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的學習、工作、生活中,肯定對各類范文都很熟悉吧。大家想知道怎么樣才能寫一篇比較優質的范文嗎?接下來小編就給大家介紹一下優秀的范文該怎么寫,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吧。
愛國古代詩歌短篇 愛國古代詩歌,人物篇一
塞上曲二首·其二
唐代:戴叔倫
漢家旌幟滿陰山,不遣胡兒匹馬還。
愿得此身長報國,何須生入玉門關。
譯文
我巍巍大唐的獵獵旌旗在陰山飄揚,突厥胡人膽敢來犯定叫他有來無還。
作為子民我愿以此身終生報效國家,大丈夫建功立業何須活著返回家園。
簡析
戴叔綸的《塞上曲》共兩首,為七言絕句。這是第二首。這首較之第一首《塞上曲·軍門頻納受降書》淺明了許多,里面有一典故,就是“生入玉門關”。這“生入玉門關”原本是定遠侯班超的句子,是說班超出使西域30多年,老時思歸鄉里,上書言“臣不敢望到九泉郡,但愿生入玉門關”。班超30年駐使西域,為國家民族鞠躬盡瘁,老而思鄉求返,本無可咎。但以戴叔綸之見,班超的愛國主義還是不夠徹底——他不應提出“生入玉門關”,也無須提出“生入玉門關”,安心報國就是了。戴叔綸的愛國之切是好的,義無反顧也是好的,但放到班超這個實際例子上看,卻不是那么近人情。知道了這個典故,全詩意思迎刃而解。前一聯講的是漢家重兵接敵,對胡兵一騎都不會放過。而后就是上文說過的典故——不回玉門關了,要以必死信念戰勝胡兵,報國靖邊以寧。
戴詩同前人述志慷慨的邊塞詩風一體同出,大都是吟詠壯士一去不復還的豪言志向,至于時代特征的分析、判斷及有關主張,則稍嫌抽象,倘如不將上詩注為唐中期的戴詩,而隨便說成為別個時代的,也是很難提出疑問來的。
讀陸放翁集
清代:梁啟超
詩界千年靡靡風,兵魂銷盡國魂空。
集中什九從軍樂,亙古男兒一放翁。
評析
梁啟超的《讀陸放翁集》作于他一八九九年戊戌變法失敗后出走日本期間,寫的是讀陸游詩集引起的感慨。這里所選的是其中一首。
詩的前兩句從大處著筆,指出千百年來詩壇柔弱不振的總趨勢。在這種柔媚纖弱的風氣籠罩之下,那種剛健雄直的戰斗性和勇于為國家獻身的精神也消亡了。所謂「兵魂銷盡國魂空」是「靡靡風」最突出的表現。作者格外強調這一點,乃在為下兩句蓄勢,抹倒「詩界千年」,正是為了突出一人。「集中十九從軍樂」指詩題給出的《陸放翁集》。在「兵魂銷盡國魂空」的「千年」詩界,唯有陸游的詩集里,十分之九都是抒寫衛國從軍的渴望和歡慰的。所以末句「亙古男兒一放翁」,使足筆力推崇陸游是從古至今的詩人中一個真正的男子漢。詩末梁啟超自注云:「中國詩家無不言從軍苦者,惟放翁則慕為國殤,至老不衰」,將詩意說得就更明確了。全詩寫得極為概括凝練,雄直警策,這些都表現為「詩界千年」同「一放翁」的藝術對比所顯示出的鮮明性。
梁啟超格外推崇愛國主義和為國而戰的「尚武精神」,他認為「中國人無尚武精神」,表現在詩里,則所謂「詩界千年靡靡風」,因而他倡導「詩界革命」,欲改造文學,振作民氣,達到救國拯民的目的。這首詩可說是其發自心聲之作。
二礪
宋代:鄭思肖
愁里高歌梁父吟,猶如金玉戛商音。
十年勾踐亡吳計,七日包胥哭楚心。
秋送新鴻哀破國,晝行饑虎齧空林。
胸中有誓深于海,肯使神州竟陸沉?
譯文
愁悶時高歌一曲《梁父吟》,象敲金擊玉一般發出悲涼的聲音。
要學勾踐立下十年亡吳的大計,有包胥哭師秦庭七天七夜的堅心。
秋雁悲鳴也懂得亡國的慘痛,空林餓虎白晝也要出來咬人。
我心中立下比海還深的誓愿,決不讓中國大好河山永遠沉淪!
