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是身處學校還是步入社會,大家都嘗試過寫作吧,借助寫作也可以提高我們的語言組織能力。寫范文的時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優質范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古今經典愛國散文篇一
愛國就是對祖國的忠誠和熱愛。愛國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無論你貴或賤,美與丑,都不要忘記你還有一種永遠大于金錢、地位的職責,那就是愛國。
假如你要問我的祖國在哪?我會自豪地告訴你:在那世界的東方有一只傲然挺立的雄雞,她就是我的祖國,我的祖國山河壯麗,美麗富饒。那就是我偉大的祖國—中國。中國有著五千年的文明歷史,四大發明讓世界的科技向前邁了一大步;中國的文化歷史真輝煌,有孔子的有教無類,因材施教;李白的“斗酒詩百篇”,魯迅的“橫眉冷對千夫指”。
我欣賞我的祖國,是因為中國曾經經歷了多少滄桑、經歷了多少風風雨雨啊;我熱愛我的祖國,是因為它在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的領導下,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我敬佩我的祖國,是因為在孫中山這位大總統的領導下,打響了“武昌起義”,發動了“辛亥革命”使中國從半殖民、半封建的社會中走了出來;我喜歡我的祖國,是因為祖國的壯麗風景使人心曠神怡……
“5.12”一個讓人銘記的日子,在抗震救災的那段黑暗而有光明的日子里,大量的來自四面八方的關愛涌向災區,同時涌向億萬國人的赤子之心。綿竹東方汽輪機廠職工救出30個孩子后被磚塊砸傷;女警堅守抗災一線,家中10口親人全部遇難;教師將近40名學生安全撤離,自己留在了廢墟中;北川司法局長4天未下火線;老母親老淚縱橫稱譚千秋最孝順譚千秋長女撰文憶父親;30民工最早前往救援;校長劉亞春組織自救搶出百余人卻痛失妻兒……真是大愛無疆啊!將愛國表現的淋漓盡致。
是否還記得激動人心的時刻,一個舉國歡慶的時刻。那一夜,當國際奧委會主席薩馬蘭奇在莫斯科高聲宣讀“beijing,china”的時候,聲音的電波從莫斯科會場傳遍長城內外,中華大地上下歡騰,華夏兒女忘情歡呼。一百年前參加奧運會是一種夢想,甚至是遙不可及的夢想!如今我們已向世界展示了中國博大精深的文化和樸素的民風。讓世界真正的認識了中國,了解中國!
如今的一切變化都是因為祖國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身處其中我感到無比的自豪和驕傲。作為90后的我,不應坐吃山空,而是敢于創新,敢于突破。老本是有限的,遲早要啃完的,但是如果我們懂得如何進取,如何愛國,那么世界將因為我們的存在而變得更加輝煌!
古今經典愛國散文篇二
泱泱哉,我中華!
最大洲中最大國,廿二行省為一家。
物產腴沃甲天地,天府雄國言非夸!”
梁啟超一首《愛國歌》激起多少歷史的漣漪,道出多少中華兒女的豪情。華夏五千年歷史的深厚底蘊,積淀出了讓國家生生不息,讓民族團結奮進的中華精神!
中國是一個有著悠久歷史和燦爛文明的國家,我們偉大的民族是一個充滿智慧、歷經磨難而自強不息的民族。在今天,把祖國建設得繁榮富強,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是每一個炎黃子孫的崇高理想,是中華精神的本質所在。中華精神是一個歷史范疇,在不同的社會發展時期、不同的階段,有著不同的具體內容。在我國歷史上,中華精神從來就是用民族智慧不斷革新和不斷追求進步的精神力量,是中國人民共同的信仰!
翻開歷史篇章,“死去原知萬事空,但悲不見九州同。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毋忘告乃翁”,南宋偉大的愛國詩人陸游臨終前寫下《示兒》,企盼國家統一的愛國情懷感人至深;xx戰爭炮聲隆隆,中華民族飽受外來民族的欺凌、壓迫和剝削,無數革命志士奮起抗爭,為了民族獨立前仆后繼的愛國志氣振奮人心。雖然身處的歷史環境不盡相同,但是,“國家興亡,匹夫有責”,中華兒女的愛國熱情從來都沒有間斷。從屈原、岳飛到抗日戰爭的各路英雄都用自己的愛國表達式深刻詮釋著中華精神。
走進新時代,1998年的特大洪水,1999年的北約轟炸南聯盟大使館,20xx年的“非典”,20xx年的汶川大地震。雖然這一個又一個新的困難考驗著中華大地,但是中國的各族人民無不用最大的愛國熱情給歷史交上了一份滿意的答卷。看,人民子弟兵奮勇拼搏,和時間賽跑,與自然角力;企業、群眾捐款捐物不計損益得失;志愿 者上山下河,用被沙石磨的血跡斑斑的手挖開了一個又一個新的希望。他們,都用自己的行動來書寫著中華精神。
什么是中華精神,就是中華兒女拋灑著愛國熱血和命運抗爭的錚錚怒吼!
中國是一個傳統的國家,多少輩的艱苦創業,造就了物產豐富、華美壯麗的中華大地,更養成了中國人民勤勞刻苦敢于實踐的精神。“實踐出真知”,樸實的人們在勞動中總結出了“二十四節氣歌”;神農嘗百草,用自己的生命作為實踐的工具,給中醫學奠定了基石,更是將這種精神進行了充分展現。在當代,開墾北大荒,研制兩彈一星,鋪設青藏鐵路。一個又一個的奇跡在中國人民手中誕生,讓世人為之驚嘆。中華兒女們就是在這樸實無華的實踐中流溢著中華精神。
在新時期,總設計師鄧小平就提出了“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偉大論斷。科學技術是推動生產力發展和社會進步的重要力量,每一次的科技的革新都能給世界帶來翻天覆地的變化,而科技革新的背后則是敢于突破常規的創新精神。中華民族,從來都不是一個缺乏創新的民族。驗之以中華文明的歷史,幾千年來不知經過多少次大大小小的革新,都離不開創新。如果就歷史全局性的語言而言,從甲骨文到隸書、楷書,從詩歌到文言文再到白話文,讓中華文明得到了統一和傳承;如果就有局限性的建筑而言,從阿房宮到國家大戲院,從長城到三峽大壩,中國人民的智慧和創造力令人嘆為觀止。中華民族在歷史上有火藥、造紙術、指南針、印刷術四大發明;在古代,建筑學、中醫學、水力學、文學、天文學等領域都有輝煌的成就;倉頡創造的漢子至今發揮著無可替代的作用;孔孟的學說甚至在海外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這一切的一切都證明著中華民族充滿智慧的創新精神。
什么是中華精神,就是中華兒女憑借著智慧不斷創新敢于實踐的踴躍身影!
在世界上許多國家都有唐人街,而中國人則習慣被稱之為“唐人”。那是因為中國的漢唐盛世,是一個開放的朝代。其實,中國自漢代就已通西域,后來更是有了著名的“絲綢之路”、“唐玄奘西天取經”、“鑒真東渡”“鄭和下西洋”。尤其是鄭和下西洋,其足跡遠達東南亞、南亞、西亞、東非,密切了中國與一些國家的外交關系,成為中華文明對外開放的壯舉,將大中華“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的熱忱和樂于交流的開放精神展示給了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