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讀后感絕不是對原文的抄錄或簡單地復述,不能脫離原文任意發揮,應以寫“體會”為主。可是讀后感怎么寫才合適呢?下面我給大家整理了一些優秀的讀后感范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吧。
《哦,香雪》讀后感字篇一
教學目標
1.從語言描寫和心理描寫角度欣賞人物,理解景物描寫對刻畫人物的作用。
2.理解小說折射出的時代信息。
教學重點:
從語言描寫和心理描寫角度欣賞人物,理解景物描寫對刻畫人物的作用。
教學難點:理解景物描寫對刻畫人物的作用。教學方法:指導閱讀法、討論法 教學時數:三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語設計
對于居住在深山里的人們來說,也許他們從小就有一個疑問:山外是什么?也許祖祖輩輩有著同樣的回答,山外還是山。然而幸運地是小山村臺兒溝人們的生活因為一列火車而發生了變化,從那以后,他們知道了山外還有更廣闊的天地。今天著名作家鐵凝將為我們展現這一劃時代的變化。請同學們打開課本,我們一起來學習鐵凝的抒情小說《哦,香雪》。
二、作者及背景簡介
這篇小說是發表于《青年文學》1982年第五期,并獲得1982年全國最佳短篇小說獎。作者鐵凝,1957生于北京,1975于保定高中畢業后到河北博野農村插隊,同年《會飛的鐮刀》被收入北京出版社出版的兒童文學集,后被認定是其小說處女作
1979在保定地區《花山》編輯部任小說編輯1982發表短篇小說《哦,香雪》,之后名聲鵲起
1984短篇小說《六月的話題》發表,并被改編為電視短劇。
1985年,根據其中篇小說《沒有鈕扣的紅襯衫》改編的電影《紅衣少女》獲該中國電影“金雞獎”“百花獎”最佳故事片獎。
1984年調入河北省文聯任專業作家,先后任河北省文聯副主席、中國作協副主席、中央候補委員。代表作有《大浴女》、《永遠有多遠》、《第十二夜》等
《哦,香雪》寫的是一列火車經過小山村臺兒溝時,帶給以香雪為代表的一群山村少女的種種沖擊,以此折射出受現代文明沖擊的農村蹣跚前進的身影。小說借臺兒溝的一角,寫出了改革開放后中國農村從歷史的陰影下走出,擺脫封閉、愚昧和落后,走向開放、文明與進步的痛苦與喜悅,構思巧妙,表述獨特,語言精美。在小說中,作家以女性特有的細膩、敏感突現了作品的抒情風格。今天就讓我們一起來欣賞這篇美麗的小說和一群美麗的姑娘。
三、字詞積累 讀準字音
皺褶(zhě)
嘟囔(dū nang)吮吸(shǔn)捂(wǔ)瞥(piē)
慫恿(sǒng yǒng)嬌嗔(chēn)輾軋(niǎn yà)搡(sǎng)窸窸窣窣(xī sū)隧(suì)道 積累詞語
刻意:用盡心思。
惆悵:傷感,失意。
悸動:因為害怕而心跳得厲害。
慫恿:鼓動別人去做某事。(通常是不好的事)
蠕動:像蚯蚓爬行那樣動。
荊棘:泛指山野叢生的帶刺的小灌木。撼天動地:形容聲音響亮或聲勢浩大。
斟酌:考慮事情文字等是否可行或是否適當。
四、把握小說三要素
1、本文發生的地點和時代背景是什么? 臺兒溝開通火車后
2、本文的主要人物是誰? 香雪、鳳嬌、“北京話”
3、這是一個火車進站一分鐘發生的故事。快速瀏覽小說,請用最簡短的語言講述這個故事。
火車在臺兒溝停留一分鐘,農村少女香雪用一籃子雞蛋向火車上一位女大學生換來一只渴望已久的鉛筆盒,并由此獨行30里夜路。
五、感知課文,討論把握幾個問題
(一)小說主要通過哪幾個故事情節表現的呢? 1.姑娘們對“北京話”的議論。2.姑娘們與旅客做生意。3.香雪渴望有一個鉛筆盒。
4.香雪夜走三十里路得到心愛的鉛筆盒。
(二)火車開進深山以前,臺兒溝是個什么樣子?
臺兒溝人歷來是吃過晚飯就鉆被窩,仿佛是在同一時刻聽到了大山無聲的命令。臺兒溝那一小片石頭房子也在同一時刻忽然完全靜止了,靜得那樣深沉、真切,好象在默默地向大山訴說著自己的虔誠。這里的人們質樸純潔,一天只吃兩頓飯,生活貧窮落后,被大山擋著,封閉保守,就像世外桃源一樣,與世隔絕,不知道外邊的世界是個什么樣?
(三)火車開進深山以后,臺兒溝發生了怎樣的變化?
明確:臺兒溝以往的寧靜被攪亂了,這群姑娘都因為火車的經過而攪亂了年輕的心。“姑娘們剛把晚飯端上桌就慌了神,心不在焉地胡亂吃幾口,扔下碗就開始梳妝打扮??按照自己的心思,刻意斟酌了服飾和容貌??就朝村口火車經過的地方跑,香雪總是第一個出門,隔壁的鳳嬌第二個就跟了出來。”去迎接那列只停一分鐘的火車的到來。
(四)“大山”、“火車”并不僅僅是實物,請同學們根據它們的特點思考一下它們象征了什么?
明確:“大山”象征著封閉、傳統;“火車”象征著開放、現代。
六、布置作業
第二課時
一、回顧上節課內容
二、賞析人物形象
(一)整體感知人物想象
1、火車經過臺兒溝,最初的時候,姑娘們在火車停站的時候做些什么事情?后來姑娘們增加了什么新內容? 最初:討論乘客、討論“北京話” 后來:和乘客做買賣,換些小東西。
2、香雪與其他姑娘們的表現有什么異同?
不同點:鳳嬌,忙著看頭飾、手表,和“北京話”做買賣。她注意到的不是婦女頭上的金圈子,就是比指甲油蓋還小的手表。總是用雞蛋、紅棗等土產換回自己喜愛的發卡、紗巾、甚至花色繁多的尼龍絲襪。
香雪更注重的是車廂里的學生書包、鉛筆盒之類的文化用品。渴望用一籃子雞蛋換一個班上其他同學都有的自動鉛筆盒,打聽北京的大學、配樂詩朗誦、鉛筆盒,渴望交換鉛筆盒。
相同點:香雪與其他姑娘們一樣,表現了她們對山外世界的關注,對美的十分熱烈地向往和追求。
3、香雪為什么會有這種與其他女孩子不同的表現呢?
直接原因:因為香雪是臺兒溝唯一的初中生,她的同學有帶磁鐵的塑料泡沫鉛筆盒,而她只有一只“小木盒”,她們常常取笑她。因此香雪非常地希望能擁有和她一樣的鉛筆盒。所以當她看到火車上的學生有這樣的鉛筆盒時她就更加注意了。
根本原因:文化知識和追求使她與別人的需求不一樣,也正是這樣,她比別人的追求更高,比別人更勇敢,更突出。原本膽小的她才能第一個登上火車,第一個走出這個山村,第一個在山外的世界有了認識的姑娘。“知識就是力量”,這正是小說著力表現的內容,也是小說折射出來的時代信息之所在
4、香雪的木制鉛筆盒是怎么得來的?
