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后感”的“感”是因“讀”而引起的。“讀”是“感”的基礎。走馬觀花地讀,可能連原作講的什么都沒有掌握,哪能有“感”?讀得膚淺,當然也感得不深。只有讀得認真,才能有所感,并感得深刻。那么該如何才能夠寫好一篇讀后感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搜集的讀后感范文,僅供參考,一起來看看吧
萬物簡史學生讀后感字篇一
《萬物簡史》是一有關于現代科學發展史的書,其作者是美國比爾·布萊森。
比爾。布萊森是世界知名旅游文學家,1951年出生于美國艾奧瓦州,作品主要包括旅游類隨筆、幽默獨特的科普作品——比如《萬物簡史》、《母語》等等,橫跨多種領域,乏味的知識在他信手拈來。
布萊森曾在英國居住20年之久,在20年中他無時無地不在學習英國的人文風貌,從而使在《萬物簡史》中英國式的幽默和美國式的搞笑同時出現,佩服的是不僅兩者之間沒有任何沖突還很好地融合了起來
在書中不僅涉及了宇宙,天文,物理,化學,科技,生物,古生物,航空,甚至是生命。
在書中的有一節介紹了細菌世界,當你安然入睡時,你會不會感到一絲不適?其實在你的床上還住著超過200萬的螨蟲,它們以吞吃你的頭皮屑為食,聽起來很恐怖吧!
讀完這本書你會發現人類多么渺小,大自然的神奇。
可總是有人不服從大自然的安排,試圖逆轉大自然,可結果呢?不用說大家應該都知道了吧,與大自然對抗的結果自然是滅亡。
作者曾經不止一次說過地球是幸運的,因為我們生活在太陽比較穩定的時代,當它從星云開始形成,一直到紅巨星、白矮星,最后的滅亡,這一過程大約要經過100億年,我們正好生活在壯年的紅巨星這一段時期,它不像新星那樣有活力;同時又不太老,有大量的物質可以讓它以每秒鐘大約400萬噸的速度自由持續的揮霍,用來維持地球上所有生物的生長和生存。但最重要的不止如此,我們的地球恰好有水的存在,這是我們生命的最基本的前提條件。
總而言之這本書囊括了眾多領域,可以使我們的知識累積有一個質的飛躍。
當我真正放下這本書時我發現世界不再沉悶了,因為我通過《萬物簡史》這扇窗戶了解了這個世界還有很多的精彩帶我們去發現!
正因為有無數個祖先對生命的熱愛和執著,對生活的小心和認真,才換來了一個可以坐在這里打字的我,以及此時也許正笑著看這篇文章的你。
萬物簡史學生讀后感字篇二
科學是一扎無字書卷,在素色的紙上,人們將一點一點歷史寫下,一點一點智慧寫下,一點一點執著寫下。當書卷成華章時,我知道,這便是人生。
厚厚的一本《萬物簡史》被翻開,被開封的同時還有積淀于人類歷史中已久的智慧。我渴望讀它,讀懂它是如何“為萬物寫史,為宇宙立傳”。
牛頓、達爾文、愛因斯坦、奧本海默、居里夫人……《萬物簡史》將這些現代科學發展史上綴著的群星一一羅列,造就了閃爍璀璨的美麗科學星空,勾起我無限的幻想。
科學并非是披著華美袍子的貴婦,它是一位青年,帶著一點理性,一點冷酷俯視著物質世界。
猶記書中那位目光敏銳的科學家,誕生于十八世紀末的法國,用雙手將科學推進入現代。他的名字是安托萬?洛朗?拉瓦錫。那一位一邊掙錢一邊從事科學的推動者。他的重大意義并非發現了什么新的元素,而在于“嚴格化、明晰化和條理化出了力。”
科學正是如此,而比爾?布萊森,這位聞名遐邇的非虛構作家,卻從幽默獨特的文風中將晦澀、枯燥之感一掃而盡。例如:宇宙起源于一個要用顯微鏡才能看到的奇點;牛頓將一根大針插入眼窩,為的是看看會有什么事發生;富蘭克林不顧生命危險在雷雨天放風箏;達爾文為蚯蚓彈起了鋼琴;卡文迪許在自己身上做點擊強度實驗,以致失去知覺……這些奇聞軼事向我們展現了沉迷于科學的、千奇百怪的科學家們的事跡,讓一位位科學巨人們生動立體地向我們款款而來。
比爾·布萊森以輕松生動的語言把從宇宙大爆炸到人類文明史的產生的歷程展現在我們眼前,同時又將自然科學巧妙地嵌入書中,令人頓生閱盡萬物萬象,縱橫億萬光年之感。
《萬物簡史》引領我探索宇宙生命,人類的產生、變化與發展的進程,令我對人類永不止步的探索精神充滿了崇拜。
從中我了解到,生命在它長達四十多億的時間里,縱然歷經無數艱難險阻亦或是瀕臨絕境,更甚者受到滅頂之災,但仍是繁衍生息,代代相傳。
我沉迷于《萬物簡史》的世界,因它縱橫捭闔、馳騁古今,將世界的玄秘娓娓道來,在無盡的未來與過去中,它超脫生活,卻每每回歸生活,令人在一瞬驚嘆萬物之神奇猶如鬼斧神工。
讀書,悟史,透視科學,我們人生的書卷日積月累,密密匝匝。我終于開顏,為這繁盛的生命,浩渺的智慧,以及最后的,我所愛上的,時刻伴我成長的科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