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名教職工,總歸要編寫教案,教案是教學藍圖,可以有效提高教學效率。大家想知道怎么樣才能寫一篇比較優質的教案嗎?那么下面我就給大家講一講教案怎么寫才比較好,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吧。
水調歌頭教案一等獎篇一
《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選自初中語文第四冊第五單元。本單元教學重點是誦讀古代詩文,在積累、感悟和運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賞品味和審美情趣,本課的重點是訓練學生朗讀詩詞的能力,借助聯想和想象在古代詩詞中的運用訓練學生合理、大膽、獨特的聯想和想象能力;領會詩詞所表達的強烈的真摯的情感,培養積極、樂觀、健康的生活態度。
依據:根據《語文課程標準》中的基本理念、課程總目標以及第四學段(7—9年級)閱讀目標的相關內容闡述和初中語文第四冊教學參考書中對此課的教學重點提示。
1、原有知識狀況;學生在初一一年額初二上學期已經接觸了的唐詩宋詞,對蘇軾有了一定的了解。
2、學習需要;唐詩,宋詞,元曲,是我國古代文學史上并列的三座高峰,作為宋一代文學的代表,學生對宋詞有一定的了解但不夠全面。蘇軾是北宋最偉大的文學家,學生對蘇軾的宋詞有一定的好奇心和興趣,渴望對其有更深的認識。
3、學習風格;自主,合作,探究。
文學常識介紹
對詞的相關內容的介紹
對詞人蘇軾的及其寫這首詞的背景介紹。
內容解析
疏通文意。
整體感知。
深入理解。
一.普適性目標:通過聯想和想象感悟古代詩詞的意境。
行為目標:1、能通過聽這首詞的錄音,認真體味這首詞的意境
2.能通過想象這首詞的圖景,聯系中秋節的氛圍感受詞人的心境。
3.能通過重點字詞的理解與把握感悟意境。
二.普適性目標:培養學生朗讀能力和聯想、想象能力。通過培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引導學生培養運用所學的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行為目標:1、能夠流暢地有感情地朗誦這首詞。
2、能通過學習完這首詞以后發揮自己自己的聯想和想象能力續寫一片小作文。
三.普適性目標:培養學生積極、健康、樂觀的人生態度。
行為目標:用自己的話表述作者的認識呢個態度,和自己在學完這首詞以后的心理變化。
重點:理解詞的意境,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難點:聯想和想象在實際生活中的作用。
兩課時
收音機,朗讀帶,多媒體(在有條件下)
第一課時;
一.教學導入
老師在黑板上畫一個月牙或者是在多媒體上放一張月亮的幻燈片,邊畫邊要求學生回憶與月亮有關的故事、傳說和詩句,如果有困難也可與同學小聲相互啟發、相互討論,然后找學生起來回答,同學補充。
接下來老師播放這首詞的錄音帶,聯系當時的情景和作者的身份讓學生自己感悟其中的思想感情。同學們可以相互討論自由談論。
二.揭示知識
說起月亮,幾乎沒有人不喜歡。中國古代文人更是喜歡。有人說,中國人隨便拿起一本古人的詩集,抖一抖,叮叮當當地會掉下好多“月”字來。千江有水千江月,掬水在手月在手。真的,中國詩人眼中的月亮一片冰心:它引動鄉思——“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它傳送友情——“我寄愁心與明月,隨君直到夜郎西”;它安慰游子——“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啊,好詩多在明月中,詩人都拿月亮來抒發自己的情懷。今天我們一起走進與月亮有著不解之緣的蘇軾的《水調歌頭》,看看它將圍繞月亮身我們訴說什么。這首詞是蘇軾在仕途失意的一個中秋之夜寫下的。(給學生明確本堂課的學習任務,并請同學們猜想作者在這首詞中借月亮表達了怎樣的思想感情。)
三.講授知識
(一)文學常識介紹;
1,介紹有關詞的知識
詞:又叫長短句,也有的又叫“曲子詞”、“樂府”等、詞是古代適合合樂歌唱而產生的一種新詩體,(即“倚聲填詞”)。
曲牌:每首詞都有一個表示音樂的曲調名(曲牌),它規定了可供演唱的詞的音樂,也規定了作為歌詞的“詞”的字數、句數、韻數、韻位等。
闋:是詞的段落,也叫片。分兩段的第一段叫上闋;第二段叫下闋;另外詞的一首不分段的也稱一闋。
詞概括樂調長短,分為小令、中調、長調(慢詞)。詞遠在梁代時已有雛形,晚唐定型,盛于宋朝。
小序:是交待了寫作時間、背景,寫作的緣由等這類說明性的文字。
