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是身處學校還是步入社會,大家都嘗試過寫作吧,借助寫作也可以提高我們的語言組織能力。范文怎么寫才能發揮它最大的作用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優秀范文,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初中智慧大課堂數學 基于微課的初中數學智慧課堂構建及案例研究篇一
教育作為培養人的活動就是要使每個人的個性得到充分而自由健康的發展,從而使每個人都具有高度的自主性、獨立和創造性。校本課程關注每一個學生的不同需求,給學生一個自由發展的空間。具體體現在課程的設置及課程內容的選擇和設計上的多樣性、課程內容的可選擇性和豐富性。
1、以人為本。傳統的課程強調學科知識,忽略了學生作為一個活生生的人的真實體驗。校本課程的開發注重學生的生活體驗和學習經驗,課程實施中強調學生發展的主體性、主動性。關注每一個學生發展的差異性。讓每一個學生都成為與眾不同的主體,滿足每一個學生不同的發展需要。
2、給學生留下空間。個性的發展需要一定的自由空間。學生作為校本課程開發的主體之一,有課程決策的權利。課程開發是一個動態的。不斷完善的過程。課程內容和結構都在師生互動中完成。尊重學生的興趣與經驗,讓學生根據自己的需要進行選擇,為學生的個性發展留下了一個空間。
3、差異性教育:國家課程強調人才規格的整齊劃一,忽略了學生之間的個體差異。校本課程開發為學生提供了自我個性張揚的現實條件。每一個學生都可以對自己要學的內容作系統安排,根據自己的發展需要形成具有獨特性的個別化課程。教師作為課程的組織者與指導者,要研究學生的需要和發展的可能性,注重個別指導,盡可能滿足學生不同的需要,從學生經驗出發,提供差異性課程,作到因材施教。
4、課程以學生為中心。校本課程開發是以學生的的需要出發的,是為了學生的發展而存在的。學生實際需要什么,成人不一定清楚,校本課程的開發主體之一就是學生自己,更能夠從學生的需要出發,精選對學生終身學習必備的基礎知識與技能。促進學生的發展。
初中智慧大課堂數學 基于微課的初中數學智慧課堂構建及案例研究篇二
《黃愛華與智慧課堂》,我覺得是一本很值得小學數學教師一讀的書。在這本書中記錄了黃愛華個人的成長之路和他的教學主張。同是數學教師讀后更令我慚愧,黃老師的身上有很多值得我們學習的東西:
首先我覺得身為教師,特別是一名理工科的數學教師,黃愛華老師的成長之路上令我印象最深的是他從不放棄學習與閱讀的習慣。他從走出校門,并沒有停止學習的腳步。從教以后,他更是流連書海,如癡如醉,頁頁精讀,行行品味,字字琢磨。為了掌握教學規律,接受新的教育思想,尋求新的突破,他的業余時間幾乎都用來鉆研教材,翻閱資料,學習教育教學理論。他研讀過數學教學法,比較教育學,兒童心理學,以掌握兒童發展的認知規律;分析過小學數學教材的知識體系,研究過國內外不同教法的特點,不斷探索兒童認知的最佳建構過程。每年新年伊始,他都會列出書目,制定詳細的讀書計劃,每年至少讀五本教育專著,讀中外教育史,讀中外教育名著,并做好閱讀札記。多年來,所做的筆記就有80多萬字。書,是他最好的朋友。學無止境,生活中的萬物在他眼中都好似一本本鮮活的教科書,而他則是那一個最癡迷的讀者。因為,他堅信:向書本學習,因書本而智慧;向他人學習,因他人而智慧;向萬物學習,因萬物而智慧;無所不學則無所不智也。
如果說,學習是成長的原動力的話,那么,思考是最好的學習方法。黃愛華老師說:思考,讓我的課堂充滿了生命的活力。也正是思考,讓我課堂呈現出別樣的風采;還是思考,引領著我的人生邁出了堅實的步伐。黃愛華時刻都在備課,把生活中的情境靈活的運用到我們的數學課堂中,十分自然,又讓他的學生覺得數學確實在生活中是無所不在的。
在教學方法上,他關注學生在“數學思考、解決問題、情感與態度”等方面的發展,讓學生愿意親近數學、了解數學,學會用“數學的眼光去認識自己所生活的環境與社會”。課堂教學中力求:引人入勝地創設問題情境、激情四射地開展探索研究、意猶未盡地實踐延伸。
美妙的課堂還來自于富有創造性的勞動,把情境教學、游戲教學、愉快教學融為一體,便能不斷把學生帶入一個新的境界。在“圓的認識”一課,他巧妙運用多媒體技術,制作出小猴子坐在方形和橢圓形車輪的小車里顛簸起伏的畫面,樂得學生哈哈大笑;在“約數和倍數的意義”一課的結尾,他別出心裁地設計了“動腦筋出教室”的游戲,要求學號數能被2、3……整除的學生依次出教室,全場的學生都要說出誰是幾的倍數。當最后剩下學號是質數的同學時,他便問:“老師出一個什么數時,我們都可以離開教室?”學生們大聲回答:“1”……在一次全國的公開課上,當課上到這里,全場800多名教師響起了熱烈的掌聲。總之,在教學中他關注學生的.發展,為學生發展而教;尊重學生,與學生“和”“平”相處。
閱讀得比較粗淺,借用一位老師的話“與其說黃愛華老師是一位名師,倒不如說黃愛華老師是一本書,一本只有認真思考、認真實踐后才能讀懂的書”。我想,這本書今后我不光要熟讀,細品,更要在教學中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