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告材料主要是向上級匯報工作,其表達方式以敘述、說明為主,在語言運用上要突出陳述性,把事情交代清楚,充分顯示內容的真實和材料的客觀。怎樣寫報告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報告應該怎么制定呢?下面我就給大家講一講優秀的報告文章怎么寫,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傳染病疫情報告管理制度篇一
一、接待患者,耐心解答問題,遵守職業道德,廉潔自律,文明行醫。
二、仔細詢問發病經過,了解臨床癥狀和體征,注意為患者保密。
三、認真填寫門診病歷,按規范要求注意內容的完整性,提高首診符合率和及時率。
四、采集標本操作應規范化,使用正規的檢查方法和試劑。
五、男醫生給女病人檢查和取材時,必須有女醫護人員在場。
六、采用衛生部推薦的規范化治療方案,科學合理用藥,減少病人負擔。
七、對患者開展健康教育和促進安全套使用,發放健康教育處方和聯系卡。
八、保持診室清潔,改善就診條件,創造輕松良好的“一對一”就診環境。
傳染病疫情報告管理制度篇二
一、確診法定傳染病應填寫傳報卡,發現淋病,梅毒等,及結核(肺內、外結核)、急性出血性結膜炎等,需分別選用性病、結核、急性出血性結膜炎等報告卡,根據要求認真填寫。
二、發現可疑肝炎、傷寒、副傷寒等疾病,應在傳染病報告卡的疾病名稱后方格內劃“?”符號,但在第二次復診時要作出確定或否定報告,猩紅熱、菌痢、麻疹等疑似病例可不必填寫疑似傳報卡,但在第二次復診時要作出確定或否定診斷,肝炎要填寫甲型、乙型、丙型、丁型或戊型病原學診斷。
三、原已報告的病名需作更正報告時,在更正病名欄內填寫更正病名,同時在報告的病名后小方格內作“×”符號表示。
四、發現鼠疫、霍亂、副霍亂、禽流感、非典型肺炎、天花、白喉、流腦、乙腦、炭疽病、脊髓灰質炎,出血熱等傳染病,以及肝炎住院病例應先向洪山區疾控中心或病員戶口所在地的衛生防疫機構電話報告后,再填寫傳報卡立即發出,如未確診應作疑似傳染病報告。
五、對疑似、確診、住院、出院、死亡的急性、慢性遷延和慢性活動性肝炎病例,均應作傳染病報告。并在備注欄內要注明急性、慢性遷延性、慢性活動性、疑似或輸血后肝炎,如做病原學檢查的,應在傳染病卡注明陽性或陰性,對肝炎疑似病例經確診或否定后應在一個月內更正報告,對遷延性、慢性肝炎發作一次,要報告一次,如慢性遷延及慢性活動性肝炎發作后尚未痊愈病例,每隔十二月報告一次。
六、在臨床特征一項內,要填寫陽性化驗結果。找寄生蟲結果和肥達氏反應等診斷依據。
七、凡外院診斷的傳染病,在我院就診時認為依據不足可作疑似診斷,在病史卡中要寫明外院診治情況,在病史封面診斷項內可寫疑似病名。
劃“發病”、“死亡”,對已填報過“發病”的傳染病人在訂正診斷,出院或死亡發生時,必須再填寫傳染病報告卡一次,填寫時分別圈劃“訂正”、“出院”或“死亡”欄目,如同時屬于其中一個以上欄目,可同時圈劃,如死亡、出院時要同時圈劃“出院”和“死亡”兩項。
九、傳染病報告卡一律填寫實足年齡,嬰兒用周月,年齡不足周月者,可將“月”字劃掉改為“日”字。
十、填寫傳染病報告卡,必須詳細逐項填寫、字跡清楚,必要時應核對門診病史卡地址,防止錯報、遲報、漏報、便于及時做好疫點調查處理工作;在門診發現法定傳染病,就診醫生應將傳染病診斷寫在病史封面上,注明“傳染病已報”并簽診治醫生全名。在住院期間發現法定傳染病,除填寫傳染病報告卡外,在臨時醫囑內要注明傳染病已報,并在病史封面上再要加蓋“傳染病已報”圖章。
3
一、計算機網絡管理維護及人員配置
1、中心配備一臺專用計算機,進行疫情網絡直報工作。
2、傳防科配備2名工作人員:
邱經建醫師負責網絡直報及相關傳染病管理工作,并負責網絡直報系統硬件與網絡維護,以保障其正常運行。
凌琍負責傳染病疫情報告卡的收集、錄入及初審工作,防止錯報、漏報。
二、責任報告人填卡要求
責任報告人在首次診斷傳染病病人后,應立即填寫完整的合格的傳染病紙質報告卡。包括初次報告、訂正報告(含死亡訂正)。醫生填卡時,盡力詢問病人的詳細現住地址,得到病人的準確可靠地址,具體到鄉鎮、街名和門牌號。
三、直報人員職責及網絡填報要求
1、邱經建醫師為疫情管理人員。負責傳染病疫情、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以及性病、慢病、居民病死亡原因、癥狀監測等項工作的網絡直報及電話報告工作。
2、凌琍負責每日的收卡、錄入、初審工作。常規收卡上、下午各一次;常規錄卡應在17點30分前完成;特殊情況立即錄入,不得延誤。
或已獲得的內容。系統會自動將此類卡片統計在本地流動人口發病數內。
4、若病人為學生,必須在患者單位欄內填寫學校正式全稱及班級名稱,勿用簡稱。
5、艾滋病、hiv要填寫傳染病報告卡副卡。
6、妥善保管好用戶編碼及密碼,確保直報系統處于正常、安全的運行狀態。
7、紙質卡片是電子疫情資料形成的重要原始依據,要保留三年備查。 4
門診日志、住院病人登記管理制度
1、門診日志