當木匠的父親為她考上中學特意制作的,它在臺兒溝還是獨一無二呢。
5、那她為什么還要追求火車上的那個帶磁鐵的塑料泡沫鉛筆盒呢? 因為她的鎮上的同桌總是把自己那只寬大的塑料泡沫鉛筆盒擺弄得噠噠亂響。而且她們總喜歡問她一天吃幾頓飯。香雪后來明白,自己的木制鉛筆盒在她們眼里成了貧窮、落后、封閉的代名詞,她們是瞧不起她的貧窮,是對她和她的小山村的蔑視。香雪的自尊心受到了打擊,她想擁有和鎮上同學一樣的鉛筆盒,也想學著同桌那樣,把鉛筆盒“啪”地合得嚴嚴實實。
6、那么香雪所追求的“那個帶磁鐵的塑料泡沫鉛筆盒”又代表著什么呢? 4 小說用兩個情節寫香雪想得到鉛筆盒,并為此走出了三十里夜路,可見這個鉛筆盒不僅是一個實物,它也是一種象征,跟火車一樣,是文化和知識的象征,是現代文明的象征。對香雪來說,就像黑夜中一盞閃亮的燈,照著她在追求知識、追求文明的道路上勇敢前進。香雪對鉛筆盒的追求,就是對文明的追求,能夠主動追求文明和進步,才是她身上智慧因素的覺醒。從她身上,可以顯示強烈的時代意義。
7.如果用幾個詞語來描繪香雪,你會選擇哪幾個呢?
明確:追求知識,有著山里人特有的淳樸、真純、尊嚴、執著與堅毅。
(二)鑒賞人物形象
小說成功地塑造了幾個個性鮮明的人物形象,著力刻畫了香雪這樣一個邁向現代文明的農村姑娘的形象,她文靜、清純、樸實,有著豐富的內心世界,又有著崇高的精神追求。作者展示人物這種個性特點,不僅注重人物語言的描寫,更注重人物的心理刻畫。小說的語言描寫和心理描寫是怎樣刻畫人物的呢?
1.分角色讀第一次與“北京話”對話和回家路上姑娘們的對話,品味討論她們各是什么性格?從哪些話語里表現出來的?
明確:不同的人物話語不同,潛臺詞非常豐富。鳳嬌說話大膽直率:“喲,我們小,你就老了嗎?”縮小年齡距離,暗示下文鳳嬌對“北京話”的非同一般的感情。香雪少言寡語,性格文靜靦腆,內心世界極其豐富。“那個姑娘”雖沒名字,打趣鳳嬌的言談,潑辣性格分明不在鳳嬌之下。
2.分段朗讀香雪夜半獨自走回臺兒溝的情節,分析討論課文都寫了香雪的哪些心理活動?為什么要寫得這么詳細?
小說重點描寫了香雪一段小小的歷險經歷:她在那停車一分鐘的間隙里,毅然踏進了火車,用積攢的四十個雞蛋,換來了一個向往已久的帶磁鐵的泡沫塑料文具盒。當她一個人站在陌生的西山口時,她的內心經歷了一系列的變化:怕——不怕——猶豫——堅定。
這些心理活動之所以寫得特別詳細,是因為小說主要是為了刻畫香雪這個人物形象,表現她為了獲取一個鉛筆盒而表現出來的巨大勇氣,而這一情節正好可以充分地說明問題,前面的情節主要起鋪墊作用。
3.她的內心變化是用景物烘托的,找一找相關的景物描寫。
5(1)第71自然段“現在她害怕這陌生的西山口,害怕四周黑幽幽的大山,害怕叫人心跳的寂靜,當風吹響近處的小樹林時,她又害怕小樹林發出的窸窸窣窣的聲音。”——怕
(2)第74自然段“她站了起來,忽然感到心里很滿意,風也柔和了許多。她發現月亮是這樣明凈。群山被月光籠罩著,像母親莊嚴、神圣的胸脯;那秋風吹干的一樹樹核桃葉,卷起來像一樹樹金鈴鐺,她第一次聽清它們在夜晚,在風的慫恿下‘豁啷啷’地歌唱。”——不怕
(3)第75自然段“她環視群山,群山沉默著;她又朝著近處的楊樹林張望,楊樹林窸窸窣窣地響著,并不真心告訴她應該怎么做。”——猶豫
(4)第76自然段“小溪的歌唱高昂起來了,它歡騰著向前奔跑,撞擊著水中的石塊,不時濺起一朵小小的浪花。”——堅定
明確:以上幾處景物描寫給讀者展現了一幅幅月夜山景的圖畫,它在為人物的活動提供了一個很好的背景的同時,也有效地烘托了人物的內心活動,惟妙惟肖地表現了人物的心理變化過程。小說的主人公香雪在拿著換來的鉛筆盒走下火車后,經歷了先是害怕,后又坦然,最后歡快的心理變化過程,這一變化雖然是在30里的山路上完成的;但香雪卻跨越了由自卑、封閉、落后到自信、開放、進步的巨大心理障礙,這一障礙的跨越正是小說要著力表現的內容,其中景物描寫的烘托作用可謂功不可沒。
三、小結
四、布置作業
第三課時
一、回顧課文內容
二、品味小說的語言
(一)作者憑著她女性特有的細膩和優美的文筆寫作,表現獨特、語言清新淡雅,如一條清澈的小溪流過讀者心里,兩岸風景美不勝收,無論是敘述語言,諸如對火車擬人化的描繪,還是對人物如香雪做生意的描寫,以及人物的語言對話,寫得都很美。
品味下列句子的含義:
1.“它和它的十幾戶鄉親一心一意掩藏在大山那深深的皺褶里”。“ 皺褶”一詞突顯出臺兒溝是大山中的大山,其閉塞落后的程度不可想象。
2.“臺兒溝,無論從哪個方面講,都不具備挽留火車在它身邊留步的力量”。
“挽留”一詞,將臺兒溝擬人化,透出幾分悲涼的味道。3.哦,五彩繽紛的一分鐘,你飽含著臺兒溝姑娘們多少喜怒哀樂!明確:“五彩繽紛”表明姑娘們對這一分鐘的期盼,這里有她們的“喜怒哀樂”,表明她們對這一分鐘內發生的故事,心情是復雜的,既高興,又傷心,高興可以每天接觸大山以外的現代文明,傷心是不能走出大山,融入現代文明的世界中去。
4.她和他做買賣故意磨磨蹭蹭,車快開時才把整籃的雞蛋塞給他。要是他先把雞蛋拿走,下次見面時再付錢,那就更夠意思了。
明確:“故意磨磨蹭蹭”是因為喜歡,想多待一會,特別是開她玩笑后更有那一點意思了;“更夠意思”是說“北京話”對她更好。這里她對“北京話”好,實質上表明她愛“北京話”所代表的現代都市文明。“北京話”可以理解為一種象征。
5.望著她那潔凈得仿佛一分鐘前才誕生的面孔,望著她那柔軟得宛若紅緞子似的嘴唇,心中會生起一種美好的感情。
明確:“仿佛一分鐘前才誕生的面孔”著意刻畫香雪的清純;“美好的感情”是一種非常健康非常純潔的感情,不會有其他雜質,說明香雪的純凈的美,可以感化別人,使別人的心靈也變得更美好。這是對人物的側面描寫,效果非常好。
6.古老的群山終于被感動得顫栗了,它發出寬亮低沉的回音,和她們共同歡呼著。
明確:“被感動得顫栗”它擬人又雙關,一方面指姑娘們的聲音在群山間回蕩;另一方面暗指古老的大山終于慢慢被這現代文明喚醒,共同歡呼文明時代的到來。
(二)老作家孫犁說:“這篇小說,從頭到尾都是詩,它是一瀉千里的,始終一致的。這是一首純凈的詩,即是清泉。它所經過的地方,也都是純凈的境界。”你能從哪幾個方面印證他的評價?
