇更具可觀性,但書里更接近高中生的狀態。都很好。
最好的我們讀后感篇七
我不喜歡《最好的我們》的結局,非常,不喜歡。
"余淮這么厲害的人是不會被生活絆住腳步的,一定會向著更高的風景生活。"這是故事戛然而止后,可是,他終究以平凡的樣子出現了。
我喜歡八月長安,因為她寫下了最好的青春。我不喜歡八月長安,因為她在青春的過后留下世故與不近人情。
讀著《最好的我們》,我不禁想起了我哥,他告訴我,他高中的時候一直很喜歡前桌那個女生,成績優異,開朗漂亮,還幫了他很多。我哥也是優秀的人,只是在遇見那個女生后,更優秀,更加的光芒萬丈。
最后,他們在高考前約定好,一起去清華。
很不幸運的是,我哥的高考志愿撞車了。女孩去了清華,把扎起的馬尾披下,把寬松的校服脫下。我哥說,那樣的她,真的很美,很美。我哥沒有像余淮一樣,忍不下那口氣,消失,他去了西安交大,順利得到獎學金,考托福,去美國泡實驗室。
我覺得無論是過去的他,還是現在的他,都是最好的。
哥哥在前段時間回國,與在美國交往的女友辦了簡樸的婚禮,新娘是個很開朗的北京女孩,和我哥站在一起很耀眼,很般配,而哥哥現在被facebook用重金挖去,從紐約到舊金山,更好的生活著。
看完耿耿余淮,我在微信上問他:“哥,你還記得高中那個前桌嗎?”“已經很久沒聯系了,”他不明所以的答了這么一句。我的心變得柔軟。
耿耿于懷,最終以這樣的方式相遇,真的會開心嗎?從此,消失的幾年不在,我們重新開始,可是耿耿不再像高中的耿耿,余淮也不是耀眼的余淮。
彼時的曖昧與喜歡,應該更純粹一點,沒有什么消失與耿耿于懷的戲劇化演出,在遺憾與不甘心后,重新,努力成為最好的人,沒有消失,你要找我,我一直都在。
然后時間淡化了往來,卻還是會在某個空無一人的夜晚,或是疲憊不堪的午后,想起那個人,與青澀的故事。在心里默默的追問:“她現在,還好嗎?”
我不覺得所有的男女主角幸福的在一起就是最好的結局,我還是向往耿耿成了最好的耿耿,余淮是最好的余淮,彼此過著更好的生活,沒有一言不發的消失,沒有那么多年耿耿于懷。
可小說依舊是小說,他們叫我不要太較真兒,我也該出戲了。
那就珍惜好時光,讓自己也成為最好的自己,愿,不負好時光。
最好的我們讀后感篇八
為啥要寫長評呢。
期末最后一場吹哨的一瞬間整個人像被抽空一樣軟在了座位上,回家撐著胡亂用lr幫amy做了兩張圖,覺得太敷衍又扔進了回收站。伸手去拿教程,從一堆卷子里拽出了一本手感很不一樣的書。
二熊的《最好的我們》。
“你看,我旁邊那個人的名字叫余淮,和我合在一起,剛好是耿耿余淮。”
“我就是余淮。”
耿耿余淮,余周周林楊,洛枳盛淮南。
二熊的振華,我最喜歡耿耿。
我總覺得耿耿最接地氣,沒有學神的光環,偷偷膜拜大神同桌,會為了物理卷子手腳冰涼,也能轉眼抱著簡單笑成一團。
我打電話給amy說我要看《最好的我們》。
整整兩個小時,重新翻一遍。
死要面子的耿耿,硬著頭皮把自己塞在理科班。等物理卷子的耿耿,一手冰冷的汗捏著余淮的胳膊。舉著相機亂拍的耿耿,焦距永遠對不清可是余淮的臉還是一如既往的清晰。側頭去看余淮的耿耿,捏著一打啤酒瓶子坐在馬路邊上。
然后是這一段話:
“冬季的天黑得太早。我在自習課茫然地一抬頭,窗外灰藍的天幕已經沉沉地壓下來。黑天讓我想哭。一天對余淮來說等于半本物理練習冊,于我,只是日出日落間的毫無建樹。我不幸是世界上最不快樂的那種人,沒能力,卻有上進心;沒天賦,卻有夢想;越努力,越難過。”
耿耿的自白。
我把書頁盯的死死的,暗罵自己淚點越來越低。
在我馬上就要被depression吞噬的前一秒翻到了結尾。攝影師耿耿終于不再是那個過著逼仄高中生活的耿耿,當年的卡片機也該換成鐵灰色的徠卡了吧。
我很喜歡這個結局,但我忘了一件事,余淮呢?