2、對蘇軾及其寫這首詞的背景的簡單介紹
蘇軾,字子瞻,號東坡居士,四川眉山人。是北宋杰出的文學家和書畫家。與父親蘇洵、弟弟蘇轍并稱為“三蘇”。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二)內容解析
根據注解,疏通文意:
1、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
皎潔的明月何時出現,我端起酒杯詢問青天
把酒:端起酒杯
該句是化用李白的《把酒問月》中“青天有月何來幾時,我今停杯一問之”。
2、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
不知道月中宮殿,今晚該是哪一年。詩人寫這首詩的時候正處在政治失意的時候,這首詞反映了他內的矛盾:冷漠的現實使他得不到安慰和滿足,因此萌生了乘風歸去,飄然高舉的奇想。
3、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高處不勝寒。
我想駕著長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歸去:這里是指回到天上去。
瓊樓玉宇:指天上和人間,幻想和現實,出世與入世兩方面都吸引著他,使他處在矛盾之中。
4、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月下起舞,清影隨人,清冷的月宮怎比得上人間。
弄:是一個千古稱頌的動詞
這時作者的思想從天上的幻境回到地上的現實,表現了作者對人間生活的贊美和熱愛。
5、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
月光轉過朱紅色的樓閣,貼近雕花的窗戶,照著離人不能成眠。朱:紅色,正紅色
綺戶:雕花的窗戶
這里既寫月,又寫月下離人。這就自然過渡到懷念子由的手足情深。它跟人有什么怨恨,為什么總是在別離時又亮又圓?詞人用埋怨的口吻對月亮無可奈何的發問。但詞人很快不領悟到離別是人生無法解決的永恒的遺憾因而自解自嘆了。
6、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
人間有離別的痛苦、團聚的歡欣,月亮也會陰藏晴出,團圓殘缺。這些事情自古以來難得圓全。詞人言下之意就是說,既然如此,惟望各自珍重了。
7、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但愿我們歲歲平安,遠隔千里,共對這明月互相祝福。詞人希望共賞明月中互相慰藉,這樣就可以做到“不應有恨了”。全詞以美好的境界結束,是積極樂觀的。
(三)對課文的整體感知
1、詞的上、下兩闕主要寫的是什么?兩者之間有什么聯系?
上闕:望月(寫景)情景
下闕:懷人(抒情)交融
2、作者對人生的感悟體現在哪些詞句上?
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
3、詞中哪些是實景,哪些是虛景?
實景:明月、酒、青天,“我”、風、清影、朱閣、綺戶
虛景:宮闕(瓊樓玉宇)
4、哪些地方用到了想象?哪些地方用到了聯想?
聯想:由明月(月圓)-團圓(人圓)
想象:明月-宮闕-瓊樓玉宇
聯想:由一個事物想到另一個事物叫聯想
想象:創造出新的形象或意境叫想象。
5、這首詞的主題是什么?
這首詞表達了詩人曠達的胸襟和對親人的懷念。
第二課時;
(三)深入理解(學生自由發揮)
1、先獨立思考下面問題,然后與小組同學討論交流后發表自己的看法。
苦悶,憂傷,惆悵,難過等
矛盾,害怕寒冷
(3)、從哪些詩句可以看出他的心情非常矛盾?
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
(4)、“高處不勝寒”僅僅是指禁不住高處的寒冷嗎?聯系寫作背景,還有無其他含義?
不愿回朝廷做官,討厭那里的黨派斗爭,勾心斗角;沒有志同道合的朋友的孤單冷清;禁不住人世間的人情冷暖,世態炎涼等。
2、小結:“高處不勝寒”內涵非常豐富,確實表達出了作者禁不住朝廷黨派相爭,互相排擠的打擊,害怕回去沒有自己的立身之處的思想感情。但在人間也不錯,做個地方官,逍遙自在,同樣可以為國家出力,為百姓造福。想通了,于是蘇軾化解了心中的苦悶、抑郁之情,翩翩起舞。想象一下此時的蘇軾的得意之狀。
3、討論:對待政治上的失意,作者如此豁達,襟懷坦蕩,真是了不起。夜深人靜,皓月當空,但骨肉分離,作者又是如何看待這件事的呢?(“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學生探究、討論,老師巡視、參與、指導)
4、全班同學再齊讀全首詞,歸納總結出作者的心理變化歷程。
(苦悶——矛盾——豁達——祝愿)
