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人都曾試圖在平淡的學習、工作和生活中寫一篇文章。寫作是培養人的觀察、聯想、想象、思維和記憶的重要手段。范文怎么寫才能發揮它最大的作用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優秀范文,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三國演義閱讀心得篇一
一、引言:
《三國演義》是中國傳統文學中的經典之作。它描繪了一段波瀾壯闊的歷史,展現出了眾多英雄人物的形象和心路歷程。作為一部具有極高藝術價值和普遍受歡迎的文學巨著,它不僅反映了人類的歷史和社會現實,也為我們展現了人性的深刻內涵。在閱讀《三國演義》的過程中,我不僅從中領悟到了人心的復雜,更深刻地認識到歷史與現實之間的聯系和關聯。
二、擇偶標準的變遷
在《三國演義》中,擇偶標準的變遷是常見的主題之一。曹操被李嫣質疑“馬超雖然英雄,卻沒有好名聲”,“夢露但凡有真才實學,就不會追求她了”。而到了孫權統治時期,呂蒙給兒子的婚禮選定細心善良的潘鳳為兒媳婦。這種擇偶標準的變化,反映了個人的價值取向和社會氛圍的變化。這也提示我們在時代和環境的變化中,擇偶標準應該根據自身的價值觀來選擇。
三、戰略和戰術的思考
《三國演義》中的每一個戰役都充滿了智謀和計謀,富于變幻和趣味。每個人都有各自的計謀和戰術來應對自己的困境。例如,曹操的進攻戰略是快速兵發,以快打慢,而孔明的戰略是暗度陳倉。這些戰略思考反映了人類的智慧和勇氣,同時也啟示我們,在生活中也應該注重戰略思考,決策不應該只局限于眼前。
四、權欲與情感的沖突
《三國演義》中的許多人物身上都體現了權欲與情感的沖突,細讀其中的故事,就會發現這些沖突可以激活人物的內心,讓他們成為更加立體和真實的人物形象。從劉備和張飛的反目成仇,到曹操和呂布的互相利用,再到關羽誤殺江總,這些故事都表明,人性的復雜性、內心的矛盾是存在的,而這些矛盾恰恰讓這些人物更具有真實性,更加動人。
五、忠誠與背叛
在《三國演義》中,忠誠與背叛也是一個非常重要的主題。一方面,我們可以看到劉關張三人的鐵血忠誠,他們是幾乎無人能敵的戰將,其忠誠和義氣值得我們學習和傳頌。另一方面,許多故事也描寫了忠誠容易被背叛和破壞的情況,例如袁術、呂布、張讓等人的遭遇。這些故事讓我們反思忠誠和背叛這兩個概念對人類文明的影響,以及背叛的危害性。
六、結語
閱讀《三國演義》,是一份沉浸在歷史沉淪和人性起伏中的旅程。雖然這篇文章只是淺嘗輒止,但是它給了我們這樣一個啟示:人類的歷史和現實,道德和倫理的變化,以及現代社會的多樣性和復雜性,所有這些問題都貫穿于《三國演義》的內涵中。相信通過對《三國演義》的閱讀,我們能更充分地理解人性的深刻內涵,找到歷史和現實之間的聯系,從而充實自我,開拓視野。
三國演義閱讀心得篇二
他身長八尺,濃眉大眼,闊面重頤。我贊美趙云:道勝一籌,義勝一籌,智勝一籌,謀勝一籌,仁勝一籌,文勝一籌,武勝一籌,云有八勝,吾等怎能不尊,怎敢不敬。我佩服趙云,佩服他在戰場上無懼的膽量,佩服他在做人上高尚的精神,佩服他寧死不降的氣節,更佩服他那顧全大局的品德。諸葛亮對于智勇雙全的趙云是很器重的,赤壁之戰前夕諸葛亮借東風畢后就是依靠趙云接應,那時趙云射斷吳將徐盛船上篷索,也顯示出了他過人的射技。
總之,在那個金戈鐵馬的年代里,無論是一代奸雄曹操,還是寬厚的劉備,還有“紫須碧眼”的孫權,都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還有足智多謀的臥龍鳳雛;早年逝世的郭奉孝,周郎,以及笑到最后的司馬,他們的聰明才智,真叫人佩服。
翻開三國這本書,首先映入眼簾的就是這樣一段話:“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
