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學習、工作或生活中,大家總少不了接觸作文或者范文吧,通過文章可以把我們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塊。范文書寫有哪些要求呢?我們怎樣才能寫好一篇范文呢?接下來小編就給大家介紹一下優秀的范文該怎么寫,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吧。
生態文明建設的重大意義篇一
1、了解黨的相關方針、政策及xx市生態林城建設的思路
3、聯系生活實際,生態禮貌城市建設當代中學生應如何踐行
1、培養學生博愛、寬容、悲憫、善待自然、尊重規律的和諧心靈;
2、知行合一的哲學思想
討論、交流
為共建爽爽的xx從小事做起,從身邊做起,從自我做起
保護好山好水好地方,珍惜大自然的饋贈
熱愛家鄉,熱愛祖國,為人類的禮貌作出貢獻
一、導入
二、理念把握(多媒體課件)
(學生交流合作,將搜集到的有關知識個別發言,進行交流)
什么是生態禮貌?生態禮貌的內涵是什么?
學生可能有的回答是:
生態禮貌是人類禮貌的一種,以尊重和維護自然為前提,以人、自然、社會和諧共生為宗旨,以建立可持續的生產方式和消費方式為內涵,引導人們走上可持續發展道路。它同樣強調發展生產力,提高物質生活,但它更強調尊重自然,建設精神禮貌。
生態禮貌主要包括三個方面的要素:即生態意識禮貌、生態法治禮貌和生態行為禮貌。生態意識禮貌是人們正確對待生態問題的一種進步的觀念形態,包括進步的意識形態思想、生態心理、生態道德以及體現人與自然平等、和諧的價值取向。生態法治禮貌是人們正確對待生態問題的一種進步的制度形態,包括生態法律、制度和規范。生態行為禮貌是必須的生態文化觀和生態禮貌意識指導下,人們在生產和生活實踐中的各種推動生態禮貌向前發展的活動,包括清潔生產、發展環境產業、開展環保行動以及一切具有生態禮貌好處的參與和管理活動,同時還包括對生態禮貌建設主體的生態意識和行為潛力的培育。以上三個方面是一個相互聯系的辯證的統一體。
生態禮貌建設覆蓋了經濟、政治、文化和社會生活四個層面。生態禮貌建設指向的經濟領域,要求各種經濟行為都把生態效益納入其中,構成與生態平衡要求相適應的產業結構、增長方式、消費模式和循環經濟形態。生態禮貌建設指向的政治領域,強調要將生態觀納入黨和政府的執政觀,加強生態環境管理,設立生態保護機構,完善生態保護法制建設。生態禮貌建設指向的文化領域,要求摒棄傳統文化中的反自然性質,建設尊重自然的文化,增加生態研究、生態教育、生態道德、生態科技、生態文藝等資料。生態禮貌指向的社會生活領域,要求全社會樹立適度消費、節約資源的生活理念,構成健康、禮貌、科學、節儉的生活方式。
由此可見,生態禮貌建設是一個有機體系,它具有多維指向。它與物質禮貌、政治禮貌、精神禮貌與和諧社會建設之間存在著相互制約、相互依存、相互滲透的互動關系,務必全面加以把握。
三、人類為什么要保護環境
人類為了生存所進行的資源及能源的開發和利用是完全必要的,但是所有開發和利用都應當從整個自然界,尤其是地球環境的生態系統,即所謂生物圈的平衡狀況加以全面地和科學地思考,然后再在保護自然環境、維持生態多樣性的基礎上,到達人和自然之間的協調。
當前,不但要加強和擴大那些具有原始性狀,即受人類影響較少的生態系統,透過人為的保護和再建、使其維持原始的自然面貌,持續生態系統內部各要素的平衡,而且要重視人類在認識化學物質毒性問題上所取得的寶貴經驗。對于各種化學物質,從生產到廢棄的整個過程,都要思考一個防止污染環境的安全措施,更應當尋求無污染的生產方法,制取無毒性的化學產品,顯然,這是給化學工作者提出的一個更高、更難的任務。
