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名老師,常常要根據教學需要編寫教案,教案是教學活動的依據,有著重要的地位。優秀的教案都具備一些什么特點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教案范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高一化學教案摩爾篇一
1.本節課在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乙醇人教版必修2第三章“有機化合物”的第三節常見的兩種有機物.學好這一節,可以讓學生掌握在烴的衍生物的學習中,抓住官能團的結構和性質這一中心,確認結構決定性質這一普遍性規律,既鞏固了烷、烯、炔、芳香烴的性質,又為后面的酚、醛、羧酸、酯和糖類的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使學生學會以點帶面的學習方法,提高了學生思維能力,帶動了學生學習素質的提高。
2.教學目標
根據教學大綱的要求,結合本課的特點和素質教育的要求,確定以下教學目標:
(1)認知目標:
掌握乙醇的結構,物理性質和化學性質。
(2)能力目標:
①培養學生科學的思維能力。
②培養學生實驗觀察能力和對實驗現象的分析能力。
(3)德育目標:培養學生求真務實的精神。
3.教學重點、難點
(1)乙醇是醇類物質的代表物,因而乙醇的結構和性質是本節的重點,同時也是本節的難點。
(2)重點、難點的突破,可設計兩個突破點:
①乙醇結構的特點可通過問題探究、化學計算和分子模型來推導,電腦展示來確定,充分地調動學生的課堂積極性,參與到課堂活動中來,使學生在掌握乙醇結構的同時,也學會邏輯推理的嚴密性;
②通過實驗探究和電腦多媒體動畫演示的辦法認識和掌握乙醇的化學性質。
二、教法活用
教學活動是教和學的雙邊活動,必須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和教師的主導作用,使之相互促進,協調發展,根據這一基本原理我采用了如下教學方法:
1.情境激學法,創設問題的意境,激發學習興趣,調動學生內在的學習動力,促使學生在意境中主動探究科學的奧妙。
2.實驗促學法:通過教師演示,學生動手操作,觀察分析實驗現象,掌握乙醇的化學性質。
3.計算機輔助教學法:運用先進的教學手段,將微觀現象宏觀化,瞬間變化定格化,有助于學生掌握乙醇化學反應的本質。
4.歸納法:通過學生的歸納和邏輯推導,最終確定乙醇的分子結構。
三、教學輔助手段
1、說實驗:
①乙醇與鈉反應,可作金屬鈉與水反應的對比實驗,且取用的金屬鈉盡量大小一致,表面積相差不大。
②乙醇氧化,銅絲一端卷成螺旋狀,以增大催化劑的表面積,使反應速度加快。
2、說現代化教學手段:乙醇主要化學性質可用以下兩個方程式作代表:
(1)2na+2ch3ch2oh→2ch3ch2ona+h2↑
(2)2ch3ch2oh+o2→2ch3cho+2h2o
以上二個反應的過程可用電腦動畫模擬,以便讓學生深刻了解、掌握各反應的本質及斷鍵的部位,讓微觀反應宏觀化。
高一化學教案摩爾篇二
本節課是學生進入高中的第一節化學課,旨在引導學生滿懷信心的認識高中化學,激發對化學學習的積極性,為后續學習打下堅實基礎。從兩個小實驗入手,讓學生體會高中化學的學習仍是以實驗為基礎,但將從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更體會到初中到高中的學習思路和方法的不同。
教學目標
讓學生了解學習初中化學與高中化學方法的不同。
讓學生了解高中化學學習內容。
讓學生了解高中化學學習方法。
教學內容
初、高中化學的銜接。
高中化學課程設置。
學習高中化學的方法。
三、教學方法:實驗、多媒體輔助
四、教學時間:20分鐘
五、教學過程
教學環節:
第一環節:教師自我介紹
通過一個小魔術“白紙變字”引入教師的自我介紹(師生共同完成)
