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切期望,諄諄教導,深情厚誼,寄語少年的你我。少年強,則國強,恰同學少年,風華正茂,讓我們不僅同這個時代一起長大,做時代見證者,更重要的是,我們應該做一個參與者、奉獻者、創造者。下面是小編整理的以科技為主題的演講稿3分鐘左右,供大家參考。
篇一:以科技為主題的演講稿3分鐘
尊敬的各位評委老師,同學們:
大家好!
我叫劉某某,來自于西街小學五年級(2)班,我演講的題目是《科技托起強國夢》
翻開歷史的畫卷,古時候當瘟疫橫行時,人類在自然災害面前顯得無能為力,只能懸掛符咒驅除邪魔,向天祈禱求平安。
而今,當“新型冠狀病毒”自武漢席卷華夏大地之時,我們依靠先進的醫療、信息通訊等科學技術科學防控,我們依靠更多的科學家、醫護人員、解放軍戰士、武警官兵、熱血志愿者等逆行而上,全民皆兵,戰勝病魔;當世界上很多國家還在經受病魔的肆意蹂躪,感染人數不斷增加之時,我們已取得新冠病毒的有效防控。這一切無不彰顯了我們中國力量的強大,而我們強大的力量正是來自于科學技術,科技托起了我們的強國夢!
曾記得疫情爆發初期,鐘南山、李蘭娟、陳薇、王辰、張伯禮等醫學科學院士隨即率領他們的團隊就投入了抗疫工作。治療方案快速制定并不斷更新以求做到最佳;自主研發檢測試劑配合核酸全自動提取技術,使核酸檢測時間大大縮短;重組新冠疫苗在最短的時間內推向臨床。當美國、印度、巴西等國家確診已數百萬還在遭受嚴重疫情時,中國已經得到了控制,武漢解封,工人復產,學生復學。中國方案無不被各國效法、中國作業無不被各國照抄,中國力量無不被世界各國交口稱贊!而我們強大的力量正是來自于科學技術,科技托起了我們的強國夢!
曾記得,1960年,我國遭遇自然災害,糧食嚴重短缺,袁隆平爺爺決心盡快培育出讓糧食大幅度增產的水稻新品種,用農業科學技術戰勝饑餓。他以驚人的科學成就,向世界宣布:“中國完全能解決自己的吃飯問題,中國還能幫助世界人民解決吃飯問題。”1976年,雜交水稻畝產從三百公斤提高到了八百公斤,并推廣兩億多畝,增產二百多億公斤。一粒小小的種子竟然創造出如此大的奇跡,而袁隆平爺爺的科研團隊還在不斷地創造奇跡,今年他們在新疆塔克拉瑪干沙漠中的一個小村莊進行海水稻種植試驗獲得成功,畝產超過千斤。而一粒小小的種子改變人們生活的力量同樣來自于科學技術,科技托起了我們的強國夢!
科學家們為祖國的強大積極探索,不懈研究的同時,也不忘對我們少年兒童的深切關懷。鐘南山爺爺《寄少年》:“恰同學少年,愿風華正茂;期投身杏林,更以行正道正道”全國科普日,“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獎科學家手模墻”在中國科技館正式向公眾開放之際,袁隆平、屠呦呦等13位科學家錄制了青少年寄語視頻,勉勵青少年熱愛科學、刻苦學習、茁壯成長、報效祖國。
殷切期望,諄諄教導,深情厚誼,寄語少年的你我。少年強,則國強,恰同學少年,風華正茂,讓我們不僅同這個時代一起長大,做時代見證者,更重要的是,我們應該做一個參與者、奉獻者、創造者,接力實現我們的科技強國夢!
篇二:以科技為主題的演講稿3分鐘
尊敬的各位評委、親愛的同學們,大家上午好!
今天我演講的題目是《科技相伴,強國夢圓》。
首先我想向大家介紹一組數據:1和3072。大家知道這組數據代表什么,它們之間又有什么聯系嗎?如果1代表一粒米的話,那么3072就是這粒米上到餐桌所需要的時間。是什么陪伴著一粒米度過漫長的3072小時呢?答案是科技。正是基因、生化、機械、交通管理等科學技術保證了我們大家的一日三餐。
“苔花如米小,也學牡丹開”小小一粒米,蘊藏著無窮的科技力量;小小一個我,正見證著科技托起偉大祖國的強國夢!