打競賽的余淮和t大失之交臂,復讀考上卻因為母親的病不得不放棄,和耿耿的重遇被留學的謊言包圍著,唯一不變的,是左臂上黑色的對勾。
最好的我們,卻不能相逢。
最好的耿耿,是二十三歲的耿耿,是拿相機的耿耿。
最好的余淮,是十六歲的余淮,是不屑一顧刷著競賽題的余淮。
怎么可能相遇。他們的背后,是如洪汛般呼嘯著涌來的七年。
時間這么蒼白,像耿耿手中的黑白相片。
謝謝二熊,這個結尾不是完美,但是很好,真的很好,很現實,沒有人永遠是神話,也沒有人永遠是塵埃。
余淮,你也曾喜歡那個平凡的我,現在輪到我了。
余淮,我是耿耿呀,我在未來等你。
最好的我們,期待久別重逢。
最好的我們讀后感篇九
相信大家都看過許多名著,多看一些名著可以幫助我們提升自己的價值觀和審美,因此,閱讀在我們的生活中是十分有必要的。下面是由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最好的我們》
讀后感
800字”,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因為偶然在上看到這部戲是根據八月長安的小說改編的,所以就去翻原著了,花了差不多一個下午的時間,跌跌蕩蕩、起起伏伏,我只想說,我羨慕那些人的青春。雖然說我現在才大一。
我記得我上次看八月長安的作品是在我高二高三的時候,看的是《你好,舊時光》,當時我喜歡余周周,羨慕余周周,縱然他父母離婚,但是她的一切,在我看來,真的真的很美好!
回到《最好的我們》。
無疑,耿耿也是一個幸運兒。雖然說她的成績不咋地,但在關鍵的時候,她卻又總能不掉鏈子。所以,她可以因為非典成為xx中考上幸運兒;她可以超常發揮考上學校;她父母雖離婚但是她卻依舊是它們的掌中寶,基本有所求必有所得。
其實我覺得身在南方城市的我和書中那些身在北方城市的孩子相比,它們真的好讓我羨慕。不知道為什么,就是覺得在他們那群人的身在,體現出來的就是北方的孩子要比南方的孩子學習更加的刻苦,家長更加的重視。
耿耿余淮,耿耿于懷。
他們是最佳搭檔,是最搭的同桌。即使耿耿很笨,余淮很聰明。
耿耿可以因為和余淮的一句承諾,毅然決然的選擇那個爛到底的理科;余淮可以厚著臉皮大喊老師聽不懂替耿耿解圍;一切的一切,都發生的是那么自然,一切的一切來得又是那么的理所應當。
“那個誰,我們說好的,你樂意當我同桌嗎?”
