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記憶力會隨著歲月的流逝而衰退,寫作可以彌補記憶的不足,將曾經的人生經歷和感悟記錄下來,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憶。相信許多人會覺得范文很難寫?以下是我為大家搜集的優質范文,僅供參考,一起來看看吧
唐李白《送友人》篇一
首聯的“青山橫北郭,白水繞東城”,交代出了告別的地點。詩人已經送友人來到了城外,然而兩人仍然并肩緩轡,不愿分離。只見遠處,青翠的山巒橫亙在外城的北面,波光粼粼的流水繞城東潺潺流過。這兩句中“青山”對“白水”,“北郭”對“東城”,首聯即寫成工麗的對偶句,別開生面;而且“青”、“白”相間,色彩明麗。“橫”字勾勒青山的靜姿,“繞”字描畫白水的動態,用詞準確而傳神。詩筆揮灑自如,描摹出一幅寥廓秀麗的圖景。未見“送別”二字,其筆端卻分明飽含著依依惜別之情。
詩人借孤蓬來比喻友人的漂泊生涯,說:此地一別,離人就要象那隨風飛舞的蓬草,飄到萬里之外去了。此聯從語意上看可視為流水對形式,即兩聯語義相承。但純從對的角度看不是工對,甚至可以說不“對”,它恰恰體現了李白“天然去雕飾”的詩風,也符合古人不以形式束縛內容的看法。此聯出句“此地一為別”語意陡轉,將上聯的詩情畫意扯破,有一股悲劇的感人力量。古人常以飛蓬、轉蓬、飄蓬喻飄泊生涯,因為二者都有屈從大自然、任它物調戲而不由自主的共同特征。所以,此句想到“逢”的形象時十分沉重,有不忍之情,非道一聲珍重可比。太白集王琦注云:“浮云一往而無定跡,故以比游子之意;落日銜山而不遽去,故以比故人之情。”這兩句詩表達了詩人對友人的深切關心,寫得流暢自然,感情真摯。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頸聯是說,浮云像游子一樣行蹤不定,夕陽徐徐下山,似乎有所留戀。
頸聯寫得十分工整,詩人巧妙的用“浮云”、“落日”作比,來表明心意。天空中一抹白云隨風飄浮,象征友人行蹤不定,任意東西;遠處一輪紅彤彤的夕陽徐徐而下,似乎不忍遽然離開大地,隱喻詩人對朋友依依惜別的心情。在這山明水秀、紅日西照的背景下送別,特別令人感到難舍難分。這里既有景,又有情,情景交融,扣人心弦。
中間兩聯切題,寫離別的深情。
“揮手自茲去,蕭蕭班馬鳴。”尾聯是說,揮揮手從此分離,友人騎的那匹將要載他遠行的馬蕭蕭長鳴,似乎不忍離去。
尾聯兩句,情意更切。送君千里,終須一別。“揮手”,是寫分離時的動作,那么內心的感覺又如何呢?詩人沒有直說,只寫了“蕭蕭班馬鳴”的動人場景。這一句出自《詩經·車攻》“蕭蕭馬鳴”。班馬,離群的馬。詩人和友人馬上揮手告別,頻頻致意。那兩匹馬仿佛懂得主人的心情,也不愿脫離同伴,臨別時禁不住蕭蕭長鳴,似有無限深情。馬猶如此,人何以堪!李白化用古典詩句,著一“班”字,便翻出新意,烘托出繾綣情義,可謂鬼斧神工。
《送友人》為李白的名篇之一。這首送別詩寫得新穎別致,不落俗套。詩中青翠的山嶺,清澈的流水,火紅的落日,潔白的浮云,相互映襯,色彩璀璨,寓情于景。班馬長鳴,形象新鮮活潑。自然美和人情美交織在一起,寫得有聲有色,氣韻生動。詩的節奏明快,感情真摯熱誠而又豁達樂觀,毫無纏綿悱惻的哀傷情調。這正是評家深為贊賞的李白送別詩的特色。
唐李白《送友人》篇二
青山橫北郭,白水繞東城。
唐·李白《送友人》
青翠的山峰多情,
橫斷在城關外城,
明澄的流水多情
環繞著城關內城。
《送友人》
[唐] 李白,
青山橫北郭,白水繞東城。
此地一為別,孤蓬萬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揮手自茲去,蕭蕭班馬鳴。
李白作別詩,頗喜以自然景狀為襯托,如《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孤帆遠影碧空盡,惟見長江天際流。”《金陵酒肆留別》: “請君試問東流水,別意與之誰短長。”此詩也不例外。這種寫法的好處,就在于它不僅把別離之情具體化,使人如置身其境,并且還通過意象的表現,構成了一種寄托的形象美。
這首《送友人》景色如畫。這是此詩給人的第一印象。郭外城邊,青山橫臥,白水似練,這是送別的地點,是整體視野中一個完全的畫面,純客觀地勾勒,表面上似乎并不見情感色彩。下面五、六兩句,浮云飄忽,落日一抹,就物象本身看,亦可說是送別時的環境,與一、二兩句相合。這是讀者可以從中獲得的最淺層次印象。
三、四兩句: “此地一為別,孤蓬萬里征。”這就替上述畫面點題,也即為其注入了感情色彩。“一別”而“萬里”,極大的反差,這是把極短促強烈的別情引向極深遠極悠長。與此相應的是七、八兩句: “揮手自茲去,蕭蕭斑馬鳴。”狀寫不忍長別、眷戀難舍之情。如果說最初的印象首先是送別的畫面,那么這幾句貫穿其間,抒寫別意,則是畫面內在的連接線,使其由直接的觀感進而深入到情緒的體驗了。唐人創作注重意象,而意象是作為內在感受與外在物象具有審美意義的結合,于詩中往往含有“興”的因素,具有寄托象征的意味。
此詩首兩句推出的青山、白水,作為送別的特定環境,其實即具有一定的象征色彩。如宋人王觀送別詞中也有“水是眼波橫,山似眉峰聚”(《卜算子》)之句。后面的“浮云”、“落日[]”,其托意就更深。這兩句原脫胎于古詩: “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顧返”(《古詩十九首》)、“思君如落日,無有暫還時”(陳后主《樂府》)。由此看,浮云落日不僅是當時的景象,其本身也是遠別相思的寄托物,何況它還有渲染氣氛烘托環境的作用。正是這種表現手法,使李白之別情,顯得明顯而又含蓄,具體卻又深遠無窮。
送別詩是真情實感的流露,但光有真情卻不一定能成為好詩。李白此詩之妙便在于把依依惜別之情與自然之景相結合,以景寓情,以景染情,化景為情,因而自然雋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