明確:首先,小說寫到臺兒溝的少女們,她們天真純潔、樸實自然。香雪潔如水晶的目光,潔凈得仿佛一分鐘前才誕生的面孔,少女們飄蕩的天真爛漫的笑 7 聲,鳳嬌對列車員“北京話”的純潔真誠的情感,這些構成了小說中美麗清純、如詩如畫的風景線。
其次,小說描繪的生活場景和自然景物,臺兒溝人的生活、臺兒溝山區的景色,無不自然純凈,沒有摻雜人世的污濁,沒有遭遇破壞和污染,具有原生態的詩情畫意。尤其香雪夜行三十里山路,其間香雪的心理活動、臺兒溝人的生活、山間的自然景物,交融糅合,仿佛詩一樣,動人心弦。
其三,小說的語言,清純流暢、樸素自然,語言形式和內容表達和諧一致,渾然一體,使人讀起來,毫無滯澀之感,卻有清新之美。
三、小說藝術特色
1.語言清新靈動,用詞精練傳神; 2.富有詩意的抒情化描寫; 3.精巧的構思與細膩的心理描寫。
7提問:你認為香雪身上具有怎樣的特點?
明確:她文靜、靦腆、清純、樸實(純樸)、誠實、自尊、執著、向往現代文明、熱愛家鄉,想改變家鄉面貌,有著豐富的內心世界,又有著崇高的精神追求。
《哦,香雪》讀后感字篇二
淺析《哦,香雪》
《哦,香雪》以每天只停留一分鐘的火車為線索,把一個北方偏僻的小山村臺兒溝作為敘述和抒情背景,通過對香雪等一群鄉村少女的心理活動的生動描摹,敘寫了只停留一分鐘的火車給那個從春到夏、從秋到冬,默默的接受著大山任意給予的溫存和粗暴的小山村帶來的波瀾。文中的火車、大山、鉛筆盒等都分別代表了不同的意向,表達以香雪為代表的山里人對美好理想的憧憬。
一、火車——現代文明
閉塞的臺兒溝因為火車的經過而沒有了過去的寧靜,也擾亂了少女們的心,一方面是因為少女們天生的好奇心理,一方面是封閉的山寨對山外世界、對文明社會的向往之情使她們看火車之前都刻意地梳妝打扮,“有人挽上過年時才穿的新鞋,有人還悄悄地往臉上涂點胭脂。”她們對山外的東西充滿了好奇:一個發卡、一塊手表、一只人造革的書包??都會帶給她們熱烈的討論和美妙的遐想。甚至是香雪為了換回鉛筆盒敢獨自走夜路而鼓起的巨大勇氣,都彰顯了大山里封閉多年的人們對現代文明的急切向往之情。因為,火車帶來的不僅僅是那些姑娘們喜歡的發卡、紗巾,而是帶來一種可以改變山里千百年來的生存方式,一種可以開闊其生活的可能性,喚醒臺兒溝的人民沖破封閉的生存思想,追求和享受更加豐富多彩的生活的渴望。
但是,火車雖然帶來了豐富的物質文明,但卻是冷漠的。“臺兒溝,無論從哪方面講,都不具備挽住火車在它身邊留步的力量”,可見,火車停在臺兒溝并沒有價值可供利用,只是出于對臺兒溝的可憐,“也許什么都不為,就因為臺兒溝太小了,小得叫人心疼。”而乘務員“北京話”同姑娘們講話時雖然親切,但他“站得不遠不近地”,顯然同這些山里人保持著距離。就是旅客和姑娘們做生意也占足便宜,從山里人都是用“整筐的雞蛋、紅棗換回臺兒溝少見的掛面、火柴”就可以看出來。
二、大山——鄉土文明
大山明顯代表的是貧窮、封閉、落后、沉寂但卻純凈的鄉土文明。文章開頭與結尾都提到它對山民是既“溫存”又“粗暴”,既“溫厚”又“嚴峻”的,這些都源于大山的封閉和貧窮。大山阻斷了這些山民向外發展的機會,但卻給了他們純潔無比的品質。文中描寫香雪的純凈時這樣寫道:“她是那么信任地瞧著你,那純潔如水晶的眼睛告訴你,站在車窗下的這個女孩子還不知道什么叫受騙。她還不知道怎么講價錢,只說:‘你看著給吧。’你望著她那潔凈得仿佛一分鐘前才誕生的面孔??”。大山賦予了山民純潔的品質,如此看來,大山是“溫存溫厚”的。另一方面的,封閉貧窮的大山也阻斷了山民向更高需求發展的可能,使他們對外面的世界無知無聞,過著日復一日的農耕生活。這也使得這些山民飽受嘲笑,所以,大山是“粗暴嚴峻”的。
即便大山閉塞貧窮,但在香雪心中仍然是舉足輕重的。雖然她登上火車后被火車帶出了一程,但是一離開朝思暮想的火車重新回到大山懷抱時,她并沒有覺得有什么遺憾,沒有對火車的戀戀不舍,而是獨自走在夜路的歸途中,“面對嚴峻而又溫厚的大山,她心中升起一種從未有過的驕傲。”
三、鉛筆盒——平等、尊嚴
公社中學里的女學生常對香雪進行毫不留情的嘲弄,她們反復追問香雪“你們那一天吃幾頓飯”,故意在香雪面前反復炫耀鉛筆盒,“香雪的心再也不能平靜了”,她突然意識到臺兒溝實在是太貧窮了,她盡然意識到這是不光彩的。她并沒有指責那些女學生,她認為這是自己的原因。所以她在拿到鉛筆盒的時候,她便有了勇氣在大山里走夜路、闖隧道,她執著地相信“這是一個寶盒子,誰用上它,就能一切順心如意,就能上大學、坐上火車到處跑,就能要什么有什么,就再也不會被人盤問她們每天吃幾頓飯了。”
而文中的兩種文具盒就代表了兩種對立的文明生活:木制文具盒代表了古老的農業生產方式與傳統的鄉土田園生活;而那個內置吸鐵石的塑料文具盒則代表了現代工業文明與繁華進步的城市生活。這兩種象征所形成的落差使得香雪想要得到尊重以及平等。
再通讀一遍《哦,香雪》,就如同捧著一泓清泉,小說中的敘述都充滿詩意,婉轉流暢,文筆雋永優美,流露出作者對于現實世界的眷戀。鐵凝在“一分鐘”里細致入微地描寫了香雪們對新生活的純真、熱切的向往和追求,最后以香雪換鉛筆盒的“冒險”為終結,尤其對香雪夜歸的情景做了濃墨重彩的渲染,是情感的抒發達到高潮。這短短一分鐘的激情幻想與香雪歸途中奇妙的內心波蕩,得到了升華和凈化,而群山中自然環境的描寫又使得作品表現出一種寧靜有緣而豐厚的意境之美。你可以從這一泓清泉中窺視整個社會,作者將最普通的人最普通的事娓娓道來,細致入微地又詩意地描寫了平凡瑣碎的生活,表現出了深刻嚴肅的社會主題與時代精神。作者身處中國歷史轉折時期,而內心又懷著美好愿望,她有感于現代化進程中社會的混亂、傳統的淪落、道德的淪喪甚至是欲望的泛濫、人情的冷漠等各種“都市文明病”,于是構造了這個雖然偏僻閉塞卻美好寧靜的小山村,并塑造了一群淳樸善良、猶如天使般的鄉村少女,這些都表現了作者對于回歸純潔淳樸人性的渴望,透出對中國社會現代化進程所造成后果的一絲憂患。
《哦,香雪》讀后感字篇三
美麗的姑娘
—《哦,香雪》
作者簡介
鐵凝,原籍河北趙縣,生于北京,四歲回保定。父為油畫及水彩畫家,畢業于中央戲劇學院,母親是聲樂教授,畢業于天津音樂學院,鐵凝為長女。原姓屈。
主要經歷:
1975—1979年河北博野縣農村插隊知青;
1979---1984年保定文聯《花山》雜志任小說編輯;
1984---1996年河北省作家協會專事創作,河北省文聯副主席; 1996---2006年河北省作家協會主席,中國作家協會副主席;
2006---中國作家協會主席。
中共十六屆、十七屆中央候補委員;
中共第十三、十四、十五、十六、十七大代表
賞析
小說的情節結構十分簡單,以每天只停留一分鐘的火車為線索,把一個北方偏僻的小山村臺兒溝作為敘述和抒情背景,通過對香雪等一群鄉村少女的心理活動的生動描摹,敘寫了只停留一分鐘的火車給那個從春到夏,從秋到冬,默默的接受著大山任意給予的溫存和粗暴的小山村帶來的波瀾。
閉塞的臺兒溝因為火車的經過而沒有了過去的寧靜,也擾亂了少女們的心,一方面是因為少女們天生的好奇心理,一方面是封閉的山
