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觀看完一部作品后,一定有不少感悟吧,這時候十分有必須要寫一篇讀后感了!那么你會寫讀后感嗎?知道讀后感怎么寫才比較好嗎?下面是我給大家整理的讀后感范文,歡迎大家閱讀分享借鑒,希望對大家能夠有所幫助。
《狗貓鼠》讀后感300字篇一
《狗·貓·鼠》這篇文章通過對貓和鼠秉性,行為的描寫來比喻某些人,常引用寓言說明狗貓結仇的來源,其實是在嘲諷社會上那些無中生有的結論。文中:一、“它的性情就和別的猛獸不同,凡捕食雀鼠,總不肯一口咬死,定要盡情玩,放走,又捉住,又放走,直待自己玩厭了,這才吃下去,頗與人們的幸災樂禍,慢慢地折磨弱者的壞脾氣相同。二、它不是和獅虎同族的么?可是有這么一副媚態!但這也許是限于天分之故罷,假使它的身材比現在大十倍,那就真不知道它所取的是怎么一種態度。”這段話作者用隱喻的手法寫出了反動文人的殘忍和媚態,不禁人拍案叫絕,使我感受到作者對貓以及和貓有著同樣品質的人的煩感。魯迅先生富有諷刺性的文章也反映了愛憎分明的胸懷。:至于凡所遇見的諸貓,最先不過是追趕,襲擊,后來卻愈加巧妙了,能飛石集中它們的頭,或誘入空屋里面,打得它垂頭喪氣,文章層層深入,把“推廣”手法活化,語言十分巧妙。“現在我已經記不清當時是怎樣一個感想,但和貓的感情卻終于沒有融合,到了北京,還因為她們傷害了兔的兒女們,便舊隙夾新嫌,使出更辣的辣手,“仇貓”的話柄,也從此傳揚開來。這幾句話用詞準確,讓讀者也一目了然。
這篇文章,以議論為中心,中間穿插描述童年時代的生活,脈絡也十清晰,魯迅巧妙的運用了往事挾擊了那些侵略我們國家的人們,他也用不同的方法,做了自己力所能及,為國家的士氣做出了偉大的貢獻。
《狗貓鼠》讀后感300字篇二
打開《朝花夕拾》,一眼便見到《狗·貓·鼠》,本想著魯迅先生可是一位大文豪,卻怎么也寫這尋常的動物。在我眼里,狗對著貓憤怒地嚎叫而貓去撲鼠是天經地義的事情。我不禁要問:這樣的事情何必去大費周章地寫成文字?為了弄清來龍去脈,我好奇地讀了下去。
魯迅先生是“仇貓”的,而他又對那些“隱鼠”頗感同情。貓可愛,毛茸茸的樣子,軟綿綿的叫聲十分招人喜愛,而為什么仇貓呢?可不是嘛,貓捕到老鼠的時候,并不直接把它明目張膽地吃掉,而是像放風箏那樣,把風箏線放出去一會,再收回來,就這樣折磨獵物,等到自己享受夠了再把獵物吞下去;貓也是與老虎,獅子同族的,卻是一副媚態,欺軟怕硬,它們不放過比自己弱小的生物,而真正遇到“老虎”,也許會擺弄它的油腔滑調,也許會夾了尾巴逃跑,因此它的叫聲,確實挺招人煩的,又有那么一絲霸道,除非自己累了,不然不會停下。這其實不難理解,我自己也不大喜歡貓,是因它只會一刻不停的叫喚吧。
除貓之外,還有狗。狗的兇悍我領教過,小時曾被它咬,照理說應該恨狗,可它是人的朋友,它足夠忠誠。狗看到了貓會叫,不是因為“大象”的緣故,但無論如何都是空談,不過我覺得它更像是為了抵御入侵者,不管是貓還是別的,“狗拿耗子”怕也是為了保護家園。
其實拿貓比喻抗戰期間的叛國賊,因為他們總是欺軟怕硬。去投靠所謂強者也就是入侵者。在入侵者面前,他們恭恭敬敬,極盡阿諛之媚態;在同胞面前,他們飛揚跋扈,欺凌弱小,盡顯殘忍之手段。而狗象征著魯迅那樣的人,他們守護著國家,對祖國足夠忠誠,狗的嚎叫正如魯迅的吶喊,去諷刺那些統治者,與惡勢力抗衡,也在倡導更多人去反抗壓迫。同時我也極為同情那些小“隱鼠”,為它們打抱不平。不妨說三種動物也許不是因為天性不容,不然貓、狗和鼠都是動物,本該一家。我想這也是魯迅的希望,希望當時的中國人能團結一致,眾志成城給敵人痛頭一擊。這想法自然是好的,也相當的可愛,可是,心下還是覺得貓就是貓,怕是改不了貓性,魯迅的希望也許永遠只是希望了吧。
大街上,形形色色的人,像在銀河中的眾星。有的閃亮耀眼,有的黯淡無光。而鑒別一個人的好壞,不僅僅是看表面,還要看內里,要黑白分明,當然騙子這兩字不是寫在臉上的,所以要處處小心,也要抵制不良行為,嚴格要求自己不能變成魯迅筆下的貓,要做一個愛憎分明,能伸張正能量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