(2)門診日志由臨床醫生填寫,于次月5號前匯總交院辦公室;
(3)掛號與日志登記符合率不低于90%。
2、住院病人登記:住院登記包括姓名、性別、年齡、住址、入院日期、入院診斷、出院日期、出院診斷、轉歸情況,須逐項填寫,由各病區妥善保存。
5
性病規范化門診工作制度
一、接待患者,耐心解答問題,遵守職業道德,廉潔自律,文明行醫。
二、仔細詢問發病經過,了解臨床癥狀和體征,注意為患者保密。
三、認真填寫門診病歷,按規范要求注意內容的完整性,提高首診符合率和及時率。
四、采集標本操作應規范化,使用正規的檢查方法和試劑。
五、男醫生給女病人檢查和取材時,必須有女醫護人員在場。
六、采用衛生部推薦的規范化治療方案,科學合理用藥,減少病人負擔。
七、對患者開展健康教育和促進安全套使用,發放健康教育處方和聯系卡。
八、保持診室清潔,改善就診條件,創造輕松良好的“一對一”就診環境。
一、科室人員必須按《中華人民共和國傳染病防治法》和《艾滋病防治條例》的有關規定認真執行。
二、門診醫生認真填寫門診日志,發現首次診斷的性病(艾滋病、梅毒、淋病、尖銳濕疣、生殖器皰疹、生殖道沙眼衣原體感染)認真填寫《傳染病報告卡》,同時填寫《相關信息附卡》,并詳細登記、記錄。
三、嚴格執行性病報告制度,必須在24小時內將相關“傳染病報告卡”報告至性病疫情管理科室,進行網上直報。
四、科室設立性病登記簿,由專人保管,門診醫生認真做好登記薄各項內容的填寫工作,不得漏報、遲報。
五、門診日志、性病登記簿及化驗室登記記錄必須相符,不得漏填。
六、疫情管理人員每日對門診工作日志和性病報告卡的`填寫質量進行檢查,保證各項目填寫真實、完整、準確,若發現報告卡有漏項應及時核實彌補,并負責收集當日性病報告卡,進行網上直報。每月進行一次性病門診量、性病病例的統計工作。
七、發現漏報現象將按照醫院規定與科室醫療質量考核掛鉤,具體處罰如下:性病漏報1例扣考核分1分,同時扣罰接診醫生50元;遲報1例扣考核分0.5分,同時扣罰接診醫生20元。
八、主動配合衛生行政部門及性病防治管理部門的監督檢查與考核工作。
性病規范化門診污物處理制度
一、嚴格按照《醫院消毒技術規范》中的有關規定開展消毒工作。
二、凡對性病患者進行處置所用的一次性物品均視為感染性垃圾.
三、用過的一次性帽子、口罩、床單、臀墊等感染性用品按醫療垃圾放入黃色防滲漏的污物袋內,由專人收集焚燒處理。
四、用過的一次性器具用2000mg/l含氯消毒劑浸泡、毀形后放入黃色防滲漏的污物袋內,按醫療垃圾由專人收集,統一處理。
五、采血注射器、患者檢查使用的載玻片應置入銳器盒內,由專人收集,統一處理。
六、使用后的棉簽、棉拭子等廢棄物品,不得隨意丟棄,放置黃色防滲漏的醫療垃圾袋內由專人收集,統一處理。
門診日志填寫、登記、保管制度
一、臨床醫生認真貫徹《中華人民共和國傳染病防治法》,認真做好門診日志登記工作,不得漏登、漏報。
二、臨床醫生認真填寫性病門診日志,做到字跡清楚,填寫內容準確。
三、臨床醫生認真準確填寫好患者的性病名稱,使用規范化疾病名稱。
四、臨床醫生認真準確做好初診、復診門診日志的登記記錄。
五、臨床醫生必須履行性病患者的隱私權,做好保密工作。
六、臨床醫生認真做好性病門診日志的保管工作,性病門診日志必須放在有鎖的文件柜中。
七、臨床醫生要收性病門診日志至少保存三年。
醫務人員主動提供hiv檢測與咨詢
保密制度
一、咨詢員對咨詢活動的任何環節及交談的內容、檢測結果均要保密。
二、咨詢資料(病歷、登記表、化驗單等)均應存放在加鎖的柜子內,專人保管。
三、不得將求詢者的姓名、檢測結果、感染情況及所有相關信息透露給外界。
四、未經求詢者同意,不得記錄與求詢者個人識別特征有關的信息。
五、對求詢者的陪同人員的任何信息也要保密。
傳染病疫情報告管理制度篇三
一、總則
(一)目的
1、提高傳染病監測的敏感性和疫情報告的及時性,做到“早發現、早報告、早隔離、早治療”。
2、提高傳染病疫情監測報告質量,及時、準確地掌握傳染病的發病情況和流行病學分布特征,為制定科學、有效的預防控制措施提供依據。
(二)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傳染病防治法》、《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條例》等法律、法規,《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條例實施細則》、《傳染病監測信息網絡直報工作與技術指南》等規范性文件,制定本制度。
1、按照“網絡直報,逐級審核上報,分級管理,分級負責,屬地化管理,依法報告,依法管理”的原則。傳染病報告實行誰接診,誰報告,監測病例遵循屬地管理。
2、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隱瞞、緩報、謊報或授意他人隱瞞、緩報、謊報。
(四)適用范圍本制度適用于鄉村級衛生醫療機構(衛生所、個體診所),各負其責,實施傳染病疫情監測信息的報告。
(一)組織管理
