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是身處學校還是步入社會,大家都嘗試過寫作吧,借助寫作也可以提高我們的語言組織能力。范文怎么寫才能發揮它最大的作用呢?下面我給大家整理了一些優秀范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吧。
《唯一的聽眾》教學反思與評價 唯一的聽眾教學反思教學反思篇一
教學中我緊緊圍繞老教授的言行及神態來展開教學,引導學生感受老教授愛護、鼓勵年輕人成才的美德。在教學中力求體現以讀為本,以讀代講,以讀激思,以讀促悟;讓學生在讀中感悟體驗,在讀中培養語感、學習語言,在讀中受到情感熏陶。反思本課教學,個人認為有以下幾點比較成功:
一、對比導入
二、盡力使學生在朗讀中提煉內涵:
默讀、自由讀、指名讀、齊讀、引讀、男女同學分角色讀、師生對比讀,這七種朗讀形式交替使用,力求豐富多樣,與教學需求密切聯系。思考劃批時用默讀;自由讀易于打開思路;齊讀增強氣勢;男女同學分角色,適時追問促進理解。本課默讀時學生能安靜畫批;指名讀前學生帶著體會可以自由自在地朗讀;最后的部分,全班齊讀,把氣氛推向了高潮;特別是老師的引讀把學生帶入老教授的心靈。
三、補白訓練恰到好處
不足之處:
1、理解老人平靜的眼神所包含的不同含義,是課文的難點。學生在這里糾結了很久。如果在教學中先理解老人的語言,為理解“平靜”做好充分的鋪墊,我想學生就會比較順利的理解“平靜”了。課堂的節奏也就會把握得更準。
2、整節課老師講多了,給學生的時間和空間不是很多。
《唯一的聽眾》教學反思與評價 唯一的聽眾教學反思教學反思篇二
這篇課文寫了“我”——一個琴藝糟糕、喪失自信的年輕人成長為一名成功的小提琴手的歷程。而創造這奇跡的幕后高手是一位耳“聾”的老人,她的真實身份是音樂學院的教授,樂團的首席小提琴手,她以一個美麗的謊言,在不知不覺中給予了作者真誠無私地幫助。課文情節很有戲劇性,極具感染力,很多孩子都很感興趣。
本課的重點是對老夫人的語言的體會理解上,所以老夫人的教育技巧是本課的亮點,應讓學生好好體會。
我是這樣來設計思路的:
1、提供學生自主學習的環境。誦讀是學習語文的重要方式,臨近畢業的學生已經有六年的閱讀經驗了,足以掌握寫人文章的方法了。因此,我在檢查完學生的朗讀以后,就讓他們用筆批注著老教授的語言、神態、動作,“我”的心理描寫,并或多或少地在旁邊寫下自己的感受。巡視的過程中,發現了很多學生精彩的批注,并及時表揚,對其他學生起到了引領的作用。
2、在反復誦讀中體會感情:
本課我主要運用默讀、自由讀、指名讀、齊讀、這幾種朗讀形式的交替,力求豐富多樣,與教學需求密切聯系。思考劃批時用默讀;自由讀易于打開思路;齊讀增強氣勢。本課默讀時學生能安靜畫批;指名讀前學生帶著體會可以自由自在地朗讀;最后的部分,全班齊讀,把氣氛推向了高潮;這種表達形式的多樣性,既給了語文閱讀宣泄情感的空間,又給了學生升華課文內涵的境地。
反思本課閱讀教學,除了以上思考外,我認為學生的發言面較窄,有一部分學生充當了聽眾的“角色”,導致課堂氣氛不理想,略顯沉悶;以后我將深鉆教材,提高設計水平,找準學生起點,提高教學藝術,使閱讀教學不斷進步。
《唯一的聽眾》教學反思與評價 唯一的聽眾教學反思教學反思篇三
目前,課堂教學中學生提出問題的情況很令人擔憂,特別是農村小學。年齡小的學生提問還算活躍,但隨著年齡的增加,學生主動提問題的人數和次數逐年下降。這學期,我接手了六年級一個班的語文教學。學生沒有問題意識,課堂上完全是被動學習,他們只滿足于聽懂教師的講課,把自己當作知識的接收機。也有的學生存在心理障礙,就是有了問題,也不愿向老師提出。孩子們基礎差,更令人擔憂的是缺乏主動學習的意愿。我想,孩子們的語文基礎,我不可能在短短的一年扭轉,但事關一生的學習習慣與方法,尤其是主動學習的問題意識,我不能坐以待斃。
日前,筆者就和學生們在《唯一的聽眾》一文中經歷了一節“問題”課。《唯一的聽眾》是一篇感人肺腑的課文,文章留下了許多耐人深思疑點。