這一段話奠定了全書的基調,蕩氣回腸又幾多蕭然,烽煙過后一場空悲切,不知話于誰聽。
中國是一個有故事的民族,在這個大地上,不知留下了多少前人的鮮花,才換回今天的安定和輝煌。
坐上時光穿梭機,我們回到了戰火交加的東漢末年,在這個百姓疾苦、民不聊生的時代, 奸淫擄掠時有發生,為了能夠在亂世有生存之地,一批批英雄就此產生,他們或投奔一方勢力,或自力更生,造就了一番歷史。
之所以稱為亂世,是因為戰事時常發生,戰士們的鮮血染紅了長江、黃河,可是他們的事跡、這個年代的歷史卻永遠流淌在我們心中,就像血液是熱的,更是充滿色彩的。我從小就看三國,6歲時,一本厚厚的,表面枯燥無味的書擺在了我的書架上,懷著充滿希望的心情翻開了這本書,書中的內容竟一下子吸引了我,我鉆進了這本充滿魔力的書,直到現在,我還在研究三國。
這本書記載的是東漢末年,由農民起義到群雄割據的一系列故事。這個時期沒有誰是王者,沒有皇帝,更沒有一個統一的國家。個個秣兵厲馬,個個雄心勃勃,都想成為最終的霸主。特別是劉備、曹操、孫權這三個老大,都有無數的兵馬,無限的魅力,打來打去,一場仗打了八十多年后,終于決出了勝負,勝者不是魏、蜀、吳,而是新的勢力晉,這個搞笑的結局為三國畫上了“!”,或是個“?”。
三國時期,不僅有血肉橫飛,猛將如云的戰場,還有在戰場后方,無數出謀劃策、運籌帷幄的“戰場”。有像呂布、趙云這樣的猛將,有像諸葛亮、周瑜這樣的不用刀槍卻勝過刀槍的謀士。更有像劉備、曹操這樣的王者。從這些英雄與歷史的身上,我懂得了許多道理。
三國世界個個王者最終的目標無非是當上皇上,他們充滿野心,自以為是,恨不得一步登天,但是最后卻誰也沒能得逞。做人就不要這樣,野心越大,輸得就越慘。一步登天是不可能的,只有踏實的做事,一步一個腳印,從小到大,從無到有,才能取得最終的成功。如果一口吃個胖子是絕對吃不下的。
雖然一開始你可能像劉備一樣渺小,但是只要努力,踏踏實實的來攀登生活的這個梯子,當爬到梯子頂端時,你會看到自己腳印,看到下面的世界那么美麗。成功需要努力,只有心還不夠,除了有心還要有行動。滴水能把石穿透,萬事功到自然成。看看袁紹這樣的人,只是充滿了野心,卻不付出努力,一顆心是達到了成功,可是通過實際行動走的路,他還遠沒有走完。
這三國這個亂世中,其實每一個人都是我們的老師,曹操告訴我們做人必須有心計,劉備說想成功就一定要有執著的信念和一顆充滿慈愛的心。諸葛亮扇動羽扇,告訴我們只有時刻謹慎、細心才能成大事。關羽滿臉懊悔:“哎,千萬別像我這樣,心高氣傲,這樣得不到什么好的結局”。呂布來了,趙云來了,董卓來了,他們都來到了《三國演義》這本書中,講述他們的人生。
以史為鑒,以史為例。
從《三國演義》這本書中,我體會到了做人的真理,足夠享用一生。《三國演義》本身就是真理。讀歷史,讓人明智,讀國學,讓人明理。從這些經典中,我們就可以與英雄對話,與歷史交談。讀三國,讓我身處這個充滿魔力的三國世界,我還要在這個三國世界中繼續去探索。
三國演義閱讀心得篇三
《三國演義》是中國四大名著之一,它描寫了從東漢末年至西晉初年近百年的歷史,反映了魏、蜀、吳三個政治集團之間的政治和軍事斗爭,塑造了一批叱咤風云的英雄人物。
在眾多的英雄人物中,給我留下深刻印象的當屬劉備了。劉備是漢景帝之子中山靖王劉勝的后代,早年生活艱苦,遇到關羽、張飛后,在桃園結拜為生死與共的兄弟,之后一起鎮壓黃巾起義。劉備是個很重義的人,十分重視自己的兄弟,把兄弟看得比妻兒還重要。在趙云拼死將阿斗救回時,劉備反而將阿斗摔在地上,罵道:“為汝這孺子,幾損我一員大將。”還有,當關羽死后,劉備攻打吳國,想為關羽報仇。從這些事情可以看出:劉備的確重情重義。