寨對山外世界,對文明社會的向往之情是她們每次都以極其隆重的方式---像過節一樣梳妝打扮,“有人挽上過年時才穿的新鞋,有人還悄悄地往臉上涂點胭脂。”她們對山外的東西充滿了好奇:一個發卡、一塊手表、一只人造革的書包??都回帶給她們熱烈的討論和美妙的遐想;鐵凝曾經說過,世上最純潔、美麗的情感就是少女的夢想。盡管它幼稚、渺茫,甚至可笑,盡管它也許是人性中最為軟弱的一部分,但同時也是最寶貴的一種情感,作為美的對象,它可以洗滌人性中那潔白如水晶的目光,那潔凈的仿佛一分鐘前才誕生的面孔,少女們那飄蕩在山谷中的天真爛漫而又奔放熱烈的笑聲,還有少女鳳嬌對乘務員“北京話”的那種無私無邪的情感,都是少女世界特有的美麗風景。
小說中,鳳嬌可能是作為陪襯來描寫,但我認為,鳳嬌這個綠葉充分的展現了大山女兒的脾性,她不像香雪那樣害羞,更多的是男孩子的一種豪爽,率真,她會主動地提著籃子找讓自己心動的“北京話”做買賣,她會想,“北京話”有沒有相好跟她又不相關,反正自己又沒想過跟他走。可她愿意對他好,難道非得是相好的才能這么做嗎?雖然鳳嬌可能夢想過和“北京話”的未來生活,但這一切都埋在心里,也只有鳳嬌自己才知道。我想,這就是最純潔、最動人的“愛”吧,也只有少女才擁有這樣的耐人品位卻又不忍心觸碰的情感吧??
作者選取了一個類似于全知全能的敘述視角,把敘述者確立在城市人的位置上,但又具有敏感的心靈和寬厚的胸懷,對那個封閉的小山村,對那一群天真少女投來同情、關愛的一瞥;在看似幼稚可笑的心理律動中發掘時代思潮的波瀾。在小說的敘述結構上,作者并沒有
以情節線索來安排敘述,而是根據情感抒發的內在邏輯,把一些情節片段加以組接,她極力在“一分鐘”里開掘,細致入微的描寫了香雪們對新生活的純真、熱切的向往和追求,將一些每天一分鐘里發生的事情以特定的方法加以選擇、排列和敘述,最后以香雪換鉛筆盒的“冒險”為終結,尤其對香雪夜歸的情景做了濃墨重彩的渲染,是情感的抒發達到高潮,而小說也以姑娘們奔放的吶喊和笑聲結尾,就如一只優美動人的小夜曲。
《哦,香雪》讀后感字篇四
一、導語:對于居住在深山里的人們來說,也許他們從小就有一個有疑問:山外是什么?也許祖祖輩輩有著這樣的回答:山外還是山。然而幸運的是小山村臺兒溝人們的生活因為一列火車而發生了變化。從那以后,他們知道了山外還有更廣闊的天地,今天著名作家鐵凝將為我們展示這一劃時代的變化,請同學們打開課本,我們一起來學習鐵凝的抒情小說《哦,香雪》。
二、作者簡介:鐵凝,女,原姓屈。當代中國最著名的作家之
一、知名學者,人稱文壇“美女作家”,也有人稱她是“女性主義”作家。鐵凝曾為河北省作家協會主席,中國作家協會副主席。2006年當選中國作家協會主席。1957年9月出生,父為油畫及水彩畫家,畢業于中央戲劇學院;母親是聲樂教授,畢業于天津音樂學院。鐵凝為長女,十五六歲讀中學時就迷上了寫作,在父親的帶領下,拿著自己的習作《會飛的鐮刀》去拜見作家徐光耀徐驚異于小姑娘的才華,說:你不是問什么是小說嗎?你寫的已經是小說了。1975年7月高中畢業時,鐵凝放棄當文藝兵的機會,去了河北博野張岳村當一名知青。其他人當知青是出于無奈,她是主動要求下鄉的,因為她聽說作家需要深入基層體驗生活,在農村苦幾年。1979年回保定,在保定地區文聯《花山》編輯部任小說編輯。自1975年開始發表文學作品,主要著作有小說《玫瑰門》《笨花》《哦,香雪》《沒有鈕扣的紅襯衫》《永遠有多遠》等100余篇、部,以及散文、隨筆等共400余萬字,結集出版小說、散文集50余種。作品曾6次獲包括“魯迅文學獎”在內的國家級文學獎;另有小說、散文獲中國各大文學期刊獎30余項。其中,1982年發表短篇小說《哦,香雪》獲當年全國優秀短篇小說獎,一時間“香雪”和“鐵凝”兩個名字在文學界和社會上廣泛傳響。由此改編的電影《哦,香雪》獲第41屆柏林國際電影節大獎,以及中國電影“金雞獎”“百花獎”。
三、字音:皺褶zhě 嘟囔dū nang
吮吸shǔn 捂wǔ
慫恿 sǒngyǒng 嬌嗔chēn 輾軋niǎn yà 搡sǎng(注音、朗讀。一分鐘消化生字)
師:一分鐘很短,也許剛才我們有的同學還沒來得及看完最后一個字;但一分鐘又很長,它可以改變一個人的命運。今天,我們就來讀《香雪》,看看主人公的命運。這是一篇什么體裁的文章? 生:小說。小說是文學體裁四分法(詩歌、小說、散文、戲劇文學)中的一大樣式。它是通過塑造人物、敘述故事、描寫環境來反映生活、表達思想的一種文學體裁。
師:那么我們閱讀一篇小說,應該去鑒賞什么呢?(情節、人物、環境)
四、梳理情節
師:請大家速讀課文,把課文分成幾部分并總結出各個情節。【大山(封閉、傳統)——火車(開放、現代)——變化】
1、引子1-4:火車開進小山村;
2、開端5-47:這五彩繽紛的一分鐘是姑娘們的歡樂時刻;
3、發展48-67:香雪渴望有鉛筆盒,渴望脫貧與山外文明;
4、高潮68-77:香雪換回鉛筆盒,表現了她自尊自愛,溫柔大膽的人性之美;
5、結局78-81:香雪夜歸,與尋找她的眾姐妹相遇。
小說開始寫火車和姑娘們,沒有專一的敘述對象,情節呈扇面展開,或者說呈泛情節狀態;待到寫香雪,筆墨集中到一個敘述對象,想鉛筆盒、換鉛筆盒、帶回鉛筆盒等幾個情節,逐漸成為單一的軌跡。看開端部分,我的概括是“五彩繽紛的一分鐘”,“五彩繽紛”出自哪里?這個詞突出了這一分鐘的重要性。表明姑娘們對這一分鐘的期盼,這里有她們的“喜怒哀樂”,表明她們對這一分鐘內發生的故事,心情是復雜的,既高興,又傷心,高興可以每天接觸大山以外的現代文明,傷心是不能走出大山,融入現代文明的世界中去。結局部分,我用了一個詞“夜歸”。我們想一想,如果我們被火車拉到了30里之外,會連夜順著鐵軌走回來嗎?大部分人不會,那香雪為什么要選擇夜歸呢?我們稍后解答。
師:如果用一句話概括文意,你會怎么概括?概括情節,要交代時間、地點、人物、情節等。最簡單的辦法是將每一部分串聯,我們來試試。
【師生共同順著總結的情節說,師指導動詞的使用】火車開進了臺兒溝,帶來了五彩繽紛的一分鐘,引起了香雪對鉛筆盒的渴望,造成了香雪的“冒險”。結局不是關注的重點,所以可以打住了。
五、分析環境
師:火車在臺兒溝停留一分鐘,對臺兒溝來說,是一件不小的事情。在此前后的臺兒溝各是什么樣子?(形容詞)
【生陸續開始說:貧窮、閉塞??(1、3段)】這里的人們質樸純潔,一天只吃兩頓飯,生活貧窮落后,被大山擋著,封閉保守,就象世外桃源一樣,與世隔絕,不知道外邊的世界是個什么樣? 師:(出示文中的描寫)讓我們再看這段文字,作者在描寫臺兒溝的時候是一種完全批判的眼光來寫的嗎?很顯然,并不是。
【生開始說:寧靜、質樸。】我們首先要注意到它的質樸寧靜的一面,然后才是它的保守閉塞。那么,你能不能說說它的質樸表現在什么地方呢?我們讀一下44段【生讀姑娘們做生意的一段】
師:火車到來之后呢。(5、6段)你看,姑娘們的表現,她們忙了,急了,有些什么變化呢?【生:浮躁。】起初是觀望議論,后來就做生意換一些發卡、紗巾之類的裝飾品,再后來想換一個鉛筆盒,最后為換一個鉛筆盒香雪還登上火車走出了三十里路。發生了有過程的變化。師:對不對?火車打開了通往外界的一扇窗,姑娘們與外界有了交流溝通,充滿新奇和渴望,但同時也有了一些些躁動
師:在這里,火車是個很重要的道具,火車開進來,什么改變了?
