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是身處學校還是步入社會,大家都嘗試過寫作吧,借助寫作也可以提高我們的語言組織能力。寫范文的時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下面我給大家整理了一些優秀范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吧。
登黃山作文字篇一
我們來到黃山上,每個人都滿頭大汗,便找了個陰涼的地方歇息?!昂脽嵫剑∮譀]帶水”一個同學受不了太陽的熱情,差點哭嚎了。“那間小店有賣”另一個同學話沒說完,那個同學已經掏出錢包,跑去小店買水了。
過了一會兒,他回來了,說:“你們猜這瓶礦泉水多少錢?”“5塊?”“7塊?”他搖了搖頭,說:“老貴了,15塊?!薄斑@是在搶啊”這時,陳老師走過來說:“待會你們就知道為什么了?!?/p>
我們繼續登山,一路我都在想著:到底是什么原因呢?質量好?還是想不出個所以,只等陳老師來揭曉答案。
走了一會兒,在路旁,有一個擔子,里面有各樣東西,包括剛才同學買的那種“天價”礦泉水。
過了一會兒,我們在路上遇見一些人,挑著擔子,往山上去?!艾F在大家都懂了吧!因為這些東西都是挑山夫從山下挑上來的?!蔽掖蟪砸惑@,從山下挑上來?我們坐纜車后,只走了這么一段路,就已經叫苦連天,他們竟挑著擔子從山下走上來!我不由得又仔細地看了一下他們他們上身只套一件墨綠色馬夾,一根光滑的扁擔壓在肩上,兩邊的貨物使它像是一張弓。豆大的汗水正一滴滴地往下流,從他們黝黑的臉上流到脖頸,倏地溜進馬夾里。他們不時拿起搭在肩上的布擦擦,那布都可以擠出一桶水了。
“他們不能坐纜車嗎?”“一般不能,纜車大多是客運?!睂в位卮?。我抬頭,望著石頭小徑中他們的背影,那背有點駝,大概是長年重壓的緣故吧。
“他們為什么要做這等苦活呢?”“生活所迫吧,他們的扁擔,挑起的就是家庭的重擔,是沉甸甸的責任?!崩蠋熣f。
一股溫熱的液體涌出眼眶,我眼前有點模糊,那穿著墨綠色馬夾的特殊登山人似乎與石頭縫里的松樹融為一體了
登黃山作文字篇二
每年暑假,我和家人都會用足跡征服一座座山,而我最向往的,是征服黃山?!拔逶罋w來不看山,黃山歸來不看岳。”今年,我終于達成了愿望,來到了黃山。
黃山位于安徽省南部黃山市境內,有72座山峰,是國家5a級風景區,是中華十大名山之一,世界文化與自然雙重遺產。
我們從湯口的慈光閣開始爬,今天的目標是到達光明頂。前面一片郁郁蔥蔥的樹林屹立在我眼前,感到一股新鮮空氣流經我的身體,有一種心曠神怡的感覺。起初,石階非常好爬,我和爸爸健步如飛,還不停開著玩笑,隨后,到了仙人指路,石階越來越陡峭,我們的速度也慢了下來。向上望去,云霧繚繞,朦朦朧朧可以看到蒼翠的松樹,松樹白得透亮,綠的好看,讓人覺得身處夢境一般。在“歷經千苦”后,我們拖著疲憊的身體來到了光明頂。光明頂是黃山第二高峰,海拔1860米,因為這里高曠開闊,日光照射久長,故名“光明頂”,也是觀賞日出的勝地,號稱從此處可以看到黃山36峰景色??粗{天與樹林交相輝印的美景,摸著冰涼的峰頂石碑,我的心可是熱乎乎的。
第二天凌晨五點半,我和爸爸興奮地去看日出。起初,天空泛起一絲朦朧的光,翻滾的云層像一個頑皮的小孩蹦來蹦云,太陽似乎在等待著什么,然后像準備好了似的,一點點升高,光芒也越來越亮,最終掩沒云層,大放光芒,人們紛紛用照片記錄下這讓人驚喜的時刻。
看完日出,我們開始向黃山第一高峰—蓮花峰出發,蓮花峰峻峭高聳,氣勢雄偉,因主峰突兀,小峰簇擁,儼若新蓮初看,仰天怒放,故名“蓮花峰”。最險的是“一線天”,風不停地嘶吼著,好像不懷好意,想把人吹下去;樹木“咯咯”作響,石階好像頂不住這么大的壓力,搖來晃去,當我們“挺”過“一線天”時,已經汗流浹背,果然是“黃山四千仞,三十二蓮峰”。終于到了蓮花峰峰頂,黃山給我們的不僅僅是視覺上的沖擊還有毅力的考驗,當我摸著蓮花峰峰頂1864.8米的石碑,心中涌起一陣感慨。
“薄海內外之名山,無如徽之黃山。登黃山,天下無山,觀止矣。”