課一開始,我就出示課文第8自然段,讓學生放聲朗讀。“很快我就發覺自己變了。我又開始在家里練琴了。從我緊閉門窗的房間里,常常傳出基本練習曲的樂聲。我站得很直,兩臂累得又酸又痛,汗水濕透了襯衣。以前我是坐在木椅上練琴的。同時,每天清晨,我要面對一位耳聾的老人盡心盡力地演奏;而我唯一的聽眾總是早早地坐在木椅上等我。有一次,她說我的琴聲能給她帶來快樂和幸福。我也常常忘記她是聾子,只看見老人微笑著靠在木椅上,手指悄悄打著節奏。她慈祥的眼神平靜地望著我,像深深的潭水……”
學生朗讀完畢,我就出示課文插圖,提示學生“這一段描寫中,有一處顯然與插圖不符”,并激勵學生“誰發現了,誰就是火眼金睛的孫悟空”。學生怒目橫眉,一幅不把問題揪出來不罷休的架勢。不一會兒,一只手舉起來又迅速放下。“沒關系,說錯了也表揚,有了你的錯誤,才會帶來大家的正確。”我像抓住了一根救命草,哪敢放掉這“星星之火”?接連兩三個學生都回答錯了,圈子逐漸縮小。終于,第五個學生發現了“新大陸”——課文中寫老人手指悄悄打著節奏,而插圖上老人家卻雙手交叉放在胸前。教室里響起了雷鳴般的掌聲。
這是個美麗的開端。我再次向學生發起挑戰:“就是這句話中,還有諸多疑點,你只管提問,老師負責解答。”
生1:老人為什么要打著節奏?
師:老人是在檢查小伙子拉小提琴是否有節奏。
生2:那又為什么要悄悄地打節奏呢?
師:她為了不暴露自己的真實身份。
生3:為什么明知老人耳聾了,“我”還要盡心盡力地演奏?
生4:“我”明知老人耳聾了,卻常常忘記她是個聾子?
……
美麗與精彩繼續著,我有些應接不暇,招架不住了。我靈機一動,想了個點子。
師:同學們,胡老師創作了一句名言,想不想知道?
生:(齊聲高呼)想。
師: 提出一個問題比解決一百個問題更難,更有價值。——胡座平
師:我把這句名言送給你們,你們敢接受嗎?
生:(齊聲高呼)敢。
生:敢提問嗎?
生:(齊聲高呼)敢。
師:課文還有諸多疑點,你只管提問,不需要你解答。
生拿起筆,或小聲朗讀,或默讀,或圈,或劃……五分鐘過去了,學生陸續舉手,我讓他們把自己發現的問題寫到黑板上。接著,我引導孩子們把這些問題講清楚,問明白。最后,形成了大家智慧的結晶——
1、為什么妹妹知道老人的身份,而我卻不知道?
2、為什么老人會幫助“我”,鼓勵“我”?
3、第七自然段最后一句講:“洋溢著從未有過的感覺。”究竟是什么感覺?為什么會有這種感覺?
4、為什么明知老人耳聾了,“我”還要盡心盡力地演奏?
5、老人為什么說“我”的琴聲給她帶來了快樂和幸福?
6、為什么老人說“我的心已經感受到了?”
7、“我”為什么要一直珍藏著這個秘密?
10、老人是一位音樂教授,她明明知道小伙子拉得十分難聽,為什么還謊稱“真不錯”?
11、最后一段的省略號代表什么?
12、為什么一聽到“聾子”,妹妹就“驚叫起來”?
“為什么妹妹知道老人的身份,而我卻不知道?” “為什么一聽到‘聾子’,妹妹就‘驚叫起來’?”這些問題看似幼稚,卻充分體現了孩子們的好奇心和發散性思維;“最后一段的省略號代表什么?”這是從課文中的標點符號入手質疑; “洋溢著從未有過的感覺,究竟是什么感覺?為什么會有這種感覺?”這是從重要詞句入手生疑; “為什么老人會幫助‘我’,鼓勵‘我’?”這是從課文的主旨發問,直搗課文的中心; “老人是一位音樂教授,她明明知道小伙子拉得十分難聽,為什么還謊稱‘真不錯’?”這是比較淺顯易懂的問題; “老人為什么說‘我’的琴聲給她帶來了快樂和幸福?”“為什么老人說‘我的心已經感受到了’?”這幾個問題很有深度、耐人尋味。
師:我知道同學們心中還隱藏著很多不解之謎,胡老師也沒辦法一一解決,就讓它們藏著吧!藏的問題越多,就越有解決問題的動力,也就越有財富。你們說,對嗎?
生:(齊聲高呼)對。
這節“問題”課很快就下課了。雖然沒有解決問題后的欣喜若狂,但我看到了孩子們臉上洋溢著豐收的喜悅。古人云,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我相信,思維活動所形成的動力是長效的、穩定的。教師應重點針對學生在形成問題意識過程中的“不敢”和“不會”展開行之有效的教學活動,使學生不僅敢問,而且想問、樂問和善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