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讀后感絕不是對原文的抄錄或簡單地復述,不能脫離原文任意發揮,應以寫“體會”為主。讀后感對于我們來說是非常有幫助的,那么我們該如何寫好一篇讀后感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讀后感的范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親愛的陌生人讀后感篇一
“她是媽媽的寶貝,從小就是了,現在還是,將來應該還是,絕不會因為多了一個小弟弟就發生什么變化。”這段話給我帶來深刻的印象,它正是出自于商曉娜的《親愛的陌生人》。書中主人公的故事令我同感,主人公父母的行為也讓我感到了為人父母的不易,使我受益匪淺。
本書主要講述的是,主人公——葉今一知道母親身懷二孩,由不理解,叛逆到理解,期待身心成長的故事。
全書中最令我同感的便是,今一不滿父母奶奶的“偏心”,從而決定反抗家人,離家出走,最后被找到并且理解了父母的故事。作者把正處于青春期主角叛逆的心理描寫的淋漓盡致,讓我讀到這篇時有了深深的感觸。
還記得在暑假剛開始時,我像一只饑餓的野獸,瘋狂的玩手機,心思仿佛都落入了懶惰這個深坑,對于學習更是提不起興致。父親對此十分憂慮,幾次與我談心,可我卻依舊過著這毫無意義的生活。一次,我吃完飯就匆匆下桌,又捧起了手機,父親再也無法容忍,立馬就火冒三丈,劈頭蓋臉就開始罵;空氣中仿佛只存在著嚴肅與怒火,可忽然我打破了這一場面,反駁道:“怎么了,暑假玩游戲不是很正常嘛!”便跑進了我的房間,鎖了房門,自顧自的也不管父母的句句呼喚。現在想來,當時的我是多么叛逆,就像《親愛的陌生人》中的今一離家出走時忽略了父母對他的愛意一樣,我也忽視了當時父親對我的關心與顧慮。最終我在一人思考后,漸漸感到慚愧,漸漸認識到了錯誤,主動找到了父母談心,像今一一樣真正認識到了父母對我們深深的愛。
其實父母的愛一直藏在為你的一件件小事當中,俗話說得好:良藥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更何況他們是我們的父母,當我們真正意識到父母行為的真正含義時,父母對我們深深的愛也就展露無遺。
“她是媽媽的寶貝,從小就是了,現在還是,將來應該還是,”這雖然只是短短的一句話,但這其中蘊含的卻是巨大的。今一媽媽的話為什么使我難以忘懷呢,或許就是因為她說出了天下父母對于孩子的巨大包容,與永恒的愛。
親愛的陌生人讀后感篇二
在讀商曉娜老師的《親愛的陌生人》之前,我一直以為它是寫主人公和陌生人故事之類俗套的書,讀過之后才知道它是關于二胎的。
女主人公葉今一的媽媽懷孕了,全家人都十分期待第二個孩子的到來。但葉今一非常討厭她的"弟弟",她認為"他"的到來會搶走全家人對自己的愛,自已以后再也不是家庭關注的焦點了。她的奶奶更是整天在她面前嘮叨"弟弟"有多么多么好,惹得今一跟奶奶爆發了無數次沖突,終于在又一次激烈沖突之后,她選擇了離家出走。被找回來后,她發現大人們變了,不在她面前老說"弟弟"了,她知道大家都是愛她的,她也不再討厭"弟弟",反而和家人一起期待"弟弟"的到來,想為"他"買禮物、織圍巾……新生命出生了,竟然是個妹妹,全家人非常開心。
媽媽經常問我:你想不想要一個弟弟?我一般回答:要不要無所謂。其實,內心我還是挺期待的:假如我有一個弟弟,假期里我就不會這么無聊了;假如我有一個弟弟,我可以教他踢球、游泳、跑步;假如我有一個弟弟,每天就會有一個小不點樂顛顛跟在我屁股后面叫我"大哥",想想就很開心。暑假里,我去劉浩然家里玩,看見了他的雙胞胎弟弟妹妹,胖嘟嘟的非常可愛,妹妹很愛笑,弟弟很乖,他們吃飽喝足的時候就呼呼大睡,睡醒了就看著我們玩玩具。不過,他們餓了的時候也會哇哇大哭,不過他們怕陌生人,阿姨說他倆只要看見劉浩然的黑管老師就開始哭,他們看到我都沒哭,看來我很有小孩緣呢!
