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體會是指一種讀書、實踐后所寫的感受性文字。那么你知道心得體會如何寫嗎?那么下面我就給大家講一講心得體會怎么寫才比較好,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吧。
《我的大學》讀書心得體會 我的大學讀書心得體會篇一
《童年》、《我的大學》和《在人間》是偉大作家馬克西姆·高爾基著名的三部自傳體小說,作者通過對自己童年、少年和青年時期生活和命運的描寫,生動真實地再現了我們上一代人的成長。作者生活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的__國,__專制下的黑暗與罪惡是他成長的獨特的社會背景,也鑄造了他獨特的成長方式。
他是一位偉人,我們家喻戶曉,是無產階級文學的奠基人。他就是高爾基。這個假期,我讀了他的書《我的大學》。
書中作者所生活的時代正是__統治的黑暗時期,人們相互抱怨,對罵,三天兩頭的打架,甚至于去殺人。作者為了上大學,來到了__,最終因種種因素,高爾基沒有上成大學,而是在那里上“社會大學”。在這期間,他曾當過搬運工、面包師助手、小店店員……在剛來到__時,他遇到了小偷和許許多多千奇百怪的.人。有的人嘲笑高爾基看書的“愚蠢行為”,有的人贊賞高爾基渴望獲得知識的精神,這些贊同高爾基獲得知識的人是理智的,因為他們堅信只有智慧才能崛起,不受這種壓迫。高爾基經人介紹,認識了藏有很多書的小店老板潘科夫。以后,他白天銷售貨物,到了晚上刻苦讀書,并最終走向了革命的路。
讓我感受最深的是,高爾基生活在那么艱苦的條件下,經歷了諸多磨難,從事了很多辛苦的工作,然而他卻充滿了對知識的渴望。后來,他在潘科夫的店鋪里一邊做工,一邊埋頭苦讀,不顧一群愚昧的人的嘲笑,仍然讀書。我們生活在這個幸福的環境中,吃得飽,穿得暖,也有很多書看。我們生活的環境比高爾基要好很多,再不好好讀書,上不了大學,那就很說不過去。我們一定要好好讀書,用功學習,超越高爾基。
只有知識才能使人進步,只有讀書才容易獲取知識。沒有了知識,人們就會像一堆廢物一樣。沒有了知識,人們也不會發展科技,建設一個現代的文明的世界。
《我的大學》讀書心得體會 我的大學讀書心得體會篇二
往者不可諫,來著猶可追這是我讀完蔡元培先生的我在北京大學的經歷后所發的第一感慨。我第一聯想到的是現在的教育,而非過去。
這往者是所謂的過去的大學教育,但我并不想去深究它的種種弊端,只希望從中借鑒些什么,受用于現在的教育。上世紀四十年代末,張東蓀說過這樣的話:中國接受西方文化雖只有短短近五十年,然而卻居然在思想文化界養成了一種所謂liberal mind(自由胸懷的素養)。這種氛圍在一些外國名校仍然存在,在今天的中國卻已經是慢慢地消失了。還記得央視做過一期名為以求是知名的節目,求是是浙大的校訓,然而浙大的某一位教授居然假造論文以求取名譽,其中涉及很多潛規則,多是放之任之。求是也就成了對現在大學最犀利的諷刺。
這些現實讓我們更有感于蔡元培的大學學生,當以研究學術為天職,不當以大學為升官發財之階梯的格言。
