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的每一次革新都帶來巨大的改變,推動著人類社會不斷前進。隨著科學技術日新月異的發展,我們的生活發生了根本性的改變。互聯網、智能手機實現了“天涯若比鄰”的幻想,高鐵和共享單車改變了人類的出行方式,“北斗”隨時隨地讓我們了解自己的位置……真可謂科技改變生活,生活因科技而精彩。下面小編在這里為大家精心整理了2022科技與生活手抄報內容資料-科技與生活手抄報內容100字,希望對同學們有所幫助,僅供參考。
2022科技與生活手抄報內容資料
中國要強盛、要復興,就一定要大力發展科學技術,努力成為世界主要科學中心和創新高地。——習近平
科技是國之利器,國家賴之以強,企業賴之以贏,人民生活賴之以好。中國要強,中國人民生活要好,必須有強大科技。——習近平
我認為科技讓世界變得緊密很多,而且會繼續讓世界變得更緊密。——喬布斯
科學在今天是我們的思維方式,也是我們的生活方式,是我們人類精神所發展到的最高階段。——郭沫若
科學的唯一目的是減輕人類生存的苦難,科學家應為大多數人著想。——伽利略
5G是如何改變生活的
2020年6月6日,我國5G商用牌照正式發布一周年。從去年5G發牌到現在,5G應用如雨后春筍般出現在人們的生活中。遠程教育、遠程醫療、無人駕駛、智慧安防等場景應用得越來越頻繁,5G怎樣融入我們的生活?未來,5G還將有怎樣的精彩?
5G創造中國高度。珠峰登頂,5G先行。2020年4月30日,中國移動攜手華為完成5G基站在珠穆朗瑪峰6500米前進營地的建設開通,這是全球5G建設達到的最高高度。2020年5月27日,承擔珠峰高程測量任務的隊員成功沖頂,我們通過5G直播鏡頭實時見證了這激動人心的一刻,信號的清晰度前所未有。依托5G技術,這次珠峰重測隊員們不僅可以清晰通話、快速上網,沒有到過珠峰的萬千網友也能通過4K高清畫面和VR視角,足不出戶欣賞到珠穆朗瑪峰的壯美與險峻。
5G創造中國深度。2020年5月28日,經過與中國移動、華為公司的合作,山西陽煤集團新元煤礦建成全國首個井下5G網絡,實現井上井下高清音視頻通話、數據快速傳輸、設備遠程智能控制等多種應用,可以說,井下所有工作面的作業情況都能實時回傳。
5G創造中國速度。2020年1月24日,武漢火神山醫院開工建設,30小時建成5G基站、3天開通5G網絡,讓全世界見證了與時間賽跑的“中國速度”。
5G彰顯中國智慧。2020年5月11日,全國首個5G全場景應用智慧港口在廈門投入生產。遠遠看去,一輛港口無人駕駛集裝箱卡車從中遠海運“玫瑰輪”船邊102號岸橋下交箱裝船,101號岸橋下卸船接箱,從廈門遠海碼頭前沿行駛至經一路,自動避讓道路上的障礙駛入F1堆場,完成與輪胎吊精準對位、堆場落箱等系列操作,順利完成裝卸船作業流程。而操作人員只需要在一公里外對吊機進行遙控。這大大解放了人力。
北斗智慧平臺在預警山體滑坡
“春廠壩滑坡正在滑動,已出現險情,請趕快聯系居民立即疏散,過往車輛請先觀察再通行。”2020年7月11日晚11時,四川阿壩州小金縣春廠壩“北斗智慧云公共監測平臺”的人工智能預警廣播系統發出了滑坡預警。當地干部群眾收到通知后成功組
織避險,避免了當晚突降暴雨導致局部滑坡造成人員傷害。
自進入汛期以來,四川省出現多次暴雨天氣,造成山體滑坡、泥石流等災害。此次小金縣春廠壩滑坡是如何實現預警的?它的背后有怎樣一支研發團隊?
成都高新區企業四川中科川信副總經理黃瑩說,“北斗智慧云公共監測平臺”由該企業聯合中國科學院、成都理工大學共同研制開發,是利用北斗或GNSS(全球導航衛星系統)高精度衛星定位技術進行地質災害監測,通過云平臺大數據智能綜合分析,實現全天候全自動在線監測預警。目前該系統已經部署全國監測點位3411處、四川省點位3277處,3次成功預警阿壩州小金縣春廠壩滑坡、1次阿壩州汶川縣阿爾寨滑坡、1次什邡市楊家山滑坡,參與甘孜州丹巴縣泥石流應急搶險監測預警1處、宜賓地震災后應急監測預警3處。
而“北斗智慧云公共監測平臺”,從芯片到主板的研制,再到系統的組裝,全部由團隊自主完成,所用的芯片也全為國產。研發團隊的專家在各自的崗位上精耕細作、并肩作戰,一絲不茍地完成每一項工作,沖破了重重技術難關,才打造了這套安全監測系統,為人民的生命財產安全裝上一道安全線。
目前,世界上已經有半數以上的國家在全球范圍內使用北斗導航系統,中國方案、中國智慧正在隨著“太空橋梁”不斷延展。
3D打印心臟“活了”
2020年7月15日,美國明尼蘇達大學研究人員發布了一項消息:他們在實驗室中用人類細胞3D打印出了功能正常的厘米級人體心臟肌泵模型。這一心肌模型長約1。5厘米,具有了正常的心肌功能,能夠像人的心臟一樣跳動。看上去,就像一顆“活”的小心臟。
研究人員指出,具有正常功能的心臟肌泵模型系統對于心臟病研究具有重要意義,他們的成果可能會對心臟研究產生變革性的影響。新模型會成為研究心臟功能的寶貴工具,用于追蹤心臟結構在細胞和分子水平上的變化,研究心臟病藥物和療法的效果。
使用3D生物打印技術制造類人體器官組織,是目前的一個研究熱點。2019年4月15日,以色列特拉維夫大學的研究者公布了一項重要的研究成果:他們以人體組織和細胞為原材料,用3D打印技術打印出了全球首顆“完整”心臟,包含血管、心室和心房等結構。這顆心臟大小與櫻桃相仿,有收縮功能,能像真實的心臟一樣跳動,但還不具備泵血等功能。特拉維夫大學生物技術學教授塔爾·德維爾表示,3D心臟的組織和細胞來自病人本身,移植后有望顯著降低受體排異反應。未來,他們將在實驗室培養3D心臟,“教會”這些人造心臟如何像真正的心臟一樣“工作”,然后將它們移植到動物體內進行測試。
或許在未來,3D打印器官技術發展到一定程度,人類身上所有的部件都能被復制,人類可能會實現永生的愿望。但現在,3D打印器官還處于嘗試階段,未來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2022科技與生活手抄報內容資料-科技與生活手抄報內容100字】相關推薦文章:
2022感恩的心手抄報內容文字-感恩的心手抄報內容資料
2022年軍訓手抄報內容內容50字-軍訓手抄報內容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