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的學習、工作、生活中,肯定對各類范文都很熟悉吧。相信許多人會覺得范文很難寫?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優秀范文,歡迎大家分享閱讀。
楓橋夜泊 教學反思篇一
“楓橋夜泊”簡單的四個字,交代了地點、時間、事件。“楓橋”在蘇州西北的楓橋鎮,詩人夜間在此停泊。詩題不難解讀,學生在課前也做了充分的預習準備,能夠準確說出生字“泊”的意思。理解詩題后,我提出了這樣的問題:“楓橋在蘇州,距離詩人的家鄉湖北襄陽千里之外。此時,詩人不是一個游客怡然自樂,而是一個科舉考試的失敗者。此時,夜深了,詩人獨自一人,他的心情如何?”愁,自然引出。
詩人揮不去幾多愁,無法入眠。正因與愁相伴、睡不著,詩人才能看到眼前景,聽到耳邊聲。“請同學們輕聲朗讀詩文,閉上眼睛,你的眼前仿佛出現了一幅怎樣的畫面。把你看到的景物在詩中用‘——’畫出來。”學生讀完,我先請學生用一句話或幾句話說說詩人看到了什么,這是整體的描繪。然后,我讓學生按順序說出詩人看到的景物“月落、江楓、漁火”,并思考“如果讓你來畫這些景物,你會選擇什么色的畫筆,怎樣畫”。讓學生想象作畫的過程,也是學生理解詩意,感受詩情的過程。學生說“月落”在畫面中不好表現,我說:“是啊,月亮落下,可不好畫啊,那可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可張繼一直守著天邊的月,一直到月落。你感受到了什么?”這樣月落就被賦予了詩人的情感,那是憂郁、孤獨、傷感。受到插圖和現實生活的影響,幾個學生在說畫“江楓”時選擇紅色的畫筆。我沒有急著否定,給出所謂的正確答案。而是順著學生的話:“是啊,‘霜葉紅于二月花’,楓樹是火紅的。可是,此時月亮已經落了,在沒有月亮的夜晚,沒有燈光,你能看得很遠、看得很清楚嗎?”學生搖搖頭。“是啊,四周黑洞洞的,借著微弱的漁火,江邊的楓樹在詩人眼里也是模模糊糊的,會透著火紅的色彩嗎?”月亮已經落下,江邊的楓樹模模糊糊,船上的漁火星星點點,一切都不是那么清楚。“此時,在昏暗的夜色中,詩人會有什么感受,你能用一個詞形容嗎?”詩人很孤獨,在秋天的深夜,會感到瑟瑟寒風,詩人甚至感到了——“霜滿天”。接著,我和學生辨析,“霜能不能滿天,是不是詩人寫錯了,用詞不當?”學生各抒己見,最后達成共識,詩人凄凄冷冷,感覺到霜氣滿天,實際上是到處都冷,沒有一絲溫暖啊。
“烏啼”、“鐘聲”是詩人聽到的。烏啼透著凄涼,但是鐘聲是復雜的。我播放了鐘聲的音頻,讓學生感受鐘聲的深遠、悠長,并補充了寒山寺鐘聲的特殊意義:過年時,夜里11點40分寒山寺的鐘聲都會敲響108下,最后一聲敲響正好第新年的0點。這108聲鐘聲,預示著人的108種煩惱都會隨鐘聲消除。“這鐘聲好像在對張繼說:……”,寫話訓練水到渠成。孩子們說出了自己的心里話:“張繼啊,請你不要再發愁了,這108聲鐘聲之后,一切都會好的。”“張繼啊,科舉落榜不算什么,你還有機會。”
寒山寺的鐘聲響了千年,你聽,在陳小奇在《濤聲依舊》中這樣寫道:“留連的鐘聲,還在敲打我的無眠。塵封的日子,始終不會是一片云煙……”歌聲在教室內響起,孩子們沉浸在音樂聲中,此時下課鈴已響,可他們堅持要聽完這首歌。我想,“楓橋夜泊”的風景和“楓橋夜泊”的鐘聲一定會留在孩子們的心中。
楓橋夜泊 教學反思篇二