1、按照屬地化管理原則,當地衛生院負責對行政轄區內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和傳染病進行監測、信息報告與管理;負責收集、核實轄區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疫情信息和其他信息資料;設置專門的舉報、咨詢熱線電話,接受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和疫情的報告、咨詢和監督;設置專門工作人員搜集各種來源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和疫情信息。
2、建立流行病學調查隊伍,負責配合開展現場流行病學調查和處理,搜集密切接觸者、追蹤傳染源,必要時進行隔離觀察;進行疫點消毒及其技術指導。
3、負責傳染病監測信息網絡維護和管理,疫情資料的報告、分析、利用與反饋;開展技術指導。
4、負責人員培訓與指導,對下級衛生工作人員進行業務培訓;對衛生機構的疫情報告管理工作進行技術指導。
1、衛生院防保科每天應進行疫情信息網絡監控;一旦發現傳染病病例異常增加、罕見傳染病病例、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等相關公共衛生信息,及時向相關部門報告,并為業務科室及時提供傳染病疫情信息。
2、疫情管理人員每日應分別登錄系統進行審核確認與查重。
3、疫情工作人員必須24小時保持疫情電話通訊暢通,節假日將疫情報告電話轉接辦公室電話上,同時保證24小時信號通暢。
傳染病疫情的通報與公布,按衛生部《法定傳染病疫情和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信息發布方案(試行)》執行。
1、定期向上級衛生行政單位、政府和有關領導報告并通報本級法定傳染病疫情信息、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周邊省份和地區傳染病疫情等相關信息。任何單位和個人對傳染病疫情,不得隱瞞、緩報、謊報或者授意他人隱瞞、緩報、謊報。
2、發現甲類傳染病、按甲類管理乙類傳染病以及不明原因疾病爆發等未治愈的傳染病病人疑似病人離開報告所在地時,應立即報告當地衛生行政部門,同時報告上級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經衛生行政部門批準后,將該病人的相關信息以最快的通訊方式向其到達地的疾病預防控制中心進行通報。
3、衛生院當轄區內發現動物間和人間發生的人畜共患傳染病(鼠疫、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狂犬病、炭疽、布魯氏菌病、鉤端螺旋體病、黑熱病、包蟲病等)暴發、流行時,及時向轄區畜牧站報告(專報),并在疾病流行期間互相通報各有關疫情信息。
4、衛生院傳染病疫情信息管理專職人員根據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要求每月對《疾病監測信息報告系統》的疫情數據進行統計分析,主要內容有法定傳染病監測分析、各類傳染病分析、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監測分析、報告及時性評價和重點提示五大部分。
(四)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報告程序、時限及內容
1、報告程序防保科接到電話、傳真或在《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報告管理信息系統》發現甲類及甲類管理的乙類傳染病病人、病原攜帶者、疑似傳染病病人、其它乙類及丙類傳染病疫情暴發、流行時,及時對疫情報告進行核實、分析,同時填寫《突發公共衛生事件電話記錄表》后,報相關部門。
2、報告內容主要報告內容有疫情發生基本情況(發生地點、波及范圍、波及人數、可能傳播途徑等),疫情發生簡要經過,當地衛生機構對疫情處理措施等。
3、報告時限 從防保科接到疫情,報告到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整個過程在1小時內完成。當轄區內發現甲類傳染病病人、病原攜帶者、疑似傳染病病人及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時,按照國家有關規定于2小時內向相關部門進行報告。
1)對甲類傳染病和按甲類管理的乙類傳染病病人、疑似病人和病原攜帶者,衛生部規定按甲類傳染病管理的其他乙類傳染病如突發原因不明的傳染病,以及衛生部規定的不明原因肺炎病人,應在2小時內完成網絡直報。
2)對其他乙類傳染病病人、疑似病人,傷寒副傷寒、痢疾、梅毒、淋病、白喉、瘧疾的病原攜帶者,衛生部列入乙類傳染病管理的其他傳染病病人、疑似病人,省級人民政府決定列入乙類傳染病管理的其他地方性傳染病病人、疑似病人,應在24小時內,通過網絡進行信息的錄入報告。