“我愿意!“
耿耿心中的余淮無所不能,她崇拜他,由內而外的崇拜。
但在那不知不覺的打鬧相處中,卻也慢慢的揭開了余淮那脆弱的一面。
或許他們口中的各種各樣的全國性的競賽都離我太遠了。我并不能特別好的去理解他們。
但是,我又好像能夠去理解他們。
也許這就是生命鏈吧,他們,包括余淮,包括余周周,包括楊林,他們在食物鏈的頂端;我在最尾巴。
他們的目標從一開始就是北大清華。而我,身在南方的我;中考失利差一分進了私立高中,高中,最多最多也就敢奢望一下上個二a,雖然最后去到的還是二b。
我也渴望有這樣的一段青春。有一個像余淮一樣的陽光大男孩,有一大幫直到上了大學,甚至畢業后還可以不忘彼此的死黨。
奢望。不過除掉這些后話。我意外結局。余淮失利,為了清華,選擇復讀。耿耿獨自一人去了約好卻還是沒有他的城市讀書。
等再次見面時,耿耿成為了最好的她吧,但最好的余淮卻早已流失在他們的青春歲月里。余淮沒有去清華,他斷掉了和所有人的聯系,他將自己嚴嚴實實的藏了起來。母親的尿毒癥,父親的崗位調離,太突然了。他低頭于生活的無奈。他也羞于生活的無奈。
故事結局又是懸念。
“我在晚秋高地。”
他們的青春止于這條短信,又開始于這條短信。
又是一個暑假,又是一年畢業季。轉眼間,我已然是一名初三的學生,時間匆匆,無奈似水流年,無力去感嘆,卻又要備戰中考。
早早做完作業,在網上流連,看見八月長安的《最好的我們》。封面上,“我和你坐同桌,三年。你的影子和粉筆灰交織在一起,黑白分明,在我的記憶里面轉圈。我想,那時候的我們,是最好的我們。”扣人心弦,毫不猶豫的把它購了下來。
耿耿、余淮……這兩個名字,注定了他們需要走過一段和普通的高中生相似而又不同的青春。兩個一樣簡簡單單,神經大條的人類,卻猶如火星撞地球般相遇了,在彼此心里埋下種子。盡管頂著高考的壓力,學習的緊張,依然在每日看似雷同而天天鮮活的時日里,不斷努力,度過著不管怎么樣,還是會浪費掉的青春。
高二分科時,為了一年前的承諾,理科差生耿耿毅然拋棄了對自己有希望的文科,選擇了陪伴在余淮的旁邊。但是高三生活的嬗變在他們小小的認知里翻起一片風浪。余淮物理聯考競賽失敗了,就算在耿耿特定的強心劑下,最終也只是拿了個全國二等獎,失去了保送清華的機會。為了踏踏實實應對高考,平日語文課里埋頭苦寫數學練習冊的他,坦然的在語文的試卷上的排比句練習上寫下“如果我是陽光,就溫暖一方土地;如果我是綠樹,就庇護一群飛鳥;如果我是清風,我一定弄死心相印。”
回看自己的歷程,從小學到現在,為了上一個優秀一點的中學,從小參加各式各樣的補習班、培優班,終于考入第二實驗后,當初的斗志卻越發暗淡,再也尋不回當年學習的那股沖動與熱情。幸而在這個暑假看見這本書,為時不晚,一切如死灰復燃,瞬時元氣滿滿。
拿出一張紙,寫下“我們曾經那么好”。每天看看這短短的七個字,告訴自己。曾經那么好,現在一樣好。
回憶是時光里,帶著溫暖的雨季。最好忘了吧,最壞不過是關上這世界的門。伸出了雙手,擁抱當時的我們。
這一篇沒有波瀾壯闊的歷史,沒有勾心斗角的權謀,沒有帝王將相,也沒有野聞軼事,僅僅是一個已經跨過而立之年、偶然被觸碰到內心里青春那段舊時光、行走在大道上的人信手涂鴉。謹以此紀念下逝去的時光,和這個泛著一絲寒氣的春天的雨夜。
