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位無私奉獻的人民教師,總歸要編寫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學能力。教案書寫有哪些要求呢?我們怎樣才能寫好一篇教案呢?以下我給大家整理了一些優質的教案范文,希望對大家能夠有所幫助。
九年級物理教案篇一
通過實驗,認識聲的產生和傳播條件。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1.知道聲音是由物體的振動產生的,聲音的傳播必須依靠介質。
2.知道固體、液體、氣體都是能夠傳播聲音的介質,了解在不同的介質中聲音的傳播速度是不同的,聲音在固體和液體中的傳播速度比在空氣中快。
(二)過程與方法
1.通過觀察發聲現象,能簡單地描述所觀察到的發聲體的共同特性,培養學生初步的觀察、對比和概括能力。
2.通過聲傳播的實驗探究,培養學生初步的在觀察現象中發現問題,提出問題的能力。
3.讓學生參與實驗探究,初步學習實驗探究的方法,體會科學探究的重要性。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通過本節學習,讓學生知道我們生活在聲的廣袤空間中,聲音可以表達豐富多彩的情感,通過聲音可以獲取大量的信息。
2.使學生初步領略聲音在人類社會生活中的作用,從而引起對聲音的好奇,激發求知的欲望,逐步養成自覺探索自然現象和日常生活中物理原理的科學態度。
3.通過合作和交流,培養學生主動與他人合作的精神。
重點與難點:
聲音產生的條件、聲音的傳播需要介質是這一節的重點。
聲音在介質中以聲波的形式傳播是本節的難點。
教學準備:
1.多媒體課件。
2.演示實驗器材:廣口瓶、橡皮塞、抽氣機,電子發聲體,土電話、吉他等。
3.分組實驗器材:音叉、鼓、鑼等。
九年級物理教案篇二
1、常識性了解水能和風能的利用的知識.
2、知道水能和風能的利用對我國社會主義建設的重要意義.
4、通過本節教學,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的教育和節約能源的教育.
第三節水能和風能的利用
【課題】水能和風能的利用
【教學過程設計】
本節內容建議用閱讀的方法學習
1,用課前診測引入新課
2,閱讀水能的利用
3,閱讀風能的利用
4,布置學生實踐題目
九年級物理教案篇三
1、摩擦過的物體具有吸引輕小物體的現象,就是摩擦起電現象
3、同種電荷相互排斥,異種電荷互相吸引
二、電流和電路
1、電路的組成:1)電源:干電池、蓄電池、發電機
2)用電器:利用電來工作的器件
3)開關:控制電路的通斷
4)導線:連接電路
2、正電荷移動的方向規定為電流的方向。
三、串聯和并聯
四、電流的強弱
1、電流就是表示電流強弱的物理量,通常用字母i代表,它的單位是安培,簡稱安,符號是a。
五、家庭電路
1、家庭電路的組成部分:1)進戶線:火線、零線。2)電能表:測用戶在一定時間內消耗的電能。3)總開關(閘刀開關):控制戶內與戶外的通與斷。4)保險絲:當電路中又過大電流,保險絲熔化,自動切斷電路。(其保護作用)
2、進戶的兩條輸電線中,有一條在戶外就已經和大地相連,叫做零線,另一條叫做端線,俗稱火線。
九年級物理教案篇四
浮力的概念本節的重點,阿基米德原理是本節重點也是難點。在生活中及小學的自然課上對浮力認識已有一定的基礎,考慮學生的認知基礎其概念由兩個現象直接得出并強調“浸”和“向上”。阿基米德原理的得出是難點,先讓學生從生活現象和動手做課桌上的小實驗現象猜測加推理“浮力的大小與哪些因素有關?”再由水中水袋受的浮力和排開的水的重力的關系,最后由分析加表達式推導得出原理,這樣層層推進,分散難點。
反思:從經驗,生活和實驗中的現象猜測避免猜測的盲目性。由于同學個體的差異及實驗的自主選擇,避免“整齊劃一”,保證多樣性,發揮了學生的主觀能動作用。同時教師在應有充分的準備學生猜測的“意外”,如:猜浮力與深度有關等。學生并沒有從生活中或已有的經驗出發,這樣猜測就有一定的局限性,此時教師可加以引導。學生交流,回答“小魚和大魚由于深度和體積不同而產生浮力不同的爭論”,“改錯題:木塊浮在水上受到的浮力”兩個問題。
反思:情境化的問題,增加親切感,易引起興趣。“改錯題”降低難度,又加深對原理的理解。題型的多樣化可避免解決問題煩味與枯燥。不足的是題目的覆蓋面不廣,可增加對浮力方向理解的問題;可換浮力在生活應用的例題,從而增強物理服務于社會的意識。
不足之處也很多:課堂氣氛不夠活躍時,當學生猜與深度關系時,可用學生分組實驗來代替教師的演示;學生說完自己看法時,沒有及時的形成或結果型激勵評價等等。