創作意境
這首詩是作者寫來勉勵自己磨礪志氣的,從詩中可以看出作者對侵略者的痛恨和矢志報仇的愛國精神。
鷓鴣天·祖國沉淪感不禁
清代:秋瑾
祖國沉淪感不禁,閑來海外覓知音。
金甌已缺總須補,為國犧牲敢惜身!
嗟險阻,嘆飄零。關山萬里作雄行。
休言女子非英物,夜夜龍泉壁上鳴。
賞析
《鷓鴣天·祖國沉淪感不禁》作于1904年,秋瑾赴日不久。清紹興府將此詞稿作為“罪狀”公布,可見此詞革命性之強。
“祖國沉淪感不禁,閑來海外覓知音”,道是“閑”字,但有感于祖國沉淪,卻未必有“閑”情。開篇兩句,點明此行日本的緣由,也點出了國內的政治局勢。“金甌已缺終須補,為國犧牲敢惜身”,其時列強瓜分中國,堂堂禮儀之邦,卻是衣冠委地,詞人一拍桌案,聲音陡然一揚:“為國犧牲敢惜身?”一句反問,慷慨激昂,擲地有聲。
“嗟險阻,嘆飄零。關山萬里作雄行。”換頭一折,疏疏三筆,將一路多少霜風雨雪,輕輕囊括。是蹉跎,是舛磨,陽光寂滅,風雨鮮活。她是一個革命者,不能也不會為了這些而放慢腳步。有了這樣的信念,關山萬里,層云幾重,一名女子,改換上男兒的裝扮,一葉槎枒,飄揚過了大海。
“休言女子非英物,夜夜龍泉壁上鳴”,歇拍一韻,似洞天石扉,訇然中開。只恨蒼天,“苦將儂,強派作蛾眉,殊未屑”;只求如今,“算平生肝膽,因人常熱”。
“休言女子非英物,夜夜龍泉壁上鳴”把秋瑾以身許國的決心和敢作雄飛的魄力,展現得淋漓盡致。這句豪言的崢嶸風骨,撐起的正是詞人颯爽的英姿。
揚子江
宋代:文天祥
幾日隨風北海游,回從揚子大江頭。
臣心一片磁針石,不指南方不肯休。
譯文
被元兵扣留數日(相當隨風去北海游玩過),終于脫險回到南方。
臣的心好似一塊磁鐵,不指向南方誓不罷休。
創作背景
文天祥在贛州知州任上,以家產充軍資,起兵抗元,入衛臨安,不久任右丞相,赴元軍談判被扣留,拘押北行。后脫險南歸,率兵抗擊元軍。景炎元年(1276),他在從南通往福州擁立端宗以力圖恢復的途中,作《揚子江》一詩述志。景炎三年(1278),他因兵敗被俘,堅持了四年的獄中斗爭,終以不屈被害。
己亥歲二首·僖宗廣明元年
唐代:曹松
澤國江山入戰圖,生民何計樂樵蘇。
憑君莫話封侯事,一將功成萬骨枯。
傳聞一戰百神愁,兩岸強兵過未休。
誰道滄江總無事,近來長共血爭流。
譯文
富饒的水域江山都已繪入戰圖,百姓想要打柴割草度日而不得。
請你別再提什么封侯的事情了,一將功成要犧牲多少士卒生命!
