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人都曾試圖在平淡的學習、工作和生活中寫一篇文章。寫作是培養人的觀察、聯想、想象、思維和記憶的重要手段。大家想知道怎么樣才能寫一篇比較優質的范文嗎?接下來小編就給大家介紹一下優秀的范文該怎么寫,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吧。
藏戲教學反思字 藏戲教學反思反思 篇一
在根據連接語的提示分好段落后,接下來的教學就如老牛拉破車,怎么拉都拉不動。沒轍,只得花費唇舌自己來講:
藏戲的形成過程大部分是我講的,形成之所以被稱為傳奇則是我講一半后一半讓學生來填。
藏戲的特色部分,則由我提示學生,讓他們先看第一至三自然段,看看文章前面部分寫了它的什么特點,接著在第三部分找對應的內容,然后看看文章還寫了藏戲的什么特點。
至于《藏戲》和《北京的春節》在寫作特色上的比較,變成了我出示相關的內容,讀給學生聽了。
就是這樣,我還是用了兩節課才把這篇文章教完。
我個人覺得,還是這篇文章太抽象了,要求學生理解難度太大。教學時,如果我把形成過程概括一下,用填空的形式讓學生填,降低難度,學生學習起來應該會好一些。至于為什么說這個故事是傳奇,其實只要教師小結時點一下就可以了。我要求學生說出它為什么是傳奇,難度太大了。對于《藏戲》和《北京的春節》在寫作特色上的比較方面,我對自己的處理還是比較滿意的,因為我還是認為:比較寫作特色實在太難了。今天先學了《北京的春節》,這主要是因為課后第三題要求“說說你是怎樣過春節的。感興趣的,可以簡單寫一寫。”凡是“可以寫一寫”,老師們自然會要求學生寫一寫,而要寫的話,還是趁熱打鐵吧!
在討論文章的寫作特色時,我首先引導孩子體會老舍清淺俗白的語言風格;再讓孩子們自由讀、體會;接著安排了小組討論;最后是集體交流,孩子們談到了:
1、按時間順序寫了開始——準備——高潮——結束,
2、有詳有略,
3、抓住人物的不同特點來寫。
雖然整個學習過程孩子們有些吃力,但經過努力,最終達成了目標。
藏戲教學反思字 藏戲教學反思反思 篇二
《藏戲》是小學語文新課標12冊第二單元的一篇略讀課文。這篇課文按說明事物的不同方面為序,以總—分—總的關系結構文章。先用三個反問句介紹藏戲主要特點:“戴著面具演出”“演出時沒有舞臺”“一部戲能夠演出三五天”。接下來詳細寫開山鼻祖唐東杰布開創藏戲的傳奇故事。然后簡略地說明藏戲的特色。最后用一句話總結全文,點明藏戲這一民族戲劇藝術靠師傳身授傳承和發展。
讀完課文,讓我感受最深的就是藏戲藝人。他們的演出是純粹的,沒有舞臺,沒有燈光,有的只是觀眾,只是悠哉游哉的一份隨意!難怪,藏戲能夠一代一代流傳下來,靠的就是藏戲藝人的那種精神,娛樂觀眾的無私精神!他們不計名利,日復一日年復一年表演著!