但是我又轉念一想,如果他既煩人又任性怎么辦?我想到我的表妹雨雨,她才四歲,就被慣壞了,想干什么就干什么,不讓干就哭,我看到她哭就覺得好煩。如果我有這樣一個弟弟,我只能忍氣吞聲了——爸媽保護罩加爺爺奶奶保護傘等于堅不可摧,就算我不理他,他也會哭鬧。不過,話說回來,相信我的家人不會把他慣壞的。
爸爸媽媽說他們不會生二胎了,我可能不會有弟弟或者妹妹。但是無論我能不能做哥哥,我都知道:就像媽媽說的世界上其他東西都會越分越少,只有愛會越分越多,每個孩子都是家庭里獨一無二的寶貝,有了弟弟或者妹妹,我不會失去家人的愛,反而又多了一個人愛我。
親愛的陌生人讀后感篇三
今天又讀完一本書,我突然發現我非常喜歡埋伏筆的結局美好的故事,發瘋似的喜歡,好像在煉獄里突然看到曙光一樣欣喜若狂。
那種看起來平淡的世態發展,到最后竟然有意想不到的驚喜,其實是令讀者最驚喜開心的事。
親愛的陌生人,寫一個叫做華蘭茜的二十九歲女孩在即將三十歲卻還是老姑娘而且居然還沒人喜歡過她的事,是的她不漂亮沒有男孩子喜歡,但是她內心善良。
從小到大,她都在父母親戚的壓迫中成長,尤其是媽媽總是惡語相加,整天就是要求她做一個婦女,縫衣做飯按部就班,這樣的生活就是地獄,讓人無法有自己的自由和思想,永遠就是唯唯諾諾,怕這個親人怕那個親戚,怕被人說是老姑娘。
華蘭茜飽受折磨,害怕家人的一切要求,害怕奧利弗的美麗,因為所有人都喜歡奧利弗的美麗,優雅大方,在奧利弗的光環下,她顯得一無是處,甚至遭人厭煩,華蘭茜覺得自己的生活已經生無可戀。
直到最后,華蘭茜胸悶氣短,偷偷看醫生之后,醫生告訴她,她得了癌癥還是晚期,華蘭茜非常高興,因為她終于不用害怕媽媽的壓迫,也不用怕親戚的嘲諷嫌棄和催婚。
后來她聽說塞西爾臥病,她打算離家出走去照顧她,她決定和過去告別,和家庭告別,追逐自由,隨心所欲的生活,反正也沒有多少日子可活,還不如隨心所欲。
她在照顧塞西爾的同時,認識了巴尼她發現巴尼并不像外人所傳是個犯罪分子,他有很多魅力,直到華蘭茜愛上他,她確定她愛上了他,但是她并沒告訴他,她覺得巴尼。
因為癌癥,任何人都必須顛覆自己的人生,畢竟馬上要死了為何不跟著自己的心意生活呢,反正已經要死了就算犯罪也接受不到懲罰了,多爽啊!
華蘭茜表達了愛意,說出了自己的疾病,沒成想巴尼居然要,居然要跟她結婚,巴尼一定會跟她結婚的,因為他是好人,他同情華蘭茜的一切遭遇,包括她是個外貌不出眾的老姑娘。
他們居然結婚了,不顧親戚朋友的指責,他們都放空了自己,想去哪就去哪,想干嘛就干嘛,他們無比快樂以至于忘記癌癥,忘記以前壓抑的痛苦的從前,他們彼此惺惺相惜,包容理解,越來越愛對方,愛到生命里,盡管最后華蘭茜知道了自己的丈夫的秘密,知道她嫁了一個有錢人,她依舊不快樂,她保持著純樸的本性,她不愛錢,她同情弱者,她愛自己的自由,巴尼愛的就是這樣可愛,靈魂有香氣的女子,在現實中,恐怕這樣的女孩也是國寶。
他們的結局真的是美好,長相廝守,家里也有錢,可以旅行可以蝸居,家人也羨慕她的女兒嫁給這么有錢的帥小伙,人人都羨慕華蘭茜,這就是一個二十九歲老姑娘的幸福,幸福總會來的,只要耐心一點,只要你肯努力做好自己,善良灑脫的自己,勇敢前進的自己。
對吧?