傳說一旦開戰連眾神靈都發愁,兩岸軍連年混戰一直不停休。
誰還說滄江總是太平沒有禍事,近來江水混著鮮血爭先向東流。
賞析
此詩題作《己亥歲》,題下注:“僖宗廣明元年。”按“己亥”為廣明前一年即乾符六年的干支,安史之亂后,戰爭先在河北,后來蔓延入中原。到唐末又發生大規模農民起義,唐王朝進行窮兇極惡的鎮壓,大江以南也都成了戰場。這就是所謂“澤國江山入戰圖”。詩句不直說戰亂殃及江漢流域(澤國),而只說這一片河山都已繪入戰圖,表達委婉曲折,讓讀者通過一幅“戰圖”,想象到兵荒馬亂、鐵和血的現實,這是詩人運用形象思維的一個成功例子。
隨戰亂而來的是生靈涂炭。打柴為“樵”,割草為“蘇”。樵蘇生計本來艱辛,無樂可言。然而,“寧為太平犬,勿為亂世民”,在流離失所、掙扎于生死線上的“生民”心目中,能平平安安打柴割草以度日,也就快樂了。只可惜這種樵蘇之樂,今亦不可復得。用“樂”字反襯“生民”的不堪其苦,耐人尋味。
古代戰爭以取首級之數計功,戰爭造成了殘酷的殺戮,人民的大量死亡。這是血淋淋的現實。詩的前兩句雖然筆調輕描淡寫,字里行間卻有斑斑血淚。這就自然逼出后兩句沉痛的呼告。
“憑君莫話封侯事,一將功成萬骨枯。”這里“封侯”之事,是有現實針對性的:乾符六年(即“己亥歲”)鎮海節度使高駢就以在淮南鎮壓黃巢起義軍的“功績”,受到封賞,無非“功在殺人多”而已。令人聞之發指,言之齒冷。無怪詩人閉目搖手道“憑君莫話封侯事”了。一個“憑”字,意在“請”與“求”之間,語調比言“請”更軟,意謂:行行好吧,可別提封侯的話啦。詞苦聲酸,全由此一字推敲得來。
末句更是一篇之警策:“一將功成萬骨枯”。它詞約而義豐。與“可憐白骨攢孤冢,盡為將軍覓戰功”(張?《吊萬人冢》)之句相比,字數減半而意味倍添。它不僅同樣含有“將軍夸寶劍,功在殺人多”(劉商《行營即事》)的現實內容;還更多一層“士卒涂草莽,將軍空爾為”(李白《戰城南》)的意味,即言將軍封侯是用士卒犧牲的高昂代價換取的。其次,一句之中運用了強烈對比手法:“一”與“萬”、“榮”與“枯”的對照,令人觸目驚心。“骨”字極形象駭目。這里的對比手法和“骨”字的運用,都很接近“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的驚人之句。它們從不同側面揭示了封建社會歷史的本質,具有很強的典型性。前三句只用意三分,詞氣委婉,而此句十分刻意,擲地有聲,相形之下更覺字字千鈞。
出塞
清代:徐錫麟
軍歌應唱大刀環,誓滅胡奴出玉關。
只解沙場為國死,何須馬革裹尸還。
譯文
出征的戰士應當高唱軍歌勝利日來。
決心把滿族統治者趕出山海關。
戰士只知道在戰場上,要為國捐軀。
何必考慮把尸體運回家鄉。
鑒賞
“拼將熱血灑疆場 ”,這是一首邊塞詩,寫于1906年。當時作者從日本回國,曾北上游歷,在吉林、遼寧一帶察看形勢,一路走來,有許多感想,于是就留下了這首七言詩。
啟首兩句就寫得頗具氣勢,“軍歌應唱大刀環,誓滅胡奴出玉關。”出征的戰士應高唱著戰歌,揮舉大刀,要一直把清朝統治者殺到關外。玉關,本指玉門關,這里代指山海關。清政府是在關外發跡的,因此要殺到關外,把他們徹底消滅。這里用一個“環”字,預示著反清斗爭一定會取得勝利,戰士們會踏著歌聲,凱旋而回。后兩句寫得極其悲壯,抒發了作者的情感,“只解沙場為國死,何須馬革裹尸還。”作為一名戰士,想到的只是為國捐軀,根本不去考慮身后事,為國捐軀,死得其所,又何必用“馬革裹尸還”呢?
這首詩抒發了作者義無反顧的革命激情和犧牲精神,充滿了英雄主義氣概,把一腔報效祖國、戰死疆場的熱忱發揮得淋漓盡致。在寫下了這首詩的一年以后,作者在安慶起義,失敗被捕,清政府要他寫口供,他揮筆直書:“爾等殺我好了,將我心剖了,兩手兩足斷了,全身碎了,均可,不可冤殺學生。”爾后,慷慨就義,他用生命實現了自己的理想。這首詩感情豪放激揚,語氣慷慨悲壯,英氣逼人,最后一句“何須馬革裹尸還”,寫出了他壯懷激烈、視死如歸的英雄氣概。總之,這是近代邊塞詩中難得的一首好詩。
泊秦淮
唐代:杜牧
煙籠寒水月籠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后庭花》。
譯文
浩渺寒江之上彌漫著迷蒙的煙霧,皓月的清輝灑在白色沙渚之上。入夜,我將小舟泊在秦淮河畔,臨近酒家。金陵歌女似乎不知何為亡國之恨黍離之悲,竟依然在對岸吟唱著之曲《玉樹后庭花》。
創作背景