我覺得,這也同樣受用于高中教育。學習應該是一個快樂的過程。我總是這樣覺得。而這個感受也只限于某些短暫的沒有壓力地讀書的時候,讀自己想讀的,沒有重點考點,而現在的高中,總是片面追求幾個率。在拼命灌輸知識點的同時要求想深、想透,在將學習等同于每一次劃分三六九等的考試時要求我們熱愛它,這不是很可笑嗎?看看那些所謂的名校吧!還有幾個人會為了真理爭個面紅耳赤?考一所大學,是學習教育的終點,而讀一所大學,只是找工作,滿足物質需求的保障,有多少人在大學四年里毫無長進。大學的意義何在?大學不該只是這樣的淺薄,高中教育也不該只是這樣急功近利。
面對分數,我們無力也沒有能力去改變,只有匆匆適應,忙個暈頭轉向。一圈下來,少了一顆孜孜不倦的心,不懂得欣賞,感知。只知模式,只知公式,感覺什么都像被套上了枷鎖,囫圇吞棗,味同嚼蠟。那些整天鉆進書海的人,多數是愛的分數而不是書。
我們沒有時間,也早已沒有興趣去探究那些不在考綱之中的問題,早早地結束課程,日復一日地做著模擬試卷,除了應付高考外,我不知道還有什么目標。找每一個得分點,學會規矩呆板的答題步驟,我沒有任何思維火花,我沒有能力去創新。我知道,生活并不需要這些,它要的是一個自由,理性爭鳴的人。我知道,這不是教育的初衷。教育應該是為了培養人才。人才不等于文憑,而是一個懂得學習,熱愛學習的人。這就是教育的良心,教育的歸宿。它應幫助我們開拓心胸,而不是囿于模式;它應幫助我們完善人格,而不是更加自私;它應幫助我們懂得熱愛,而不是變得麻木。
《我的大學》讀書心得體會 我的大學讀書心得體會篇三
《我的大學》是高爾基自傳體小說三部曲中的最后一部。高中時我把高爾基的《童年》、《在人間》、《我的大學》都拜讀了一遍,在高爾基三部長篇小說中,他以自己的親身經歷再現了沙皇統治下俄羅斯下層勞動人民的悲慘生活,但洋溢的始終是積極向上的樂觀主義精神。在大學期間再一次品讀《我的大學》,有一種很微妙的感覺。
《我的大學》描述的是高爾基在社會這所真正意義上的人生“大學”所經歷的事情和自己的一些關于社會和人生的思考。
16歲的高爾基為了進入喀山大學讀書而辭別年邁慈愛的外祖母,但是到了喀山之后他發現大學對于貧困無助的他來說只是一個美麗的夢想。因為他的貧窮,他淪為了俄羅斯街頭的流浪漢,貧民窟和碼頭就成了他的“大學教室”,他歷經人間的苦難和生活的艱辛,但他一直沒有放棄讀書的夢想,一直孜孜不倦、如饑似渴地閱讀一些文學大師的書籍,就連一些x書他也不放過,但是理論書籍與現實生活的差距讓他困惑不解,陷入了巨大的精神危機中,后來曾舉槍自殺,但因為子彈沒打中心臟而幸運地活了下來,否則就沒有高爾基后續的文學巨作了。
在高爾基的身邊無處不充斥社會底層的勞動人民的悲慘生活,人間的苦難,生活的辛酸,磨練了他的斗志;他在繁重勞動之余,勤奮自學不息。對社會底層人民痛苦生活的體驗和深切了解成為他創作中永不枯竭的源泉。
相比于高爾基學習和生活的環境,我們已經是非常幸運的了,我們有寬敞明亮的教室可以學習,有博學多識的老師教授我們知識,有先進的設備輔助我們的學習,有父母的關心和呵護,不用整天為自己的一日三餐擔憂等等。而他呢,幼年喪失雙親,撫養自己的外祖母不久后也相繼去世,出身貧寒的他就更加無依無靠了,溫飽都成了問題就更談不上上學讀書了,但是他一直堅持著對書籍的熱愛,書籍也成為他艱苦生活的精神食糧,也從生活中學到很多書本上學不到的寶貴知識,積累了很多經驗。那我們還有什么理由不好好珍惜我們學習的機會呢?不要求我們能像高爾基那樣在文學創作上有多大的成就,只要嘗試過、努力過,沒有遺憾就好。