師:它推動了情節,改變了環境,帶來了文明。與火車一樣,鉛筆盒也是一個很重要的道具。鉛筆盒對香雪意味著什么呢?要探討這個問題,我們需要倒推一題:香雪與其他姑娘們一樣,表現了她們對山外世界裝扮的關注,對美的十分熱烈地向往和追求。火車開進臺兒溝之后,香雪與其他姑娘的變化有什么不同?先不要看書,憑自己閱讀時的記憶來答。
師:她關注些什么?問了哪些問題?【生:書包、鉛筆盒、大學要不要臺兒溝人】 師:其他姑娘呢?【生:發卡、紗巾】
師:為什么香雪追求這些東西?與其他的姑娘有什么差別?同是大山里的姑娘,香雪為什么會與她們不同?【生:香雪是村里唯一的初中生,她追求的東西與學習有關,是比別的姑娘更高一個層次的精神需求。】
師:那么,鉛筆盒到底是什么呢?香雪為什么那么想要一個鉛筆盒呢?【生:因為香雪想要和別人一樣,不被別人歧視。】
師:一個筆盒就能不被別人歧視?如果能,那真是一個寶盒了,這顯然是不可能的,一個鉛筆盒改變不了現狀,那為什么想得到?【生:同學都有,她想要和別人一樣。這代表香雪的追求。】
【生:她想要和山外的人一樣,能買得起鉛筆盒。】
師:你們是從香雪的角度去談的,沒有把她和鉛筆盒結合起來,忽視了鉛筆盒的指向性。我們剛才說了,火車是一個道具,鉛筆盒也是一個道具,它們在文章中代表著什么。【生:文化與知識的象征,是現代文明的象征。對香雪來說,就象黑夜中一盞閃亮的燈,照著她在追求知識、追求文明的道路上勇敢前進。香雪對鉛筆盒的追求,就是對文明的追求,能夠主動追求文明和進步,才是她身上智慧因素的覺醒。從她身上可以顯示強烈的時代意義。師:香雪夜半獨自走回臺兒溝的情節,分析討論課文都寫了香雪的哪些心理活動?為什么要寫得這么詳細?【生:(我們想一想:每個人在做出選擇時,都會經歷一番心理斗爭)在香雪夜半獨自走回臺兒溝的情節中,寫了香雪豐富的心理活動。害怕——不再害怕——猶豫——堅定,這一變化雖然是在30里的山路上完成的,但香雪卻跨越了由自卑、封閉、落后到自信、開放、進步的巨大心理障礙,這一障礙的跨越正是小說要著力表現的內容——自強型。表達了她對山里人命運的思考,表現了她對現代文明的向往,要求改變現狀的強烈愿望。之所以寫得特別詳細,是因為小說主要是為了刻畫香雪這個人物形象,表現她為了獲取一個鉛筆盒而表現出來的巨大勇氣,而這一情節正好可以充分地說明問題,前面的情節主要起鋪墊作用。】
師:香雪的心理在夜歸的路上可說是波瀾起伏,這種起伏是如何造成的呢?由“怕”到“不怕”的過渡,她想到了什么?【生:鉛筆盒】
師:為什么想到鉛筆盒就不怕了呢?請大家注意這一段:香雪會告訴娘,這是寶盒子,誰用上它,就能一切順心如意,就能上大學、坐上火車到處跑,就能要什么有什么??,結合我們剛才是鉛筆盒是文明的象征想一想,香雪要表達的是什么?香雪可能并沒有明確的意識到,但是她確實是把鉛筆盒作為現代文明的一部分去追逐的。她想要告訴娘的是:有了文化,他們就不會被人瞧不起了。
師:接著我們看一下香雪眼中先后環境的不同,為什么?【生:因不知怎么解釋而迷茫,想出騙母親的辦法后,景隨情變,河水也變得歡騰】
師:古老的群山終于被感動得顫栗了,它發出寬亮低沉的回音,和她們共同歡呼著。
【以山谷的回音結尾,回音悠遠、精美絕倫。“被感動得顫栗”它擬人又雙關,一方面指姑娘們的聲音在群山間回蕩;另一方面暗指古老的大山終于慢慢被這現代文明喚醒,共同歡呼文明時代的到來。含義豐富】。
文章題旨
小說寫一群以香雪為代表的山村少女對開進深山的火車表現出來的喜怒哀樂,以此折射出受現代文明沖擊的農村蹣跚前進的身影。小說借臺兒溝的一角,寫出了改革開放后中國從歷史的陰影下走出,擺脫封閉、愚昧和落后,走向開放、文明與進步的痛苦與喜悅。
六、人物形象分析 :
師:在臺兒溝這么貧窮、落后的地方,四十個雞蛋來之不易,香雪卻用她娘辛苦積攢下來的四十個雞蛋換回鉛筆盒,有人認為這是對城市生活的向往,是一種美好的追求;有人則認為香雪不喜歡她父親親手做的“小木盒”,而用她娘辛苦攢下的四十個雞蛋換了一個自動鉛筆盒,這實際上是一種虛榮心的表現,破壞了香雪的形象美你是如何理解這一細節的? 【從被同學輕視到上火車前的掙扎,可看出香雪付出如此大的勇氣去追求鉛筆盒,其心理動力不僅來自于維護個人的自尊,更是為了維護整個臺兒溝的尊嚴,還有對山外文明的向往,以及要求改變家鄉貧窮落后現狀的強烈愿望所以,這一舉動不能單純地理解為是滿足虛榮心的表現 】 小結:
人物美——主人公香雪:純真善良,自尊自愛,執著追求新生活(結合肖像、行為、心理、細節等角度鑒賞,外在之美本來就透散著內在之美)(香雪的性格不是靜態地展示,而是動態地呈現的,她的性格在非常條件下(得到心愛之物卻身處荒涼、孤獨之中)有所轉變,變得更加勇敢堅強,人格得以升華小說用了相當多的筆墨,描寫香雪獨自一人走夜路的所見所感,可見作者對香雪這段心理活動之重視,也可見香雪這里的性格轉變對于展示她的形象的重要性。小說中的其他人物也各具其美,如鳳嬌對列車員“北京話”似有似無的異性好感,“北京話”在列車上對香雪的關照,“礦冶學院”女生對香雪的慷慨,香雪爸的勤勞,姑娘們之間的友好,組合在一起,形成一種充滿人情味的美好氛圍唯獨香雪的同學以“城里人”自居,瞧不起香雪,成為這幅人情畫中的不和諧色彩,不過這可以說是畫面之外的雜色了)景物美——純凈自然,充滿詩情畫意(烘托人物心理,是塑造人物形象的另一切入點)主題美——揭示了現代文明對農村的沖擊,表現了山區農村青年對美好生活的追求與向往,同時展現了山里姑娘的美麗心靈