對于一個行走在大道上的人來說,青春文學是絕無可能觸及的領域,但是卻被這本描述青春歲月的小說觸動了。文學的一大魅力就在于給人情感共鳴,我如是給自己解釋,無論什么領域,文學就是文學。書中有各式各樣的感情,同窗之情、師生之情、父母和子女之情,還有萌發于青澀、懵懂而又美好的愛情;書中有不同的人生際遇,學生、老師,命運的跌宕起伏讓人唏噓;書中還有美好的舊時光,和感情、際遇交織著,像交織著的蛛網一樣,網住了記憶,律動著共鳴。
“個人覺得書中最精彩的部分就是用最真實的方式展示了舊時光的美好,這種美好讓人心暖,也讓人心酸。每一個畫面、每一個人都像是曾出現在自己的往事中的。當這些文字和我的記憶互相探訪的時候,恍然間仿佛莊生曉夢,舊時光里的人仿佛走到了我眼前,他們都是當年的他們,里面有我的朋友,有我的家人,有我的師長,也有當年的自己。窗外淅瀝的雨聲中,回憶起十四年前的那段高中歲月,里面出現的一張張面孔,熟悉又陌生,明明是到嘴邊的名字就是叫不出來。四年的時光,能夠完整記得的,只剩下些零星的片段,周杰倫,南街村的泡面,高考前兩周的球賽----完全忘記自己是怎么從兩個班級的班主任手中拿到同意比賽的準許。”
書中感情,有著很多種面相,耿耿和余淮、貝塔和張平、徐延亮、韓敘和簡單、淮南和洛枳……但是,所有的這些感情都是克制的,結局是清醒的。這是普通人的高中,沒有死去活來,沒有感天動地。分科后的描寫,想起了自己當年鬼使神差的從文科班轉到理科班的往事。放棄了優勢的文科,轉入了不怎么優勢的理科,然而怎么也想不起轉科的緣由,或許是家里的意志。像小說里那樣的重文輕理,現實中也是一樣;或許是自己的任性,覺得物理更有挑戰。當時的我,肯定不是最好的我,沒有主見或者任性。書里其他的感情也很感人和寫實,送別貝塔那段朋友的情誼喚起人很多隱于記憶里的溫暖;耿耿和父母的情感變化也擊中了很多人的心,這種感覺五味雜陳,難以言說。
書中讓我感觸最深的是際遇。從余淮到耿耿,再到同學們,甚至是老師和家長。那句“那時的他是最好的他,但很多年后的我才是最好的我。”之所以打動我不是因為有情人的錯位,而是隱藏在這句話背后復雜而不同的人生際遇。所謂造化弄人,平生遭際不是自己能決定的,余淮小時候自信狂傲,也有著讓人羨慕的優秀,耿耿平庸遲鈍,從來都是仰視余淮,但是命運是說不準的,從高考的那一天開始,以后的每一年都有著比高考十多年都要多的選擇、變數和起伏。每個人都像是在時代的裹挾下在命運的路上顛沛流離。有人找得到路,有卻人站不住腳。所以他們的人生角色一步一步地發生了巨大的改變。這些改變源自自我、家庭、環境等多種因子。成為一個有故事的人是成熟的開始。可這些故事也許是值得慶幸的,也許是刺痛內心的。際遇的顛簸能讓曾經的一點差距變成云泥之別,也能讓曾經的一點差距發生顛倒。曾經的自己在長江入海處寫下過“漂漂向何處,隨風去無跡。”,而今的我在祖國的西南邊陲的家中書桌前寫下這些文字,人生的軌跡誰能說的準呢。當時的我,肯定也不是最好的我。喜歡一個人,戀上一座城,最好的自己留給最喜歡的人。
作為一個大三的畢業狗。來不及回想高中,大學已經又要走完。突然看《最好的我們》覺得高中三年一幕幕在重現。心里說不來的感覺,于是決定用筆記下此時的心情。
好久沒寫讀后感,不知從何下手。突然想下筆,手指落在鍵盤上卻打不出一個字。也許這就是青春最讓人回味的感動。
