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學習中一定要善始善終,只有總結才標志工作階段性完成或者徹底的終止。通過總結對工作學習進行回顧和分析,從中找出經驗和教訓,引出規律性認識,以指導今后工作和實踐活動。那關于總結格式是怎樣的呢?而個人總結又該怎么寫呢?以下我給大家整理了一些優質的總結范文,希望對大家能夠有所幫助。
脫貧攻堅志愿服務活動總結篇一
我在劉國華書記的帶領下,參與了所屬保靖縣的涂壩村,堯洞村,仙仁村,三村的扶貧攻堅情況調研。
備注:環境與資源學院委派劉國華書記,李曉鷹老師,章壯宇老師帶領六位同學,分成三個小組進行調研。遺憾的是我們小組和另兩個小組不在一個鄉鎮。
一、基本情況
沿著彎曲的盤山路,隨著車子的因為道路不平而產生的抖動,我們穿過黃塵,來到了涂壩村。
這個村算是在偏遠的山里邊,來的路上便感受到了山路的兇險。村里的山路不算寬,會車的時候讓行都不方便;彎道很是刁鉆,不是本地的師傅可能也開不進來,幸好近兩年公路得到了硬化,更好走些了。村里水電基本都有了,但由于合并了村,總的來說居民的分布較為分散,山上山下的村民聯系應該不是很多。
第二個村是堯洞村,這里情況好些,靠近一條新修的公路,但到戶的道路卻沒有上個村好。居民們也住的相對集中,村里的商品銷售點更大,還有了一些小吃攤點。
第三個村是仙仁村,那里真的是大山深處。這里的住戶相對散落,人口也沒有上兩個村多,電都有普及了。縣扶貧辦在這里駐村,但真的是太偏遠了,什么都不方便。
總的來說,初次來到少數民族聚居地,并沒有傳說中的那么有民族氣息。那些陳舊的木房子雖然是我以前沒見到過的,但讓我感受更多的是貧困。
我們在村干部帶領下一家家地走訪。幾乎在家的都是些老人小孩在家里,老的身形襤褸,手拿木棍,背上背著大竹簍;小的有些光著臂膀,皮膚被曬得黝黑到處亂躥。房屋都是木板房,多數是老房子了,有的甚至已經歪歪斜斜。他們簡單的種些農作物——玉米,水稻,但收獲就不方便了,要肩扛手提,而道路崎嶇不平。每天忙的是莊稼的護理,家禽家畜的好壞,那些貧困戶家里勞動力又少,收入微薄。
但讓人欣喜的是,每個駐村干部都很負責,大家都對扶貧工作比較滿意。像涂壩村的駐村干部,從與老百姓交流來看,大家都很感激他;仙仁村的一個縣扶貧辦干部,更是能說出每一戶的家庭情況。雖然基層工作很難做,但他們都在堅持,他們戰斗在扶貧攻堅的一線上,他們是扶貧工作的中流砥柱。
備注:涂壩村駐村干部王世華,堯洞村的駐村干部彭圖羅,仙仁村的駐村干部周光明、田花。
二、感想
這次實踐活動真的很有意義,很榮幸能夠參與其中。
我也是農村出生,明白農村生活的艱苦。但和他們比起來,我的家鄉真不能說貧困。我居住的小鎮,可能只有在十年前才有那樣灰塵漫天的公路。在我們這里還是可以看到很多年輕人,他們在建設家鄉,老人也基本不用干重活。保靖的貧困村不一樣,他們的一些老人仍要做著一些繁重的農活;小孩子無人管教,沒有得到很好的教育。對于他們來說,我是幸福的。應當要做的,是把握現在的條件,努力拼搏,為社會和國家的建設貢獻自己的力量。
對于這種情況,希望能有更多人去關注湘西貧困地區,去給它帶來著長久的發展。別人的幫助都是次要的,自己還是要想辦法脫貧。“扶貧先扶志,扶貧必扶智”老一輩沒有可能那個動力去脫貧,但是年輕一輩還是要努力擺脫貧困,同時要讓他們對家鄉有深厚的感情。這里面文化教育就顯得很重要了,要把年輕一輩的奮斗精神激發出來,以他們對家鄉的感情為紐帶,以自身的文化知識和技能素養為基礎,帶動家鄉的發展。政府應該努力給他們搭建平臺,不能讓有志之士有心而無力。當地的教育問題很突出,好多扶貧公式牌上都有關于上學而導致貧困的原因。
政府的政策是好的,但不懂得感恩的人會把它當作理所當然,這樣的效果就會消極了。如果有人把政府當兒子,吃住都靠政府,有問題就找政府,而不是自己去努力解決了,那扶貧工作還有什么意義啊。所以,在為百姓謀福利的時候,也要說清楚政府為他們做的事,這些事,是為了建設國家,但不是理所當然。
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
希望我國所有的貧困地區都能在黨的帶領下脫貧,致富!
