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記憶力會隨著歲月的流逝而衰退,寫作可以彌補記憶的不足,將曾經的人生經歷和感悟記錄下來,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憶。相信許多人會覺得范文很難寫?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優質范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夢到下雨房子塌了一半 整形醫院員工福利篇一
缺月掛疏桐,漏斷人初靜。
誰見幽人獨往來?縹緲孤鴻影。
驚起卻回頭,有恨無人省。
揀盡寒枝不肯棲,寂寞沙洲冷。
彎彎的勾月懸掛在疏落的梧桐樹上;夜闌人靜,漏壺的水早已滴光了。有誰見到幽居的人獨自往來,仿佛天邊孤雁般縹緲的身影。
突然驚起又回過頭來,心有怨恨卻無人知情。挑遍了寒枝也不肯棲息,甘愿在沙洲忍受寂寞凄冷。
漏斷:即指深夜。漏,指古人計時用的漏壺;即指深夜。
原題“黃州定惠寺寓居作”。
漏:指更漏而言。這里“漏斷”不過說夜深罷了。
幽人:幽居的人,形容孤雁。幽,《易·履卦》:“幽人貞吉”,其義為幽囚。引申為幽靜、優雅。
孤鴻:張九齡《感遇》十二之四:“孤鴻海上來。”胡仔《苕溪漁隱叢話》前集三十九:“此詞本詠夜景,至換頭但只說鴻,正如《賀新郎》詞“乳燕飛華屋”,至換頭但只說榴花。….“按兩詞均系泛詠,本未嘗有”夜景“等題,多說鴻,多說石榴,既無所妨,亦未必因之而奇妙。胡評似未諦。
省:理解。“無人省“,猶言”無人識“。
或以為“揀盡寒枝“有語病,亦見注⑷所引同書同條。《稗海》本《野客叢書》:”觀隋李元操《鴻雁行》曰:“夕宿寒枝上,朝飛空井旁。“坡語豈無自邪?“此言固是。寒枝意廣泛,又說”不肯棲“,本屬無礙。此句亦有良禽擇木而棲的意思。《左傳》哀公十一年:”鳥則擇木,木豈能擇鳥。“杜甫《遣愁》:”擇木知幽鳥。“
末句一本作“楓落吳江冷“,全用唐人崔信明斷句,且上下不接,恐非。
這首詞是元豐五年(1082)十二月蘇軾初貶黃州寓居定慧院時所作。詞中借月夜孤鴻這一形象托物寓懷,表達了詞人孤高自許、蔑視流俗的心境。
上闋前兩句營造了一個夜深人靜、月掛疏桐的孤寂氛圍 ,為幽人、孤鴻的出場作鋪墊。“漏”指古人計時用的漏壺;“漏斷”即指深夜。這兩名出筆不凡,渲染出一種孤高出生的境界。接下來的兩句,先是點出一位獨來獨往、心事浩茫的“幽人”形象,隨即輕靈飛動地由“幽人”而孤鴻,使這兩個意象產生對應和契合,讓人聯想到 :“幽人”那孤高的心境,不正象縹緲若仙的孤鴻之影嗎?這兩句,既是實寫,又通過人、鳥形象的對應、嫁接,極富象征意味和詩意之美地強化了“幽人”的超凡脫俗。
下闋專寫孤鴻遭遇不幸 ,心懷幽恨,驚恐不已,揀盡寒枝不肯棲息,只好落宿于寂寞荒冷的沙洲。這里 ,詞人以象征手法 ,匠心獨運地通過鴻的孤獨縹緲,驚起回頭、懷抱幽恨和選求宿處,表達了作者貶謫黃州時期的孤寂處境和高潔自許、不愿隨波逐流的心境。作者與孤鴻惺惺相惜,以擬人化的手法表現孤鴻的心理活動,把自己的主觀感情加以對象化,顯示了高超的藝術技巧。