登黃山作文字篇三
作為土生土長的黃山人,我已經三上黃山。95年夏天第一次爬黃山,全程步行,走的路線是前山上后山下。當時有位倪姓同學在湯口工作,不僅騎著摩托車帶我直接到景區大門口,還提前為我安排了山上的住宿。那一次的黃山之行,因為年輕,因為玩伴的特殊,玩得沒心沒肺,甚至大清早起來趕去看日出未遇都沒有太大的遺憾。只是在天都峰經歷了差點喪身谷底的險情,讓我之后多年不再萌生登黃山的念頭。20xx年“三八”期間又登了一次黃山,天氣灰蒙蒙的,心情也灰蒙蒙的,觸景傷情,毫無游玩的情致,跟著同伴索道上下,很快就返回了。回家還沉浸在低沉的情緒中,寫了三首頗為消極的詩歌。20xx年6月陪同遠道而來的客人去了一次。之后,終于寫了一篇《黃山行》,算是對心中的黃山有了一點點的交代。這幾年來,每每看到那些黃山雪景美輪美奐的圖片,我都有雪中登黃山的沖動。而這種沖動,終于在上周祁醫戶外群的召集貼后付諸實施。
2月13日早上六點半,祁醫戶外二十五名群友從集合地出發。本次登路線黃山選擇的是登山難度相對較大的西海新道,從太平的焦村小嶺腳大門步行上山,到光明頂后,由云谷寺返回。據介紹,本次徒步西海新道海拔1700米,全程15公里左右。之前,剛從黃山下來的好友馨特意打電話提醒我路途的險、腳下的滑、山風的冷,一再告誡我要小心再小心,準備工作要充分再充分,所以平心而論,此次出行,我的心是非常忐忑的。
車子一路順暢,開過雖無“千畝良田涌金”,卻有“萬畝竹海滴翠”的焦村,在感受一路田園風光之后,到達一個看似工廠大門的電動門口。這里,就是黃山西大門——小嶺腳。
從小嶺腳沿著盤山公路前行大約四公里,便到了一個開闊的停車場。來不及看停車場周邊的建筑和景觀,一行人沿著溪流徑直朝前走。一路上,曲徑通幽,澗流清亮,碧水滌心。長長的大峽谷內,大大小小的青石形態各異,或立或躺或正或斜,像一個個看盡世間百態體味人世滄桑的高人,任由白雪隨意停落,任由山泉縱情穿流,甚至如慈祥的爹娘,將安靜的山泉攬入懷中,任由百轉千回、柔情萬種......有橋,單孔石拱橋,立青石溪流之上,不經意間讓山谷的寧靜中多了一些婉約。彼時陽光明媚,微風輕拂,泉水叮咚,步隨景移,神隨景游。與之前游過的翡翠谷和鳳凰源這兩個黃山大峽谷相比,此峽谷別有一番風騷情韻。偶爾走過冰雪覆蓋的石板,多了些許的小心,更多了些許的驚喜:總算能見識和體驗一下冰雪黃山!
帶著一路的輕松和喜悅,大約九點半,我們到了分岔路口——三溪口。因為地勢的增高,三溪口已經是白雪覆蓋,照片中所見到的白雪覆蓋的登山臺階就真實的放在眼前,并且是只能讓人仰望的高高的石階。照片中呈現出來的美,現實中卻是殘酷的挑戰。三溪口的值班民警善意地建議我們靠左走乘西海索道上山,而不是走右邊的臺階步行四個多小時上步仙橋。在等待后面的群友趕到的那一刻,我有過遲疑:都奔五的人了,是不是應該安全第一?終究抵擋不了要登雪山的誘惑,我還是隨大部隊開始踩著白雪覆蓋的石階一步步往上走。
美景總在高處。剛開始往上爬,同行的驢友就開始不斷驚呼和感嘆風景的美好,只是真的覺得詞窮,除了驚嘆和舉起手中的相機和手機,不知還有什么更好的表達方式。不再是雪后初霽,晴了幾天的黃山早已失去了銀色世界的純美和靜謐,但綠樹夾雪道的詩意依然給人以無盡的遐想。林間的雪山地,讓我總是想起了《熱愛生命》里雪原的曠遠和深藏其中震撼人心的故事。峭壁上懸掛的冰柱,總能讓人回憶起童年隨堂姐步行到塔坊陽光二伯家路上那些難忘的細節......抬頭所及,除了不斷延伸沒有盡頭的石階,更是蓮峰丹壁、峭拔攢蹙。天空如水洗般清澈,仙人指路一直在對面指示著。姿態萬千的黃山松,或聳立挺拔,似擎天巨人;或翠枝舒展,如流水行云;或枝根盤結,如虬龍凌空;或拾級排列,如藤蘿繞壁......在海拔幾百米的地方向四方仰望,大大小小聳立的山峰如同跳出五行之外的仙人,淡然看著腳下這群不知天高地厚的凡人自找苦吃而無動于衷。越往上爬,離天越近,那些曾經俯視凡夫俗子的仙人們被這幫凡夫俗子們俯視了,只是畢竟就是凡夫俗子,淡定不起來,那種互幫互助、共同超越的自豪感,從舉杯共慶的一聲吶喊沖出,被一個個v 型pose攝入鏡頭......