本課除了有了人名,地名生僻詞以外,文章通俗易懂。于是我設計了本課的教學目標:
1、能饒有興趣地流利朗讀課文。
2、了解藏戲的構成及其特色。
3.學習作者生動形象的描述和準確地說明方法。
4、積累語言。
教學過程我也設計得十分簡單:
1、朗讀課文,勾畫出難讀的字詞,多讀幾遍;勾畫出不理解的詞語或者句子,多讀幾遍,嘗試著理解。
2、默讀課文,找出文中介紹藏戲構成的自然段,然后用自己的話講述這個故事。
3、藏戲有哪幾個特點,你從哪里明白的?反復朗讀具體描述藏戲特點的自然段,讀出你的感情!你想對藏戲藝人們說些什么?請寫下來。
4、比較本文和《北京的春節》在寫法上有什么不同。
總之,本文在資料、寫作順序和表達方式上都有其獨特之處。如何把本課的知識點不露痕跡地融合在教學過程中,是我們教者要認真思考的。
藏字本身在字型和字音上都有可挖掘之地,藏字里面的“臣”的筆順是學生容易忽略的,所以我在板書課題的時候個性強調學生注意,同時要求學生學習這個多音字,組詞。再寫“戲”組成課題,讓學生匯報相關資料。這個導入在教學伊始就緊緊抓住了學生的注意力,調動全身感官跟隨本課的節奏開始學習。
整體把握進行教學。首先讓學生認真讀課文前的閱讀提示,按照閱讀要求進行自主閱讀。在自主閱讀的基礎上再引導學生讀熟課文,在整體把握資料的前提下,弄清文章是從哪幾個方面介紹藏戲的,并用自己的話說說藏戲是怎樣構成的,它有什么特色。在教學中,我留給學生充足的讀、思、議的空間,促進學生與文本以及學生之間的對話。引導學生選自己喜歡的句段畫畫批批,交流收獲體會,積累語言。我在此過程中穿針引線,釋疑解惑,激勵點撥,歸納提煉,把培養學生的語文素養落到實處,提高學生的欣賞和評價潛力。
學生自學過程中,邊讀書邊思考問題。這兩個問題并不難,六年級學生閱讀潛力已經很強,大部分學生在讀書過程中完全能把握主要資料。可在組織學生匯報的過程中,由于我的問題,卻使學生的匯報有些亂。如學生在回答藏戲特色的時候講了藏戲的隨心所欲,本來我就應繼續讓學生在此特色上繼續補充,可不明白為什么卻把學生引導到了開頭三句概括性的句子中,就這樣藏戲視頻的播放時機就被錯過了。
本課重點是文章的表達方法,其一是文章的寫作順序。為了把這個知識點講解清楚,我在板書上用了一點心思,那就是把“構成”和“特色”用黃顏色的粉筆寫成。當學生對藏戲的構成和特色了解之后,依照板書老師說:“像課文這樣圍繞藏戲從藏戲的構成和特色兩方面安排材料,進行說明是一種什么寫作順序?”當時課堂上一片安靜。是啊關于此種寫作順序,學生是比較陌生的。他們對事情發展順序和時間順序、地點轉換順序更為熟悉一些。此刻的安靜是在預料之中的。我靜靜地等待,并提醒學生其它寫作順序,有學生想起來了,他講出了事物幾個方面的寫作順序,然后我進行板書。其實課堂上需要有這樣的靜。然后我強調本課中一個事物是指“藏戲”,幾個方面是指“構成和特色。”立刻問圍繞一個事物透過幾方面來進行寫作的順序是什么順序?(事物的幾個方面)由此來加深學生的印象。這個問題到此并沒有結束,我立刻追問:“以前我們學過的哪篇課文是按照這個順序寫作的?”《鯨》《新型玻璃》等。關于此種寫作順序,我想學生肯定熟記在心了。
本文中開篇的三個反問句既表達了作者強烈的情感,又引出下文,如何讓學生透過這三個句子體會出作者在語言表達上的效果呢?朗讀是必不可少的,讓學生讀出反問的語氣,指名讀,齊讀,我范讀相結合,再讀出自豪之情。然后讓學生將這三個反問句變成陳述句,將兩種句式進行比較,體會反問的妙處——表達的情感更強烈。這三個句子除了具有以上優勢外,它還具有引領全文的作用,好的開頭讓人過目不忘。
教學中探究本文與《北京的春節》在表達上的異同。讓學生以小組合作學習的方式進行探究,讓學生在互動中促進交流,在交流中學會合作,在合作中引起爭辯,在爭辯中激活思維。在此過程中作為老師的我既蹲下去與學生平等對話,又站起來作引領;既要珍視學生個人的獨特感受,又要關注文本的價值取向,從而到達培養學生語文潛力的目的。
教學完此文,發現自己的教學功底依然很薄弱,我對知識拓展的還不夠,應借此向學生多介紹一些我國不同地方的戲種、特點,從中感悟祖國文化的燦爛和魅力,還有質疑的問題不夠深刻,學生的參與面不夠廣,評價不夠及時等,我將在以后的課堂中逐步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