這首詞的境界,確如黃庭堅所說 :“語意高妙,似非吃煙火食人語,非胸中有萬卷書,筆下無一點塵俗氣,孰能至此!”這種高曠灑脫、絕去塵俗的境界,得益于高妙的藝術技巧。作者“以性靈詠物語 ”,取神題外,意中設境,托物寓人;在對孤鴻和月夜環境背景的描寫中,選景敘事均簡約凝練,空靈飛動,含蓄蘊藉,生動傳神,具有高度的典型性。
夢到下雨房子塌了一半 整形醫院員工福利篇二
閭丘大夫孝終公顯嘗守黃州,作棲霞樓,為郡中勝絕。元豐五年,余謫居黃。正月十七日,夢扁舟渡江,中流回望,樓中歌樂雜作。舟中人言:公顯方會客也。覺而異之,乃作此詞。公顯時已致仕在蘇州。
小舟橫截春江,臥看翠壁紅樓起。云間笑語,使君高會,佳人半醉。危柱哀弦,艷歌余響,繞云縈水。念故人老大,風流未減,獨回首、煙波里。
推枕惘然不見,但空江、月明千里。五湖聞道,扁舟歸去,仍攜西子。云夢南州,武昌東岸,昔游應記。料多情夢里,端來見我,也參差是。
小船橫渡春天的江面,我睡在船中看兩岸翠綠的山巒,其間有一座紅色的高樓。那高高的棲霞樓直入云端,笑語聲陣陣飄出,這是太守您在雅聚啊,美麗歌女都已醉意朦朧。演奏音樂聲音高亢悲怨。這歌聲回旋,悠揚動聽,飄蕩在云水之間。您雖然年事已高,但風流瀟灑仍一如從前。我夢游春江,回頭只看到您在煙波之中。
推開枕頭坐起身朱,這才發現是一場夢,眼前不見老友,只有空蕩蕩的江面,明月的清光無限。太守您懂得功成身退之道,已然早早去到蘇州隱居了。您一定還記得當年我們在黃州之時吧,我們曾四處游玩,十分快樂。您是多情之人,料想您也定在夢中夢到我了,那情形大概就和我夢到您是一樣的吧。
這是一首記夢的詞,寫于公元1082年(元豐五年),也是在謫黃期間所作。
夢往往反映出一個人內心深處的愿望。此詞寫了蘇軾一個浪漫奇瑰的夢,在夢中,故人風流自在,宴樂于“郡中勝絕”的棲霞樓。而當時蘇軾謫居黃州,正是孤獨寂寞,與親朋好友隔絕之時。這樣的夢境,實際反映出蘇軾在此等景況中,對自由、友情的向往之情。夢醒之后,只見煙波浩淼,空江月明,與美麗夢境兩相對比,孤寂之感更為強烈。而結尾想象故人此時一如既往的瀟灑生涯,懸想對方夢見自己,也是極度孤獨中的浪漫幻想。全詞于風流瀟灑中又有沉郁之致,即是蘇軾當時心境抑郁,而又努力以曠達之意自我排遣的反映。
此詞手筆、章法都得到評家稱賞,鄭文焯《大鶴山人詞話》云:“突兀而起,仙乎仙乎。‘翠壁’句嶄新,不露雕琢痕。上闋全寫夢境,空靈中雜以凄厲,過片始言情,有蒼波浩淼之致,真高格也。‘云夢’二句,妙能寫閑中情景,煞拍不說夢,偏說夢來見我,正是詞筆高渾,不猶人處。”
夢到下雨房子塌了一半 整形醫院員工福利篇三
朝代:宋代
作者:蘇軾
缺月掛疏桐,漏斷人初靜。時見幽人獨往來,縹緲孤鴻影。
驚起卻回頭,有恨無人省。揀盡寒枝不肯棲,寂寞沙洲冷。
彎彎月亮掛在梧桐樹梢,漏盡夜深人聲已靜。有時見到幽居人獨自往來,仿佛那縹緲的孤雁身影。
突然驚起又回過頭來,心有怨恨卻無人知情。挑遍了寒枝也不肯棲息,甘愿在沙洲忍受寂寞凄冷。
⑴詞題一本作“黃州定惠寺寓居作”。定慧院:一作定惠院,在今湖北省黃崗縣東南。蘇軾初貶黃州,寓居于此。
⑵漏:指更漏而言,古人計時用的漏壺。這里“漏斷”即指深夜。
⑶“時”有版本用“誰”;幽人:幽居的人,形容孤雁。幽:《易·履卦》:“幽人貞吉”,其義為幽囚。引申為幽靜、優雅。