四、xx市生態禮貌建設時代背景:
20xx年12月28日,xx市委召開八屆四次全會。xx市委書記xx,詮釋一個理念生態禮貌城市,堅定一個信心建設生態禮貌城市。
對于xx要建的生態禮貌城市,xx用六句話這樣描繪:生態環境良好,生態產業發達,文化特色鮮明,生態觀念濃厚,市民和諧幸福,政府廉潔高效。
以此為標志,xx市踏上建設生態禮貌城市的新征程
有評價稱,這是黨的十七大提出生態禮貌這一理念之后,我國首個明確將其作為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施政綱領和總體戰略目標的城市。
生態禮貌建設的提出得到了各級黨委、政府的充分肯定以及社會各界的大力支持和廣泛認同。生態禮貌觀的核心是從人統治自然過渡到人與自然協調發展。學術界有個觀點,包括xx、貴州在內的生態效益決定了長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的生態效益,廣州和上海的經濟能發展得這么好,在兩江上游的xx、貴州和西南地區作出了貢獻。從這個角度講,貴州的環境立省戰略和xx建設生態禮貌城市的決定,受益者絕不僅僅僅是xx、貴州。
五、如何做建設生態禮貌城市的支持者和踐行者(多媒體課件)
我國憲法第二十六條已經明確指出:國家保護和改善生活環境,防治污染和其它公害,國家組織和鼓勵植樹造林,保護林木。這樣,在黨和國家的重視和領導下,我們要大力宣傳和普及環保知識、為創造一個無污染和公害、生態持續平衡和優美的環境而共同努力。
保護地球公約
(一).節約篇:
1.節約用水.淘米水洗菜,洗完菜沖馬桶.洗臉水洗腳.
3.節約木材.堅決不使用一次性筷子,盡量不使用木制鉛筆,能夠用環保性鉛筆或自動鉛。
(二.)不扔篇:
1.不亂扔紙.紙能夠回收,把紙放進可回收垃圾箱,便能循環使用。
2.不亂扔廢電池.廢電池中有超多有害成份。一節廢電池能夠讓一平方米的土地50年里寸草不生,讓3立方米的水5年內持續劇毒。
三)善行由家里開始:
1、使用日光燈及省電燈炮較省電,更可多利用天然光
2、用檸檬及炭等消除異味,代替化學空氣清新劑
3、較稀有品種的寵物不要養,以免令它們加速絕種
4、自己設計玩具,既益智,省錢,又有滿足感
5、凡是「用過即丟」的物品都盡量少用,減少浪費污染
6、噴霧劑破壞臭氧層,盡量用其他代用品
7、盡量多用尿布,少用嬰兒紙尿片,減少垃圾
8、選用效能好的電器用品(參考消委會的介紹)
9、寵物罐頭及糞便用沙既浪費資源又花錢,能夠少買
10、食具不大油膩時用暖水清洗,減少使用洗潔精
11、冷天多穿衣服,必要時才開暖爐
12、離開房間時關掉電燈和冷氣機
13、多用淋浴少用浴缸,可省下許多水
14、舊電池放進垃圾資源回收,切勿丟在郊外,海里,街上
16、若不是太熱時,用電風扇代替冷氣較省電
17、實行垃圾分類,送廢紙,鋁罐,鐵罐,塑膠罐等去再生
18、儲積一機的衣物才開洗衣機,既省水,省電又省工夫
19、習慣隨身帶手帕,少用紙巾,減少樹木砍伐
20、不抽煙,勸使他人不在人前吸煙,檢舉非法吸煙
21、多用快鍋或悶燒鍋煮食,既省燃料又省時間,更保存營養
22、打掃清潔家居,減少使用化學清潔劑或殺蟲劑
23、盡量買能夠「回收」的商品,減少浪費資源
24、冰箱放在陰涼角落可省電,開門取物后盡快關上
25、自制禮物或賀卡,既有心思,省錢,又省資源
26、把垃圾郵件退回,附上字句請以后勿再寄來
27、非必需的電器(電動牙刷等)能夠少買
28、多用再生紙及其他可循環再生的物質
29、盡量用蓄電池或可充電電池,少用普通電池
30、時常留意保養電器(個性是冷氣機),減少耗電
31、盡量用太陽能的用品,例如太陽能計算機
33、室內外多種植物可使周圍陰涼,減少開風扇,冷氣