我很喜歡《我的大學》里面的一句話:“經驗取之于己,人從自己的經歷中直接獲得經驗,雖然比從書本里間接獲得經驗更痛苦、更殘忍,但這樣得來的東西會讓你永生難忘。”人生在世,我們總會經歷到很多很多的事情,有開心的也有悲傷的,有幸運的也有不幸的,我們要從中吸取教訓,積累一些經驗,讓自己的人生過得多姿多彩。
《我的大學》讀書心得體會 我的大學讀書心得體會篇四
《我的大學》是高爾基的自傳體小說三部曲之一,是一部有著深刻教育好處和巨大藝術魅力的作品。高爾基的自傳體三部曲是高爾基最卓越的作品之一,也是世界無產階級文學的寶貴財富。
《我的大學》主要描述了作者在喀山時期的生活。16歲的他滿懷期望的來到喀山想進大學讀書,但他的大學夢很快就破滅了。他開始為生活奔波忙碌,他在那兒上了一所特殊的大學——社會大學。在這所大學里他同形形色色的人打交道,理解方方面面的生活考驗,受到各種思想的啟迪和教育,對人生的好處和世界的復雜性進行了初步探索,這所大學為他展現出一個越來越廣闊的世界。
作者是一個孤兒,沒有人給他呵護,沒有人給他引導,獨自成長在一個底層世界,他大敞著年幼的心,睜大眼睛觀察周圍的一切。他的觀察不成體系,甚至雜亂無章,但就是這樣的觀察使他倔強地成長了起來。應對苦難的生活,他沒有一點抱怨,他的善良的心充滿了感恩和期望。他明白苦難的日子很漫長,他對自我說:“苦難的日子里我變得更加堅強了,我并不奢望他人的救渡,也不渴求偶然的好運降臨,生活環境越艱苦,越能磨練人的意志,增加人的智慧,這個道理我很小的時候就明白了。”年少單純,在苦難面前,他更深切地覺察出的是苦難帶來的無與倫比的財富!
他生活在沙皇專制的時代,他那雙敏銳的眼睛見證了當時俄羅斯民眾的生活及思想真實——底層民眾庸俗、空虛、無奈、褻瀆,同時又具有在苦難的洗禮中積淀出的善良、樂觀、吃苦等完美的人性。他們的丑陋與完美無掩無余地裸露在作者觀察的眼睛里,對于人們那些粗俗甚至低級下流的舉止,他流露出淡淡的悲傷和無奈,但他富有同情心,他滿眼都是善,所以,那些丑陋甚至不顯得骯臟;他極力贊美人們的完美,完美的思想,完美的歌聲,甚至是一點點完美的流露,在他眼里,這些完美閃爍著高貴的純凈的光澤——他幾乎用欣賞的眼光來看待周圍的人和事。在他眼里,勞動是一種心曠神怡的戰斗。在簡單的純凈的心里,他學不會去在意生活的艱辛,更多的他會直接發現苦難中的美麗,感恩它,贊美它,并在這些蕩漾在苦難的河流中的真、善、美中尋找成長的底氣。
作者曾想過自殺來結束那種承重的痛,加入閱讀革命民主主義和馬克思主義著作,直至參加革命活動。在革命者的引導之下,擺脫了自殺的精神危機。喀山的4年使他在思想、學識、社會經驗方面都有長足的提高。
每個人來到這個世界上的時候,沒有善,同樣也沒有惡。當還不會辨是非的時候,我們甚至會把惡當作寶貝珍藏。在成長的過程中,我們往往會直接發現并深刻地記住善。而在現實生活中,我們時常會聽到重重疊疊的抱怨,那是因為在成長的路上,我們變得成熟起來,不安分的心用心地追求如同世界般的復雜。當遇到麻煩甚至苦難的時候,我們往往不是為苦難所累,而是為我們應對苦難的態度所累。縱使世界萬般復雜,我們時常會身不由己,但我們仍需要持續一份濃郁率真的心氣,成長從那里開始,也必將在這附近到達它的極致。
