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讀后感絕不是對原文的抄錄或簡單地復述,不能脫離原文任意發揮,應以寫“體會”為主。如何才能寫出一篇讓人動容的讀后感文章呢?下面是我給大家整理的讀后感范文,歡迎大家閱讀分享借鑒,希望對大家能夠有所幫助。
讀后感字篇一
我完全同意這句話。在《新月集》中,最讓我感同身受的是《十二點半》這首詩:
“媽媽,我真想現在不做功課了,
我整個早晨都在念書呢。
你說,現在還不過是十二點鐘。
假定不會晚過十二點罷;
難道你不能把‘不過是十二點鐘’想象成下午么?
我能容容易易的想象:太陽已經到了那片稻田的邊緣上了,老態龍鐘的漁婆正在池邊采擷草做她的晚餐。
我閉上了眼就能夠想到,馬塔爾樹下的陰影更深黑了,池塘里的'水看來黑得發亮。
假如十二點能夠在黑夜里來到,為什么黑夜不能在十二點鐘的時候來到呢?”
我第一次讀這首詩的時候,就感覺這是我的心聲,真實又不缺乏優美的環境描寫。它讓我想到了自己每天晚上十一點時奧數題沒做完,我就想象現在是上午十一點,好讓自己趕緊打起精神做題,然后早點去睡覺。
那么泰戈爾為什么能把孩子們刻畫得如此真實呢?我認為泰戈爾之所以能無比真實地描繪出一個兒童的世界,是因為他完全將自己看作一個孩子,“真實”地進入了孩子的世界,所以他才能設身處地的為孩子著想、為孩子說話,說孩子說的話,用孩子的言語表達他們的精神世界和真實情緒,向人們分享孩子那單純的快樂。
泰戈爾的作品給了我一種無比舒暢的感覺,像一陣清新的風拂過面頰。在他面前,任何欺騙和隱瞞都無法逃脫他那敏銳的目光,所以我們應該坦誠地做人,因為最后往往會發現,被欺騙的就是我們自己。
讀后感字篇二
敢為人先是南海人顯著的精神品格。敢果敢,先先行。除此之外,南海精神還包括海納百川的包容精神和團結奮進的龍獅精神。精神造就了南海的悠久歷史和深厚文化底蘊,值得我們代代承襲。
敢為人先,在于思考。正有了博涉群學,勤于思考的精神,才成就了變法領袖康有為。我們要發揚這種精神,凡事思考周密和獨到,不斷探索,有自己獨特的見解。其次超前學習,勤于思考,領先,超越自我,培養求索精神。
敢為人先,在于創新。正有了學以致用,敢于創新的精神,才造就了中國鐵路之父詹天佑。對于中學生來說,這種精神更值得我們仿效。多角度想問題,勇于創新,多多聯想,加以修繕,便成為自己新意的成果。在工作和學習也一樣,不要墨守成規地辦事,要采取多種途徑,所做的事是別人意想不到的,是別人刮目相看的。
敢為人先,在于實干。正有了不屈不撓,勇于實干的精神,才有中國第一家近代民營企業創辦者陳啟沅。我們要向他學習,敢于打破傳統,首創企業,勇于嘗試。我們嘗試做別人做不到的事,打破世俗觀念,一改舊俗,做個先驅,凡事走在前頭,不甘落后。而且,我們更要實在地去干,兢兢業業地去做。少說廢話,多做實事,愛因斯坦這句話引領我們務實前進。
長江后浪推前浪,自古今人勝古人。國家發展有敢于人先的民族精神;敢于人先的民族精神有敢于人先的集體;敢于人先的集體有敢于人先的個人。敢于人先的跟人具有敢于人先的學識和膽略;敢于人先的學識和膽略則不斷地學習和積累。總而言之,國家要發展,民族要進步,人人都要有這樣的精神。
我們要以南海敢為人先的英杰為榜樣,繼承和弘揚敢為人先的精神,為回報祖國社會、建設和諧南海、實現自身價值而努力!
讀后感字篇三
又翻起了《創新作文》,一切都是那么記憶猶新,小作者那妙筆生花的文章,專家那精辟生動的點評,都一一印在我的腦海中。
在現實生活中,在看其它的《狀物作文》《滿分作文》等等作文書的時候,我認為我的作文是很有水準的。每次都是以一種非常常見的形式展現出來,我沒有覺得不對勁,至少,我還沒有看到其他人以不同形式呈現出來的作文。可是,自從訂閱了《創新作文》,我深有感觸:為什么人家的作文寫得那么好?那么妙?我感覺,我的作文變得一文不值,在我仔細研究下,我發現,《創新作文》的小作者們,突破了常理,打破了常規,大膽創新。
描寫人物的,編成了《出租啟事》《產品說明》。但是,卻生動、形象地用搞笑的語句描寫出來。《出租啟事》:每段先說沒哪個出租用途,在闡釋為什么有這樣的用途及租用效果,詳細得體,生動活潑。《產品說明》:把人物寫成“產品”,用產品說明書的方式介紹“產品”的性能、功用、優缺點及使用注意事項。語言極為精煉,人物形象鮮明突出。
狀物的,變成了《誰的滋味》。用拍片的方式,用鏡頭一、二、三來突出主題。每一個鏡頭都是一集,每一集都扣住了主題,表現了水是雄壯的、靈動的、暴怒的滋味。
寫事的有《一篇關于“選擇”的帖》《早讀課上》。不同的事情。不同的形式。《早讀課上》:用的是話劇的形式。開頭是:時間、場景、出場人物、啟幕。最后結尾是遙遙相應的落幕。用極有個性的語議案,真切的表達了學生們的心聲。《一篇關于“選擇”的帖》是用我們最愛的網絡回帖形式寫的。文章觀點鮮明,有較強的現實意義。
還有兩篇,也是描寫人物的,與上面可就不同了。使用電話留言的方式,反映不同的人的性格。讓人耳目一新,流連忘返。
創新就是要時時保持心靈的鮮活,不斷吸收新的素材,不斷超越自我。讓我們打破傳統的寫法,一起來創新吧!