⑷縹緲:隱隱約約,若有若無。孤鴻:張九齡《感遇十二首》之四:“孤鴻海上來。”胡仔《苕溪漁隱叢話》前集三十九:“此詞本詠夜景,至換頭但只說鴻,正如《賀新郎》詞‘乳燕飛華屋’,至換頭但只說榴花。….“按兩詞均系泛詠,本未嘗有”夜景“等題,多說鴻,多說石榴,既無所妨,亦未必因之而奇妙。胡評似未諦。
⑸省(xǐng):理解,明白。“無人省“,猶言”無人識“。
⑹或以為“揀盡寒枝“有語病。稗海本《野客叢書》:”觀隋李元操《鴻雁行》曰:‘夕宿寒枝上,朝飛空井旁。’坡語豈無自邪?“此言固是。寒枝意廣泛,又說”不肯棲“,本屬無礙。此句亦有良禽擇木而棲的意思。《左傳·哀公十一年》:”鳥則擇木,木豈能擇鳥。“杜甫《遣愁》:”擇木知幽鳥。“
⑺沙洲:江河中由泥沙淤積而成的陸地。末句一本作“楓落吳江冷“,全用唐人崔信明斷句,且上下不接,恐非。
1、 俞平伯.唐宋詞選釋.北京 :人民文學出版社,1979年10月版:第106-107頁
2、 陸林編注.宋詞.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1992年11月版:第67頁
3、 蘅塘退士 等.唐詩三百首·宋詞三百首·元曲三百首.北京:華文出版社,20xx年11月版:第212頁
蘇軾被貶黃州后,雖然自己的生活都有問題,但他是樂觀曠達的,能率領全家通過自身的努力來渡過生活難關。但內心深處的幽獨與寂寞是他人無法理解的。在這首詞中,作者借月夜孤鴻這一形象托物寓懷,表達了孤高自許、蔑視流俗的心境。
上闋寫的正是深夜院中所見的景色。“缺月掛疏桐,漏斷人初靜。”營造了一個夜深人靜、月掛疏桐的孤寂氛圍,為''幽人''、''孤鴻''的出場作鋪墊。“漏”指古人計時用的漏壺:“漏斷”即指深夜。在漏壺水盡,更深人靜的時候,蘇軾步出庭院,抬頭望月,這是一個非常孤寂的夜晚。月兒似乎也知趣,從稀疏的桐樹間透出清暉,像是掛在枝椏間。這兩句出筆不凡,渲染出一種孤高出生的境界。接下來的兩句,“時見幽人獨往來,縹緲孤鴻影。”周圍是那么寧靜幽寂,在萬物入夢的此刻,沒有誰像自己這樣在月光下孤寂地徘徊,就像是一只孤單飛過天穹的凄清的大雁。先是點出一位獨來獨往、心事浩茫的“幽人”形象,隨即輕靈飛動地由“幽人”而孤鴻,使這兩個意象產生對應和契合,讓人聯想到:“幽人”那孤高的心境,正像縹緲若仙的孤鴻之影。這兩句,既是實寫,又通過人、鳥形象的對應、嫁接,極富象征意味和詩意之美地強化了“幽人”的超凡脫俗。物我同一,互為補充,使孤獨的形象更具體感人。
下闋,更是把鴻與人同寫,“驚起卻回頭,有恨無人省。”這是直寫自己孤寂的心境。人孤獨的時候,總會四顧,回頭的尋覓,找到的是更多的孤獨,“有恨無人省”,沒有誰能理解自己孤獨的心。世無知音,孤苦難耐,情何以堪?“揀盡寒枝不肯棲,寂寞沙洲冷。”寫孤鴻遭遇不幸,心懷幽恨,驚恐不已,在寒枝間飛來飛去,揀盡寒枝不肯棲息,只好落宿于寂寞荒冷的沙洲,度過這樣寒冷的夜晚。這里,詞人以象征手法,匠心獨運地通過鴻的'孤獨縹緲,驚起回頭、懷抱幽恨和選求宿處,表達了作者貶謫黃州時期的孤寂處境和高潔自許、不愿隨波逐流的心境。作者與孤鴻惺惺相惜,以擬人化的手法表現孤鴻的心理活動,把自己的主觀感情加以對象化,顯示了高超的藝術技巧。
這首詞的境界高妙,前人謂“似非吃煙火食人語”。這種高曠灑脫、絕去塵俗的境界,得益于高妙的藝術技巧。作者“以性靈詠物語”,取神題外,意中設境,托物寓人;對孤鴻和月夜環境背景的描寫中,選景敘事均簡約凝練,空靈飛動,含蓄蘊藉,生動傳神,具有高度的典型性。