唐朝著名詩人杜牧游秦淮,在船上聽見歌女唱《玉樹后庭花》,綺艷輕蕩,男女之間互相唱和,歌聲哀傷,是亡國之音。當年陳后主長期沉迷于這種萎靡的生活,視國政為兒戲,終于丟了江山。陳國雖亡,這種靡靡的音樂卻留傳下來,還在秦淮歌女中傳唱,這使杜牧非常感慨。他的詩說:這些無知歌女連亡國恨都不懂,還唱這種亡國之音!其實這是借題發揮,他譏諷的實際是晚唐政治:群臣們又沉湎于酒色,快步陳后主的后塵了。秦淮一隅,寄至如此深沉的興亡感,足見金陵在當時全國政治中心已經移向長安的情況下,影響仍然很大。
杜牧前期頗為關心政治,對當時百孔千瘡的唐王朝表示憂慮,他看到統治集團的腐朽昏庸,看到藩鎮的擁兵自固,看到邊患的頻繁,深感社會危機四伏,唐王朝前景可悲。這種憂時傷世的思想,促使他寫了好些具有現實意義的詩篇。《泊秦淮》也就是在這種思想基礎上產生的。當他來到當時還是一片繁華的秦淮河上,聽到酒家歌女演唱《后庭花》曲,便感慨萬千,寫下了這首詩。詩中說,金陵歌女“不知亡國恨”,還唱著那《后庭花》曲。其實,這是作者借陳后主(陳叔寶)因追求荒淫享樂終至亡國的歷史,諷刺晚唐那般醉生夢死的統治者不從中汲取教訓,表現了作者對國家命運的無比關懷和深切憂慮。
愛國古代詩歌短篇 愛國古代詩歌,人物篇二
上下五千年,朝代更迭有幾何,舊時的堂前燕,如今做窩在尋常家,滄海桑田。古代不少文人墨客更是將滿腔愛國情懷融入到詩詞歌賦中。為大家分享愛國詩歌,細細品味這些古詩,透露出的愛國情懷激勵著我們!揚中華國威,抒赤子情,勿忘初心!
塞下曲
李白 唐
天兵下北荒,胡馬欲南飲。
橫戈從百戰,直為銜恩甚。
握雪海上餐,拂沙隴頭寢。
何當破月氏,然后方高枕。
行軍之苦,將士壯志,只這寥寥幾筆便躍然紙上,仿若一把利劍般撥云見日。
離騷(節選)
屈原 戰國
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
余雖好修姱以鞿羈兮,謇朝誶而夕替。
既替余以蕙纕兮,又申之以攬茝。
亦余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尤未悔。
心懷天下之人總是命運多舛,居不得廟堂,入不了鄉野,一身抱負難以施展,郁郁不得志,在位者看不見的民生疾苦全都落在詩人眼里,熬成一篇《離騷》。
江城子·密州出獵
蘇軾 宋
老夫聊發少年狂,左牽黃。右擎蒼,錦帽貂裘,千騎卷平岡。為報傾城隨太守,親射虎,看孫郎。
酒酣胸膽尚開張,鬢微霜,又何妨!持節云中,何日遣馮唐?會挽雕弓如滿月,西北望,射天狼。
作者以形象的描畫,表達了自己渴望一展抱負,殺敵報國,建功立業的雄心壯志。整個詞借出獵表達了自己強國抗敵的政治主張,抒寫了渴望報效朝廷的壯志豪情。
過零丁洋
文天祥 南宋
辛苦遭逢起一經,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風飄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惶恐灘頭說惶恐,零丁洋里嘆零丁。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表現出他的民族氣節和舍身取義的生死觀。結尾的高妙,致使全篇由悲而壯,由郁而揚,形成一曲千古不朽的壯歌。
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
辛棄疾 宋
千古江山,英雄無覓孫仲謀處。舞榭歌臺,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斜陽草樹,尋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當年,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贏得倉皇北顧。四十三年,望中猶記,烽火揚州路。可堪回首,佛貍祠下,一片神鴉社鼓。憑誰問:廉頗老矣,尚能飯否?
他的出現,是偶然也是必然;他的才華,是凡人而又超凡;他的思想,出于瞬間而又影響深遠;他的性格,既灑脫而又有常人的一面。
滿江紅·怒發沖冠
岳飛 南宋
怒發沖冠,憑欄處,瀟瀟雨歇。
抬望眼,仰天長嘯,壯懷激烈。
三十功名塵與土,八千里路云和月。
莫等閑,白了少年頭,空悲切!
靖康恥,猶未雪;臣子恨,何時滅?
駕長車,踏破賀蘭山缺!
壯志饑餐胡虜肉,笑談渴飲匈奴血。
待從頭,收拾舊山河,朝天闕!
