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社會一步步向前發展,報告不再是罕見的東西,多數報告都是在事情做完或發生后撰寫的。大家想知道怎么樣才能寫一篇比較優質的報告嗎?下面我給大家整理了一些優秀的報告范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吧。
專項資金調研報告篇一
鎮有42個行政村,農村文化建設專項資金于20xx年8月22日到賬,總金額為235200元。
20xx年使用農村文化建設專項資金為:160788元,資金用途分為3部分:
1、用于文化信息基層服務點資金43825元;
2、用于農村文藝演出活動資金81263元;
3、用于農村體育活動資金35700元;農村文化建設專項資金都專款專用,沒有發現擅自改變資金用途和投向、貪污挪用、虛報套取資金等問題;財務管理規范,能夠按照有關政策、法規和制度辦事;資金使用與申請能夠相符,不存在因配套資金不落實影響文化活動開展問題。
1、夯實了各村文化基礎。各村通過使用文化資金補充了網線、相機,有的還邀請文藝骨干講課,刺激了文藝隊伍力量的壯大。
2、豐富了農村文化生活。在春節等重大節日期間,許多村組織了豐富多彩的文體活動約300場,放映電影588場、送戲下鄉20場,其中有省豫劇團專業演出,也有本地豫劇團,還有自己本土的懷邦戲、自編歌舞、現代戲等;在電影放映中使農民群眾通過觀看影片受到教育和啟發,在鎮文體活動中,很多村結合本村特色的進行了娛樂活動比賽,如書法、戲曲比賽、農民趣味游戲等。通過活動的開展,極大的豐富了農民群眾的文化生活,從一定程度上遏止了麻將風、賭博風的漫延,營造了健康、和諧、文明的農村文化氛圍。
通過本次對新農村建設財政專項資金自查,我們也發現存在一些問題。
1、部分村使用資金積極性不高,嫌程序麻煩,干脆不用。
2、由于農村文化人才少,還有很多人不愿去觀看文化活動,更不去參加相關活動。
1、要擴大資金投入力度的范圍。農村文化活動建設涉及方方面面,加大對鄉鎮文化站、村文化活動室及室外健身場所等農村文化基礎設施的投入力度。
2、要加強農村文化隊伍建設。要充分發揮農村文化能人、文化中心戶的作用,不斷穩定和發展專、兼職結合的農村文化隊伍,逐步提高農村文化隊伍的整體素質。
專項資金調研報告篇二
為總結我市前幾年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專項資金使用經驗,更好發揮保護專項資金效用,根據《20xx年杭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行動計劃》有關要求,20xx年7月31日,杭州市文化廣電新聞出版局會同杭州市財政局,聯合下發了《關于上報杭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專項資金使用情況的通知》(杭文廣新發200918號),對20xx年度非遺專項資金的使用情況做了專項檢查。
截至9月30日,我辦回收了除蕭山區、濱江區、下沙經濟開發區之外的25個項目責任單位的資金使用情況調查表。現將有關情況報告如下:
20xx年12月底,我市全部下達非遺專項保護資金,共計1677884.2元,其中撥付給各區、縣(市)的共計1312450元;撥付給直屬單位和市屬項目的共計365434.2元。非遺專項資金主要由名錄補助和非遺普查補助構成。其中名錄補助標準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2萬元/項,省級1萬元/項,市級0.5萬元/項。非遺普查補助則根據各地普查工作業績決定。
08年得到市非遺專項保護資金補助的共有28家單位,經統計上報情況發現,我市非遺保護資金嚴格按照專款專用的原則,加強監管工作,合理分配使用,地方配套資金能及時、足額到位,最終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具體如下:
市政府及項目實施主體單位市文廣新局、財政局十分重視非遺資金的使用情況,尤其是在審核和監督等環節把握得很好。兩局根據《杭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專項資金管理暫行辦法》(杭文廣新發200817號 杭財教2008645號)《杭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民間老藝人)補貼實施暫行辦法》(杭文廣新發200813號、杭財教2008504號)等有關規定,圍繞預算分配權、資金撥付權、行政審批權等關鍵環節和崗位加強監管工作,確保了財政資金分配和財政審批程序合法、辦法科學、結果公正。
經費下撥前,兩局對擬補助項目的有關情況進行了多次核實。之后,經保護工作領導小組審核后直接將專項資金下達到項目保護責任單位。同時,市文廣新局、市財政局要求項目保護責任單位將專項經費納入單位財務統一管理當中,單獨核算,確保專款專用,并建立專項經費管理和使用的追蹤問效機制。