3)對丙類傳染病病人、疑似病人,應在24小時內,通過網絡進行信息的錄入報告。
(六)調查
衛生院接到甲類傳染病、傳染病非典型肺炎和乙類傳染病中艾滋病、肺炭疽、脊髓灰質炎的疑似病人、病原攜帶者及其密切接觸者等的疫情報告后,應立即派專業人員趕赴現場進行調查。接到乙類、丙類傳染病暴發、流行疫情報告后,應在12小時內派專業人員趕赴現場進行調查。
(七)衛生院及有關科室和個人應遵照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保守國家秘密法》和《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信息系統用戶與權限分配管理規程》(試行)有關規定,分配給科室的疫情信息查詢帳號及密碼指定專人負責管理,并將負責人名單報信息管理科疫情室備案,如發現帳戶和密碼信息泄露,請立即報告疫情室,以便及時采取補救措施,否則,后果自負。
(八)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傳染病防治法》的相關規定,切實履行法律賦予的責任,疫情資料對外公布須按《中華人民共和國傳染病防治法》有關規定執行,任何人不得隨意對外泄露疫情資料,如有違反者將依法追究責任。
(九)質量控制
衛生院負責責任范圍內的疫情報告管理工作,應提出工作要求,部署工作任務,承擔疫情資料收集、上報和反饋工作。對轄區內個體診所和下級衛生所的疫情報告工作進行培訓、業務指導和督促檢查。
(十)獎懲措施
1、瞞報、緩報、謊報發現的傳染病病人、病原攜帶者、疑似病人的;
3、在接到傳染病疫情報告后,未按規定派人進行現場調查的;
4、未按規定上報疫情或報告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
各責任報告單位對周末及節假日加班進行疫情報告、監測和分析的工作人員,應按照國家有關法律法規安排補休并給予補貼。
三、計算機管理制度
1、衛生院計算機室應指定專人負責,確保軟硬件設備的正常運轉;
2、定期進行系統軟件與硬件的維護,定期查毒,做好數據備份工作;
5、妥善保管軟硬件設備資料,外借資料應登記并及時收回;
7、保持計算機室整潔與衛生,室內嚴禁吸煙和和放置。
1、做好疫情資料的安全保密工作,疫情資料要存放于資料柜內并由疫情資料管理人員專人保管。
2、未經衛生部和衛生部授權公布的甲類傳染病疫情和暴發性大流行的疫情病例數不準在報刊公開報導。
3、任何外單位人員來中心了解、采訪有關疫情,需持有來人單位和區衛生局的證明,并經衛生院領導同意,方可進行;任何人不得擅自向新聞傳媒機構的記者人員透露疫情。
4、凡未單位領導批準,不得將疫情資料復制或借出。
5、疫情保密性文件或資料的存檔和銷毀,應經衛生院領導批準,統一有關規定處理。
6、自覺接受保密檢查和監督。
五、網絡管理與維護制度
1、衛生院負責網絡管理、使用及維護,制定相應的制度,加強對信息報告系統的管理。對下級機構提供技術培訓和業務指導。
2、未經單位同意,不得將有關服務器、工作站上的系統軟件、應用軟件、數據資料向外網傳遞或轉錄。
3、防保科負責各自的網絡帳號、密碼管理,并注意保密,不得將帳號和密碼轉告他人,也不得以他人身份登錄網絡。
4、網絡管-理-員要對網絡運行情況進行記錄,并對各自的網絡系統、計算機軟硬件系統及網上信息資源進行嚴格管理。
5、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在衛生信息網或借助其聯網計算機發布、傳播反動、色情或有害公共道德的信息。
6、嚴禁向網絡上傳來歷不明或可能引發病毒感染的軟件,系統管-理-員應定期使用公安部門指定的殺毒軟件檢測病毒。
六、疫情安全管理與保密制度
3、網絡管理制定訪問權限控制,專人負責密碼管理,超級密碼定期更換;
5、涉及國-家-機-密的計算機信息處理,應符合國家保密局制定的工作規范和要求。
一、疫情領導班子:由主管業務副院長、疫情管理?科長、疫情管理?人員、醫務科主任、護理部主任、感控科科長、質控科科長,組成傳染病管理委員會。委員會成員負責對傳染病管理工作進行監督,每年對上年度傳染病管理工作進行檢查,根據最新情況制定相關傳染病有關制度?。
二、疫情管理的內容:根據傳染病法規定的37種傳染病為報告病例。
三、具體實施:
1、 每年新職工崗前培訓?必須有學習傳染病防治法的內容,學習結束必須進行考試。
2、要求每個科室每年至少學習傳染病法一次,并有簽到及每人學習后考試成績或學習心得存檔。每個科室的副主任或科聘主治醫生為傳染病監控醫生。
3、 門診醫生有完善的門診日志。(如果在大醫院,就診病人較多的情況下,可以由護士幫助填寫相關內容,待病人就診結束,再補充診斷等)門診日志內容包括:姓名、家長姓名(14歲以下患兒時必填)、性別、年齡、詳細家庭地址、就診時疾病臨床表現、就診后初步診斷、診療情況、處理。
4、出入院登記本的管理。病人入院后,必須填寫完整的相關內容(病人的姓名,性別,年齡,詳細家庭地址,入院診斷);出院時,必須根據病歷所書寫的.最后診斷填寫病人的出院診斷。
5、檢驗科結果登記必須有病人姓名、性別、年齡、就診科室、床位號、檢驗項目、檢驗方法、檢驗結果、檢驗科檢驗人員簽名。
