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為教學中作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來指寫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寫作的參考,也可以作為演講材料編寫前的參考。寫范文的時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下面我給大家整理了一些優秀范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吧。
見義勇為的拼音篇一
可是,這股暖暖的春風,這陣綿綿細雨,卻在這個由鋼筋混凝土組成的城市中,如同進入“作繭自縛”的蠶寶寶,沒有音訊了,我們怎樣才能找回這讓我們心頭一暖的能量呢?
激勵見義勇為要靠培養社會責任感。
見義勇為,本身就是一種社會責任感的變現。“最美媽媽”吳菊萍在危急時刻雙手接墜兒,挽救了一個搖搖欲墜的生命,這不正是體現了“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社會責任感嗎?這種見義勇為的行為,不正是社會責任感的體現嗎?所以。要激勵見義勇為行為的發生,就需要每個人提高自身的素養,培養社會責任感;就需要有一顆樂于奉獻的心,懂得大愛無疆的精神。
我相信,只要社會上每個人都有一顆正直的心,每個人都有希望奉獻于社會的責任感,那么見義勇為這股暖流就會迅速激勵開來。
激勵見義勇為要靠一定的嘉獎于鼓勵。
江西省“奪刀少年”柳艷兵、易正勇在全車人生命受到威脅時,毅然帶傷挺身而出,見義勇為制服歹徒,但因傷憾失高考。國家對其進行表彰,多所大學也向其拋出“橄欖枝”,這無疑是對見義勇為行為的一種鼓勵,但是,在全國各發生的“扶老”事件,路人熱心幫助卻被老人索要賠償,法院也判定需要賠償,這種事件的發生讓見義勇為的人傷了神,寒了心。
見義勇為需要勇氣,有時甚至會付出沉重代價,國家和社會有義務通過各種方式給予一定的嘉獎,這樣才能更好的激勵見義勇為,才不會讓這些熱心的英雄寒了心。所以見義勇為要靠鼓勵,以彰顯社會的公平正義,消除百姓對見義勇為的顧慮,避免讓英雄流血又流淚,丟掉挺身而出的果敢。
所以,鼓勵與嘉獎對見義勇為有很大的激勵作用,才有助于社會良好風氣的形成。
只要整個社會齊心協力,每個人都盡自己的微薄之力,每個人都體現出熱心腸,社會再加以良好的引導與支持,用不了多久,整個社會就會被溫暖環繞,見義勇為的行為就會越來越多,社會正能量就會暢行無阻!
見義勇為的拼音篇二
2006年6月30日,在遭受了近二十年來罕見旱災的黃板鄉,突然間大雨滂沱,當擺村的大田水庫處處是洪水。雨停后,該村8歲的兒童龍洋同學出于好奇,跑去水庫邊玩紙船,一不小心掉進了水庫中,他邊掙扎邊拼命呼喊“救命”。聽見呼救聲,正在山坡上溫習功課的小麻禹箭一般地向水庫邊跑去,顧不上脫掉衣褲,縱身向龍洋落水的地向撲下去,迅速找到了落水的龍洋,他用一只手將龍洋頭部托出水面,另一只手奮力向水庫邊游去。幾經周折,麻禹終于用肩把龍洋安全地頂到了水庫坎上,龍洋落水得救了。由于水庫邊全是黃泥,麻禹多次奮力向上爬都被滑了下去,此刻的他已筋疲力盡,加之人單力薄,最終慢慢沉入了水底。當周圍干農活的老百姓聞訊趕到現場施救時,麻禹因沉入水底時間較長,獻出了他年輕寶貴的生命。
對于這個事例,大多數人會覺得麻禹是見義勇為,應值得表揚,是我們學習的榜樣。可在我看來,麻禹的行為是愚蠢的。
見義勇為并沒有錯,可是不能因為這個而喪了自己的命。父母養育了我們這么多年,我們還沒來得及報答,就因為自己所謂的正義感而命喪黃泉?因為自己的一時沖動而與父母陰陽兩隔?而犧牲的換來的是什么?榮譽?還是父母無盡的傷痛與淚水?還是用自己的命換來的另一條或幾條命?我在深思。
回頭來看看落水兒童。龍洋為什么會落水?因為自家的大人沒有好好看管他,這么小的孩子,又是洪水泛濫,大人怎么放心他一個人去水庫玩兒?即使再忙也要留意孩子呀!難道等到落水后再痛哭流涕?這是龍陽監護人的過錯,為什么讓麻禹來承擔?難道麻禹父母就不愛惜自己的孩子嗎?他們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平平安安嗎?即使如今他們有了個見義勇為的兒子,他們會高興嗎?他們無法責怪龍洋的父母和自己的兒子,雖然在外人面前不好說,但在心里肯定想:兒子,你為什么這么傻!
再來看麻禹父母的生活。雖然政府給了不少錢,足夠他們養老,可是,他們的心在滴血呀!錢是不能彌補他們的喪子之痛的。更何況到了老年,只有兩個人說話,生活,想找兒子聊天的機會都沒有,那該是多么寂寞呀!
面對突發事故,我也會見義勇為,但不會讓自己喪命,生命都是可貴的,應同樣受到保護!我會留著命來孝順父母,來做很多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