(四)品味
1、通過學習這首詞,你最喜歡詞中哪一句或幾句?請說明理由。
2、配樂朗讀,品味意境。
1、回憶自己曾經遭遇過的不如意的事情,用簡潔的語言把事情的經過以及自己當時真實的想法說給大家聽聽。
2、今后我們在人生的旅途中將會遇到許許多多的不順心、不如意的事,學習了這首詞后,從中受到了哪些啟發呢?談談自己的看法。
3、放兩張藝術性強的幻燈片,讓學生發揮自己的想象力和聯想力,去想象圖畫。
在運用聯想和想象之前前弄清楚聯想和想象的區別。
(珍珠,月亮,地球,洋蔥,魚目等等)
(猴子撈月,登天計劃,天空等等)
【總結概括】:這節課我們學習了北宋大文學家蘇軾的水調歌頭,對詞有了更深一步的了解。對蘇軾這位大文學家也有更深的認識。掌握了想象和聯想的藝術手法。更重要的是我們在欣賞這首詞美感的同時體會到了那種積極樂觀的人生態度。我們每個人的人生不可能是一帆風順的,時常會遇到很多的不如意的事情,那我們怎么去迎接生活的挑戰呢?我們應該是:失意時,莫傷悲;苦悶時,莫彷徨;失敗時,莫氣餒。正視失敗,迎接挑戰,我們的人生,定會成功。
最后給大家播放王菲的歌曲《明月幾時有》在歌聲中結束這堂課。
1、熟讀背誦
2、根據對詞的意境的理解,給這首詞配一幅插圖(可以合作)
3、根據下文開頭,發揮聯想和想象,續寫文章、(100字左右)
中秋的夜晚,涼風習習,我坐在陽臺上,望著皎潔的明月,思緒萬千…
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
蘇軾
上闕:望月(寫景)情景
下闕:懷人(抒情)交融
苦悶——矛盾——豁達——祝愿
水調歌頭教案一等獎篇二
1、理解作者借詠月表達的人生感觸,學習詞人樂觀曠達的生活態度。
2、背誦全詞;積累詠月名句。
3、了解閱讀對話的三條基本途徑。
詞人借詠月表達的人生感觸。
閱讀對話的基本途徑及方法。
組織閱讀對話,引導誦讀感悟、合作探究。
一課時。
(課前欣賞鄧麗君歌曲《但愿人長久》)
師:大家覺得剛才欣賞的歌曲優美嗎?
生:優美。
師:就讓我們在這首歌曲的引領下解讀宋詞《水調歌頭》,走近文學大師蘇東坡。
(板書課題、作者)
師:同學們在初一時學過蘇東坡的《浣溪沙》,還能記得詞中的一些句子嗎?
生:誰道人生無再少?門前流水尚能西。休將白發唱黃雞。
師:蘇東坡的詞,境界開闊,想像奇特,在宋詞中有著特殊的地位。今天要學習的這首《水調歌頭》,更是不同尋常。請看清代評論家胡仔對它的評價:中秋詞自東坡《水調歌頭》一出,余詞盡廢。
(出示學習目標)
(音樂聲中,師范讀全詞一遍,然后生自由朗讀全詞一遍。)
師:有一句話說得好:閱讀優秀的文學作品,就是在和文學大師進行意味深長的對話。閱讀的過程,應該成為對話的過程。如何開展閱讀對話呢?我們可以嘗試從這三條途徑入手:與文本對話;與作者對話;與環境對話。
1、與文本對話
師:初讀課文后,我們了解了詞的大致內容。現在開展小組討論,請大家將自己覺得難以理解的詞句提出來,看看同學能不能幫你解決疑難。小組討論仍不能解決的,交由全班討論。
(學生以四人小組為單位展開討論。)
生1: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應該怎樣理解?
生2:在清冷的月宮中起舞,賞玩自己孤單的影子,哪里比得上在人間啊!
生3:我是這樣理解的:我在清澈的月光下起舞,賞玩著自己的影子,清冷的月宮哪里比得上人間呢!
師:兩位的理解都有道理。
生4: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也不太好理解。
師:這句話是在責問月亮:你對人不應該有怨恨呀,但你為什么偏偏在人們離別的時候又亮又圓呢?詞人借此來表達對弟弟子由的深切思念。
師:解決了文句的疑難,讓我們整體把握一下詞的上下兩闋的主要內容――上闋:望月-思歸;下闋:責月-懷人。
師:詩詞總是以最精煉的語言表達最豐富的內容,因此對其中精美的詞句要會賞析品味。你最欣賞詞中的哪一句,請說說你的理由。
生1:我喜歡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這三個短句很有節奏地描繪了月亮的行蹤,表達了作者思念弟弟難以入眠。
生2:我欣賞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因為它由月亮的圓和缺推想到了人的悲歡離合,而且悟出了人生難以十全十美的道理。
師:對。由月到人,是由自然到人事;而由今至古,則使得這人生感觸更為深刻。
生3:我欣賞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作者由思念自己的弟弟推想到天下所有的離別之人,并祝愿他們幸福美滿。
師:是啊!長久是時間,千里是空間,這兩句的境界是多么的開闊!
