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當下社會,接觸并使用報告的人越來越多,不同的報告內容同樣也是不同的。報告對于我們的幫助很大,所以我們要好好寫一篇報告。這里我整理了一些優秀的報告范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下面我們就來了解一下吧。
老齡化社會調查報告篇一
根據第七次人口普查結果,我市常住人口73.13萬人,其中60歲以上人口196919人,占比為26.93%,人口老齡化比例居全**第4位;65周歲以上人口為153069人,80周歲以上高齡老人25766人(其中80—89周歲22787人,90—99周歲2949人,100周歲以上30人),約有1.10萬名在檔失能、失智老人,其中重度殘疾8000余人。老年人群體呈現基數大、增速快、壽齡高、空巢多等特點,醫療護理、生活照料、康復養生、精神文化等養老服務需求日益增長,我市已進入超老齡化社會。
(二)全市老齡工作開展情況。
近年來,市政府及相關部門高度重視并切實做好老齡工作,堅持“黨委統一領導、政府依法行政、部門密切配合、社會組織積極參與、上下左右協同聯動”的工作機制,持續提高社會保障水平、加強養老服務體系建設、不斷改善老年宜居環境、到位落實老年社會優待、切實維護老年人合法權益,努力滿足全市老年人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求,老年人的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不斷增強,“新安醫養中心”“兩院一體”醫養融合模式成為**首家試點單位,市老年病醫院被列為全國醫養結合工作典型經驗推廣,*鎮公安社區獲評“全國示范性老年友好型社區”。
2021年,城鄉居民基本養保享受待遇11萬余人,機關事業單位和企業退休人員基本養老金按時足額發放;60歲以上參加城鄉居民醫保16.32萬人;老年人社會救助實現“應保盡保”,特困人員供養2775人(城市特困220人、農村特困2555人)發放資金1941.08萬元(城市特困793元/人/月、農村特困533元/人/月);發放高齡津貼資金1024.79萬元,惠及26.51萬人次;為老年人提供法律援助53件,涉及金額182.00余萬元;
適老化改造養老機構17所,涉及養老床位1615張。目前,全市二級及以上醫療機構10家,康復醫學科設置率達100%、老年醫學科設置率達90%;醫養結合服務機構9家,開放床位1349張(公立1229張、民營120張);有養老機構34所,其中公辦24所(19所農村敬老院,5所城市公辦),民辦10所,養老床位6179張,每千名老人擁有床位31.86張;建成城鄉社區日間照料中心164個,農村老年活動中心67個,城鄉養老設施覆蓋率分別達到100%和74.2%;組建縣鄉村三級聯動家庭醫生簽約服務團隊476個,每年為65周歲及以上老人免費健康體檢1次。
老齡化社會調查報告篇二
(一)城鄉機構養老發展不平衡。
隨著現有養老機構供給與日益增長的養老服務需求矛盾的加劇,因地理位置、社會經濟發展等原因,處于主城區和經濟社會發展水平較高的公辦養老機構床位使用率較高,處于離城區較遠、社會經濟發展水平較低和自然環境較差的鄉村公辦養老機構的床位使用率還不夠、甚至閑置,呈現出城鄉機構養老發展嚴重失衡的情況。
(二)醫養結合工作推進不順暢。
相關部門責權還未完全理順,醫養結合推進未形成有效合力,如我市2家醫養結合機構因未通過編辦增加“養老服務、培訓”項目許可,民政部門無法備案,長期處于“無證駕駛”狀態;醫保政策未對醫養結合機構給予合理傾斜;醫保尚未將健康評估、身體功能康復和智力康復等部分老年服務項目納入統籌報銷。
(三)養老社會服務市場化還不足。
專業服務機構及其他組織和個人為居家老年人提供生活照料、緊急救援、醫療護理、精神慰藉、心理咨詢等服務的市場未真正形成;就近便利養老、普惠養老、品牌養老等工作有待加強;老年人長期照護保險未能推廣。
(四)養老服務水平能力待提升。
涉及老年人健康管理、心理疏導、膳食營養等專業服務人才的培養比例嚴重不足;社會養老服務隊伍總體素質不高,受規范化專業知識培訓和實踐操作演練人員較少,缺乏服務老年人的知識和技能,只能簡單從事老年群體基本生活照料、家政服務;養老機構普遍存在重視吃飽穿暖等基本服務,缺乏對老年人心理慰藉、休閑養生、文化娛樂、社會參與等更高層次服務;社會養老服務人員待遇總體偏低,社會養老服務機構進人難、留人更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