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品味完一部作品后,一定對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吧,讓我們好好寫份讀后感,把你的收獲感想寫下來吧。那么該如何才能夠寫好一篇讀后感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讀后感的范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狂人日記讀后感字篇一
其實我想我還不算是叛逆的孩子,對于父母從來沒有頂撞只是不再按照他們的意愿做事;對于學習,成績不至于科科掛紅燈只是不再像從前那樣一根筋地往書堆里扎;對于時下年輕人所說的時尚,我既不哈日也不哈韓,既不仰慕誰也不崇拜誰。因此,結論是我還算是一個規規矩矩的中學生。
然而在更多的時候,我在想自己活了這么些年,究竟干了些什么?呵,17年,值得光榮的是完成了一項巨大的工程:就是把自己從一個無憂無慮的小孩,變成一個正值花季雨季的高中生,但是很顯然這是一個錯誤的轉變,但是在這17個365天的日子里,我除了吃得飽飽的,讓自己快快長大之外,還干了些什么?而10余年的中國式教育又給我帶來了什么?已經在理科班里混了一年的我,早已回答不出鴉片戰爭什么時候爆發,南京條約的具體內容是什么,而這些問題,在高一時為了應付考試,我可是滾瓜爛熟,想想這是不是所有中國學生們的悲哀,為了考試,我們可以把整本厚厚牛津英語詞典背熟;為了考試,我們可以把十幾本資料書填得密密麻麻;為了考試,我們可以犧牲掉所有的興趣和愛好。然而,然而當我們結束掉一切考試,走出這個校門時,關于那些定理那些法則我們能記得多少?多年的校園生活,能夠讓我們回味的珍藏的又能有多少?
我們都是一群瘋子!深知自己根本不適合這種近乎摧殘教育的體制,卻依然義無返顧地往里陷,深知這不是的出路,卻把它看得太重太重。
身處在這種教育體制中,我們無法盡情地笑,無法痛快地哭,無法肆無忌憚地揮舞翅膀,無法致死不渝地堅持青春的夢想。于是,當我們看到某個人跳出來把中國教育批得一文不值時,我們痛快。當我們看到某個人另尋他路成才時,我們羨慕。而然后呢,我們還是會跑到書店去看那些所謂的高考狀元們的學習方法,還是會扎在學生堆里討論數理化,語政史,還是會在無數個漫漫長夜里孤軍奮戰。因為身處在這種教育制度中,我們還有太多無奈。
我們矛盾著,我們猶豫著,但最終還是無法擺脫這種教育的束縛,于是我們繼續沉默著,因為我們深深的知道背后那無數雙充滿期望的眼睛,我們辜負不起;十余載的青春歲月,我們賭不起……因此,我們只能讓自己成為瘋子,沒有快樂和痛苦,只是麻木地機械地學習的瘋子。在偉大的中國精英式教育下的一群瘋子。
后記:既然已是瘋子,就只能毫不在意的繼續瘋下去,雖然不知道前方的路是該向左還是向右,雖然不知道自己還能走多遠,但只能跌跌撞撞地繼續走,繼續走……相信是路,總該會有盡頭。
狂人日記讀后感字篇二
魯迅的第一篇白話文《狂人日記》令我印象深刻。里面的“狂人”在現在人看來就是”瘋子“,但我細細品味,卻有了自身的見解。
書中狂人說:“我三十年未見過明月,......趙家的狗惡狠狠地看我幾眼,似乎馬上就要吃了我了......”當然這都是假的,一個人怎么可能三十年沒見過月亮呢?狗怎么會見誰吃誰呢?所以,這都是“狂人”瘋癲的想象。如果真把這當做想象的話,那就真的是在看瘋子的日記。
在我看來狂人口中的吃人是在批判封建禮教制度的毒害下,人們心理扭曲,卻還要對下一代灌輸封建理念,將下一代埋葬在這吃人的封建禮教之中。而在這樣幾乎人人都被封建禮教“吃掉”的社會中,被封建禮教毒害得太深的人們又要把未被污染的人們拉進“吃人”的圈子。民眾的愚昧更是在對孝子應割肉煮了請生病的爺娘吃上體現出來。可以說實際上主人公發狂的階段是他短暫的從封建禮教中醒悟過來的時期。然而很可惜,主人公的醒悟之語,在當時只被人誤解為是發瘋是所說的瘋言瘋語。事實上,在世人取笑狂人時,他心里正苦澀的吟著“世人笑我太癡狂,我笑世人看不清。”
也許是預料到自己在短暫的醒悟后,終于還是要被吃人的封建禮教所吞沒,于是他在自己被吞沒前的最后一篇日記中發出了“沒有吃過人的孩子,或者還有?救救孩子……”的呼喚。作者借狂人的日記,借其狂的狀態呼喚著被封建禮教所毒害的人們的人性的回歸。那些沒有吃過人的孩子,正是還未被封建禮教毒害的赤子。他們是這個國家和民族的未來。
在這樣現實與想象相交融的日記里,魯迅先生表達了自己對中國歷史的深刻理解和獨特發現。這樣的理解我或許達不到,我僅能借助先生的視角去看那我所不熟悉的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