脫貧攻堅志愿服務活動總結篇二
青春是什么?青春是朝氣蓬勃的力量;青春是勇擔重任的鐵骨;青春是放手一搏的勇氣;青春是無怨無悔的追逐。“好青年志在四方,要鼓勵高校學生把視線投向國家發展的航程,把汗水灑在艱苦創業的舞臺,到基層去、到西部去、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去,做成一番事業、做好一番事業。”
隨著西藏自治區脫貧攻堅進入關鍵期,一批批青年人不計個人得失,深入高原、走入鄉鎮。他們大都是生機勃勃的“80后”“90后”。在實現脫貧夢的奮斗過程中,他們以村為家,為村民出謀劃策,在與村民們并肩奮斗的日子里,他們用吃苦耐勞、堅持不懈的意志力書寫著不悔青春,彰顯著人生價值。
熱愛基層事業的邊巴次仁,大學畢業后先后當選西藏自治區日喀則市帕當鄉康阿村黨支部書記,成為日喀則市的一名大學生村書記。康阿村是遠近聞名的貧困村,常年無通訊信號。面對困境,邊巴次仁沒有退縮,想到“駐村就要沉下心、扎進去,一心為村民”。在他的帶領下,康阿村自辦磚廠為村民找“飯碗”,同時普村移動基站項目建成,常年無通訊信號的歷史終于在普村結束。
來自陜西富平縣的吳養輝,由組織分配到西藏自治區阿里地區的香孜鄉香孜村任村書記助理。作為一名內地來藏的干部,他連續過了“語言關”“飲食關”“思想關”“身體關”“勞動關”,雖然駐村工作艱苦,但他還是帶著村民建成太陽能發電廠,讓全村使用上了電器。
出生在西藏自治區昌都市俄洛鎮大山深處普通農牧民家庭的向巴旦曲,在擔任昌都市孜托鎮加日扎村黨支部書記后,高強度的工作使這位書記積勞成疾患上了胃潰瘍,不得不做手術,可手術后不到一個月,他又出現在工作崗位上,在脫貧攻堅第一線傾情投入、奉獻自我……
他們為青年成長成才樹立了標桿。什么才是最有價值的人生?什么才是回憶的青春?他們沒有驚天動地的豪言壯語,但他們如同溫暖的火苗,照亮著周圍的村民,給大家以無聲的激勵和感染。他們扎根基層、奮斗在脫貧攻堅第一線。他們的選擇為當今年輕人給出了答案——同人民站在一起、與祖國一同奮進,服務人民大眾、用汗水奉獻祖國,是當代中國青年的正確方向。
他們為決勝脫貧攻堅積蓄了力量。一個個揮汗如雨的身影,一段段感人肺腑的事跡,激勵著深陷貧困的人們,集聚起群眾迎難而上、攻堅克難的磅礴力量。心往一處想、勁兒往一處使,脫貧攻堅成效不斷更新:截至20__年,西藏自治區脫貧攻堅取得了新的重大決定性進展:25個深度貧困縣區達到摘帽條件,1808個貧困村退出,18.1萬人脫貧,貧困發生率降至6%以下。以攻堅之勇和“繡花”之功,廣大扶貧干部用扎實的作風、細致的工作推動脫貧攻堅穩向前邁進。
夢在前方,路在腳下。有志者奮斗無悔,脫貧路上的奮斗者,就像雪域高原的格桑花,戰風雪、斗嚴寒、涉險途、抗高反,在磨煉中燦爛綻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