師:讓我們再來朗讀這首詞,整體感知詞的內容,仔細品味精美的語言。
(師讀小序,女生齊讀上闋,男生齊讀下闋。)
2、與作者對話
(出示話題:讀你的詞,其實是在讀你。對你的情感,我能理解的是對你的人格,我最欣賞的是)
生1:我能理解我欲乘風歸去,又恐一句的情感,你政治上不得意,感到非常孤獨郁悶,酒醉后幻想超脫人世間,但心中又十分的矛盾。
生2:我最欣賞你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一句中表現出來的人格。你和弟弟多年不見,飽受離別之苦,但你還能想到天下更多的離別之人,并祝愿他們,你有一種曠達的胸懷。
師:你的提問很有深度。實際上涉及作者在政治生活中的進與退的問題。從詞中來看,東坡對此是很矛盾的。但從他為官的事實看,他沒有學淵明的退,他選擇了進!在杭州、密州、徐州等地,他雖然只做地方官,但都是勤政愛民,多為百姓辦實事,做好事,深受當地百姓的愛戴。百姓們尊稱他為蘇公。所以,東坡的可貴就在于,他孤寂過,愁苦過,矛盾過,但他最終選擇的是奮發!我們都應該學習他樂觀的、積極向上的生活態度。
師:讓我們第三次來朗讀這首詞,注意領會詞人情感的變化過程。
(生齊讀全詞。)
3、與環境對話
師:這首詞的想象與抒情都是圍繞著什么來進行的?
生:明月。
生1: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由海上升起的明月想到了遠在天涯的親人,表達了對親人的思念。
師:這句和課文中哪兩句異曲同工?
生: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生2: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遙望一輪明月,想起了自己的家鄉。寫得很平實。
師:真實的情感往往不需要任何的粉飾。
生3:星漢燦爛,若出其中;日月之行,若出其里。用夸張的手法描寫滄海的壯美,表現了曹操收復中原的雄心壯志。寫得氣勢宏大,氣魄雄偉。
生4:無言獨上西樓,月如鉤,寂寞梧桐深院鎖清秋。以月下登樓所見表達了詞人亡國的憂愁和對故國的思念。
生5:
生1:我失敗時,大多是靠老師和父母幫我從苦悶中解脫出來,我自己一般做不到。
師:相信今天的學習以后,你自己拯救自己的成份會逐漸多起來的。
生2:我以后遇到挫折,我會有苦悶,但不會消沉。因為人生很難一帆風順,十全十美是不可能的。我會認真分析原因,吸取教訓,從頭再來,努力去爭取成功。
生3:
生:同意!
師:讓我們集體將這首詞朗誦一遍。
(生齊背全詞。)
師:現在我們一起回顧一下開展閱讀對話的途徑和方式:
1、與文本對話:感知內容,品味語言。
2、與作者對話:展開想象,領會情感。
3、與環境對話:拓寬視野,加深體驗。
大家對此有沒有一個基本的了解?
生:有。
師:好。這節課的作業是:嘗試通過閱讀對話的三條途徑解讀蘇轍詞《水調歌頭·徐州中秋》。
生:會的。
師:是啊!優秀的作品值得我們用一生去解讀。閱讀優秀的文學作品,如同暢飲陳年美酒,總讓人口齒留香,久而彌篤。東坡的這首詞,從千年以前的宋代向我們飄來,它的芳香,還將向遙遠的未來飄蕩,飄蕩以后,無論在何時何地,只要能再一次與它相逢,我們都會從心底迸發出一個聲音:我愛東坡!
水調歌頭教案一等獎篇三
1、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識記詞中的字詞。
能力目標:1、能當堂背誦全詞;積累詠月名句。。
2、了解閱讀對話的三條基本途徑。
德育目標:理解作者借詠月表達的人生感觸,學習詞人樂觀曠達的生活態度。
2、教學重點、難點:
(1)詞人借詠月表達的人生感觸。。
(2)閱讀對話的基本途徑及方法。
3、課型:新授
4、教法:組織閱讀對話,引導誦讀感悟、合作探究。
5、教具:多媒體
古往今來,不少文人騷客以中秋月亮為題材來吟詩賦詞,蘇東坡也以中秋月亮為題材,寫下了這首千古絕調。蘇東坡的詞,境界開闊,想像奇特,在宋詞中有著特殊的地位。今天要學習的這首《水調歌頭》,更是不同尋常。請看清代評論家胡仔對它的評價:“中秋詞自東坡《水調歌頭》一出,余詞盡廢”。
1、放錄音泛讀,學生在聽的同時畫出停頓,揣摩語氣、語調。
2、學生有感情的自由朗讀全詞,進一步了解全詞的內容。
3、找同學泛讀,其他同學認真聽,并畫出詞中的生字詞。
4、全班齊讀,記憶好的同學可以背誦。
今天我們的學習采取一種新的方式,希望同學們積極參與。
開展閱讀對話。有一句話說得好:閱讀優秀的文學作品,就是在和文學大師進行意味深長的對話。閱讀的過程,應該成為對話的過程。如何開展閱讀對話呢?我們可以嘗試從這三條途徑入手:與文本對話;與作者對話;與環境對話。
1、與文本對話
(1)學生對照課下注釋解釋全詞,理解全詞大意(小組討論)。