34、習慣每張紙寫兩面才丟掉,把舊信封再用
35、如果要裝飾圣誕樹,不買真樹,珍惜林木
要珍惜一粒米,一寸布,一張紙,一只鉛筆。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半絲半縷,恒念物力維艱。我們享受的每一份服務,我們使用的每一件物品,都凝聚著人們辛勤勞動的汗水。我們吃飯時只看到雪白的大米,卻看不到農民在烈日的暴曬下赤腳在田里耕作;我們用精美的鉛筆學習寫字,卻不明白制造一根鉛筆從劃木到油漆包裝直至送到文具店,要經過多少人的勞動,所以,要懂得惜福。
要有悲憫的情懷,人生在世,要心存感激,有一顆感恩的心。小時候,我們離不開父母的養育,長大后,離不開別人的幫忙,我們吃著別人生產的糧食,穿著別人縫制的衣服,住著別人建造的房屋,生了病還要別人照顧中學生是祖國的未來和花朵,在建設生態禮貌城市的活動中,中學生應努力學習書本知識,自覺遵守《中學生日常行為規范》,講究個人衛生,愛護環境,不在墻上亂涂亂畫、不亂扔垃圾、尊敬師長、在學習和成長的過程中應自覺樹立起良好的環保意識,構成良性的生態禮貌價值觀,做建設生態禮貌城市的宣傳者。
生態文明建設的重大意義篇二
強化管理,學校成立了以校長為組長,政教處、班主任及學生代表為成員的“創建綠色學校”領導小組。領導小組根據學校發展的規劃,對創建綠色學校工作,定出遠景和近期工作目標,提出創綠工作要求,在學生中宣傳創綠意義,指導學生掌握“創綠”的知識,增強學生環保意識,規范學生環保行為,逐步提高了學生的“創綠”水平。
學科滲透是綠色教育的重要途徑。我們十分重視通過教育的主渠道課堂教學對學生進行綠色環保教育,并把環境教育有機地統一到德、智、體、美、勞五育之中。在培養學生綠色思想品德上,教師借助班會課、思品課中倡導環境道德內容,發掘環保創綠的教育因素,向學生宣講環境保護的意義,教育學生主動創綠,改善生活環境、生態環境。確立保護環境光榮,破壞環境可恥的理念,培養學生從小樹立改造環境的志向。
開展環境教育,創建綠色學校。培養師生的環保意識是前提,傳授學生環保知識是關鍵,而目標則在于訓練學生形成環保行為習慣,造就新一代綠色人才。學校以各種教育資源為平臺,以各項專題活動為載體,把環保教育與公民道德建設教育結合起來,與《規范》教育、禮儀教育、養成教育結合起來,使環境教育的成效在學生日常行為中得以拓展延伸。增強學生環保意識、愛校意識和公民意識。通過經常性環境保護實踐活動,逐步深化學《規范》、用《規范》活動的內涵,提高學生的道德水平。
1、組織出版了一期以“生態文明,愛護校園”為主題的宣傳板報;
2、班主任利用班會課進行了專題宣傳;
3、利用國旗下的講話對學生進行生態文明教育。
生態文明建設的重大意義篇三
迎著溫暖的春風,踏著厚實的大地,望著那冉冉升起的朝陽,正值青春的我們,渾身散發著迷人的生機和活力。有人說:青春是歡樂的源泉;歡樂在那里流淌,痛苦也在對面徘徊。有人寫,青春是多雨的天空;雨露在那里蔓延,陽光也在天邊等待……這就是我們,正值青春的少年。
禮貌,這個已經被中華民族流傳了幾千年,也繼承了幾千年,已經被中華民族刻進骨子里的,每時每刻不在恪守的字眼今日又被重新提起,成為被熱議的焦點話題。
幾千年前我們的祖國是世界上最強盛的國家,也是世界上最注重禮儀與禮貌的國家,“禮貌古國,禮儀之邦”,中國人以其彬彬有禮的風貌而著稱于世,獲得了諸多贊揚。
而在科技發展飛快的社會,道路上的禮貌愈發重要。在川流不息的車海中,不禮貌的現象越來越多。超速、亂鳴笛、闖紅燈、隨意停車甚至于發展成“路怒”,這些現象將交通搞得一團糟,甚至于演變成威脅人生命的一大殺手!
據有關部門統計中國每年都有超過10萬人死于車禍,平均每一天有2.6人死于闖紅燈!多么驚人的數據啊!
