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的學習、工作、生活中,肯定對各類范文都很熟悉吧。相信許多人會覺得范文很難寫?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優質范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幼兒園集體備課制度 集體備課制度的五有篇一
1、實效性原則:研究教學理念的把握、教材的理解、重點與難點的突破、教學方法的選擇、課程資源的開發和利用等實際問題;
2、全體性原則:人人參與,真誠合作,資源共享;
3、研討性原則:圍繞主題,深入研究,積極討論;
4、經常性原則:每兩周至少活動一次,并根據實際需要進行日常性研討,將定時、定地點、定人員、定內容的專題式研討與日常性交流研討結合起來。
5、互補性原則:取長補短,集個人智慧于一體,把集體智慧化為個人的教學行為。
1、個人自備。同一備課組內的教師都要在集體備課前,認真鉆研《課程標準》、教材,根據教學內容,反思教學實踐,發現教學問題,提出改進意見,并且寫出教學簡案,為討論交流做好準備。教研組長至少提前一周將任務布置給組內教師。
2、集體研討。由教研組長組織,重點將組內教師發現的問題進行匯集、歸類、篩選,確定本次備課研討的中心問題,依托教師群體智慧研討解決問題的方案,并且交流各自的教學簡案,講解設計意圖,達成共識。
3、完成教學預案。在集體研討達成共識的基礎上,各任課教師既要吸收別人設計的長處,又要根據班級水平、學生差異、自身風格完成教學預案,做到共性和個性相結合。
4、教后反思。施教后對教學預案進行反思,總結得失,并且養成寫教學后記(或教學反思)的習慣。教學后記(或教學反思)要有針對性,做到言之有物。備課組(或教研組)安排時間交流教學反思,對教學中出現的問題開展進一步的討論,尋找解決辦法,為進一步提高集體備課的質量和課堂教學水平打下基礎。
1、定時間、定地點、定內容開展每次活動。
嚴格執行集體備課制度,按照固定的進間、地點進行活動,教研組長做好考勤記錄。以學科為單位進行集體備課。
2、強化集體備課的研究性。
各教研組要充分發揮研究功能,加強對教學設計實施的研究,不斷拓寬教研組的研究領域,拓展研究方式,使備課與教研融為一體,在備課中滲透教研,通過教研來促進備課,使每一次備課活動都成為教師進行教學研究的重要活動,提升教師的教學、科研水平。
3、突出教案設計的實用性。
教案作為備課結果的呈現方式之一,原則上沒有形式的規定,但必要的內容不可少,如具體、明確的教學目標,教學流程、教學方法等,要重在實用,對新教師和骨干教師應提出教案設計不同的要求。教案中可以改、涂、勾、畫,鼓勵教師個性化備課,提倡在教案中(展)體現教師個人的教學風格、教學思想、教學特色。
4、激發教師參與的積極性。
教師參與的積極性是保證集體備課取得效果的先決條件,是組織好集體備課的重要保障。要營造好學習氛圍,鼓勵教師把學習滲透在工作中,融合在備課的過程中,在備課中提升自己的專業素養,增加自己的文化底蘊。
1、把集體備課的實效性放在備課檢評的首位,把“書寫教案”與“備課”區別開來。檢查教師的備課,重在檢查教師在課前是否進行了充分的知識準備、方法準備、教具準備、學情準備等,不能僅以教案書寫的工整程度、字數的多少、項目的齊全與否等作為評價的標準。
2、加強對備課的過程管理。學校教導處分月組織各教研組長對老師們的備課筆記(包括集體備課材料)進行檢查,檢查過程中及時記錄各條建議,幫助教師修改完善,不斷提高備課水平。
3、對教師備課的檢查還要與平常的聽課相結合,以不斷了解和檢查教師備課的質量與效果,有針對性的指導教師備好課和上好課。
1、每位教師必須提前至少一周備好教案,其他老師應結合自身教學和學生特點進行熟悉思考,并作適當修改調整,使之適合于自已的教學風格和本班學生的學習水平;