師:作者寫這篇小說到現在已經二十多年了,讀完這篇小說也許很多同學都會在心理想不知現在的臺兒溝是什么樣子了這里我給大家說說二十年后鐵凝再到臺兒溝時所見到的臺兒溝的情景。“火車不由分說地帶來了洋溢著工業文明氣味的物質信息,還帶來了什么呢?20年之后,香雪的小村茍各莊已是河北省著名的旅游風景區野三坡的一部分了,火車和鐵路終于讓更多的人發現這里原本有著珍奇異獸出沒的原始森林,有著可與非洲白蟻媲美的成堆的紅蟻,有著氣勢磅礴的百里大峽谷,有著清澈明麗的拒馬河,從前那些無用的石頭們在今天也變成了可以欣賞的風景。而從前的香雪們也早就不像等待情人一樣地等待火車,她們有的考入度假村作了服務員、導游,有的則成了家庭旅館的女店主。她們的眼光從容自信,她們的衣著干凈時新,她們的談吐不再那么畏縮,她們懂得了價值,她們說:“是啊,現在我們富了,這都是旅游業對我們的沖擊啊。”而僅僅在幾年前,她們還把旅游說成“流油”——“真是一樁流油的事哩”,那幾年她們這樣告訴我。在這些富裕起來的村莊里,也就漸漸出現了相互比賽著快速發財的景象,畢竟錢要來得快,日子才有意思啊。就有了坑騙游客的事情,就有了出售偽劣商品的事情,也有個別的女性,因了懶和虛榮,自愿或不自愿的出賣自己的身體……在這時,倘若我們跳出香雪當年仰望火車時的一片深情,我們是火車上的一名乘客或者我們是火車,也許我們會發現火車它其實也是一種暴力。什么是暴力?暴力在很多時候可以有很多種解釋,把它限制在我這篇發言里,相對于我前邊描述過的農耕文明景象,暴力就是一種強制的不由分說的力量。雄壯的火車面對封閉的山谷,是有著產生暴力的資格的,它與生俱來一種不由分說的力量。雖然它的暴力意味著是間接的,不像它所攜帶的文明那么確鑿和體面。并且它帶給我們的積極的驚異永遠大于其后產生的消極效果。”
師:我們應如何看待二十年后的臺兒溝? 【我們在追求所謂的文明即物質、知識的時候,不要失落了人性中那份固有的尊嚴、真純和淳樸 】 鐵凝回憶當初的創作體會時說:
那里的貧窮和落后,那里生活的艱辛和窘迫,那里百姓憨直而蒙昧的面孔曾使我心灰意冷誰知一天晚上在房東屋里閑坐,我忽然聽到一陣無所顧忌、不加修飾、充滿活力的女孩笑聲。循聲而去,親眼所見,一群刻意打扮過的姑娘,身上飄散著廉價香脂的氣味,正朝村口涌去。是看電影去吧?我截住其中一位,問她今晚演什么。她笑著告訴我,看電影?等到明年山那邊過廟會時還差不多,現在是去看火車。
??我見過一位姑娘怎樣因為沒有的衣服而不愿站在人前,只能躲在人后。沒有火車,她哪會有這種羞怯?我見過她們怎樣憋紅了臉,爭論著車上一切微不足道的細節那些不知名的乘務員。我見過她們怎樣把碩大的紅棗硬塞進乘務員那警藍的的確良口袋,也見過她們之中的佼佼者,在看到火車上那些胸前別著校徽的神秘大學生之后,怎樣更堅定地背著自制小課桌,去十幾公里外的公社上中學?? 一列列火車從山外奔來,使她們不再安于父輩那種坐在街口發愣的困窘生活,使她們不再甘心把自己的青春默默隱藏在大山的皺褶里為了新追求,她們付諸行動,帶著堅強和熱情,純樸和潑辣,溫柔和大膽,帶著大山賦予的一切美德,勇敢、執著地向新生活邁進,一往情深 于是,我寫了《哦,香雪》。
《哦,香雪》讀后感字篇五
哦香雪讀后感范文
讀完某一作品后,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獲,是時候靜下心來好好寫寫讀后感了。那么如何寫讀后感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哦香雪讀后感范文,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哦香雪讀后感1《哦,香雪》一讀完它,我便被小說的這種神韻所吸引住了。它的自然流露與清新淳樸就引人入勝!究竟什么是純凈?如小溪般澄澈還是如翡翠般無暇呢?原來它們都不是答案,“純凈”是一種人性的美就像香雪那樣!
那個姑娘總是在一旁跟大家一起笑著,遇到城里的列車員說不說話來;那姑娘會默默在那一分鐘里,挎起小籃子,踮著腳尖,探頭尋找買雞蛋的乘客;那個姑娘會對著那只心儀已久的文具盒,臉上范著紅暈……這個姑娘就是香雪!
香雪給人的感覺不是清純不是美麗,而是純凈,不由自主散發的澄澈!也許是這哺育了千百代人口的臺兒溝給予了她這種含蓄而又內秀的性格。在深山皺褶里,臺兒溝沐浴在淳樸與善良中,在這純潔的人文情感里,蘊育出多少心思單純而又不圖回報的人們哪!這桃源似的小村莊,遠離喧囂的繁華,撇開了謊言的彌漫,它是脫去庸俗外衣的飛燕,由千百戶尋常百姓家組成。在這片凈土,才能賜予香雪,鳳嬌這種情感,這種真是而又單純的思緒。
當香雪得知“北京話”是有妻子的人,她不禁產生一個念頭:馬上跑,趕快離開這里!因為她替鳳嬌替臺兒溝委屈:我們奢侈地希望列車地開過,希望與列車員搭話,但它們仿佛又不屬于我們……這種心情真復雜啊!她不知道該如何是好了,這種矛盾的心情就是找不到歸宿,該怎么辦?還是逃跑吧!
看到香雪的不知所措,不禁讓我想起了翠翠,那個也拿不定主意,那個眸子清澈如水晶的女孩。她們不像如今的人們,被社會鍛煉地老練級了,那樣果斷還加上又看穿實事的本領,她們只是帶著這鄉間小城的單純與含蓄,展示了一個個純凈的心情與性格,讓人耳目一新。閱讀一次就印象及其深刻了。
作者刻畫的人物并不像如今小說的主人公那般,非常有性格的特點,帶給人獨到的魅力,她們來自鄉間,來自那個純潔的氣息,她們的一顰一笑都在展示著偏遠小城的魅力與獨特。這跟很多刻意編寫細節人物的小說不一樣,這小說自然爾又純正讓人沉醉,就有種讀《邊城》的感覺。
不管是香雪還是翠翠,她們是清新的,沒有利益,謊言,爭強好勝的雜質!