第二環節:初、高中化學學習的不同
抽兩名學生演示(初高中對比實驗)
實驗1:取一支試管加入約2mlnaoh溶液,再加入約3-5滴酚酞試液,振蕩后再觀察。
實驗2:取一支試管加入約2ml碘水,再加入約2mlccl4溶液,振蕩后觀察。
學生觀察得出:兩支試管的溶液中均出現了紅色。
教師講解:以上兩個小實驗均產生紅色,但產生的原因不同。由此,我們上高中后一定要學會不僅要仔細觀察實驗現象,而且更重要的是我們還要學會透過現象看本質。
活動設計:一位高三學生談高中化學學習的心得體會。(播放視頻)
教師:實驗是感知化學、體驗化學和探究化學的重要途徑。
學生演示:
實驗3:向一個盛有與水(水中先加入酚酞)的燒杯中加一粒黃豆大的金屬鉀。
引導學生從現象分析上升到理論分析,從而引出初中到高中的學習要求:從感性認知到理性分析。
第三環節:高中化學學什么
介紹高中化學課程設置:高中化學共八個模塊,其中有兩個必修模塊,含必修1、必修2,六個選修模塊,含選修1《化學與生活》、選修2《化學與技術》、選修3《物質結構與性質》、選修4《化學反應原理》、選修5《有機化學基礎》、選修6《實驗化學》。
我們要學的模塊有必修1、2,選修1、4、5。
第四環節:高中化學怎樣學?
講學習方法,并通過一則小故事帶給學生啟示:做任何事貴在持之以恒。
第五環節:美好祝愿。
高一化學教案摩爾篇三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電化學是高中化學知識框架的重要組成部分,在高考以及高二學業水平測試中占有重要地位。“原電池”作為電化學知識的第一課,其內容大體上可以分為三部分,
第一部分是原電池的組成和化學原理;
第二部分是化學電源;
第三部分是金屬的電化學腐蝕。
在現代生活、生產和科學技術的發展中,電池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研究原電池原理另一個重要意義就是從本質上弄清金屬腐蝕,特別是電化學腐蝕的原因,找到金屬防護的方法;即研究金屬的腐蝕與防腐,以解決延長金屬材料的使用壽命;可見原電池原理的學習意義重大。本節課融合了氧化還原反應、金屬的性質、電解質溶液等知識,并彼此結合、滲透;在學習過程中還涉及到物理中電學的相關知識,體現了學科內、學科間的綜合。
二、學生狀況分析與對策
學生已經學習了金屬的性質、電解質溶液及氧化還原反應等有關知識;在能力上,學生已經初步具備了觀察能力、實驗能力、思維能力,喜歡通過實驗探究化學反應的實質,由實驗現象推測反應原理,并對其進行歸納總結。
三、教學目標及確立依據教學目標是學習活動的指南和學習評價的依據,根據教學大綱以及高中化學課程標準結合學生實際情況,確立本節教學目標如下:
1知識技能:學生通過學習活動,理解原電池的基本化學原理,初步掌握電極判斷、電極反應式的書寫;原電池構成條件;
2能力方法:通過研究性學習活動,訓練和培養學生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能力、實驗設計能力及動手操作能力、表達與交流能力;從而獲得科學研究能力和技巧;增進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3情感態度:通過探究學習,培養學生勇于探索的科學態度,滲透對立統一的辯證唯物主義觀點,通過錯誤使用電池的講解,增強學生的環保意識。
四、重難點分析
原電池的工作原理和形成原電池的條件,既是本節課的知識重點也是難點。在教學中如何突出重點?在課本實驗的基礎上,我設置了“關于電極作用、電解質溶液的作用、電流方向、能量轉化”等一系列富有啟發性的問題;放手讓學生進行化學實驗探究,對問題逐一分析、探索;通過實驗探究認識,原電池一般都是還原性較強的物質作為負極,負極向外電路提供電子;用氧化性較強的物質作為正極,正極從外電路得到電子;在電池內部,兩極之間填充電解質溶液。放電時,負極上的電子通過導線流向用電器,從正極流回電池,形成電流。初步構建原電池工作原理的知識體系。
在教學中如何突破難點?