記得初二那年,我參加了市科技創新大賽,與同學合作參賽的多功能手提包獲得了二等獎的好成績,獲獎的一刻,那出乎意料的驚喜、不斷嘗試改進的付出和初獲成功的歡快在我的心間留下了美好而又難忘的回憶;而同學們在歷屆科創比賽中展現的科技創意,更是讓我駐足欣賞、拍手叫好!大家看啊,青年一代的我們會在學習之余關注科技、接觸科技、學習科技。科技強國需要我們在心里播種下科創的種子。
在積極參賽的同時,我也時刻關注家鄉的科技發展。三明市科技局上官舟建調研員在三明市政府門戶網站專訪中討論的“落實科技政策,推動科技創新”話題深深吸引了我,調研員的詳細介紹讓我對三明市的科技政策、科技投入、科技發展現狀和前景有了全新的了解。大家知道嗎?42到112,這是5年間我市國家高新技術企業數目的可喜變化。我們不禁感嘆:最美三明,正和全國其他城市一起,積極科研,助力強國。科技強國需要我們齊心發力、緊跟發展步伐。
科創比賽和家鄉的科技發展讓我欣喜,而祖國母親的科技成就更是讓我驕傲自豪。大家一定不會忘記,我們的祖國是從一窮二白、科技落后、重重阻擾的困境中一路走來。我們比任何民族都明白發奮自強的重要性。在一代又一代的科研人員的不懈努力中,在中華兒女們的埋頭苦干中,祖國的科技飛速發展,成績喜人。你看,實現“天塹變通途”的港珠澳大橋,展現了獨立自主、爭創一流的科研志氣;力證“中華有為”的華為5G技術,使中國科研傲立于世界名族之林;承載“千年奔月夢”的嫦娥五號,攜2000克月壤返家舉世矚目;盡顯“九章妙算之法”的量子計算機,讓中國科技勇攀世界高峰……這些科技成就正在幫助祖國朝著強國夢想不斷邁進。科技強國需要我們傳承精神、發奮自強。
欣喜自豪之余,我不禁擔憂著急,我們在核心技術上和先進國家之間還存在著差距,霸權主義的阻擾影響著我們的發展,芯片自主研發、航空發動機彎道超車等科研重任牽動著國人的心。“何以解憂,唯有努力”只有正視差距,才能清醒警覺;只有努力超越,才能自立自強。我們一定要用“重大科技創新成果是國之重器、國之利器,必須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上,必須依靠自力更生、自主創新。”的教誨來警醒激勵自己,勤學苦讀,立志科研,掌握更多的核心技術,助推祖國科技進步!科技強國需要我們直面差距、努力超越。
恰同學少年,風華正茂,科技強國,舍我其誰!即將18歲的我們,要以實際的行動、飽滿的熱情、青春的朝氣匯入科技發展的洪流,讓“科技強國的初心”在高中大學的學習平臺中、在時代飛速發展的樂章中“蓬勃跳動”。讓我們一起與科技相伴,立志科創,共圓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強國夢!
我的演講到此結束,謝謝大家!
篇三:以科技為主題的演講稿3分鐘
尊敬的老師,親愛的同學們:
大家好!很榮幸能有此機會作有代表發言。21世紀以來,神舟五號載人航天飛機上九天攬明月,蛟龍號深海潛水器下東海探龍宮;FAST射電望遠鏡拭明月觀環宇。中國科技事業蒸蒸日上,值此文化科技節,我也借此機會向各位新生代高中生們發出號召:樹青年之志,助科技興國。
科技事業是國家的發動機,是時代的先鋒兵。
“科技興,則民族興,科技強則國家強。”如此地重視科學技術發展。當今時代發展日益迅猛,科技成為國家實力的基礎:華為公司開發鴻蒙系統,研發麒麟芯片,讓美國掐脖子的想法不得實現,全光量子中繼器原理性檢驗完成,中國在光纖領域又多了一份話語權;北斗衛星全球組網日漸完善,為一帶一路,中國方案添磚加瓦;中國疫苗率先進入實驗期,為世界抗疫貢獻才智。科技在當代各國競爭中日漸更要,是國際話語權的重要籌碼。因此,我們青少年要想報效祖國,最直接有效的方法便是投身科技創新。
科技事業中,青年榜樣如點綴銀河的繁星,值得我們學習,引領我們前進。
屠呦呦發現青蒿素,為中國獲得第一個諾貝爾醫學獎;改革開放杰出貢獻人物葉聰助蛟龍號發展先后深潛50次,將蛟龍由神話變成現實,還有至今仍奮進在一線研究新冠病毒的生物學家們;不僅中國科技人才耀眼奪目,西方人才也值得青睞:前有比爾蓋茨創建微軟帝國;后有扎克伯格借臉書成為最年輕首富。他們或依舊年輕或己然年朽,但都有一個共同點;那便是將自己的青年時光投身于科技事業,在高中大學時光便樹立了科技立身,科創興國的志向。他們可以在這個時代于科技巔峰占有自己一席之地,我輩亦可以之為榜樣,在我們的時代書寫我們的科技人生。
投身于科技事業,應始于當下,立足生活。
今日是科技文化節的開幕,我相信大家現在都懷著一顆對于科技無比熱枕的心,也許在你看完馬蘭人的故事,也想在茫茫大漠里見證一次核爆的驚心動魄,“雖有磁基,不如待時”,當今這個“生命科學撐起的二十一世紀”能解決健康問題,受糖尿病困擾的患者能吃一碗安心飯,讓病危之人回光返照,讓瘟疫,饑荒不再席卷世界。其次,薛定諤曾言:“創造力最重要的不是發現前人之所未見,而是在人人所見中想到前人之未想。”投身科研,對一個中學生來說未免有點遙遠,在理論高度不足夠時,我們也需要從生活中鍛煉思考,在外賣包裝中運用物理尋找最保溫設計,在酒精消毒中運用化學探尋最適濃度;在栽花培養中運用生物探索最佳澆水時間。這些雖不能創造巨大的科研價值,但從現在培養我們的科學精神,在一個高中生的生活里,鋪好未來科研路的基石。
樹青年之志,助科技興國,愿各位在本次科技文化節中能再次體悟科技的價值,讓科技走進我們的生活。
我的演講完畢,謝謝大家!
【以科技為主題的演講稿3分鐘左右【精選三篇】】相關推薦文章:
關于不負韶華為主題的演講稿三篇
2022五四青年節為主題的演講稿三篇
奉獻主題的演講稿800字 以奉獻為主題的演講稿范文三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