劉備不僅重情義,而且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在臨死前還教育他的兒子劉禪,即“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惟賢惟德,能服於人”。正因為他的高尚品德,還有他的善待人才,使得他的身邊聚集了一批出類拔萃的人才。看到劉備三顧茅廬的故事,我不禁為他的堅持不懈和求賢若渴的精神感動。劉備身上有許多優秀的品質,所以他得以在亂世中生存下來,并且建立了蜀漢。即使最后蜀漢沒有在爭斗中活到最后,我們也不能否認劉備作為一個國家的建立者,在某種意義上,他是一個成功的英雄。
很多人都讀過《三國演義》,每個人讀完它后得到的感悟都是不一樣的,我讀完這本書后,在人物身上得到許多啟示。從劉備身上,我明白了無論我們是什么身份,我們都應該以一顆仁義之心對待他人,只有懷抱著善良之心去對待他人,我們才會得到別人同樣的對待。從曹操的身上,我也能學到不少東西,雖然曹操為人奸詐狡猾,但是他也有優越的軍事才能和豁達的胸襟,才能吟唱出“對酒當歌,人生幾何?”在日常生活中,我們也要從不同角度去了解別人,不能只從單一角度去認識他人。
《三國演義》揭示了天下“合久必分,分久必合”的規律,用精彩的文字為我們展示了三國時期令人感嘆萬分的歷史事件,也告訴了我們很多道理,是一本值得讀的書。
三國演義閱讀心得篇四
初次食這本《三國演義》時,看到劉關張結為異姓兄弟,并且討伐黃巾軍時,那場面,仿佛身臨其境,浴血奮殺的情境讓我義憤填膺,這是我第一次感受到這種讀書之樂這種誘惑讓我不得不往下看,看得讓我被這些英雄豪氣深深渲染,看到趙云救阿斗的時候,那威武雄壯的身姿無可匹敵,一人抵擋千軍萬馬,那舞著槍,揮著劍的形象,深深刻在我的腦海里,直至做夢也能夢見他。
英雄當然也不只他一個,還有眾人皆知的傳奇人物關羽。
水淹七軍,刮骨療傷等等事跡,都能體現了他的勇猛,斬殺華雄時,曹操本來想給關羽一杯壯膽酒,但關羽說等他回來時再喝,他打開城門,揮舞著青龍偃月刀,不幾回合,就將華雄斬殺,等到拿酒時,酒竟然還是溫的!看的我又驚訝佩服,又高興地手舞足蹈,每當別人說起這故事是,我總是自豪的搶著說,好像是自己親身經歷一樣。
說關羽是是說不完的,所以只好放下,說起另一位智者諸葛亮。
諸葛亮七擒孟獲,這是我最喜歡的一個他的故事,七擒,當我看到了才知道,原來是其次抓住了蠻王孟獲,每次看到孟獲被捕,我就樂的前仰后合,上氣不接下氣,這也上我感受到了諸葛亮的聰明才智和寬厚大度,使我更加佩服他。
至于奸雄曹操嗎,我并不怎么喜歡他,但他的一件事卻讓我記得很清楚,就是割須棄袍。平時高傲的不可一世的曹操,今天怎么割須棄袍了?原來他是為了保命而割須棄袍的。當時曹操自己單槍匹馬被馬超追殺,馬超對士兵們喊:前面有胡須的是曹操,殺了他,賞金萬兩!話音未落,曹操便割了自己心愛的胡須。馬超見了,又大喊到:前面穿黃袍的是曹操,殺了他,賞金萬兩!曹操接著又棄了自己心愛的袍子。看這段是看的我咯咯直笑。
讀書給了我很多快樂,也增長了我不少知識,我相信,我時刻都會記著,食書的感覺是多么美妙!
三國演義閱讀心得篇五
《三國演義》已讀了大半,今天我就來說說我感受到的《三國》。
在《三國演義》中,我最喜歡的人物就是諸葛亮。他有勇有謀,飽讀詩書,潔身自愛。他隱于山間,就是為了求一名有識之士。劉備三顧茅廬請他出山后,他為劉備鞠躬盡瘁,死而后已。他第一次用兵時,關羽、張飛二人并不相信他,但他卻用自己絕妙的計謀大破魏兵。蜀國的每一場戰爭,只要采取了他的計謀,必勝。雖說小說中將他美化了,夸大了一些他的作為,但在我心中,他就是戰神,是神靈一般的存在。
通過讀《三國演義》,我也學到了一些做人、做事的道理。就拿魏主——曹操來說,他有許多優點,尤其是他治國、權謀的管理之法。在他的管理方式中,我認同許多,如:他賞罰分明,部下如若有功,他必有重賞;部下如若犯錯,他也一定狠罰。從不因人而異,不徇私。但,他以自我為中心,有時不顧大局,看人時會戴“有色”眼鏡,這點是我所不認同和不喜歡的。就像他所說的那句名言“寧教我負天下人,莫教天下人負我。”他聽說自己的父親被陶謙所殺,他不管不顧,還不弄清事情的真相就要殺了陶謙。這和劉備為報弟仇就是攻打東吳時的情景很像。他們沒有謀劃全局,只是魯莽行事,所以這兩次出兵,皆以大敗而歸。
