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的學習、工作、生活中,肯定對各類范文都很熟悉吧。相信許多人會覺得范文很難寫?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優質范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烏鴉喝水》教學反思亮點篇一
本文共三小節,分兩課時完成。我上了第一課時,根據《語文新課程標準》對低年級閱讀教學的要求,第一課時的教學目標是:
1、知識和潛力:認識“烏、鴉”等九個生字。會寫“辦、法”兩個字。
2、過程和方法:透過正確、流利地朗讀,探究式地學習,理解課文。
3、情感、態度、價值觀:懂得遇事要開動腦筋,利用現有的條件解決問題。我個人認為在實際操作中,我做得比較好的地方有三點:
1、步驟清晰。(讀準字音——記字形——結合課文——理解字義——習字寫字)。
2、課堂上滲透識字方法(做動作,加一加、減一減,加減混合等許多方法來解決生字。)。
3、注意主動識字的愿望和潛力,用已有的方法識字。(自己說記字方法、組詞、說句子)。
在讀準生字讀音的過程中,我先讓學生們圈畫出生字,自己借助拼音讀準字音,再把你覺得讀得好的生字讀給同桌聽,再開小火車認讀。這樣,透過自主學習——小組合作——全班交流,充分體現了學生學習的主體性。
一堂新課的導語設計是至關重要的,所謂“萬事開頭難”,富有情趣的導語,就像師生之間駕起一座溝通心距的橋。透過橋梁,師生的心拉近了。在教學中,我采用了謎語激趣導入,如此激趣導入新課,學生的情緒一下子被調動起來,同時孩子又重溫了烏鴉對母親的孝敬。聯想到品德與生活中“小烏鴉愛媽媽”兒歌,也便使孩子在簡單的`猜謎活動中感受到老師更像一個共同學習的伙伴。又透過打招呼拉近孩子與烏鴉的距離,仿佛這個故事就發生在我們身邊,同時也使孩子學習禮貌、熱情地與人打招呼。
學習過程是學生主體在具有主觀意志作用下親自實踐的過程,我在課堂中創設了學生主動參與的豐富多彩的語文實踐活動,給學生帶給了自主、合作、探究學習的機會,收到了較好的教學效果。如文中二、三自然段寫烏鴉想辦法喝著水,傳統的教學通常是教師演示,讓學生理解喝著水的過程,學生處于被動理解狀態。為了讓學生嘗試探索新知的經歷和獲得新知的體驗,我設計了讓學生在自讀課文的基礎上,小組合作動手做實驗,研究烏鴉喝著水的過程。學生實驗完成后,不禁發出:“呦,水真的升高了!”興奮之情溢于言表。這時,講解是剩余的,透過合作實驗,學生主動悟出了烏鴉是怎樣喝著水的。由于設計的實踐活動貼合一年級學生的特點,很好地調動了學生的用心性,學生在讀一讀課文、做一做實驗、說一說實驗過程中興趣盎然地學習語文,真正成為了學習的主人。
但是在教學中出現不少問題和不足:第一、鞏固生字的形式、時間太少,以至生字掌握不扎實;而給生字找朋友的時間又太多,浪費了時間,導致最后的拓展沒能完成。第二、學生的朗讀不多,形式太少。第三、在指導學生描紅,習字的指導中,還不夠嚴格,因為底年級的寫字教學必須要嚴格把關,注意漢字的間架結構,把字寫正確,工整。
《烏鴉喝水》教學反思亮點篇二
這篇課文是讓學生懂得在困難面前要動腦筋想辦法,用心地去克服困難的道理。而這些道理更是我們的這群特殊學生在將來生活中,人生道路上要去體驗和應對的。在教學過程中我也盡量讓他們去體會這個道理。
教學中,課文“烏鴉是怎樣想辦法喝著水”的這個問題中,我還是運用了傳統的教學中通常用的教師演示,讓學生理解喝著水的過程,這是因為我覺得我們的學生智力相對較低,應先吸收的學習特點,所以這時我們的學生處于被動理解狀態,但這也是認識的階段,也是在從被動轉為主動過程。有了這個過程,就能夠讓學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中嘗試探索對于他們來說是新知識的經歷和獲得新知的體驗,對此我設計了一個和課文相似的實驗:講臺桌上放一個里面裝有少量水,瓶口又小的瓶子,旁邊還放一些小石子。然后請了班上一位有腦的學生上來扮演烏鴉,其他同學在講臺桌四周圍著。看著這位腦癱的同學很吃力的將小石子抓起,盡管有時能夠同時抓兩個,但還是要一個一個地放進去,因為瓶口很小。之后,水最后升高了,同學們興奮之情溢于言表,結合課文資料也悟出在困難面前要用心想辦法勇于克服。我覺得這樣既運用了傳統的教學又結合了現代的學生自主教學的方法。