世界如此完美,你卻如此焦躁,這樣不好!放慢腳步,你總能得到歡笑。眼下太陽正好,花兒正好,草兒正綠,風兒正柔,讓我們伴著朝陽,關愛生命,禮貌出行。讓禮貌之花在我們的心田綻放。
生態文明建設的重大意義篇四
20__年5月底至6月初
二、活動內容
(一)開展“六·五”世界環境日廣場宣傳活動
6月5日,在中心城區舉行廣場環保咨詢宣傳活動,圍繞今年“六·五”世界環境日中國主題—美麗中國,我是行動者,通過手冊、展板、現場咨詢等進行宣傳。
(二)組織開展全縣綠色學校環保主題宣傳活動
陸續組織開展環保知識進學校。
(三)組織開展綠色社區環保主題實踐活動
陸續組織環保知識進社區,倡導樹立綠色消費理念,引領居民踐行綠色生活方式。
(四)組織開展“環保開放宣傳日”活動
組織學生代表參觀污水處理廠污水處理系統,觀摩污水處理流程,參與體驗式的環境教育。
(五)聯合農工黨祁門總支開展環境與健康宣傳活動
聯合農工黨祁門總支走進小路口鎮勝利村開展環境與健康宣傳活動,組織醫生義診,現場開展農村環境保護及環保法律法規宣傳,呼吁村民自覺做好秸稈禁燒工作。
(六)配合開展農村環境與健康宣傳活動
配合農工黨黃山市委、市局進鄉村開展環境與健康主題宣傳活動,邀請專家為村民舉辦農村垃圾污水、農藥化肥等對環境健康的影響專題講座,組織醫療專家為村民義診,現場開展農村環境保護及環保法律法規宣傳。
(七)聯合開展公益志愿宣傳活動
聯合開展公益志愿宣傳活動走進小路口鎮,發放宣傳材料,懸掛橫幅,號召全民參與,共護生態環境。
(八)組織中層干部走進祁門檢察
參觀了解縣檢察院生態檢察亮點工作,觀看該院制作的生態檢察宣傳片,了解檢察機關發揮職能服務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的成果。
三、任務分工
1、“六·五”世界環境日廣場宣傳活動由局宣教科統一協調組織,負責與新聞媒體聯系,發放相關宣傳材料。縣環境監察隊及縣環境監測站負責現場環境投訴、環保咨詢的接待和答復。
2、環保知識進校園、進企業、進社區等活動,由局宣教科和項目管理科分別聯系協調組織,并認真落實講座人員和內容。
3、局辦公室負責車輛調度等后勤保障工作。
生態文明建設的重大意義篇五
摘要:生態社會是人與自然和諧相處,人類社會與自然生態協調發展、互利共生,人們積極開展生態建設、充分享受生態成果的高度文明的社會形態。生態文明是生態社會的最基本標志,具體表現為生態原則成為資源配置基本依據,生態生產成為社會生產基本內容,綠色消費成為社會主體消費方式,生態法制成為社會基本行為準則,生態意識成為社會主流觀念。
生態文明社會是在物質文明高度發展的基礎上,人與自然和諧相處,人類社會與自然生態協調發展、互利共生,人們積極開展生態建設、充分享受生態成果的高度文明的社會形態。作為人類文明進化的最高臺階,生態文明社會(可簡稱生態社會)是我們人類尚未達到的一種理想的社會境界。積極開展生態社會研究,弄清其特征標志,有助于推進生態社會建設。
總體上說,生態文明社會的基本標志就是生態文明。具體而言,生態社會的基本標志至少有以下五個方面。
在工業社會,市場原則被證明是資源配置最有效的手段,但隨著工業社會的發展,市場失效的現象日益嚴重。作為由工業社會進化升華而來的生態文明社會,一方面還須借助等價交換、利潤最大化、優勝劣汰等市場資源配置原則,另一方面必須增加生態原則作為資源配置的基本依據,化解市場配置原則下市場失效的問題。
生態文明社會資源配置生態原則的主要內容大致有五項:
1、生態平衡原則。資源配置的生態平衡原則是指社會資源配置不破壞生態系統結構功能和運行的穩定狀態,至少不剝奪生態系統應對外來干擾進行自我調節恢復原初穩定狀態的能力。依據生態平衡原則進行資源配置有利于促進生態系統良性循環,鞏固社會發展的生態基礎。自然生態平衡條件下能夠達到生態產出的最優化,但常常不是經濟產出的最大化,而最大限度地保持自然生態平衡是經濟社會持續發展的必要前提。