據史料記載,此詞為公元1082年(元豐五年)十二月或公元1083年(宋神宗元豐六年)初作于黃州,定慧院在今天的湖北黃崗縣東南,又作定惠院,蘇軾另有《游定惠院記》一文。由上可知這首詞是蘇軾初貶黃州寓居定慧院時所作。蘇軾因所謂的“烏臺詩案”,被貶為黃州團練副使。蘇軾自公元1080年(元豐三年)二月至黃州,至公元1084年(元豐七年)六月移汝州,在黃州貶所居住四年多。
夢到下雨房子塌了一半 整形醫院員工福利篇六
杏花村館酒旗風。
水溶溶。
揚殘紅。
野渡舟橫,楊柳綠陰濃。
望斷江南山色遠。
人不見,草連空。
夕陽樓外晚煙籠。
粉香融。
淡眉峰。
記得年時,相見畫屏中。
只有關山今夜月,千里外,素光同。
杏花村館酒旗迎風。江水溶溶,落紅輕揚。野遠無人舟自橫,兩岸楊柳綠蔭濃。遙望江南山色遠,人影不見。
惟有芳草連碧空。樓外夕陽晚煙籠。粉香四溢淡眉峰。記得去年,紅你相見畫屏中。今夜關山萬千重,千里外,素光明月紅君共。
“江城子”:詞牌名也有稱《江神子》。
“杏花村館”:即杏花村驛館。據說位于湖北麻城岐亭鎮。“酒旗風”──使酒旗擺動的和風。
“溶溶”:指河水蕩漾、緩緩流動的樣子。飏:意為飛揚,此指飄散的樣子。“殘紅”:喻指凋殘的花。
“野遠”:村野遠口。
“望斷”:指一直望到看不見。
“人不見,草連空”:意為不見所懷念的故人,唯見草色接連到天際。
“晚煙籠”:指黃昏時煙氣籠罩的景象。
“””:”合,勻”,勻合。此句另有解釋為:粉香”,是描寫景物中空氣之美;淡眉峰,是描寫煙氣籠罩遠山之美。愚不以為然,倒傾向理解為寫人。因為此句亦賓屬于后面的“記得”“相見”語句;其中既有倒置,又有省略,卻會意淺明。煉句精湛如此,不遜神來之筆。
“年時”:此指“當年那時”。“畫屏中”,應指“如詩畫一般的景象中”,而非指樓上擺放的有畫圖題詩的屏風或屏障。
“關山”:據《苕溪漁隱叢話》后集卷三十三引《復齋漫錄》所云,應指黃州關山。
“素光”:此指皎潔清素的月光。
【評解】
楊柳濃陰,碧水溶溶。野渡無人,山色淡遠。杏花村館,環境清雅。這首詞由寫景到懷人;由眼前到過去,又由過去寫到現在。通過景物描寫,抒發作者懷人的幽思。全詞情景交融,委婉含蓄,饒有韻致。
【集評】
《復齋漫錄》:無逸嘗過黃州杏花村館。題《江城子》于驛壁。過者索筆于館卒。
卒苦之,因以泥涂焉。其為賞重如此。
薛礪若《宋詞通論》:其婉約處不亞少游矣。“只有關山今夜月,千里外,素光同”
等句,清新韻藉,婉秀多姿。
此詞抒寫了異地思鄉懷人的情懷。全詞風格清麗疏雋,寫景抒懷自然天成,寫得情意蕩漾,凄惻感人,似肺腑中流出。
起首一句源于杜牧詩句:“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清明》)。時節在春暮夏初的時候,地點在野外村郊臨水的路邊。這時,映入眼簾的,首先是輕風中微微飄揚的酒旗。目光下視,才看到杏花村酒館。以下的寫景抒情,都從此生發開去。
接著兩個三字短句寫眼前景象:“水溶溶,飏殘紅”。一句寫水,一句寫風。溶溶,流動貌。碧波粼粼,是令人心清氣爽的美景。可是后句便迥然不同了:“飏殘紅”。“紅”本已“殘”,何況又“飏”!此時見“殘紅”,詞人興起的思緒是傷春即逝的悲情。