那么,就讓我們閉上雙眼,仔細聆聽,回歸這最初的純凈吧!
哦香雪讀后感2《哦,香雪》以每天只停留一分鐘的火車為線索,把一個北方偏僻的小山村臺兒溝作為敘述和抒情背景,通過對香雪等一群鄉村少女的心理活動的生動描摹,敘寫了只停留一分鐘的火車給那個從春到夏、從秋到冬,默默的接受著大山任意給予的溫存和粗暴的小山村帶來的波瀾。文中的火車、大山、鉛筆盒等都分別代表了不同的意向,表達以香雪為代表的山里人對美好理想的憧憬。
一、火車——現代文明
閉塞的臺兒溝因為火車的經過而沒有了過去的寧靜,也擾亂了少女們的心,一方面是因為少女們天生的好奇心理,一方面是封閉的山寨對山外世界、對文明社會的向往之情使她們看火車之前都刻意地梳妝打扮,“有人挽上過年時才穿的新鞋,有人還悄悄地往臉上涂點胭脂。”她們對山外的東西充滿了好奇:一個發卡、一塊手表、一只人造革的書包??都會帶給她們熱烈的討論和美妙的遐想。甚至是香雪為了換回鉛筆盒敢獨自走夜路而鼓起的巨大勇氣,都彰顯了大山里封閉多年的人們對現代文明的急切向往之情。因為,火車帶來的不僅僅是那些姑娘們喜歡的發卡、紗巾,而是帶來一種可以改變山里千百年來的生存方式,一種可以開闊其生活的可能性,喚醒臺兒溝的人民沖破封閉的生存
思想,追求和享受更加豐富多彩的生活的渴望。
但是,火車雖然帶來了豐富的物質文明,但卻是冷漠的。“臺兒溝,無論從哪方面講,都不具備挽住火車在它身邊留步的力量”,可見,火車停在臺兒溝并沒有價值可供利用,只是出于對臺兒溝的可憐,“也許什么都不為,就因為臺兒溝太小了,小得叫人心疼。”而乘務員“北京話”同姑娘們講話時雖然親切,但他“站得不遠不近地”,顯然同這些山里人保持著距離。就是旅客和姑娘們做生意也占足便宜,從山里人都是用“整筐的雞蛋、紅棗換回臺兒溝少見的掛面、火柴”就可以看出來。
二、大山——鄉土文明大山明顯代表的是貧窮、封閉、落后、沉寂但卻純凈的鄉土文明。文章開頭與結尾都提到它對山民是既“溫存”又“粗暴”,既“溫厚”又“嚴峻”的,這些都源于大山的封閉和貧窮。大山阻斷了這些山民向外發展的機會,但卻給了他們純潔無比的品質。文中描寫香雪的純凈時這樣寫道:“她是那么信任地瞧著你,那純潔如水晶的眼睛告訴你,站在車窗下的這個女孩子還不知道什么叫受騙。她還不知道怎么講價錢,只說:‘你看著給吧。’你望著她那潔凈得仿佛一分鐘前才誕生的面孔??”。大山賦予了山民純潔的品質,如此看來,大山是“溫存溫厚”的。另一方面的,封閉貧窮的大山也阻斷了山民向更高需求發展的可能,使他們對外面的世界無知無聞,過著日復一日的農耕生活。這也使得這些山民飽受嘲笑,所以,大山是“粗暴嚴峻”的。
即便大山閉塞貧窮,但在香雪心中仍然是舉足輕重的。雖然她登上火車后被火車帶出了一程,但是一離開朝思暮想的火車重新回到大山懷抱時,她并沒有覺得有什么遺憾,沒有對火車的戀戀不舍,而是獨自走在夜路的歸途中,“面對嚴峻而又溫厚的大山,她心中升起一種從未有過的驕傲。”
三、鉛筆盒——平等、尊嚴
公社中學里的女學生常對香雪進行毫不留情的嘲弄,她們反復追問香雪“你們那一天吃幾頓飯”,故意在香雪面前反復炫耀鉛筆盒,“香雪的心再也不能平靜了”,她突然意識到臺兒溝實在是太貧窮了,她盡然意識到這是不光彩的。她并沒有指責那些女學生,她認為這是自己的原因。所以她在拿到鉛筆盒的時候,她便有了勇氣在大山里走夜路、闖隧道,她執著地相信“這是一個寶盒子,誰用上它,就能一切順心如意,就能上大學、坐上火車到處跑,就能要什么有什么,就再也不會被人盤問她們每天吃幾頓飯了。”而文中的兩種文具盒就代表了兩種對立的文明生活:木制文具盒代表了古老的農業生產方式與傳統的鄉土田園生活;而那個內置吸鐵石的塑料文具盒則代表了現代工業文明與繁華進步的城市生活。這兩種象征所形成的落差使得香雪想要得到尊重以及平等。
再通讀一遍《哦,香雪》,就如同捧著一泓清泉,小說中的敘述都充滿詩意,婉轉流暢,文筆雋永優美,流露出作者對于現實世界的眷戀。鐵凝在“一分鐘”里細致入微地描寫了香雪們對新生活的純真、熱切的向往和追求,最后以香雪換鉛筆盒的“冒險”為終結,尤其對香雪夜歸的情景做了濃墨重彩的渲染,是情感的抒發達到高潮。
這短短一分鐘的激情幻想與香雪歸途中奇妙的內心波蕩,得到了升華和凈化,而群山中自然環境的描寫又使得作品表現出一種寧靜有緣而豐厚的意境之美。你可以從這一泓清泉中窺視整個社會,作者將最普通的人最普通的事娓娓道來,細致入微地又詩意地描寫了平凡瑣碎的生活,表現出了深刻嚴肅的社會主題與時代
精神。
作者身處中國歷史轉折時期,而內心又懷著美好愿望,她有感于現代化進程中社會的混亂、傳統的淪落、道德的淪喪甚至是欲望的泛濫、人情的冷漠等各種“都市文明病”,于是構造了這個雖然偏僻閉塞卻美好寧靜的小山村,并塑造了一群淳樸善良、猶如天使般的鄉村少女,這些都表現了作者對于回歸純潔淳樸人性的渴望,透出對
中國社會現代化進程所造成后果的一絲憂患。
《哦,香雪》沒有離奇曲折的情節,而幾個女孩可愛的形象卻鮮活地展現在細心的讀者的眼前,這大概是作品能獲大獎的重要原因。也許又是因為作者沒有刻意設計情節和矛盾沖突加強故事性,人們又容易忽視它的精彩,甚至對其中的人物產生誤解。有人就說,主人公香雪確實表現出很多美好的品質,但她的故事里似乎也不難發現她同樣具有虛榮心,甚至說,是人就免不了虛榮心。果真如此嗎?先不妨讓我們梳理一下這
篇散文體小說的思路吧,進而來感受它那種形散而神不散的精彩。
全篇共82個自然段,可以分為三部分部分。前三個自然段為第一部分,寫火車開進了山鄉,最后一段為第三部分,寫對主人公香雪的贊嘆。中間第2至81自然段為小說的主體部分,寫火車在一個叫著臺兒溝的小站停留一分鐘發生的故事。這一部分又可以分為兩層,每一層里又有若干小層次,可以概括如下:
(一)山鄉一群女孩的故事,這是一個“面”;1出門看火車(第4至11自然段)2議論“北京話”(第12至45自然段)3按需換東西(第46至55自然段)(二)香雪換鉛筆盒的故事,這是一個“點”。