2、環境安全原則。資源配置的環境安全原則是指社會資源配置不破壞人類賴以生存發展的自然環境系統的相對穩定與協調,至少不剝奪自然環境系統應對外來干擾沖擊的自我調節和恢復能力。這里的自然環境系統主要是指人工生態系統,也包括與人類生存發展密切相關的部分自然生態系統,如農地、森林、牧場、工廠、村落、城鎮等次生環境,涉及土壤環境、水環境、大氣環境以及全球氣候等,實施環境安全原則有利于經濟有效增長、促進經濟效率提升、消除經濟社會發展帶來的生態惡化與環境退化問題、維護良好的生活環境。
3、資源節約原則。這一原則是指社會資源配置符合節約使用、高效利用、循環利用要求,做到不可再生資源的節儉節制使用,可再生資源的充分開發、合理使用。實行資源節約原則能夠最大限度降低人類活動對生態系統和自然環境的干擾沖擊,促進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生態意義的資源節約立足于生態平衡環境安全,經濟意義的資源節約追求效率提高效益增加,兩者既相契合又有矛盾,生態文明社會強調前者的前提地位。
4、協調進化原則。這一原則是指社會資源配置能夠促進人類社會與自然生態系統和諧相處、協調發展、共同進化、互惠共贏。落實協調進化原則,體現了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生態文明社會發展進化的本質要求。
5、永續發展原則。永續發展原則是指社會資源配置既要滿足經濟社會發展和生態系統平衡的現實需要,又能符合人類社會和自然生態長遠協調和諧、發展進化的要求。貫徹永續發展原則,有利于解決傳統發展模式下日益嚴重的代際不公平問題,推動生態文明社會的持續健康發展。
生態生產是指為維護生態平衡和環境安全、消除人類活動對自然生態系統的負面沖擊所進行的生產,其成果即生態產品一般以生態平衡的恢復與維持、自然環境的改善與保護、生態資源的維護與增加、環境污染的治理與消除等形式呈現。在社會生產方面,生態文明社會與工業社會的顯著不同,在于除了依然存在規模龐大的物質產品、服務產品生產以外,生態產品生產已經成為非常重要的基本內容。這是因為人類社會的高度發展構成對生態平衡的巨大沖擊、對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嚴重威脅,必須通過調整社會生產結構、增加生態產品生產加以補償。
生態文明社會生態生產的發達主要表現在以下兩方面:
1、生態產品在社會產品中占據重要地位。社會產品可以分為三大類,一類是物質產品,它通過對物質資料的加工制作形成使用價值,滿足人們的物質消費需要;一類是服務產品,它借助物質資料手段提供各類服務,滿足人們生產生活服務需要;再一類就是生態產品,它通過對生態環境的維護保養形成生態價值,促進生態平衡和環境安全。前兩類產品生產都建立在人類對大自然索取的基礎上,隨著索取強度的提高必須要有適當的方式途徑進行回饋補償,生態產品生產正是人類回報補償大自然的最佳途徑,正因此,在生態文明社會,生態產品成為社會產品中具有特殊功能作用、無法替代、不可缺少的基本產品,其規模、種類也將隨著經濟社會發展和人們對生態環境的更高要求而相應擴張。
2、生態產業成為社會最基礎的前提產業。社會產品結構的調整必然要求社會產業結構的相應調整,在生態文明社會除了傳統的或經過生態化改造的一、二、三次產業以外,生態產業將成為社會的基礎性、前提性和標志性產業。生態產業是以生態平衡和環境安全為產業目標的專門產業,內部又包含污染治理業和生態資源培育維護業兩大產業,前者專司污染減排和受污染環境治理之職,后者專指修復、維護和培育生態資源,促進地球村生態系統良性循環、健康發展的基礎性產業。
和極端做法,轉而采用適度消費以謀求足夠程度的滿足和多方面的滿足。另一方面,綠色消費強調減少廢棄物的排放量,通過減少浪費、減少資源消耗、循環式消費及廢棄物的再消費以及消費排泄物向社會排泄物處理業集中,減少消費過程的廢棄物排放量,不讓消費排泄物進入自然生態系統。