“野渡舟橫”用韋應物《滁州西澗》詩“野渡無人舟自橫”。原詩雖寫景如畫,野趣盎然,但詩人的寥落之感,悠然可見。宋初的寇準把韋詩衍為兩句:“野水無人渡,孤舟盡日橫”,意境仍出一轍。總之,“野渡舟橫”四字,暗示“杏花村館”前的凄清冷落,給予詞人的感受,應與“飏殘紅”同。但接下去一句,“楊柳綠陰濃”情趣又迥異了:一灣江水,兩岸楊柳,綠葉成陰,遮蔽天日,別有一番幽美情趣。
“水溶溶”以下四句,在這幅用淡墨掃出的畫圖中,前兩句是近景,后兩句是遠景;一、四句使人鼓舞,二、三句使人神傷;以景襯情,巧妙地透視出詞人感情上泛起的微波。
至“望斷江南山色遠,人不見,草連空”幾句,詞中才正面顯現出人物來。江南山色,連綿無際,如何能望盡(“望斷”)呢?這個“遠”字,如王維寫終南山峰接連不斷:“連山接海隅”(《終南山》),也如杜甫寫泰山的綿亙曠遠:“齊魯青未了”(《望岳》)。
山遠,路遙,所思之人,望而不見,所能望見的,只是“草連空”。這三個字,如秦觀的“天連哀草”意味。不過謝詞的三句是連成一氣的:所見者是山色煙云,芳草樹木,一片大自然景色,所不見者是人!于是,詞人鋪敘直陳,把滿腔心事和盤托出了。
過片三句寫“人不見”之后,詞人腦海中展現出樓外夕陽西下,不久,暮靄漸深,晚煙朦朧這樣一幅往日見貫的溫馨旖旎的畫面。在這充滿神奇色彩的環境里,一位“晚妝初了”的美人出現了。詞人用借代手法,不正面寫人的豐姿神采,花容月貌,只聞到她暖融融的脂粉香,只看到她那淡掃的蛾眉。這三句寫環境用實筆,寫人則虛中寓實,用側筆。接著,又回到眼前的現實中來,直述其事,加以補敘:“記得年時,相見畫屏中。”粉香眉淡,那是在去年,是相見在畫屏中的時候。這五句都是記敘往事。“夕陽”三句之意境重現腦際,空靈超脫,而“記得”兩句,則完全是寫實之筆。既見清空,又復質實,虛實方可相生。
最后以感嘆作結:“只有關山今夜月,千里外,素光同”。萬水千山,芳草連天,“人不見”,是肯定的了。人在陷入難以解脫的苦悶中時,常常會作自我慰藉,強求解脫。這個結尾便是。南朝宋謝莊《月賦》云:“美人邁兮音塵闕,隔千里兮共明月。臨風嘆兮將焉歇,川路長兮不可越。”此詞末韻雖只化用其中一句,實亦包孕全部四句之意。以此收尾,稱得上是“如泉流歸海,回環通首源流,有盡而不盡之意”(江順詒《詞學集成·法》)的一個較好的結尾。
傳說,作者過黃州關山杏花村館驛時,曾題此詞于壁,觀者如云。可見此詞名重于當時。究其妙處,合用清麗疏雋四個字。
夢到下雨房子塌了一半 整形醫院員工福利篇七
水調歌頭·黃州快哉亭贈張偓佺
落日繡簾卷,亭下水連空。知君為我新作,窗戶濕青紅。長記平山堂上,欹枕江南煙雨,杳杳沒孤鴻。認得醉翁語,“山色有無中”。
一千頃,都鏡凈,倒碧峰。忽然浪起,掀舞一葉白頭翁。堪笑蘭臺公子,未解莊生天籟,剛道有雌雄⑽。一點浩然氣,千里快哉風。
《水調歌頭·黃州快哉亭贈張偓佺》又稱《水調歌頭·落日繡簾卷》于東坡貶居黃州的第四年,是蘇軾豪放詞的代表作之一。全詞通過描繪快哉亭周圍壯闊的山光水色,抒發了作者曠達豪邁的處世精神。這首詞有其獨到的特色,它把寫景、抒情和議論熔為一爐,表現作者身處逆境,泰然處之,大氣凜然的精神世界,以及詞作雄奇奔放的風格。