6、 放射科結果登記必須有病人姓名、性別、年齡、就診科室、床位號、檢查項目、放射結果診斷、放射科醫生簽名。
7、門診醫生接到病人結果報告單后,做出診斷,如有報告病例,則按傳染病報告卡要求填寫完整疫報卡后將報卡送至門診辦公室,由疫情管理人員去收卡。
8、 病房內,要求每位上班醫生對新送到科室的所有化驗或檢查單結果進行分析,診斷(因為醫生值出的時候,是休息至第二天的,按法律,從結果報出到網上直報,乙類必須為6小時內),如有診斷傳染病例,則按傳染病報告卡要求填寫完整疫報卡,由護士過醫囑后,與出院卡并放一處,以利疫情管理人員收卡。
簽收的目的為明確疫情報告人及疫情管理人員責任;并在簽收的同時審卡填報內容,保證內容完整;對傷寒、狂犬病等某些特殊病例可及時對病人進行調查;對于結核病、乙肝等容易多次入院就診的病人,經過調查,可排除一年內重復上報的可能,這樣,傳染病卡上報的質量就能得到保證。
10、當天疫情粗略檢查:每天疫情管理人員到放射科及檢驗科對當天所報出的結果進行檢查,如有應上報的傳染病結果,則檢查是否有上報。(如有未上報的門診病人,則查找開單醫生,確定為病房臨時出門診的醫生所填寫的單,則由疫情管理人員根據該醫生的門診日志幫助填寫并上報。)
11、每月中旬,必須查閱全院上月的門診日志、出入院登記、出院病歷、放射科檢查結果及檢驗科檢驗結果。(這要求管理人員必須配足,要完成如此大量的工作,必須要求2位專職人員)
12、每月在質控簡報中通報上月疫情報告情況(包括疫情動態,遲報、漏報的檢查結果,并作出懲罰通告)。
在門診日志和病房出入院登記上,還有第二個方法,可以減少很多工作量,當然,只是減少疫情管理人員的工作量,但卻增加醫生的工作量。那就是網絡管理。1、病人醫療資料在入院6小時內必須完整記載在計算機病歷內。
2、醫院所有檢驗和檢查結果,必須在網上向科室報出。
3、當然,病人少的情況下,管理不是很難,但大醫院病人多的情況下,操作就不容易了,那么,這還要求計算機的功能上,必須增加相關字串提示功能,這樣,每當出現相關的診斷或檢驗、檢查單結果的時候,我疫情管理人員就能及時得到資料,督促報告。
4、網絡管理的好處就是只要有病人就診、出入院,所有資料在計算機內,只要有相關疫情內容,可及時發現,則可避免遲報和漏報,亦不用每月進行病歷檢查。
三、如果出現傳染病的遲、漏報現象,除外依照傳染病法追究情況外,可由單位按照情節嚴重與否進行相當處罰(在沒有發生傳染病因此發生流行或暴發的情況下)。如查出有遲報的病例,可以扣罰接診醫生、傳染病監控醫生每人各5元,并在醫院簡報或質控簡報中提出批評;如有漏報,各扣罰接診醫生、科傳染病監控醫生每人各50元,并在醫院簡報或質控簡報中發出通報批評;如傳染病發生漏報三次者,接診醫生當年不得參加工作評優,晉升一律推遲一年。
傳染病疫情報告管理制度篇四
1、疫情管理人員定時收集傳染病卡片并進行審核,對有疑問的卡片或填寫不規范的卡片要及時向填寫人員查詢、核對,準確無誤后及時將疫情信息進行網絡直報,并做好登記。
2、對已報告的傳染病卡片當診斷變更、死亡或誤報時要及時做出訂正報告,并重新填寫傳染病報告卡,卡片類別訂正項,并注明原報告病名。
3、定期對已上報的傳染病卡片進行查重,對重卡進行剔除。
4、發現本年度內漏報的傳染病病例,應及時補報。
5、對甲類傳染病和按照甲類管理的乙類傳染病病人、疑似病人和病原攜帶者,其他傳染病和不明原因的疾病暴發、少見傳染病和本地已消除的傳染病的報告信息,立即上報院領導和區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經區疾病控制中心確認后,按照法定時限通過網絡報告信息。
6、疫情分析資料要及時向主管領導報告,使主管領導及時掌握動態。
7、傳染病報告記錄資料要保存3年,網絡直報的疫情信息和相關資料定期導出,制成電子文檔雙重備份。
8、傳染病疫情管理相關資料分類歸檔保存。
9、疫情管理人員未經許可,不得轉讓或泄露信息報告系統操作賬號和密碼,密碼要一個月更換一次。
10、對疫情信息資料做好保密工作,不得泄密。
1、加強疫情報告工作管理,建立疫情報告管理組織。設立疫情報告管理室,固定專用微機和設備用于網絡直報工作。
2、醫務人員在診療過程中發現法定傳染病,由首診醫生或其他執行職務的人員,按要求規范填寫傳染病報告卡,并及時通知疫情報告人員。
3、報告病種:
甲類傳染病:鼠疫、霍亂(2種)。
乙類傳染病:傳染性非典型肺炎、艾滋病、病毒性肝炎、脊髓灰質炎、人高致病性禽流感、甲型h1n1流感、麻疹、流行性出血熱、狂犬病、流行性乙型腦炎、登革熱、炭疽、細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肺結核、傷寒和副傷寒、流行性腦脊髓膜炎、百日咳、白喉、新生兒破傷風、猩紅熱、布魯氏菌病、淋病、梅毒、鉤端螺旋體病、血吸蟲病、瘧疾(26種)。