重點幾句話的理解: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
其他同學還有疑難句子請提出來,大家討論。
(2)解決了文句的疑難,讓我們整體把握一下詞的上下兩闋的主要內容
上闋:望月-思歸(寫景)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下闋:責月-懷人。(抒情)
(3)詩詞總是以最精煉的語言表達最豐富的內容,因此對其中精美的詞句要會賞析品味。你最欣賞詞中的哪一句,請說說你的理由。
讓我們再來朗讀這首詞,整體感知詞的內容,仔細品味精美的語言。
2、與作者對話
(出示話題:讀你的詞,其實是在讀你。對你的情感,我能理解的是……對你的人格,我最欣賞的是……)
水調歌頭教案一等獎篇四
一、讀懂、背誦這首詞。
二、聯想力和想象力的訓練。
作者對人生的感悟及其曠達胸襟在詞中的體現。
一、導入新課:
同學們,在我們傳統意識中,每年農歷八月十五的月亮是最圓最亮的。不知道同學們在往年看中秋圓月時有何感受?今天,我們不妨來欣賞宋朝著名詩人蘇軾的詠月名篇《水調歌頭》。看看他的感受如何。
二、欣賞《水調歌頭》
1、對照小序部分簡介詞作背景,讓學生了解創作時間及創作原因。
2、初讀全詩,感知內容。
(1)學生讀書下注釋。
(2)由學生迅速自讀課文。
(3)點一生朗讀(學生點評后,教師總結點評)
(4)全班齊讀
3、疏通全文
(1)學生對照全文,自主疏通全文,并記下讀不懂、有問題的地方。
(2)小小組交流問題
(能小組內解決的自主解決,不能解決的有組長整理提出)
(3)全班交流、解決問題
(4)打出全文注釋,學生自主整理在課本上。
(5)問:對照注釋你認為詞的上下闋主要寫了什么?兩者聯系何在?
(上闋——望月寫景;下闋——懷人抒情。兩者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問:詞中哪些是實景?哪些是虛景?
(6)作者對人生的感悟體現在哪些詞句上?你如何理解?
4、能力訓練
(1)什么是聯想?什么是想象?
(2)文中哪處是聯想?哪處是想象?
(3)看圖一,發揮聯想,你能聯想到什么?
(4)看圖二,發揮想象,你能想象到什么?
5、問:比較《十五夜望月》,你喜歡哪一篇?講講理由。
6、音樂欣賞
(1)播放王菲的《水調歌頭》
(2)第二遍播放,學生輕聲跟唱
7、學生總結
(1)一生總結本課教學思路
(2)由學生總結學習本課的收獲
三、布置作業
1、背誦這首詞
2、小作文:根據下文開頭,發揮豐富想象和聯想,續寫文章。
一、作者簡介
蘇軾(1037~1101),字子瞻,自號東坡居士,四川眉山人。宋代文學家,與父蘇洵、弟弟蘇轍同位于“唐宋八大家”之列。他是北宋中期的文壇領袖,在散文、詩、詞、書、畫等方面成就都很高。其詞開創了一個新的流派,表現為題材新、形式新、風格新,具有豪壯、雄渾的風格,使宋代詞風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后南宋辛棄疾等人繼承并發展其詞風,形成豪放詞派。有《東坡全集》等。
二、故事背景
“水調歌頭”是詞牌名。本詞無題目,為了與其他同詞牌的詞區分開來,常用詞的第一句來充當題目。《水調歌頭》作于丙辰年,即宋神宗熙寧九年(1076)。當時作者在密州(今山東諸城)太守任上,政治上失意,與弟蘇轍也已多年不見,中秋對月,心情抑郁惆悵,遂作此詞。
三、課文翻譯
1、原文:丙辰中秋,歡飲達旦,大醉,作此篇,兼懷子由。
注釋:
丙辰:即宋神宗熙寧九年(1076)。
子由:即蘇軾的弟弟蘇轍。
譯文:宋神宗熙寧九年的八月十五,(我)歡暢飲酒直至天亮,醉醺醺的,寫下這首詞,同時(借此)表達對弟弟子由的思念。
2、原文: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注釋:
把酒:舉起酒杯。
闕:皇宮大門前兩邊供瞭望的樓。
歸去:回到天上去。
瓊樓玉宇:美玉做成的樓宇。這是想象中的仙宮。宇,屋檐,引申為房屋。
不勝:不能承受。
隨人,清冷的月宮怎比得上人間。
3、原文: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注釋:
朱閣:朱紅色的樓閣。
綺戶:雕花的窗戶。
恨:怨恨。
何事:為什么。
共:一起。
嬋娟:姿態美好,這里指月亮。
譯文:月光從朱紅色樓閣的一面轉到另一面,低低地透進雕花窗戶,照著不眠之人。月亮對人不該有什么怨恨,為什么它老是在人們離別時圓呢?人間有離別的痛苦、團聚的歡樂,月亮也會陰藏晴出,時圓時缺,這些事自古以來難得圓全。只希望人人年年平安,雖然相隔千里,也能共享美好的月光。
四、問題歸納
1、“高處不勝寒”有怎樣深刻的含義?