前段時間,那部《何以笙簫默》開播,又掀起對與青春的熱浪。與《最好的我們》不同的是這是一部抒寫大學到畢業的小說,《最好的我們》是一部抒寫高中三年青春的小說。但是主題卻是一樣,一樣的女生愛上一個優秀的男生,偏偏這個女生不會讀書,偏偏這個女生很喜歡拍照。偏偏在《何以笙簫默》,默笙第一張拍到的就是何以琛,這個法學才子,而《最好的我們》是耿耿跟余淮碰面的時候,耿耿也一樣拍到余淮,這個沖擊清華北大的人如此相似的開始卻不一樣的結局,最后何以琛依然很輝煌,可是《最好的我們》的余淮卻因為家庭背景無法繼續讀書,但是最后都是一個圓滿的結局,他們都在一起了。《最好的我們》寫的是高中三年,而《何以笙簫默》寫的大多是畢業以后,這是最大的差別。也許是因為我沒有看到《何以笙簫默》的原著只看到電視劇,所以我的觀點還是片面。我相信原著一定很精彩。
不管是高中還是大學,都是每個人的青春。每個人的青春都是獨一無二的。但是為什么我們會將那些青澀回憶深藏。經歷過高考的人都說因為高考,經歷過畢業的人都會說找工作。我還沒畢業,我就談談高考吧。
記得同學前幾天跟我說:你是一個參加過高考的人,何必擔心害怕這個呢?參加完高考的人真的堅不可摧嗎?參加完高考的人就一定踏過未成年的那道坎了嗎?參加完高考的人就真的高中的自己說再見了嗎?真的跟高中一點都沒有關系了嗎?就真的能忘記高中所有青澀的回憶了嗎?不能。所有的回憶只是被深藏,但是卻沒有辦法被遺忘,如果哪天重新拾起,那一幕一幕都將重現。
高考完,有人到了遠方,有的人依然在,卻顧不得去相伴。高考開始每個人都面向新的未來,但是是否有人發現大學既沒有重新開始,卻也忘不了過去。有些人有些事,一旦重新被掀起,就一發不可收拾。那種說不出的感受。那些不能說的秘密重新燃起欲望。
這部小說在20xx年首次出版,可想而知,作者大約在20xx年寫這部小數,那時候,我剛好高中畢業。也許也一樣的情愫,卻沒有好好抒寫出來,卻沒有用心好好想想好好做個決定,覺得很是后悔。假如當時,如大學一樣勇敢,我會怎么樣呢?不敢想象,但是時光不能往回走,一時的沖動只能換來遺憾。也許這就是青春。我相信到現在活了20多年,在每個人的心里都曾這樣喜歡過一個人,也有這樣的一個人在我們的青春存在過,只是過了高考,我們把這個人深藏。
希望看到的人,你可以勇敢去把握你們的青春,青春沒有界限,不是過了高考,過了大四你就沒有青春,只要我們相信,青春永遠在我們的身邊。現在我們要做的就是好好把握我們在青春的每一分每一秒,把握我們心中的那個人。
最好的我們讀后感篇十
青春如歌,有些人遇到了,便是一輩子的耿耿于懷。這是我看完這本小說后對它的第一句感慨。這是八月長安“振華三部曲”中被搬上熒幕的第一部,其聲譽可見一斑。盡管是一部校園青春的愛情主線劇情,但絲毫無狗血之感,反而有一種清醒的深刻的人生哲理溢于字里行間。
“人生中唯一不變的是變化,唯一可能的是不可能”。這部小說主線明確,但跌宕起伏,有時令人舒心,有時又令人揪心,令人欲罷不能。
文章運用清新近民的文筆勾畫了一個學渣少女耿耿誤打誤撞考入重點中學——振華中學,遇到了學霸余淮,兩人在日后的高中生涯中互生情愫,在三年中余淮物理競賽接連失利,耿耿為了余淮考入北京,余淮高考又一次失誤與清華失之交臂。在補習一年后,在與世隔絕近一年后,終考上清華,卻無奈母親身患尿毒癥,被迫在本地上了大學,后考上美國的高等學府。耿耿與他逐漸疏遠,兩人后來重逢在一家醫院,在一番糾纏后,余淮下定決心,終于給了這個故事一個完美的結局。