親愛的陌生人讀后感篇四
跟朋友談到關于努力建造內心宇宙的時候,朋友推薦了這本書,看完之后有點失望。但就故事本身而言應該還是不錯,可是當我在之前就有了這樣的期待之后,我覺得它不像朋友說的那樣能夠解決的我的問題,能夠讓我覺得前途光明。
不得不承認,這個故事本身發人深省,類似羅拉出走這樣的覺醒的女性故事,總會讓人覺得很暢快,何況這樣的覺醒最后還遇到了王子,各種大團圓結局。這樣的情節安排應該會吸引很多女讀者吧,我回想如果我也覺醒了改變了,一定會遇到比之前完美的事情。
可是小說終究是小說,現實在很多時候讓人覺得沮喪。如果醫生沒有送錯信,如果我們一輩子都碰不到各種偉大的改變的契機,那后面的故事該如何繼續?如果我們在改變之后,反而比以前更加不快樂,發現原來的自己挺好,是不是意味著改變毫無意義呢。
真正的好書不是解決問題的,而是讓你有機會更加深入的思考。
從這個層面上來說,親愛的陌生人還是值得一讀的。還有真心喜歡藍色城堡的生活,希望有一天我也能有個自己的城堡。
親愛的陌生人讀后感篇五
在這樣一個炎炎夏日中,我看了一本使我受益匪淺的書--《親愛的陌生人》。
“媽媽又懷寶寶了。”這一個消息像閃電似的劈在了葉今一的頭上。她覺得以往甜蜜的日子忽然變得不一樣了,家人把所有的關注和愛都給了肚子里的“弟弟”,自己則成了一個多余的人。于是,“離家出走”的念頭便在她的腦海里萌生。
在經歷了一系列事件之后,葉今一的妹妹出生了……也許,“第二個孩子”般的字眼,會使大部分獨生子女特別敏感,脆弱,曾經的我,也是當中的一員。
幾天后,我便開始了和爸爸“相依為命”的日子,爸爸非常馬虎,一點也不會照顧我。每到夜晚,我便會躲在房間里偷偷的哭,一邊哭一邊想,若是媽媽在就好了,我就不用跟著爸爸過這種“機一頓飽一頓”的生活了。哎!都是妹妹不好,要不是因為她,媽媽就不會回老家了,媽媽也是真偏心呢,妹妹還沒出生呢,就想著妹妹,如果是妹妹出生了,那還了得?想到這里,剛停下來的眼淚又“嘩嘩嘩”的流了出來。
第二天我起的非常早,一起來又心生埋怨,想著,若是妹妹出生了該怎么辦,到時候幫妹妹沖奶粉啊,幫他洗澡啊,哄他睡覺啊,帶她去玩吶,這些繁瑣小事都要我幫媽媽做。每天,太陽是隨著我的哭聲升起,媽媽辛勤忙碌的一天又開始啦!先是安撫我,使我香甜的睡著,然后緊接著還要不辭辛苦的做一頓美味的早餐,最后,各種事情隨之而來。盡管媽媽忙得焦頭爛額,卻不曾對我大哄大叫。
現在的妹妹相當于曾經的我,而我就相當于過去的媽媽。以前,媽媽總是對我任勞任怨,所以,現在的我要對妹妹盡心盡力。我不在對妹妹有偏見。加油吧,嶄新的自己!