“天下大事,分久必全,合久必分。”合起《三國演義》的書籍,三國戰場的事事卻歷歷在目。讀《三國》的收獲一定不止于此,讓我們一起繼續認真讀下去吧。
三國演義閱讀心得篇六
先說說周瑜吧。他可能是《三國演義》中死的最慘的一個啦。不僅僅刁難諸葛亮不成,反被諸葛亮三氣。
曹操不用我介紹都眾所周知了。他可是十分奸詐。有愛才,可是又美中不住的是,此人心胸狹窄,所以賢才忠服他的并不多~我從他身上看到了人類最丑陋的一面,但又看到了好的一面。但在京劇臉譜中,曹操的臉大部分是白的,在京劇中白臉代表陰險、狡詐、狠毒。。·中而言之,我從中得到啦一個啟示:做人要實在。要心胸寬廣,要光明磊落,不要處處算計別人。
諸葛亮簡直比蘋果的雙核a處理器還厲害,他的腦子的智商決對超過……比愛因斯坦牛!在火燒赤壁那一戰中,因為刮了東南風+火攻才贏的。可是大家明白不?在當時那個季節,刮東南風得幾率幾乎為,可是諸葛亮神機妙算,竟明白會刮東南風!!!!諸葛亮你的腦袋那么發達!為什么死那么晚!你多唱唱‘我真得還想再活一萬年’說不定老天真顯靈來。
《三國演義》這本書讓我們讀到的道理是很多。劉備重情義,是位仁君。他的領土中沒有一個人抱怨劉備的,反而受到人民的愛戴。我認為;人民是軍隊的后盾。民心在誰那,誰就是勝利者!抗日戰爭就是見證。
厚厚的《三國演義》翻完啦,說實話每次讀完后都會有新的發現和感悟。讀書破萬卷,筆如有神。
三國演義閱讀心得篇七
《三國演義》是我國四大名著之一,也是我們中華民族的文化瑰寶。當我讀了這本書后,學到了許多道理,也明白了許多人生哲理。
我喜歡關于那種講義氣的精神,更喜歡劉備那種求賢若渴的品質。要是劉備沒有那一分誠心,我估計諸葛亮也不會幫他,劉備也不可能當上皇上,最多在家喝喝茶。可以說,劉備的天下幾乎都是諸葛亮打來的,那諸葛亮為什么心甘情愿幫助劉備打天下呢?那是出于對劉備的愛賢的心的誠懇及感激。我想起了我們班的個別班長,盡心盡力為班級做了不少好事,也是老師的得力助手,班級的同學及老師都很信任他,老師很放心地把事情交給他去辦。他自然也就盡心盡力去辦好每一件事情。
《三國演義》教會我許多做人的道理以及許許多多人生的哲理,讓我對這本書愛不釋手。
三國演義閱讀心得篇八
今年寒假,很多電視頻道都在播放《三國》,我陸陸續續看了一些,覺得很好看,于是媽媽給我買了一本少兒注音版的《三國演義》,這本書的內容真是太精彩了,我連續看了三遍,都覺得不過癮。
故事敘述有聲有色:三顧茅廬,火燒新野,草船借箭,火燒赤壁,空城計……
其中,我最佩服的人物是諸葛亮,最喜歡的故事是草船借箭。
在第十三章《草船借箭》里面,由于諸葛亮聰明博學,用兵如神,這使得周瑜非常的嫉妒,心懷詭計,他把諸葛亮看作是東吳的心腹大患,要找借口害他,于是故意刁難諸葛亮,讓他在十天之內造出十萬支箭。諸葛亮卻胸有成竹地說:“十天太長了,我保證三天之內造出十萬支箭。”并立下軍令狀。周瑜大喜,想趁機殺了諸葛亮。
諸葛亮請魯肅準備了二十只船、六百名軍士和一些稻草人,到了第三天凌晨,諸葛亮和魯肅坐船同往去取箭,當時江面上大霧彌漫,對面都看不見人,那二十只船的兩邊卻插滿了稻草人。諸葛亮一聲令下,船只快速向江邊駛去,天還沒亮,船就行到了曹軍水寨附近,諸葛亮命士兵將船只在曹營前一字排開,然后在船上擂鼓吶喊。曹操擔心有埋伏,馬上下令一萬多弓箭手,一起向江中射箭,諸葛亮見一邊船上的稻草人都插滿箭,就下令將二十只船調過頭來,一會兒,另一邊的稻草人也插滿了箭。這時,太陽出來了,霧也散開了,諸葛亮命船只全速往回開,并叫船上士兵齊聲高呼:“謝丞相箭!”
就這樣,諸葛亮憑他的智慧和膽識,在三天內向曹操“借”了十萬余支箭,出色的完成了任務,他真是了不起的人物。
讀完《三國演義》之后,我希望自己努力學習,將來成為一個像諸葛亮一樣博學多才、聰明能干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