九年級物理教案篇五
從以往的物理考試成績來看,優秀人數少,中等生生面廣。但是作為一名教師,應該要看到學生的積極的一面,對于消極的一面要揚長避短,采取有效措施努力提高整個班級的物理教學成績。所以本期的一個重要任務就是如何提高及格率降低低分率等問題。
二、指導思想:
堅持以提高教學質量為教學工作核心,以扎實開展課程改革為教學工作重點。幫助學生掌握好物理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提高學生應用物理知識的水平。
三、工作措施:
1、認真學習課程標準,領會本科目在教學中的具體要求。教師必須認真領會其精神實質,對于每一項要求要落到實處,既不能拔高要求,也不能降底難度。
2、注重教材體系,加強學生的實際操作能力的培養。
3、講求教學的多樣性與靈活性,努力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
4、嚴格要求學生,練好學生扎實功底。
四、教學內容:
1、 復習八年級物理和九年級物理。
2、 做好專項復習和綜合訓練。
五、復習的重點和難點:
1、 力學和電學兩大部分。力學的重點是壓強、浮力、杠桿、機械效率。而且出題的綜合性較強,與前面學過的力的平衡等知識聯系密切。其中浮力是歷年中考的熱點,也是中考的難點,也是學生認為是最難入手的知識。電學的重點是歐姆定律、電功率,它們的綜合題又是電學考試的難點。
2、 聲學、熱學、光學中,熱量的計算和光學做圖是考試常出的考點。尤其是光學作圖是學生最容易出錯的知識。
六、復習方法
1、夯實基礎,鞏固雙基。
2、連點成線,版塊拓展。
3、綜合訓練,能力提高。
4、模擬中考,素質適應。
七、復習安排
(一)第一輪復習(2月下旬至4月中旬)
1、第一輪復習的形式
第一輪復習的目的是要過三關:
(1)記憶關。
(2)基本方法關。
(3)基本的解題技巧關。
基本宗旨:知識系統化,練習專題化,專題規律化。利用這一階段的教學,把書中的內容進行歸納整理,復習每個單元后進行一次單元測試,重視補缺工作。
2、第一輪復習應該注意的幾個問題
(1)必須扎扎實實地夯實基礎。由于學生基礎差,抓基礎既現實又可以產生實效。
(2)不搞題海戰術,精講精練,舉一反三、觸類旁通。大練習量是相對而言的,它不是盲目的大,也不是盲目的練。而是有針對性的、典型性、層次性、切中要害的強化練習。
(3)面向全體學生,因材施教,分層次開展教學工作,全面提高復習效率。
(4)注重思想教育,不斷激發他們學好物理的自信心,并創造條件,讓學困生體驗成功的喜悅。
九年級物理教案篇六
圖片情境導入:為什么汽車高速行駛時,輪胎的溫度會升得很高?
火箭上天,能量是如何轉化的?
《機械能與內能的相互轉化》教學設計
《機械能與內能的相互轉化》教學設計
尋找圖片中改變內能的方式,復習回顧舊知
復習舊知,引出新課題。
二、新課教學
1、做功——改變物體內能的另一種方式
活動與演示:
(3)學生演示:空氣壓縮引火儀,你看到了什么現象?
提問:在剛才的活動中,物體增加的內能從何而來的?能量是如何轉化的?(在克服摩擦做功時,物體的機械能減少,內能增加,即機械能轉化為內能。)
板書:改變物體內能的另一種方式:做功
學生舉例,如:放在太陽下曬;在石頭上摩擦;放在熱水中燙;放在火上燒;用錘子敲;用力反復彎折等。
(2)僅憑鐵絲溫度升高內能增大這一現象,能否斷定是通過熱傳遞方式還是做功方式來實現的?(做功與熱傳遞的等效性)
(3)你能再舉一些通過做過來改變物體內能的實例嗎?(鉆木取火;飛船自由下落時溫度升高;)
區別:熱傳遞方式是內能的轉移過程,能的形式沒有變;而做功方式是機械能向內能的轉化過程,能的形式已經發生改變。
2、熱機
(1)熱機中的能量轉化情況
演示:演示點火爆炸實驗。
結論:酒精燃燒后的燃氣對外做功,燃氣的內能減少,轉化成機械能。
(2)汽油機的結構和工作原理
熱機:是將燃料燃燒產生的高溫高壓燃氣的內能轉化為機械能的裝置。
觀看視頻:汽油機的工作過程
指導學生閱讀課文并設問:
(1)汽油機的主要結構是哪幾部分?名稱各是什么?各有什么作用?
(2)汽油機完成一個工做循環要經歷幾個沖程?分別是什么?
(3)每個沖程的特點是什么?(從氣門的開閉和活塞的移動角度分析)
(4)這四個沖程都有能量轉化嗎?如果有分別是怎么轉化的?
(5)汽油機完成一個工做循環曲軸旋轉 圈,活塞往返 次,四沖程內燃機只有________沖程對外做功,其他三個沖程靠_______完成。
第5個問題教師利用模具進行突破。
3、閱讀:了解熱機的發展歷程。向學生補充一些蒸汽機、燃氣輪機、渦輪噴氣發動機、火箭發動機的初步知識。
4、小結本節課的學習:你學到了哪些知識?有什么收獲?