讀過這本書后,使人對青春的感觸更加深刻。也許是懷念,也許在其中,都讓人有了對青春的新的認識:青春,人生最美妙的年華。在這美好的年紀我們也許有躁動的愛意,有不知所措的迷惘,但這也是青春最美妙的內容。
從這本書中,我更加體會到了青春的珍惜與寶貴,也被兩人忠貞不渝的愛情所震憾。其實青春無論怎樣模糊,總潛伏在我們身邊,使我們永遠無法寧靜,直到某些夢想成真,成為事實為止。像種在地下一樣,一定要萌芽滋長,伸出地面,尋找陽光,同時耿耿與余淮之間的愛情讓我想起句話:
余淮沒有因為自己成績好而瞧不起耿耿,而是幫助她,同時使自己更優秀。我敬佩耿耿與余淮間簡單的快樂與幸福,那是他們復雜歷程最后的避難所。
接下來還有好多路要走,就把你我的難過、幼稚、把孤單寂寞、把你的美好的、不美好的、開心的、失落的那些、把你所有關于年輕而又無知的一切,都送給那些在青春中陪伴你的人吧。不必挽留,他們中途可能會暫別,但在結局他們永遠不會缺席。帶著一絲絲的驕傲與勇敢、輕狂與單純,帶著無法割舍的舊時光及令你魂牽夢繞的人,在這青春之路上努力走下去吧!
最好的我們讀后感篇十一
《最好的我們》是一部電視劇,青春劇,講的是耿耿和余淮兩個人的感情故事,兩個高中生的故事,還有女生耿耿的閨蜜們,還有路星河這個瘋狂追求耿耿的人。我就不能看這種愛情片,尤其是青春題材的,我這個人太過于多情善感,沒辦法,性格定了,想改也改不掉,看完這部劇又是一頓心潮澎湃。
也是根據小說改編的,近幾年這種小說改編成電影的好多。不過不同的是,并誒有打胎什么的,講的更多的是兩個人的高中生活,感情培養階段。
第一集,有一句話很好:"當時的他,是最好的他,可是很久很久以后的我,才是最好的我,最好的我們之間,隔了一整個青春,怎么奔跑,也跨不過的青春。"耿耿可愛啊,90后吧,現在都是90后的天下了,是我喜歡的類型,年輕就是好,不用化妝,就漂亮的很。耿耿說:"相機是要記錄生活的",說的真好。耿耿和余淮,這兩個名字注定就要有一段感情的啊,當然,這是小說。
第二集,余淮要和耿耿一桌,耿耿說,我愿意,哎,就像是說我愿意一輩子和你在一起一樣。
第三集,耿耿坐機車,戴頭盔的樣子真是美,可愛。耿耿說"突如其來的不一定是災難,也有可能是驚喜。"
第十七集,耿耿為了余淮放棄學文。
后面很多內容,當時看的時候沒有記錄,現在也懶得一集一集再看一遍了。說幾個印象大的地方吧。
簡單和韓敘是同桌,是發小,簡單從小就喜歡韓敘,高中時更是無微不至的照顧韓敘,原本注定在一起的一對,結果并沒有在一起。其實這就是現實,愛情歸愛情,現實歸現實,感情真的很脆弱,感情需要維系。
大家看見韓敘和貝霖在賓館門口抱著,就以為他倆開房了,其實并沒有,是貝霖因為爸爸有外遇而傷心,可是誤會就這樣產生了,又不能解釋,或者說應該解釋但韓敘的性格太好沒有解釋,導致簡單和韓敘最后沒有在一起。有些感情注定要留在心里,留在記憶里。