成長的過程不是像白楊一樣由時間直直地拉離地面,也不像瀑布一樣清清爽爽地徑奔幽深的潭底。如果說人的思維是草,那么,成長就是這株草的幼芽在時間與空間里蜿蜒招展的結晶。成長在短時期內真的不具有有機性和完整性,盡管夢想是牽引成長的一條線,它存在,但不清晰,甚至遼遠而迷茫,有好多閃光的片段散落在這條線之外。僅有當回首時,在得與失、喜與憂的反復回味中,我們才會真真切切地聽到自我拔節的聲響,仿佛一條繩子自然而然地拉直。
高爾基在他的大學里無情地吸吮著社會發展創造的各種財富。在病態社會里的毒瘤完全沒有腐蝕掉他童年歲月里的思考著。
高爾基的生平教會我如何從容鎮靜地去應對人生的危機與挑戰;我受到了一次靈魂的洗禮,心靈如雨后的晴空,清新、明凈,一片蔚藍。
《我的大學》讀書心得體會 我的大學讀書心得體會篇五
《我的大學》是描寫高爾基的自傳三部曲中的最后一本書。作者通過對自己童年、少年和青年時期生活和命運的描寫,生動真實地再現了他們那一代人的成長經歷。作者生活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的俄國,沙俄專制下的黑暗與罪惡是他成長的獨特的社會背景,也鑄造了他獨特的成長方式。
小說敘述了飽嘗人間辛酸的阿廖沙,抱著進大學讀書的理想來到喀山,但他的大學夢很快就破滅了。不久就參加了秘密的革命活動,貧苦的生活使他在伏爾加河附近流浪,和搬運工、小偷、乞丐生活在一起,向工人們傳播著革命理想,參加了大學生的秘密組織,鼓勵工人罷工等,這所特殊的大學——社會為他展現出一個越來越廣闊的新天地。當他來到喀山,寄住在一個貧困中學生家里。
他會很早發現這位可憐的媽媽的廚房哲學,分給他的每一塊面包,在他心中都“如巖石般沉重”,由此他決定“出去找點活兒干,自個兒養活自個兒”。在暴風驟雨的日子里,躲在廢墟底下的大地洞里,他頓悟“上大學——美夢而已”,而他又動情地寫道:“這個地方令我永生難忘,它是我的第一所大學”。這是他在喀山的第一個成長片段。面對苦難的生活,他沒有一點抱怨,他的善良的心充滿了感恩和希望。他知道苦難的日子很漫長,他對自己說:“苦難的日子里我變得更加堅強了,生活環境越艱苦,越能磨練人的意志,這個道理我很小的時候就知道了。”年少單純,在苦難面前,他更深切地覺察出的是苦難帶來的無與倫比的財富!
高爾基從小就受苦,但是他沒有放棄,我向我們應該學習他,雖然人生的道路有長有困難,但是只有我們有決心一定會給自己開辟一條新的道路。
高爾基出身貧寒,有著不幸的童年。他撿過破爛,當過學徒和雜工,受盡了欺凌與虐打。就是在這悲慘而又艱苦的生活中,高爾基仍如生命力頑強的小草,艱難的生長并且綻放。我多么渴望像高爾基那樣,做一棵“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的小草啊!多么渴望像他那樣,到知識的海洋中去遨游。同高爾基相比,我真是羞愧萬分。平時在學習中遇到一點挫折我就難以面對,甚至會半途而廢。
主人公那種頑強的學習精神,使我想到了自己:家中厚厚的書,卻讓它們閑著,難道是“書非借不能讀?”不,自以為知識已經很豐富了,可恰恰相反,不是說“學無止境”嗎?難道只有在逆境中才能更好地成長?不,當我讀完這本書后,才真正明白:“學習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的道理;才真正體會到只有勤奮學習,才能有所作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