2、教案撰寫應結合學生、教師、教材等因素,合理確定教學目標和重、難點,靈活選擇教學用具和教學方法,清晰展現教學過程;對可能出現的情況盡量作一些預設;
3、教學后記字數不作規定,應盡量務實;
4、設計教案時應對板書設計進行一定規劃;
5、在課時教案中體現課堂作業的安排布置。
6、堅決杜絕照抄教案和不作思考的“拿來主義”;
7、教案書寫字跡工整。
幼兒園集體備課制度 集體備課制度的五有篇二
學習貫徹市教委有關中小學教學工作的6個教學文件精神,進一步推進“課堂教學改進計劃”的實施,以開展上海信息化應用實踐學校為契機,以校本教研為抓手,積極開展“英語課堂教學的有效性”的探索與研究,加強小學英語課程建設學習,提升英語教學質量,提高英語教師的教學能力。
探索小學階段各年級閱讀的具體要求,形成學校范圍內的一定的閱讀資源,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聚焦學校教研關鍵問題,形成校本研修文化,做好典型案例整理、推廣與介紹。
(一)、加強教研組建設
1、繼續開展“骨干展示課”教學研究實踐活動,充分發揮骨干教師的傳、幫、帶作用,使更多的骨干教師迅速成長。本學期,共組織3堂骨干教師展示課,分別為:第6周趙震英老師、第10周姚燕老師、第14周陳虹老師。
2、加強信息技術與課程教學的有機整合。
以“應用、引領、發展”為指導思想,注重信息技術與課程教學整合的效率,資源應用合理得當,技術運用適時適度,設備操作規范熟練,切合學生學習需要。
3、探索有效的備課模式,增強備課的實效性。
探索有效的備課模式,增強備課的實效性。試行“單元主備”制度,抓好備課的“123”攻關工程。“1”:備課時重建一種新的教學理念,“優效教學、高效課堂”。“2”:備課抓住目標和作業兩個突破口。“3”:三個整合,教學預設與課堂()生成整合,優質教學資源與課堂教學整合,信息技術與課堂教學的整合。
積極參加十七周學校舉行的教師片斷備課能力基本功評比活動。
(二)深入開展課堂教學研究,提高教學實效
1、加強合作學習,求真務實,努力提高教學水平
(1)、提高備課質量。要求充分體現集體探討教材的成效,以學生為本,尋找切入口,用科學的方法教會學生如何學習英語。
(2)、合理設計作業。教師布置作業要針對性強,提倡自編練習題,切實減輕學生過重的課業負擔,提高教學實效。
(3)、創新“周三聽課日”活動,開展“同課異構”研究。
將“同課異構”教學研究作為本學期教研組重要活動形式,開展相關磨人磨課的教學研究活動。在教研組范圍內,分步開展“同課異構”研究。先是組內相關研究并積累材料,而后變“聽課日”為“聽課周”活動。將十五周作為“聽課周”,將組內優質課展現給大家。
2、加強對教學質量的監控與分析。
(1)、發揮英語質量監控小組功能,繼續做好英語學科的質量監控工作。做好每月一次的質量監控和分析工作,分析力爭做到數據化、層次化、內容化,力爭各年級在原有基礎上穩步提高。特別是要注重同年級差距的縮小、合格率的提高。
(2)認真參加四、五年級期終教學質量抽測和分析工作。
3、開展豐富多彩的競賽活動。
開展一些有益的課外活動、競賽活動,提高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從而進一步提高教學效能。本學期在三——五年級中開展英語競賽:舉行三年級學生的自編英語兒歌競賽;四年級學生的英語閱讀知識競賽、五年級學生的英語聽力競賽活動。
(三)、深化“課改計劃”,強化“校本研修”
繼續以《課堂教學改進計劃和實施記載》為載體,圍繞學校改進主題——科學靈活有效處理教材,制定切實的課堂教學目標。積極撰寫教學案例,積累教學經驗,切磋教學問題,提高課堂教學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