2、綠色消費是一種綜合效用型消費。綠色消費效用由直接效用、間接效用、宏觀效用、長期效用等多種效用構成。其中,直接效用包括人們消費產品和服務獲得的特定需求滿足,因采用循環消費、再消費、減量消費方式節約消費成本獲得的收益需求滿足,因采用綠色消費方式對生態環境保護有所貢獻而獲得的心理滿足;生態環境因綠色消費方式而直接得到的維護、改善(如人們化廢為寶,對廢棄物的消費直接減輕了環境壓力;人們參與植樹種草治沙等體驗性休閑、旅游活動對生態環境的改善),等等。直接效用是人們采用綠色消費方式的主要動力。間接效用主要指綠色消費方式因節約資源、減少排放而最終對資源保護、生態環境平衡所產生的有利影響,它與某一項具體的綠色消費行為并不直接掛鉤、對應,具有一定的曲折性、隱蔽性。宏觀效用是指綠色消費的積極效用是由眾多的綠色消費行為共同作用的結果,某個人、某一次、某一項、某一局部的綠色消費僅產生有限的積極效用,但要取得積極的宏觀效用必須從自己、從局部、從現在做起。長期效用是指綠色消費的效用除直接效用以外,其他效用的取得往往要經過一個較為長期的過程,而綠色消費的效用也會持續相當長的時間。綠色消費的綜合效用,是人們從理性高度選擇綠色消費方式的'原因。
3、綠色消費是一種可持續型消費。一方面,綠色消費為當代人的后續消費預留資源,也為后代的消費預留資源,有利于保持資源利用的持續性;綠色消費注重生態環境保護,有利于人類生存環境、生活環境的保護和改善。另一方面,綠色消費對綠色產品的追求,促進了有利于生態環境保護的社會氛圍的營造和生態文化建設,從而促進全社會的生態環境保護事業的發展,為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為人們的可持續消費提供生態環境基礎。這些特點說明,綠色消費符合生態文明社會人與自然和諧的基本要求,能夠兼顧人類福利水平提升和生態環境改善的雙重要求。也正因此,在生態社會綠色消費能夠取代傳統消費方式,成為社會的主體消費方式。
工業社會,人們按照市場法則和經濟法制行事,經濟利益是決定人們言行的內在動力,在經濟規律這根看不見的指揮棒的指揮下,人們在經濟法制劃定的界線內從事生產經營分配消費等經濟活動,以及其他社會活動。而在生態文明社會,人們不僅從事物質產品、服務產品的生產消費,還要從事生態產品的生產消費;不僅追求經濟利益和經濟價值,還要追求生態利益和生態價值。因此,人們的社會活動不僅要遵循經濟規律、經濟法制,也必須同時遵循生態規律、生態法制,而且應該更加強調遵循生態規律、生態法制。目前人們制訂的環境保護的法律規范,都是立足工業社會,從傳統經濟社會的視野出發,依托市場經濟運行機制所規定的行為規范,這些法律規范對環境保護和生態恢復產生了極大的促進作用。但嚴格意義上說,這些環境保護法律規范還無法充分體現生態文明社會生態理念的精神,無法完全適應人與自然協同進化的更高要求。尤其在一些發展中國家(如我國),為加快追趕步伐,環境保護往往要向經濟發展讓步,導致生態法制常常形同虛設。
作為生態社會的基本行為準則,生態法制至少具有如下四方面特征:
1、以鞏固、發展生態文明社會為出發點和落腳點。生態法制建設跳出傳統工業社會窠臼,立足生態文明社會來進行,從而遵循全新的指導思想,設定全新的建設目標,確立全新的法制原則,建立相應的內容框架。
2、很好體現生態規律的基本要求。體現生態規律要求是生態法制建設的核心,只有充分體現生態規律要求,生態法制才能很好反映其價值取向和行為導向,發揮促進生態平衡、推動環境保護的積極作用。
3、努力借助經濟規律的運行機制。生態文明社會經濟規律仍然是社會運行的基本規律之一,指導和左右著人們的行為。生態法制建設不僅不排斥經濟規律的作用,還必須努力注意與經濟規律的協同契合,借助經濟利益的推動促進生態法制的落實。在經濟目標與生態目標出現矛盾的情況下,從有利于生態社會持續發展的最終目標出發,尋求合理的立法司法平衡點。