一路向上,確實如傳聞所說的那樣,西海新道路滑難行。在到三溪口之前,除了我們祁醫戶外的二十五只驢,沒有遇到一個行人。往步仙橋的過程中,遇到對面下來的游客也不過二三十人。走過最艱難的四小時后,直至到達光明頂,那一段山路難度一下子降了下來,大家伙兒頓時都豁然開朗起來。這樣的豁然開朗,不僅僅是心理上的完全放松,更是登高遠眺視野的開闊和氣韻的豁達。
此番出行,讓我心有觸動的人,一個是本次出行的向導燕子,另兩位則是太平本地的一對老夫婦。聽領隊背包客介紹,燕子是屯溪人,為了給我們帶路,大清早趕到小嶺腳景區大門口等我們,與工作人員協調了相關事宜,讓我們能順利盡快進入景區。一眼見她,我立即產生好感:一個個頭不高、圓臉、微胖、濃眉大眼的中年女子,滿面紅光,看上去善良熱情,滿滿的正能量。沒跟她說什么,但看到她,就讓我覺得,我應該像她一樣,讓自己活得更好。而那對在三溪口遇見的、看上去鄉里鄉氣的老夫婦,竟然在這樣冷的天氣騎摩托車來登黃山。聽老太太說,她男人原來是三溪口的公安民警,退休之后對這里、對黃山依然戀戀不忘,每年都要騎車過來走西海這條道登黃山。其實,人總是會有一些割舍不了的情結,無論表達的方式是樸實的,還是浪漫的,都跟身份無關,跟年齡無關,就像我們這些一樣不辭辛苦趕來的驢友們,何嘗不是心中有著一份對黃山的難以言說的情結?!
我已暗暗下定決心,來年,一定跟黃山來一場真正的冬雪約會。
登黃山作文字篇四
記憶的碎片,在思緒中泛起,往事涌上心頭,眼前仿佛出現了那天攀登黃山的情景。
風鬟霧鬢,我們抵達了山腳。
在高處,云霧半掩中的黃山,都顯得高聳險峻,只見一條從云霧中懸下的'天梯——近乎成九十度地嵌在巍峨的巨巖中??吹竭@景象,沒有一個攀登者,不為之欣喜,不為之激動,血液也隨之沸騰的。我便是其中一位攀登者。
腳下的石階,即使有無數攀登者攀登過也沒能在這留下足跡,哪怕是淡淡的痕跡。石階,棱角分明,粗糙但不失它的堅韌。我們踏著石階,手握繩索,一步一步地向上爬。我們的腳步或許是緩慢的,但卻堅定有力的地踏著每一步。陽光逐漸向我們爬山這里偏移,直到那耀眼的陽光穿透那層云窗霧檻的天空,驅散那霧散云披,使真正的峰頂漸漸嶄露出它神秘的頂端。向上望,天梯的盡頭已模糊地出現在前方,像是黑暗中的一道光芒,指引我們前進的方向。
我們終于到達了天梯的盡頭,一路走來,前進伴隨汗水,曲折伴隨勇氣。但真正的峰頂尚未到達。
峭壁上,盤著一圈又一圈的臺階,像一條高傲的龍盤踞在半山腰。我們牽著繩索,小心翼翼地踏著每一步,臺階懸空在半空中,如果踏空一步,可能就會出現掉下懸崖的危險。我顫顫巍巍地邁出最后一步,一鼓作氣,終于登上了峰頂。此時,眼前的景色撲向眼前。霧開而山出,天地間一片白茫,遠處的山峰透出異同的色彩,交織在一起,掩映著,緋紅的蓮花峰迎著陽光,舒展了一瓣瓣的含水的花瓣,顯得輝煌燦爛,宏偉壯麗,讓人嘆為觀止。
向上爬時,這一路的坎坷,在日光與山峰的交映中,被相片永遠定格在這時,沒有向上爬的毅力與勇氣,何來欣賞這峰頂上的淡冶,蒼翠,明凈的景啊……攀登人生的高山,不也是這樣的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