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結不僅僅是總結成績,更重要的是為了研究經驗,發現做好工作的規律,也可以找出工作失誤的教訓。這些經驗教訓是非常寶貴的,對工作有很好的借鑒與指導作用,在今后工作中可以改進提高,趨利避害,避免失誤。怎樣寫總結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總結應該怎么寫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個人今后的總結范文,歡迎閱讀分享,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物理教師的年度工作總結 物理教師年度工作總結 個人篇一
2、語言表述能力的欠缺,生活閱歷的狹窄是造成學生對物理現象蘊含的豐富的物理知識、物理研究的科學方法不能抓住要點分析的根本,因而學生也就很難找到物理規律的本質。
3、過份的依賴于計算器,是造成學生計算能力偏弱的`一個根本原因。
針對以上問題,我認為應該采取以下措施:
1、教學中,要盡一切辦法調動學生的注意力,給出特定的時間,讓學生從感知上認知知識點、公式等;在習題精講精練中教給學生正確的技巧和方法,一題多解的思路引導,促使學生思維的發散,因此注重多種方法的運用,培養學生的解題能力,讓學生學會學習。
2、課堂上注意課堂節奏,盡量讓中下游的學生跟上老師的步伐,在現象解釋和語言表述過程中,切忌不可替代學生,讓學生動起來,從課本中找出相關的,真正用好課本。
3.優生輔導勢在必行,查缺補漏不可忽視,在計算過程中,要督促學生擺脫對計算器的依賴,提高解題的效率。
物理教師的年度工作總結 物理教師年度工作總結 個人篇二
教學后記是教師課后對教學設計和實施情況進行及時回顧、反思的簡要文本記錄,其關注焦點是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中的“成與敗”、“得與失”、“利與弊”分析,因而它已日漸成為一種培養教師反思習慣行之有效的方式方法。
教學后記的主要特點是:并非前瞻的、預設的、全面的教學計劃,而是后顧的、生成的、精要的文本小結。從時間關系上看,教學后記通常是寫在“課后”而不是“課前”;從形成機制上看,教學后記不是教師只身書齋時預先對教學設計和學習狀況的“理想”設定,而是通過對教學現象的“現實”回顧與反思及時生成的小結性文本;從內容完整性上看,教學后記未必是對完整教學設計和整個教學過程的全面包容和涵蓋,而是對某個(種)教學步驟、教法技巧、教學靈感、突破創新、課堂反應甚至個別學生學習表現的“點滴”描述和反思。
美國學者波斯納認為:教師的成長=經驗+反思。教學反思是中小學教師實現專業成長的必由之路。著名的教育家葉瀾教授說:“一個老師寫一輩子教案不一定成為名師,如果一個老師寫三年反思有可能成為名師”。可見,要讓教學反思成為教師的一種習慣、常態和興趣,“寫”教學反思顯得多么重要!“傳統型”物理教師是知識的權威、教學的中心和話語的霸權,在教學中比較注意知識積累、經驗的應用和單向傳授,忽略了教學的生成、學生人格的尊重、學習潛能的開發和創新意識的培養。這顯然無法適應現代課程改革的發展要求!物理教師要實現由“知識型”、“經驗型”、“預設型”、“教學型”向“能力型”、“開發型”、“生成型”、“專家型”教師轉變,這就需要從自我做起,不斷反思自己日常的教學策略、教學行為和教學過程,尋找自我求成的突破口、著力點,為將來的專業發展打造一個強有力的“抓手”。教貴有疑,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如果能將最新的、最有效的、最富有生命力的反思結果以教學后記形式記錄下來,這將極大地方便物理教師隨時查詢、學習和借鑒,其重要價值窺見一斑。
教學反思的“切入點”不同,教學后記的內容也有所差異。目前,人們對教學后記內容的看法不一,仁智各見,但以下四個方面應當成為教學后記首選內容。
教學后記首先要有針對性地反思教學進程中的各個環節。對教學進程的針對性分析特指對有反思價值的某個(或少數幾個)教學環節的精心考量,而不是對所有教學階段“眉毛胡子一把抓”式的全程式記錄。教學后記重點分析收到較好效果和存在明顯不足的階段,其價值在于分析尋找成與敗的原因,不斷歸納出避免教學失敗的方法,總結出獲取教學成功規律。比如,在《杠桿的平衡條件》一節的教學過程中,我預先設想同學們應該可以輕易從手推車、蹺蹺板等實物中抽象出杠桿,但結果卻出人意料。課后,經過調查發現,原來是因為現在的學生更多地被繁重的學習任務所束縛,幾乎沒有閑暇時間去了解生活、體驗生活、放飛夢想所致。于是,我在教學后記中提醒自己,下次上這節課時,請同學們回家后以適當的方式對手推車、蹺蹺板、扁擔等一些事物作初步了解,為本課的順利教學事先作好鋪墊。
由于學生的成長環境、現有水平和認知特點存在著較大差異,對同一問題常會產生一些出人意料的新見解、新看法。如果將這些“未曾預約的精彩”及時記錄在案并加以認真分析,這不但是對教學經驗的豐富,更是對思考角度的轉換和思維習慣的完善。另外,當面對來自學生的新疑惑、新問題時,即便那時一下難以應對,都應真實記錄下來。因為學習中遇到的困惑,十有八九就是這節課的重點、難點。就算是學習中的錯誤也應“訴于筆端”,因為錯誤本身往往蘊含著更深層次的東西,錯誤其實也是一種美麗!例如,在講解《功》一節時,有學生認為“功為負,物體就后退”。持有該觀點的學生,主要是對功的物理意義理解不到位所造成的。在教學后記中,我認真總結了這一現象的解決辦法:功為負,表示力的方向與物體運動方向相反。
教學靈感在教學中的重要價值是毋庸質疑的,但由于它是在復雜思維處于高度興奮的。“激蕩”狀態時產生,所以具有隨機性、瞬時性和迸發性的特點,若不及時加以記錄,將會很快遺忘。比如,在靜摩擦力時,學生對靜摩擦力的方向難以理解。我順手拿起黑板擦,一手把它按在桌子上,另一只手沿水平方向拉,讓它保持一種運動趨勢(仍然靜止)。只見黑板擦上的“毛”向另一方向彎曲。這一下子將運動趨勢和靜摩擦力的方向直觀形象地展現面前,讓學生對“靜摩擦力”有了更為深刻而準確的認識。這種教學靈感稍縱即逝,因此要及時記入教學后記,更好地為以后的教學服務。
無論是教學觀念的一次更新,還是教材使用的一次突破、教學手段的一次嘗試、討論方式的一次遽變、學習檢測方法的一次創新,這些都可成為教學后記的珍稀資源。比如自己有時也抱怨教材知識點多、涉及面廣、理論性強,實在不好教。但細細想來,教學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教”。例如在教授《牛頓第一定律》時,為了讓學生體驗到宇宙間有“不受力”的物體,我精心設計教學導入。一開始我就直接提出一個懸念:能否讓拋出的物體不落地?同學思維活躍,大膽發言:如果向上拋出去的物體,速度越大,上升的高度越高,當速度大到一定的程度,物體飛到太空以外,就回不來了。顯然,通過這樣別開生面的教學導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引導學生發散思維,在相互討論中使問題更加清晰化、明朗化,最終讓大家獲得正確 的認識。
教學反思是教學后記的“生命律動”,雖簡約卻不簡單。教學后記實現了現實中的“我”和思想中的“我”的親密而精彩對話。通過教學后記讓教師欣享教學中的“點滴”精彩,這將在提高教學水平、豐富教學經驗和促進專業成長方面發揮獨特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