落日中卷起繡簾眺望,亭下江水與碧空相接,遠處的夕陽與亭臺相映,空闊無際。為了我的來到,你特意在窗戶上涂上了清油的朱漆,色彩猶新。這讓我想起當年在平山堂的時候,靠著枕席,欣賞江南的煙雨,遙望遠方天際孤鴻出沒的情景。今天看到眼前的景象,我方體會到醉翁(歐陽修)詞句中所描繪的,山色若隱若現的景致。
廣闊的水面十分明凈,山峰翠綠的影子倒映其中。忽然一陣颶風,江面倏忽變化,濤瀾洶涌,風云開闔,一個漁翁駕著一葉小舟,在狂風巨浪中掀舞。見此不由得想起了宋玉的《風賦》,像宋玉這樣可笑的人,是不可能理解莊子的風是天籟之說的,硬說什么風有雄風、雌風。其實,一個人只要具備了至大至剛的浩然之氣,就能超凡脫俗,在任何境遇中,都能處之泰然,享受到無窮快意的千里雄風。
⑴此詞于公元1082年(元豐六年)六月作。蘇轍《黃州快哉亭記》:“清河張君夢得,謫居齊安,即其廬之西南為亭,以覽觀江流之勝,而余兄子瞻名之曰‘快哉’。”
⑵濕青紅:謂漆色鮮潤。
⑶平山堂:公元1048年歐陽修在揚州所建。
⑷欹枕:謂臥著可以看望。
⑸醉翁:歐陽修別號。
⑹“山色”句:出自歐陽修《朝中措》(平山欄檻倚晴空)。
⑺倒碧峰:碧峰倒影水中。
⑻一葉:指小舟。白頭翁:指老船夫。
⑼“堪笑”三句:蘭臺公子,指戰國楚辭賦家宋玉,相傳曾作蘭臺令。他有《風賦》云:“楚襄王游于蘭臺之宮,宋玉、景差侍,有風颯然而至王乃披襟而當之,曰:‘快哉此風,寡人所與庶人共者邪。’”宋玉因回答說“大王之雄風”與“庶人之雌風”截然不同。莊生:戰國時道家學者莊周。《莊子·齊物論》說,“人籟”是吹奏簫笛等竹器的聲音,“天籟”是發于自然的音響,即指風吹聲。蘇軾為亭命名“快哉”即取自《風賦》“快哉此風”句。但他認為風是自然之物,本身不應有雌、雄之別,大家都可享受。
⑽剛道:“硬說”的意思。
⑾一點”兩句:謂胸中有“浩然之氣”,就會感受“快哉此風”。《孟子·公孫丑上》云:“吾善養吾浩然之氣”,“其為氣也至大至剛,以直養而無害,則塞于天地之間。”指的是一種主觀精神修養。
這首詞又名《快哉亭作》,作于東坡貶居黃州的第四年,是蘇軾豪放詞的代表作之一。全詞通過描繪快哉亭周圍壯闊的山光水色,抒發了作者曠達豪邁的處世精神。
上片前四句以實筆寫景,目光由遠及近,然后轉入對平山堂的回憶,后五句寫平山堂,實際是以虛筆寫快哉亭,二者風光一致,對歐陽修的思念更使此亭見得親切。
過片五句再次轉回到目前,江面由靜謐安閑而忽然波瀾洶涌,作者視角也由千頃碧水聚焦于掀舞于其中的漁翁。所寫景物的象征意義是很明顯的,那隱沒于煙雨之中的杳杳孤鴻,那忽然而起的驚濤駭浪,那隨浪掀舞的白頭漁翁,寄托著多少作者政治生涯中的感慨!正是因為這諸多感慨,使"快哉"的呼喚更為迫切。最后三句議論和兩句抒情即由此生發出來,表現了作者超然于萬物之上的瀟灑胸襟,以及對心性修養的不懈追求,這是作者尋找的內在超越之路。在這樣的道路上,"一蓑風雨任平生",怎能不感到無限快意呢!
這首詞在藝術構思和結構上,具有波瀾起伏、跌宕多姿、大開大合、大起大落的特點。下片的描寫和議論,豪縱酣暢,氣勢磅礴,詞中出沒風濤的白頭翁形象,猶如百川匯海,含蓄地點明全篇主旨,給讀者以強烈的震撼。
全詞熔寫景、抒情、議論于一爐,既描寫了浩闊雄壯、水天一色的自然風光,又其中灌注了一種坦蕩曠達的浩然之氣,展現出詞人身處逆境卻泰然處之、大氣凜然的精神風貌,充分體現了蘇詞雄奇奔放的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