親愛的陌生人讀后感篇六
火車呼嘯而過,那亮光,那原先照耀黑暗的一切光亮,噼啪一聲,變得昏暗了,永遠熄滅了。
優雅高貴的、生機盎然的安娜,走向了臥軌自殺。仿佛溺水的人沉浸在幽深的黑暗中,掙扎于紛繁糾結的水草里,比較終看著生命的比較后一個氣泡湮滅在那遙不可及的光亮間。她飛蛾撲火般的愛情燃燒了自己的生命。從比較初的優雅風情,純真又誠摯,到比較后陷入神經質般瘋狂的妒忌和猜疑中。不得不說是她心中的執念讓她瘋魔。由愛故生憂,由愛故生怖,若離于愛者,無憂亦無怖。”佛家有言如是。慈悲的佛是在說:親愛的孩子,不過分執著于愛,不要迷失于恨,云淡風輕才能追求生命的解脫。
安娜太貪心了,紅玫瑰與白月光,她都想要。既要愛情,也要名譽。這一切都需要巨大的精力去維持。于是一日日,安娜熬盡了自己的心血,迷失,焦慮,漸至淪喪,終究一敗涂地。
人不可為貪欲所控制,這是眾所周知的,可天下又有幾人能做到?世界是平衡的,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將欲有所得,必先有所棄,這樣,才能將自己的生命騰出更大的空間,來安放那些對自己真正彌足珍貴的東西。
敢于追求是勇氣,敢于舍棄則更是有魄力。“世間好物不堅牢,彩云易散琉璃脆。”浮世中美好的世物千千萬,繁花叢中得一兩朵來裝點生命便足矣!柔軟又脆弱的生命,豐沛又堅韌的生命,愿你善待它。
親愛的陌生人讀后感篇七
這個暑假,一本名為《親愛的陌生人》的書,深深地震撼著我的心靈,將我帶進主人公的世界里,久久不能自拔。
《親愛的陌生人》這本書講的是一個叫葉今一的五年級小姑娘,她的媽媽又懷寶寶了,全家人都沉浸在等待二寶的喜悅中,只有葉今一除外。她覺得以往甜蜜的日子突然變得不一樣了,爸爸媽媽和奶奶把所有的關注和愛都給了媽媽肚子里的“弟弟”,自己成了一個多余的人。她的奶奶更是整天在她面前嘮叨“弟弟”有多么多么好,惹得今一跟奶奶發生了無數次沖突。終于在又一次激烈沖突之后,葉今一郁積于心的孤獨和苦悶無法排解,她選擇了離家出走。被找回來后,她發現大人們變了,不在她面前老說“弟弟”了,她知道大家都是愛她的,她也不再討厭“弟弟”, 反而和家人一起期待“弟弟”的到來,想為“他”買禮物、織圍巾……新生命出生了,竟然是個妹妹,但全家人都非常開心。
家里再添一個成員,原本就是一件美好的事情,可是大人們卻忽略了一件事——事先跟家中的小孩溝通,讓我們小孩以為要失去大人們對自己的愛,以致于我們跟大人們產生各種的誤會和矛盾,讓原本快樂的事情變了味,更有甚者引發了各種悲劇,給家庭帶來不可磨滅的創傷。這一切都是因為家人之間缺少溝通、理解與包容。
其實我自己也正經歷與主人公葉今一一樣的事情,不過我比她幸運的多。
我有一對思想開明的父母,他們把我當一個獨立的人平等對待,在日常生活中有什么事情,他們都會事先跟我溝通,詢問我的意見。如果我的意見與他們不一樣時,他們會跟我一起討論,直到得出一種令我們都滿意的做法。不過,我發現,在不對我們家產生不良后果的事情上,我的父母通常都會聽從我的意見,而改變他們的想法。這讓我深深地體會到:家人之間的溝通、理解、包容,能讓愛在小孩的心中慢慢成長,也讓小孩變得會愛身邊的人。所以,慢慢地,我也會從父母的角度去思考問題,會為了她們而改變我的想法。
今年年初,我的媽媽也懷孕了。不過之前一年,我的爸媽都跟我討論過要不要再生一個小孩的問題。其實在小時候,我一直都對爸媽說,你們快點給我生個弟弟或妹妹來跟我玩,我一個人很無聊。他們都會笑著對我說好。可惜政策卻不允許。到后來我大了,要弟弟妹妹的念頭就淡了,因為我覺得一個人也不錯,我可以找別的朋友玩。當他們跟我說,現在政策允許再生一個小孩了,我們家要不要再生一個。我當時的熱情淡了,表示生不生都沒關系。但他們的理由卻讓我的內心顫然一動。