這句詞不僅指禁不住高處的寒冷,還包括不愿回朝廷做官,厭惡朝中的黨派相爭、鉤心斗角;沒有志同道合的朋友的孤單冷清;禁不住人世間的人情冷暖,世態炎涼等含義。
把上天說成是“歸去”,是因為在作者看來,也許那美好皎潔的月亮,才是自己的精神家園。然而真要棄絕人世,飄然仙去時,作者又猶豫了,通過“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把那種既向往天上又留戀人間的矛盾心理十分含蓄地表現了出來。
3、賞析詞中的“轉”“低”“無眠”。
“轉”和“低”都是指月亮的移動,暗示夜已深;“無眠”泛指因遭受分離之苦而難以入眠的人,表現了作者對親人的思念之深。
4、你是如何理解“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的?
從個人的悲歡離合引出月的盈虧變化,對月表示原諒,包含了深刻的人生哲理。月亮的陰晴圓缺,猶如人的悲歡離合,是必然的規律。既如此,就不必慨嘆和悲傷了,表現了詞人心胸開闊、情懷曠達的一面。
五、課文主題
《水調歌頭》詞的上片寫詞人在“天上”“人間”的徘徊、矛盾,下片寫對月懷人,以積極樂觀的曠達情懷作結。表達了詞人由心有郁結到心胸開闊的樂觀曠達之情,以及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若論蘇軾的詞作,不能不提他的《水調歌頭》,這是一首在文學史上負有盛名的詞。
詞前的小序,敘作詞原因,領起一篇。中秋節本是團圓節,但蘇軾寫此詞時,自己在密州太守任上,弟弟子由則在濟南,兩地相隔雖不大遠,兩人卻有很長時間沒有見面了。所以東坡月夜抒懷,特地交待了產“兼懷子由”。
詞的上片,寫詞人月下歡飲時的聯想和想像。
詞一開篇接連兩個發問,其一,天上的明月是從什么時候開始有的?其二,不知月亮上,“今夕是何年”?這樣的問題李白也曾問過:“青天有月來幾時?我今停杯一問之。”相比之下,蘇軾這一問,問得更癡迷。很明顯,詞人因思親情切而生寂寞之感,不由把酒問月,并想像著月宮今夕的情景;當他想到月宮的清寒,又不免遲疑起來,于是詞人轉而安慰自己:在天上起舞,只有清冷的影子相隨,怎么比得上留在溫暖的人間呢?詞中隱約透露出在現實中苦悶難遣,欲求解脫的情緒。
詞的下片,寫詞人月下“無眠”的情狀及對人生的深思、探求。
下片除開頭寫月移光轉而外,以下全屬內心獨白。第一句就把月光擬人化,寫出了月光流動的感覺,同時也帶出因離愁別苦而“無眠”的月下人。月圓了人卻不能團圓,詞人不禁埋怨起一輪圓月了:“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意思是,月亮你不應有什么憾事,為什么偏偏在人們別離的時候顯得格外的圓?此設想甚奇,但詞人又調轉筆鋒,作了一番寬慰:“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這是人生和自然的規律,自古以來就是這樣,所以實在用不著特別地悲傷。這樣層層推進,愈進愈深,釋卻離怨,于是最后使兩句表達了詩人不為離愁別苦所束縛的樂觀思想:“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只愿別離的人們各自珍重,遠隔千里,共浴月光,一同欣賞中秋月明之夜美好的景色。
這首詞雖有感傷情調,但并不使人感到難堪的壓抑,詞人的豁達胸襟仍處處可見。他把“天”和“月”都人格化了,上片問天,下片問月,創造了一個神話般美麗的境界。應當指出,詞人的問天、問月,歸根結底是問人生。在經過一番認真探求之后,他終于得到了人生哲理的啟迪。可見,寓哲理于抒情之中,是這篇詞的一個顯著特點。
這首詞幾乎句句寫月,詞意優美,令人玩味不盡。全詞既充溢浪漫情懷,又抒發現實感受,字里行間都流露出詞人樂觀曠達的情緒。這首詞寫得實在好,后世許多中秋節不能團圓的人都愿意從這首詞中尋得安慰,稱譽它為最好的一首中秋詞,并不為過。
水調歌頭教案一等獎篇五
懂、背誦這首詞。
聯想力和想象力的訓練。
教學難點:作者對人生的感悟及其曠達胸襟在詞中的體現。
同學們,在我們傳統意識中,每年農歷八月十五的月亮是最圓最亮的。不知道同學們在往年看中秋圓月時有何感受?今天,我們不妨來欣賞宋朝著名詩人蘇軾的詠月名篇《水調歌頭》。看看他的感受如何。
1、 對照小序部分簡介詞作背景,讓學生了解創作時間及創作原因。
2、初讀全詩,感知內容。
(1)學生讀書下注釋。
(2)由學生迅速自讀課文。
(3)點一生朗讀(學生點評后,教師.總結點評)
(4)全班齊讀
3、疏通全文
(1)學生對照全文,自主疏通全文,并記下讀不懂、有問題的地方。
(2)小小組交流問題
(能小組內解決的自主解決,不能解決的有組長整理提出)
(3)全班交流、解決問題
(4)打出全文注釋,學生自主整理在課本上。
(5)問:對照注釋你認為詞的上下闋主要寫了什么?兩者聯系何在?