精忠報國,奈何生不逢時,壯志未酬,可唉可嘆.......沁園春·雪
毛澤東
北國風光,千里冰封,萬里雪飄。望長城內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頓失滔滔。山舞銀蛇,原馳蠟象,欲與天公試比高。須晴日,看紅裝素裹,分外妖嬈。江山如此多嬌,引無數英雄競折腰。惜秦皇漢武,略輸文采;唐宗宋祖,稍遜風騷。一代天驕,成吉思汗,只識彎弓射大雕。俱往矣,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
毛主席不僅是偉大的政治家,還是極富文學才華的愛國詩人,他的愛國詩作每一筆都透露出對國家、對人民的愛。
愛國古代詩歌短篇 愛國古代詩歌,人物篇三
古詩詞鑒賞期末作業
班級:歷史
091
姓名:徐艷秋
學號:2009043016
《詩詞鑒賞方法》
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1、分析古詩的藝術形象
2、分析古詩的意境
3、分析古詩的語言特色
4、分析古詩的煉字技巧
5、分析古詩的表現手法
6、分析句意
一、多角度把握詩詞的內容。
1.注意題目。古詩詞中有的題目集中而又含蓄概括文章的內容、主旨。認真地分析題目,有時能很快把握所寫的內容。如杜甫的《望岳》,全詩沒有一個“望”字,但聚聚寫相約而亡。距離是自遠而近,時間是從朝至暮,并由望岳聯想將來的登岳。“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只是作者的想象罷了。
2.關注背景資料。背景資料包括時代狀況、人文地理、作者思想、生活經歷等,它是為教學任務的順利完成來服務的。作為教師對這些背景資料都必須有所了解,在全面了解的基礎上根據學情以及教學的要求做適當的選擇,以便于合理地運用于教學之中,使其發揮輔助教學的作用
3.品味關鍵詞。古詩詞中的關鍵詞最能體現古詩詞豐富的內涵,慢慢品味,詩詞的韻味頓生。如劉禹錫的《秋詞》,“我言秋日勝春朝”的“勝”,一個字便否定了古來的悲秋觀念,表現了一種激越向上的思想感情。
4.體會詩中的意境和意象。意象是用來寄托詩人主觀情思的客觀事物。意境是詩人的主觀思想感情與詩中所描繪的生活圖景有機融合而形成的一種耐人尋味的藝術境界。要領會一首古詩中的意境,至少要弄明白以下幾個問題:
i.詩中寫了那些景物形象(即意象)
ii.這些景物形象引發的作者怎樣的聯想?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如馬致遠《天凈沙.秋思》寫了“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九個意象,構成了一幅天涯苦旅圖,寫出了一個背井離鄉、長途跋涉的孤單旅人的愁苦心情。常見詩歌意象及其意義:月——思鄉,水、秋——愁緒,蓮花——戀情,酒、柳、長亭——惜別,蘭花——君子,菊花——隱士,梅花、蟬——高潔之士。常見 審美習慣:“望月懷遠”、“傷春悲秋”、“見流水則思年華易逝”、“梧桐細雨則凄楚悲涼”等等。
5.領悟深層含義。古詩詞以含蓄委婉吸引讀者,必須通過字面意思去深刻領會詩詞的內容,意境。如趙師秀的《約客》。“黃梅時節家家雨,春早池塘處處蛙。有約不來過夜半,閑敲棋子落燈花。”梅雨連綿,這在古典詩詞中常用來比喻、襯托無窮無盡的“閑愁”。《約客》前兩句描寫江南水鄉梅雨之夜的雨景,也正是為下文“閑”情作襯托,渲染氣氛,只是它不露痕跡罷了。“閑敲棋子”這一特寫鏡頭,以具有鮮明個性的動作巧妙而含蓄地解釋了侯客不至時寂寞、無聊的心情。一敲一落,含蓄地表現時間之久,企盼之殷,形象地揭示了侯客時間之長和候人者悵惘失望的情緒。
二了解古詩詞常用的表現手法。1.直抒胸臆:作者在詩詞中把內心強烈的感情不加掩飾地直接敘述出來,讓強烈的感情激流直接傾瀉而出。2.借景抒情:通過對實景的描寫來抒發作者的感情。