就在這時候,我喝了口水,發現我的保溫杯的水還不到一半,我就問學生了,假如老師此刻不能用手拿起保溫杯來喝水,那要怎樣才能喝到水呢?在教學中我設計這樣的問題讓學生透過合理想象,激發創新意識,發表獨立見解,促進雙向互動。教師也就成為探究活動中的促進者。呀!別看我們學生是特殊孩子,他們的回答也很有創意:張世賢說:
“把冰塊放進去”
林新發說:
“放一根吸管吸起來”
吳嘉偉說:
“直接倒水進去”
想想也是,老師又不是烏鴉吳嘉偉這也是對的呀。當然還有同學說放小石子,但就不能喝了這可不怎樣好,之后又改為糖果了。
我覺得我們的孩子們也有很豐富的想象力,我也越來越喜歡這群可愛的孩子了。在教學中我一向不斷在創新,在尋找更適合我們的教學方法。它不必須要棄傳統,也不必須要吸全新,而是看我們學生的理解潛力,是否可行。
《烏鴉喝水》教學反思亮點篇三
《烏鴉喝水》是部編版第八單元的一篇課文,這是一篇經典課文,小時候我上小學時就學過,今天再次讀這篇課文,感覺很親切,就這樣一篇經典文章,如何用新思維、新理念來備課?課前我靜靜地思考著……
因為是第二課時的教學,我把教學目標定位在:
1、【認、寫】復習本課生字,書寫“出、見”兩個字;
2、【讀】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做】做實驗,邊做邊講述烏鴉喝水的過程,體會烏鴉的聰明,用心思考。
1、抓住學生識字認字的規律,及時鞏固復習,這一課中的烏~鳥、放~處、我~找、渴~喝,是形近字,不好區分,第一課只是簡單交流,認讀,再次復習,從字形、字理等方面加以區別,更好地區分這些字的不同之處。
2、朗讀感悟,理清課文的線索。“烏鴉口渴——到處找水——喝不著水——想辦法喝水——喝著水”這一系列變化過程,引導學生抓住“到處”、“水不多”、“瓶口又小”、“一顆一顆”、“漸漸升高”等關鍵詞語,體會烏鴉找水的艱辛,找到水的欣喜,喝不著水的著急以及喝著水的滿足、快樂,在讀中體會烏鴉的心理變化過程,并結合孩子們的生活實際進行交流,同時思考:烏鴉還會用什么辦法喝水?孩子們想到用吸管吸,用翅膀抱著瓶子喝,向人類求助等方法,用有效的問題激發孩子積極動腦思考。
3、動手做實驗,感受烏鴉喝水的過程。我讓孩子們準備了石子、瓶子、水這些實驗材料,在課堂上演示,第三次自然段是課文的重點,但是為了完整地呈現故事內容,孩子們從頭開始,邊講邊演,帶上表情與動作表演烏鴉口渴,到處找水,找到水一顆一顆地放石子,抓住“一顆一顆”這個詞語,體會烏鴉的耐心等待,也體會到“瓶口又小”這個困難,聯系前面的課文內容進行對比發現,在演示實驗中,孩子們理解了“漸漸”一詞的含義,并找出近義詞慢慢進行替換。
1、沒有完全抓住課文的留白,進行補充教學。第一自然段,“一只烏鴉口渴了,到處找水喝”抓住“渴”還可以引導:烏鴉很渴很渴,他會怎么說?(渴死我了!渴死我了!渴得要命!我想喝水,我想喝水……)課文結尾,還可以再引導學生與烏鴉進行對話,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時間允許,還可以動筆寫一寫,作為一個小練筆。
2、朗讀形式有些單一,只是師范讀,指名讀,齊讀,學生的讀書興趣沒有調動起來,完全可以用小組展示讀,分段讀,接龍讀等方式,擴大讀書面,同時評價譚言要再豐富,多樣一些,這樣孩子朗讀的興致才會提高。
3、可以找一篇或兩篇同類型的文章,進行對比閱讀,群文閱讀要落實在行動上,要有前曕意識,不能總局限于一篇文章的教學,要動起來。
1、精心備課,要在立足教參的基礎上,全面把握教材,尤其是課文的重點留白,一定要留處時間來,引導學生觀察、想象,不能緊抱課本,死盯文字,要把學生的思維的向外引,拓展延伸,并收放自如。
2、動手查找資料,補充課文教學。群文閱讀要落實在行動上,要舍得花時間去思考。
3、不能偏離教學的重點,與課堂無關的內容,一定要有所舍棄,不能熊掌魚翅兼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