九年級物理教案篇七
a、知道分子無規則運動的劇烈程度與溫度有關。
b、知道什么是內能,物體溫度改變時內能也要隨之改變。
c、知道內能與機械能是兩種不同形式的能。
教學建議
“內能”教材分析
分析一:教材先由分子運動論的基本觀點:分子做永不停息的無規則運動,與動能概念相比,提出內能的概念,再進一步運用實驗揭示內能與溫度有關,最后將內能與機械能進行了區別。
分析二:本節知識可看作分子運動論的應用,可充分運用分子運動論的基本觀點對教材進行分析。
“內能”教學建議
建議一:在做擴散速度比較實驗過程中,為使實驗更明顯,應使兩杯水的溫度差大一些,并要注意引導學生有意識的觀察,培養學生實驗觀察能力。
建議二:在將內能時要注意內能的普遍性,一切物體都有內能,要注意糾正低溫物體沒有內能的誤解。
建議三:機械能包括動能和勢能,內能包括分子動能和分子勢能,它們在概念上極其相似,要注意區分,可以從概念、組成、運動形式等方面進行對比區別,并舉實際例子加以說明。
建議四:溫度與內能的關系是一個要點,要教會學生從溫度變化去了解、理解內能的變化,為后面章節講解內能變化做鋪墊.另外,在講解溫度與內能的關系時,可先做實驗比較不同溫度下的擴散速度,得出實驗結果后,啟發學生用分子運動論的觀點猜測溫度與內能大小關系,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內能”教學設計示例課題
內能
教學目標
1.知道分子無規則運動的劇烈程度與溫度有關。
2.知道什么是內能,物體溫度改變時內能也要隨之改變。
3.知道內能與機械能是兩種不同形式的能。
教學重點
內能以及內能改變與溫度改變的關系。
教學難點
內能與溫度變化的關系。
教學方法
講授、實驗
教具
紅墨水、玻璃杯、熱水、冷水。
知識內容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一、復習分子運動論的基本觀點
由已學過的機械能知識類比得出內能的概念。
二、內能
物體內大量分子無規則運動具有的動能和勢能的總和叫物體的內能。
三、內能與溫度的關系
物體溫度越高,物體內分子運動速度越大,分子動能大,內能越多。
分子的無規則運動劇烈程度與溫度有關,因此此種運動又叫熱運動。
四、比較內能與機械能的區別
內能是物體內部分子熱運動和相互作用決定的能,與物體微觀結構有關;機械能是宏觀物體機械運動有關的能量。
a.機械能一樣大
b.乙的機械能大
c.內能一樣大
d.乙的內能大
答案:選項b、c
五、小結
內能與溫度有關
六、作業
p17—1、2
教師引導
實驗比較在不同下擴散現象的快慢(對比紅墨水在冷水與在熱水中的擴散)。
引導
講評
回憶分子運動論的三個基本觀點
觀察實驗現象
想一想造成這一實驗結果的原因,并自己得出結論:物體內能與溫度有關,溫度升高,內能增多。
比較比較內能與機械能的區別。
做題
九年級物理教案篇八
教學目標:1、知識和技能:理解凸透鏡的成像規律。
2、過程和方法:能在探究活動中,初步獲得提出問題的能力。
通過探究活動,體驗科學探究的全過程和方法。
重、難點:1、試驗的過程。2、總結凸透鏡成像的規律。
教學器材:透鏡、光屏、蠟燭、刻度尺
教學課時:2課時
教學過程:
一、前提測評:
1、凸透鏡、凹透鏡對光各有什么作用?
2、什么是焦點?什么叫焦距?光心有什么特點?
二、導學達標:
引入課題:
照相機:可以成縮小、倒立的實像
凸透鏡投影儀:可以成倒立、放大的實像
放大鏡:成正立、放大的虛像
思考:是什么原因影響了凸透鏡所成的像?
1、演示試驗:
物距:物體到透鏡的距離,用u表示。
像距:像到透鏡的距離,用v表示。
焦距:用f表示
2倍焦距:用2f表示
注意事項:a、蠟燭、透鏡、光屏的中心在同一高度。b、調節光屏找出最清晰的像。
結果:距離不同成的像不同
像與距離有什么關系?
2、學生試驗:試驗過程如課本示
a、要找出放大、縮小的區域b、要找出倒立、正立的區域c:要找出不成像的區域。
試驗結果填入課本表格,并進行總結
3、凸透鏡成像的規律
(對照電腦模擬)
物距像距倒、正大、小虛、實
u2f
u=2f
f
u
4、凸透鏡成像的原理:(作圖法)
實像:真實光線匯聚而成的像,可以出現在光屏上。
虛像:討論其特點
討論:平面鏡成的是實像還是虛像?
達標練習:完成物理套餐中的本節內容。
小結:根據板書,總結本節內容,明確重、難點。
課后活動:完成課本練習。
寫出凸透鏡成像時各種的規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