在教學時,除了zn-cu原電池演示實驗外,還設計學生自主探究實驗。
指導學生進行實驗探究學習的同時恰當運用現代信息技術,通過動畫的科學模擬演示,將微觀、抽象、不可見的電子的運動直觀化;將復雜的化學過程,變得清晰、形象、直觀。
五、教法與學法
1.教法
為了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我在教學過程中不斷創設疑問情境,逐步引導學生去分析、去主動探究原電池的原理及組成條件,重視學生親身體驗知識形成和發展的過程。為學生創設好學習、研究的環境:⑴把時間留給學生;⑵把想象的空間留給學生;⑶把認知過程留給學生;⑷把交流與評價的權力留給學生。
2.學法——實驗探索法,化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科學,有人曾恰當地用這么幾句話概括了化學實驗的重要性:“我聽見因而我忘記,我看見因而我記得,我親手做因而我理解。”學生學習任何知識的途徑是由自己去探索發現,因此,在課堂內增大學生的活動量和參與意識,每兩人一套實驗裝置,通過認真實驗,仔細觀察,自己分析銅鋅原電池的特點,歸納出原電池的組成條件,使學生處于積極主動參與學習的主體地位。在此基礎上進行小組討論,交流評價,最后進行歸納與總結。
六、教學設計
1.課題引入
⑴從新科技材料引入
⑵從身邊最熟悉的事例引入
⑶從實驗引入
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盡快進入課程學習狀態.
2.實驗研究
確定主題:(供給學生實驗學習)
探究1:將鋅片插入稀硫酸中;
探究2:將銅片插入稀硫酸中;
探究3:將鋅片、銅片同時平行插入稀硫酸中;設疑:為什么上述實驗都是鋅片上有氣泡,銅片上無氣泡?
探究4:鋅片、銅片用導線連接后,插入稀硫酸中;設疑:
①鋅片的質量有無變化?
②銅片上產生了氫氣,是否說明銅能失去電子?
③寫出鋅片和銅片上變化的離子方程式。
④h+得到的電子從哪來?
⑤鋅失去的電子如何傳遞到銅?
探究5:如何證明裝置中產生電流?
設計與實施:原電池的工作原理和形成原電池的條件
⑴學生分組討論設計方案,為學生準備實驗用具,可擺放一些儀器和藥品,促使學生自由聯想,從而設計出富有創造性、切實可行的方案來。
⑵確定方案、動手完成實驗、觀察實驗現象、記錄實驗數據、分析、歸納、總結得出結論。教師巡視、指導,糾正學生操作中的問題、釋疑、處理偶發事件。
交流與評價:
⑴各組派代表上講臺交流設計方案和展示實驗成果。
⑵同學自評和互評價。
教師組織交流并適當的提問,使學生的總結更加完善,從而使研究學習順利完成。
3.引申與提高
⑴電子板書將原電池裝置原理分析和構成條件展示給學生
⑵電子動畫模擬原電池和干電池電流形成的微觀電子的運動
4.結尾部分是本節課的升華部分。我是這樣設計的:在鞏固原電池原理及其形成條件的基礎上,介紹日常生活中常見電池和電池與環保間的關系,從而增強了學生的環保意識。
5、作業設計
指導學生登錄網站,查閱相關資料,各類電池介紹(水果原電池、自制電池等),科學家或科普文章,環境與電池等介紹;并親手制作一個水果電池。
高一化學教案摩爾篇四
氮和磷(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 ]
1、知識目標
(1)掌握氮族元素性質的相似性、遞變性。
(2)掌握n2的分子結構、物理性質、化學性質、重要用途。熟悉自然界中氮的固定的方式和人工固氮的常用方法,了解氮的固定的重要意義。
2、能力和方法目標
(1)通過“位、構、性”三者關系,掌握利用元素周期表學習元素化合物性質的方法。
(2)通過n2結構、性質、用途等的學習,了解利用“結構決定性質、性質決定用途”等線索學習元素化合物性質的方法,提高分析和解決有關問題的能力。
[教學重點、難點] 氮氣的化學性質。氮族元素性質遞變規律。
[教學過程 ]
[引入]
投影(或掛出)元素周期表的輪廓圖,讓學生從中找出氮族元素的位置,并填寫氮族元素的名稱、元素符號。根據元素周期律讓學生通過論分析氮族元素在結構、性質上的相似性和遞變性。
[教師引導]
氮族元素的相似性:
[學生總結]
最外電子層上均有5個電子,由此推測獲得3個電子達到穩定結構,所以氮族元素能顯-3價,最高價均為+5價。最高價氧化物的通式為r2o5,對應水化物通式為hro3或h3ro4。氣態氫化物通式為rh3。
氮族元素的遞變性:
氮 磷 砷 銻 鉍
非金屬逐漸減弱 金屬性逐漸增強
hno3 h3po4 h3aso4 h3sbo4 h3bio4
酸性逐漸減弱 堿性逐漸弱增強
nh3 ph3 ash3
穩定性減弱、還原性增強
[教師引導]
氮族元素的一些特殊性:...