3.托物言志:通過對事物的描寫和敘述,表達自己的志向和意愿。
4.用典:也叫用事,它是指援引歷史故事或古書中的詞語來說明自己觀點的一種修辭方式。
古代詩歌中的愛國情懷
——杜甫《春望》賞析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賞析】
杜甫(712-770),字子美,杜甫一生坎坷,是我國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世界文化名人,與李白并稱“李杜”。
憂亂傷時,是杜甫在安史之亂后的詩歌創作的一個重大主題。詩即景傷春,以沉痛的筆調抒發胸中無限悲憤之情。將國仇與家恨融為一體來進行表現,寫得字字血,聲聲淚。讀之令人低徊欲絕。在杜甫同一時期、同一主題的眾多詩作中,這一首是情最濃、意最深、格最高的現實主義絕唱之一。好詩都是詩人高貴感情的結晶。讀著這個名篇,我們最鮮明的感受是:詩人悲天憫人的博大胸懷,是如此緊密地與祖國的命運、時局的變化和人民的痛苦息息相連。他絕不低低切切地為了一己的愁苦而作草間蟲鳴似的嘆息,而是應合著時代悲憤的主旋律.在短短四十字的篇章中奏出了沉郁悲壯的哀時之歌。前人稱杜詩為“詩史”,是因為他“善陳時事”,頗多“敷陳時事如史”的敘事之作。如果我們把“詩史”的含義理解得寬泛一些,把考察問題的重點放在是否表現了時代矛盾與時代情緒上,那么《春望》這樣的抒情之作也是最杰出的“詩史”之篇。
詩作于肅宗至德二年(757)三月杜甫陷入長安城賊營之時。它的中心,可用頷聯的“感時”與“恨別”二語來概括。詩本以含蓄蘊藉為貴。可是此時杜甫投奔肅宗以赴國難之愿未償,反而身陷賊中,內心悲憤至極,滿腔心事透過春日意象噴薄而出。不過,由于感情內涵很豐富而句子又高度凝煉,加上并非一空依傍地歌哭而是融眼前之景入情,因而縱然開頭就說“國破”,后文又出現直指時事的字眼,但通篇仍具意余言外、耐人回味的詩意美。
全詩的抒寫層次,可分為前后兩個部分。前四句,寫春望之景,睹物傷懷。首聯二句,看似直陳,實則含有山河依舊而國事已非、草木茂密而人煙稀少的強烈暗示。頷聯二句是古今傳唱的傷時警句。這兩句均省去一個動詞,“花濺淚”與“鳥驚心”,意當 為“看花濺淚”與“聞鳥驚心”方為完整。春日花開鳥鳴,如在承平安樂之時,是該使人愉悅的,但眼下由于國破而家散,春花徒然增人傷感,春鳥更牽動離人之懷。這里高度概括而形象地寫出了詩人胸中憂國與思家兩股感情的回蕩與交織。“感時”承上“國破”,“恨別”啟下“家書”,更有章法意脈上的照應貫串之妙。關于這四句的豐富內涵,《苕溪漁隱叢話》前集引《迂叟詩話》云:“古人為詩,貴于意在言外,使人思而得之。故言之者無罪。聞之者足以戒也。近世詩人,惟杜子美最得詩人之體,如‘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山河在’,明無余物矣,‘草木深’,明無人矣,花鳥,平時可娛之物,見之而泣,聞之而恐,則時可知矣”。分析得頗有道理,可供參考。詩的后四句,寫春望之情,重點在遭亂思家和因傷時而焦急難耐兩點上。頸聯二句,雖重在思家,然絕不忘時事,再次把國事與家事緊緊聯在一起來詠嘆。“烽火”應上“國破”與“感時”,傷亂憂國之心一以貫之。“連三月”,是說戰火延續,平亂無日,眼看整個春天就在憂傷中過去了。“家書抵萬金”一句,尤為家喻戶曉的名句,它以夸張的比譬,控訴戰亂給人民帶來的家庭離散、親人音訊隔絕的悲劇。由于準確生動地傳達出戰亂環境里的人之常情,所以獲得千載讀者的共鳴。末聯自我描繪發白而短的愁苦之狀,形象地突出了詩人濃重的憂患意識.老杜之所以為老杜,就在于他處于國運危急之秋而無時不表露出哲人的憂患意識。
愛國古代詩歌短篇 愛國古代詩歌,人物篇四
在古代有很多愛國詩人,在他們筆下有很多愛國詩句,大家積累了哪一些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準備的有關古代愛國詩句,大家可以參考以下內容哦!
