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的學習、工作、生活中,肯定對各類范文都很熟悉吧。那么我們該如何寫一篇較為完美的范文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優秀范文,歡迎大家分享閱讀。
春節的節日意義篇一
我喜歡春節,喜歡春節的'熱鬧。在這天,靜謐、安寧的早晨已經不再是我呼呼大睡的時間,那清脆的鳥鳴也不再是我最好的搖籃曲,而是提醒我送餃子的時間到了。這是我們家鄉的習俗,大年初一早晨要給本家的長輩送熱騰騰的餃子,給他們拜新年,而我們也可以收到他們的祝福,更重要的是那些長輩都會給我們發紅包,遺憾的是這些紅包我們卻不能隨意支配,等到了家里還是要上交的。雖然如此,我還是會沉浸在收紅包的快樂當中。
到了下午就是我們孩子的天地了。吃過中午飯,大人們都忙著收拾東西,而我們則成群結隊在一起捉迷藏、放鞭炮、放風箏,一起吵吵鬧鬧,一起大聲歡笑,總之“肆無忌憚”。因為今天是春節,不用幫忙做家務,也不用上學、上補習班。不管多么的無法無天都不會被家里人趕著去寫作業。
我喜歡春節不僅是因為熱鬧,更主要的是因為它給我們帶來了團圓。
在春節的這幾天里,常年在外打拼的父母、親人,都會回到我的身邊,我可以肆無忌憚地揮霍他們對我的寵愛,而不用擔心離別,更不用再因為思念而悶悶不樂。我喜歡春節時大家圍坐在一起吃飯時的那份溫馨,那份快樂,那份幸福。
這就是我最喜歡也最想過的節日,可惜每年只有一次。
春節的節日意義篇二
臘月的初旬,就是春節的開頭了。“臘七臘八,凍死寒鴉”,家里的大人才放了假,就又要忙著泡臘八蒜了。他們把蒜頭剝成白的蒜瓣兒,封進醋瓶兒里,等到除夕那一天吃餃子就拿它作佐餐的食品。小弟瞧見泡蒜,心里明白,便私自放了把白糖進去,要讓它變糖醋蒜。大人忙得好像鞭抽的陀螺,哪有空教育他?小弟躲過一關,倒也暗自慶幸。
家里管得嚴,往年的壓歲錢全被藏了起來,哪敢自己買零嘴玩物咧!我和小弟兩個便用小計謀,逗得大人歡喜了,便牛皮糖兒般黏住大人要東西。大人們整日逛市場,把新衣服、雞鴨魚肉、對聯鞭炮等新年物品預備齊全,好在過年時顯得真像新年一樣。
臘月二十三過小年,簡直就是復制的除夕了。天一擦黑,鞭炮唱重奏似的砰砰地響起來,便有了過年的快樂氣氛。只是小弟的“加糖行動”要露底兒了。
過了小年,更是忙亂。家里每個人都洗一次澡,干干凈凈的好迎接新年;還要作一次大掃除,把床單被罩同窗簾漿洗一遍,白色地板擦得鏡子般光亮,人影都照得見——當然,鏡子比這個還要光亮。
除夕呢,熱鬧得不得了。媽媽在廚房里忙得滿頭大汗;愛喝酒的爸爸要預備酒,幫著媽媽把飯菜端上抹得發亮的桌上來。門外要貼對聯,“福”字倒著貼。在沙發上看電視播的晚會節目的小弟聞到香味,早饞得不行,立刻就要去坐在木椅上;可又舍不得節目,真是為難呢!——那鞭炮聲是老早兒就響起來的——這個時候我們就要吃年夜飯了。然后小弟自去睡覺,剩下三個人就預備著聽新年的十二下鐘了。
正月初一,要穿著新衣到親戚家里拜年問好兒。或是在別家吃一頓中飯,跟別家小孩兒從上午玩到下午;或是在家里燉了雞燒了魚招待別人來吃中飯,大人們談得興起了,常常談到下午三點鐘左右。送走了客人,四個人就揉著眼躺在床上。這種情況并不算什么稀奇的了。
“正月十五鬧元宵。”很快,元宵節又到了。大街兩邊支滿了小攤子,小攤子上有金魚形狀的玻璃燈,有雙層的燈(誰知是玻璃的還是塑料的),里面點著小燭,橘黃的燈光,外面一層用筆勾了孫悟空打妖精的畫像;有用紅色紗制的一串小燈籠,里面有小燈泡;還有用銀色的薄鐵片做的湯圓兒一樣的燈,里面有小鈴和燈泡兒,一搖里面就叮叮響。賣湯圓兒的鋪子上,花樣兒更是多:有黑芝麻餡的,有白糖餡的,還有水果醬餡和巧克力餡的。還有現做元宵的哩!做倒不白做,引了一群人來,爭著買去了。
一眨眼就到了正月二十七,放了四十多天假的小弟去幼兒園了,我也該去上學了。而爸爸媽媽又回講臺上,對著一屋子黑壓壓的腦袋講大道理了。但是畢竟還沒有到二月二,龍頭還沒有抬,春節的熱鬧氣息依然不減的——四十多天沒見同學朋友了,怎能不熱鬧呢!
瞧,這就是我們家里人循著老規矩過的春節,你家里又怎樣過呢?——不如說說來大家聽聽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