因為他們的理由竟然都是為我考慮的。他們說:有一個弟弟或妹妹陪我一起成長,我的生活會變得有趣多了。他們又說:以后他們老了,去了,至少世界上還有一個親人陪著我,也不至于我太孤單。他們還說:以后萬一他們出事了,我還有一個可以商量的親人,不至于一個人彷徨無措。他們說的這些理由,當時的我無法理解,但是我卻深深地感受到了他們對我的那份愛。
我記得當時我的爸媽異口同聲地說:當然不會。他們還笑著對我說:我永遠都是他們的好女兒,對我的愛不會減少。但是他們要我要明白一點,因為弟弟妹妹小,不能自理,可能會占掉爸媽很多時間去照顧,有時候還要我幫忙,所以請求我的理解與包容。父母的坦誠相告,讓我明白了原來同學們說的不好是這樣產生的,我的心也隨之放輕松。最后我愉快的告訴爸媽,我要一個弟弟或妹妹。
在媽媽懷孕的日子里,爸媽像往常一樣關心著我的生活。而且媽媽還主動地跟我說寶寶的生長情況,讓我感受寶寶的變化。記得當我第一次感受到寶寶在媽媽肚子里的胎動時,我既興奮又好奇,十分期待寶寶的出生。
我的幸運與葉今一最后的幸運一樣,都在于家人之間的溝通、理解與包容。坦誠相告,是解開誤會、矛盾的鑰匙;理解與包容,則讓我們的愛在誤會與矛盾面前變得更強大。
親愛的陌生人讀后感篇八
看了許久,還是在零零散散中把它讀完了。雖然書名只有安娜卡列尼娜,然而書的內容卻包含了很多其他的內容:社會制度,宗教,道德倫理,軍事,農業等。不僅講述了安娜的感情掙扎,也講述了列文的農莊生活和家庭發展。這兩條線索都充滿了矛盾,而托爾斯泰用心理活動將這些矛盾生動地刻畫了出來。
在安娜的眼里,愛情就像是火焰那樣熾熱滾燙,那么耀眼明亮。于是她便是那不顧一切的飛蛾。她得到了愛情,也葬送了自己。而她的矛盾在于既然選擇了為愛情拋棄身份地位,放棄社交圈,放棄家庭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放棄了她心愛的兒子,卻沒有勇氣一路堅定地走下去,卻在不斷地懷疑弗倫斯基對她的愛和自我否定中折磨自己,像文中描述的“這就像把一個判了死刑的人脖頸上套著絞索扣押好幾個月,好像要處死刑,又好像要釋放!”而最終的臥軌自殺,就是這一切矛盾的結局。從當初在火車站與弗倫斯基初次相遇到最終安娜的用臥軌結束自己的生命,或許對于許多人來說只是彈指一揮間的歲月,卻足以讓安娜從受人歡迎和仰慕的上流貴婦人走向被社交圈排斥和孤立的出軌女人,足以讓安娜從嬌艷走向凋零。列文在與農民的相處中發現農莊生活才是使自己怡然自得的園地,發現勞動才能使自己擺脫煩惱糾結從而感受快樂。作者借安娜的口,寫出了上流社會的虛偽與冷漠,借安娜的隕落寫出了在當時的社會背景下必然的悲劇結局。同時也表達了作者對19世紀六七十年代俄羅斯上流社會的丑惡和虛偽的揭露。
而列文的矛盾在于他對社會制度的不認可,對資本主義私有制的反對,對農民的同情,卻又因為他從小的生活習性以及社會環境,使他不足以徹底從心理到行為作出改變,因而列文也陷入了矛盾。作者借列文的經歷和感受寫出對農民的愛護和同情,就像列文說的,他自己就是農民,對當時制度對農民的壓迫的不滿也就表達得更為自然。在文中寫到:“人們爭論得那么熱烈,往往只是因為不能領會對方所要證明的事情。”列文對當時制度的抵制無法讓別人領會,而他自己也無法領會和認同其他地主的主張,這就使一切思想斗爭無法在現實中得到解決。“一個人沒有過不慣的環境,特別是如果他看到周圍的人都過著同樣的生活的話。”這是列文在莫斯科等待妻子基蒂生產的一段時間里感受到的。“過著漫無目標的、沒有意義的生活”這也是他急于回到鄉下的原因。他怕自己過慣了那種生活以后也成為了他自己厭倦的那種人。這也體現了當時的上流社會群體的一種荒廢氛圍和腐蝕性。
《安娜卡列尼娜》是列夫.托爾斯泰的經典之作,很多的意義還有待讀者去不斷感悟,我也相信,等我的經歷更加豐富,再一次品讀這部作品的時候,肯定會有不同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