1.舒卷江山圖畫,應答龍魚悲嘯,不暇顧詩愁。__古詩選自:楊炎正《水調歌頭·登多景樓》
2.時危見臣節,世亂識忠良。__古詩選自:鮑照《代出自薊北門行》
3.臣子恨,何時滅!駕長車,踏破賀蘭山缺。__古詩選自:岳飛《滿江紅·寫懷》
4.好水好山看不足,馬蹄催趁月明歸。__古詩選自:岳飛《池州翠微亭》
5.北極朝廷終不改,西山寇盜莫相侵。__古詩選自:杜甫《登樓》
6.故國傷心,新亭淚眼,更灑瀟瀟雨。__古詩選自:王瀾《念奴嬌·避地溢江書于新亭》
7.余亦赴京國,何當獻凱還。__古詩選自:孟浩然《送陳七赴西軍》
8.咸言上國繁華,豈謂帝城羈旅。__古詩選自:子蘭《秋日思舊山》
9.世態便如翻覆雨,妾身元是分明月。__古詩選自:文天祥《滿江紅·和王夫人滿江紅韻以庶幾後山妾薄命之意》
10.軍歌應唱大刀環,誓滅胡奴出玉關。__古詩選自:徐錫麟《出塞》
11.澤國江山入戰圖,生民何計樂樵蘇。__古詩選自:曹松《己亥歲二首·僖宗廣明元年》
12.詩界千年靡靡風,兵魂銷盡國魂空。__古詩選自:梁啟超《讀陸放翁集》
13.投軀報明主,身死為國殤。__古詩選自:鮑照《代出自薊北門行》
14.天子臨軒賜侯印,將軍佩出明光宮。__古詩選自:王維《少年行四首》
15.如何亡國恨,盡在大江東!__古詩選自:屈大均《秣陵》
16.誰分去來鄉國事,凄然,曾是承平兩少年。__古詩選自:陳洵《南鄉子·己巳三月自郡城歸鄉過區菶吾西園話舊》
17.且憑天子怒,復倚將軍雄。__古詩選自:高適《塞下曲》
18.只有精忠能報國,更無樂土可為家。__古詩選自:董必武《元旦口占用柳亞子懷人韻》
19.平生端有活國計,百不一試薶九京。__古詩選自:黃庭堅《送范德孺知慶州》
20.縞素酬家國,戈船決死生!__古詩選自:夏完淳《即事·復楚情何極》
21.十年驅馳海色寒,孤臣于此望宸鑾。__古詩選自:戚繼光《望闕臺》
22.為問花何在,夜來風雨,葬楚宮傾國。__古詩選自:周邦彥《六丑·落花》
23.他鄉生白發,舊國見青山。__古詩選自:司空曙《賊平后送人北歸》
24.無限傷心夕照中,故國凄涼,剩粉余紅。__古詩選自:夏完淳《一剪梅·詠柳》
25.以國為國,以天下為天下。__古詩選自:劉向 編《六親五法》
26.中夜四五嘆,常為大國憂。__古詩選自:李白《經亂離后天恩流夜郎憶舊游書懷贈江夏韋太守良宰》
27.千年史冊恥無名,一片丹心報天子。__古詩選自:陸游《金錯刀行》
28.小來思報國,不是愛封侯。__古詩選自:岑參《送人赴安西》
29.祖國沉淪感不禁,閑來海外覓知音。__古詩選自:秋瑾《鷓鴣天·祖國沉淪感不禁》
30.金甌已缺總須補,為國犧牲敢惜身!__古詩選自:秋瑾《鷓鴣天·祖國沉淪感不禁》
31.夢繞邊城月,心飛故國樓。__古詩選自:李白《太原早秋》
32.漢家君臣歡宴終,高議云臺論戰功。__古詩選自:王維《少年行四首》
33.白馬金鞍從武皇,旌旗十萬宿長楊。__古詩選自:王昌齡《青樓曲二首》
34.放逐肯消亡國恨?歲時猶動楚人哀!__古詩選自:查慎行《三閭祠》
35.忘身辭鳳闕,報國取龍庭。__古詩選自:王維《送趙都督赴代州得青字》
36.漢家天子今神武,不肯和親歸去來。__古詩選自:王之渙《涼州詞二首》
37.誰料蘇卿老歸國,茂陵松柏雨蕭蕭。__古詩選自:李商隱《茂陵》
38.可憐報國無路,空白一分頭。__古詩選自:楊炎正《水調歌頭·登多景樓》
39.北極懷明主,南溟作逐臣。__古詩選自:宋之問《途中寒食題黃梅臨江驛寄崔融》
40.今日樓臺鼎鼐,明年帶礪山河。__古詩選自:辛棄疾《西江月·堂上謀臣尊俎》