1因鉛筆盒被人奚落(第56至62自然段)2換鉛筆盒忘了下車(第63至68自然段)3得鉛筆盒勇走夜路。理清了小說的思路,就不難發現作者用這平淡無奇的故事點面結合地塑造人物的匠心。而說香雪也有虛榮心的人,在香雪的故事中找到來支持自己觀點的情節大概有如下三個:第一,在被同學奚落之后,她居然覺得父親特意制作的那個小木盒是那樣“笨拙、陳舊”,并為此感到“幾分羞澀”。
第二,她不惜偷偷地用母親好不容易積攢的四十個雞蛋拿去換那個自動鉛筆盒,還自找苦吃地走了三十里冤枉夜路,類似那個為一個假項鏈而耗損十二年艱辛的馬蒂爾德夫人;第三,好友鳳嬌與“北京話”好,她心里也是認同的,因為當聽到“北京話”有了愛人時,“她感到了委屈,她替鳳嬌委屈,為臺兒溝委屈。”
由此而以為香雪有虛榮心,首先就是對這些情節的解讀是片面的。父親為女兒特制的小木盒確實凝聚著親情和上輩的期望,它的價值確實不是一般的鉛筆盒可以比擬的。正因為如此,當別人問“你上學怎么不帶鉛筆盒”時,香雪便很自然地指著課桌的一角坦然地說,“那不是嗎。”壓根也沒有想到別人的不懷好意。
在這里,她并沒有一點自卑,只有一種可愛的單純。后來別人把那自動的鉛筆盒故意弄得噠噠響,她才意識到被人奚落。即便這時,她也沒有像一般虛榮的女孩去反唇相譏,或者像阿q因瘌痢頭遭人奚落時來一句“你們還不配”,以獲得“
精神勝利”。她卻能從小木盒本身制作的“現代化”程度的方面來思考別人的奚落原因,從而正視它的“笨拙、陳舊”,“她第一次意識到這是不光彩的,因為貧窮”。不把貧窮落后當一種光榮,這樣的觀念,在剛剛結束“越窮越社會主義”的“文革”的時代,當屬很先進的哦,這怎么能說香雪虛榮心呢?這其中有一種正視貧窮落后現實的理性和勇氣,正是這樣的理性和勇氣,才激發著香雪去追求“現代化”的鉛筆盒。不難理解,那個自動的鉛筆盒,在香雪的眼里,已經成了文明進步的象征。她用四十個雞蛋去換的就不是一般的文具,為此,她勇敢地走了三十里夜路,這一點也不冤枉。
在這個意義上,她付出的`代價和努力越大,就越能表明她追求現代化的決心和勇氣。正因為如此,香雪可以理直氣壯地“告訴娘,這是一個寶盒子,誰用上它,就能一切順心如意,就能上大學、坐上火車到處跑,就能要什么有什么,就再也不會被人盤問她們每天吃幾頓飯了。娘會
相信的,因為香雪從來不騙人。”這哪里有什么虛榮心呢?鳳嬌喜歡“北京話”,可是“北京話”卻有了愛人,香雪為朋友感到委屈,為臺兒溝感到委屈,這能說香雪有虛榮嗎?誠然,鳳嬌喜歡“北京話”不能不說,一點也沒有想到自己生活的夢,但就當時情況而言,她對這位白凈高大年輕的男乘務員充其量也不過是有心無意而已。其他姑娘說“你擔保人家沒有相好的”話,“不關鳳嬌的事,她有沒想過跟他走。可是她愿意對他好,難道非得是相好的才能這么做嗎?”這里,讀者能感受到的同樣是山里姑娘的單純可愛。喜歡“北京話”,實質是喜歡“北京話”所代表的現代都市文明,“北京話”其實也成了都市文明生活的象征。因此,香雪并不是因為知道鳳嬌不能成為“北京話”的相好而為朋友委屈的,更不是因為臺兒溝沒有“北京話”這樣的都市女婿而委屈。香雪委屈的是:如此質樸善良的山里姑娘還無法被山外進步文明的生活所接納,如此貧窮落后的山鄉還不能搭上先進文明的列車融入到山外現代化的時代。這樣的胸襟里,能看見什么虛榮嗎?說香雪有虛榮心的讀者,除了對相關情節的解讀片面外,還有一個原因,可能就是把虛榮心與自尊心混為一談吧。“是人就有虛榮心”的判斷,可能就是在這樣的前提下得出的結論。
人的虛榮與自尊作為一種心理,都有希望獲得別人認同的特點,兩者的區別就在于為獲取這種認同或光榮的所憑依的手段條件不同。虛榮者追求的是表面的榮耀,所憑依的是虛假的條件甚至欺騙的手段。
《項鏈》中的瑪蒂爾德夫人借項鏈參加舞會,獲得了很多贊美。可是那項鏈并非是她家庭實力的載體,又是假的(盡管她開始并不知道,但作者這樣設計是有意的),這便是虛榮的表現。而香雪為了在同學面前展現一個同樣的鉛筆盒,確實也有為爭自己的“面子”,她甚至把再也不被人奚落地問每天吃幾頓飯當成一種勤奮讀書的目標,這顯然也是為了做人的一種“光榮”,但為此目的,她憑依的是自己艱辛誠實努力,這就不是虛榮,而是一種維護做人尊嚴的自尊心。值得一提的是,整個作品洋溢著對以香雪為代表的山鄉姑娘純潔善良品性的歌頌,所以,小說以“哦,香雪!香雪!”這樣的感嘆句作結的。而這兩個感嘆句,還可以這樣解讀:哦,多么單純善良的香雪,你可以凈化那些山外那些文明生活中的人的復雜的心靈啊;現代化的火車將給寧靜的山鄉帶來文明,也將帶來污染,準備好哦,單純善良的香雪!
哦香雪讀后感4一條掩藏在大山深處的村莊臺兒溝,一列由首都開來路經臺兒溝的列車,一分鐘最為動人心的停留,一群渴望了解外界走出大山的女孩,一個為了一個鉛筆盒而努力去換取的女孩香雪。這是這部小說的主要內容。其中我最喜歡的人物毫無疑問是香雪。我想鐵凝先生創作這部小說也是為了塑造一個這樣靈動的女子。
香雪是一位極其靈動、純凈的女子,如溪水般澄清、翡翠般無暇。我想這必定是哺育了千百代人口的臺兒溝給予了她這種含蓄而內秀的性格。在深山皺褶里,臺兒溝沐浴在淳樸與善良中,在這淳樸的人文情感里,孕育出多少單純而又不圖回報的人們哪!這桃源似的小村莊,遠離喧囂的繁華,撇開了謊言的彌漫,它是脫去庸俗外衣的飛燕,由千百戶尋常百姓組成。唯有這片凈土,才能賜予香雪、鳳嬌這種情感,這種單純的思緒。
那個姑娘總是在一旁跟大家一起笑著,遇到城里的列車員說不出話來;那姑娘會默默在那一分鐘里,挎起小籃子,踮著腳尖,探頭尋找買雞蛋的乘客;那姑娘會對那心儀的文具盒,臉上泛著紅暈……這個姑娘就是香雪,一個把人性“純凈”之美展現得淋漓盡致的女孩。當女學生想
免費把鉛筆盒送給她時,她并沒有欣然接受,即使那渴望的眼神早已把她出賣了,她仍堅守心中那片凈土。
最終她把一籃子雞蛋偷偷放在女學生的座位下,默默離開。內心的純凈,沒有一絲雜質,這些讓我不禁想起了翠翠,沈從文《邊城》里的主人公。他們倆有共同的特點,那就是他們都沒有在鄉土文明和都市文明碰撞中丟失人性中最純凈的那部分。
不管是香雪,還是翠翠。她們都是清新的,沒有利益、流言、爭強好勝的雜質,有的只是純凈。這些都值得我們去重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