(上闋——望月寫景;下闋——懷人抒情。兩者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問:詞中哪些是實景?哪些是虛景?
(6)作者對人生的感悟體現在哪些詞句上?你如何理解?
4、 能力訓練
(1)什么是聯想?什么是想象?
(2)文中哪處是聯想?哪處是想象?
(3)看圖一,發揮聯想,你能聯想到什么?
(4)看圖二,發揮想象,你能想象到什么?
5、 問:比較《十五夜望月》,你喜歡哪一篇?講講理由。
6、音樂欣賞
(1)播放王菲的 《水調歌頭》
(2)第二遍播放,學生輕聲跟唱
7、學生總結
(1)一生.總結本課教學思路
(2)由學生.總結學習本課的收獲
1、背誦這首詞
2、小作文:
根據下文開頭,發揮豐富想象和聯想,續寫文章。
金秋十月,夕陽西下。一老農坐在自家的田埂上,一邊抽著煙,一邊浮想聯翩……
水調歌頭教案一等獎篇六
1.了解這首詩的作者生平及相關的背景知識。
2.了解這首詩的思想內容,體會詩人思想感情。
3.背誦這首詩。
1.配樂范讀、打拍朗誦、足踏朗誦,讓學生在反復誦讀中充分體會作品的節奏、韻律,感受其聲韻美。
2.利用“主題”來建構以中秋月亮為題材的詩詞從而學會對詩詞的對比、區分與整合。
3.古詩四步教學法:知詩-誦詩-析詩-品詩。引導學生知內容、想意境、悟情感、品特色,最終背誦。
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
通過再現詩的意境達到感染學生的目的,利用多媒體輔助教學,提高學生學習興趣,并以次激發學生的想象進行創造,溝通課內外,提高語文素養,培養審美情趣,培養熱愛中華民族優秀文化的思想感情。
教學重點:領會詩意,體會詩意,并積累名句。
重點突破:多形式反復誦讀,情景教學,名句賞析。
教學難點:借助想象,感悟意境,深刻體味作品所蘊涵的情思,理解詩人的豁達樂觀情懷。
難點突破:利用多媒體輔助手段、名句賞析、討論合作,幫助學生了解情感,引起共鳴。
1.誦讀法
2.情景教學法
3.討論點撥法
4.古詩四步教學法
學習方法:
1.朗讀理解
2.小組合作
3.發揮想象
教學用具:
《春江花月夜》磁帶、多媒體課件、《明月幾時有》歌曲磁帶、《水調歌頭》書法作品
一.導入新課:(引詞)
二.初步感知:教師播放《明月幾時有》歌曲,多媒體配以優美畫面
三.指導學生朗讀:(誦詞)
(1.)教師范讀全詞(配以《春江花月夜》),學生聽讀,初步感知詩意
提示重點字讀音(多媒體出字)
闕(que)瓊(qiong)綺(qi)勝(sheng)
(2.)手打拍朗讀、足踏朗讀,(教師示范朗讀、學生跟讀)
要求:充分體會作品的節奏、韻律,感受其聲韻美
(3.)抽生讀,配樂。
要求:字正腔圓,正確斷句
(4.)分男女生分上下闕讀
要求:抑揚頓挫,略帶感情
四.整體把握詩意(析詞)
(1.)學生借助注釋,理解詩意
教師提供背景,學生參考助讀資料
(2.)教師設計相關問題,知道學生解讀詩意
a.詞的上下兩闕主要寫什么?請用自己的話概括詩意
d.上下闕的聯系何在?