讀后感字篇四
屋頂,只不過是屋子的一部分,也是最容易忽視的一處角落。但它在《屋頂上的小孩》一書中,卻被描寫成為了孩子們精神的支柱。
《屋頂上的小孩》主要描述了:在一場失去小妹妹“寶寶”的情感風暴后,小妹不再開口,姨媽將薇拉和小妹帶離了媽媽。從此,姐妹倆常常坐在屋頂上凝望天空,姨媽的態度越來越差,但在姨夫父的努力下,一家人重新團圓,小妹也開口講話了。
在書的末尾,小妹說她爬上了屋頂只是為了離寶寶更近。此刻,我的內心為之一顫,我不禁想到:小妹一家對親人的愛是如此濃郁,無時無刻不在想著她,她們為寶寶祈禱,希望她在天國有好的歸宿。
不僅如此,小妹一家雖然沉浸在悲痛中,但仍舊樂觀、堅強。特別是媽媽的一句話:“寶寶有天使,我們有彼此。”讓我“聽君一席話,勝讀十年書”呀!這番話叫人明白,死亡并不是做恐怖的,團結一心更重要。不論是做什么,都要團結一心,不是有句話叫“眾人拾柴火焰高”嗎?相信吧,團結即是勝利!
也要感謝霍伯姨丈,是他為這本書增加了理性的光彩,也給予了我一個人生禮物,是他告訴我,應該在適當的時間里坦然無懼地留下來自內心的淚水,否則,當內心變得麻木時,你將永遠無法理解他人的悲傷與歡笑,無法坦誠地表達自己的關懷與愛護。
是啊,打開你的心靈之窗,用真誠的淚水灌溉心靈,擦掉窗上的水霧,再度展望美好的明天。
走進這本書,仿佛走入五彩的森林,讓我收獲許多,領域許多,更讓我徹底明白了,陰霧后面就是晴空,拉開窗簾,要堅定地望向遠方,相信一句話:如果冬天來了,春天還會遠嗎?
讀后感字篇五
最近,我看了動物大王沈石溪的《最后一頭戰象》,里面有12個小故事,最吸引我的是《棕熊的故事》。
故事講的是“我”和強巴去山里觀察野麗。快晚上的時候,他們回去觀察站,意外的發現一只還沒有睜開的雌性小熊仔,經過考錄,“我們”將小熊崽帶回觀察站,因為“我們”覺得母熊出了什么意外。十二天中的一天,熊崽睜開眼睛了,她把“我”當成媽媽,“我”也給熊仔起名為小麗麗。
一個風交電閃的晚上,母熊出現了。原來,十二天前,母熊被獵人抓住,他心里惦記著小熊崽,恨不得一巴掌拍碎拍碎籠子,可獵人看守極嚴,在晚上,電閃雷鳴,獵人回屋了,這是個好機會,她打碎籠子,粗暴的向“我們”要回她的小寶貝,“我們”只能將小麗麗還給母熊,可是小麗麗不認識媽媽,母熊將小麗麗強制帶回家。
這幾天里,小麗麗接連二三的回來找“我“,而母熊也接連二三的攻擊”我“。終于有一天,母熊保護小麗麗而受重傷,找”我“將小麗麗終身托付給”我“,而且,讓”我“賭咒發誓:照顧好小麗麗。
她是一位多么偉大的母親啊,在身命中的最后一刻,將后代給托付給了“我”。還讓“我“發誓:要保護小熊。多么偉大的母愛啊!
棕熊雖然暴躁,但作為母親的她,對小熊卻是如此的關懷。這讓我想起一個故事:有一個年輕的媽媽,她得了癌癥,她不讓兒子知道,也不去做化療,堅持邊賣冷飲邊培養孩子,一年過去了,兒子落榜了,她也活了下去了。第二年,兒子終于考上了大學,她也長舒了一口氣,倒下,去世了。
我們的父母不就是這樣的嗎?可憐天下父母心。他們為了一切都為了孩子,他們的愛是無私的,不計回報。我們要好好孝敬父母,感謝他們為我們所做的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