41.予若洞庭葉,隨波送逐臣。__古詩選自:李白《送郄昂謫巴中》
42.奇謀報國,可憐無用,塵昏白羽。__古詩選自:朱敦儒《水龍吟·放船千里凌波去》
43.萬國奔騰,兩宮幽陷,此恨何時雪。__古詩選自:黃中輔《念奴嬌·炎精中否》
44.蜀魂飛繞百鳥臣,夜半一聲山竹裂。__古詩選自:林景熙《冬青花》
45.倚高寒、愁生故國,氣吞驕虜。__古詩選自:張元干《賀新郎·寄李伯紀丞相》
46.山甫歸應疾,留侯功復成。__古詩選自:張九齡《奉和圣制送尚書燕國公赴朔方》
47.若順吾皇意,即無臣子心。__古詩選自:棲蟾《送遷客》
48.扈蹕老臣身萬里,天寒來此聽江聲!__古詩選自:陸游《龍興寺吊少陵先生寓居》
49.素臣稱有道,守在於四夷。__古詩選自:田錫《塞上曲》
50.秋送新鴻哀破國,晝行饑虎齧空林。__古詩選自:鄭思肖《二礪》
愛國古代詩歌短篇 愛國古代詩歌,人物篇五
古代愛國故事
不要忘記愛國的先輩,從古至今,我國有許許多多的愛國人士。這篇《古代愛國故事》便來告訴您他們的故事。以下是由出國留學網小編精心整理了關于愛國故事的相關內容,希望您能喜歡。
古代愛國故事
【屈原以死報國】
屈原一生經歷了楚威王、楚懷王、頃襄王三個時期,而主要活動于楚懷王時期。這個時期正是中國即將實現大一統的前夕,“橫則秦帝,縱則楚王”。屈原出身貴族,又明于治亂,嫻于辭令,故而早年深受楚懷王的寵信,位為左徒、三閭大夫。屈原為實現楚國的統一大業,對內積極輔佐懷王變法圖強,對外堅決主張聯齊抗秦,使楚國一度出現了一個國富兵強、威震諸侯的局面。但是在內政外交上屈原與楚國腐朽貴族集團發生了尖銳的矛盾,由于上官大夫等人的嫉妒,屈原后來遭到群小的誣陷和楚懷王的疏遠。他被流放江南,輾轉流離于沅、湘二水之間。頃襄王二十一年(公元前278年),秦將白起攻破郢都,屈原悲憤難捱,遂自沉汨羅江,以身殉國。
【岳飛“精忠報國”】
岳飛應募參軍,因戰功累累不斷升職,宋高宗親手寫了“精忠岳飛”四個字,制成旗后賜給他。又召他到寢閣,對他說:“中興的大事,全部委托給你了。”金人攻打拱州、亳州,劉锜向朝廷告急,宋高宗命令岳飛火速增援,并在賜給岳飛的親筆信中說:“設施之事,一以委卿,朕不遙度。”岳飛于是調兵遣將,分路出戰,自己率領輕裝騎兵駐扎在郾城,兵鋒銳氣十足。但是,后來高宗和秦檜決定與金議和,向金稱臣納貢。就在岳飛積極準備渡過黃河收復失地的時候,高宗和秦檜卻連發12道金字牌班師詔,命令岳飛退兵。后岳飛被以“莫須有”的罪名毒死于臨安**亭,時年僅39歲。
【辛棄疾憂國憂民】
辛棄疾曾寫《美芹十論》獻給宋孝宗。論文前三篇詳細分析了北方人民對女真統治者的怨恨,以及女真統治集團內部的尖銳矛盾。后七篇就南宋方面應如何充實國力,積極準備,及時完成統一中國的事業等問題,提出了一些具體的規劃。但是當時宋金議和剛確定,朝廷沒有采納他的建議。
【蘇武牧羊】
公元前100年,漢武帝派蘇武出使匈奴。由于“虞常事件”,蘇武受牽連被扣押。匈奴單于采用各種手段,軟硬兼施威逼蘇武投降。然而蘇武在刀劍下昂首不動,在甜言蜜語中側耳不應。他對前來勸降的匈奴官吏說:“以死報國,是我早就下定了的決心,只要能對國家有所貢獻,即使是受刀劍,下油鍋,肝腦涂地,我也心甘情愿。”不管匈奴人如何折磨他,他都沒有低下那顆高貴的頭。匈奴首領單于最后無計可施,只好把他趕到荒無人煙的“北海”,與羊群為伴。19年后蘇武歸國時已是須發皆白的老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