丙類傳染病: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風疹、急性出血性結膜炎、麻風病、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傷寒、黑熱病、包蟲病、絲蟲病、除霍亂、細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傷寒和副傷寒以外的感染性腹瀉病、手足口病(11種)。
國務院衛生行政部門決定列入乙類、丙類傳染病管理的上述規定以外的其他傳染病(非淋菌性尿道炎、尖銳濕疣、生殖器皰疹、水痘、森林腦炎、結核性胸膜炎、手足口病、人感染豬鏈球菌、不明原因肺炎、不明原因、其它)。
省級人民政府決定按照乙類、丙類管理的其他地方性傳染病。
4、保健科負責傳染病的收集、審核、上報、訂正和查重工作,并定期進行疫情資料分析。
5、責任報告人發現甲類傳染病和乙類傳染病中的肺炭疽、傳染性非典型肺炎、脊髓灰質炎、高致病性禽流感的病人、疑似病人或病原攜帶者時,應于2小時內以最快的方式向當地區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報告。發現其他傳染病和不明原因疾病暴發時,也應及時報告。對其他乙、丙類傳染病病人、疑似病人和病原攜帶者在診斷后,應于24小時內進行網絡報告。其他符合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報告標準的傳染病暴發疫情,按規定要求報告。
6、臨床科室、化驗室、放射室等要按要求建立門診日志和傳染病登記,對各類傳染病予以詳細登記,并填報傳染病報告卡。
7、對報告病人診斷變更、病人死亡或填卡錯誤時,應及時進行訂正報告,卡片類別選擇訂正項,并注明原報告病名。發現漏報的傳染病,應及時補報。
8、傳染病報告卡應使用鋼筆或圓筆填寫,內容完整、準確、規范,字跡清楚。
9、不得遲報、漏報、瞞報、謊報或授意他人瞞報、謊報疫情。
傳染病疫情報告管理制度篇五
1、中心配備一臺專用計算機,進行疫情網絡直報工作。
2、傳防科配備2名工作人員:
邱經建醫師負責網絡直報及相關傳染病管理工作,并負責網絡直報系統硬件與網絡維護,以保障其正常運行。
凌琍負責傳染病疫情報告卡的收集、錄入及初審工作,防止錯報、漏報。
責任報告人在首次診斷傳染病病人后,應立即填寫完整的合格的傳染病紙質報告卡。包括初次報告、訂正報告(含死亡訂正)。醫生填卡時,盡力詢問病人的詳細現住地址,得到病人的準確可靠地址,具體到鄉鎮、街名和門牌號。
1、邱經建醫師為疫情管理人員。負責傳染病疫情、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以及性病、慢病、居民病死亡原因、癥狀監測等項工作的網絡直報及電話報告工作。
2、負責每日的收卡、錄入、初審工作。常規收卡上、下午各一次;常規錄卡應在17點30分前完成;特殊情況立即錄入,不得延誤。
3、將“現住址國標”下拉框逐級選至鄉鎮級,以避免紅卡的出現;如遇到現住地址不詳的卡片,即作為市內、省內和省際流動人口處理:錄卡操作時,在“現住址國標”欄逐級選中“不詳”,并在“現住詳細地址”欄填寫“不詳”或已獲得的內容。系統會自動將此類卡片統計在本地流動人口發病數內。
4、若病人為學生,必須在患者單位欄內填寫學校正式全稱及班級名稱,勿用簡稱。
5、艾滋病、hiv要填寫傳染病報告卡副卡。
6、妥善保管好用戶編碼及密碼,確保直報系統處于正常、安全的運行狀態。
7、紙質卡片是電子疫情資料形成的重要原始依據,要保留三年備查。
傳染病疫情報告管理制度篇六
醫院的場所內,難免會出現患有傳染病的病人,因此更要加強對傳染病的管理。下面小編為大家搜集的一篇“醫院傳染病疫情管理制度”,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由主管業務副院長、疫情管理科長、疫情管理人員、醫務科主任、護理部主任、感控科科長、質控科科長,組成傳染病管理委員會。委員會成員負責對傳染病管理工作進行監督,每年對上年度傳染病管理工作進行檢查,根據最新情況制定相關傳染病有關制度。
根據傳染病法規定的37種傳染病為報告病例。
1、每年新職工崗前培訓必須有學習傳染病防治法的內容,學習結束必須進行考試。
2、要求每個科室每年至少學習傳染病法一次,并有簽到及每人學習后考試成績或學習心得存檔。每個科室的副主任或科聘主治醫生為傳染病監控醫生。
3、門診醫生有完善的門診日志。(如果在大醫院,就診病人較多的情況下,可以由護士幫助填寫相關內容,待病人就診結束,再補充診斷等)門診日志內容包括:姓名、家長姓名(14歲以下患兒時必填)、性別、年齡、詳細家庭地址、就診時疾病臨床表現、就診后初步診斷、診療情況、處理。
4、出入院登記本的管理。病人入院后,必須填寫完整的相關內容(病人的姓名,性別,年齡,詳細家庭地址,入院診斷);出院時,必須根據病歷所書寫的最后診斷填寫病人的出院診斷。
5、檢驗科結果登記必須有病人姓名、性別、年齡、就診科室、床位號、檢驗項目、檢驗方法、檢驗結果、檢驗科檢驗人員簽名。
6、放射科結果登記必須有病人姓名、性別、年齡、就診科室、床位號、檢查項目、放射結果診斷、放射科醫生簽名。
7、門診醫生接到病人結果報告單后,做出診斷,如有報告病例,則按傳染病報告卡要求填寫完整疫報卡后將報卡送至門診辦公室,由疫情管理人員去收卡。