本市獲資金補助的28個項目保護責任單位及其所承載的非遺項目,均符合《杭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專項資金管理暫行辦法》的支持范圍。專項資金主要用于資料挖掘、資料整理、資料編纂、實物征集、展示演出、傳承人補助、授徒工作、專家咨詢、名錄申報、保護研究、交通與會議等共計12個科目(詳見圖1,附表1)。其中,專項經費支出最大的是科目展
示演出,合計支出490220.6元,其次是資料挖掘,合計支出466615.7元。支出最小的科目是其他,合計支出85209元,其次是專家咨詢,合計支出101025.8元。我們認為,全市非遺經費在突出重點的基礎上,統籌兼顧,使用合理,具有一定科學性。整體而言,非遺經費分配格局與當前我市的非遺保護現實情況是相適應的。
圖1 20xx年杭州市非遺專項資金支出使用情況統計表
近一年來,實報的25家補助單位年度支出3477791.33元。25個統計在內的項目責任單位的地方配套資金1973474.13元,占到總支出的56.7%(詳見附表2)。也就是說,市里每補助1元錢,地方至少有1.3元(56.7%/43.3%=1.3)配套資金跟上。
專項保護資金的`及時下撥和合理使用,為我市完善名錄保護體系,堅持以人為本,活態傳承的原則,合理開發和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以及初步形成全社會關心和支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良好氛
圍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20xx年9月30日,我市申報的“篆刻”、“蠶桑絲織技藝”成功入選聯合國《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實現了我市世遺項目零的突破。20xx年11月,西湖區蔣村鄉、蕭山區樓塔鎮、余杭區等6家單位列入了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20xx年,18個項目成功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使杭州市國家級名錄數量躍升至26項,居全國同類城市第一。20xx年6月,文化部公布的第三批國家級傳承人名單中,我市9人成功入選,使我市的國家級傳承人數量達到16位,居全省乃至全國前茅。同期,省政府公布的246項浙江省第三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中,我市入圍58項,使我市省級名錄已達到了122項,居全省第一。20xx年4月,杭州市公布了第三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共計50項,使我市名錄總量達到249項;各區縣(市)也根據有關要求公布了當地的三批名錄,達703項。杭州市公布了兩批市級民族民間藝術之鄉6個、民族民間藝術家16名,第一批市級傳統節日保護地16個、傳承基地6個、生態保護區9個及產業基地3個。
08年度市補非遺專項資金在使用上主要存在以下幾個方面問題:
財政專項資金補助面比較分散,單個項目補助資金少,不利于專項資金整體效益的提高。目前,我市非遺項目保護專項資金每年僅300萬,而全市現有市級以上名錄項目
249項,另外,還有傳統節日保護地、傳承基地、生態保護區、產業基地等非遺保護延伸載體41個。平均下來,每個項目補助只有1萬零一點。非遺專項資金的嚴重缺乏,已成為保護工作繼續向前推進的內在瓶頸。因此,一些亟需保護的項目,也因經費有限而導致保護工作難以為繼。
整體而言,杭州市非遺保護專項配套資金還是比較到位的。但由于各個項目保護責任單位財政狀況不一,個別配套資金到位比例較小,甚至沒有配套,項目開展后缺乏后續資金投入,導致項目的缺口資金較大,致使部分項目保護單位空有一腔保護熱情,而無法把工作落實到實處,從而影響了保護工作的正常開展。
部分項目實施單位在觀念上相對落后,在項目的管理上比較粗糙,加之缺乏一定的責任心,個別項目保護責任單位重申報、輕管理的問題較為突出,個別保護單位在財政專項資金到位后,存在資金積淀、資金效用不高等現象。
其次,非物質文化遺產強調活態傳承,傳承人是
保護的關鍵,我市在制定相關政策時,也在一定程度上給予傾斜。而就我市非遺專項經費的實際使用情況看,20xx年用于傳承人補助、授徒工作的支出分別為257147.9、218564.3元,低于交通、會議(兩者共計支出266028.5元)的支出。而展示演出總支出490220.6元,明顯高于傳承培訓工作所涉及的支出,顯然這與活態傳承的理念是不相適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