[學生總結]
+5價氮的化合物(如硝酸等)有較強的氧化性,但+5價磷的化合物一般不顯氧化性。
氮元素有多種價態,有n2o、no、n2o3、no2、n2o4、n2o5等6種氧化物,但磷主要顯+3、+5兩種價態。
[教師引導]
氮族元素單質的物理性質有哪些遞變規律?
[師生共同總結后投影]課本中表1-1。
[引入第一節]
第一節 氮和磷
氮氣
布置學生閱讀教材第2-3頁的內容,進行歸納總結。
[邊提問邊總結]
(一)氮的存在
游離態:大氣中n2的體積比為78%、質量比為75%。
化合態:無機物中(如硝酸鉀等),有機物中(如蛋白質、核酸等)。
[引導] 請學生觀察周圍空氣并通過聯想分析氮氣的物理性質。
[學生總結]
(二)氮氣的物理性質
無色無味,難溶于水(1:0.02),比空氣稍輕。
[投影] 常見氣體在常溫常壓下的溶解度,讓學生進行比較。
難溶氣體:n2(1:0.02);h2(1:0.02);
微溶氣體:o2(1:0.2)
可溶氣體:cl2(1: 2)、h2s(1:2.6)
易溶氣體:so2(1:40)
極易溶氣體:hcl(1:500)
[思考] 實驗室制n2時應該用什么方法來收集?
(三)氮氣的化學性質
[引導] 結構決定性質,先研究n2的結構。
1、n2的結構
電子式: space prefix =o /》;結構式:n≡n。氮氮三鍵的鍵能很大(946kj·mol-1),所以n2很穩定,通常情況下,性質很不活潑。
2、氮氣的化學性質
(1)與氫氣反應
(2)跟鎂反應:3mg+n2 mg3n2
(3)與氧氣反應:n2+o2 2no
引導學生從氧化還原反應角度分析上述三個反應。進而得出“氮氣既能表現氧化性,也能表現還原性”的結論。
[引導] 中國有句農諺,叫做“雷雨發莊稼”,誰能解釋這句話的含義?請大家閱讀教材第3-4頁內容,再來理解這句農諺。
[學生總結]
[補充演示實驗]
教師事先在一燒瓶內充滿一氧化氮氣體,讓學生觀察一氧化氮的顏色等。打開瓶塞,讓學生觀察變化。
[學生觀察結論]
一氧化氮是一種無色氣體、二氧化氮顯紅棕色。通常條件下,一氧化氮易轉化為二氧化氮。
[教師引導]
雙線橋法標出以上三個反應中電子轉移的方向和數目。
[學生活動]
完成以上作業 ,教師根據學生作業 情況加以說明。
(四)氮氣的用途
1、合成氨、制氮肥、制硝酸。
2、用作保護氣:焊接金屬、充填燈泡、保存糧食和水果。
[教師引導]
請學生分析以上用途中利用氮氣哪方面的性質。
(五)氮的固定
將游離態的氮轉變為氮的化合物的過程叫做氮的固定。
途徑:自然固氮(雷雨固氮、生物固氮);人工固氮:合成氨工業。
教師向學生介紹人工模擬生物固氮這一世界性研究課題的現狀和前景,鼓勵學生獻身科學研究為人類作出貢獻。
[課堂小結]
結構、性質和具體反應之間的聯系:
非金屬元素及其化合物間的轉化關系:
[隨堂練習]
1、不屬于氮的固定的變化是( )
(a)根瘤菌把氮氣轉化為氨 (b)氮氣和氫氣在適宜條件下合成氨
(c)氮氣和氧氣在放電條件下合成no (d)工業上用氨和二氧化碳合成尿素
答案:d。
2、在汽車引擎中,n2和o2進行反應會生成污染大氣的no(n2+o2 2no+q),據此,有人認為廢氣排出后,溫度即降低,no分解,污染也就會自行消失,事實證明此說法不對,其主要原因可能是( )