8、病房內,要求每位上班醫生對新送到科室的所有化驗或檢查單結果進行分析,診斷(因為醫生值出的時候,是休息至第二天的,按法律,從結果報出到網上直報,乙類必須為6小時內),如有診斷傳染病例,則按傳染病報告卡要求填寫完整疫報卡,由護士過醫囑后,與出院卡并放一處,以利疫情管理人員收卡。
9、每天分早上和下午兩次到科室進行簽收傳染病疫報卡(包括節假日,如要做到,必須有3人輪換),方能保證傳染病報卡的按時報出。
簽收的目的為明確疫情報告人及疫情管理人員責任;并在簽收的同時審卡填報內容,保證內容完整;對傷寒、狂犬病等某些特殊病例可及時對病人進行調查;對于結核病、乙肝等容易多次入院就診的病人,經過調查,可排除一年內重復上報的可能,這樣,傳染病卡上報的質量就能得到保證。
10、當天疫情粗略檢查:每天疫情管理人員到放射科及檢驗科對當天所報出的結果進行檢查,如有應上報的傳染病結果,則檢查是否有上報。(如有未上報的門診病人,則查找開單醫生,確定為病房臨時出門診的醫生所填寫的單,則由疫情管理人員根據該醫生的門診日志幫助填寫并上報。)
11、每月中旬,必須查閱全院上月的門診日志、出入院登記、出院病歷、放射科檢查結果及檢驗科檢驗結果。(這要求管理人員必須配足,要完成如此大量的工作,必須要求2位專職人員)
12、每月在質控簡報中通報上月疫情報告情況(包括疫情動態,遲報、漏報的檢查結果,并作出懲罰通告)。
在門診日志和病房出入院登記上,還有第二個方法,可以減少很多工作量,當然,只是減少疫情管理人員的工作量,但卻增加醫生的工作量。那就是網絡管理。
1、病人醫療資料在入院6小時內必須完整記載在計算機病歷內。
2、醫院所有檢驗和檢查結果,必須在網上向科室報出。
3、當然,病人少的情況下,管理不是很難,但大醫院病人多的情況下,操作就不容易了,那么,這還要求計算機的功能上,必須增加相關字串提示功能,這樣,每當出現相關的診斷或檢驗、檢查單結果的時候,我疫情管理人員就能及時得到資料,督促報告。
4、網絡管理的好處就是只要有病人就診、出入院,所有資料在計算機內,只要有相關疫情內容,可及時發現,則可避免遲報和漏報,亦不用每月進行病歷檢查。
如查出有遲報的病例,可以扣罰接診醫生、傳染病監控醫生每人各5元,并在醫院簡報或質控簡報中提出批評;如有漏報,各扣罰接診醫生、科傳染病監控醫生每人各50元,并在醫院簡報或質控簡報中發出通報批評;如傳染病發生漏報三次者,接診醫生當年不得參加工作評優,晉升一律推遲一年。
傳染病疫情報告管理制度篇七
1、我校醫務室具體負責傳染病疫情登記和報告。
2. 學校發現傳染病病人或者疑似病人時,及時向所在縣疾病預防控制中心不得瞞緩報、謊報,或者授意他人隱瞞、緩報、謊報。
3. 定期對學生的出勤、健康情況進行巡查,每天進行晨檢,對缺勤的同學通知家長了解情況,并進行登記。發現學生有傳染病早期癥狀(如發熱、皮疹、腹瀉等)以及疑似傳染病病人時,及時告知學校疫情報告責任人,并通知家長, 疫情報告責任人進行進一步排查。對于因病缺勤的學生,了解學生的患病情況和可能的病因,如有懷疑,及時報告給學校疫情報告責任人,疫情報告責任人接到報告后,及時追查學生的患病情況和可能的`病因,以做到對傳染病病人的早發現。
4. 1天有3例相似癥狀當天向校醫務室報告。
5.傳染病報告員要加強責任心,對玩忽職守、瞞報或謊報,不按時報等造成傳染病傳播或流行的,要給予行政處分,情節嚴重構成犯罪的,依照依照《傳染病防治法》有關規定追究其法律責任。
6. 一旦發現傳染病疫情等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學校疫情報告人以最快捷方式向縣疾控中心報告,同時向縣教育部門報告,做到不漏報,不瞞報。
7.同一班級,1天內有3例或者連續3天內有多個學生(5例以上)患病,并有相似癥狀或共同飲水史時,學校疫情報告人在24小時內校醫務室報告;當發現傳染病或疑似傳染病病人時,疫情報告人立即向疾控中心報告;個別學生出現不明原因的高熱、呼吸急促或劇烈嘔吐、腹瀉等癥狀時,學校疫情報告人在24小時內報告;發生群體性不明原因疾病或其他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時,學校疫情報告人在24小時內報告。
1、我校學生處具體負責傳染病疫情登記和報告。
2. 學校發現傳染病病人或者疑似病人時,及時向所在區疾病預防控制中心不得瞞緩報、謊報,或者授意他人隱瞞、緩報、謊報。
3. 定期對學生的出勤、健康情況進行巡查,每天進行晨檢,對缺勤的同學通知家長了解情況,并進行登記。發現學生有傳染病早期癥狀(如發熱、皮疹、腹瀉等)以及疑似傳染病病人時,及時告知學校疫情報告責任人,并通知家長, 疫情報告責任人進行進一步排查。對于因病缺勤的學生,了解學生的患病情況和可能的病因,如有懷疑,及時報告給學校疫情報告責任人,疫情報告責任人接到報告后,及時追查學生的患病情況和可能的病因,以做到對傳染病病人的早發現。
4. 1天有3例相似癥狀當天向區醫務室報告。
5.傳染病報告員要加強責任心,對玩忽職守、瞞報或謊報,不按時報等造成傳染病傳播或流行的,要給予行政處分,情節嚴重構成犯罪的,依照依照《傳染病防治法》有關規定追究其法律責任。