學生以小組為單位討論交流,教師根據學生回答,板書并作補充講解
我欲何似
上闕:飲酒問月――幻想上天――――——熱愛人間身世之感
又恐
無眠但愿
下闕:月圓人離――難眠懷弟――――——美好祝愿思弟之情
難全
五.品詩
(1.)學生發揮想象,描繪意境
教師利用音樂烘托,多媒體畫面激發興趣,散文描述來激發學生想象,并帶領學生進入意境
(2.)(學生活動)詩中有畫,畫中有詩,讓學生自述眼前畫面,師生互相補充完整
(3.)問:作者對人生的感悟體現在那些詞句上?
(學生活動)學生暢談對這一名句的理解和感悟
六.拓展:
2.名句互通,踏雪尋蹤、聯系課堂內外。
青天有月來幾時,我今停杯一問之李白《把酒問月》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亂李白《月下獨酌》
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王勃《送杜少俯之任蜀州》
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時張九齡《望月懷遠》
六.總結:這首詞雖飽含人生哲學,但它是通過一個完美的文學意境來表現的。我們感覺到那中秋之夜美好的月色,體會作者豐富的情感,而不是枯燥的說教。詞中雖有出世與入世的矛盾,情與理的矛盾,但最后還是以理遣情,不脫離現實,無悲觀消極情緒,卻是豁達樂觀的祝福。怪不得人們說:“中秋詞自蘇東坡《水調歌頭》一出,余詞盡廢”。
七.齊誦本詞。要求:沉浸詞中,飽含感情,讀出感情的起伏變化,讀出全詩高潮。
水調歌頭教案一等獎篇七
1、知識與技能:了解有關詞的文學常識,理解詞句的含義,背誦全文。
2、過程與方法:讀——悟——賞。
3、情感與價值觀:理解詞人超然達觀的思想,及對人間生活的熱愛。
1、理解語句,了解詞意,體會思想感情。
2、品味精妙的詩歌語言。
一課時。
1、說話訓練
2、欣賞音樂《但愿人長久》
3、介紹有關詞的知識
4、簡介作者及寫作背景
1、自由朗讀,注意畫出你認為比較重要的詞語,或不太熟悉的詞語。
2、指名朗讀,齊讀。
3、本詞的上片和下片都寫了什么?又有什么不同?
1、找出你最感興趣的詞句讀一讀,并說一說其中所蘊涵的感情。(你最喜歡文中哪些語句,為什么?你感觸最深的句子是哪一句,為什么?最能激發你聯想的句子是哪一句?)
2、思考:作者詠誦的僅僅是天上的明月嗎?
1、體會語氣、語調,背誦。
2、分組比賽。
積累有關“詠月”的古詩名句。
由學生小結學到什么,悟到什么,教師補充。
寫一篇詩詞鑒賞。談談自己的理解,能寫多少算多少。
蘇軾
上片
借明月 自喻清高
下片 用圓月 襯托離別
水調歌頭教案一等獎篇八
一、教學目的:
1、引導學生欣賞三首詩詞。
2、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
二、重點和難點:
1、形象和情感是如何統一的。
2、景和情是怎樣統一的。 3、朗讀 三、教學設計: 熟讀或者背誦 兩課時
第一課時
一、導入: 創設自身情景,鋪設感情基調(讓學生談談對中秋的認識:月餅、月亮、團圓、思念)導入所學課文。
1、首詩意境很美,詩人運用形象的語言,豐富的想象,渲染了中秋望月的特定環境氣氛,把讀者帶入一個月明人遠、思深情長的意境,加上一個唱嘆有神、悠然不盡的結尾,將別離思聚的情意表現得非常委婉動人。
2、點撥:
(1)、講透詩題“十五夜望月”。前兩句寫景,不帶一個“月”字,卻處處含“月”試分析。拓展:白——月光,聯想李白的《靜夜思》。 樹棲鴉——聽到,非看到,聯想周邦彥《蝶戀花》“月皎驚烏棲不定”烘托了月夜的寂靜。辛棄疾的《西江月》“明月別枝驚鵲”。 濕桂花——桂花已濕,夜太深,聯想月中桂花是否也濕,月中嫦娥、吳剛、白兔是否也像庭中人一樣無眠,意境更為悠遠,這里暗點“望月”。
1、簡介蘇軾:字子瞻,號東坡居士,文學家,書法家,官場常失意。其文想象力豐富,又流暢自然,有時還含有深刻的哲理。與其弟蘇轍、其父蘇洵合稱“三蘇”。
3、撥:上下片都有包含人生哲學意識的句子,找出,試分析。
4、佳句欣賞:分組討論:闡明理由 我的思念是圓的 艾青 分組討論:
(1)、作者思念什么,為什么思念是圓的?
(2)、這首詩表達了一種怎樣的思想感情?升華到什么高度?
作業:
1、背誦并且默寫《十五夜望月》《水調歌頭》這兩首詩詞。
2、試做一首中秋詩詞。
3、做《一課一練》p15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