(a)常溫常壓下no的分解速度很慢
(b)在空氣中no迅速變為no2而不分解
(c)空氣中n2與o2的濃度高,不利于平衡向左移動
(d)廢氣排出后,壓強減小,不利于平衡向左移動
答案:ab。
3、利用下列方法,可以在實驗室里從空氣中制取氮氣的是( )
(a)把空氣液化, 然后分離出氮氣
(b)把空氣緩緩通過加熱了的銅網
(c)把空氣緩緩通過加熱了的鎂粉
(d)把空氣通過裝有氫氧化鈉的洗氣瓶
答案:b。
4、現有m、r兩種第ⅴa族元素,下列事實不能說明m的非金屬性比r強的是( )。
(a)酸性:h3mo4》h3ro4
(b)氣態氫化物穩定性:mh3》rh3
(c)氣態氫化物還原性:mh3》rh3
(d)含氧酸鹽的穩定性:na3mo4》na3ro4
答案:c、d。
5、在f、p、si、fe這四種元素中,每種元素都有某些方面區別于某它三種元素。若從中選出氟元素,選擇的理由中正確的是 ( )。
(a)最高價氧化物對應的水化物酸性最強
(b)單質與冷水反應最劇烈
(c)單質固態時為分子晶體,熔沸點較低
(d)在氧化物:of6、p2o5、fe2o3中,of6最穩定
答案:bc。
6、在標準狀況下,將o2與no按3:4體積比充滿燒瓶,將燒瓶倒置于水中,最后燒瓶內溶液的物質的量濃度約為(單位:mol·l-1)( )。
(a)0.045 (b)0.036 (c)0.026 (d)0.018
答案:b。
7、18,曾有人發明了固氮的一種方法,該法以石灰石、焦炭、空氣為原料。第一步反應是石灰石分解;第二步是使第一步反應產物和焦炭反應,在電爐中的高溫下制得第三步反應起始物;第三步反應中另一反應物是空氣,該反應也是在電爐中完成的,生成一種固體;第四步是使該固體和水蒸氣反應制得氨氣。又知該固體中有與n3-互為等電子體的離子。
(1)試寫出四步反應的化學方程式;
(2)試簡評該固氮方法。
答案:(1)caco3 cao+co2↑; cao+3c cac2+co↑;cac2+n2 cacn2+c ; cacn2+3h2o(g)=caco3+2nh3↑。
(2)這種方法,需要消耗大量電能,原料眾多,設備重,生產成本高。
8、有a、b、c、d四種氣體,能發生下列變化
a+d e+h2o, e+o2 d,
c+d b+f, b+o2 c。
且已知其中:c為紅棕色,d能使石灰水變渾濁,e常溫下是固體,f是一種酸酐。
(1)寫出四種氣體的化學式:a_________、b_________、c_________、d_________。
(2)寫出c+d b+f所表示的反應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寫出d使石灰水變渾濁的反應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h2s、no、no2、so2。
(2)no2+so2=no+so3。
(3)so2+ca(oh)2=caso3↓+h2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