4、貫徹人與自然和諧發展協同進化原則。生態文明社會的發展目標是要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發展協同進化,既要體現以人為本理念,努力提升社會福利水平,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又要貫徹生態和諧原則,確保生態平衡和環境安全,人與自然兩者不能偏廢。因此在生態法制建設中要防止出現兩個偏向,一個是片面的極端人類中心主義傾向,另一個是極端生態主義傾向,做到以人為本,兼顧雙方。
生態意識是指人們了解生態規律、尊重生態價值、努力追求生態平衡、積極參與生態建設的認識狀態和思想傾向,其核心是人與自然和諧的理念,它是人們自覺開展環境友好活動、采取維護生態平衡行動的內在動力。工業社會經濟意識是占統治地位的社會觀念,人們圍繞經濟利益這個核心從事經濟活動和其他社會活動,經濟效益成為衡量經濟活動乃至其他社會活動成敗得失的主要標準,最終導致工業社會的畸形發展。生態文明社會作為在對工業社會揚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全新社會發展階段,也必然要有與之相適應的全新社會觀念,用以指導人們的言行。作為社會主流觀念,生態意識不僅受到社會輿論大力推崇,也受到政府、公民、非政府組織等社會各方的充分認可肯定,還是各類社會組織及其他社會成員的行動指針,落實到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從而成為體現生態社會文化特征的核心理念之一。
生態意識表現為兩個層面,一是認識層面,具有對自然生態、生態平衡、環境安全、人與自然關系的正確理解和把握,對自然生態及其價值的尊重,對生態規律、生態機制的認識和掌握。
二是行動層面,對生態價值及人與自然關系的科學認識內化為推動人們采取環境友好行為的動力,人們將維護生態平衡、保護生態環境看作是一種崇高的行為,不惜付出某種代價去付諸實施。高水平的生態意識應該是這兩個層面的有機統一,僅有認識沒有行動,說明認識難免膚淺;僅有行動沒有認識,很難保證行動的自覺和持久。
根據上述五方面標志的全面、顯著程度,可以將生態文明社會劃分為不同的發展階段,如生態社會初級階段、生態社會中級階段、生態社會成熟階段或高級階段等。
生態文明建設的重大意義篇六
1、文明像一片冰糖,在水中消融彌漫,讓整杯水清甜潤喉,滋養人們身心,變得品質高雅,親善靚麗,這是文明的效應和力量。
2、綠色、文明是希望,讓我們一起來播種希望吧!
3、鳥兒因翅膀而自由翱翔,鮮花因芬芳而美麗,校園因文明而將更加進步。
4、在蒙昧中孕育,在歲月中積淀,在磨礪中飽滿,在思想中綻放,在踐行中升華,在希望中傳承!學習經典,弘揚中華文明!
5、文明像是一個熱水器,讓冰涼的水變得沸騰,讓冷漠的心變得熱情,讓饑寒的人感到溫暖,讓人間涌動愛的暖流,沐浴一個陽光的世界。
6、禮貌和文明是我們共處的金鑰匙。
7、云舒千鶴,海納百川;文明中華,地闊天寬;國學禮記,世代流傳;江山文章,皆成錦繡;再聚蘭亭,曲水流觴;以詩詠志,意氣慨慷;修身律己,臻于至善。
8、文明在海里隨波逐流,傳遍四海,飄起潔白浪花。文明在山上播種發芽,根扎五岳,綻放爛漫山花。文明在人們心里傳遞,溫暖萬眾,樂開和諧心花。
9、環境整潔優美,生活健康科學,社會文明進步。
10、文明是琉璃瓦,妝點建筑,金碧輝煌。文明是新衣裳,穿出靚麗,一身清爽。文明是霓虹燈,七彩綻放,光芒萬丈。文明是瓶老酒,香醇撲面,醉溢四方。
11、文明送春風,花也歡喜,鳥也歡語;文明送春雨,愛也濃濃,情亦依依;文明送家園,暖風習習,溫馨無比;文明送心田,話也溫柔,歌也甜蜜。
12、文明在熱愛祖國中體現,精忠報國;文明在經營理念中體現,誠實守信;文明在語言舉止中體現,優雅風采;文明在生活細節中體現,溫馨和睦。
13、微笑是我們的語言,文明是我們的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