整部劇給我感觸最大的一句話就是,班主任在教室里說的:"可以有喜歡的人,關鍵是能不能和喜歡的人一同成長,你的努力能否配的上她,你能否給她幸福。"我覺得這句話真的是太精辟太精辟了。回想青春期的愛情,簡單純潔,刻骨銘心的更是不在少數,但為什么最后沒有走到一起呢,究其根本原因就是沒有成長。有的是兩個人都沒有成長,就被生活瑣事壓倒了,有的是一個人成長了一個人沒有成長,就不合適了。健康的兩性關系應該是相互仰慕,平時自己努力提升自己,讓自己配得上對方,兩個人一同成長。
最后的結局吧,路星河向耿耿求了50多次婚,耿耿都沒有答應他。余淮出現不久,耿耿的心還是他的。當然,這是小說,我覺得現實中并不會這么完美,等一個人十多年,太難了。路星河好像是排成電視劇后虛構的人物,不過我覺得現實中,一個正常的女性,是很難抵擋路星河這樣家境好,有思想,真心愛你的男人的。耿耿是愛情的代表,象征著人類最美好的情感。
回到那個問題,自我成長的問題。耿耿選擇了自己喜愛的攝影作為事業,辭職公務員,自己開攝影室,拍自己喜歡的東西,也會打扮了,更漂亮了。最后耿耿還是選擇了余淮,我認為還有一個原因是余淮也在進步,雖然高考后余淮失蹤了,可是他也是考上了清華,雖然因為媽媽生病沒有去,但自己現在也是博士畢業,很優秀。如果余淮后來墮落了,我覺得耿耿也不一定會選他。感情要有,現實也要考慮。
那個美麗的學姐的故事,文科女暗戀理科男,兩個都是年級第一。在學校時沒有在一起,后來畢業后結婚了,請耿耿在學校給他們拍婚紗照,耿耿說了一句話,"感情這種事,就是成王敗寇。"說的太有道理了,過程重要,結果更重要。
故事的結局以兩個人在一起為完美。少有的圓滿結局。現實中,又有多少人能在該明白的時候明白這些道理呢。愛情本來就不只是一種肆意妄為的情感,更是一種需要培育呵護的過程。我喜歡《西廂記》,因為書的主旨就是"愿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屬。"
耿耿是一個優秀的女孩子,換了是我,我也會愛上她。她的好不止在于外表,其實從當代人的審美來看,耿耿的外表并算不上是美女,圓臉,更偏向可愛的類型。這里插一句,有的男人覺得自己的老婆不夠美,搞外遇什么的。我覺得這種人就是敗類,她不美,你為什么愛上她,或者是你自己不優秀找不到美的,你怪誰。如果說結婚前的美是女生自己的事,那結婚后的美就是男人的責任。你掙很多錢讓媳婦不用上班整天去美容,你的女人怎么能不美,女人的美真的很短暫,現在美不美不算什么。誰美的更長久才是關鍵。
耿耿的美在于她的勇氣,對愛的追求,對生活的向往,對美的熱愛。她是一個愛拍照,愛美的人,捕捉生活中的美,為了自己的追求多次辭職,做自己喜歡做的事,這份勇氣難能可貴。對待愛情,耿耿堅持自己心中的所愛,我愛余淮,我就等他,我看中的,我就堅信。余淮是個優秀的人,但在愛情上,余淮不算是個男人,我是這么認為的。在愛情上不主動,不明確,雖然他也是深愛著耿耿,但是他并不想路星河那樣大膽地說出來,去做。這也就是小說,在現實中,耿耿早就被別人追跑了。上哪兒哭去。
班主任也是一個剛上班的老師,真誠,教育觀良好。教師真的是一個靈魂職業。我也有一個教師夢,可也只是一個夢了。
總結一下吧,我有點過于感性了。小說和現實還是要分清楚一點,不能過于理想主義。愛情要有,要相信愛情,更要努力奮斗讓感情更穩固。要堅強,要勇敢。要讓自己配得上對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