6. 一旦發現傳染病疫情等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學校疫情報告人以最快捷方式向屬地疾控中心報告,同時向屬地教育部門報告,做到不漏報,不瞞報。
時內區醫務室報告;當發現傳染病或疑似傳染病病人時,疫情報告人立即向疾控中心報告;個別學生出現不明原因的高熱、呼吸急促或劇烈嘔吐、腹瀉等癥狀時,學校疫情報告人在24小時內報告;發生群體性不明原因疾病或其他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時,學校疫情報告人在24小時內報告。
2 烏丹鎮中心小學年9月1日 2011
傳染病疫情報告管理制度篇八
一、疫情領導班子:由主管業務副院長、疫情管理科長、疫情管理人員、醫務科主任、護理部主任、感控科科長、質控科科長,組成傳染病管理委員會。委員會成員負責對傳染病管理工作進行監督,每年對上年度傳染病管理工作進行檢查,根據最新情況制定相關傳染病有關制度。
二、疫情管理的內容:根據傳染病法規定的37種傳染病為報告病例。
三、具體實施:
1、每年新職工崗前培訓必須有學習傳染病防治法的內容,學習結束必須進行考試。
2、要求每個科室每年至少學習傳染病法一次,并有簽到及每人學習后考試成績或學習心得存檔。每個科室的副主任或科聘主治醫生為傳染病監控醫生。
3、門診醫生有完善的門診日志。(如果在大醫院,就診病人較多的情況下,可以由護士幫助填寫相關內容,待病人就診結束,再補充診斷等)門診日志內容包括:姓名、家長姓名(14歲以下患兒時必填)、性別、年齡、詳細家庭地址、醫學教|育網搜集整理就診時疾病臨床表現、就診后初步診斷、診療情況、處理。
4、出入院登記本的管理。病人入院后,必須填寫完整的相關內容(病人的姓名,性別,年齡,詳細家庭地址,入院診斷);出院時,必須根據病歷所書寫的最后診斷填寫病人的出院診斷。
5、檢驗科結果登記必須有病人姓名、性別、年齡、就診科室、床位號、檢驗項目、檢驗方法、檢驗結果、檢驗科檢驗人員簽名。
6、放射科結果登記必須有病人姓名、性別、年齡、就診科室、床位號、檢查項目、放射結果診斷、放射科醫生簽名。
7、門診醫生接到病人結果報告單后,做出診斷,如有報告病例,則按傳染病報告卡要求填寫完整疫報卡后將報卡送至門診辦公室,由疫情管理人員去收卡。
8、病房內,要求每位上班醫生對新送到科室的所有化驗或檢查單結果進行分析,診斷(因為醫生值出的時候,是休息至第二天的,按法律,從結果報出到網上直報,乙類必須為6小時內),如有診斷傳染病例,則按傳染病報告卡要求填寫完整疫報卡,由護士過醫囑后,與出院卡并放一處,以利疫情管理人員收卡。
9、每天分早上和下午兩次到科室進行簽收傳染病疫報卡(包括節假日,如要做到,必須有3人輪換),方能保證傳染病報卡的按時報出。
簽收的目的為明確疫情報告人及疫情管理人員責任;并在簽收的同時審卡填報內容,保證內容完整;對傷寒、狂犬病等某些特殊病例可及時對病人進行調查;對于結核病、乙肝等容易多次入院就診的病人,經過調查,可排除一年內重復上報的可能,這樣,傳染病卡上報的質量就能得到保證。
10、當天疫情粗略檢查:每天疫情管理人員到放射科及檢驗科對當天所報出的結果進行檢查,如有應上報的傳染病結果,則檢查是否有上報。(如有未上報的門診病人,則查找開單醫生,確定為病房臨時出門診的醫生所填寫的單,則由疫情管理人員根據該醫生的門診日志幫助填寫并上報。)
11、每月中旬,必須查閱全院上月的門診日志、出入院登記、出院病歷、放射科檢查結果及檢驗科檢驗結果。(這要求管理人員必須配足,要完成如此大量的工作,必須要求2位專職人員)
12、每月在質控簡報中通報上月疫情報告情況(包括疫情動態,遲報、漏報的檢查結果,并作出懲罰通告)。
在門診日志和病房出入院登記上,還有第二個方法,可以減少很多工作量,當然,只是減少疫情管理人員的工作量,但卻增加醫生的.工作量。那就是網絡管理。
1、病人醫療資料在入院6小時內必須完整記載在計算機病歷內。
2、醫院所有檢驗和檢查結果,必須在網上向科室報出。
3、當然,病人少的情況下,管理不是很難,但大醫院病人多的情況下,操作就不容易了,那么,這還要求計算機的功能上,必須增加相關字串提示功能,這樣,每當出現相關的診斷或檢驗、檢查單結果的時候,我疫情管理人員就能及時得到資料,督促報告。
4、網絡管理的好處就是只要有病人就診、出入院,所有資料在計算機內,只要有相關疫情內容,可及時發現,則可避免遲報和漏報,亦不用每月進行病歷檢查。
四、如果出現傳染病的遲、漏報現象,除外依照傳染病法追究情況外,可由單位按照情節嚴重與否進行相當處罰(在沒有發生傳染病因此發生流行或暴發的情況下)。如查出有遲報的病例,可以扣罰接診醫生、傳染病監控醫生每人各5元,并在醫院簡報或質控簡報中提出批評;如有漏報,各扣罰接診醫生、科傳染病監控醫生每人各50元,并在醫院簡報或質控簡報中發出通報批評;如傳染病發生漏報三次者,接診醫生當年不得參加工作評優,晉升一律推遲一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