《楓橋夜泊》是唐代詩人張繼寫的一首七言絕句。全詩描繪了詩人夜泊楓橋的所見所聞。月落、霜天、江楓、漁火伴著烏啼、鐘聲,交織成一幅凄美的秋江夜泊圖。“愁眠”是《楓橋夜泊》的詩眼,因為愁眠,詩人才看到月落、江楓、漁火,感受到霜氣滿天,聽到烏啼、鐘聲。月落后,天地之間一片昏暗,江邊楓樹影影綽綽,江中漁火星星點點,霜氣襲人、烏啼凄厲,景中無不帶著作者的愁思。詩人與愁思相伴,難以入眠。或許,只有城外寒山寺悠揚回蕩的鐘聲,才能與詩人相伴。在教學時,我從詩題入手,引出“愁眠”,在反復品讀中感受詩人內心的“愁”。
在課始,我通過“一千二百年前,有一個叫張繼的人進京趕考,最終卻名落孫山。時至今日,當年的狀元現在已無人知曉,可落榜學子張繼的一首詩卻流傳至今。那么這首詩到底有著怎樣的魅力呢?今天就讓我們一起來學習這首詩——《楓橋夜泊》。”這樣一段話激起學生對《楓橋夜泊》的學習興趣。
遵循“一課一得”的教法,這節課僅僅圍繞“愁”來講。我緊緊地抓住了課文中“江楓漁火對愁眠”中的“愁”字展開教學,找準了這首古詩的感情基調。初讀古詩,并讓學生評價。之后學習了一個生字“愁”。通過反復朗讀,在閱讀中理解古詩詩意、體會詩情。又結合圖畫來說詩句意思。緊扣詩眼,抓住“從哪看出詩人張繼很愁?”引導學生深入地學習古詩。在引導學生體會詩人張繼“愁什么”時,首先是引導學生通過對詩句字面意思的理解,月亮落山了,烏鴉在哇哇地叫著,整個大地都被大霧籠罩著。江邊的楓樹映襯著點點漁火,詩人張繼獨自站在船頭,難以入眠,只聽的姑蘇城外寒山寺的鐘聲在耳畔縈繞,感受到詩人此時的孤獨、凄涼、寂寞。重點講解了關于“霜滿天”和“對愁眠”的幾種說法,開拓學生的思維,讓他們知道答案不止一種,面對同一事物,可以有自己的看法,只要能夠自圓其說就好,自己的見解來會更好。最后體會詩人的“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寫作手法。
通過課后反思,以及找別的老師評課,我感到有許多不足之處。
1.在給五年級的學生上公開課時,是否還要講解生字?如果講的話,怎樣來講,講到什么程度,占用多長時間才合適?這是令我困惑的地方,這一方面的問題沒有很好地處理。
2.在引導學生賞析品味詩人張繼的愁緒時顯得空洞、凌亂,沒能讓學生們真正地體會到其中的愁。沒能利用對比、移情,讓學生深入地體會詩人夜泊楓橋時的心境。看來,真的要教好古詩,確實要花一番苦工在上面。
3.由于對理解“愁”沒有引導到位,學生的朗讀也始終沒有出來感情。朗讀指導太少,導致學生幾乎沒有讀出應有的感情。而面對這一問題,我也沒有及時的朗讀來引導學生。
4.前后時間安排不太合理,前面朗讀占用太多時間,導致后面講詩句意思時沒有太多時間來引導學生理解,這又回到了前面幾個問題上,總之就是應該引導學生深刻感悟詩人的愁思愁緒,這樣學生才能更加滿懷深情的投入到朗讀之中。前后朗讀對比才更會有層次感。
5.板書也是一大問題,沒有做到清晰簡要。本來我設置的是板書完以后,會變成一首叫做“愁”的五言絕句,但是我最后沒有點出來,這就造成板書不清晰簡要。
6.本課快要結束時放的一首歌因為選擇失誤,太不符合情景,因為太過歡快,導致把前面營造出的“愁”的氛圍給打破了,反而弄巧成拙,沒有收到預期的目的效果。
7.我覺得本節課最大的問題的,教學基本功有待提高。上課時只顧講自己的課,完成教學任務,沒有照顧到學生,沒有很好地處理課堂的生成,感覺和學生沒有融合在一起,課堂也很少走下講臺與學生互動,這可能也直接導致學生沒有很好地理解體會到本詩的感情。
總之,在這次教學中,有收獲,也有許多不盡滿意的地方,但是找出不足和需要提高的地方,在以后教學中會指導我繼續努力。